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问题
侮辱罪
遇到法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侮辱罪一、什么是侮辱罪(侮辱罪定义)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
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
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侮辱罪的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侮辱罪的概念侮辱罪构成要件侮辱罪如何认定侮辱罪量刑标准侮辱罪立案标准侮辱罪司法解释侮辱罪辩护词侮辱罪案例侮辱罪的法律咨询侮辱罪律师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侮辱他人的行为行为的主要手段有:(1)暴力侮辱人身,这里所讲的暴力,仅指作为侮辱的手段而言。
例如以粪便泼人,以墨涂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而不是指殴打、伤害身体健康的暴力。
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和行为,则应以伤害罪论处。
(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即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被害人进行嘲笑、辱骂,使其当众出丑,难以忍受,如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
(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诽谤和污蔑法律有哪些规定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诽谤和污蔑法律有哪些规定导读:在我国的相关个人的名誉和声誉是受到我国相关法律保护,相关的侮辱严重或散布谣言、对他人的名誉造成重大伤害的,都会构成我国的诽谤罪,对这类人的相关犯罪事实,进行相应的处罚和判决工作的办理,维护我国的法制和平和社会平稳。
一、污蔑罪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污蔑罪名,侮辱诽谤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
二、诽谤罪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立案标准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
(二)罪行认定1、本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2、本罪与侮辱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3、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二者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网络诽谤罪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诽谤,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诽谤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网络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和刑事判决也备受关注。
首先,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明确的诽谤对象,即被诽谤的具体个人或组织;二是要求具体的诽谤内容,即诽谤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三是要求具体的传播方式,即诽谤行为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的。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构成网络诽谤罪,才能依法立案追究责任。
其次,对于网络诽谤罪的刑事判决标准,主要根据诽谤行为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微的网络诽谤行为,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对于严重的网络诽谤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可以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同时,根据不同情节和情况,还可以加重处罚或减轻处罚,以确保刑罚的公平和合理。
总的来说,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和判刑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严格依法依规立案,才能保证对网络诽谤行为的及时、有效打击;只有依法判决,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网络诽谤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对网络诽谤罪的立案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诽谤罪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和判刑标准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工具,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执行,才能有效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法10】如何区分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错告、诬告陷害行为 777
【学法10】如何区分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错告、诬告陷害行为777工作中经常遇到检举人反映问题线索,有客观反映检举问题线索的,也有捏造违法违纪事实陷害、诽谤的,目的、动机各异,涉及诬告陷害罪、诽谤罪、诬告陷害行为和错告,如何区分以上四种情形的异同,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法律依据不同(一)诬告陷害罪是《刑法》第243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二)诽谤罪是《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诬告陷害罪与非罪的界限1、是否有捏造行为。
捏造行为是成立本罪的前提,如果只是检举失实或者错告,不能以诬告陷害罪论处。
2、捏造的是否是犯罪事实。
如果捏造的不是犯罪事实,不能以诬告陷害罪论。
3、有没有告发行为。
捏造犯罪事实,如果没有告发,不能以诬告陷害罪论。
4、是否达到情节严重。
