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3.3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尝试提出探究方案,并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地理问题很多,课堂或课后能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而课文中作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研究的必定是带有普遍性或特殊性,需从一个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或特殊方法。

同时探究问题深浅可依学生个体而异,但探究问题的态度须是统一的,即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电脑、打印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分组,第一组重点查阅尼罗河及流域特点的资料,第二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利,第三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弊,查阅的资料相应整理成文,供课上相互交流。

推进新课

河流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河流,人们在许多河流上修建了大坝,一直以来人们对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存在不同看法,今天我们就以阿斯旺大坝为例,来探讨河流上该不该建坝。


(方法引导)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尼罗河上该不该建大坝这一问题,一般设计的研究步骤如下:

分组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状况,同一组的学生可相互补充。


查阅的资料力求准确且有说服力,交流时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资料展示的同时加以分析,分析之后请同学们以“X河上该不该建坝”为题撰写一篇论文(不少于500字)。

论文的内容可参照以下各题。

1.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灌溉水源但不稳定。

2.尼罗河为什么会定期泛滥?
尼罗河主要靠青尼罗河流经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的降水补给,每年6~8月是补给区的雨季,降水集中,补给较充足,易造成下游泛滥。

3.尼罗河定期泛滥创造了古埃及文明的同时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主要是下游的洪水灾害。

4.阿斯旺大坝从哪些方面提高了尼罗河的利用效益?
可以从灌溉、航运、防洪、旅游、发电、水库养殖等方面考虑。

5.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建成后,不仅可以永续利用水能发电,而且可以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由此会产生哪些环境效益?
减轻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同时减轻矿物能源运输压力。

6.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下游平原盐渍化加重和海岸遭侵蚀后退。

主要原因是大坝的修建使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泥沙,导致海水倒灌,加重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和海岸侵蚀后退。

7.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略(言之有理即可)。

8.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修建水库和大坝?说说前期规划和论证的重要性。

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重要性阐述依个人的情况而定)。

9.分析三峡工程建设的利或弊。

利:与阿斯旺大坝相同;弊:三峡移民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名胜古迹的影响。

【知识拓展】
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学会搜集、处理信息。

材料一:利国的三峡水利工程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km,处于上游山区转入中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的来水和来沙,三峡水库用于调节洪峰,拦蓄洪水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m3,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

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中下游。

它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变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水库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材料二:怒江上应建坝吗?
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
目前,中国计划在刚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基本还保持着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的怒江上修建13级阶梯水坝。

国家水坝大会呼吁并恳请中国云南的建坝决策者停止计划。

特别是怒江下游国家——缅甸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和当地原著民,更希望和中国学者及同饮一江水的各民族人民一起,保护“萨尔温江”这条原始河流。

不开发“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河”
有关专家反对怒江建坝的理由主要有:一、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已于今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信守对世界遗产的承诺。

二、怒江天然大峡谷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环境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本底数据,从而对照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三、怒江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类区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怒江中下游所处的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

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五、怒江大峡谷干流电站将产生大量生态移民。

六、怒江州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依靠修建大型水电站脱贫。

开发“给怒江人民一条出路”
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92.2%,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纹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由于怒江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14.7%;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50%的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但是,怒江全部梯级开发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40多亿元,直接财政贡献可以达到80亿元,其中地税年收入可以增加27亿元;仅怒江每年可增加税收约10亿元。

其次,开发后,实现以电代柴,怒江每年可节约50万立方米现在被当作燃料的木材。

再次,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此推算,怒江中下游水电站推断梯级将可带来44万个长期就业机会。

同学们,怒江上应建坝吗?

请同学们读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题剖析】
一、选择题
1.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
B.明显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
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
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答案:D
解析:修建大型水电站需筑坝拦水,工期较长,投资较多。

筑坝拦水大多要淹没农田,迁移居民,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或多或少也会带来诸多影响,如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有些旅游景点虽然存在,但却失去了其从前的魅力等。

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如库区温度、湿度将有所改善,调节局地小气候等。

总之对环境影响有利有弊。

2.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的原因是()
A.都受夏季风的影响,西部还受夏季增温的影响
B.都受热量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C.外流区域受夏季风影响,内流区域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D.都受季风影响
答案:C
解析:首先要搞清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结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季风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其丰水期大多在夏季,我国西部地区河流的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大量融化,因而河流的丰水期也多在夏季。

3.关于水能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B.我国水能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三省
C.我国水能资源绝大部分已开发利用
D.已查明的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巴西
答案:B
解析: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与地势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河流水量丰富,故水能资源最丰富。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以下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

