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

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

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

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

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

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4 治疗4.1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每周2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由获得2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每次30min,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状况。

心理干预内容包括:认真倾听病人患病后的不良感受,体验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取得其信任与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糖尿病病人介绍相关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给予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安慰、理解和支持,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音乐训练等,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1年 2 00 月第 4 卷第 4 8 期

综 述 ・
2 糖尿病的危 素研究 型 险因 进展
王 润 娇
( 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农 十三师黄 田职工医院 , 新疆哈密 8 90 ) 3 13 【 摘要】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 康的疾 病 , 目前 1 型糖尿病 的病 因较 明确 , 2型糖尿病 的病 因尚不很清楚 。目前认为 , 2型 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 环境 因素 、 活方式及行 为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生 遗传 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 尿病 的易感性 , 而不 同的环境 因素 、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 生的外部原 因。本文从遗传 因素 、 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及行为 因素 等几个方面对 2型糖 尿病发病 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 【 关键词】2型糖尿病 ; 危险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行为因素
1 2 糖 尿 病 的种 族 差 异 . 2 型
1 ~20 。 . .倍 因此 , 0 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肥 胖 与 2型糖 尿 病 .
肥胖 尤其是 中心型肥胖 是引起 2型糖 尿病的最重要 的环境 因素 , 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体质指数与发生 2 现 型糖 尿病 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 , 在不同性别 和不 同种族之间均保持
【 中图分类号】 57 R 8.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7 12 1) —7 0 6390(000 3—3 4
糖 尿病 (i ee m ltsD 是一种 以高血糖 为主要 标志 da ts ei , M) b lu 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 20 0 0年全球糖 尿病 患者约为 15亿( . 我国约有 30 0 0万 ) ,预计 22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 3亿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 的改 15 。 善, 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迅速增加 。其 中 2型糖尿病约 占 9 %, 0

2型糖尿病前期临床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前期临床研究进展
的 I T人 群 。19 G 9 9年 世 界 卫

