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
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
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
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
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
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4 治疗4.1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每周2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由获得2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每次30min,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状况。
心理干预内容包括:认真倾听病人患病后的不良感受,体验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取得其信任与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糖尿病病人介绍相关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给予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安慰、理解和支持,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音乐训练等,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综 述 ・
2 糖尿病的危 素研究 型 险因 进展
王 润 娇
( 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农 十三师黄 田职工医院 , 新疆哈密 8 90 ) 3 13 【 摘要】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 康的疾 病 , 目前 1 型糖尿病 的病 因较 明确 , 2型糖尿病 的病 因尚不很清楚 。目前认为 , 2型 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 环境 因素 、 活方式及行 为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生 遗传 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 尿病 的易感性 , 而不 同的环境 因素 、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 生的外部原 因。本文从遗传 因素 、 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及行为 因素 等几个方面对 2型糖 尿病发病 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 【 关键词】2型糖尿病 ; 危险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行为因素
1 2 糖 尿 病 的种 族 差 异 . 2 型
1 ~20 。 . .倍 因此 , 0 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肥 胖 与 2型糖 尿 病 .
肥胖 尤其是 中心型肥胖 是引起 2型糖 尿病的最重要 的环境 因素 , 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体质指数与发生 2 现 型糖 尿病 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 , 在不同性别 和不 同种族之间均保持
【 中图分类号】 57 R 8.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7 12 1) —7 0 6390(000 3—3 4
糖 尿病 (i ee m ltsD 是一种 以高血糖 为主要 标志 da ts ei , M) b lu 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 20 0 0年全球糖 尿病 患者约为 15亿( . 我国约有 30 0 0万 ) ,预计 22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 3亿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 的改 15 。 善, 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迅速增加 。其 中 2型糖尿病约 占 9 %, 0
2型糖尿病前期临床研究进展

纠
L N eg me, 日 .0 L U I .e . E h n ( . ^n C A a e y G a gA nHo- I F n . iZ DU 6 . , k Z N Z o g . 1 C ia T M cd m u n n Me s A ptlB in 0 0 3 C i 2 B i , e i 1 0 5 , hn a jg a; . e T M nvr t ot a u t I s tt n B , 0 0 9 C ia C U i sy P s r d ae n tui , e l 1 0 2 , hn ) ei g i o g Ab ta t E e t etea y o i ard g c s l a c I T)i t ek y t c n lteda ee . sr c : f c v rp f mp i l o et e n e( G i h e u or s h e o o t h i t r o b s
Cln c lSt dy Pr g e s o p a t s Pr ph s ZHU Y n T i ia u o r s fTy e 2 Di be e o a e a . ONG Xi o Z , U Ximig , a- , — n
(m ardfsn lcs ,F i p i t gguoe IG) e ai
摘要 : 2型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对 2型糖 尿病前 期 阶段进行 有效的治疗。 干预 I T已有若 G 干研 究.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 生活方式干预能在不 同种族的高危 人群 中有效预 防糖尿病 , 生活方 但 式 干预 的 强度 必 须 适 当 , 强 的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会 大 大 增 加 退 出干 预 的 人 数 。 药 物 干预 的 效 果 受 到 过 年龄和肥胖程度 的影响 , 药物干预虽未能显示 出像生 活方式干预那样 的 良好结 果, 因为在某些 但 人 群 中 生活 方 式 干 预 较 难 付 诸 实 行 , 效 果 较 差 , 当 的 药 物 干 预 是 必 要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I T显 或 适 G 示 出可 喜 的苗 头 , 合 中 医临 床 实 际 的 综 合 治 疗 方 案研 究 尚 属 空 白 , 入 开展 大 规模 、 中心 中 医 符 深 多 综合 治疗 是 今 后 的发 展 趋 势 。 关 键 词 : 糖 尿 病 前 期 ; 床研 究 ; 2型 临 综述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升高 , 血脂异常 , 产生可能影 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的物质 , 导致胰岛 素抵抗 , 因此 , 中心型肥胖的人更易患 Ⅱ型糖尿病 。
22 胰 岛 素 抵 抗素 ( e i i) . R st sn
1 遗 传 因素
Ⅱ型糖尿病有显著的遗传倾 向, 目前 的研究结果表 明 Ⅱ型 糖尿病 的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孟德尔单基 因遗传或线粒体
D A基因的胰 岛 B细胞可致 氧化磷酸化酶系障碍 ,能量供应不 N 足。 这种点突变不是单独的使 B细胞 A P能量合成 的不足 , T 还能 加速 整个 胰 岛 B 细 胞 的衰老 ,其 中包 括 胰 岛素合 成 减 少和 A P/A ) T I P介导 B胰 岛分泌功能的改变 , 可能是其糖尿病易感 的 重要原 因。在最 近的研究 中发现 , 线粒体也是类 固醇合成 和胰岛 素分泌 的必要条件 ,骨骼肌内线粒体 A P合成减少是遗传性或 T
科 之 学 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n fieme rd e a r i S nA ts e occ u
281 ( 囝 o年02 0 月9 )
l I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余 闻静
( 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 ,重庆 403 ) 00 8
摘 要 :Ⅱ型糖尿病是 由遗传和环境 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发病 机制复杂 ,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 现能确定的是胰 岛素抵 抗和胰 岛素分泌缺 陷是 Ⅱ型糖尿病
选基因与 Ⅱ型糖尿病存在明显 的人群 、 区和种族差异 。 地 有学者认 为 ,遗传 因素所致的 Ⅱ型糖尿病是 以线粒体功能
3 胰 岛素抵 抗与胰 岛素 分泌缺 陷
31 游 离脂 肪 酸 ( F . F A)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原则

