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5.1相交线5.1.2垂线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最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

最新人教版最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5.1.2 垂线》(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垂线的概念及垂线的两层含义;(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并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何概念的认识方式和几何结论的归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探究的乐趣,能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初步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垂线的定义的理解并利用垂线的定义计算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利用垂线的定义计算角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揭示课题1、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个角?2、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图,若∠1=50°,求∠2,∠3,∠4的度数.4、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能否都相等? 板书课题:5.1.2 垂线(1) 二、观察动画 得出新知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 转动木条b ,当b 的位置变化时,a 、b 所成的α∠也会发生变化.学生观察多媒体动画,教师引导学生从α∠的变化过程中体会垂直与α∠的大小关系.教师指出:四个角有一个是直角时,两直线就垂直了,此时四个角都是直角.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90α特殊情形垂线: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师强调:①垂线是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若AB⊥CD,则直线AB的垂线是CD,也可以说直线CD的垂线是AB;②注意两个符号:“⊥”是垂直符号,在几何语言中表示垂直,“∟”是直角符号,在几何图形中体现垂直.问题1: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其夹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问题2:怎样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学生回答好以上两个问题后,教师指出:垂直定义既可以作为垂直的性质又可以作为垂直的判定.垂线的定义有以下两层含义:(1)垂直的性质:∵AB⊥CD(已知)∴∠AOC=90°(垂直的定义)(2)垂直的判定∵∠AOC=90°(已知)∴AB⊥CD(垂直的定义)三、例题分析学以致用【例】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B⊥CD,OG平分∠AOE,∠FOD=28°,求∠AOG的度数.教师先引导分析一种求解法的思路,由学生独立规范书写解题过程.由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求解,教师点评.四、知识抢答强化定义1.如图1,已知AB⊥CD于点O,则∠BOD=______.2.如图1,若∠BOC=90°,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3.若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4.如图2,直线AO⊥OC,∠AOB等于35°,则∠COB=_____.C 图1图2五、探究思考 归纳性质教师:生活中我们常用垂线知识解决问题,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问题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多少条? 问题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多少条? 问题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多少条?llA先由教师讲解垂线的画法,再由学生动手实践,归纳垂线的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六、变式训练 灵活运用1、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的直线的垂线.如图,请你过点P 画出射线AB 或线段AB 的垂线?(1)A BP(2)AB(3)ABP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查,结合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完成3道题后,教师指出:过一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有时需要先延长线段,再作垂线.2、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直线l ,在l 上取一点P ,在l 外取一点Q ,折出过点P 且与l 垂直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折几条?为什么?过点Q 呢?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折纸才能使得折线是直线l 的垂线,并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七、课堂小结 加深理解今天我们学习了垂线的有关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以上问题先由学生发言,不足之处教师给于补充.八、作业布置 巩固提升1、画一条线段的垂线,垂足在( ) A .线段上 B.线段的端点 C .线段的延长线上 D.以上都有可能2.如图1,若OC ⊥AB 于点O ,OE ⊥OD ,则图中互余的角有( ) A .4对 B.3对 C .2对 D.1对3.如图2,OA ⊥OB ,OD ⊥OC ,O 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图1ABO 图2BOD4.如图3,AB ⊥OE 于点O ,直线CD 过点O ,且∠EOD=2∠AOC ,则∠BOD=______.5.如图4,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OE ⊥AB ,已知∠BOD=45°,则∠COE=______.图3CD图4AB6.如图5,画AE ⊥BC ,CF ⊥AD ,垂足分别为E ,F.图5BC特殊情形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垂线的画法 垂线的性质1垂线7.如图6,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1=55°,求∠EOD的度数.A B图68.如图7,AB⊥l,BC⊥l,B为垂足,试说明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lB图79.两条直线相交,邻补角相等,这两条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有什么位置关系?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 相交线 垂线段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 相交线 垂线段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

相交线垂线段教学目标:
了解垂线段的概念;
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距离最近),请你在铁路上选一点来建火车站,并说明理由。

5.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哪一条最长?为什么?
.
活动4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会议两条直线相交这部分知识你能画出一X结构图吗?
作业:
1.试用直尺或三角板量出:
(1).城市A与城市B的距离.
(2.)城市A,B到大河l的距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汇
报和总结。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进
一步提高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
概括能力。

