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永昌四中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甘肃省永昌四中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如表是1929—1934年美国197所高校的教育收人(单位:美元)。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大学教学质量快速下降B.经济发展状况急速恶化
C.政府缩小大学教育规模D.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2.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在讨论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使预算议案未获通过。
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
这一斗争反映
A.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
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4.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5.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6.斯大林1930年3月2日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了理智和冷静的眼光。
我指的不仅是地方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别省委工作人员和个别中央委员。
”斯大林的这一做法
A.彻底终止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失去了苏联广大农民信任与拥护
C.有利于纠正集体化运动中的错误
D.促进了集体化运动健康稳定推进
7.据统计,1937年8—12月,国民政府每月财政收入平均为1600万元,与上半年相比平均每月减少了一大半。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官僚资本对工矿业的垄断B.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
C.国民政府控制区域的减小D.沿海工业大规模内迁
8.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自己在得到签约求和的信息后,鼓动十八省的举人联合上折拒和议,但都察院拒收。
后人查阅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知A.回忆录具有主观性没有史料价值B.档案资料能客观反映历史事实
C.“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D.清政府官僚机构故意压制民意
9.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
东周时,诸侯国营建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央,宗庙迁出宫城。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
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
10.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
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
”这反映出
A.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B.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
C.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
D.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11.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轮船和长途汽车上到处是拎着装有建筑材料、纺织品和食品等商品样本的大包小包的乡镇企业推销员,形成了“推销员满地跑”的景象。
这一景象
A.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B.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活跃
C.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D.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
12.“第十二条:本条约实施时,青岛海关应即完全为中国海关之一部分。
第十三条:一千九百十五年八月六日中、日所订关于重开青岛中国海关之临时合同,于本约实施时应归无效。
”材料所出的条约
A.引发了近代中国五四运动B.尊重了中国之主权与独立
C.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D.成为中国的重大外交成果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思想的力量
政治理念:在霍布斯的体制中,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
而洛克则主张“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政坛危机:1762年,(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
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
“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
1782年,首相诺思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
连锁现象: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说:“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为英国展示了组织政治制度的方式”。
问题
(1)分别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归纳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坛危机的直接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3)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及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理念?请具体加以说明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盐税由荷兰盐税而来,内战期间议会开征,共和国时期废止了对国产盐的税收,对外国食盐继续征税。
“光荣革命”后,因与法国战争的需要,议会对进口食盐征收附加税,对产自英国的所有食盐和矿物盐再次征税。
1805年,因对法战争需要,皮特首相再次提高国产盐和进口盐的税率。
随着经济发展,盐税所占财政税收的比重已经极低,民众对盐税普遍反对,甚至有批评者认为“开征盐税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是迈向普遍消费税的一步,将破坏英国的自由和颠覆国家的宪政”,因而1822年议会通过相关法隶后大幅降低盐税,至1825年完全废除。
——摘编自滕淑娜等《近代以来中英盐税功能变迁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中国盐税历史悠久。
进入民国,百弊丛生。
南京国民政府初立,百废待举,军费攀升,财政奇窘,于是改革。
1928年改组原有的盐务稽核所,削弱洋员地位,使其直接隶属财政部。
同年,通过了《统一全国盐税收入案》和《统一各省盐务机关征收人员任免权案》,之后各省截留盐税的数额明显下降。
划一税率,使各地区相差极大高低不等的数百种盐税税率大幅减少。
1931年以后,以多种名义提高盐税。
1935年,规定所有以地方名义征收之各项附加,一律由中央统征。
经过改革,盐税平均占各年国民政府税收总额的31%左右,而同期的法、德等平均只占1%,较高的意大利等也只占4%,英国等甚至无盐税。
因而盐税也被穷人称为“恶税”,高盐税使得制售、购食私盐很普遍。
——摘编自张立杰<南京国民政府盐税整理与改革述论》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盐税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盐税改革的影响,并结合中英盐税改革淡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B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29—1934年美国197所高校的教育收入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知识,这表明受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日益恶化,B项正确;数据体现的是“1929—1934年美国197所高校的
教育收入”,“大学教学质量”在题干所给数据中没有涉及,A项错误;题干所给数据体现的是“1929—1934年美国197所高校的教育收入”,无法得出政府缩小大学教育规模的结论,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D项错误。
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
3、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的议案,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而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说明了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围绕“国家主导权”进行了争夺,B正确;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是186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邦内的争夺,而不是“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D与题意不符。