2 糖 尿 病 的 发病 机理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 理生理 特 征是胰 岛素分 泌 障碍和 在肝
持 续 高于 正 常 范 围 , 出 现 2型糖 尿 病 。 才 22 胰 岛素 分 泌 缺 陷 . 静 脉 注 射 葡 萄 糖 后 , 型 的胰 岛 素 分 泌 典
制。由此可 见 , 糖尿病的诊治所 面临的形势 比较严 峻 , 因此 , 我们
应 该 致 力 于糖 尿病 的研 究 , 善 目前 的 现 状 , 高 糖 尿 病 的 诊 治 改 提
目前 2型糖尿病 是威胁人类健 康的重要疾病 , 其发病率 正呈
迅 速上 升 的趋 势 , 发 展 中 国 家 ( 括 中 国 ) 为 显 著 。这 种 上 在 包 尤
升趋势反映了一个现实 , 即人们 的生 活方式 和热量 的摄 入正在发
生 巨 大 的 变化 , 括 起 来 就 是摄 入热 量过 多 , 动 消 耗 较 少 。 概 运
水平。
目前 , 糖 尿 病 的 基 础 研 究 越 来 越 深 入 , 对 不 同 发 病 机 理 对 针
是双相 的分泌 。首先是胰岛素快速分泌入血 , 门脉系统胰 岛素水
平 迅 速 升 高 和肝 细 胞 表 面受 体 结 合 , 主要 为 了抑 制 内源 性 葡 萄糖 生 成 , 减 少 血糖 水平 的 升 高 。 以
2 1 胰 岛素抵抗 .
胰 岛素抵抗 , 指胰 岛素对其靶 组织 的效应 降
低; 胰岛素促 进骨骼肌 、 脂肪 组织摄取 葡萄糖并 加 以利用 或储存
的效 力 减 弱 ; 岛 素抑 制 肝 葡萄 糖 输 出 的作 用 减 退 。为 克 服 胰 岛 胰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进展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不足。
2型糖尿病多见。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体质理论在糖尿病中可以指导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证情演变,转归和预后,进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意义重大。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因素往往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倾向性[1]。
体质的强弱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因此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研究调查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体质规律,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体质学参考,以此提高临床疗效。
1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2]。
2008年我国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9.7%,中国人的易感性: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
充分说明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密切相关。
2古代文献关于消渴病体质的论述2.1概念认识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早在两千多年《黄帝内经》已有记载,称之为“消”。
提出消瘴、消渴、肺消、扁消、脾痒、肾热病、风消、消中、食亦等,此外尚有肌(肤)肉消烁、筋骨消烁、消谷等相关称谓。
2.2体质认识《素问·通评虛实论》云:“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228-230.[14]丁淑敏,刘丹,封亮,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8种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NHBE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36-3141.[15]刘艳秋,战丽彬,马慧鹏. 墨旱莲提取物在制备抗骨质疏松多靶点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辽宁:CN105748546A,2016-07-13.[16]王洪白,庞海玲,杨霞. 清益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功血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38.[17]郑寅,崔小七,付明哲,等. 中药肠血平颗粒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试验. 畜牧与兽医,2014,46(1):97-101.[18] 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121-124.新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机体对葡萄糖代谢及摄取的能力减弱,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3]。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遗传易感性可高达70.0%~80.0%[4-5],远高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其与患者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胰岛素抵抗为一定数量的多种基因突变遗传导致,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及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即为胰岛素受体,人胰岛素受体基因有21个内含子与22个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复合型杂合子及纯合子。
目前,胰岛素受体基因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基因-1及胰岛素受体基因-2。
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为8.8%[1]。
其中90%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T2DM)[2]。
T2DM常并发平衡功能障碍,跌倒风险增加。
与非糖尿病相比,T2DM患者的跌倒风险增加1.19倍[3-4]。
跌倒是继发软组织损伤、骨折、脑外伤、死亡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多种因素影响,T2DM患者跌倒后更容易出现伤口不愈合、骨折、慢性感染等[3-4],且跌倒后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3-5]。
平衡功能受限是T2DM患者跌倒的重要原因[6]。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重心稳定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维持姿势,应对外力对人体产生的突发变化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素质[7]。
T2DM 合并的本体感觉下降、视觉功能受损、前庭功能障碍等都会影响平衡功能。
目前,国内针对T2DM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针对T2DM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和原因进行综述,为改善T2DM患者的平衡功能提供参考。
1平衡功能异常平衡分为动态和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指受到外力作用或运动时,人体主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静态平衡是维持一种姿势,保持重心稳定的能力。
T2DM 常伴随平衡功能异常[8]。
1.1静态平衡功能异常静态平衡是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T2DM常伴随静态平衡功能下降:贾佳等[9]应用PC708静态平衡仪器发现在睁眼或闭眼状态下, T2DM组轨迹图总长度与轨迹面积均显著较大(P<0.05),提示T2DM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下降。
Maranesi等[10]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进展李竞1解益1▲赵明明2陈珂3董安琴3宁超1李腾霖1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工程科,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2型糖尿病(T2DM)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躯体感觉障碍,视觉下降,前庭损伤和心理障碍等,进而引起动态平衡功能与静态平衡功能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
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
