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论文黄艳萍
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作者:黄丽萍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7年第03期在语文教育当中,实际上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言运用。
而在传统性的朗读教学训练中,过分的注重于朗读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朗读训练当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传统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低的结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的调查分析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的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在实际教学当中更为有效的开展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一次调查分析。
调查方式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市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其调查学生的总人数为300人。
调查统计如下:首先是对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调查与统计。
调查结果为不喜欢朗读的人数为3人,占调查人数1%。
选择一般的人数为50人,占调查人数16.7%。
选择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28人,占调查人数42.7%。
选择非常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19人,占调查人数39.6%。
其次是对学生自己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
调查的结果为选择朗读的非常好的有60人,占调查人数20%。
选择朗读的还不错的有130人,占调查人数43.4%。
选择朗读的一般的有100人,占调查人数33.3%。
选择朗读的比较糟糕的有10人,占调查人数3.3%。
第三,学生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朗读训练的调查与统计。
调查结果选择自我主动的进行朗读训练的人数为160人,占调查人数53.3%。
选择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02人,占调查人数34%。
选择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2人,占调查人数4%。
选择在同伴的帮助或提醒下进行朗读训练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8.7%。
第四,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动的对词语、句段的积累程度的调查与统计。
调查结果为选择能主动进行积累的有89人,占调查人数29.6%。
选择有时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206人,占调查人数68.7%。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 让课堂因朗读而美丽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让课堂因朗读而美丽教师论文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话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学会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由此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尤为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执教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来,也有一个真切的感受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案例2:《自然之道》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9课段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指导过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从哪些词语中感觉到的?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以下词语,并指导朗读。
(1)欲出又止:①你能做一个这样的动作吗?②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吗?③那你来读读这个句子吧!(2)踌躇不前:①这时,他在想什么呢?②你能给“踌躇”换个说法吗?③你再读读这句话。
二、情境创设激发朗读由于阅历、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对此,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
1.配乐渲染气氛。
案例3:《月光曲》8.9节朗读师: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
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美妙的感受。
听过之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朗读评价焕发生命色彩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朗读评价焕发生命色彩人教版新课标翻开人教版的新教材,我们不难看到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语言典范生动,内涵丰富健康。
篇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
”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
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评价的作用,进行细细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如何让朗读评价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我认为可以从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让评价充满赏识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赏的眼神,默许的点头,能使孩子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是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
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
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
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
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
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二、让评价巧妙机智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还需要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通用13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篇1[内容提要]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朗读目标方法过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
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
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
语文教学论文:朗读,让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活起来
朗读,让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活起来黄梅理工学校方江舟曹文轩先生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
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有其众多的益处,朗读是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
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
朗读者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读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地诵读,做到了“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
朗读者声请并茂地朗读,能培养语文的语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注重课文的朗读,也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
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
我校学生现状决定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地位。
学生面临就业或高考的巨大压力,文化课开的相对较少,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语文兴趣普遍不高。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让学生乐于学,学的乐,学有成;怎样更好地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强化朗读教学是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让语文课堂“读”领风骚——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案例研究
让语文课堂“读”领风骚——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案例研究-中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读”领风骚——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案例研究王晓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龙岩364300)摘要: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些理念时发生了偏差,如何让朗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亮点?可以从创设情境、范读引路、理解感悟、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让语文课堂“读”领风骚。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指导;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1-02一、问题提出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
