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9195377A1】使用ApoE修饰的脂质纳米颗粒的靶向药物递送和治疗方法【专利】

合集下载

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一直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如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治疗效果不佳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纳米材料,其在靶向药物递送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材料,通常指的是尺寸在 1 100 纳米之间的物质。

由于其极小的尺寸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材料能够有效地负载药物,并将其精准地递送到病变部位。

这一特性为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其能够增强药物的水溶性。

许多药物分子本身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这限制了它们在体内的有效传递。

通过将这些药物负载到纳米材料上,可以显著提高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从而便于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同时,纳米材料能够实现药物的控释。

这意味着药物可以按照预定的速率和时间在体内释放,从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延长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纳米载体可以在特定的生理环境下,如酸性或酶的作用下,缓慢释放所负载的药物,避免了药物的突释和快速代谢,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

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纳米材料还可以对药物进行保护。

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酶的降解、免疫系统的攻击等。

纳米载体能够为药物提供一个“保护壳”,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药物能够完整地到达目标部位。

纳米材料实现靶向药物递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被动靶向是基于纳米材料在体内的自然分布特性。

由于肿瘤组织的血管结构和淋巴回流系统与正常组织不同,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在肿瘤部位聚集。

正常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而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纳米颗粒能够更容易地从血管中渗出并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主动靶向则是通过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如抗体、多肽等,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变细胞表面的受体。

这种特异性的结合能够大大提高纳米材料在病变部位的富集效率,进一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磁性纳米颗粒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一直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例如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以及药物利用率低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药物递送策略,其中磁性纳米颗粒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纳米级别的磁性材料,通常由铁、钴、镍等磁性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如四氧化三铁(Fe₃O₄)。

由于其极小的尺寸,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超顺磁性、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这些特性使得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磁性纳米颗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

一种是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被动靶向作用,另一种则是主动靶向作用。

被动靶向是利用肿瘤组织特有的增强渗透与滞留(EPR)效应。

肿瘤组织的血管结构异常,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淋巴回流障碍,使得纳米颗粒容易在肿瘤组织中积聚。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凭借其纳米尺寸,在血液循环中更容易渗透到肿瘤组织中,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靶向药物递送。

然而,这种被动靶向的方式特异性相对较低,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仍然不够精准。

为了提高药物递送的特异性和精准度,主动靶向策略应运而生。

主动靶向是通过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如抗体、多肽或小分子化合物等,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或标志物。

例如,将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抗体连接到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当磁性纳米颗粒进入体内后,就能够像“导弹”一样精准地找到目标肿瘤细胞,并将负载的药物释放到细胞内,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药物负载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们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化学结合或包埋等方式负载各种类型的药物,包括小分子化学药物、蛋白质药物和核酸药物等。

同时,由于磁性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能够负载大量的药物分子,从而提高药物的装载量。

纳米科技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分享

纳米科技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分享

纳米科技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分享纳米科技是21世纪以来发展迅猛的前沿领域之一,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药物递送领域。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载体,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可及性和靶向性。

在本文中,将探讨纳米科技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是目前最常见且有效的一种纳米材料应用方法。

这些纳米颗粒通常由聚合物、脂质或金属等材料制成。

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稳定包封和靶向输送。

此外,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化学特性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纳米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分制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在药物递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脂质体可以包裹大量的药物分子,并通过脂质双层在体内进行递送。

这种递送系统不仅可以提供药物的保护,还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

此外,纳米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特性来实现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三、纳米高分子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纳米高分子载体是一种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纳米高分子载体可以通过共价或非共价键结合药物分子,并通过纳米颗粒的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这种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并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高分子载体的化学结构来调控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纳米高分子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和形状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及性和渗透性。

四、纳米金属材料药物递送系统纳米金属材料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金属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光学、磁学和电学性质,可以用于药物递送和治疗。

纳米金属材料可以通过控制其大小和形状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释放。

此外,纳米金属材料还可以通过光、热、声波等外部刺激来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提高药物递送的精确性和效果。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药物释放与靶向治疗中的挑战与机遇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药物释放与靶向治疗中的挑战与机遇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药物释放与靶向治疗中的挑战与机遇在医学的广阔天地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如同一艘精巧的太空船,穿梭于人体这个复杂的宇宙之中。

