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阜阳市泰和曙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安徽省阜阳市泰和曙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
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一、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
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
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
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
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二、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
“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
“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
“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
“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三、“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
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
“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
“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19.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分析其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的副标题是说“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作者没有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雪家人的牵挂。
20.①申父一大早就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并念叨“就差这一块了”。
②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
③小侄女竖起食指嘟嚷着“第一”。
④申妈妈两天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
⑤电视转播出故障时申妈妈坐立不安。
⑥申父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上网查成绩。
⑦申妈妈在候场浇冰时,走向另一房间,并说“焦心”。
21.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
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22.不是这样。
这样安排材料有如下好处:
①选材具有典型性。
申家的人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两人具有典型性。
从小到两岁的孩子,到年长的母亲,都对其牵挂。
②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这些典型材料,是文章的重点,因此作者详写,而对其他人略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③渲染了喜庆的气氛。
特别是对小侄女的穿着的描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表达了家人对申雪赵宏博的期待。
④具有真实性与形象性。
对小侄女的描写生动形象,动作、语言无不透着童真,对申妈妈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一位母亲的紧张与期盼,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家人的牵挂。
(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
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郁。
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
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
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
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
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
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
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
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
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
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员了。
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
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
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
客人玩得晚了,就在这儿吃饭。
那时猫、狗,甚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
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
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
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甜……”
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
它们就像老人的一群孩子,
有时孝顺,有时顽皮。
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
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
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
“修养,还是修养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
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
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它洗伤口、换药。
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
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
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
猫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
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并不适当。
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 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 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 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E. 小说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动物们人格化的动作、语言、神态,犹如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8. 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
7. 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从来不惹他们生气”错,原文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C项“爱热闹”错,应是表现了老人喜爱与人交朋友;D项“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依据不足。
8. ①有爱心:喜爱小动物,为母狗小狸受伤而痛心,为它采药、洗伤口、换药。
②热爱生活:喜欢种花养草,把房间和自己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③宽容仁厚:救助小动物,教育它们互相关爱,要有修养;冬天把小鸽子和小羊揽进被窝里,不厌弃它们在被窝里撒尿。
9. ①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两位老人在山坡上垦地,种植粮食和菜,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夏天在湖湾里洗澡;他们喜欢小动物,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表达对田园式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老人生活在一个优美的小山脚下,犹如一个世外桃源,他们生活和谐幸福。
③寄托热爱生活、让生活充满爱的愿望。
老人生活在田园中,自食其力,喜爱花草和动物,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爱。
④表达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的理想。
不少人不辞路远特意来老人这里聊天、玩,晚了就留下吃饭,其乐融融;老人教育动物们要互相帮助、和平相处。
⑤表达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才不至于寂寞孤独的观念。
两位老人生活在山脚下自给自足,花草、动物相伴,还有很多老人来到这里说话,人生有了寄托。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摆渡老人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缘。
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这条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这条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这根撑篙知道;他唱过多少歌,只有这酒壶知道。
②花开花落,雁来雁去,摆渡老人都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
在他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离去的机遇:第一次是年轻时他救过一个被还乡团追杀的区长,解放后那区长当上了县长,要他到县里去吃公家饭穿公家衣,他婉拒了,嗫嚅:“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二次是中年时他救过一个跳河自尽的人,这人原是县煤矿的矿长,住牛棚受迫害而寻短见。
后来矿长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就请他去煤矿看守仓库,他仍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三次是老年时他当官的养子要接他进城享福去,他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去,还是那句老话:“我走了,谁来摆渡?”养子说:“爹,您老管那么多干吗?”他很生气,悻悻地说:“你咋这么说话?我不管你那么多,你哪有今天,早喂鳖了!小子记住,你可以忘记我。
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
③摆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据说他年轻时痴恋的姑娘被恶霸强抢去后,他就断了婚念。
中年时他收养了一个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供养子读到大学,进城当了官。
养子很孝敬他,多次要接他进城去住,有一次竟跪下哀求他:“爹,您老该享享福了,还这样辛劳我真于心不忍。
再说,知道的是您老不愿进城,不知道的还心为我忘恩负义,会指着我的脊梁骂的。
就算儿子求您老了。
”他才终于吐露了心头的夙愿:“我是想在这小河上造一座桥后再走……”
④几年后,摆渡老人捐献出一辈子摆渡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
小桥竣工剪彩那天,养子闻讯赶回来接他进城。
他仍然摇头。
养子困惑地问:“往年您老不肯离开,是要替人摆渡,是想造一座桥,如今您老的心愿实现了,咋还不愿离开?”他痴迷地说:“我离不开这河这船……”
⑤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
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
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⑥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