会读,书如甘草。
朗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寻求一种解读方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生的启示。
当前朗读教学中,教师们也把“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等理念践行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然而,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这些理念时发生了偏差,在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指导过于形式化、模式化、重技巧轻体验等。
如何让朗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亮点,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情趣?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读起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肤浅化的朗读指导。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片断。
师:(学生齐读第一段后)我们的民族小学美吗?生:(异口同声)美!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生:自豪,赞美的语气。
师: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老师让学生自由读后圈出来,指一名学生读)师:谁能比他读得更美些?(又指一生读)师:请女同学读一读(女生读)师:我们一起带着赞美的语气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学论文)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多种形式读写结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
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
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为学》、《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
论文在朗读声中绽放自信的花朵
在朗读声中绽放自信的花朵亭子小学巫莲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而其中朗读又尤其重要。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朗读的重要,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
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
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一)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小学语文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别让朗读变“吼读”
小学语文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别让朗读变“吼读”文章欣赏别让朗读变“吼读”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鄢家河小学卢智平朗读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阅读方式,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往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都要特别强调“声音洪亮”,并且一定还要在电子导学案中注明“声音洪亮”的一项“评价标准”。
于是乎,学生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朗读的时候,都要尽其所能去放大嗓门,声嘶力竭,大声疾呼,声音震耳欲聋。
如此训练,听得多了,不由引人生疑:这样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吗?我认为,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声音洪亮,原本也并没有什么不妥,问题在于学生对朗读的音量没有把握一个尺度,加上教师缺乏相应的指导,于是导致“声音洪亮”变味走调,把朗读变成了高声大嗓的“吼读”。
朗读声一高到底,无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变化,更无“有感情”可言。
对于“高音量、大嗓门”的朗读方式,有人戏言:喉咙基本吼痛,耳朵基本震聋。
力气基本使尽,内容基本没懂。
俗话说:“不会听话的听声,会听话的听音。
”因为音的高低、强弱、快慢,顿挫、抑扬,都有可能显示出某种情感的变化。
如读音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表欢畅;多抑少扬,缓慢低沉,表忧伤;多快少慢,急促音短,表紧张。
“声”和“音”,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声”的基本功能应该是表意,即表达某种客观的信息。
若在“声”的基础上,学会用心去发“音”,听“音”,方可传递主观的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如果让学生学会发“音”,利用语言的轻重、变化、长短与停顿等构成抑扬顿挫的节律,则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呈现令人动心、动情。
甚至动容的境界。
我特意在网上查阅了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在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这些要求,无疑为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明了方向。
语文课堂中的另一种精彩朗读
龙源期刊网 语文课堂中的另一种精彩朗读作者:廖燕萍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9期【摘要】巧用信息技术、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朗读、乐于朗读、善于朗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朗读示范;自由朗读;变换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的确,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
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语文课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
但是,仔细倾听课堂的声音,却发现琅琅读书声中问题不少,有时,相比普通学生的朗读,学困生的朗读声音与全班的朗读声音不太协调,甚至格格不入。
因此,在提高学生朗读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朗读指导也不容忽视,本人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
它那多彩的文字、鲜艳的图片、灵动的声音、丰富的视频和逼真的动画,创造了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吸引了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
由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交融、愉悦轻松的朗读氛围,能更好地调动学困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愿意读,乐于读,进而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如教学《美丽的蝴蝶谷》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于台湾蝴蝶谷是比较陌生的,蝴蝶的万千姿态和色彩斑斓学生也是没有亲眼见过的,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我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蝴蝶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一边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此时,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被精美的图像所吸引,渐渐进入蝴蝶谷迷人的意境中,自发进行朗读尝试。
他们愿意朗读,并乐于读好。
儿歌:推开阅读教学的那扇窗
儿歌:推开阅读教学的那扇窗黄艳萍【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3(000)013【总页数】2页(P35-36)【作者】黄艳萍【作者单位】江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10011【正文语种】中文儿歌是最受孩子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
智障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缓慢,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困难。
一首首好记易懂的儿歌,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绚丽,培养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适当采用儿歌进行教学,是一条值得探究的阅读之路。
(一)从儿歌的语言特征看儿歌以优美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以及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孩子产生愉悦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促进他们记忆和背诵。
同时儿歌浅显的内容、简练的语言,适合孩子学习、理解;以儿童的口吻反映生活,比较具体,契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这种以听觉为感知的语言艺术,对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无疑是最适合他们听、赏、念、唱的文学作品。
(二)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支持不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说话、写字、生活自理、康复训练等,多数学生没有课外书籍,从不看课外书。
家长因为缺乏耐心和方法很少给孩子讲故事,造成了学生阅读量小、阅读兴趣不高的局面。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越来越严重的语言障碍,教师主要的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上,轻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培养,班级的读书活动很少开展。
