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中国2015年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统计(四)

合集下载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28.2千公顷(169542.3万亩),比2015年减少314.7千公顷(472.1万亩),减少0.3%。

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370.8千公顷(141556.2万亩),比2015年减少1265.1千公顷(1897.7万亩),减少1.3%。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52.1公斤/公顷(363.5公斤/亩),比2015年减少30.7公斤/公顷(2.0公斤/亩),减少0.6%。

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8.8公斤/公顷(399.3公斤/亩),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增长0.1%。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

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11303.3亿斤),比2015年减少711.5万吨(142.3亿斤),减少1.2%。

国家统计局2016年12月8日注:[1]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

关于粮食产量调查制度和方法的说明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1个省(区、市)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的总和。

(一)调查方法粮食产量统计调查采取主要品种抽样调查、小品种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户和经营单位。

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负责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各省(区、市)统计局负责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工作。

抽样调查对象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调查的主要粮食品种有稻谷、小麦和玉米等。

通过以省为总体抽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小组、农户和地块开展调查,播种面积调查是在调查时点上对样本区内所有农作物进行清查;单位面积产量调查采用实割实测的方法,进而推算各主要粮食品种的实际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两个结果相乘得到产量。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与应对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与应对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与应对◎张红智白园园杨雪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尤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粮食安全问题热度再度提升,疫情期间,中国粮食库存储备充足,产销稳定,未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冲击。

但疫情还未结束,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打压不断升级,后疫情时代,中国仍需要做好应对粮食安全的准备,充分了解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十分必要。

本文对中国的几大主要粮食的 生产、进口和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十年内的粮食供给情况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中国 粮食安全 形势分析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粮食安全关注热点再度被提升。

疫情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粮食产业链和粮食安全,各国的大规模封锁措施严重限制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流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预测,2020年疫情对全球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供需两侧形成冲击,供给侧方面,粮食产量预计保持在平均水平以上,粮食不会出现短缺情形,但会破坏粮食的供应链;而在 需求侧方面,封锁措施预计会降低人民获得粮食的能力,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会催生新 的粮食不安全地区。

中国的粮食保障体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粮食供应充 足,近期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但疫情还未结 束,仍在全球蔓延,加之以美国为首挑起的贸易 主义不断抬头,全球化时代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还将在较长时间内面临国际粮食市场持续动荡的风险。

当前形势下,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工作,保障粮食安全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判断把控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构建起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才能握得主动权。

一、中国主要粮食生产情况中国的农作物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谷物是最主要的品类。

粮食产量主要贡献来自秋粮项目来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贝类产业经济子项目(项目编号:CARS-49)。

作者简介:张红智(1977-),女,山东青岛人,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中国2015年农业综合统计

中国2015年农业综合统计

61711.26
9100.32
5703.94
393.54
23.27
442.42
105.51
1.00
3148.21
499.57
303.41
1047.83
146.54
8.25
2545.11
583.42
2602.94
2421.51
495.28
10.58
409.67
23.70
0.82
2764.09
675.68
273
112
15.73
0.67
249.94
65
27
14.12
1.85
955.57
61
24
摘编自《中国财政年鉴2016》
中国2015年农业综合统计
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
农民合作社(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个)
高标准农田建设(小万计亩)
种植基地项目 养殖基地项目
77.46
189
142
35
3.59
3
3
0.7
地区
全国合计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大连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宁波 安徽 福建 厦门 江西 山东 青岛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深圳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兵团 黑龙江农垦 广东农垦
土地治理项目 生态综合治理(万亩)
中低产田改造(万高亩标) 准农田示范工草程原((万场亩)建) 设
2
1.50
3
167.10
52.70
产业化经营项目
中国2015年农业综合统计
经济林.蔬菜.药材水等产种养植殖面面积积((万万亩畜亩)禽) 养殖(万头.只新)建及改扩建加工农项业目生(产个服) 务项目(个)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姜玥玮,X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2016/12/28指导老师:赵筱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

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

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目录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1 -1.1 国际............................................................................................................ - 1 -1.2 中国............................................................................................................ - 2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3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7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11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1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2 -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3.3.2 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 13 -3.3.3 跨国粮商对国内粮食产业链条渗入 .......................................... - 13 -4. 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 - 13 -4.1 资源的挤压.............................................................................................. - 13 -4.1.1 耕地“量”的减少....................................................................... - 14 -4.1.2 耕地“质”的下降....................................................................... - 14 -4.1.3 水资源短缺................................................................................... - 14 -4.2 生态环境的失衡...................................................................................... - 14 -4.3 基础设施的制约...................................................................................... - 15 -4.4 粮农素质的隐忧...................................................................................... - 15 -4.5 体制与政策.............................................................................................. - 16 -4.6 比较效益的困惑...................................................................................... - 17 -4.7 国际环境.................................................................................................. - 17 -5. 我国粮食安全的解决途径................................................................................ - 18 -5.1 生产能力保障.......................................................................................... - 18 -5.2 市场流通保障.......................................................................................... - 20 -5.3 储备制度保障.......................................................................................... - 21 -5.4 消费节约保障.......................................................................................... - 23 -5.5 加强国内与国际的联系.......................................................................... - 24 -6. 案例:建三江分局发展现代农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 - 27 -概述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5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5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5年粮食产量的公告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5-12-08 15:30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340.5千公顷(170010.7万亩),比2014年增加617.9千公顷(926.9万亩),增长0.5%。

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5648.9千公顷(1 43473.4万亩),比2014年增加1045.4千公顷(1568.1万亩),增长1.1%。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82.9公斤/公顷(365.5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7.8公斤/公顷(6.5公斤/亩),提高1.8%。

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2.9公斤/公顷(398.9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0.8公斤/公顷(6.1公斤/亩),增长1.5%。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 亿斤),比2014年增加1440. 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

其中谷物产量57225.3万吨(11445.1 亿斤),比2014年增加1484.6万吨(296.9亿斤),增长2.7%。

国家统计局2015年12月8日表1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情况表2 2015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粮食产量注:由于小数位计算机自动进位原因,分省合计数与全国数略有差异。

关于粮食产量调查制度和方法的说明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1个省(区、市)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的总和。

(一)调查方法粮食产量统计调查采取主要品种抽样调查、小品种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户和经营单位。

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负责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各省(区、市)统计局负责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工作。

抽样调查对象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调查的主要粮食品种有稻谷、小麦和玉米等。

通过以省为总体抽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小组、农户和地块开展调查,播种面积调查是在调查时点上对样本区内所有农作物进行清查;单位面积产量调查采用实割实测的方法,进而推算各主要粮食品种的实际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两个结果相乘得到产量。

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2016年是中国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全年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首次超过10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772亿元;产业扶贫为脱贫不断“换血”,其中2016年旅游扶贫覆盖到2.26万个贫困村,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甘肃、河北等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其中,河南省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9734.9元,处于中部地区领先水平;福建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达15%,高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

1.2011~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前一年相比增长最多的年份是:A.2012B.2013C.2014D.2015正确答案:A解析:定位数据图一中数据,可得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前一年相比增长分别为:2012年增长量=24564.7-21809.82754.9元;2013年增长量=26955.1-24564.7=2390.4元;2014年增长量=29381-26955.1=2425.9元;2015年增长量=31195-29381=1814元,所以2011~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前一年相比增长最多的年份是2012年。

故正确答案为A。

2.2016年部分省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省份个数有:A.1B.4C.6D.8正确答案:D解析:定位数据图一中数据,可得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5%,观察数据图二中数据,8个省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8.5%。

故正确答案为D。

3.2011~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000元的年份有:A.1B.2C.3D.4正确答案:C解析:定位数据图一中数据,2011~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000元的年份有2014年9892元,2015年11422元,2016年12363元,总共3年超过90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全世界主要年份甘蔗总产量.收获面积与单产统计(2000-2014)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全世界主要年份甘蔗总产量.收获面积与单产统计(2000-2014)