【点睛】
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4、B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B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A错误;1700年后人口直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C错误;220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国家分裂但人口是上升的,D错误。
5、B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围,故A错。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
D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
6、C
据所学可知,斯大林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违背农民意愿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有利于纠正集体化过程中的错误,促进农业发展。
C正确;彻底终止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A错误;斯大林这一行为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农民的信任与支持,B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在这一行为之后苏联出现了退社行为,导致苏联再次展开集体化运动,因此过程并不稳定,D错误。
故选C。
7、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937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这主要和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加快侵略中国的脚步有关,使国民政府控制区域的减小,C正确;官僚资本对工矿业的控制会增加国民政府的收入,材料呈现的是减少趋势,A排除;军费开支增加不是主要原因,B排除;沿海工业内迁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材料无关,D排除。
故选C。
8、C
【解析】
康有为、军机处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进行记录,因此对于“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
C正确;并非所有的回忆录都没有史料价值,A排除;军机处的记载不一定记载了真实的历史事实,B排除;材料不能证明康有为所说的是真实状况,因此不能断定是清政府压制了民意,D排除。
故选C。
9、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都城营建突出了国君宫殿的地位,彰显了国君的权威,反映出集权体制的逐步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这一变化不能反映统一的趋势,A选项错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选项错误;东周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D选项错误。
故选C。
10、A
【解析】
由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强调对于王室生活用品发放“须逐级审批”、“台谏官的理会”等,反映出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A项正确;皇帝不愿受制约只是对部分信息的解读,B项错误;材料与皇权扩张无关,C项错误;君臣问答中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D项错误。
11、B
【解析】
乡镇企业的“推销员满地跑”,说明这些企业是自己找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较为活跃,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销售状况,而不是生产状况,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现象虽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动力,其只能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故排除C项;乡镇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故排除D项。
【解析】
依据材料“第十二条:本条约实施时,青岛海关应……,于本约实施时应归无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将巴黎和会上被日本夺取的山东的权力交给中国,这是中国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D正确;材料所示内容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内容,时间不符,A错误;《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了山东,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的特权,而且中国仍处于被列强侵占的局面,B错误;《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C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霍布斯——君主专制政体;洛克——君主立宪制政体
(2)具体——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
根源——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
(3)孟德斯鸠。
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
【解析】
(1)依据材料“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可知,人民服从君主的统治,即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政体,依据材料“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知茅屋的主人允许谁进来,有主人决定,国王受到限制,用这来比喻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君主立宪制,故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政体
(2)直接原因,依据材料“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
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可以得出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
政治根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根源可以从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来回答。
(3)思想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孟德斯鸠的理念。
说明: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
14、(1)原因:国内外战争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发展,盐税比重降低;人民群众的反对;近代宪制政体的影响
(2)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加强了中央的权威,削弱了地方的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剧百姓负担和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私盐泛滥,影响市场管理;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认识:盐税改革需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盐税改革要坚持民生为本;协调好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利益等。
(1)原因:根据材料“内战期间议会开征,共和国时期废止了对国产盐的税收”、“因与法国战争的需要,议会对进口食盐征收附加税”可归纳出国内外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1805年、随着经济发展,盐税所占财政税收的比重已经极低”可归纳出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发展,盐税比重降低;根据材料“民众对盐税普遍反对”可归纳出人民群众的反对;根据材料“1822年议会通过相关法隶后大幅降低盐税”可归纳出近代宪制政体的影响。
(2)影响:结合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盐税改革的内容可分析出影响有:维护了国家主权;加强了中央的权威,削弱了地方的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剧百姓负担和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私盐泛滥,影响市场管理;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盐税改革需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盐税改革要坚持民生为本;协调好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利益等方面展开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