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第九讲:唐代五台文殊信仰的奠基者-武则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長壽二年菩提流志翻譯的文殊經典
• 從菩提流志於長壽二年(693)於東都洛陽譯 出的這些文殊經典來看,此時代的文殊信仰內 容,乃以“字陀羅尼”文殊的信仰為主。
• 菩提流志於長壽二年所譯的《文殊師利所說不 思議佛境界經》,是一部說明成佛境界的作品, 或屬於傳統文殊信仰性質的經典。但其翻譯的 《六字陀羅尼經》、《一字咒王經》及《文殊 師利咒法藏經》,都屬於“字陀羅尼”文殊的 信仰經典。後二經甚至都在東都“佛授記寺" 被譯出。
• 《入法界品》的彌勒佛王信仰不但與經中 所載的盧舍那佛王信仰有關,而且與經中 所載的文殊菩薩信仰及普賢菩薩信仰也有 密切的關聯。
• 孝文帝經營五臺的原因,很顯然的與其支 提信仰有密切的關聯。因此他在五臺建寺, 並開窟造像。
早期經營五臺的帝王
唐代之前,南北朝經營五臺的帝王,都與北 魏孝文帝一樣,因都用支提信仰建國的緣 故而經營五臺。《古清涼傳》說:“爰及 北齊(550-577)高氏,深宏像教,宇內塔 寺將四十千,此中伽藍數過二百,又割八 州之稅以供(五臺)山眾醫藥之資焉。”
佛陀波利
• 婆羅門僧佛陀波利於儀鳳元年(676 )從西國 來至五臺山朝拜文殊師利。忽見一老人從 山中出來問波利有否帶來《佛頂尊勝陀羅 尼經》?波利回報說:沒有。老人便對他 說:“既不將經來,空來何益?縱見文殊 亦何得識?師可向西國取此經,將來流傳 漢土…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文殊師利菩薩 所。波利聽了這些話,非常高興,但舉頭 之頃已不見老人。
清涼傳》載: “(清涼山者,)代洲(州)雁門郡 五臺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乃飛雪,曾無炎暑, 故曰清涼。五峰聳山,頂無林木,有如累土之 臺,故曰五臺。“
• 五臺的地理環境既是“以歲積堅冰,夏乃飛雪, 曾無炎暑,故曰清涼”,在《華嚴經》傳入之 後,五臺很自然的便被視為文殊的聖山“清涼 山”。
五臺的發展歷史
唐高宗時代的五臺文殊信仰
• 初唐高宗時代(650-683)也是五臺文殊信仰 的一個顯盛時期。但,初唐高宗時代的五 臺文殊信仰形式及內容,已和之前五臺文 殊信仰的性質及內容有些不同,並具有當 時流行的密教信仰因素。到底初唐高宗時 代的五臺文殊信仰是何種形式的五臺文殊 信仰,由於文獻不足,我們很難作確實的 說明。
覆盆浮圖
• 此“覆盆浮圖”的建造型式,與五臺臺頂 “覆鐘”形的鐵塔建造型式一樣,沒有 “層級”或沒有“相輪”。
• 佛經中所載的“覆盆浮圖”,即是沒有 “層級”或“相輪”的佛教塔建築結構。
• 沒有“層級”或“相輪”的塔,事實上就 是佛教轉輪王塔的建築結構。
大乘佛教的四種塔
• 《大般涅槃經後分》提到四種人在死後可 以為其立塔,此四種人即是,佛、辟支佛、 阿羅漢及轉輪王。為此四種人所建的塔都 稱為“七寶塔",但此四種七寶塔的建築 型式有些不同:佛塔的相輪共十三層,辟 支佛塔共十一層,阿羅漢塔則四層,轉輪 王塔“亦七寶成,無復層級。“
南北朝五臺文殊信仰的特性
• 這就是自北魏孝文帝以來到隋代,凡發展 支提信仰的帝王,都會經營五臺,推崇為 文殊信仰的原因。
• 由此,我們可以說,南北朝帝王經營五臺 的原因,與其等使用《華嚴經•入法界品》 的帝王信仰建國的活動有極大的關聯。
• 唐代初期的五臺文殊信仰逐漸出現與密教 信仰有關的文殊信仰。
武氏建國初期經營五臺的活動
• 武氏在五臺的每一臺頂都立有至少一座如 “覆鐘”形的鐵塔鐵塔。由此,我們大概可 以推測,這些鐵塔,事實上就是支提。
• 古代的于闐也造有此種“覆鐘”形的塔。 北魏惠生所撰的《西域記》說:“至于闐 國,有國王所造覆盆浮圖一軀。"
武氏建國初期經營五臺的活動
• 《巡禮行記》說,武氏在五臺的每一臺頂 都立有至少一座如“覆鐘”形的鐵塔,而 中臺臺頂甚至立有三座。《巡禮行記》說:
• 到(中臺)臺頂,頂上近南有三鐵塔,并無層 級、相輪等也。其體一似覆鐘,周圓四抱 許,中間一塔四角,高一丈許,在兩邊者 團圓,并高八尺許。武婆子天子鎮五臺所 建也。武婆者,則天皇是也。鐵塔北邊有 四間堂,置文殊師利及佛像。
文殊信仰與《入法界品》的佛王信 仰