L N eg me, 日 .0 L U I .e . E h n ( . ^n C A a e y G a gA nHo- I F n . iZ DU 6 . , k Z N Z o g . 1 C ia T M cd m u n n Me s A ptlB in 0 0 3 C i 2 B i , e i 1 0 5 , hn a jg a; . e T M nvr t ot a u t I s tt n B , 0 0 9 C ia C U i sy P s r d ae n tui , e l 1 0 2 , hn ) ei g i o g Ab ta t E e t etea y o i ard g c s l a c I T)i t ek y t c n lteda ee . sr c : f c v rp f mp i l o et e n e( G i h e u or s h e o o t h i t r o b s
Cln c lSt dy Pr g e s o p a t s Pr ph s ZHU Y n T i ia u o r s fTy e 2 Di be e o a e a . ONG Xi o Z , U Ximig , a- , — n
(m ardfsn lcs ,F i p i t gguoe IG) e ai
摘要 : 2型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对 2型糖 尿病前 期 阶段进行 有效的治疗。 干预 I T已有若 G 干研 究.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 生活方式干预能在不 同种族的高危 人群 中有效预 防糖尿病 , 生活方 但 式 干预 的 强度 必 须 适 当 , 强 的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会 大 大 增 加 退 出干 预 的 人 数 。 药 物 干预 的 效 果 受 到 过 年龄和肥胖程度 的影响 , 药物干预虽未能显示 出像生 活方式干预那样 的 良好结 果, 因为在某些 但 人 群 中 生活 方 式 干 预 较 难 付 诸 实 行 , 效 果 较 差 , 当 的 药 物 干 预 是 必 要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I T显 或 适 G 示 出可 喜 的苗 头 , 合 中 医临 床 实 际 的 综 合 治 疗 方 案研 究 尚 属 空 白 , 入 开展 大 规模 、 中心 中 医 符 深 多 综合 治疗 是 今 后 的发 展 趋 势 。 关 键 词 : 糖 尿 病 前 期 ; 床研 究 ; 2型 临 综述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和胰 岛素分泌缺 陷等多种 因素有关 。
升高 , 血脂异常 , 产生可能影 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的物质 , 导致胰岛 素抵抗 , 因此 , 中心型肥胖的人更易患 Ⅱ型糖尿病 。
22 胰 岛 素 抵 抗素 ( e i i) . R st sn
1 遗 传 因素
Ⅱ型糖尿病有显著的遗传倾 向, 目前 的研究结果表 明 Ⅱ型 糖尿病 的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孟德尔单基 因遗传或线粒体
D A基因的胰 岛 B细胞可致 氧化磷酸化酶系障碍 ,能量供应不 N 足。 这种点突变不是单独的使 B细胞 A P能量合成 的不足 , T 还能 加速 整个 胰 岛 B 细 胞 的衰老 ,其 中包 括 胰 岛素合 成 减 少和 A P/A ) T I P介导 B胰 岛分泌功能的改变 , 可能是其糖尿病易感 的 重要原 因。在最 近的研究 中发现 , 线粒体也是类 固醇合成 和胰岛 素分泌 的必要条件 ,骨骼肌内线粒体 A P合成减少是遗传性或 T
科 之 学 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n fieme rd e a r i S nA ts e occ u
281 ( 囝 o年02 0 月9 )
l I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余 闻静
( 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 ,重庆 403 ) 00 8
摘 要 :Ⅱ型糖尿病是 由遗传和环境 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发病 机制复杂 ,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 现能确定的是胰 岛素抵 抗和胰 岛素分泌缺 陷是 Ⅱ型糖尿病
选基因与 Ⅱ型糖尿病存在明显 的人群 、 区和种族差异 。 地 有学者认 为 ,遗传 因素所致的 Ⅱ型糖尿病是 以线粒体功能
3 胰 岛素抵 抗与胰 岛素 分泌缺 陷
31 游 离脂 肪 酸 ( F . F A)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原则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原则
并 存 在 , 该 积 极 纠 正代 谢 异 常 和减 少 心 血 管 危 险 因素 。 应
2 糖 尿 病 的 发病 机理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 理生理 特 征是胰 岛素分 泌 障碍和 在肝
持 续 高于 正 常 范 围 , 出 现 2型糖 尿 病 。 才 22 胰 岛素 分 泌 缺 陷 . 静 脉 注 射 葡 萄 糖 后 , 型 的胰 岛 素 分 泌 典
制。由此可 见 , 糖尿病的诊治所 面临的形势 比较严 峻 , 因此 , 我们
应 该 致 力 于糖 尿病 的研 究 , 善 目前 的 现 状 , 高 糖 尿 病 的 诊 治 改 提
目前 2型糖尿病 是威胁人类健 康的重要疾病 , 其发病率 正呈
迅 速上 升 的趋 势 , 发 展 中 国 家 ( 括 中 国 ) 为 显 著 。这 种 上 在 包 尤
升趋势反映了一个现实 , 即人们 的生 活方式 和热量 的摄 入正在发
生 巨 大 的 变化 , 括 起 来 就 是摄 入热 量过 多 , 动 消 耗 较 少 。 概 运
水平。
目前 , 糖 尿 病 的 基 础 研 究 越 来 越 深 入 , 对 不 同 发 病 机 理 对 针
是双相 的分泌 。首先是胰岛素快速分泌入血 , 门脉系统胰 岛素水
平 迅 速 升 高 和肝 细 胞 表 面受 体 结 合 , 主要 为 了抑 制 内源 性 葡 萄糖 生 成 , 减 少 血糖 水平 的 升 高 。 以
2 1 胰 岛素抵抗 .
胰 岛素抵抗 , 指胰 岛素对其靶 组织 的效应 降
低; 胰岛素促 进骨骼肌 、 脂肪 组织摄取 葡萄糖并 加 以利用 或储存
的效 力 减 弱 ; 岛 素抑 制 肝 葡萄 糖 输 出 的作 用 减 退 。为 克 服 胰 岛 胰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进展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不足。

2型糖尿病多见。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体质理论在糖尿病中可以指导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证情演变,转归和预后,进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意义重大。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因素往往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倾向性[1]。

体质的强弱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因此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研究调查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体质规律,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体质学参考,以此提高临床疗效。

1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2]。

2008年我国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9.7%,中国人的易感性: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

充分说明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密切相关。

2古代文献关于消渴病体质的论述2.1概念认识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早在两千多年《黄帝内经》已有记载,称之为“消”。

