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内的史料。

在《明史×桂王朱由榔传》卷一百二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由榔走永昌,明年(顺治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清兵)入云南,由榔走腾越,定国(李)败于潞江,又走缅甸。

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为缅境,缅勒从官弃兵仗,始启关至蛮募。

二月,缅以四舟来迎,从官自觅舟随行者六百四十余人,陆行者故珉王子而下九百余人,期会于缅甸。

十八日至井亘,黔国沐天波等谋奉由榔走户猎二河不果,五月四日,缅复以舟来迎,明日发亘井,行三日到阿瓦,阿瓦者,缅旧所居城也。

又五日至赫硁,陆行者,缅人悉掠为奴,多自杀。

唯珉王子八十余人流入暹逻。

缅人以赫硁置草屋居由榔,遗兵防之。

十七年,定国、文选(白)与缅战,索其主,连败缅兵,缅终不肯出由榔。

十八年五月,缅第莽勐白代立,始从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围之,杀木天波、马老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二人,详任国玺传。

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

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

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

六月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


以此可见,果敢人是永历残兵一说,窃认为不足为信。

在顾诚老先生的《南明史》中,记载了两个数据——李定国在病死之后,余部尚有5000—6000人,而在降清之时,官兵家眷人数仅仅为1200人。

那么那些人哪里去了呢?
我们在果敢的一个古墓碑文上找到了线索。

“晋王既薨,公乃携妻子石友迁至此地。

次年,军中人等络绎来投。

”——故显先德张公常年墓碑节选
这位士兵在晋王李定国死后,带领着家眷和朋友迁徙至果敢。

而在第二年,军中(晋王军中)的士兵不断来到此地。

这恐怕就是在李定国死后,军队中人数骤减的原因。

也是果敢人来历最可靠的证据。

可能有人会问,他们怎么会跑到缅甸境内呢?但是,事实证明,果敢地区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三日,李鸿章与英使窦纳乐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中国割野人山,猛卯三角地等与英国(含果敢),五月初六,条约生效,果敢并入缅甸。

然而就此认定果敢人全都是李定国的旧部这是不准确的,当时永历帝蒙难之时,确实有千余溃兵逃散,是否到了果敢,或是之后与李定国旧部合流,但是这个说法明显已不可考。

然而把果敢人全部定义为明末遗民,这也是不准确的,果敢地区有两本历史文献,一本是蔡山先生所著《果敢》一本是果敢副县长李××(抱歉名字实在记不住了)所著《果敢史概述》依本人认为,《果敢》的史料价值明显高于《果敢史概述》后者明显充满了政治内容与
意识形态,其所言,大不可考。

蔡山先生著的《果敢》中对果敢民族由来的定义:明朝汉人遗民。

在第二节“汉夷杂处”中提到:在汉人未进入缅甸之前,此地已有土著夷人居住,其中以水摆夷(掸族)为主。

还有傈僳、崩龙、苗子、卡瓦、山头(野人)等。

以此可见,果敢人除了明末汉人,又包括苗、傣、本、崩龙、傈僳、卡瓦等不少当地土著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