• 《入法界品》的文殊佛王信仰,文殊菩薩 乃以佛王或轉輪王的面貌統治天下。
• 《入法界品》最重要的佛王,為彌勒菩薩 佛王及盧舍那佛王。雖然《入法界品》的 支提信仰發展沒有強調文殊佛王的信仰, 然就文殊在《入法界品》的重要性,凡是 使用《入法界品》佛王信仰建國的帝王, 無論如何都會推崇文殊信仰。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波利遂回西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並於永淳二年(683)回至西京。高宗遂請 日照三藏法師及敕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 共譯此經。由於此經禁在內不出,波利便 請高宗讓他將梵本取回至西明寺,請懂得 梵語的漢僧順貞共譯一譯流通。至垂拱三 年(687),定覺寺主僧志靜見到日照三藏, 並就日照諮受神咒,其咒句稍異於杜令所 翻,其新咒改定不錯並注其音。
• 武氏發展金剛頂 “字陀羅尼”文殊的時間, 是在其施行不同密教觀音佛王信仰建國的時間。 目前保留的文獻談論最多的武氏五臺經營情況, 主要是記載其長安二年(702)及長安三年 (703)發展十一面觀音佛王信仰建國時代的 五臺經營的情況。
武則天的密教不空羂索觀音信仰
• 高宗永淳二年(683),遣使到南天邀請來華 的金剛頂派僧人菩提流志(Bodhiruci),於長 壽二年(693)抵華之後,我們看到武氏馬 上就停止施行支提信仰建國,代之以密教 不空羂索觀音信仰建國。菩提流志來到中 國後,便立刻為武氏翻譯各種與施行不空 羂索觀音信仰建國有關的經典,如《寶雨 經》、《不空羂索心經》和《大乘伽耶山 頂經》等。
唐代五臺文殊信仰的奠基者-武 則天
古正美
文殊師利的名字
• 文殊師利菩薩(Bodhisattva Mañjuśrī),也簡稱為 “文殊菩薩”或“文殊”。文殊菩薩在中文佛 教文獻中以各種不同的名字出現,如“童真菩 薩"、“濡首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 “游方菩薩”、“五髻童子”、“妙吉祥菩 薩”,或“(佛頂)大輪一字明王"等。
武氏長壽二年的文殊信仰
• 菩提流志在長壽二年也譯有幾部文殊經典,如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六 字陀羅尼經》一卷,《文殊師利咒法藏經》一 卷及《一字咒王經》。
• 長壽二年正是武氏開始發展不空羂索觀音佛 王信仰建國的年代,以“軍師”姿態為武氏策 劃發展不空羂索觀音佛王事業的菩提流志,在 長壽二年也翻譯有多部文殊經典,這說明不空 羂索觀音佛王信仰,的確與文殊信仰有密切的 關聯。
隋代經營五臺的情形
• 隋代的五臺文殊信仰,與其時提倡的《華 嚴經》(《入法界品》)的佛王信仰也有 直接的關聯。當時的釋法珍除了在五臺提 倡《華嚴經》信仰外,還在五臺“親見文 殊師利”。從隋代釋法珍在五臺提倡《華 嚴經》信仰到隋文帝視五臺為供養文殊的 道場,有隋一代還是遵循北齊及北周《華 嚴經•入法界品》的文殊信仰模式經營五臺。
• 《古清涼傳》及《廣清涼傳》說,五臺山 的經營,始於北魏晚期的孝文帝(471-500) 時代。孝文帝在五臺立有南臺佛光寺及中 臺大孚寺外,也在五臺開窟造像
• 孝文帝為何要經營五臺? • 我們不要忘記,北魏孝文帝在雲崗第六窟
的造像表明其乃以支提信仰的彌勒佛王下 生信仰為其建國信仰。
北魏孝文帝
• 孝文帝的支提信仰,無論出自《普賢菩薩 說證明經》,或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
清涼山
• 《華嚴經》此段經文並沒有提到“清涼山” 即指中國五臺山。換言之,《華嚴經》此 段經文不但沒有說“東北方”的“清涼山” 是在真旦(中國)境內,而且還特別指出, “真旦”的聖山是在 “那羅延山”。
• 由此,《華嚴經》所載的“清涼山”,與 中國五臺山的挂鉤,很顯然是中國好事者 所為。
清涼山
• 中國的五臺山位於今日山西太原縣內。 • 五臺山與“清涼山”掛鉤不是沒有原因。《廣
初唐時代的五臺文殊信仰
• 我們只知道此時代的五臺山,已經成為亞 洲各地文殊信仰者朝拜文殊的聖山,各地 的文殊信仰者絡繹不絕的來到五臺朝山, 並都希望能在五臺遭遇文殊菩薩。
• 《古清涼傳》記載最早來到中國五臺朝山 的外國僧人,就是初唐時代從天竺摩伽陀 國(中印度)來的西域梵僧釋迦蜜多羅。
