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的若干意见》
2012年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整体 部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各项工作,并 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简称提 高高教质量的30条措施。
扩招起因:1999年,根据“拉动内需、刺激 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的政 策,高校开始大规模招生,高考的门槛一夜 之间大大变低。
扩招概况(普高): 1998年:招生108万人,在校生340万人;
(一)高校扩招
1999年:招生160万人,比 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 高达48%,在校生408万人;
质量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
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
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 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
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第七,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积极引进优质资源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本章考点与要求
主要内容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P13)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中世纪大学 (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教育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
(一)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中青年教师培养 领军人物 团队建设
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 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 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
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
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 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织实施方面的四 个特点 一是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
“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 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中心可上可下, 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 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 求的均可参加。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四类协同: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 协同创新模式。
要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 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 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 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 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 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 新的主力阵营。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
(四)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年校 庆上的讲话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P16)
柏林大学的创立及其教育理念的实践 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 • 学术自由 •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 科学育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2012年:招生685万人,报 考915万人,录取率达75%。
扩招的有利影响
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 育水平差距;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发展经济,拉动内需; 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扩招的不利影响
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学生质量下降,就业难, 盲目地考研和考公务员,人生投资失败,房奴。
2000年:招生220万人,在校 生556万人;
2001年:招生268万人,录取 率首次突破50%,在校生719 万人;
2002年:招生303万人,
高校扩招
在校生862万人; 2003年:招生382万人,在校生1108万人; 2004年:招生447万人,在校生1333万人; 2005年:招生504万人,在校生1561万人; 2006年:招生546万人,在校生1738万人; 2007年:招生565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接近,
第五部分:第26条至第28条,建设高素质教师 队伍的政策措施;
第六部分:第29条和第30条,重点阐述加强条 件和经费保障。
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
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 一是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三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 六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就我国来说,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 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 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 发展相互脱节。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 源以及多功能特性,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 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二是通过体制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 育信息化建设。
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八个方面: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 高校的八方面机制体制改革。 “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 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 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
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
稳定规模
优化结构 强化特色
有特色 才有竞争力
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
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
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
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
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
教改项目 付诸实践
重点强调的问题
①提出的背景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 际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 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因此,各国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 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但录取率已超过50%,在校生1884万人; 2008年:招生607万人,考生1050万人,录取率
达57%,在校生2021万人;
(一)高校扩招
2009年:招生639万人,在 校生2144万人;
2010年:招生661万人,其 中普通本科351万人,高职 高专310万人,在校生2231 万人;
2011年:招生681万人,在 校生2308万人;
因此,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 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 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从而解 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②提出的过程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 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 实施了“985工程”。
中国大学的三次转型发展
1922年新学制颁布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三)现代大学教育
1.1949年至1957年,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 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的时期。
2.1958年至1977年,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时期。 3.1978年至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快速发展
的时期。 4.1998年以后,高等教育扩招与深化改革的时
2012年6月派宣讲团到广西来。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③“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总体思路 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
可简要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 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八 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 一个根本: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 本出发点。 一项核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 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 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 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 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 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 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随后,教育部、 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 划”。
三是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 针对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不同要求、目标和
任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准入条件、评审认 定标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坚持 “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委托第三方 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 评估等工作,减少行政干预。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基本内容(六个部分30条政策措施)
第一部分:第1条和第2条,阐述总体要求; 第二部分:第3条至第11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政策措施; 第三部分:第12条至第18条,重点阐述增强科
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 承创新的政策措施;
基本内容(六个部分30条政策措施)
第四部分:第19条至第25条,深化体制机制改 革的政策措施;
二是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 各类高校都应按照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
积极推动机制体制改革,踊跃开展协同创新, 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校 和地方政府先行先试,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 划和省级2011计划,组建协同创新体,积累 协同创新经验,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 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2012]6号);
2012年5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颁发了《关 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的通知》(教技[2012] 7号);
2012年5月5日,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创 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
对学校的影响——基础设施扩建和师资力量短缺, 民办学院和高额学费,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及时 转变。
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社 会上升途径的变迁。
高等教育发展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其负效果 可能比正效果更多!
(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 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期。
四、重大事件回顾与政策解读
(一)高校扩招 (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四)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年校庆
上的讲话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若干意见》
(一)高校扩招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深化高校 组织管理、人事制度、 人才培养、人员考评、 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 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 等八个方面的改革。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通过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 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 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 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 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 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