提出消瘴、消渴、肺消、扁消、脾痒、肾热病、风消、消中、食亦等,此外尚有肌(肤)肉消烁、筋骨消烁、消谷等相关称谓。

2.2体质认识《素问·通评虛实论》云:“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228-230.[14]丁淑敏,刘丹,封亮,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8种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NHBE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36-3141.[15]刘艳秋,战丽彬,马慧鹏. 墨旱莲提取物在制备抗骨质疏松多靶点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辽宁:CN105748546A,2016-07-13.[16]王洪白,庞海玲,杨霞. 清益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功血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38.[17]郑寅,崔小七,付明哲,等. 中药肠血平颗粒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试验. 畜牧与兽医,2014,46(1):97-101.[18] 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121-124.新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机体对葡萄糖代谢及摄取的能力减弱,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3]。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遗传易感性可高达70.0%~80.0%[4-5],远高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其与患者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胰岛素抵抗为一定数量的多种基因突变遗传导致,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及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即为胰岛素受体,人胰岛素受体基因有21个内含子与22个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复合型杂合子及纯合子。

目前,胰岛素受体基因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基因-1及胰岛素受体基因-2。

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为8.8%[1]。

其中90%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T2DM)[2]。

T2DM常并发平衡功能障碍,跌倒风险增加。

与非糖尿病相比,T2DM患者的跌倒风险增加1.19倍[3-4]。

跌倒是继发软组织损伤、骨折、脑外伤、死亡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多种因素影响,T2DM患者跌倒后更容易出现伤口不愈合、骨折、慢性感染等[3-4],且跌倒后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3-5]。

平衡功能受限是T2DM患者跌倒的重要原因[6]。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重心稳定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维持姿势,应对外力对人体产生的突发变化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素质[7]。

T2DM 合并的本体感觉下降、视觉功能受损、前庭功能障碍等都会影响平衡功能。

目前,国内针对T2DM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针对T2DM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和原因进行综述,为改善T2DM患者的平衡功能提供参考。

1平衡功能异常平衡分为动态和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指受到外力作用或运动时,人体主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静态平衡是维持一种姿势,保持重心稳定的能力。

T2DM 常伴随平衡功能异常[8]。

1.1静态平衡功能异常静态平衡是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T2DM常伴随静态平衡功能下降:贾佳等[9]应用PC708静态平衡仪器发现在睁眼或闭眼状态下, T2DM组轨迹图总长度与轨迹面积均显著较大(P<0.05),提示T2DM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下降。

Maranesi等[10]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进展李竞1解益1▲赵明明2陈珂3董安琴3宁超1李腾霖1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工程科,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2型糖尿病(T2DM)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躯体感觉障碍,视觉下降,前庭损伤和心理障碍等,进而引起动态平衡功能与静态平衡功能异常。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ADOPT研究显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单药治疗5年累计失败 率分别为15%、21%和34%
现行T2DM治疗策略对血糖控制总体效果不理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0页
T2DM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1页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原因
发症发生。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2页
T2DM治疗应该遵照标准
基于T2DM生理病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
需用各种药品联合纠正T2DM各种病理生理缺点
对T2DM治疗应该基于已知病因,而不只是简单降低 HbA1c
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早期给予干预,阻止β细胞功效 衰竭
UKPDS研究30年结果带来临床启示
对于新诊疗2型糖尿病患者,接收药品进行强化 治疗患者,不但还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而且 也能降低长久大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提醒应及早进行降糖治疗。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0页
长久控制血糖—— Long-term
改进代谢记忆效应 纠正血管毒性作用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1页
VADT研究: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随病程延长显著增高
VADT研究中强化组糖尿病病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关系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2页
Steno-2 研究 : 13年结果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多原因干预治疗策略
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死亡
心血管事件
46%
现行方案保守, 遵照“阶梯式”标准, 血糖长久控制不 佳,当患者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β细胞功效已严 重衰退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饮食护理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包括饮食指导原则、营养素摄入建议以及饮食干预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进展,分析不同饮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体重控制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糖尿病饮食护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胰岛素抵抗伴随或不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肥胖症的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葡萄糖毒性。

在胰岛素抵抗方面,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

β细胞功能障碍则是指胰腺中的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求。

葡萄糖毒性是由于高血糖状态对β细胞的直接损害,导致其功能进一步下降。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以及许多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科学的饮食指导。

三、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随着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对T2DM患者的饮食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柳剑;蓝绍颖【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6(26)3【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会议上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达1.3亿人.且每年以新增病例100万的速度增长。