全世界主要年份甘蔗总产量.收获面积与单产统计(2000-2014)2000年2013年2014年世界169359189821189999巴西717467680973716印度292303412035214泰国68811001010370巴基斯坦493763756746墨西哥504261185667哥伦比亚333034883816菲律宾280031873246澳大利亚314627143052印度尼西亚266028402860美国248227912800危地马拉223126332736阿根廷188923702460越南161620131982南非160218001829古巴115016101780埃及157115781600秘鲁98510991139缅甸94010311113厄瓜多尔835716825玻利维亚640820787伊朗569654721尼加拉瓜489704712萨尔瓦多513716678肯尼亚571667648巴拉圭513554637委内瑞拉611706619洪都拉斯649608611斯威士兰500545543多米尼加共和国458477503哥斯达黎加415441449孟加拉国449443412毛里求斯437382404赞比亚350400402莫桑比克272317362津巴布韦269388353乌干达355335342马达加斯加300325325尼泊尔259293300马拉维250290288坦桑尼亚300299280埃塞俄比亚240275275圭亚那276246250巴拿马223228248刚果共和国195200205科特迪瓦180197198老挝8287184留尼汪188172179牙买加139140178斐济175161158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国家或地区总产量(万吨)收获面积(千公顷)单产(千克/公顷)2000年2013年2014年2000年2013年2014年237232687527182713927063169900 90771019510438790457533970625 417550605012700196743170260 97813221353703597573976641 94311291173523685647657511 704783762716277815874390 349406404955448595894332 355437432789007292775144 405329375776728240581381 437471473609256030560507 355369352698957571079511 23526226494944100699103685 350370387539716405463632 269310305600586488465000 267325313599845538558498 431403405266573995043918 135138141116762114146113556778290128015133717126051 150167176626446164763086 107101113780647082872885 136163158469435039749968688796831747549575436547172899169937298762637780813369284385001698772830637682089742 100116118513094780054000811129975252627606265076727285463840648441052565696154973219700280107106574914476347467566363744666966871072 11810910338220405814011859535174364713717978133393910606110256410345738464670695686047817941454366203866078169552505468269670006360295103104315793155331250616466425004543845649232727108696107407107963505954600005114852035232323102819119565119262424646663245352554348323638688746269264813454545433334444445332252626720947705876635151434533176062654020242525775196870771396282930503664803459909453838389114236842010。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收稿日期:2010⁃04⁃0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8AJY034)作者简介:罗 静(1983-),女,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㊂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㊂第10卷 第2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VOL.10,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2010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罗静(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 要: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㊂粮食的自然㊁社会与经济特性决定了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偏低;较低的种粮经济收益驱使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验也表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增强其种粮积极性㊂我国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人均占有量均呈 N ”形波动,呈现非稳定状态,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种粮经济收益低且呈明显下降趋势㊂为缓解这一趋势,切实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需创建以控制种粮成本㊁降低种粮风险㊁提高粮食产品价值为核心的三维框架体系㊂关键词: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比较收益原则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465(2010)02 0001 06一㊁理论判断: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㊂粮食不仅是一种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殊商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物资,具有 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粮食供给出现问题极易引发通货膨胀㊂同时,粮食安全与政治稳定㊁经济持续发展㊁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㊁能源㊁金融)中,居于首位㊂因而,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㊂实现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这是国家独立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前提㊂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㊂这可从粮食的自然㊁社会㊁经济三大特性,比较收益原则下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与发达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三个层面剖析:一是粮食的自然㊁经济与社会特性决定了农民种粮经济收益 总体偏低㊂从自然特性分析,粮食是弱质性产品,是弱质性产业 农业的产物,具有较高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具有较低的经济收益;从经济特性分析,粮食作为城乡居民消费的特殊商品,供给价格弹性大㊁需求价格弹性小,具体表现为:粮食欠收时,农民不会因粮价上涨出现卖方市场而获利,粮食丰产时,谷贱伤农现象时常出现;从社会特性分析,粮食生产具有正外部性,其社会效益远超过其经济效益,需要政府扶持政策来矫正,否则外部效益无法内在化,农民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㊂二是较低的种粮经济收益驱使下的农民主体行为选择,决定了国家粮食安全 基础薄弱㊂粮食的自然㊁社会与经济特性表明粮食生产具有较低的经济收益,粮食播种面积越大,农业总体收入越低㊂我国学者魏君英㊁何蒲明在研究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收入的相关性时指出: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显著(R =-0.8670)㊂[1]这一状况必然影响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即农民在比较收益原则下,必然选择进入能带来更高经济收入的其他产业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1积,缩小粮食种植面积,甚至放弃粮食生产,这必将导致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薄弱㊂三是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验表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决定了提高种粮经济收益㊁引导农民主体行为选择 极端重要㊂国家粮食安全取决于农民种粮经济收益,依赖于农民种粮积极性㊂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验表明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给予农业政策扶持,增加种粮收益,增强种粮积极性,以引导农民主体行为选择有益于国家粮食安全㊂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均是粮食补贴,且以粮食直补为重点㊂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0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达到228.96亿美元,平均每个农场补贴10541美元,占农场农业经营净现金收入的40%㊂[2]同时国际经合组织调查发现,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1.1%,农业补贴超过农业产值㊂[3]众所周知,美国与日本的粮食高补贴政策促使两国粮食生产迅速㊁健康㊁可持续发展㊂综上,粮食的三大特性㊁较低的种粮经济收益驱使下的农民主体行为选择与发达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从三个层面不同视角凸显了基于种粮经济收益理性判断下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㊂因此,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增强其种粮积极性㊂二㊁实证预警:种粮收益及其变动趋势将不利于中国粮食安全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实现了 质与量”的双重突破 不仅实现了由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战略性转变,而且也实现了补贴数量与范围从种粮补贴到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巨大发展,粮食生产创造了 五丰五增”奇迹㊂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可得,2004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6946.9万吨增加到52850万吨,净增长5903.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14%㊂但这决不能断言:中国粮食问题解决了!中国可以高枕无忧了!我国粮食产量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动及其趋势表明(如图1):我国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人均占有量虽有所上升,但均呈 N”字形波动,呈现非稳定状态㊂这说明我国粮食增产是在波动中实现的,具图1 我国粮食总产量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㊁2009)计算所得㊂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波动必然不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㊂可以说中国粮食补贴并没有使农民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也不是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的万全之策㊂因此,我国粮食生产的非稳定状况表明国家粮食安全已受到影响,而引起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种粮收益及其变动趋势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1)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及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的变动及其趋势表明: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固化图2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与恩格尔系数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所得㊂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恩格尔系数是直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常用指标㊂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间,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仅为8.34%,远落后于城镇居民12.63%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加上收入基数的不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大;巨大的收入增长率差距致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㊂同时,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则是理性反映城乡二元经济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㊂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它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呈反方向变动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值一般在0.31~0.45,发达国家则一般在0.52~0.86㊂[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可得,近十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的平均值约0.175,这表明我国城乡二元性巨大,远未达到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㊂这种二元性背后的收入差距表明农业比较收益不断下降,这必然推动农村居民不断涌入城镇非农产业,寻找就业机会,以增加经济收益㊂这虽有利于减轻耕地压力,推进土地流转,进而实现规模经济,但由于工农业生产收益的不断扩大,年轻力壮农民大多不愿从事农业,而进入城镇打工,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主体严重缺失㊂(2)种粮人工成本与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及其趋势表明:种粮经济收益越来越小,种粮积极性越来越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兼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劳动力比较成本随之上涨,种粮农民开始与从事其他产业的农民比较收入,进而更加注重粮食比较收益㊂因此,在测算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时,必须扣除 人工费用”,这使得本已较低的种粮经济收益更低,加上不断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呈明显下降趋势㊂如图3所示,2003至2008年间,谷物生产价格的变动呈下降趋势,而生产资料价格与人工成本均呈上涨趋势,且高于谷物生产价格增长率㊂单就2008年而言,谷物生产价格指数是107.1,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高达120.3,两者涨幅相差13.2个百分点㊂因而,谷物生产价格较低幅度的增长无法抵消种粮人工成本与生产资料价格的高速上涨,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收益不断下降,种粮积极性随之减弱㊂图3 谷物生产价格与生产成本比上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2009)及‘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8)㊂(3)农民纯收入各构成部分占纯收入比例的变动及其趋势表明:种粮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从而导致粮食播种面积越来越小农户纯收入呈不断上涨趋势,但各组成部分的贡献率不尽相同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㊁升级,农户纯收入三大构成部分占其比重出现异向变动㊂如图4所示:1990年至2008年间,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虽仍占主体,但已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已由1990年的50.21%下降至2008年的29.97%,下降了20.2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且涨幅高达18.72个百分点;财产与转移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虽小,但也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涨幅为5.68个百分点㊂由于农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且呈下降趋势,作为经济人的农户必然改变其原有的行为选择:一方面重构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如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比1990年净减少6673千公顷㊂另一方面是将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兼业化程度㊂图4 农户纯收入三大构成部分占其比重及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所得㊂(4)农民纯收入各构成部分对纯收入的边际贡献率及其变化趋势表明:种粮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小,这必然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危害国家粮食安全种粮收入边际贡献率指的是当年种粮收入增加值与当年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值的比率关系㊂农民纯收入各构成部分边际贡献率的数据表明(如图5):农业收入边际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仅占19.86%;工资性收入边际贡献率虽没有明确的变动趋势,但一直处于较高位置,年均占45.99%,而财产与转移收入边际贡献率虽小,但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9.35%上升至19.48%㊂总之,随着粮食收入贡献率的不断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会逐步下降,国家粮食安全必然受到严重影响㊂图5 农户纯收入各构成部分边际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 2009)计算所得㊂综上,我国粮食产量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出现非稳定变动状况表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确3第2期罗静: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㊂而种粮经济收益及其变动趋势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㊂因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㊂ 三㊁路径选择: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必须构建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 的三维理路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增强其种粮积极性㊂本文试图以成本收益原则为基点,构建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的三维理路 控制种粮成本㊁降低种粮风险㊁提高粮食产品价值,从而以种粮经济收益引导农民主体行为选择,使其有益于国家粮食安全,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双重目标㊂1.