X庄
板书设计:
图形例1
性质:例2:。

最新人教版最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

最新人教版最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垂线的定义和作图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垂线的唯一性和尺规作图技巧,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垂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尺规作图工具作出垂线。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学生们也提出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是否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学生还存在疑问。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垂线这部分内容。
3.使学生理解垂线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培养其坐标几何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将垂线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垂线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垂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垂线与平行线的关系,掌握垂线的唯一性、垂直角的性质等;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作图方法,注意作图过程中尺寸的准确把握;
(3)垂线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理解垂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理解坐标系中垂线方程的推导过程,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垂线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最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2节,主要内容包括: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内角和6.2:三角形的性质6.3:全等三角形6.4:等腰三角形6.5:平行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行线和相交线?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4.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几何的发展历程拓展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判断全等三角形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发现数学之美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知识拓展的适时性和适度性6.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7-1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定义教师问: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学生答:能,作图如下:教师问: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四个 .分别是∠1,∠2,∠3,∠4.教师问: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学生1答:∠1 和∠2.学生2答:∠2 和∠3.学生3答:∠3 和∠4.学生4答:∠4 和∠1.教师问:为何如此分类呢?学生答:有一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顶点相同.教师问:还有其他分类吗?学生答:分类如下:∠1 和∠3,∠2 和∠4.教师问: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答:两边分别在一条直线上,有共同的顶点.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教师问: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解答: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 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答案:D.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答案:D.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猜想:∠1 =∠3.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答:∵∠1+∠2=180°,∠3+∠2=180°,∴∠1=∠3.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学生答:互为对顶角.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师生一起解答: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2=∠4.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2=180°∠2+∠3=180°,∴∠1=∠3.同理可得∠2=∠4.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学生答:符号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3,∠2=∠4.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两直线相交分类位置关系名称数量关系∠1 和∠2,∠2 和∠3,∠3 和∠4,∠4 和∠11.有公共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补∠1 和∠3,∠2 和∠4.1.有公共顶点2.没有公共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1: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学生1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学生2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教师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2 第1课时《垂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2 第1课时《垂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1.2 第1课时《垂线》一. 教材分析《垂线》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垂线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垂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直线、射线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垂线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垂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垂线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能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垂线的定义,垂线的性质。

2.难点:垂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猜想验证——巩固拓展——总结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垂线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学具:每人一把直尺,一张白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垂线现象,如房檐的垂线、电梯的垂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垂线的特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垂线。

2.呈现(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垂线?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垂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垂线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垂线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垂线。

同时,教师也给出一些不是垂线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辨别。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线的定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垂线性质图示,并提出问题:垂线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垂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 垂线(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  垂线(第一课时) 教案