它的目标是将药物精确无误地送达病灶,实现精准治疗的同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

然而,这项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样巨大,就像一场未知的星际旅行,充满未知数和可能性。

首先,让我们探讨其面临的挑战。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必须穿越体内复杂的生物屏障,这就像是在一片茫茫大海中找到一座孤岛。

这些屏障包括免疫系统的监视、血液的流动以及组织的特殊结构等。

它们如同守卫严密的城堡,使得纳米粒子难以接近目标。

此外,如何确保药物在到达目的地后能够及时且完全释放,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这就好比要求一个快递员不仅要及时送达包裹,还要确保包裹在正确的时间打开。

然而,尽管挑战重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机遇同样令人兴奋。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出更加智能的递送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响应体内的特定信号,比如pH值的变化或是酶的存在,从而实现定点释放药物。

这就像是给太空船装上了先进的导航系统,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星系中准确找到目的地。

此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

例如,通过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我们可以使原本难以成药的化合物变得可行。

这就像是为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宝藏找到了一把钥匙,让它们得以重见天日。

同时,这种系统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副作用,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我们也必须警惕潜在的风险。

纳米材料可能引发的免疫反应和长期毒性问题,就如同太空船可能会遇到的小行星带一样危险。

因此,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我们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控制。

综上所述,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药物释放与靶向治疗中既面临挑战也拥有机遇。

它就像是一场冒险旅程,既有未知的风险也有发现新大陆的可能。

作为科技专栏作家,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将能够克服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最终实现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脂质纳米粒在疫苗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纳米粒在疫苗递送中的应用

第18卷第3期 中国药剂学杂志Vol. 18 No.3 2020年5月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May 2020 p.165文章编号:(2020)03–0165–08 DOI:10.14146/ki.cjp.2020.03.004 脂质纳米粒在疫苗递送中的应用汪 灿, 王 汀*(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2)摘 要:脂质纳米粒是基于脂质材料制备的粒径在纳米范围的各种形态粒子。

脂质纳米粒在疫苗抗原递送方面表现出诸多优越性,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脂质纳米粒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还具有缓慢释放抗原、保护抗原不被快速降解、靶向免疫细胞等功能,从而能够促进抗原提呈,提高疫苗接种效率。

本文综述了几种用作疫苗-佐剂递送系统(VADS)的脂质纳米粒,主要包括脂质体、古菌体、病毒体、脂质卷、立方体、免疫刺激复合物等,重点介绍了这些载体的特点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各种挑战进行讨论。

关键词:药剂学; 综述; 疫苗递送系统; 脂质纳米粒; 免疫应答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传统疫苗多数采用灭活或减毒工艺制备,存在着安全性低、不良反应严重、使用范围窄等缺陷。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的新型亚单位疫苗,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等,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疫苗的诸多不足,为疫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已逐渐成为疫苗发展的主要方向。

然而,新型疫苗虽然安全性高但免疫原性较低,需要利用纳米载体构成疫苗-佐剂递送系统(VADS)才能获得理想的免疫诱导效果。

因而,研究人员广泛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载体,其中,脂质纳米粒(LNPs)因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

人们不断尝试将各种脂质载体用作VADS,包括脂质体、古菌体、病毒体、脂质卷、立方体、免疫刺激复合物等,以期提高亚单位疫苗的免疫诱导效力。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靶向性研究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靶向性研究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靶向性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的有效递送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如何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是科研人员长期以来努力探索的方向。

纳米颗粒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药物递送的靶向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通常指的是尺寸在 1 到 100 纳米之间的微小粒子。

由于其极小的尺寸,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在药物递送中,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吸附在其表面,然后通过特定的机制将药物输送到目标部位。

纳米颗粒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被动靶向。

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病理状态为纳米颗粒的被动靶向提供了基础。

例如,肿瘤组织的血管通常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这意味着纳米颗粒可以更容易地从肿瘤血管中渗出,并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这种被动靶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但靶向的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导致部分纳米颗粒在正常组织中分布。