控制成本,创建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的基础条件粮食的社会特性决定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需要政府调控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完善粮食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济以降低农业生产单位面积成本,实现农业规模效益㊂(1)调控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完善粮食补贴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变动幅度不大,但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却呈不断上涨态势㊂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可得,2004~2009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年均上涨9.66个百分点,同期粮食价格变动幅度不大,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上涨9.68个百分点,特别是化学肥料的价格指数上涨了12.16个百分点㊂同时,粮食补贴政策存在范围过大㊁力度过小㊁针对性不强㊁效果弱化等问题㊂因此,居高不下的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与较低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巨大反差,加上政府补贴诸多问题的存在,农民种粮经济收益较低㊂要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一要调控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建立与农资生产价格涨幅一致的种粮补贴联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抵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部分,减少种粮成本,提高种粮经济收益;二要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增强直补力度,重点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这有助于增强补贴的针对性,提高补贴效果㊂我国学者侯明利在对具有代表性的浙江㊁贵州㊁河南和辽宁四省农民种粮的研究中发现:粮食收入与工资性收入间的差距在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依次递减㊂2006年粮食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比值,浙江农民达到1∶34.29,而作为粮食主产区的辽宁与河南仅为1∶1.08和1∶1.48,贵州居中[5]㊂(2)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就必须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土地依法㊁自愿㊁有偿㊁有序流转,并鼓励农机具的广泛使用㊂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㊁提高土地产出率㊁降低粮食生产单位成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农机具的使用是提高粮食生产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㊂一要 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㊂其内涵是 稳定所有权㊁完善承包权㊁放活经营权”,即在 确权”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协商,土地依法㊁自愿㊁有偿流转,为粮食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创造条件㊂Nguyen(1996)借助1993与1994两年的农户调查数据,分别估算了水稻㊁小麦和玉米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表明农户的平均地块面积与这三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土地规模经营能够实现规模效益㊂[6]二是研发与推广粮食生产农机具㊂要实现农机具广泛使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研发各种特色农机具外,还须加强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将补贴政策进一步规范化㊁制度化㊂2.降低风险,创建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的重要条件粮食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且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㊂因而,要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就必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以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㊂(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粮食生产自然风险粮食生产具有弱质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构建农业防灾㊁抗灾㊁救灾体系,这样才能有效防御粮食生产波动,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收益㊂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㊁改造中低产田㊂因为粮食增产最大的潜力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㊂[7]但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0~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占水利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只有6%㊂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还不足农田面积的50%,大中型灌区工程设施的损毁率达50%以上,大中型泵站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0%以上,灌溉用水4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㊂[8]因此,必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要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加强粮食生产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实施一批粮食重点工程,建设好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并将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㊁法制化轨道㊂二是建立粮食生产自然风险预警机制㊂重点是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建立粮食生产防范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措施,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准确预测,有效救灾,并将灾害损失程度降至最低㊂三是创建政策型农业保险㊂关键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农业保费和农业保险机构实施补贴㊂(2)完善粮食市场体系㊁健全粮食期货市场,降低粮食市场风险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粮食期货市场,是有效降低粮食市场交易风险,提高粮食商品化率,进而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的重要方式㊂一要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构建生产与消费的联结纽带,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销售成功率㊂政府应努力构建开放统一㊁竞争有序的市场,并重点加快传统集贸市场和粮食批发市场的改造与升级,特别是要建设大型粮食产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其一端连接生产,一端连接消费的优势,实现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克服农户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㊂二是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发挥其预示价格与规避风险的作用㊂国际经验表明,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 晴雨表”和 避风港”[9],可以降低粮食交易风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㊂发达而健全的粮食期货市场有助于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从而引导农民利用预期的价格信息安排生产,减少盲目性;也有助于引导农民依靠各种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 博弈”能力㊂3郾提高粮食产品价值,创建提高种粮经济收益的关键条件粮食的经济特性决定了粮食作为城乡居民消费的特殊商品,供给弹性大㊁需求弹性小,因而要增加种粮经济收益就必须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优化品质㊁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价值㊂(1)增加粮食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㊁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制造粮食产品客观差别,以提高其自身价值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单产和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的主要动力㊂有专家在分析近年来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时指出,从1999~2003年,粮食连续5年共减产8000多万吨,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占70%,单产降低的因素占30%;而最近5年粮食连续增产,耕地面积恢复的贡献率只占30%,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的贡献率占70%㊂[10]因此,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就必须创新农业科技,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重点是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㊁生物农药研发㊁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㊂同时,要利用先进技术合理设计粮食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为农产品制造客观差别㊂核心就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小麦㊁玉米㊁水稻㊁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优质率,进而提高商品化率㊂因此,只有科技 优”粮,才能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从而消除 谷贱伤农”悲剧㊂(2)提升产业层次㊁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制造粮食产品人为差别,以提高其综合价值我国农业产业层次低,农产品加工值低,这是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率低的重要原因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4∶1,美国达到5∶1,而我国仅为0.5∶1㊂[11]同时,全国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仅为50%㊂[12]因此,必须提高产业层次,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产品综合价值㊂一是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建立优质粮油产业基地㊂各地应以优势资源为基础,扬长避短㊁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并以一乡一业㊁一村一品㊁多村一品为基础,建立规模化㊁专业化的优质粮油产业基地,并扶持龙头企业参与订单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增加种粮经济收益㊂二是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深㊁精加工,培育与包装特色产品,制造产品人为差别㊂主要是增强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多种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开展粮食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对粮食副产品的深㊁精加工,增加粮食生产综合效益㊂参考文献:[1]魏君英,何蒲明.基于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6):100-101.[2]万劲松.中美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比较[J].宏观经济研究,2003(7):54-58.[3]徐元明.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112-116. [4]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5):41-46.5第2期罗静: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5]侯明利.粮食补贴政策背景下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协同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116-119.[6]Nguyen,Tin,Cheng Engjiang and Findlay,Christopher. 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 China in the 1990s,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2);169-180.[7]韩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N].中国水利报,2008-11-6(002).[8]薛少仙.为 三农”再献良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EB/OL].2010-03-22./ xwzx/gnsz/gdxw/201003/22/t20100322_21162080.sht⁃ml.[9]辜胜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EB/OL].2007-05-14./GB/49154/ 49155/5726203.html.[10]尹成杰.全国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60.[11]王国敏.中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116-121.[12]卢容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应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2):95-100.(责任编辑:曲辰)Economic Benefit of Grain Farmers is the Key to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LUO Jing(College of Politic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Abstract: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grain farmers is the key to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Food's natural,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 determines the lower⁃benefits of grain farmers,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Meanwhile,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food production has proved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grain farmers is the key to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China's food output and food oc⁃cupation per capita show an"N"⁃shaped fluctuations with clear unstability.This sit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rob⁃lem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the primary cause of it are the lower⁃benefits of grain farmers,which shows downward trends.To curb the food cost,to reduce the food risk,and to enhance food value are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grain farmers and to further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Key words:National Food Security;Economics Benefits of Grain Farmers;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Benefit6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