初唐時代的五臺文殊信仰
高宗的五臺文殊信仰
• 很顯然的,初唐高宗時代的五臺文殊信仰, 已具有前所未見的密教信仰特色,也見有 許多外國僧人前來五臺朝山。
• 到底高宗有沒有經營五臺、推崇文殊信仰? • 如果有的話,其會推崇文殊信仰的原因,
也是如南北朝的帝王一樣,因其有發展 《入法界品》的盧舍那或彌勒佛王信仰的 緣故。
武氏登位初期的五臺經營活動
• 武氏在登位初期,因發展支提信仰建國的緣故, 因此也如之前的中國帝王一樣,有經營五臺的 活動。
• 日僧圓仁所撰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之後, 《巡禮行記》)提到,武氏在五臺各臺頂建有 至少一座鐵塔。由於《巡禮行記》沒有告訴我 們武氏於何時建造這些鐵塔,因此我們推測, 這些鐵塔建造的時間非常可能就是武氏建國初 期發展支提信仰的時間。
• 《古清涼傳》說:“西域梵僧釋迦蜜多羅者, 本師子國人,少出家,本住摩伽陀國大菩提寺。 游方利物,蓋自天真、麟德年中來儀此土,云 向清涼,禮拜文殊師利,自云九十五。夏每跣 足而行,常唯一食…
• 迦蜜多羅是高宗麟德年中(664-665)來到中國。 高宗時代從外國前來五臺朝山的僧人不少,其 中以北印度罽賓國婆羅門僧佛陀波利 (Buddhapāli)前往五臺朝山的故事最膾炙人口。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說:
轉輪王塔與支提
• 支提的建築結構也是沒有“相輪”或“層 級”的建築結構。很顯然的,支提的建造 形式是由轉輪王塔演變而來。
• 武氏在五臺所建的鐵塔,因此是其在建國 初時發展支提信仰建國時代於五臺所造的 鐵支提。
婆羅浮屠的關閉式支提
婆 羅 浮 屠 關 閉 式 支 提
武則天的五臺文殊信仰
• 到了武則天(c 624-705)使用密教觀音佛王信 仰統治大周的時代(693-695),對五臺文殊 的信仰便起了很大的改變。
• 唐代的文殊信仰,看起來與唐代之前《華嚴經 •入法界品》所載的文殊信仰,甚至大乘崛起 之後所塑造的文殊信仰不無關聯,
金剛頂文殊信仰的發展特色
• 但唐代的文殊信仰,卻因側重金剛頂的文殊 “字陀羅尼”(aksara dharanī)的信仰,唐代的 文殊菩薩因此具有前所未見的護國及護王的能 力及作用。
北周(557-581)也認為五臺是文殊的聖山。 《古清涼傳》引別傳云:“文殊師利,周 宇文時化作梵僧而來此土云:
南北朝時代的五臺文殊信仰
• 訪聖跡,欲詣清涼山文殊師利住處。於時 智猛法師乃問其事,纔伸啟請,俄失梵僧, 此似曉勵群蒙,令生渴止。若篤信神通者, 豈遠乎哉?“
• 北齊及北周都有發展《華嚴經》的歷史, 北齊及北周經營五台山的原因,自然與他 們用《入法界品》的佛王信仰建國有密切 的關聯,因此都有經營五臺的活動。
• 所謂“字陀羅尼”,就是我們用以召請文殊的 陀羅尼(dharanīi)字數不同的緣故,文殊便有 不同的形象及作用。有唐一代,我們因此見有 “一字陀羅尼”文殊、“五字陀羅尼”文殊、 “六字陀羅尼”文殊、及“八字陀羅尼”文殊 等信仰及造像。
一字陀羅尼文殊像
六字陀羅尼文殊像
五字陀羅尼文殊像
館物博立國古蒙
• 武則天在發展密教觀音佛王信仰建國之際 便積極的推動五臺文殊信仰。其原因是, 長壽二年她在以不空羂索觀音佛王面貌統 治大周之際,她所使用的密教金剛頂觀音 信仰,與密教金剛頂的文殊信仰有極密切 的關聯。
武氏的五臺朝山文化
• 在金剛頂的密教信仰裡,文殊被視為觀音的護 持者。因此她在以金剛頂不空羂索觀音佛王的 面貌統治大周之際,她不但視五臺山為文殊的 聖山,而且奠立了轉輪王或佛王朝拜五臺文殊 的文化。
館物博立國古蒙
雅加達國立博物館五字文殊
Lecture 9
南北朝文殊信仰的狀況
• 《華嚴經》因記有文殊聖山為“清涼山” 之事,中國因此把有“清涼地”之稱的 “五臺”或“五頂”視為文殊的聖山“清 涼山”。
• 中國5世紀初期在南方翻譯的六十卷《華嚴 經》,在說明各國的聖山場合提到:“東 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 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 菩薩眷屬常為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