5.1 相交线5.1.2 垂线(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垂线的概念.2.理解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难点: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课前准备相交线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四个角,这四个角会产生4对邻补角和2对对顶角.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定义吗?学生回答,老师纠正.教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5.1.2垂线(第一课时))导入二:教师: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相邻的两边,黑板面相邻的两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垂直”这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垂直”,对于“垂直”的知识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今天,我们就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垂直”.(板书课题:5.1.2垂线(第一课时))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引出垂直,通过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探究点一:认识垂线和垂直教师:拿出相交线模型,如图1,演示模型,提问学生: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什么量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当b 的位置变化时,a,b 所形成的四个夹角的度数随之发生变化. 教师:在b 转动的过程中,当a ,b 所形成的夹角∠α=90°时(如图2所示),木条a 与b 所形成的其他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图2学生:另外三个角也是90°.教师:这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即∠α=90°时,我们就说a 与b 互相垂直.我们身边存在大量的形如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实例,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学生发言,教师肯定.教师追问:根据前面的活动,你们能说出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可能会说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得出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教师总结并板书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强调:“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必定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那么它们必定“互相垂直”.设计意图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所形成的四个角之间的关系,需要由“邻补角和为180°”“对顶角相等”得出.相交线模型的演示与有关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对垂直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垂直的理解.教师:许多几何图形都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例如,角用“∠”表示,三角形用“△”表示等等,垂直也有它自己的符号.教师:垂直用符号“⊥”表示,如图3所示,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就可记为“AB ⊥CD ,垂足为O ”.(教师板书)图3教师:根据垂直的定义,结合图3,当AB⊥CD时,∠AOD是多少度?学生:∠AOD=90°.教师:我们如何用几何推理语言来描述这个结论.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因为AB⊥CD,所以∠AOC=90°(垂直的定义).教师:把这个推理倒过来,当∠AOC=90°,直线AB,CD具备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学生:垂直.教师:如何用几何推理语言描述这个结论.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因为∠AOC =90°,所以AB⊥CD(垂直的定义).设计意图教学中在明确给出垂直的定义后,借助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让学生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不同角度来认识垂直,实现了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几何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感.探究点二:垂线的画法及性质教师:根据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要想画垂线,必须有直角,我们的学习用具中有存在直角的吗?学生:三角尺、量角器中存在直角.教师:现在我们就开始研究用三角尺和直尺或者量角器画垂线的方法,出示课本探究.如图4所示.(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1) (2)图4学生独立尝试,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面填空和思考:1.垂线的画法:第一步:靠,即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第二步:过,即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第三步:画,即画出垂线.2.(1)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能画条.(2)经过直线上一点能画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经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组织两名学生用三角尺演示第(2)(3)问,并展示上述填空.教师:如果把(2)(3)两条结论合并在一起,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表达.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得出垂线的性质并板书.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垂线的性质外,还应让学生在探究性质的过程中,掌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它是几何作图中的一种常用的基本作图,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垂线的作法,但要在各种情境中熟练作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过已知点作线段的垂线.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来感受、体会、总结、训练垂线的作法,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演示总结用三角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一靠,即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已知直线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二过,即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点;三画,即画出垂线.使学生能够顺利突破难点.新知应用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若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4)过一点可以任意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答案:(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师生活动教师读题,学生抢答.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由角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强化对垂直概念的理解..或线段AB的垂线.图5师生活动找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动手画图,画完之后请同学们点评.(1) (2) (3)图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熟练作图,通过此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感受、体会、总结、训练在各种条件下垂线的作法.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1.C2.B3.D4.B5.C6.D7. 垂直 AB ⊥CD DOB BOC COA 8.30° 9.解:OD ⊥OE.理由:∵ OD 平分∠BOC ,∴ ∠COD =12∠BOC.∵ OE 平分∠AOC ,∴ ∠COE =12∠AOC. ∴ ∠EOD =∠COD+∠COE=12(∠BOC+∠AOC)=12×180°=90°,即OD ⊥OE.10.解:(1)∠AOD =120°.(2)∠AOD =110°.(3)猜想∠AOD 与∠BOC 互补.理由如下:如题图①,∵ ∠AOD =∠AOC+∠COD =∠AOC+90°,∠BOC =∠AOB-∠AOC =90°-∠AOC ,所以∠AOD+∠BOC =180°,即∠AOD 与∠BOC 互补.(见导学案“课后提升”)参考答案1.解:∵ OE 平分∠BOD ,∴ ∠DOE =∠BOE. ∵ ∠AOD ∶∠DOE =4∶1,∴ ∠AOD ∶∠DOE ∶∠BOE =4∶1∶1.又∵ ∠AOB =180°,∴ ∠DOE =∠BOE =180°×16=30°,∴ ∠COB =∠COD-∠DOE-∠BOE =180°-30°-30°=120°. 又∵ OF 平分∠COB ,∴ ∠COF =∠BOF =12∠COB =60°,∴ ∠AOF =∠AOB-∠BOF =180°-60°=120°. (此题解法多种,只提供一种)2.解:有可能有三个或两个或一个.如图7所示.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线以及垂足的概念和垂线的一条性质.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射线、线段的垂线.3.要关注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布置作业教材第8页习题5.1第3,4,5题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通过画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垂线的性质1:
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问题2: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垂线的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②垂直判定:
∵∠AOC=90°,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以上归纳实现数学的三大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之间的切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要性。
探究活动三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问题1: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5.1.2垂线(课时1)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

5.1.2垂线(课时1)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

课中探究
【问题2】
1.如图,已知直线l,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l的垂线, 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课中探究
【问题2】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课中探究
【问题2】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通过2.3两题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尝试应用
3.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画射线AM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AB的延长线于Q点
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问题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本节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Biblioteka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垂线
5.1.2
第1课时
创设情景
情境引入
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
边, 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这些线有什么位
置关系呢?
课中探究
【问题1】
演示模型 , 观察思考 : 固定木条 a, 转
动木条b, 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
成的角 α 是如何变化的 ? 其中会有 特殊情况出现吗?
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α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α是
______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它的邻补角,对顶
角都是________,即a.b相交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__.
课中探究
【结论】
垂直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用几何语言表示为 ∵AB⊥CD ∴∠AOC=∠COB=∠BOD=∠AOD=_____°(垂直的定义) 反之∵∠AOD=______° ∴AB⊥CD(垂直的定义)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垂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垂线教学设计》

5.1.2 垂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知、思考、归纳和抽象,形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在理解上较为容易,因此在本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尝试利用“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得出垂线和垂线段的有关性质。

二、教材分析《垂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内容,包括垂直概念、垂线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垂直、垂线的两个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等知识。

它是在学生对基本图形点、线、角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向学生参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其学习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今后认识图形、形成空间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今后要学习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的领域也不缺少垂线性质的应用。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学习过垂线,对垂线图形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也了解了垂直的一些简单性质,但对垂线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没对垂线给出严格的几何定义,也没对垂线的性质作深入的探讨。

学生在七年级第三章学习了基本的图形点、线、角,这使学生学习垂线有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几何的时间太短,理论性的证明往往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性,尝试数学家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会使学生充满极大的乐趣去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效果将会很好。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垂线的定义,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