粮食安全与人口控制

粮食安全与人口控制

粮食安全与人口控制黄文政:有人认为继续限制生育、控制人口有利于保持中国的粮食自主生产能力,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据新华社报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由于我们反对继续控制人口,一直呼吁全面放开乃至鼓励生育,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并不看重粮食生产的自主能力。

鉴于此,我们以此文来重申对粮食问题的立场。

我们认为,中国必须重视粮食安全,因为粮食供应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

安全与经济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议题,没有国家安全作为基础,经济繁荣随时可能成为泡影。

中国也许可以适当进口粮食,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中国必须保持国内粮食自主生产能力,而不能指望国际市场来保障本国的粮食供应。

首先,粮食是维系人类生命的首要商品,它的价格弹性非常小(需求刚性大)。

换言之,如果供过于求,粮食价格会大幅下降,因为粮食价格再便宜,人们对粮食的消费也不会增加多少。

另一方面,如果供不应求,粮食价格则会飞涨,因为价格再高,人们也要吃饭。

所以粮食价格对市场供需平衡特别敏感。

一场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哪怕只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量几个百分点,粮食价格都可能飞涨数倍。

一旦出现世界范围的恐慌,市场机制可能完全失效。

这点在金融危机前的那场短暂但恐怖的全球“粮慌”中表现非常突出。

仅仅在2008年3月30日的一天之内,大米的期货价格上涨了30%。

几个主要粮食出口国突然停止出口。

如果不是后来的金融危机降低了世界性的需求预期,世界粮食市场一夜之间完全崩溃并非天方夜谈。

其次,决定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走向的因素不仅包括显性的实际供给,也包括隐性的可替代供给。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6年)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6年)

中国历年粮⾷产量、⼈⼝和⼈均粮⾷量总览(1949~2016年)粮⾷产量就是全年的粮⾷⽣产总量,是反映我国农业⽣产的重要指标。

从收获季节上看,包括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主要品种上看,包括⾕物、薯类、⾖类,其中⾕物包括⼩麦、稻⾕、⽟⽶、⾕⼦、⾼粱和其他⾕物。

粮⾷产量是粮⾷经晒乾後的原粮产量。

其中⾕物、⾖类⼀律按脱粒、晒乾後的原粮折成国家标准含⽔杂率计算产量;薯类以5:1折算。

2012年中国全年全国粮⾷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995万吨,⽐上年增长2.8%;早稻产量3329万吨,增长1.6%;秋粮产量42633万吨,增长3.5%。

棉花产量684万吨,增长3.8%;油料产量3476万吨,增长5.1%;糖料产量13493万吨,增长7.8%。

▶中国(⼤陆)粮⾷产量、⼈⼝和⼈均粮⾷量总览(1949~2012年)年度粮产量(万吨)增率⼈⼝(亿)增率⼈均粮(公⽄)1949年11318— 5.4167—208.91950年1321314.34%5.5196 1.86%239.41951年143698.05% 5.6300 1.96%255.21952年1639212.34%5.7482 2.06%285.21953年16683 1.74% 5.8796 2.23%283.71954年16952 1.59% 6.0266 2.44%281.31955年183947.84% 6.1465 1.95%299.31956年19275 4.57% 6.2828 2.17%306.81957年19505 1.18% 6.4653 2.82%301.71958年19765 1.32% 6.5994 2.03%299.51959年16968-16.48%6.7207 1.80%252.51960年14385-17.96%6.6207-1.51%217.31961年13650-5.38% 6.5859-0.53%207.31962年1544111.60%6.7295 2.13%229.51963年170009.17% 6.9172 2.71%245.81964年187509.33%7.0499 1.88%266.01965年19453 3.61%7.2538 2.81%268.21966年214009.10%7.4542 2.69%287.11967年21782 1.75%7.6368 2.39%285.21968年20906-4.19%7.8534 2.76%266.21969年210970.91%8.0671 2.65%261.51970年2399612.08%8.2992 2.80%289.11971年25014 4.07%8.5229 2.62%293.51972年24048-4.02%8.7177 2.23%275.91973年264949.23%8.9211 2.28%297.01974年27527 3.75%9.0859 1.81%303.01975年28452 3.25%9.2420 1.69%307.91976年286310.63%9.3717 1.38%305.51977年28273-1.27%9.4974 1.32%297.71978年304777.23%9.6259 1.33%316.61979年332128.23%9.7542 1.32%340.51980年32056-3.61%9.8705 1.18%324.81981年32502 1.37%10.00721.37%324.81982年354508.32%10.16541.56%348.7年度粮产量(万吨)增率⼈⼝(亿)增率⼈均粮(公⽄)1983年387288.46%10.30081.31%376.01984年40731 4.92%10.43571.29%390.31985年37911-7.44%10.58511.41%358.21986年39151 3.17%10.75071.54%364.21987年40473 3.27%10.93001.64%370.31988年39404-2.71%11.10261.55%354.91989年40755 3.31%11.27041.49%361.61990年446248.67%11.43331.42%390.31991年43529-2.52%11.58231.29%375.81992年44266 1.66%11.71711.15%377.81993年45649 3.03%11.85171.14%385.21994年44510-2.56%11.98501.11%371.41995年46662 4.61%12.11211.05%385.31996年504547.52%12.23891.04%412.21997年49417-2.10%12.36261.00%399.71998年51230 3.54%12.47610.91%410.61999年50839-0.77%12.57860.81%404.22000年46218-10.00%12.67430.76%364.72001年45262-2.11%12.76270.69%354.62002年457110.98%12.84530.64%355.92003年43070-6.14%12.92270.60%333.32004年469478.26%12.99880.59%361.22005年48402 3.00%13.07560.59%370.22006年49804 2.70%13.14480.53%378.42007年501600.81%13.21290.52%379.62008年52871 5.11%13.28020.51%398.02009年530820.44%13.34740.50%397.72010年54648 2.85%13.41000.479%407.52011年57121 4.34%13.47350.479%424.02012年58957 3.11%13.54040.492%435.42013年60194 2.1%13.60720.495%-2014年60703-%13.67820.521%-2015年62144-%13.74620.496%-2016年61625-%13.82710.586%-2017年--%13.90080.532%-2018年--%---2019年--%---2020年--%---国家卫⽣计⽣委17年印发了《“⼗三五”全国计划⽣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总⼈⼝在14.2亿⼈左右。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指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可支配收入(元/人)9429.610488.911421.7
一.工资性收入3652.54152.24600.3
二.经营净收入3934.84237.44503.6
(一)第一产业净收入2839.82998.63153.8
1.农业21602306.8241
2.2
2.林业162177.3170.6
3.牧业460.1443488.7
4.渔业57.671.482.3
(二)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252.5259.1276.1
(三)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842.5979.61073.7
三.财产净收入194.7222.1251.5
四.转移净收入1647.51877.22066.3可支配收入构成(%)100100100
一.工资性收入38.739.640.3
二.经营净收入41.740.439.4
(一)第一产业净收入30.128.627.6
1.农业2
2.92221.1
2.林业 1.7 1.7 1.5
3.牧业
4.9 4.2 4.3
4.渔业0.60.70.7
(二)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 2.7 2.5 2.4
(三)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8.99.39.4
三.财产净收入 2.1 2.1 2.2
四.转移净收入17.517.918.1状况调查".数据来源于来源于此调查.与
2013年前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
径有所不同.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