构成诬告陷害罪必须要求行为人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地步。
否则,就是一般诬告陷害违法行为。
(三)诬告陷害行为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九条:诬告陷害他人意在使他人受到纪律追究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二、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异同(一)二者的共同点1、二罪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
2、二罪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二) 二者的不同点是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法律常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行为不构成诽谤罪?A. 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并散布谣言。
B.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严重不实的评论。
C. 在公开场合中发表虚假言论损害他人名誉。
D. 对他人进行歧视性言论密谋损害其声誉。
答案:D2. 在下列情况下,人们可能因过失致人死亡而被刑事追究责任的是:A. 某人不慎踩到别人的脚并导致受伤;B. 一个人因超速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C. 在自行车行驶时未预先检查刹车是否正常;D. 在公共场合不小心碰撞到他人之后过于着急跑掉。
答案:B3. 借款人出借贷款后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还款,下列哪个行为可能违反刑法?A. 出借人私自沟通借款人的亲戚并向其施加压力。
B. 出借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借款人的个人信息。
C. 出借人通过贷款机构起诉借款人以追回债务。
D. 出借人将借款人列入欠债黑名单。
答案:A二、判断题1. 在中国,未成年人不受刑事责任追究。
答案:错2. 对他人的隐私进行非法侵害可能会构成侵权行为。
答案:对3. 未经版权所有者授权而进行版权盗版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答案:对三、简答题1. 解释合同法中的"要约"和"承诺"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答:合同法中的"要约"指的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意愿,提出缔结合同的邀请。
它是一种具有约束性的意思表示,明示或暗示要与他人订立合同。
"承诺"是指被邀请人对要约进行接受,并表达愿意同意并履行合同的意愿的行为。
它是对要约的回应,表示愿意接受合约条件并履行合同义务。
区别:要约是由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的,是合同的起始点,具有约束力;而承诺是被邀请人对要约进行接受的行为,是合同的回应,确定了双方的意愿并达成合同。
2. 请解释知识产权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相关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
它们保护了个人或公司对其创造的独特思想、创新、品牌和商业机密的合法权益。
法考与司法考试刑法学习笔记之犯罪的分类
重点知识点犯罪的分类★★(考察2次)1)身份犯与非身份犯根据是否以特定的身份作为定罪量刑的条件,可以将犯罪分为身份犯和非身份犯。
身份犯又可以分为真正身份犯和非真正身份犯。
1.真正身份犯即定罪身份犯,该身份为特定犯罪的主体要件,不具有此身份的人不能单独构成该罪。
例如,国家工作人员是贪污罪的主体身份,则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单独构成贪污罪。
2.非真正身份犯即量刑身份犯,身份是从轻或从重的处罚条件。
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便利非法拘禁他人的,从重处罚。
2)亲告罪、非亲告罪1.亲告罪【注意】这五个亲告罪,除了侵占罪是纯正的亲告罪(只能亲告),其余四个都有例外。
2.非亲告罪是指侦查、起诉、审判程序由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推动,起诉权利由检察机关享有,是否提起公诉不取决于被害人个人意思的犯罪。
在我国刑法中,绝大多数犯罪是非亲告罪。
真题与解析1(单选题)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答案及解析①【答案】B【考点】侮辱罪、诽谤罪【解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当前罪名为强制猥亵、侮辱罪)与侮辱罪不是对立的关系,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侵犯广义的性的自主决定权的犯罪,而侮辱罪是侵犯名誉的犯罪。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侮辱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故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既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又触犯侮辱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A选项说法错误。
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共21题,每题1分,共21分。
1.甲给机场打电话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B.为防范危害航空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C.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D.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安全,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D.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3.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B.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C.《刑法》分则有不少条文并列规定了“伪造”与“变造”,但不排除在其他一些条文中将“变造”解释为“伪造”的一种表现形式D.《刑法》第65条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根据当然解释的原理,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刑法》第356条4.《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分论》章节习题5