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
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后来,孩子们也不坐他的渡船了,一是孩子们坐厌了,二是怕耽误了回家做作业,三是家长担心不安全。
摆渡老人无奈,抱着酒壶喝闷酒。
喝得醉醺醺时就唱歌,常常把自己喝得泪洒襟怀。
⑦摆渡老人忽然养起一群羊来,人们感到蹊跷:怎么突然养羊呢?养羊又不赚钱,好多养过羊的人家都亏本了,他不是不知道。
人们观察了多日,才恍然大悟:这古怪老头哪里是养羊,纯粹是把羊当他的义务摆渡对象。
他把一群羊分成两拨,把这一拨儿摆渡到小河彼岸无能为力放牧,接着把那一群羊摆渡到小河此岸来吃草,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优哉游哉。
这老头,亏他想出这么一个傻到家的点子,真是吃饱了撑的。
人们笑过之后,细细咀嚼:傻点子中也有精明之处,自己找活儿干,免得闹出病来嘛!这哪里是在摆渡羊,分明是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从少年起,摆渡老人不知饮过多少酒。
B.自己痴恋的姑娘恶霸抢去之后,摆渡老人便得了“婚姻恐惧症”,他从此再也不敢跟姑娘谈情说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C.摆渡老人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造桥,不但没有得到家乡人的感激,的反而受到了讥笑,这说明人们在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
D.摆渡老人在家乡的小河边放养羊群,不只是为自己找活干,免得闹出病来,更为了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E.这篇小说用补充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一们摆渡老人的一生斯守家乡小河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2)小说中的摆渡老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6分)
(3)小说⑤⑥两个自然段写了摆渡老人修桥后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4)有人说把小说的题目“摆渡老人”改为“摆渡”,更为合适,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C D(C给3分,D给2分,E给1分。
)(A.“摆渡生活既单调又乏味,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没有依据。
B.“婚姻恐惧症”,没有依据。
E.“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人物形象概括不全面。
)
(2)①无私奉献。
②勤劳善良。
③热爱家乡。
(每点2分)
(3)①表现人们的世俗与冷漠,来衬托老人的无私奉献。
②让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加阅读兴趣。
③写摆渡老人的失落与痛苦,为后文摆渡老人养羊、放羊做铺垫。
(每点2分)
(4)观点一:“摆渡老人”这个题目合适。
(2分)①以人物为题目,利于突出小说主要人物。
(3分)②与小说写的老人一生摆渡的内容吻合。
(3分)
观点二:“摆渡”这个题目更合适。
(2分)①“摆渡”凸显中心事件,提示小说线索。
(3分)②以“摆渡”为题,更切合小说主旨(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心灵)。
(3分)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
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
母死,蔬食庐墓三年。
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
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
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
太祖嘉纳之。
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
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
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
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
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
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
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
令休兵归藩。
”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
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
胜败之机明于指掌。
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
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
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
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
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
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
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
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
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旌孝行旌:表彰 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辟:征召
C.亦易罢矣罢:停止 D.必蒙宽
宥宥:宽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
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
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
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3分)
(2)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分)
(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
(3分)
9.第四段中高巍是从哪些方面为燕王分析胜败之机的?(4分)
参考答案:
6.C
7.C
8.⑴不久因为处理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被判死罪。
(3分得分点:寻;称旨;被动句。
)
⑵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削弱他们的力量。
(3分,得分点:治安;建;少,形容词作动词)
⑶用是祸是福的道理来说服他,拿爱亲人的情谊来感动他。
(3分,得分点:晓;亲亲;状语后置)9.君臣之义,骨肉之情,力量对比,人心向背。
(4分,每点1分)
6.
试题分析:“亦易罢矣”句子大意理解是“也容易精疲力竭”,可见“罢”通“疲”,理解为“疲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C“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理解错误。
应为“仿效贾谊和主父偃的策略,而反对用晁错的办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串联成句,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努力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本题涉及的考点有(1)“寻”时间副词,不久;“称旨”合乎皇上的心意;“当罪”被动句,被判死罪。
(2)“治安”安定;“建”分封;“少”,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3)“晓”说服,晓瑜;“亲亲”尊重亲人;“感以亲亲之谊”状语后置,拿爱亲人的情谊来感动他。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
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
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
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这句劝谏之词,力量悬殊,人心不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这些角度进行劝说。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文言翻译】高巍,是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文章。
母亲萧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边侍奉,一直到母亲年老也没有一点懈怠。
母亲去世,高巍吃粗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三年。
明太祖洪武年间,表彰他的孝行,以太学生的身份任用他担任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职务。
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
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等事情。
明太祖称赞并采纳他的建议。
不久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受到惩处。
减免死罪,被发配戍守贵州关索岭。
皇上特别恩准允许由弟侄代替服役,说:“这是表彰孝子啊。
”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请求辞官还乡。
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
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
当权者正议论削夺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
高巍说:“贾谊说过:‘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广泛建立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力量。
’现在为何不效法他的用意?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
在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在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北方。
像这样,那么藩王的权势,不去削夺却自然削弱了。
”奏本呈上,明惠帝点头称许。
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师,参谋协助军中事务。
高巍又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国。
披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用是祸是福的道理让他明白,拿亲爱亲人的情谊令他感动。
让他停止战事,回到藩国。
”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
高巍到燕国,称说:太祖归天,天子继位,施行革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
想不到大王你公然和朝廷决裂,带领自己的军队,对抗天子之师,我不知道大王你是何用意。
现在朝廷的各位大臣,文臣智慧聚集,武将勇气奋发,坚持公道,仰仗道义,以顺乎天意人心的力量讨伐逆时而动的贰臣。
胜败的机会显明了然如指掌。
况且大王你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
凭一个诸侯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
大王你和天子,在道义上是君臣,在血缘上是亲人,尚且生出隔阂嫌隙。
何况三十万异姓的军士能确保他们和你同心协力,为殿下你拼死效力吗?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要为大王你洒下眼泪。
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议,上表谢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
朝廷明察大王你没有别的意图,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宽恕。
太祖在天之灵也可以安心了。
文书屡次呈上,都没有答复。
不久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回到南方。
到临邑,遇到参政铁铉,相拥痛哭。
赶赴济南,誓死据城坚守,多次打败燕王的军队。
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中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