那些声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儿歌,对语言接受程度不同的孩子有着相同的吸引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的连贯性,形成阅读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三)从智障学生的言语特点看有些智障儿童说话时断时续,节律失常,朗读时气流不足,起音困难,但是在唱歌时却很流畅。
有研究认为,对智障儿童来说,唱比说容易得多,是因为歌唱的旋律比说话的旋律对发音器官的运动速度要求低的缘故;在同一单位时间里,说话所要求的音节数大大超过歌唱中的音节数。
论文201305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桥头河镇中心学校龙湾学校黄秋梅【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生朗读水平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直接体现。
本文就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朗读应注意的问题等诸方面结合自身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效果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言艺术小学生手段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朗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方法,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充分发挥课堂朗读能促进学生在读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
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读、写、听、谈能力,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朗读中注意的问题一、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
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
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
二、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渗透朗读技巧,做好朗读指导朗读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
这些设计和处理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抑和扬,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教育教学论文《让诗韵在阅读中徜徉》
让诗韵在阅读中徜徉摘要:诗能培养孩子的语感。
读诗歌,需要大声的朗读,读出生活中的经验。
诗歌中的各种语句词汇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作为生动有趣的范例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学习模仿或者积累运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孩子的词汇量会日益的丰富,表达能力也将逐渐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教学,感悟诗韵,想象诗歌,是语文给孩子的“见面礼”。
诗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体裁,我国更是一个诗的国度,无论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将诗歌创作推向巅峰的"唐诗”,〃诗”的境界是一切文学都在追求的,它是终点也应是起点。
识字写字任务都由诗而起,朗朗上口的小诗歌《比尾巴》,奇妙有趣的《菜园里》,优美生动的《小小竹排画中游》,寓意深刻的《两只鸟蛋》,让孩子在诗中长了见识、认了生字、看了风景、明了道理。
孩子爱诗,他们仿佛是天生的诗人,那无忌的童言,没完没了的发问,天马行空的借口,不正是一首首出口即成章的小诗吗?诗能培养孩子的语感。
读诗歌,需要大声的朗读,读出生活中的经验。
诗歌中的各种语句词汇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作为生动有趣的范例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学习模仿或者积累运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孩子的词汇量会日益的丰富,表达能力也将逐渐的提升。
若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定当不凡。
对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不懂得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但有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后,情感日益变得饱满了,简单的几句话也显得意味深长了。
一、走进《牧童》,感受想象之美对数字的想象。
“笛弄晚风三四声”中“三四”,这笛声不是吹了三声或者四声,“三四〃便刻画了这样一个令人喜欢叫人羡慕的小牧童,朗读时可指导学生将“三四〃读得轻快明了,读出空旷寂静的原野上笛声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永葆一颗童心,如孩童般天真无邪,如孩童般容易满足,如孩童般没有名利的限制。
回读全诗,四个虚指的数字,真是用得巧。
对动词的想象。
朗读教学时,引领学生加重去读古诗中的动词,稍加延长,就会很有感觉了。
反复朗读提高兴趣
反复朗读提高兴趣
黄秀萍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
在每学期的两个文言文单元中,总要费劲地进行独立研读与讲解,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学生更是感觉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黄秀萍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第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实效
2.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3.提高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教学精彩纷呈
4.多样化朗读,增强学生语文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5.反复朗读诗歌提高赏析能力——朗读教学在《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势利导,激趣乐读
——浅谈朗读的实效性
晨光小学黄艳萍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纵观现阶段语文课堂,欣喜地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书声琅琅”也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线。
但静观细想,占了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难发现,有些课堂展示走马观花,装腔作势读,作秀表演读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
然而,在学生形式多样的展示中的读里,“预期目的”为何?读的“效果”又如何?读了之后又有何“发展”?虽然这样的“读”做到了由点及面的扩面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读”的质却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
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展示中该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
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当学生的展示不够深入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形式多样,激趣乐读。
“三究四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学生读为本,教师少讲精讲。
学生展示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小组合作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挑战其他小组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组引读、小组帮读、小组领读、小组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
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
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
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三、理解课文,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展示时,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
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谊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
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
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四、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
当小组展示读完后,另外一些小组的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
如:一位教师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个小组展示读完第一自然段时,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
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
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如果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
评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
教师要结合学生展示的朗读实际水平,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为了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
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因势利导,让学生愿读乐读,真正提高课堂朗读展示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朗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