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分论》章节习题5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罪中属于贪污贿赂一类罪的有( )。
A.侵占罪B.挪用资金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特定款物罪2.甲、乙两人共同贪污公款5000元,甲分得赃款3000元,乙分得赃款2000元,在共同贪污中,甲是主犯且情节严重,乙是从犯。
在本案中对甲处罚的数额依据是( )。
A.5000元B.3000元C.3000元,但从重处罚3.过失致人死亡罪是一种( )。
A.行为犯B.结果犯C.举动犯D.危险犯4.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的犯罪主体为( )。
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邮电工作人员D.任何公民5.以强制的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构成( )。
A.非法搜查罪B.非法拘禁罪C.强迫职工劳动罪D.侮辱罪6.刘某虚构张甲侮辱妇女的犯罪事实,并在从人中散布,刘某应构成( )。
A.侮辱罪B.诽谤罪C.诬告陷害罪D.报复陷害罪7.侮辱罪与诽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
A.犯罪客体不同B.犯罪手段不同C.犯罪主体不同D.犯罪对象不同8.故意伤害致死与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别是( )。
A.犯罪的目的不同B.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C.使用的手段不同D.打击的部位不同9.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导致其死亡的,应当( )。
A. 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B. 以故意杀人罪论处C. 以拐卖妇女儿童罪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D. 数罪并罚10.屠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后盗窃了5000元人民币,对屠某( )。
A.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论处B.以盗窃罪论处C.实行数罪并罚D.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11.下列各项中,不是报复陷害罪的直接客体的是( )。
A.公民的控告权B.公民的批评监督权C.公民的隐私权D.公民的申诉权12.甲对乙与自己妻子有奸情心中愤恨,一天,甲在路上碰见乙,恰逢无人,甲以石头砸乙,恰好打中太阳穴,导致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
刑法罪名 之 诽谤罪 简析
刑法罪名之诽谤罪简析概念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量刑与处罚犯本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刑法条文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构成要件——犯罪构成3.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3.2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3.3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4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四罪与非罪以及相近罪的区别4.1 罪与非罪的区别4.1.1 构成本罪是否要求捏造行为与散布行为齐备,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但一般认为捏造与散布是两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要素。
没有捏造行为致使出于直接故意单纯散布虚假事实造成严重后果时是否构成诽谤,仍值得研究。
此外,本罪是否要求公然实施,存在两者观点,一是认为需要,另一观点认为不需要。
但诽谤必须存在捏造并散布的行为,因而必然要求公然方式进行,即必须被他人感知,如此才可造成对被害人名誉的损害。
4.1.2 诽谤死者的行为,目前只能按照民事或行政方式处理。
4.1.3 文学创作中的诽谤罪是否成立应注重考查:4.1.3.1 能否依据文学创作的作品推知诽谤的对象;4.1.3.2 作品捏造的情节是否严重背离事实,给特定人造成人格、名誉损害。
4.2 相近罪的区别4.2.1 与侮辱罪的界限4.2.1.1 行为构成不同。
本罪要求具备散布并捏造事实的行为。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_真题-无答案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总分60,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甲持刀将乙逼入山中,让乙通知其母送钱赎人。
乙担心其母心脏病发作,遂谎称开车撞人,需付五万元治疗费,其母信以为真。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二16题)A. 非法拘禁罪B. 绑架罪C. 抢劫罪D. 诈骗罪2. 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2017年卷二16题)A. 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向司法机关诬告他人介绍卖淫的,不仅触犯诬告陷害罪,而且触犯侮辱罪B. 法官明知被告人系被诬告,仍判决被告人有罪的,法官不仅触犯徇私枉法罪,而且触犯诬告陷害罪C. 诬告陷害罪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但诬告企业犯逃税罪的,也能追究其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D. 15周岁的人不对盗窃负刑事责任,故诬告15周岁的人犯盗窃罪的,不能追究行为人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3.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二16题)A. 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B. 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C. 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D. 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4. 甲任邮政中心信函分拣组长期间,先后三次将各地退回信函数万封(约500公斤),以每公斤0.4元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占为己有。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二18题)A. 退回的信函不属于信件,甲的行为不成立侵犯通信自由罪B. 退回的信函虽属于信件,但甲没有实施隐匿、毁弃与开拆行为,故不成立侵犯通信自由罪C. 退回的信函于邮政中心的管理过程中,属于公共财物,甲的行为成立贪污罪D. 退回的信函被当作废品出卖也属于毁弃邮件,甲的行为成立私自毁弃邮件罪5. 贾某在路边将马某打倒在地,劫取其财物。