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

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农业强国建设研究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毛瑞男ꎬ邢浩特摘㊀要:大食物观蕴含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ꎮ目前ꎬ消费结构升级与生产结构滞后矛盾㊁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国际形势不乐观风险已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挑战ꎮ远期来看ꎬ依据消费结构趋势匡算出的我国虚拟土地资源缺口越来越大ꎬ国内生产资源趋紧又将粮食安全带入深层困境ꎮ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应以加快供给结构调整ꎬ合理引导膳食需求结构ꎬ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㊁多样化ꎬ开发国内可利用资源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同步为主要方向ꎮ关键词:粮食安全ꎻ大食物观ꎻ结构安全ꎻ粮食自给率中图分类号:F32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127-0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RCEP背景下粤西地区海洋渔业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机理与模式研究 (GD22YDXZYJ01)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XYJ24)ꎻ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项目(60302082101)ꎮ作者简介:毛瑞男ꎬ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㊁硕士生导师ꎬ经济学博士ꎻ邢浩特ꎬ通讯作者ꎬ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粮稳天下安ꎬ粮食问题事关国运民生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ꎮ如今ꎬ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ꎬ国际政治㊁经济格局不稳ꎬ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ꎬ以及人口基数大㊁耕地面积逐年缩减㊁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国内新形势下ꎬ如何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是 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ꎮ根据已有研究ꎬ可将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为资源路径㊁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ꎮ资源路径认为ꎬ土地㊁水㊁气候等自然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ꎮ土地是根本ꎬ水利是命脉ꎬ气候是屏障ꎬ因此实施 藏粮于土 战略ꎬ设置耕地红线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ꎬ同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ꎬ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确保水安全ꎬ再根据气候不同对南北地区推行不同的种植政策以防止气候变化引致粮食区域结构性威胁[1][2]ꎮ技术路径推行以技术手段确保粮食供给ꎬ实施 藏粮于技 战略ꎬ即在土地规模刚性的条件下ꎬ通过改良种业与生物化学技术ꎬ发展设施农业ꎬ突破传统农业资源限制ꎬ打造科技支撑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3][4]ꎮ制度路径则将粮食不安全的理论逻辑归于供需失衡ꎬ认为出现供需失衡的关键在于供给侧ꎮ实施 藏粮于民 战略ꎬ通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ꎬ维系人地关系ꎬ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ꎬ保障粮食安全[5]ꎮ现有研究侧重于如何满足粮食总量安全的基础性问题研究ꎬ而非结构安全的现实问题ꎬ这也就回答了为何在粮食产量逐年递增ꎬ谷物基本实现自给的情况下ꎬ还要坚持农业深化改革ꎬ保障粮食安全ꎮ再重新审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ꎬ突出的是其语义和实际的错位问题[6]ꎬ也就是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标准停留在保障主要粮食总量安全的温饱阶段ꎬ而实际上人民已经展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ꎬ食物消费结构已然呈现多元化ꎮ据此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食物观ꎬ并在多次重要会议上重点强调 树立大食物观ꎬ保障粮食安全 ꎮ何为大食物观?本文拟从回溯其思想渊源与发展脉络入手ꎬ探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ꎬ并提出相应的建议ꎮ721㊀㊀二、大食物观溯源与发展脉络(一)大食物观溯源:粮食与食物的定义边界大食物观是全方位利用耕地㊁海洋㊁动植物㊁微生物资源开发人体可摄入食物的理念ꎮ该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粮食安全语义与实际粮食消费结构的错位问题ꎮ问题的根源是粮食与食物定义边界的识别差异ꎮ传统粮食安全更多指向口粮安全ꎬ也就是保障以稻谷㊁小麦为主的口粮自给率ꎬ产出安全是第一要义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ꎬ看似相对狭隘的范围定义也具有充分合理性ꎮ20世纪50年代ꎬ新中国刚刚成立ꎬ资源短缺ꎬ耕地开发不足ꎬ国际关系紧张ꎬ当下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ꎬ故国家采取 以粮为纲 的农业生产方式ꎬ将食物等同于粮食ꎬ粮食等同于口粮ꎬ粮食二字只突出 粮 字ꎮ在这一方针指导与农业生产结构路径依赖下ꎬ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49年的208.9公斤增加到2021年的483.48公斤ꎬ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安全线ꎬ实现口粮绝对安全[7]ꎮ然而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ꎬ单一的口粮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健康㊁品质的生活需求ꎬ逐步增加了对蔬菜㊁油㊁水果㊁蛋类㊁奶类㊁水产品㊁糖类等食物的摄入ꎮ实际的消费结构将粮食的定义范围扩展为 粮 与 食 ꎬ 粮 依然指的是口粮ꎬ而 食 则涵盖了人体可摄入的多种食物ꎬ但粮食的供给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粮食安全的范畴ꎬ大食物观便在此背景下形成ꎮ从本质上看ꎬ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安全的延展ꎬ是 粮 安 食 全的重要保障ꎬ基于人民对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ꎬ立足国家资源开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深化改革ꎬ依靠现代科技全方位地从海洋㊁土地㊁动物㊁植物㊁微生物中获取有效资源ꎬ满足多元化食物体系的有效供给ꎬ最终实现粮食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ꎮ(二)大食物观发展脉络大食物观早在1990年就已见理论雏形ꎮ199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ꎬ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ꎮ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ꎬ 树立大农业㊁大食物观念 ꎬ是真正意义上首次以 大食物观 指导实践工作ꎮ随着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愈见突出ꎬ结合我国的地情㊁民情㊁国情ꎬ2015年至今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ꎬ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ꎬ其中代表性论述如表1所示ꎮ从整个发展脉络来看ꎬ历经了 思想指导 方向落实 内容把握 体系构建 四个阶段ꎬ形成以 为人民生产 为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与全方位治理理念ꎮ除了理论的不断丰富外ꎬ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的持续探索中总结出大食物观衍生的粮食新发展理念ꎬ即大科技观㊁大储备观㊁大营养观㊁大资源观㊁大安全观等[1]ꎮ㊀表1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时㊀间重要场合或纲领文件相关内容2015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农业㊁大食物观念2016«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树立大食物观 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1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树立大农业观㊁大食物观ꎬ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㊁要蛋白ꎬ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委员树立大食物观ꎬ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ꎬ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ꎬ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ꎬ保障肉类㊁蔬菜㊁水果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ꎬ缺了哪样也不行2022党的二十大报告树立大食物观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食物观ꎬ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㊁农林牧渔结合㊁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ꎬ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821㊀㊀三㊁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现实与未来㊀㊀(一)消费结构升级与生产结构滞后大食物观所揭示的全方位食物供给理念要求农业生产结构与食物消费结构适配ꎬ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滞后于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ꎬ这种结构性失衡问题是当下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8]ꎮ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情况表明(见图1和图2)ꎬ随着消费结构升级ꎬ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整体呈下降趋势ꎬ由1996年的204.72千克下降至2021年的144.6千克ꎬ在整个膳食结构中的占比也由60%降至46%ꎬ从近9年的绝对数据来看ꎬ基本保持稳定ꎬ维持在140千克水平ꎻ肉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ꎬ1996 