水能资源按性质属可再生能源资源。

二、综合题
4.结合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在进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阶段,专家们将长江三峡工程与曾因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上很多争议的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工程作了对比研究,认为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对三峡工程有借鉴意义。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阿斯旺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三峡工程中避免。

三峡工程阿斯旺工程
坝址水文条件年径流量(亿m3) 4510 820
平均含沙量(kg/m3) 1.2 1.6
年输沙量(亿t) 5.3 1.34
库区水量损失库面蒸发损失很小,出
库水量仍约4510亿m3年蒸发损失约100亿m3,加之用水量增加,年出库水量约为570亿m3
入海水量(亿m3)建成前近10000 330
建成后近10000 60~18
出库泥沙建库初10年,每年有
1/3左右的泥沙下泄,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量仅200万~500
以后下泄泥沙量逐年增多,90年后每年约90%泥沙出库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水库里
(1)在图中用//标出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从图中看该工程位于长江____________游。

(2)试从气候条件和水系条件分析流经三峡工程的年径流量远高于流经阿斯旺工程的年径流量的原因:①气候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系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斯旺工程建成后,导致海岸线退缩,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4)三峡工程在解决库区泥沙淤积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斯旺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__的需要,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__的需要。

答案:(1)上(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多热带沙漠气候区,年降水量少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支流很少(3)修建大坝之后,到达下游的水量和泥沙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海岸遭到侵蚀后退。

(4)蓄清排浑(5)灌溉防洪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会分析重大工程项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类问题要灵活运用到地理规律。

活动与探究
1.关于黄河上修建的三门峡水电站,从修建之初到建成后的几十年内一直争论不休。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分析争论的焦点,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调查分析报告。

2.都江堰上游能修建杨柳水库吗?
岷江杨柳湖大坝工程,是在都江堰的核心部位——鱼嘴上游1310米处,修建的一座高约23米、宽约1200米的水库大坝。

该水库距离世界遗产核心区350米。

修建杨柳湖水库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储存其上游紫坪铺水库水力发电工程常年发电流下的水资源,以便调节供应成都平原的生活、灌溉用水,充分发挥并强化紫坪铺水库的发电功能,做到能及时发电。

但是,杨柳湖大坝一建,千年古堰将面临严重破坏……几千年来,很自然的一个河道流过来,现在人为竖起一个大坝,都江堰就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活的文物就会变成死的遗址……中科院有关研究员认为:岷江流域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是个大断裂带,其地貌、地质、气象条件,均对建水电站不利……你认为应建杨柳湖水库吗?
高中地理术语全集
一、等潜水位线
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
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
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
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
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
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
方法2:
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
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
(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
(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二、潜水位线
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
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等潜水位线:
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
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
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出流向地势低处,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
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
⑤潜水与河流补给关系:若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流补给潜水
三、等深线
等深线(depth contour;isobath;isobathymetric line;fathom line )深度相等的各相邻点的连线。

在水深分布图上,深度相等点的连线。

四、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

自流水:
承压水头高于当地地面,开凿后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

以往也曾将承压水(包括不具备自流条件的承压水)通称为自流水。

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1]水
自流井: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

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五、辐合与辐散
一般而言,上升的空气会成云致雨,而下沉的空气则会带来晴天。

空气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

但空气何时上升,何时下沉,却又受水平辐合(convergence)和辐散(divergence)所影响。

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常常是不一致。

有时移动方向相同而速度快慢不同,有时速度相同而方向各异,也有方向与速度都不相同。

这样,就可能引起空气在某些地方堆积起来,而在另一些区域流散开去。

图一(a)表示各点的空气都背着同一线或一点散开,图一(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快而令空气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散。

图二(a)表示各点空气向着同一线或一点聚集,图二(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慢而令空气堆积,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合。

图一(a)
图一(b)
图一水平辐散
图二(a)
图二(b)
图二水平辐合
在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辐合辐散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有时下层辐合,上层辐散;有时下层辐散,上层辐合。

从图三可见,当对流层上层有水平辐合、下层有水平辐散的区域会引致下沉运动,下沉的空气会带来晴天;反之,则会出现上升运动,形成云层甚至下雨。

辐合和辐散这两个概念,在天气预报上非常重要。

预报员一般都会在天气预报图上,找出辐合和辐散的区域。

图三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
六、伏旱与梅雨
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原因: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
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梅雨:
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七、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八、焚风效应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九、淋失
淋失是一种自然过程,它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量损失。

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走十、逆温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

一般来说,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较快时,或者有一股较冷的空气移来时,上层空气温度就会高于近地面空气,这时就出现逆温了。

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
平流逆温(温差愈大,逆温愈强)
湍流逆温(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逆温)
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地区,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

)锋面逆温(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
生物、物理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