侮辱罪、诽谤罪
1侮辱罪和诽谤罪的特征:这两种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观方面表现不同:侮辱罪: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诽谤罪: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我们应当注意:侮辱罪和诽谤罪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个人。
)犯罪手段是不同的:前者是公然进行的,包括可能使用的暴力;而后者只能以言语、文字方式来进行的。
前者不需要有捏造事实的过程,只要有公然侮辱的行为,情节就够了,而后者必须有捏造他人事实,并公开扩散两个行为。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行为人是出于故意,并具有贬低、破坏他人人格、名誉的目的。
认定:要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把侮辱罪和诽谤罪和一般的侮辱、诽谤区别开来。
要把《刑法》上的侮辱、诽谤罪与《民法》的侮辱、诽谤行为区别开来。
我国《刑法》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界限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而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3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界限二者都表现为陷害他人,主要区别是: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一切公民;后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
3、主体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网络侮辱诽谤罪司法解释
网络侮辱诽谤罪司法解释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当快,很多人会利用互联网和网络上的那些社交平台,散播他人隐私,随意在网络上辱骂诽谤他人,这很有可能会触犯我国的诽谤罪。
在网络上随意诽谤他人具有传播速度极快的性质,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部有关网络我们诽谤罪的司法解释。
本文我们将了解一下网络侮辱诽谤罪司法解释具体内容。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网络诽谤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不实、恶意的攻击、诋毁、诽谤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对被诽谤的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还可能波及到被诽谤人的家人、朋友和社会形象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诽谤犯罪,我国法律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
我国《刑法》对网络诽谤犯罪实行了明确的规定。
《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明知是虚假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较轻的,处或者并处管制、拘留。
该条规定颇具操作性,明确了网络诽谤犯罪的构成要件,即必须是虚假事实,并且行为人需要具备明知虚假事实的故意犯罪心态。
因此,在判断网络诽谤犯罪时,需要对有关网络内容进行严格的分析和审查,以确保定性属实。
另外,该条规定规定了具体的刑罚,对网络诽谤犯罪形成了有力的威慑力。
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网络诽谤犯罪的规制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网络诽谤行为亦有明确规制。
该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对其提供的信息内容负责,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如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条规定从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角度,明确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
在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更加强调了网络诽谤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性,及时地防止网络诽谤行为的发生和持续。
三、相关案例分析网络诽谤罪是一种比较新的罪名,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相关案例。
比如,2012年某网民在网上发布“杭州喜来登酒店女艺人宿舍随意出入,艺人整容酒店保密等信息”,造成了不良影响。
该网民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的刑罚,并处罚金。
此案中,行为人先是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虚假信息,进而诋毁了酒店和艺人的形象,给他人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涉及网络诽谤行为时,行为人的故意及所发布的信息是否属实,是关键的判断点。
侮辱罪与诽谤罪竞合之处断解析
、