为了进一步提高靶向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主动靶向策略应运而生。

主动靶向主要是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使其能够与病变部位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以肿瘤治疗为例,一些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了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抗体,从而能够精准地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实现药物的高效递送。

这种主动靶向策略大大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除了配体修饰,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可以影响其靶向性。

例如,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可以影响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带正电荷的纳米颗粒更容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结合,从而提高细胞摄取效率。

此外,纳米颗粒的亲疏水性也会对其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产生影响。

亲水性的纳米颗粒在血液循环中具有更长的半衰期,而疏水性的纳米颗粒则更容易被细胞摄取。

在纳米颗粒的设计和制备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最佳的靶向效果。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

这项技术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送到需要药物治疗的部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

一、纳米粒子载体技术纳米粒子载体技术是利用纳米级的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的表面或内部。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存储性,同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1. 脂质纳米粒子(Liposomes)脂质纳米粒子是一种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层包裹的空心小囊泡,能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细胞内。

脂质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特性来定向输送药物,比如在表面引入特异性配体,使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到靶细胞上。

此外,脂质纳米粒子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诱导免疫反应。

2. 聚合物纳米粒子(Polymeric Nanoparticles)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纳米粒子,可以用来包裹各种类型的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聚合物的特性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性质来进行控制,进一步优化药物的输送效果。

二、靶向药物输送系统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利用药物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靶点。

这种系统可以通过纳米技术来实现。

1. 核酸纳米递送系统核酸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输送基因或RNA等核酸药物。

将核酸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或抗体,使纳米粒子能够靶向细胞或组织,并释放药物。

这种系统通过靶向细胞内的特定基因或信使RNA,可以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和癌症。

2. 磁性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磁性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利用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定位药物输送。

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磁性物质,使纳米颗粒具有磁导性,并结合外部磁场的作用,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这种系统可以在外部控制下实现药物的释放和定位输送,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纳米颗粒能够帮助药物在体内精确地靶向到病变部位,并提高药物的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一些常用应用方法。

第一种应用方法是通过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药物修饰。

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容纳更多的药物分子。

通过在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特定的药物分子,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精确控制。

比如,将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靶向配体,可以使药物更容易与目标细胞结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内部。

纳米颗粒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免受体外环境的影响,延长药物的血液半衰期。

同时,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调控尺寸和表面电荷,进一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缓慢释放药物的效果,使药物能够持续作用于病灶区域。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纳米颗粒的生物标记功能实现药物递送。

纳米颗粒可以被标记上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物,从而实现对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定位和追踪。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及时获得药物的分布情况和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精确治疗提供依据。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纳米颗粒的多功能性实现药物递送。

纳米颗粒可以同时携带多种不同的药物分子,从而实现组合治疗的效果。

通过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将药物载体与成像物质相结合,实现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变种,但以上几种方法是当前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

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纳米颗粒的性质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因素。

此外,在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保证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量产性,以便将纳米颗粒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尽管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纳米颗粒的长期稳定性和毒性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其次,纳米颗粒的大规模制备和工业化生产也面临一些困难。

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

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

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药物的靶向递送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靶点的送药策略,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对非靶向组织的副作用。

药物剂型的选择在靶向递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药物的靶向递送中应选择何种药物剂型,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胶体纳米颗粒胶体纳米颗粒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剂型,其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尺度的胶体颗粒中,实现对药物的保护和控制释放。

胶体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在体内较长时间内稳定有效地释放药物。

此外,通过调整胶体颗粒的大小和表面修饰,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以提高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

2. 微球剂型微球剂型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的球形颗粒中的剂型,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

微球剂型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包覆材料和控释方式,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此外,微球剂型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等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小液滴或囊泡,可用于包裹和传送药物。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有效保护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同时,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改变脂质组成,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

4. 靶向纳米颗粒靶向纳米颗粒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尺度的载体中,并经过表面修饰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识别和递送的药物剂型。