2021年ꎬ分别以平均5.6%和6.1%的速度稳步增长ꎬ并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跃进ꎬ将会释放更多的肉类与水产的消费潜力ꎻ蛋类人均消费量在2013 2021年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ꎬ从8.2千克增至13.2千克ꎬ增幅达61%ꎬ而奶类人均消费量从时间序列上看相对平稳ꎬ2015 2020年保持在12千克至13千克之间ꎬ2021年增幅较为明显ꎬ与2020年相比ꎬ上涨10.77%ꎮ但同蛋类一样ꎬ相对于其他食物因基数较小ꎬ在整个膳食结构中的占比增幅表现不明显ꎮ图1㊀1996 2021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单位:千克/人)㊀㊀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㊁中国统计年鉴㊁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整理计算ꎮ图2㊀2013 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蛋类与奶类消费量㊀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ꎮ921图3㊀1996 2021年中国人均主要粮食产量㊀㊀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㊁前瞻数据库㊁中国奶类统计年鉴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整理计算ꎮ㊀㊀从主要食物生产结构来看(见图3)ꎬ人均粮食产量在整个时间脉络上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ꎬ从2003年的最低点334.3千克不断递增至2021年的483千克ꎬ平均增速为2.36%ꎬ此数据统计的粮食产量口径包含了口粮㊁饲料粮㊁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类ꎬ按照2021年各类别消费占比48%㊁33%㊁17%和2%匡算①ꎬ人均140千克口粮消费将需要424.24千克的人均粮食产量ꎮ看似人均424.24千克的需求对标483千克的供给还稍有剩余ꎬ但我国的粮食生产结构主要是以小麦㊁稻谷等口粮为主ꎬ以大豆等饲料粮为辅ꎬ出现口粮供给过剩和饲料粮相对短缺并存ꎮ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的供需平衡表数据ꎬ2019 2021年我国稻谷与小麦共结余5678万吨ꎬ同时产生大豆缺口28529.73万吨ꎬ并且随着居民膳食消费结构的深入调整ꎬ滞后的供给结构将导致饲料粮的缺口进一步扩大ꎮ从肉类的人均产量情况看ꎬ2021年为46.1千克ꎬ在绝对量可以近似满足45.2千克的人均消费需求ꎮ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ꎬ肉类的自给率即将远离安全范畴ꎮ以近10年数据为例ꎬ人均肉类产量在2012 2014年间从47.5千克增至49.9千克ꎬ但随即开始以年均3.58%的速率回落ꎬ直至2021年实现逆转ꎬ与人均消费量年均5.6%的增速相比ꎬ若继续以稳中回落的趋势维持产量ꎬ未来肉类在很大概率上不能实现完全自给ꎬ缺口也将会越来越大ꎮ同样ꎬ水产㊁蛋类㊁奶类在短时间内均可以实现完全自给ꎬ但从2013 2021年的人均产量趋势来看ꎬ平均增速分别为1.7%㊁1.5%和0.35%ꎬ远远低于人均消费量增速3.7%㊁6.8%和2.6%ꎬ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ꎮ(二)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国际形势不乐观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的传统语义被打破ꎬ将主粮与副粮等量齐观ꎮ在传统粮食安全观的生产路径依赖下ꎬ我国将绝大部分的产能保障主粮供给ꎬ实现了口粮的完全自给ꎬ但同时也形成了副粮进口依赖ꎮ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假设下ꎬ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形成此粮食供给路径无可厚非ꎬ但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ꎬ国际政治㊁经济格局不稳的动荡之时ꎬ进口高度依赖与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缺乏韧性共存将会把我国带入传统粮食安全陷阱ꎮ在资源紧缺与农产品供需超大规模的矛盾中ꎬ以我国近20年 粮食自给率95%以上 的安全标准衡量新语义范围下的粮食安全并不现实[9]ꎮ近年来ꎬ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进口依存度高居不下和逐年增加的现象也使得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越来越严峻ꎮ根据2015 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的进出口数据和对外依存度②情况(表2)ꎬ2018年肉类进口量同比增加216%ꎬ2021年玉米进口量同比增加152.2%ꎮ作为重要口粮作物的031①②数据来源于谯仕彦在 三农三人谈«大食物观下看饲料粮保供(上)» 的访谈资料ꎮ研究采用卜伟㊁曲彤㊁朱晨萌的方法计算ꎬ进口依存度=净进口数量/总消费量ꎮ小麦ꎬ2020 2022年已连续三年跌破95%的基本自给线ꎻ大麦和大豆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74%以上的进口依存度ꎬ个别年份的自给率仅为10.91%ꎬ虽然近几年大豆国内产量在国家种子振兴㊁粮补上涨等系列政策之下有所缓解ꎬ进口依存度由86.83%下降至81.78%ꎬ但整体上依然处于粮食严重短缺ꎮ不仅如此ꎬ在进一步分析其来源国及相应的进口量时发现ꎬ在2022年的9108万吨大豆进口量中ꎬ59.7%源自巴西ꎬ32.4%源自美国ꎬ这与2021年的基本情况相差无几ꎬ看似美国只掌握了我国近3成的大豆命脉ꎬ实际上四大国际粮商ABCD控制着巴西近60%的大豆出口ꎬ而其中的三家均来自于美国ꎮ如今中美贸易摩擦愈加焦灼ꎬ两国之间的贸易稳定性减弱ꎬ卢拉的眼泪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敲响了警钟ꎬ加强全球贸易冲突下可能出现的粮食进口渠道风险防范是十分必要的ꎬ更是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又一挑战ꎮ㊀表22015—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进出口数量和进口依存度单位:万吨指㊀标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小麦进口数量300.59341442310348.76837.65977996出口数量12.211.318.328.631.318.1815进口依存度2.13%2.42%3.06%2.10%2.32%5.75%6.61%6.65%大麦进口数量10735008866825938081248576出口数量000.00620.00610.02930.00370.00250.0017进口依存度85.17%80.75%89.09%87.71%74.67%79.87%85.40%73.58%玉米进口数量473317283352479113028352062出口数量1.110.418.591.222.61301进口依存度1.75%1.19%1.05%1.35%1.79%4.14%9.42%6.92%稻谷进口数量337.69356403308254.57294.27496619出口数量28.7248.46119.68208.93274.76230.43242219进口依存度1.44%1.44%1.31%0.46%-0.10%0.30%1.18%1.88%大豆进口数量8169.198391955388048851.2810031.4596479108出口数量13.3613111311.45000进口依存度86.83%86.04%86.19%84.63%83.01%83.65%85.47%81.78%肉类进口数量268.44684104211330991938740出口数量43.53941.638.235.3313540进口依存度2.51%4.74%4.08%4.25%14.30%11.02%9.13%6.98%水产品进口数量271265294340444402363454出口数量390.56409421425418.55374.74375370进口依存度-1.96%-2.31%-2.01%-1.33%0.39%0.41%-0.18%1.21%㊀㊀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总署㊁各行业协会㊁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ꎮ㊀㊀(三)以消费结构趋势匡算的土地资源需求严重不足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ꎬ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将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ꎬ基本形成小麦和稻谷等主粮消费稳定ꎬ肉㊁蛋㊁奶㊁水产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消费继续增长的特征ꎮ为保障未来食物多元化的有效供给ꎬ除应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波动外ꎬ更重要的是拓展国内资源力求自给ꎮ故此ꎬ有必要从资源供给角度衡量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ꎮ本文借鉴程国强(2023)[10]研究中种植面积需求等值理念ꎬ依据粮食转化率㊁动物屠宰率㊁动物饲料粮转化率等指标匡算出在国内现有技术水平下供给现有粮食需求的种植面积ꎬ即虚拟土地需求面积ꎬ并以此为标准判断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所需的土地资源总量(见下页表3和表4)ꎮ131㊀表32022年我国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资源缺口值项㊀目消费量(亿吨)产量(亿吨)作物单产(吨/公顷)种植面积需求等值(亿亩)土地缺口(亿亩)小麦1.481.385.863.780.25大麦0.080.020.42.942.16玉米2.982.776.446.940.48稻谷2.122.087.084.500.08大豆1.110.201.988.446.90合计26.599.88㊀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㊁海关总署ꎮ㊀表42022年我国主要动物性产品净进口的种植面积需求等值单位:万吨㊁万亩项㊀目净进口肉类胴体重料肉比饲料需求等值玉米需求等值大豆需求等值玉米种植面积需求等值大豆种植面积需求等值土地缺口猪肉171.6235.073705.21423.12176.30985.541335.622321.15牛肉269489.0973423.642054.18855.914784.586484.1611268.74禽肉80.790.672181.35108.8145.34253.44343.46596.90羊肉35.679.115395.56237.3398.89552.80749.161301.95奶粉69.7536.150.5268.08160.8567.02374.64507.72882.36蛋类-11-112-22-13.2-5.5-30.75-41.67-72.42合计6920.259378.4516298.7㊀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㊁海关总署ꎮ肉类胴体重数据根据行业屠宰率参数计算得来ꎬ屠宰率分别为:猪肉0.73ꎬ牛肉0.55ꎬ禽肉0.89ꎬ羊肉0.45ꎬ奶粉0.13ꎬ蛋类1ꎻ饲料配方按照玉米与豆粕分别占60%和20%的比例混合ꎬ大豆到豆粕的转化率为80%ꎬ据此推算大豆需求等值ꎮ㊀表5消费趋势下虚拟土地资源缺口2022202520302035动物性产品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