我国已经超过40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

预计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近1亿。

因此,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对近几年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230-232)【作者】柳剑;蓝绍颖【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南通,226001;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J], 钱湘毅;王海琴2.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陈思敏;柳广南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徐亚芹4.绝经前后女性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J], 李清珺;王小清;胡文;俞伟男5.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 [J], 龙丹凤;徐志伟;王小芳;吴金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代谢紊乱,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脏病、血管风险、体重增加等。

为进一步增强药物治疗效果,需加强研究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的新药。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现如今这种疾病急剧增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糖尿病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主要药物现状及部分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临床研究研发出五种常用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超速效及超长效胰岛素等。

了解以类似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的特点,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降糖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药物治疗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转变。

2型糖尿病的出现,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之后的又一疾病。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在越来越多人群众出现,这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据(IDF)最新统计,二零一四年全球约有三点八七亿人患有糖尿病。

预计到二零三五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六亿。

糖尿病及其发症导致了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为人民生活增添负担。

它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目前,通过降糖药物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减少了很多糖尿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治疗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低血糖治疗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及通过药物的正确使用对糖尿病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现已投入临床应用阶段。

2型糖尿病降糖药主要有硫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有许多新药用于临床。

2型糖尿病病因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病因研究进展

胞外筛选小分子高特异SiRNA 抑制剂,研究其在胰岛素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初步应用于2型糖尿病大鼠合并肥胖症的治疗,观察其疗效,从而为在基因水平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一种新手段。

参考文献(略)。

(2007—06—23收稿)2型糖尿病病因研究进展江苏南京市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210000) 周 莉 孙子林 2型糖尿病(T 2DM )病因复杂。

通常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这两大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遗传因素 在双胞胎之一有T 2DM 的情况下,若是同卵双生那么另一个得此病的机率为41%~55%;若是异卵双生,那么发病机率为10%~15%〔1〕。

Arfa 等〔2〕在调查北非132名T 2DM 患者的一级亲属与二级亲属(共1767人)中T 2DM 的患病率时发现,70%的人至少有一位亲属有糖尿病,有34%的人其父母至少有一位有糖尿病,支持了家族聚集性这一学说。

早些年已研究发现葡萄糖转运蛋白-2基因、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肝细胞核因子-1α,-4α,-1β、葡萄糖激酶基因、胰岛素启动因子-1α及N EUROD1等基因与胰岛素的分泌异常相关;胰岛素受体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蛋白激酶B 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α肿瘤坏死因子基因、白介素6基因、daf 基因、δ5和δ6去饱和酶以及β3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的错义突变、载脂蛋白C -III 启动子变异等都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有关。

近年来研究学者又发现下列基因也可能参与T 2DM 的发生。

111 蛋白酶体调节因子9(Proteasome Modulator 9/B rid ge -1,PSMD9)基因 PSMD9基因负责编码转录辅激活因子的PZD 域,后者通过与E2A 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葡萄糖敏感性增强子的转录活性,从而在胰岛素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Volinic 等〔3〕研究发现转基因小鼠胰腺内PSMD9的过表达会引起胰腺β细胞的凋亡,减少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胰岛素缺陷甚至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健康教育在其防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探讨了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中的作用、以及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影响。

在总结了研究的启示、未来研究方向和回顾了全文内容。

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提高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预防控制、影响、发展趋势、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据统计,全球约有4.61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最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的防控工作中,健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足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改进实践。

开展对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具有积极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为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梳理,回顾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的历程,分析研究现状和不足,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为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策略,从而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型糖尿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铜 陵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20 年第 1期 08
2 型糖尿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周 青
( 陵职 业技 术 学 院, 铜 安徽 铜陵 24 0 ) 4 00

要: 非胰 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I D 即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 因遗传 性疾病 , 遗传 表型具有很大 的异质性 , N D M) 其 是以胰 岛素抵 抗和胰 岛 B细胞 功能缺 陷两方 面为主要特征 。2型糖尿 病的病 因和发病机理复 杂, 至今 尚未完全 阐明, 一般认为该病具
再加上环境因素所致 , 遗传规律不服 从孟德尔式遗传方式 。 本文将就 近年来有关 2型糖尿病 的遗传基础方 面所 作的 探索进行综述 。