靶向纳米颗粒能够在体内经过被动或主动靶向的方式,将药物准确地送达至疾病部位。

此外,靶向纳米颗粒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药物的可溶性和吸收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 样品剂型样品剂型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特定材料中以形成固态样品的剂型。

样品剂型通常用于药物的预灭活和保存,能够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

样品剂型常用于药物的长期储存和运输,以确保药物在靶向递送过程中仍能保持其活性和疗效。

综上所述,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是一项关键性任务。

胶体纳米颗粒、微球剂型、脂质体、靶向纳米颗粒以及样品剂型等不同的药物剂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载体,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优势,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颗粒通常指尺寸在 1 100 纳米之间的微小粒子。

它们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得它们在药物递送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首先,纳米颗粒的小尺寸使得它们能够通过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EPR 效应)在肿瘤组织中实现选择性积聚。

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的血管通常具有较大的孔隙和较差的淋巴回流,纳米颗粒可以更容易地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并停留其中,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

其次,纳米颗粒可以对药物进行包载和保护。

许多药物在体内环境中容易受到酶的降解、pH 值的影响或者被免疫系统清除。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内部,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颗粒的表面还可以进行各种修饰,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例如,通过连接靶向分子,如抗体、多肽等,可以使纳米颗粒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病变细胞表面的受体,实现靶向给药。

这种靶向给药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毒副作用。

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纳米颗粒药物载体。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内部可以包载水溶性药物,而磷脂双分子层之间则可以容纳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毒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药物的递送,如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紫杉醇等。

聚合物纳米颗粒也是研究较多的一类药物载体。

它们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等。

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分子量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长效给药。

除了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颗粒,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等也在药物递送中展现出独特的应用前景。

金属纳米颗粒,如金纳米颗粒、银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可以用于药物的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生物成像等。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纳米粒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纳米粒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纳米粒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药物递送系统成为当代医药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而其中的脂质纳米粒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载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着重探讨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纳米粒研究,并介绍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脂质纳米粒的定义与特点脂质纳米粒是由生物相容性的脂类物质组成的微米级乳液,其特点是粒径小、稳定性好、药物封装效率高等。

通过在脂质纳米粒的表面修饰不同的功能性分子,可以实现靶向性递送,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二、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目前,常用的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薄膜超声分散法、乳化法、溶剂挥发法等。

其中,薄膜超声分散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制备方法,其通过超声作用使溶液中的脂质物质形成薄膜结构,然后通过机械切割等方法将其分散成纳米尺度的粒子。

三、药剂学在脂质纳米粒制备中的应用药剂学在脂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药剂学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脂质物质和药物分子,优化配比,提高药物的封装效率。

其次,药剂学可以调控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和稳定性,以保证其在体内的分布和药效的发挥。

此外,药剂学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功能性分子,使脂质纳米粒具有靶向性,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选择性递送。

四、脂质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前景脂质纳米粒作为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脂质纳米粒可以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通过靶向递送药物,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其次,脂质纳米粒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通过缓释药物,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此外,脂质纳米粒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领域,实现对遗传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纳米粒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在药物递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的改进、药物封装效率的提高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脂质纳米粒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筛选与优化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筛选与优化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筛选与优化1. 引言在当今的医学领域中,纳米医学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传输系统,具有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可控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靶向输送、肿瘤治疗等领域。

脂质纳米颗粒作为其中的一种,在药物靶向输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探讨新型脂质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的筛选与优化的相关内容。

2.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的特点脂质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材料,其在药物输送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特点:脂质纳米颗粒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通过靶向递送的方式将药物输送到靶点,提高药物的药效。

脂质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再次,脂质纳米颗粒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通过调整来改变其在体内的行为,实现更好的靶向递送效果。

3.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的筛选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药物、疾病和靶点,需要筛选出最适合的脂质纳米颗粒进行药物递送。

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递送的靶点,选择合适的脂质材料和辅助成分,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靶向递送效果。

需要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合成脂质纳米颗粒,并进行形貌、尺寸、表面性质等方面的表征,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递送性能。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其递送效果和生物学行为,进行筛选。

