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20·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

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___甲___。

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

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恍惚惚的,②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

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

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 . 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 . 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 . 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旦大学在建校110周年的校庆日当天发布了新版形象宣传片《To My Light》后,被眼尖的网友指出抄袭了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探索者),被截取的类似视频一经传出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谴责复旦的不地道。

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的名牌高校,在建校11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其学校宣传片竟然抄袭日本宣传片的创意,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难道连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也只会靠抄袭别人来凸显自己吗?对此很多人不禁要问:我们中国人只是擅长抄袭吗?我们的诚信在哪里?
说到诚信,最近关于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两则新闻,更让我们难堪,也更让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教会我们诚信?一则新闻是美国检方5月28日对15名中国学生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等考试中采用欺诈手段,收买枪手替考。

如果被控罪名成立,这些中国学生可能面临几十年监禁和几十万美元的罚金。

另一则新闻是BBC中文网5月28日的报道,文中称2014年有大约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学校开除,其中不乏在常春藤名校就读的学生。

而被开除的原因,该报告称学术不诚实的比例占到22.98%。

由这两则新闻再看看复旦大学涉嫌抄袭的宣传片,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因果关系?中国学生不诚实,中国的教育机构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敢在美国造假?原因很简单,因为造假对中国学生来说真的很平常。

想想我们自己在中国受教育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很多造假的事情: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会要求学生造假;为了学校之间的考试比赛,老师会安排学生相互抄袭;在学生之间内部相互抄袭、找替考更是经常发生的事。

要么是学校让学生造假,要么是学生自己造假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中国学生很自然的将“造假”当成了家常便饭。

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竟然教唆、支持学生造假,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中国学生将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带到美国,所以上面两则新闻的悲剧也就发生了。

其实不止学生,中国整个社会都在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造成的社会矛盾数不胜数;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让中国人的生活烦躁不安。

诚信问题应该到了重视、解决的时候了。

我们看到,中国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明礼、诚信”的价值宣导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都能看到,这当然是好事;但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校坚守诚信开始,只有学校真的变成了“明礼、诚信”的典范,学生们才能在学校的耳濡目染中养成诚信的习惯,形成诚信的品格,并将这种品格带到全社会。

由此,我们再看复旦大学宣传片抄袭事件,不得不说这对宣导诚信的中国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广大的中国学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极其不好的示范。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希望复旦大学以此次事件为警醒,沉痛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以后的作为中,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树立起“诚信”育人的典范,将诚信的价值观传导给一代
代的学子,也为全社会带来“诚信”的正能量。

选自《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教会我们诚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日的不诚信行为,引起了一片轰动,人们纷纷谴责不地道、不诚信。

B . 关于复旦大学抄袭日本东京大学宣传片的事件,尤为将中国诚信问题展现出来,也激起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C . 美国检方控告中国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欺骗、替考等手段,如若查实,中国学生将可能会面临着严厉的法律惩罚。

可见,美国教育重视诚信。

D . 之所以在中国呈现出多种造假等不诚信行为,是因为中国教育环境让学生“有机可乘”。

面对这种状况,老师和家长在其中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每年都会有部分留学生因为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体现出中国在教育学生诚信方面的不足。

B . 为应付上级检查做假、学校间的考试做假、学生间的抄袭等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作风,所以造假在学生中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常便饭”。

C . 因为中国教育机构的唆使、支持学生造假的行为,不仅使中国学生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到了美国,还导致两则新闻的悲剧发生。

D . 中国的不诚信行为不仅在学生中体现,甚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这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的生活;影响着中国整个社会的运转;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复旦大学需以抄袭事件为警醒,加大诚信教育,树立“诚信育人”的典范。

B . 只有将诚信的价值观传导给每一代的学子,才能为全世界注入“诚信”的正能量,才能为广大中国学子树立起良好的示范。

C . 中国虽然对诚信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认识,但是未能真正落实到学校,因为学校才是诚信教育的关键示范场所,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诚信的品格,将它带入社会中。

D . 近年来,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个地方屡见不鲜,这不仅带给我们沉痛的反思,而且中国人也将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3. (9分)(2020·临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

“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

”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

“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

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

“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

”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

SARS显然不是这样。

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溯源猜想》,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

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

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 ,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 ,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

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 左右,远低于SARS(10 )和MERS(35 )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

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

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

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

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

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

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

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15版,作者陈泽环,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 . 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C . 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 . 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 . 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0指数。

C . 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 . 施韦泽在综合中国古代伦理观念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在论述“SARS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看法时,运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B . 材料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这一说法备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C . 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
战胜疫情。

D . 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指明方向。

(4)假如要论证“人类不可能人为制造类似于SARS的传染病病毒”这一观点,你能从上面材料中找到哪些论据?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

4. (12分)(2020·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

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

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

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

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

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

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

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

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

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

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

伤不是很重。

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

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

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
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

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

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

我还不能确定。

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

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

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

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

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

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

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

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

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

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

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

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

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

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

他环视四周。

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

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

他回过头去。

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

“进屋吧,别在这站着。

”女人轻轻说。

波塔波夫一言不发。

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

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

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

请您别拘束。

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

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

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

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

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

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

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

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

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4)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闵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安,字少卿,荥阳人也。

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求事为小吏,后为亭长。

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①剧易②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

”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

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

乃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

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