课时作业13:第1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题5分,共75分。

1. (2015·徐州期中)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

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A.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 (2015·天津文综)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 (2015·苏州期末)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1865~1895)
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 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 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 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4. (2015·山东文综)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5. (2015·扬州期中)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段材料的主要信息是( )
A. 企业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已被公众所认可
B. 近代民营企业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管理模式
C. 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一些雏形
D. 洋务派的民用企业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6. (2015·苏州高新区质检)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

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 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 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 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 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7. (2015·淮安考前模拟)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

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
工业资本近代工业企业数
A. 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
B. 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
C. 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8. (2015·南通一模)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年份
机器及大工具原料器材、半制品等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1893年0.6 —7.8 13.0 78.6
1903年0.7 —14.0 22.3 62.7
1910年 1.5 0.1 16.0 17.0 65.4
A. 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 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 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
9. (2015·苏锡常镇一模)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右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

这些记载和图片( )
A. 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 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 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 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10. (2015·盐城期中)20世纪初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① 农村手工业者的辛劳和悲苦②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11. (2015·苏州期中)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

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 (2015·南京学情调研)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的。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13. (2015·高考压轴卷)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

表中数据表明( )
年代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吨)
1935年256 565 787 061 36 091 747 31 400
1936年414 315 809 996 39 902 985 43 400
1937年556 347 958 683 37 230 469 79 187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 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 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 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4. (2015·南通、扬州二模)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1912年1936年
进口比例54.7% 14.3%
轻工业产品
出口比例10.9% 25.2%
进口比例13.7% 47%
重化工业产品
出口比例 3.6% 6.9%
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15. (2014·南通二模)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

1947年公司上缴财政及税利达4 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

该公司的经营( )
A. 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 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 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25分。

16. (2015·镇江期末)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

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

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

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

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

……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

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

(6分)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4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分)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2分)
答案解析
1. B 【解析】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故本题选B项。

A、C两项说法与史学范式无直接联系,D项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2. 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内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全面”冲击,故C项错误;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3. A 【解析】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与材料中的时间吻合,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起止时间为1851-1864,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故C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故D项错误。

4. A 【解析】依据题干中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

依据所学知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从企业“每年结账”向社会媒体公布信息,到“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还出现股东“可以随时查核”,可看出这些企业改变了过去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模式,带有近代企业管理色彩,但不是成熟的近代西方企业管理,最多只是一些雏形,故选C。

6. A 【解析】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清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项错误。

7. D 【解析】从近代工业统计图表可见,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即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凭借特权压制了民族企业发展,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 C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进口商品”信息可知,并不是西方国家从中国掠夺原料,故A项错误;表格中消费资料比重在82.491.6%之间,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1893~1910年”信息可知,统计数据是在甲午战争(1894-1895年)后,1910年消费资料下降到82.4%,生产资料上升到17.6%,说明了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1893~1910年不符,故D项错误。

9.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依据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是完全商办公司,显然不是依靠政府投资,A项错误:汉阳铁厂本身就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且在此之前产品即已进入市场,以营利为目的,C、D两项错误:结合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故选B。

10. C 【解析】依据“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说明了伴随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许多人因此破产、失业,故①正确;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初期”,此时自然经济正在解体过程中,故②错在“完全解体”;依据“洋布便宜”可知,外国商品已在中国市场打开销路,中国已经与世界市场产生了联系,故③正确;“土布”反映的是传统手工业形态,故④错误。

11. A 【解析】图片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大约发生于民国初年,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
春天”,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19世纪末甲午战争以后,C、D两项均发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以后,均与“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时间“民国初年”不符,故排除。

12. B 【解析】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是一战时期,图中所示1936年增长最快,故A项错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正确;1936年当时中国面临日本的威胁,社会并不安定,故C项错误;反帝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1919年,故D项错误。

13.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图表的解读能力。

根据图表的时间1935-1937年可判断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钢铁锰产量都有所增长,应归功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所以A项正确;B项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并不稳定;C项国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D项这一时期日本已经由东北进入华北,华北事变发生,D项错误。

14. C 【解析】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中反映了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的情况,这些不一定是列强的投资,不能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轻工业的出口比例提高较快,而重化工业的出口比例也有所提高,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提高了,故C项正确;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说明了1935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一定的成效,故D项错误。

15. A 【解析】材料所述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官僚资本主义享有种种特权,发展迅速,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压制,所以选A项。

16. (1) 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6分)
(2) 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分)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

(4分)
(3) 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

(6分)
最主要原因:战争。

(1分)
(4) 顺应潮流;保持民族独立。

(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内容进行归纳,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可分析第一个原因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分析第二个原因为列强的入侵;由“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分析第三个原因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实业救国;由材料“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分析其因素为技术设备先进;最后结合30年代时代背景,分析其政策因素及渐趋衰败的原因;第(4)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