4.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的优化在筛选出适合的脂质纳米颗粒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提高其递送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可以通过改变脂质的配比和制备工艺,以获得更好的递送性能。

可以引入靶向分子或功能性分子,增强脂质纳米颗粒对靶点的识别和递送能力。

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包裹修饰等方式,降低脂质纳米颗粒的毒性,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5. 个人观点和结论个人认为,新型脂质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的筛选与优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通过对其特点、筛选和优化方法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制备出具有良好递送效果的脂质纳米颗粒,为药物输送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一直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药物利用率低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药物递送技术,其中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载体是指粒径在 1 1000 纳米之间的药物载体,它们可以将药物包裹或吸附在其内部或表面,实现药物的有效运输和释放。

纳米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使其在靶向药物递送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首先,纳米载体的小尺寸使其能够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富集。

肿瘤组织由于快速生长,其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纳米载体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并滞留其中,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

其次,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作用。

例如,在纳米载体表面连接特定的抗体、配体或多肽,能够使其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实现精准的药物递送,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常见的纳米载体类型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纳米囊泡和无机纳米粒子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它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表面性质,能够实现不同的靶向效果。

聚合物纳米粒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

它们可以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组成和制备方法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

胶束是由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内核为疏水区域,可以负载脂溶性药物,外壳为亲水区域,有助于提高纳米载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和水溶性。

纳米囊泡类似于脂质体,但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实现对药物的多阶段释放。

无机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氧化铁纳米粒子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光学、磁学特性等,可以用于实现成像引导的药物递送和磁靶向治疗。

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研究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研究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点。

通过将药物与载体结合,能够提高药物的效果,减少副作用,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些现有的药物递送系统,并讨论它们的靶向性及其在治疗上的应用。

一、聚合物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其特点是可调控的药物载荷量、药物释放速度和靶向性。

聚合物被选择作为载体,因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性。

研究发现,通过在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修饰适当的靶向配体,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特异性输送。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抗HER2抗体后,纳米颗粒能够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实现靶向性递送。

此外,通过调整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还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调控。

例如,通过改变聚合物的分子量和交联度,可以影响纳米颗粒内药物的扩散速度,从而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

二、脂质纳米颗粒脂质纳米颗粒也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

与聚合物纳米颗粒相比,脂质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膜穿透性。

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脂质纳米颗粒的脂质组分和结构,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特异性输送。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脂质纳米颗粒中加入靶向抗原配体后,纳米颗粒能够针对表达该抗原的肿瘤细胞实现靶向性递送。

此外,脂质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电荷、粒径和形态等特性,调节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药物释放行为。

研究发现,负电荷的脂质纳米颗粒能够在肿瘤组织中积累,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

三、多功能纳米颗粒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基于多功能纳米颗粒的药物递送系统。

多功能纳米颗粒不仅具备药物递送的功能,还可同时用于成像、靶向诊断和治疗。

研究发现,在多功能纳米颗粒中引入成像剂和靶向配体后,可以将其应用于肿瘤诊断。

同时,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形态和逆转聚合物吸附技术,还可以实现对肿瘤组织的局部治疗。

综上所述,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研究在药物疗效的提高和副作用的减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WO2019195377A1】使用ApoE修饰的脂质纳米颗粒的靶向药物递送和治疗方法【专利】