号外显子 一T的等位频率 明显高 于糖耐量正常 的人 群 ,在 2 3
型糖尿病患者 中存 在很强 的 S R1 因 1 U 基 6号和 1 8号外显子
Kr.蛋 白是 由 K N 1 基因编码 的。K N 1 基因在胰 i 2 6 C J 1 C J 1
腺高度表 达 ,它所编码 的 Kt. 白与磺酰脲类受体共 同组 i 2蛋 6 成 K 通道 , 而磺酰脲 类受体是 由 A C 8 因编码 。K N 1 BC 基 C J1
基 因和 A C 8 因都位 于染色体 1p5 上 ,B C 基 因 3 BC 基 1. A C 8 1 1 ’
胰 岛 B 细胞 l口的开启和关闭控制 着胰 岛素 分泌行为 。
当血糖 升高时 , 葡萄糖 代谢 增强 , 导致 细胞 内[T ]A PI例 A P/ D ]L [ :
增高 。 这个代谢信 号引起 K 通道的关 闭和膜 的去极化 。 随之 发生的是依赖 电压 的 C, a 通道激活导致 [ 升高并进 入细 - + C 卅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T2D的发病机制,并在治疗方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兴的治疗策略。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 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在T2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与T2D发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TCF7L2基因被发现与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是T2D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得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供能,从而引起高血糖。

此外,T2D患者的胰岛功能也明显受损,胰岛β细胞对刺激释放胰岛素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高血糖状态。

3. 炎症反应与T2D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T2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慢性低度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同时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炎症反应还导致脂肪组织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

二、针对糖尿病新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的创新随着对T2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药物来治疗T2D。

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减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SGLT-2抑制剂通过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减少血糖水平。

2. 营养与饮食干预饮食方式对T2D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间断性禁食等新兴的饮食方式备受关注。

这些饮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3. 肠道微生物和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T2D的关系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T2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12:43:28.18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月1期作者:叶启坚[导读]叶启坚(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镇中心卫生院;广西贵港537321)【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可引发患者机体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或长期维持高水平,从而引发其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乏力、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若不及时治疗,还易诱发其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

本文主要简述了2型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并总结了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能为后续2型糖尿病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因胰岛素抵抗,合并有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多见于成人,起病较为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易被患者忽视,待患者发觉症状就诊时,多提示其病情已发展至严重阶段,治疗相对困难,且预后效果不佳,因此,就需要临床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1]。

1.2型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2]。

引发该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包含营养过剩、生活方式不良、体力活动不足、年龄增长、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葡萄糖摄取利用率降低,从而引发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所致[3]。

本病多发于35-40岁年龄段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尽早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4]。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糖尿病是一种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研究逐渐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涵盖了基因、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诸多领域。

在这次综述中,我们将回顾近年来2型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我们将从遗传因素的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多个基因。

其中最重要的是TCF7L2基因,它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

此外,INSR、PPARG等基因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基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具体机制。

其次,我们将从生化反应的角度来探讨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特点之一是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慢性低级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的分泌增加,导致了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发生改变,从而诱发胰岛素抵抗。

因此,抑制慢性炎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

此外,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为2型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进展。

高血糖状态诱导下,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活性增强,导致氧化应激加剧和脂质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胰岛功能受损。

因此,找到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方法,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此外,细胞凋亡在胰岛β细胞的损伤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抑制细胞凋亡的方法,这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最后,免疫学领域的研究对2型糖尿病的理解也有所突破。

自身免疫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免疫细胞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功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2 1 SiTc. nn 0 0 c eh E gg . r
医药卫生
2型糖尿 病胰 岛 素抵 抗 研 究进 展
谢利芳 许 志华 郭 凯 霞
( 南省 开 封 市 第 15医 院 内分 泌科 , 封 4 50 ) 河 5 开 70 3


胰 岛素抵抗和 B细胞 功能障碍是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的两个 主要环 节, 而胰 岛素抵 抗是 2型糖尿 病发生 的始 动因
文献标志码