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
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
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
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
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表明升高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是通过抑制胰岛细胞凋亡,促进其分泌。
熊曼琪[5]通过加味桃核承气汤,主要有大黄、黄芪、生地、玄参等中药治疗STZ糖尿病大鼠模型,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能够使胰岛素抵抗减弱,是通过增加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增多,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的性,增强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
周亚兵,罗若茵,赵莉等[6]的实验表明酸味中药复方能够使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肝细胞膜表面受体最大结合容量升高,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
疏肝化湿方井临床研究表明疏肝化湿法对于新诊断的T2DM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降低血糖水平[7]。
疏肝化湿方为中药复方,其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对糖尿病动物模型具有良好预防和治疗作用,该方对模型大鼠的血清炎症介质的表达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多个靶器官组织NF—KB的表达也有拮抗作用[8]。
李超[9]的实验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连续29 d给予桑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动物的血糖显著下降,受试物组均能显著降低其甘油三酯,因此长期给药在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同时,也能抑制血清脂质增加,为桑叶的新药开发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梅连消渴胶囊足中药复方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
梅连消渴胶囊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FBG,减轻糖毒性对胰岛组织的破坏,保护胰岛细胞;降低FINS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促进肝脏及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大鼠的饮水量和进食量,可以改善动物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的症状[10]。
降糖消脂胶囊是以益气养阴、化瘀止痰为原则组方。
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而气虚、阳虚皆可产生瘀血、痰浊。
而目前大多中医学者及文献报道认为痰浊证与脂肪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相关性。
经研究表明,降糖消脂胶囊有疗效确切的降糖调脂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11]。
通过实验证明,降糖消脂胶囊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岛病变及肝细胞脂肪变性[12]。
中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
虽然没有立杆见影的疗效,但是中医药在具有副作用少,用于辅助西医疗法效果显著特点。
2.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西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2.1 口服降糖药2.1.1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其中杨长卫,马鹏飞,张建祥等[13]等对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做了清楚的研究。
2.1.2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2.1.3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
罗格列酮则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改善B细胞功能,从而持久稳定地控制糖尿病[14]。
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并减少血TNF-α、sVCAM-1和PAI-1含量,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较为理想的抗糖尿病新药[15].2.1.4苯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楼建梅在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16]得出结论: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2.1.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酶功能的紊乱密切相关.与糖尿病关系较为密切的酶,包括α- 葡萄糖苷酶、醛糖还原酶、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蛋白激酶C、二肽基肽酶Ⅳ、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这些酶都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靶点,是研发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方向[17].2.2胰岛素类药物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
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经过近代对胰岛素类药物的不断研究[18-24]不断深入,给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不少的可选用药物。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
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
由于单一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存在一点的局限性,因此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不可缺少的一个手段。
其中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方案,可作为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方法之一[25]。
3.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现在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物理疗法为辅的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氧运动、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经皮电刺激、矿物泥疗法等。
在沈志祥[26]等人的研究中,有氧运动可降低2型糖尿病血浆AGEs水平,其作用与I血L糖降低和运动强度有关。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简便效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蔡燕[27]通过针灸治疗糖尿病的Meta分析,系统评价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认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从针灸本身的作用机制考虑,还是根据其糖尿病的病理机制,针刺腧穴主要是通过使血液循环加速,降低血脂,促使血糖恢复正常,其临床疗效肯定,且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尹真祯[28]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在79篇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发现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常用有效穴位包括曲池、合谷(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在79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除以79等于该穴位的出现频率的方法,进行统计整理,发现上述四穴出现的频率值依次为:三阴交59%、足三里57%、曲池15%、合谷14%。
