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做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
践探究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思维的塑造,是知
识的系统化和思维的创新升级。
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通过课教师备课环节的优化、课堂的综合设计、针对学生的分层教学,组织小组
合作以及必要的课堂实践和课后融入生活的教学工作,全面推进日常教学的展开,锻炼学生思维,以此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中语文;学生主体
前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要教育理念之一,至今仍然能为我们教育实践带来诸多灵感与启示。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下,更多的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关注到学生语文思维的综合建构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养成。
尝试结合学
生个体学习需求,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最终将教学效果延伸到广泛的生活中,成
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思路所在。
本文即围绕“教学做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落实
与实践展开探索。
一、增强对学生学情的剖析了解
“教学做合一”,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生活实践充分结合,将教
育结果激活,让学生不仅学,更能学有所用、学有所思。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首先就要让教育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围绕学生展开剖析。
作为高中教师,
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把握“学情”[1]。
所谓“学情”,不仅仅是学生在考
试和课堂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还应当更为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了解每位学生的趣味取向、脾气秉性;关注到班级每位学生的认知思维、思考习
惯等。
在进行学情剖析过程中,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综合应用各项方法,
除了原本的课堂观察、考试分析等,还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家校合作以及课堂提
问分析等,去全面地分享和了解学生的性格、个性特征,更多的对学生进行了解
和分析。
学情的了解,能够为接下来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推进,以及日常教学工
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
二、教师备课环节全面剖析教学内容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对知识的学习,也影响着教师
授课环节和对课堂的把握。
在教师备课环节,展现“教学做合一”理念,是教师
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根本,以正确教育理念为驱动,遵循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路全
面建设课程,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作出准备。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学生日渐成为
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应当关注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份教案的完成,而是
包括教案设计、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实践)等几个环节的综合规划,使其协调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成长[2]。
在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知识的讲解和最终的考核,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以及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
设计。
在新时期,语文学习不再是既往的“记忆+背诵”模式,而应当是一个语
言系统的建构、创新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全面关注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及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
只有教师系统
的去规划和设计,才能切实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出准备。
三、以“单元教学”为思路展开教学
“教学做合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过程,这也与素质教育之下单元整
体教学思路相统一,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更为综合的教育思路,以
此完成教学任务。
部教版语文教学,在教材设定上有不同的单元主题,这些需要
教师进行挖掘,因此做出相应的设计与调整。
很多时候,教师更加习惯于将知识
教学的尽可能细化的给到学生,比如将文言文的阅读,转化为具体的字词,细化
给每位学生,而这样的方式,虽然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却忽视了文章的整
体性,损耗其中的人文意蕴。
这也是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追求“信、达、雅”,
即不只要让它翻译出本来的意思,更要言辞有没、意蕴悠长,翻译出其原本的意
境和人文内涵。
在高中语文,以“大语文”、“单元教学”为纲领,展开教学工作,可以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统一设定,如在学习《我与地坛》相关课程时,
其所属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因此,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就为学生设定好必要的单元提纲,围绕该提纲为学生提出如下的预习问题:找出
文中三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选取的意象及特点;“我”在地坛的情感变化及人
生哲思。
类似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单元整体教学基础。
四、展开课堂分层教学
在“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充分基于学生学情,展开分层教学工作,是教
学工作的基础所在。
如前文学情分析,在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是将课堂与课下、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的界限充分打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每个人的成
长经历、生活环境、感悟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必然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与生活,应当是充分结合互动的,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此时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启发,有针对性
的做出指导[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并围绕教学内容设定适合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问题以及最终的作业和
考评。
在具体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
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问题,逐层递进的传递给
学生,如:太子丹为何想出刺杀秦王的计策?尽可如何说服樊於期献出头颅的?
送葬队伍为何穿白服……详细分析出本文每个人物的特点,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类似如此的内容,逐步递进,层层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阅读文章。
分层,应当
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有思考的教学工作。
五、尝试设置综合性实践作业
作业环节,是关联课堂内外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作业通常都是固定
答案、模式,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而显然,除了为学生带来繁重的学习压力,
并未给学生足够与生活中拉近知识与生活距离的关联。
在“教学做合一”的思路
指导下,尝试关注到课堂的教与课下的学的互动环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品读文
学作品,在生活中感知语文知识。
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实践性作业,如
当教学内容在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去参观当地
的六朝博物馆等,去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
再讲解鲁迅,就要让学生
去了解近现代的中国。
另一方面,语文的学习,尤其是文学阅读,从来不是课堂
中能够完成的,而是要在课下,在自主学习中去完成,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
置实践性的阅读任务,如《红楼梦》的阅读,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中进行相应的阅
读与思考,如在高一整个学年完成该名著的阅读,并且做笔记。
将书籍分为三个
部分,高一上学期阅读第一部分,寒假阅读第二部分,下学习阅读第三部分,并
且在开学家长会时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陪伴孩子共同完成相关阅读,并记录
下自己的摘抄、心得等。
在合理规划下,学生的阅读视野逐渐开阔,对文学名著
的理解也在加强。
结语: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为指导,围绕核
心素养指导,全面构建当前课堂教学思路,以此推进日常教学的全面展开,为接
下来的教学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和突破,能够更为全面地带动教学的开展,回归文学本质,实现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志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教学的启示.福建陶研,2021,12(3):101-102.
[2]龚燕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4(2):41-42.
[3]包冬英.“教学练一体化”,促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川.新教师 ,2021,2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