2型 糖尿 病 ( y e2daee e i s T D T p i t m lt , 2 M) b s lu 是一种 遗传 和 环 境 因素共 同作 用 而形 成 的 多基 因 遗传性 复杂疾病 , 病 因及 发病 机 制 一般 认 为 与胰 其 岛素抵抗 (nui rs t c ,R 和 B细胞功 能缺 陷 isl ei a e I ) n sn
谢利芳 , : 等 2型糖尿病胰 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短期 能调 节 基 础 胰 岛 素 分 泌 和 G I, 期 高 F A SS 长 Fs
3 受体后缺 陷
指胰 岛素 与 受 体 结 合 后 信 号 向 细 胞 内传 所 引
起 的一 系 列 代 谢 过 程 , 胰 岛 素 受 体 的 “ 游 事 即 下 件 ” 全过程 十分 复 杂 , 中许 多 环 节 尚不 清 楚 。 目 , 其 前发 现胰 岛 素 受 体 底 物 家 族 及 葡 萄糖 转 运 蛋 白异
两者 之 间存 在着 代 谢 竞 争 。② F A 能 加 速 肝脏 糖 F 异 生 , 加 肝 脏 葡 萄 糖 的释 出 , 致 肝 脏 I 22 增 导 R_. 6 。 ③ F A受体 的作用 : 、 F 中 长链 游离 脂 肪酸 ( C A) L F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

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

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

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

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

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

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表明升高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是通过抑制胰岛细胞凋亡,促进其分泌。

熊曼琪[5]通过加味桃核承气汤,主要有大黄、黄芪、生地、玄参等中药治疗STZ糖尿病大鼠模型,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能够使胰岛素抵抗减弱,是通过增加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增多,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的性,增强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

周亚兵,罗若茵,赵莉等[6]的实验表明酸味中药复方能够使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肝细胞膜表面受体最大结合容量升高,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

疏肝化湿方井临床研究表明疏肝化湿法对于新诊断的T2DM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降低血糖水平[7]。

疏肝化湿方为中药复方,其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对糖尿病动物模型具有良好预防和治疗作用,该方对模型大鼠的血清炎症介质的表达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多个靶器官组织NF—KB的表达也有拮抗作用[8]。

李超[9]的实验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连续29 d给予桑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动物的血糖显著下降,受试物组均能显著降低其甘油三酯,因此长期给药在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同时,也能抑制血清脂质增加,为桑叶的新药开发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梅连消渴胶囊足中药复方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

梅连消渴胶囊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FBG,减轻糖毒性对胰岛组织的破坏,保护胰岛细胞;降低FINS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促进肝脏及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大鼠的饮水量和进食量,可以改善动物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的症状[10]。

降糖消脂胶囊是以益气养阴、化瘀止痰为原则组方。

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而气虚、阳虚皆可产生瘀血、痰浊。

而目前大多中医学者及文献报道认为痰浊证与脂肪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相关性。

经研究表明,降糖消脂胶囊有疗效确切的降糖调脂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11]。

通过实验证明,降糖消脂胶囊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岛病变及肝细胞脂肪变性[12]。

中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

虽然没有立杆见影的疗效,但是中医药在具有副作用少,用于辅助西医疗法效果显著特点。

2.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西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2.1 口服降糖药2.1.1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其中杨长卫,马鹏飞,张建祥等[13]等对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做了清楚的研究。

2.1.2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2.1.3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

罗格列酮则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改善B细胞功能,从而持久稳定地控制糖尿病[14]。

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并减少血TNF-α、sVCAM-1和PAI-1含量,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较为理想的抗糖尿病新药[15].2.1.4苯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楼建梅在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16]得出结论: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2.1.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酶功能的紊乱密切相关.与糖尿病关系较为密切的酶,包括α- 葡萄糖苷酶、醛糖还原酶、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蛋白激酶C、二肽基肽酶Ⅳ、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这些酶都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靶点,是研发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方向[17].2.2胰岛素类药物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

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经过近代对胰岛素类药物的不断研究[18-24]不断深入,给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不少的可选用药物。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

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

由于单一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存在一点的局限性,因此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不可缺少的一个手段。

其中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方案,可作为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方法之一[25]。

3.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现在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物理疗法为辅的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氧运动、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经皮电刺激、矿物泥疗法等。

在沈志祥[26]等人的研究中,有氧运动可降低2型糖尿病血浆AGEs水平,其作用与I血L糖降低和运动强度有关。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简便效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蔡燕[27]通过针灸治疗糖尿病的Meta分析,系统评价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认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从针灸本身的作用机制考虑,还是根据其糖尿病的病理机制,针刺腧穴主要是通过使血液循环加速,降低血脂,促使血糖恢复正常,其临床疗效肯定,且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尹真祯[28]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在79篇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发现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常用有效穴位包括曲池、合谷(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在79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除以79等于该穴位的出现频率的方法,进行统计整理,发现上述四穴出现的频率值依次为:三阴交59%、足三里57%、曲池15%、合谷14%。