筛选的19个高频穴中有有3个穴是手足阳明经的穴(足三里、曲池、合谷),有2个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三阴交、血海)。
手足阳明经为多血之经,可补养糖尿病气血不足。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下肢的特定穴,是传统常选用治疗糖尿病的穴位。
随着对糖尿病治疗手段的不断研究,电刺激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动物试验研究[29],对骨骼肌进行电压25 V、电刺激频率100 Hz,电刺激脉冲持续时间0.2 InS。
共刺激2次,每次持续5 min,中间休息1 min,共11 min的电刺激,使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发现,电刺激诱导骨骼肌收缩可以直接或间接活骨骼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这一过程不依赖于AMPK信号转导通路。
通过对照研究方法[30],对2O名大学生的股四头肌进行电刺激训练7周,以观察电刺激对肌肉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电刺激可增长股四头肌的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0.05)。
针刺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物理性刺激技术方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这种治疗技术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很多国家还将其纳入了医疗保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普通针刺和电、激光、超声、磁疗等技术结合使用,不仅扩大了普通针刺的临床使用范围,还提升了普通的治疗效果[31]。
综上所述,中药主要是通过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于机体,从而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特别是对人体的免疫体系功能可能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没有西药快,没有西药强,但中医综合治疗注重整体调控、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且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轻、中度患者。
西药降糖作用迅速,且其作用机理明确,但某些药物毒副作用大确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是今后治疗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1] 肖燕.“补泻同施,调节平衡”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2] 李学军,杨叔禹,聂明等.二陈汤方加减对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模型大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以及肝功能和肝脏脂肪变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77-80.[3] 李真,马高峰. 生地黄连液对四氧嘧啶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73-574[4] 郑小清,周秋仁,孙海琼. 消渴停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6)636-637[5]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气汤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65[6] 周亚兵,罗若茵,赵莉等. 酸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5(25):441-444[7]石鹤峰,徐立然.糖尿病痰湿病机论[J].中医研究,2007,20(1):6-7.[8] 周玉平,邓棋卫.疏肝化湿方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及其炎症机制探讨[J].中医研究,2010,23(1):21-23.[9]李超,潘建明,罗新根等.桑叶消渴胶囊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2):18-20.[10] 金晓艳,陈育尧,胡晨等.梅连消渴胶囊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167-171.[11]高蕊,王素美,卫兰香,等.降糖消脂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l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3):106-108[12] 闫爱国,葛争艳,刘建勋等.降糖消脂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胰岛及肝脏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9):1067-1071.[13] 杨长卫,马鹏飞,张建祥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107-111.[14]朱耀国,任叶慧,姜军权等.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疗效[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2):751-753.[15] 武晓泓,刘超,周红文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江苏医药,2004,30(3):195-197.[16] 楼建梅.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9):1872.[17] 居锡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6-49.[18]陈亚芳,陆健,李军.胰岛素类似物与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1,02:60-61.[19]鲁琼,冯琼,彭六保,等.人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用于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08:1143-1146.[20]马瑞,艾隽,杜琳.胰岛素类似物替代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J].新疆医学,2010,10:67-69.[421]郭瑞金,薛元明,施珏,等.人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 Aspart)持续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03:278-279.[22]李菁爽,马永文,吴宏,等.双相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动态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02:31-33.[23]刘俊祥,王志发.2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1:163-165.[24]周泽华,肖蓉,何煦,等.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08:953-956.[25] 王硕,陈胜武,张晓妍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肥胖糖尿病短期疗效[J].医学与哲学,2014,(6):59-60,65.[26] 沈志祥,刘翠鲜,郑洁皎等.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167-170.[27] 蔡燕,彭楚湘.针灸治疗糖尿病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2412-2415[28] 尹真祯,周双琳,张红林,等.近十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J].首都医药,2012,02(2):19—22.[29]林强,吴毅,胡永善,等.电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932-935.[30]张海潮,潘浩.电刺激对肌肉力量作用的研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89-190.[31]杨铭,吴志远,贾杰,吴毅,黄天生,苏红梅,王松伟,卢佳敏,吕颖,朱杰.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04: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