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海丝——咖喱戽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海丝——咖喱戽饭
文/欧怀琳
戽饭还是糇饭?
在未熟的粥中捞出的干饭,是很多地方吃饭的方法,比较普通的称呼是捞饭,一般这种干饭是会再焖煮到熟了再吃。
在我们潮汕,以前粮食供应不足,同样也会制作捞饭,给家里干重体力活的吃。
这种潮汕捞饭和别处不同,会加入比炆饭时多一倍的水,而且煮的时间也更长。
在潮汕这种捞饭叫“糇”饭,或者“戽”饭。
一个是取其干之意,一个是对用饭篱捞饭这个动作的形容。
“糇”本意是指“谷食之外的熟干食”[1],所以我偏向于喜欢用戽饭这个词。
饭篱(现代版)
戽饭什么时候出现?
据说早在秦朝,赵高就写有“破五送五穷,敬神煮捞饭”的词句。
所以捞饭的历史十分悠久,至于潮式捞饭——戽饭的历史,我们在康熙年间的《饶平县志》的《祀典》里看到簠实为“黍,用黍米拣过,洁,滚汤,捞起如捞饭法。
”则捞饭——戽饭在康熙年间的潮汕地区已经出现。
这种起码出现在清朝的捞饭,在庵埠遇上一样西方调料,画风就全变了,变成媲美现代创意菜的菜肴。
咖喱的小历史
这种调料就是咖喱了,咖喱(也写作咖哩),名字来自印度的泰米尔文“kari”,是指许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这个古代中国也有。
现在我们吃的咖喱是以姜黄为主料,另加多种香辛料(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胡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配制而成的。
现在的咖喱是辣的,那是因为加了辣椒。
而辣椒是1500年之后才传入亚洲的,所以
我们吃到的咖喱已经和古代的“咖喱”有天壤之别了。
咖喱
咖喱何时传入庵埠并与戽饭的结合
这种咖喱是什么时候,如何传入中国的?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庵埠的咖喱戽饭给我们提供一个破解这一谜团的可能。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咖喱传入庵埠的时间。
庵埠从明朝开始繁荣的一个港口,如果港口一直繁荣到今天,我们的追寻将显然无处着力。
幸运或者不幸的是庵埠港竟然衰落了,留给我们一个咖喱传入的可能时间点。
庵埠港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到南宋时期。
根据《粤海关志》卷七《设官》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设监督一员,分设七大总口,潮州总口为其中之一,以庵埠正税口为潮州总口。
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庵埠所处的韩江下游双溪口一带,淤积日渐严重,原先优越的地理环境已丧失殆尽,进出港口转移到了东陇、樟林,既而转移到汕头口。
庵埠海关
咖喱传入庵埠的时间必须在河道淤积的1846年之前,但又不可以太前,否则创意菜咖喱戽饭将有机会传遍潮汕大地,甚至全国。
现代的互联网的普及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古代的通讯和传播没有现在方便,我们可以容许咖喱戽饭在出现后十几甚至二十年仍未传播开去。
而传入的咖喱和戽饭结合属于创新,产生时间可以是传入后的一二百年,或者一传入马上产生。
考虑到我大潮汕人的满满创意,就让咖喱戽饭产生于咖喱传入之始吧!那么咖喱传入庵埠可能就发生在1820年前后。
创新的扩散
咖喱从哪里传入庵埠?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咖喱是从哪里传入庵埠的呢?康熙开海之后,潮人利用海洋季风,行南走北,大量贩运南洋商品,经海南往暹罗(泰国)、安南(越南)等东南亚各国,销售之后,又满载东南亚的蔗糖、大米、木材、香料、胡椒、象牙、檀香、苏木、沉香、药材等货物运回销往国内,形成循环贸易。
这些潮商,部分会在泰国居留,等待季风。
印度的咖喱很早就传入泰国,泰国的咖喱可能由潮汕商人带回庵埠。
来往潮汕和东南亚的红头船
明清时期,潮州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日益不能自给,不得不到本地区之外购买粮食。
暹罗之米运往中国始于康熙末年。
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政府正式允许民间与暹罗进行米谷贸易。
从此,“澄海县商民领照赴暹罗国买米,接济内陆民食”。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552《西洋·暹罗》。
据当时的英国人描述:(1824年后)暹罗与中国间的帆船贸易,每年在五、六、七月大约有七八十只帆船自暹罗起程,载着米、苏木、槟榔等物,由广东南部的潮州人驾驶[2]。
暹罗之外安南也向潮汕出口大米。
根据《安南小志》,越南的出口较为简单,主要是米谷。
可以说历史上泰国是潮汕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果咖喱是从外国传入潮汕,那么这个外国,很大机会是泰国。
来自暹罗的商品则包含各种香料,这个是咖喱制作的原料。
不过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进口香料来制作咖喱。
泰国的咖喱是由新鲜的香料制作而成,呈膏状,而当时泰国的咖喱已经融入了辣椒。
最方便我们考证的是,资料告诉我们,咖喱膏产生于咖喱粉之前。
咖喱粉其实是由英国人发明的,最早的咖喱粉的记录来自英国1784年(相当于中国的乾隆时期)的报纸广告。
也就是说泰国咖喱膏在此之前已经成型。
很有可能,常居当地的潮商在染上泰国吃咖喱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带回庵埠。
1784年,英国晨报关于咖喱粉的广告
咖喱与戽饭的结合
咖喱膏的存在,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携带和烹饪方法,于是咖喱被带回庵埠。
当然,带回庵埠的也可能是咖喱粉,毕竟16世纪英国人就到了暹罗,到了1800年,那时的英国人发明咖喱粉好久了,咖喱粉也可能出现在泰国,并被带到庵埠。
不管是粉是膏,这咖喱最终都被加入戽饭,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咖喱戽饭。
而庵埠则是咖喱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登陆中国的第一站。
咖喱伴随着海丝一路传播,包含了我们潮汕人过去的繁荣与奋斗史。
让我们来一碗咖喱戽饭,在美食的背后接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