更大。由于名誉 的受损源 自舆论机 制的作用 , 所以其深度取决于言论接 受受众 的广度 。因此 , 比较侮辱行为与诽谤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 关键 在于视谁更容易对被害人名誉之贬损发生作用?这就需要分析侮辱与 诽谤行 为对被害人名誉之贬损效果的发生机制 。 众所周知, 文字及言词 侮辱的行为一般是通过词汇 、 断语 的使用进行的纯粹的语言言说 , 人们 无 法仅 凭 这 些 词 汇 、语 句 想 象 到 被 害 人 具 体 做 了何 事 及 如 何 去 做 这 些 事, 因而, 它们 的影响性作用止于每一个直接接收这些辱骂性词汇和语 句的受众 。具体而言 , 当行为人公然辱骂某人为“ 戴绿帽子的乌龟” , 时 A B C D等人 在场 并听到 , 么只有此 在场之人会有一 个初步 的印 、、、 那 象 :X X “ X 是戴绿帽子的乌龟” 而 当这 四人 向在场之外 的人说 “ × 是戴 , ×× 绿帽子 的乌龟 ” , 时 这些间接的受众 因为没有亲身体验的经历及缺乏事 实证据 的支撑并不会在心理接受这个断语 ,因为 当人们在做出一个行 为或表示 时, 内心都需要一个或是明显或是潜藏的理由予以支持。而 在 文字及 言词诽谤 的行 为 ,通 过描绘具 体 的行 为或情状 ,向人们 展示 了X X  ̄ 在何地 、 何时 、 与何人进行 了哪些与其职业道德 、 会地 位、 社 学术 能力 、 精神 素质等背道而驰 的行为 。由于这样极致详尽 的言说 , 在客观 上 对 一 切 受 众 均 会 发 生 说 服 的效 果 或影 响 ( 果 不 是 完 全 认 定 被 害 人 如 乃品质恶劣、 缺乏职业道德等 , 则至少使其对被害人原有 的好的德行等 发生质疑 )即容易使受众对被害人产生不 良的评价或降低评价 。因而 , 诽谤行 为因其 行为 的对象——捏造 的事实 的详尽性 与行为 的诱 导性 征, 决定了该行 为具有易复制性及延伸 的易传播性 , 即该行为能够被他 人轻易模 仿 , 即使言论 的接收者不在场 , 亦能产生促使 间接 的受众接受 关于被害人的德行等原初状态 ( 行为人末实施诽谤之前 ) 不符 的评价之 效果 , 从而对贬损被害人之名誉产生更大 的危害 。举例而言 , 当行为人 说 “X 与X X X X X 有染 , 二人在 O 8年 3月的一天来 到某宾馆 , 同时登记人 住 同一房间 , 次 日同时离开 。” 然后 此时 , 甲、 丙 、 有 乙、 丁等人在场并听 到, 接着他们又 向其他不在场 的熟人说 : “ 你们 知道吗?× × × 有不 × 与× × 正 当的男女关系?” 间接 的受众没有表现出任何要相信之的状态 。 然后 此 四人又说 :真 的,  ̄ 与X X O “ X X X 于 8年 3月的一 天来到某宾馆 , 同时登 记入住同一房间 , 然后次 1 3同时离开。” 有如此详尽 的事实支持 , 这些间 接 的受众亦改变此前 心中对被 害人 的认识 ,进 而接 受被 害人生活作风 有 问题 等不 良的评价或是将 原先 对被害人 的至高评价 降至一般水准 。 总而言之 ,侮辱行为因其行为方式的不易复制性——所使用 的侮辱性 称谓 、 词汇 、 断语的缺乏说服力性质 , 因而其对 被害人 名誉之贬损 , 远不 及具有详尽事实描述 与诱 导性 征的具有易复制性 和易传播性 的诽谤行 为产生 的大。换言之 , 构成犯罪 的诽谤行为 比侮辱行 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高。 因此 , 当侮辱罪与诽谤罪发生竞合时 , 应依诽谤罪处断 。 在具体量刑 时,应考虑行为人所 实施的侮辱行 为与诽谤行为的所有情节予 以确定 刑 罚——所 确定 的刑罚应 高于 同样 行为 实施的单 纯诽谤罪 所获 的刑
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
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在生活中,名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是什么情况,别人或者是单位都不可以用任何方式损毁他人的名誉,这其中就包括对他人的诽谤。
诽谤他人其实是犯法的,别人是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的。
下面,小编就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一、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一)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我国刑法中没有诬陷罪这一罪名,其全称为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之间的区别如下:1、行为方式不同。
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2、主观方面不同。
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3、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
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二、有关诽谤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侮辱罪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的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侮辱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侵犯公民人格权利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从侮辱罪的定义、法律规定、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侮辱罪的定义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的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侮辱罪是一种侵犯公民人格权利的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三、侮辱罪的法律规定1. 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我国《刑法》第246条之一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 我国《刑法》第246条之二规定:“侮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4. 我国《刑法》第246条之三规定:“侮辱外交代表、领事官员,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四、侮辱罪的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侮辱行为必须具有公然性,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使他人的人格、名誉受到损害,而故意实施该行为。
2. 客观要件:侮辱行为必须具有贬低性,即行为人通过侮辱行为使他人的人格、名誉受到损害。
3. 客观要件:侮辱行为必须具有严重性,即侮辱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损害了他人的名誉。
4. 主观要件:侮辱行为人具有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造成他人的人格、名誉受到损害,而故意实施该行为。
五、侮辱罪的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侮辱罪的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
2. 刑事责任轻重:侮辱罪的刑事责任轻重,根据侮辱行为的严重程度、社会影响、被侮辱人的名誉损害程度等因素进行判断。
六、侮辱罪的辩护与诉讼1. 辩护:在侮辱罪案件中,被告人可以提出以下辩护意见:(1)行为人没有侮辱的故意;(2)侮辱行为不具有公然性;(3)侮辱行为不具有严重性;(4)侮辱行为不构成犯罪。
侮辱罪诽谤罪司法解释是什么?