1.632.924.356.05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缺口9.879.899.919.93合计11.512.8114.2615.98㊀㊀资料来源:动物性产品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以净进口近8年平均增速换算得来ꎻ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缺口假设单产水平不变ꎬ以近8年消费量与产量的平均增速换算得来ꎮ㊀㊀以2022年数据为例ꎬ若要保障主要粮食实现完全自给ꎬ在稳定现有土地资源规模的基础上ꎬ还存有11.51亿亩土地缺口ꎬ接近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2.3%ꎬ其中动物性产品净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为1.63亿亩ꎬ主要农作物产品换算的虚拟土地缺口为9.88亿亩ꎬ由于大豆与玉米是饲料粮的主要构成ꎬ二者所需的额外土地资源占总缺口的78.2%ꎬ其中大豆占68.11%ꎬ把黑龙江㊁内蒙古㊁河南㊁吉林四省的耕地面积全部种大豆都不足以填补ꎮ在动物性产品净进口换算的土地资源面积中ꎬ牛肉饲养存在资源供给严重不足ꎬ其土地缺口占总缺口的69.14%ꎬ其他五类产品共占30.86%ꎮ以上数据说明ꎬ目前我国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所需的土地资源存在总量严重不足和重要农作物结构性资源短缺ꎮ不仅如此ꎬ结合前文所述的粮食生产与消费231年均速率匡算的土地资源缺口面积(表5)将由2022年的11.5亿亩增至2035年的15.98亿亩ꎬ其中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缺口基本保持稳定ꎬ而动物性产品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增幅较大ꎬ其背后的逻辑是饲料粮供给所需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ꎬ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约束限制ꎮ着眼于实践ꎬ短时间内补足15.98亿亩的土地耕地面积是不现实的ꎬ粮食安全风险在长时间将内化为资源不足风险ꎬ如何在长期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持续保障粮食安全是又一关键难题ꎮ㊀㊀四、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实施路径当前粮食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失衡㊁进口来源国过于集中与国际贸易风险加剧并存㊁粮食基础核心生产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给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带来困境ꎬ为此应多举并行ꎬ按照立足国内确保产能㊁适度进口确保稳定的核心思想推进以下路径ꎮ(一)加快供给结构调整ꎬ合理引导膳食需求结构大食物观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逻辑是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相匹配ꎮ从目前的粮食供需特征来看ꎬ其主要矛盾是粮食供给结构调整速度落后于消费需求结构ꎬ既然问题出现在供需两端ꎬ那么解决路径也要从加快调整供给结构与引导合理的需求结构切入ꎮ1.维护饲料粮供给安全ꎮ在粮食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配问题中ꎬ最突出的是口粮供给过剩和饲料粮相对短缺并存ꎬ为此ꎬ除了适度开放饲料粮市场ꎬ引入高价玉米的低价替代品(如大麦㊁小麦㊁木薯)稳定市场供给外[11]ꎬ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国内资源ꎬ逐步完成自给对进口的替代ꎮ一方面ꎬ要优化存量ꎮ在当前土地资源禀赋约束下ꎬ调整优化饲料粮与口粮的种植比例ꎬ以满足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要求为先ꎬ在顶层设计上制定饲料粮发展的中长期规划ꎬ包括但不限于制定饲料粮轮作制度ꎬ开发盐碱㊁荒地等后备土地资源等ꎮ同时也要转变饲料粮中玉米 一粮独大 ꎬ蛋白饲料构成中大豆 一豆独大 的一元化需求局面[12]ꎮ积极寻找饲料粮的可替代品ꎬ稳步推进饲料替代品的耕种ꎬ以规模化生产抵消因替代原有饲料粮主要成分的成本增值ꎮ另一方面ꎬ要挖掘增量ꎮ增量既可以来自于耕地面积又可以来自于耕地效率即单产水平ꎮ对于前者ꎬ目前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已明晰至个人ꎬ增加饲料粮耕地面积的本质是保障农民种植饲料粮收益ꎬ提升种植意愿ꎮ因此整个政策导向应使农民种粮收入高于非农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ꎬ使种饲料粮收入高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ꎮ如建立粮食主产区㊁主销区㊁平衡区差异化补贴政策ꎬ将更多惠农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内的饲料粮种植核心区倾斜ꎻ构筑种粮风险保障防线ꎬ为饲料粮集中种植区域注入更多保险补贴ꎬ避免极端天气灾害㊁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ꎮ针对后者ꎬ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关键在于技术ꎬ一是根据大食物观下食物种类多样性需求建设与之相配的种子资源库ꎬ做好核心种子的保护与开发ꎬ利用生物智能㊁基因编译等高科技种业技术逐步实现饲料粮单产的突破ꎬ把握高校㊁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ꎬ初始阶段可以以国字号㊁省字号基金的形式下放研究专项基金ꎬ随着研究基础的夯实ꎬ逐步构建商业化粮食育种体系ꎬ搭建高校 企业联合种业创新平台ꎬ有序推进饲料粮育种产业化ꎮ二是生产技术的革新ꎬ整体上以建设饲料粮高标准农田为基本思路ꎬ通过数字技术的配给使用ꎬ利用物联网数据传输实现种植全过程可视化㊁专业化与精准化ꎬ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ꎬ以技术推动生产效率有效提升ꎮ对于资源相对匮乏区域ꎬ如干旱地带ꎬ推行旱作农业技术ꎬ利用微灌㊁滴灌㊁集水补灌等高新技术发展间作套种ꎬ提升灌溉效率和可利用耕地面积ꎬ补齐粮食供给资源短板ꎬ提高饲料粮单产水平ꎮ2.引导居民形成合理膳食结构ꎮ当饲料粮与动物性产品进口同时增加时ꎬ居民整体对肉类消费量大幅度攀升就不仅仅是由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决定的ꎬ还有食物浪费与过度消耗[13]ꎮ因此ꎬ居民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ꎮ一方面ꎬ应大力倡导以营养学指导居民膳食结构的食育理念ꎬ转变粮食消费的非饱和性思想ꎬ由吃得多向吃得精跃迁ꎬ减少主粮与猪肉等高油脂食物的消费ꎬ以更健康营养331的水产㊁牛肉㊁禽蛋和奶替代ꎬ养成绿色科学的膳食习惯[14]ꎮ另一方面ꎬ持续开展光盘行动ꎬ减少食物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ꎬ加强对餐饮业㊁企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ꎬ严惩食物浪费行为ꎮ同时鼓励餐饮行业推行营养均衡的小份菜㊁半份菜模式ꎬ践行舌尖文明ꎬ形成珍惜粮食的社会风气ꎬ让居民自觉遏制食物浪费和过度消耗ꎮ(二)促进农产品进口分散化㊁多样化受制于国内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压力ꎬ为满足14亿人口的多元化食物供给ꎬ适度进口是当下最优选择ꎮ然而ꎬ从我国近年粮食进口依存度数据来看ꎬ已经远远超过适度警戒线ꎬ且数值还在不断提高ꎬ进口来源也越来越集中在美国及其盟友ꎬ这无疑为大国博弈中粮食武器的诞生埋下隐患ꎬ阻碍我国复兴进程ꎮ因此ꎬ为保障国际粮食供给韧性与可持续性ꎬ除了加强自身的供给能力外ꎬ还必须加快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与多元化ꎮ1.加快推动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分散化ꎮ全球待开发的农业资源依然充沛ꎬ非洲㊁东南亚㊁俄罗斯等非美国盟区还存留大量的未耕农地ꎬ尤其是南非地区的气候还适宜大豆的种植ꎬ只是受农业技术限制ꎬ未能实现规模化突破ꎮ我国可将未来对外农业发展聚焦于此ꎬ与南非地区开展农业互补型贸易合作ꎬ以种子㊁技术㊁耕作方案的输出换取大豆㊁大麦等高对外依赖度产品ꎬ在填补世界农业产业链条环节缺口的同时履行大国责任协助欠发达国家共促发展ꎮ此外ꎬ降低农产品进口集中度还要积极探寻非互补性的贸易合作ꎬ拓展食物进口来源国渠道ꎮ可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㊁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强化双方农产品的贸易联系ꎬ增强贸易韧性ꎬ并且随着贸易协定区域范围的扩大ꎬ不断吸纳具有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国家入圈ꎬ不仅可以扩展食物多样性ꎬ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地的分散化ꎮ如RCEP协定的区域范围是在东盟的基础上增添了中国㊁新西兰等15个国家形成新贸易圈ꎬ各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零关税ꎬ其中新西兰的优质牛羊肉和奶制品均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的海外保障能力ꎮ2.实现从进口原料粮食向进口成品㊁半成品转变ꎮ秉承粮食生产大国未必是加工大国的底层逻辑思维ꎬ将进口依存度高且来源国高度集中的原料粮食部分转化为成品或者半成品ꎬ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原料加工国家进口ꎬ既能保障本国粮食供给ꎬ又能降低农产品进口集中度ꎮ如由从美国㊁巴西进口大豆向从印尼进口棕榈油㊁俄罗斯进口豆粕和葵花籽油转变ꎻ由进口玉米㊁大豆等饲料粮向进口动物性产品转变ꎬ不断扩大肉类㊁奶类等高料肉比食物进口国范围ꎬ增大 一带一路 沿线友好国家的产品进口量ꎬ将粮食安全的对外风险最大化分散ꎬ避免因气候㊁国际政治㊁经济格局突变引发粮食危机ꎮ(三)开发国内可利用资源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粮食的绝对供给安全必须有充足的生产资源为基石ꎬ但我国可用于耕地的资源短缺是既定客观事实ꎬ面临大食物观下居民对肉㊁蛋㊁奶㊁水产等多元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营养导向下的膳食结构逐渐普及ꎬ推进国土资源全面开发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良策ꎮ1.推进国土资源开发ꎬ丰富食物来源渠道ꎮ我国现有林地面积㊁草地面积㊁湿地面积分别是耕地面积的2.22㊁2.07㊁0.18倍ꎬ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食物生产潜能[15]ꎮ理论上保障我国粮食的绝对安全还存在至少11.5亿亩的土地缺口ꎬ倘若将林地㊁草地㊁湿地资源全方位开发ꎬ丰富食物来源渠道ꎬ将有效缓解土地资源不足压力ꎮ一是可充分利用差异化林地资源ꎮ对于光热条件优越㊁地势相对平坦的灌木林地ꎬ可发展禽类养殖或者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ꎻ对于光热条件不佳ꎬ温度低㊁湿度高的常规林ꎬ可发展林下经济ꎬ种植食用菌与中药材ꎬ释放所需耕地资源ꎮ二是可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ꎬ发展规模化草食型㊁节粮型畜牧业ꎬ在保障肉类有效供给的同时降低对饲料粮的需求ꎬ破解粮食进口风险大与国内土地资源不足引发的饲料粮短缺矛盾ꎮ三是可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稻田养虾和桑基鱼塘等循环农业ꎬ不仅提供了高质高营养的食物组合ꎬ还实现了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化ꎮ四是大力开发海洋资源ꎬ推进海洋牧场建设ꎬ深耕蓝色粮仓ꎬ逐步实现水产对豆类㊁红肉类蛋白的替代与补充ꎮ431。

