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偏头痛,那些经验得来的伤科辩证逻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拆解偏头痛,那些经验得来的伤科辩证逻辑
两周前来了一位偏头痛的病人,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头痛纠缠了她长达十年,除了右侧偏头痛还伴随着颈椎僵硬、肩胛内侧酸痛等症状,多方求医无效辗转找到我
触诊时在发现她右侧枕后筋膜明显的紧张,压痛明显。
向下可以摸到寰枢关节(第一、二颈椎)向右侧偏歪,x线颈椎正位开口片可见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再加上其他的触诊和分析,初步诊断为颈源性偏头痛。
寰枢关节处于颈部最上端与头部交接的位置,它的偏歪使得异常应力刺激枕下肌群,压迫牵拉到枕大、枕下神经诱发头痛,如果刺激到椎动脉还会引起头晕的症状
在临床上“颈源性头痛”是偏头痛最为常见的成因,这个患者经
过几次系统治疗逐渐好转并治愈了。
很多年前治疗偏头痛,我还只是用寰枢关节复位的方法,疗效还算不错。
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患者,每次治疗后疗效只能保持一两天,之后又会反复,反复了很多次,其中也尝试了其他治疗方法,按摩、针灸、中药、拉伸、肌肉锻炼等等,用尽办法效果依然不理想。
痛定思痛我再次对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触诊,在她枕后人字缝寻找到一个极痛的压迫点。
我瞬间明白了,是枕后侧方的筋膜一直处在褶皱挛缩状态没有打开造成的。
根源还是由于患者的长时间不良姿势。
不良姿势导致的异常压力会使颈椎的小关节渐渐移位,为了保护错位不再加重,肌肉、筋膜会保护性的紧张痉挛。
一般患者在关节复位后,筋膜、韧带、肌肉会自然而然的恢复正常,而她特殊在由于错位时间过长,筋膜的短缩褶皱无法自行恢复,需要一种单独解开筋膜解决异常张力的方法才能治愈
完成了证据链的关键一环,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我在枕后筋膜
平刺两针,释放了张力,患者就彻底治愈了。
医者要根据现有的症状、检查依靠逻辑与推理寻找疾病内在的联系,破案一样拆解疾病的内在运行原理,完善自己的循证方法论,这就是医者的自我进化
证据补完第一次
但这也还只是迈了一小步,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很快我就遇到了怕针的患者。
对于怕针的患者,枕后筋膜怎么解决?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治疗办法?
泡沫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泡沫轴
通过体重压在泡沫轴上滚动的办法来放松抚平筋膜,这种运动康复的方法对周身大块肌群和筋膜的松解效果非常好。
那时候筋膜学说还没这么火,泡沫轴还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不过还有个小问题——泡沫轴直径太粗,对接触面小的头部没办法滚动到好在有原理类似的东西——筋膜球,筋膜球可以在类似头部这种面积小的地方自如的滚动。
筋膜球
筋膜球有两种,一种是单个的筋膜球,另一种是两个筋膜球连接在一起的花生球
花生球
筋膜就像一张网,将身体连接在一起。
网上面有了褶皱,光在褶皱点乱捣是没用的,独立的筋膜球只能对痛点周围的筋膜起滚动效果,而花生球有类似泡沫轴的功能,把周围一片区域的筋膜网拉平,这特别类似于过年擀饺子皮儿
花生球也好,筋膜球也好优点是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体重压在球上就可以完成,缺点是也是明显的,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可能操作不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于是擀面杖出场了。
擀面杖就是一个放在身体上面的泡沫轴
它满足了三个条件:
足够灵活,可以无死角滚动
滚动的面积足够大,可以平衡很大区域的筋膜网
足够细,提供了足够的压强
筋膜球滚动区域擀面杖滚动区域
升级后的治疗系统是:
整复寰枢关节+花生球滚动枕后筋膜
或
+擀面杖滚动枕后筋膜
证据补完第二次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复杂的疾病总是逼着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旅程。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的筋膜是不会被轻易地抚平,一般患者滚压一到两周疼痛症状就会消失,而他们则不会,那么是否还有什么漏掉的原因?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枕骨错位”这个名词渐渐浮出水面,枕骨错位是一个少见的提法,通常概念里颅骨在成年后就完全长合了,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研究很多资料后发现:成人的人字缝也会出现轻微的移位,使得枕后筋膜张力增高。
后来我专门研究了一个应对枕骨错位的手法,治愈了那位患者。
正骨的理论和劲力是大树的根,繁复的手法是树的枝叶,通晓了根的原理,手法是可以自创的
证据补完第三次
到了这里治疗系统已经完善了吗?
不,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身体远端的异常应力会传导到近端,影响治疗的效果,不解决肩胛、胸椎、甚至更远处的骨盆问题,扭曲的力线一段时间后会把已经治好的地方再次弄歪。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制约平衡上。
教科书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
寰枢关节复位+解开枕后筋膜异常张力+枕骨复位手法
缓则治其本:系统的评估胸椎的小关机紊乱、肩胛骨的旋转、腰椎两侧的张力、骨盆倾斜的角度,乃至步态等行为习惯。
在研究了整个机体在空间结构下的扭曲方向,平衡各部分的异常张力后,我们得到了新的治疗系统:
证据补完第四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很心累了?
然而对真理的追寻永远是无止境的,上面复杂的环节还是处在“治”的方面,一个完善的系统还需要包含“养”和“用”的方面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曲大夫出诊时间
周一、五下午:北京百万中医门诊部
周二、六上午:五棵松中医门诊部
周二、四、六下午:石景山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