【WO2019195377A1】使用ApoE修饰的脂质纳米颗粒的靶向药物递送和治疗方法【专利】

【WO2019195377A1】使用ApoE修饰的脂质纳米颗粒的靶向药物递送和治疗方法【专利】((51)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74)Agent:MILLS,Jeffrey K.;MEDLER FERRO WOOD- A61K9/127(2006.01)A61K47/54(2017.01)HOUSE&MILLS PLLC,8201Greensboro Drive,Suite A61K9/14(2006.01)A61K47/62(2017.01)1060,McLean,Virginia22 102(US).A61K9/19(2006.01)A61K47/69(2017.01)(81)Designated States(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for every (21)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Number:kind o f national protection av ailable).AE,AG,AL,AM,PCT/US2019/025517AO,AT,AU,AZ,BA,BB,BG,BH,BN,BR,BW,B Y,BZ,CA,CH,CL,CN,CO,CR,CU,CZ,DE,DJ,DK,DM,DO,(22)International Filing Date:DZ,EC,EE,EG,ES,FI,GB,GD,GE,GH,GM,GT,HN,03April2019(03.04.2019)HR,HU,ID,IL,IN,IR,IS,JO,JP,KE,KG,KH,KN,KP, (25)Filing Language:English KR,KW,KZ,LA,LC,LK,LR,LS,LU,LY,MA,MD,ME, MG,MK,MN,MW,MX,MY,MZ,NA,NG,NI,NO,NZ,(26)Publication Language:English OM,PA,PE,PG,PH,PL,PT,QA,RO,RS,RU,RW,SA, (30)Priority Data:SC,SD,SE,SG,SK,SL,SM,ST,SV,SY,TH,TJ,TM,TN,15/945,63004April2018(04.04.2018)USTR,TT,TZ,UA,UG,US,UZ,VC,VN,ZA,ZM,ZW.(71)Applicant:ERIOCHEMUSA,LLC[US/US];318North(84)Designated States(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for everyCarson Street,Suite208,Carson City,Nevada89701(US).kind o f regional protection available).ARIPO(BW,GH,GM,KE,LR,LS,MW,MZ,NA,RW,SD,SL,ST,SZ,TZ,(72)Inventors:NUNEZ,Jose Lucio;Ruta Nac.12,Km.,452UG,ZM,ZW),Eurasian(AM,AZ,BY,KG,KZ,RU,TJ, -ColoniaAvellaneda,Parana(AR).SELENSCIG,Dante;TM),European(AL,AT,BE ,BG,CH,CY,CZ,DE,DK, Ruta Nac.12,Km.,452-Colonia Avellaneda,Parana(AR).EE,ES,FI,FR,GB,GR,HR,HU,IE,IS,IT,LT,LU,LV, RAMIREZ,Maria de los Angeles;RutaNac.12,Km.,452MC,MK,MT,NL,NO,PL,PT,RO,RS,SE,SI ,SK,SM, -Colonia Avellaneda,Parana(AR).TR),OAPI(BF,BJ,CF,CG,Cl,CM,GA,GN,GQ,G W,KM,ML,MR,NE,SN,TD,TG).(54)Title: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USING APO-E MODIFIED LIPID NANOPARTI?CLES(57)Abstract:Methods for targeted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agents to a targethei?ntde[Continued on next page]||||||||||||||||||||||11|||||||||||||||||||||||||||||||||limn nil nil nil。

纳米载体递送技术

纳米载体递送技术

纳米载体递送技术介绍纳米载体递送技术(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是指利用纳米尺度的载体,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靶向组织或细胞的技术。

该技术采用纳米材料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稳定性及可控释放性。

纳米载体递送技术在药物输送和癌症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优势纳米载体递送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靶向性: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靶向组织或细胞的选择性识别和递送。

这可以提高药物在靶向组织或细胞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控释性:纳米载体具有可控释放药物的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或延时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3.生物相容性:纳米载体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避免对生物体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4.药物保护:纳米载体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如光、酸碱等,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纳米载体的类型纳米载体递送技术包括多种载体类型,常见的有:1. 纳米粒子纳米粒子是一种常用的载体类型,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2.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封能力。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结构和组分,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3. 聚合物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由聚合物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放性。

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4. 纳米骨架纳米骨架是一种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纳米结构,具有高稳定性和大孔道容积。

