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本次“百花奖”我的教学内容是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是:1、运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教学难点是:感受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本节课讲授有一定难度,用短短40分钟,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这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从备课、试讲到讲授完本节课,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
对于教学难点的课标要求是:运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为了达到要求,我感觉仅仅用事例说明来突破这个难点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在举了典型事例之后,运用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方法,把一原理分解开来进行推导,在讲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的时候,我利用这样一个结构图:
比较好的说明了正是这个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而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先进性的时候,我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道理,很自然地引出了,正是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三个特点讲授完,我用了这样的总结语:“在几千年风雨兼程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始终作为一个坚强的整体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考验,并最终战而胜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内生的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很好的完成了理论的升华。
2.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特别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的理念。
本节课充分重视历史学科、地理学科、语文学科等学科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比如中国的区域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等等,学生都会有话可说。
本节课更重视充分挖掘东北的乡土资源,在讲授区域文化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东北文化为立足点,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说服力。
3.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感觉很成功。
我用歌曲《家在东北》的视频引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画面、熟悉的生活里,让学生去思考。
学生很自然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生成。
4.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做到了材料为内容服务。
40分钟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选择必须典型而且有说服力。
在讲授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的内容时,在请学生回答少数民族的贡献后,我用幻灯片展示了少数民族在八个主要方面的贡献,然后选择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小河沿文化的象形文字,它把中国古文字的历史提前了2000年。
展示了红山文化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骨笛,它标志着8000年前少数民族的先民就掌握了音乐技术,把的中国乐器历史提前了3000年。
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广泛的也深刻的。
在学生情不自禁发出的惊叹声中,我知道达到教学目的。
在完成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我选择了少林寺的《三教圣像碑》,学生在认真观察、互相启发之后,看出是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的头像合成到一个图象上之后,体会出了这是三教合一的完美体现。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合理。
为了很好的完成课标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根据高二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重新整合了教材,设计了三个内容:(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3)辨证认识中华文化。
其中的第三内容虽然教材没有涉及,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不足之处
1.讲授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内容,第二个问题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与第三个问题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设置缺乏梯度。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具体方式的问题设置显得有些生硬。
3.区域文化的内容如果运用比较的方法也许会更好。
4.生生互动不够。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但是个别之处仍需要改进。
我个人希望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集腋成裘、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