筛选的19个高频穴中有有3个穴是手足阳明经的穴(足三里、曲池、合谷),有2个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三阴交、血海)。

手足阳明经为多血之经,可补养糖尿病气血不足。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下肢的特定穴,是传统常选用治疗糖尿病的穴位。

随着对糖尿病治疗手段的不断研究,电刺激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动物试验研究[29],对骨骼肌进行电压25 V、电刺激频率100 Hz,电刺激脉冲持续时间0.2 InS。

共刺激2次,每次持续5 min,中间休息1 min,共11 min的电刺激,使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发现,电刺激诱导骨骼肌收缩可以直接或间接活骨骼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这一过程不依赖于AMPK信号转导通路。

通过对照研究方法[30],对2O名大学生的股四头肌进行电刺激训练7周,以观察电刺激对肌肉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电刺激可增长股四头肌的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0.05)。

针刺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物理性刺激技术方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这种治疗技术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很多国家还将其纳入了医疗保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普通针刺和电、激光、超声、磁疗等技术结合使用,不仅扩大了普通针刺的临床使用范围,还提升了普通的治疗效果[31]。

综上所述,中药主要是通过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于机体,从而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特别是对人体的免疫体系功能可能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没有西药快,没有西药强,但中医综合治疗注重整体调控、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且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轻、中度患者。

西药降糖作用迅速,且其作用机理明确,但某些药物毒副作用大确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是今后治疗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1] 肖燕.“补泻同施,调节平衡”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2] 李学军,杨叔禹,聂明等.二陈汤方加减对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模型大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以及肝功能和肝脏脂肪变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77-80.[3] 李真,马高峰. 生地黄连液对四氧嘧啶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73-574[4] 郑小清,周秋仁,孙海琼. 消渴停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6)636-637[5]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气汤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65[6] 周亚兵,罗若茵,赵莉等. 酸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5(25):441-444[7]石鹤峰,徐立然.糖尿病痰湿病机论[J].中医研究,2007,20(1):6-7.[8] 周玉平,邓棋卫.疏肝化湿方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及其炎症机制探讨[J].中医研究,2010,23(1):21-23.[9]李超,潘建明,罗新根等.桑叶消渴胶囊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2):18-20.[10] 金晓艳,陈育尧,胡晨等.梅连消渴胶囊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167-171.[11]高蕊,王素美,卫兰香,等.降糖消脂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l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3):106-108[12] 闫爱国,葛争艳,刘建勋等.降糖消脂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胰岛及肝脏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9):1067-1071.[13] 杨长卫,马鹏飞,张建祥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107-111.[14]朱耀国,任叶慧,姜军权等.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疗效[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2):751-753.[15] 武晓泓,刘超,周红文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江苏医药,2004,30(3):195-197.[16] 楼建梅.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9):1872.[17] 居锡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6-49.[18]陈亚芳,陆健,李军.胰岛素类似物与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1,02:60-61.[19]鲁琼,冯琼,彭六保,等.人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用于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08:1143-1146.[20]马瑞,艾隽,杜琳.胰岛素类似物替代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J].新疆医学,2010,10:67-69.[421]郭瑞金,薛元明,施珏,等.人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 Aspart)持续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03:278-279.[22]李菁爽,马永文,吴宏,等.双相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动态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02:31-33.[23]刘俊祥,王志发.2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1:163-165.[24]周泽华,肖蓉,何煦,等.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08:953-956.[25] 王硕,陈胜武,张晓妍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肥胖糖尿病短期疗效[J].医学与哲学,2014,(6):59-60,65.[26] 沈志祥,刘翠鲜,郑洁皎等.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167-170.[27] 蔡燕,彭楚湘.针灸治疗糖尿病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2412-2415[28] 尹真祯,周双琳,张红林,等.近十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J].首都医药,2012,02(2):19—22.[29]林强,吴毅,胡永善,等.电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932-935.[30]张海潮,潘浩.电刺激对肌肉力量作用的研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89-190.[31]杨铭,吴志远,贾杰,吴毅,黄天生,苏红梅,王松伟,卢佳敏,吕颖,朱杰.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04:533-5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