纳米骨架可以通过改变骨架材料和孔道结构,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纳米载体递送技术的应用纳米载体递送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癌症治疗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1. 药物输送纳米载体递送技术可用于改进传统药物的输送方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脂质纳米微粒载体在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纳米微粒载体在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纳米微粒载体在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黄健;谢向阳;梅兴国【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08(35)2【摘要】脂质微粒作为基因药物载体,用于全身药物递送,目前已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其中,脂质纳米微粒(Iipid-based nanoparticles,NP)药物载体,在进行基因药物递送时,为克服体内的各种生理屏障,粒径需在100 nm以下,本文将重点介绍这类NP的配方和组装.NP作为一种核酸药物的.脂质微粒递送载体,与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区别主要在于粒径大小,NP的粒径通常在100nm以下.影响NP粒径的主要因素包括脂质的构成、脂质与核酸的比例,以及制备方法等.NP所递送的核酸主要包括质粒DNA,siRNA,反义寡核苷酸.【总页数】4页(P145-147,150)【作者】黄健;谢向阳;梅兴国【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相关文献】1.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J], 宋春晓;何书莲;曹春凤;张国锋;张文君;王嵩;王立2.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J], 宋春晓;何书莲;曹春凤;张国锋;张文君;王嵩;王立;3.表面修饰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肿瘤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刘美娟;朱艳华4.表面修饰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肿瘤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刘美娟;朱艳华;5.基因治疗中的核酸药物及非病毒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J], 刘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1)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74)Agent:MILLS,Jeffrey K.;MEDLER FERRO WOOD-
A61K9/127(2006.01)A61K47/54(2017.01)HOUSE&MILLS PLLC,8201Greensboro Drive,Suite A61K9/14(2006.01)A61K47/62(2017.01)1060,McLean,Virginia22102(US).
A61K9/19(2006.01)A61K47/69(2017.01)
(81)Designated States(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for every (21)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Number:kind o f national protection av ailable).AE,AG,AL,AM,
PCT/US2019/025517AO,AT,AU,AZ,BA,BB,BG,BH,BN,BR,BW,BY,BZ,
CA,CH,CL,CN,CO,CR,CU,CZ,DE,DJ,DK,DM,DO, (22)International Filing Date:DZ,EC,EE,EG,
ES,FI,GB,GD,GE,GH,GM,GT,HN,
03April2019(03.04.2019)HR,HU,
ID,IL,IN,IR,IS,JO,JP,KE,KG,KH,KN,KP, (25)Filing Language:English KR,KW,KZ,LA,LC,LK,LR,LS,LU,LY,MA,MD,ME,
MG,MK,MN,MW,MX,MY,MZ,NA,NG,NI,NO,NZ, (26)Publication Language:English OM,PA,PE,PG,PH,PL,PT,QA,RO,RS,RU,RW,
SA, (30)Priority Data:SC,SD,SE,SG,SK,SL,SM,ST,SV,SY,TH,TJ,TM,TN,
15/945,63004April2018(04.04.2018)US TR,TT,TZ,UA,UG,US,UZ,VC,VN,ZA,ZM,ZW. (71)Applicant:ERIOCHEM USA,LLC[US/US];318North(84)Designated States(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for every
Carson Street,Suite208,Carson City,Nevada89701(US).kind o f regional protection available).ARIPO(BW,GH,
GM,KE,LR,LS,MW,MZ,NA,RW,SD,SL,ST,SZ,TZ, (72)Inventors:NUNEZ,Jose Lucio;Ruta Nac.12,Km.,452UG,ZM,ZW),Eurasian(AM,AZ,BY,KG,KZ,RU,TJ,
-Colonia Avellaneda,Parana(AR).SELENSCIG,Dante;TM),European(AL,AT,BE,BG,CH,CY,CZ,DE,DK, Ruta Nac.12,Km.,452-Colonia Avellaneda,Parana(AR).EE,ES,FI,FR,GB,GR,HR,HU,IE,IS,IT,LT,LU,LV, RAMIREZ,Maria de los Angeles;RutaNac.12,Km.,452MC,MK,MT,NL,NO,PL,PT,RO,RS,SE,SI,SK,SM, -Colonia Avellaneda,Parana(AR).TR),OAPI(BF,BJ,CF,CG,Cl,CM,GA,GN,GQ,GW,
KM,ML,MR,NE,SN,TD,TG).
(54)Title: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USING APO-E MODIFIED LIPID NANOPARTI¬CLES
(57)Abstract:Methods for targeted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agents to a target
he

nt
de
[Continued on next page]
||||||||||||||||||||||11|||||||||||||||||||||||||||||||||limn nil nil ni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