第五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第四版)

第五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第四版)

第五章练习题参考解答5.1 设消费函数为i i i i u X X Y +++=33221βββ式中,i Y 为消费支出;i X 2为个人可支配收入;i X 3为个人的流动资产;i u 为随机误差项,并且222)(,0)(i i i X u Var u E σ==(其中2σ为常数)。

试回答以下问题:(1)选用适当的变换修正异方差,要求写出变换过程;(2)写出修正异方差后的参数估计量的表达式。

【练习题5.1参考解答】(1)设f(X 2i )=X 2i 2,则异方差Var (μi )=σ2X 2i 2=σ2f(X 2i ),回归方程两端同时除以√f(X 2i )得:Y f(X 2i )=βf(X 2i )=βX f(X 2i )+βX f(X 2i )μf(X 2i )令Y i ∗=i 2i )X 2i ∗=2i )X 3i ∗=3i2i )υi =i2i )则上式变为:Y i ∗=β2+β1X 2i ∗+β3X 3i ∗+υi因此Var (υi )=σ2X 2i2f(X 2i )=σ2通过变换原模型的异方差得到修正。

(2)令w i =1f(X 2i)则修正后的残差平方和∑w i e i 2=∑w i (Y i −β̂1−β̂2X 2i −β̂3X 3i )2 方程两边求导并令导数为零,可得参数估计量的表达式如下:β̂1=∑w i (Y i −β̂1−β̂2X 2i −β̂3X 3i )∑w iβ̂2=∑w i (Y i −β̂1−β̂3X 3i )X 2i ∑w i X 2i2 β̂3=∑w i (Y i −β̂1−β̂3X 3i )X 3i ∑w i X 3i2 5.2 对于第三章练习题3.3家庭书刊消费与家庭收入及户主受教育年数关系的分析,进一步作以下分析:1)判断模型123i i i i Y X T u βββ=+++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2。

如果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应怎样去估计其参数?3)对比分析的结果,你对第三章练习题3.3的结论有什么评价? 【练习题5.2参考解答】(1)作回归 123i i i i Y X T u βββ=+++,:用White 法检验异方差性从上表以看出, nR 2=12.0569,由White 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0.052(2)=5.9915,同时2X 的t 检验值也显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