难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2《垂线》教案(1)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2《垂线》教案(1)

5.1.2 垂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知、思考、归纳和抽象,形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在理解上较为容易,因此在本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尝试利用“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得出垂线和垂线段的有关性质。

二、教材分析《垂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内容,包括垂直概念、垂线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垂直、垂线的两个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等知识。

它是在学生对基本图形点、线、角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向学生参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其学习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今后认识图形、形成空间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今后要学习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的领域也不缺少垂线性质的应用。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学习过垂线,对垂线图形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也了解了垂直的一些简单性质,但对垂线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没对垂线给出严格的几何定义,也没对垂线的性质作深入的探讨。

学生在七年级第三章学习了基本的图形点、线、角,这使学生学习垂线有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几何的时间太短,理论性的证明往往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性,尝试数学家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会使学生充满极大的乐趣去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效果将会很好。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垂线的定义,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

难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春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春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观察几何图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难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导学过程】【知识回顾】1.如下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2.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情景导入】由跳水运动员的大量图片引入。

如图改变∠1的大小,若∠1=90°,请画出这种图形,并求出此时∠2、∠3、∠4的大小。

【新知探究】探究一、垂线的定义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它们的交点叫做。

垂直的符号是:。

2.垂直的表示方法A如图:直线AB与CD互相垂直,垂足为点O,则记作于点O。

3.垂直的推理应用(1)∵∠1=90°(已知)∴()(2)∵AB⊥CD(已知)∴()4.垂直的生活应用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找一找:在你身边,还能发现哪些“垂直”的实例?5.练习: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探究二、探究垂线的画法1、思考: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请试着画出直线l的垂线。

结论:3、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找一找】(1)∠1的邻补角是什么?一个角的邻补角一般有几个?(2)∠3的对顶角是什么?图中有几组对顶角?分别把它们找出来.例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归纳: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探究点2: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问题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是多少度?问题2:你能否利用问题1中的结论推导出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之间具有相等关系?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说明:∠1=∠3,∠2=∠4.解:例2.(教材P3例1变式)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1)若∠1+∠3= 60º,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2)若∠2是∠1的 3倍,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2 = 2: 7 ,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归纳: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方法总结:关键是找出图中隐含的角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例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找一找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找出图中与∠2 互补的角.三、课堂练习1.下列各图中,∠1 ,∠2是对顶角吗?2.找出图中∠AOE的邻补角及对顶角,若没有请画出.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2)写出∠DOA, ∠EOC的对顶角;(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4.(应用题)在下图中,花坛转角按图纸要求这个角(红色标注的角)为135°;施工结束后,要求你检测它是否合格?请你设计检测的方法.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5.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 ∠EOC=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6.【拓展题】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A BCD Oa b c A A B B CCD DO OEFG H⑴ 如图a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⑵ 如图b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⑶ 如图c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⑷ 研究⑴~⑶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⑸ 若有1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20-2)×204=90(对).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2n (2n -2)4=n(n -1). 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 四、课堂小结两直线相交归类位置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 ∠1和∠2、∠2和∠3、∠3和∠4、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 补。

1.2垂线(1) 一等奖创新教案

1.2垂线(1) 一等奖创新教案

1.2垂线(1)一等奖创新教案5.1.2 垂线(一)〔教学目标〕1、了解垂线的概念;2、理解垂线的性质1;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性质1和画法是重点;画线段和射线的垂线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情景导入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当α=90°时, a与b垂直.三、垂线显然,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即两条直线相交成900的情况。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记作AB⊥CD,垂足为O。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是很常见的,如:〔投影2〕你能再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垂直的书写形式:∵∠AOD=90°(已知)∴AB⊥CD(垂直的定义)或∵AB⊥CD (已知)∴∠AOD=90°(垂直的定义)思考:1.若直线m、n相交于点O,∠1=90°,则__________。

2.若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B⊥CD,那么∠BOD=____3.如图,BO⊥AO,∠BOC与∠BOA的度数之比为1:5,那么∠COA=_____,∠BOC的补角为______度。

练习:1.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1=125°,求∠COE的度数.四、垂线的性质探究: 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的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3)经过直线l外的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由画图可知:(1)可以画无数条;(2)可以画一条;(3)可以画一条。

这就是说,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①“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②“过一点”中的“点”在直线上或在直线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2 垂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2. 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论述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4.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垂线,理解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难点用垂线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及垂线的画法.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教学内容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 学生观察教材P3图5.1-4并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α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α是直角是特殊情况. 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α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也就是都相等.3. 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4. 垂直的表示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教材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5. 简单应用(1)学生观察教材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 学生上黑板画出l的垂线后,教师追问: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学生回答: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学生动手画出图形.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 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三、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