侮辱罪诽谤罪司法解释是什么?▲司法解释▲刑法条文《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相关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2]▲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
▲立案标准根据《刑法》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涉嫌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
[5]侮辱罪是情节犯,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立案追究。
《刑法》同时规定,犯侮辱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告诉才处理”,根据《刑法》第98条的规定,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刑法》之所以侮辱罪要告诉才处理,是考虑到侮辱行为大都发生在家庭成员、邻居、同事之间或日常生活之中,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且社会危害性不是很大,多数场合下可以通过调解等缓和力式来解决。
此外,被害人可能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到侮辱的事实,如果违反被害人的意志而提起诉讼,采用刑事制裁的方法解决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侮辱罪诽谤罪立案范围及基本要件是什么?
侮辱罪诽谤罪立案范围及基本要件是什么?根据《刑法》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涉嫌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
侮辱罪是情节犯,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立案追究。
在我国,故意言辞或着通过其他行为对对方人格或着其他方面进行侮辱的行为属于侮辱罪,侮辱罪与诽谤罪有点类似,但又有所区别;诽谤的侧重点在于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侮辱则不一定是捏造事实,但是两者都是自诉案件。
那么,侮辱罪诽谤罪立案范围及基本要件是什么?详情参考下文。
▲一、切实提高对严格依法办理侮辱、诽谤案件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不能正确办理侮辱、诽谤案件,直接原因是对有关法律理解不当、定性不准,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缺乏清醒的认识。
各级公安机关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一些群众从不同角度提出批评、建议,是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
部分群众对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发牢骚、吐怨气,甚至发表一些偏激言论,在所难免。
如果将群众的批评、牢骚以及一些偏激言论视作侮辱、诽谤,使用刑罚或治安处罚的方式解决,不仅于法无据,而且可能激化矛盾,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机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司法制度,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各级公安机关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严格准确、依法办理好侮辱、诽谤案件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按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化解矛盾,避免因执法不当而引发新的不安定因素。
▲二、侮辱罪诽谤罪立案范围及基本要件是什么?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侮辱、诽谤案件一般属于自诉案件,应当由公民个人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只有在侮辱、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公安机关才能按照公诉程序立案侦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侮辱行为与诽谤行为
(1)侮辱行为:以暴力或者其它方法,公然贬低、损害他人人格。
(2)诽谤行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2.相近似犯罪的区别:
(1)侮辱罪与诽谤罪
侮辱罪诽谤罪
1.行为方式可以用口头、文字、暴力诸手段。
如用暴力扒光男子的衣服。
例如,给女性剃光头。
口头或者文字方式进行,不能使用暴力手段
2.行为内容可以不用具体事实(如扒光他人衣服),或者使用真实的事实捏造的事实
3.实施的场合往往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可以当众或者当第三者散布,也可以当被害人的面进行
(2)侮辱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侮辱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1.行为方式可以用口头、文字、暴力诸手段使用了强制的手段
2.行为的主观内容没有侵犯妇女的性的自己决定权。
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妇女的名誉,贬低其人格,动机多出于私愤报复、发泄不满。
“不要求行为人出于刺激或者满足性欲的倾向,是因为即使没有这种倾向的猥亵、侮辱行为也严重侵犯了妇女的性的自己决定权”。
但至少侵犯了妇女的性的自己决定权
(3)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
诽谤罪诬告陷害罪
1.保护法益他人人格、名誉他人的人身权利
2.主观方面损害他人人格、名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3.行为方式散布捏造的事实,但并没有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单位告发捏造犯罪事实,并且向国家机关或者其它部门告发,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活动
4.内容不同犯罪事实与非犯罪事实犯罪事实
5.性质不同亲告罪。
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公诉案件
3.本罪的性质:告诉的才处理。
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4.侮辱、诽谤他人导致他人自杀的,不定为故意杀人罪,也不成立侮辱、诽谤罪的结果加重犯。
只是可以评价为“情节严重”。
[历年真题]
1999年卷二28某甲与某乙系国家机关工作的同事,平时有隙。
为报复某乙,某甲向公安机关作虚假匿名举报,诬告某乙曾在一歌厅嫖娼,有“陪侍女”某丙为证。
公安机关调查时,某丙对此作了虚假指证,某乙因而受到了公安机关的处分。
在公安机关查处某乙的过程中,某甲在公开场合多次渲染某乙嫖娼的“事实”。
对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诬告陷害罪B报复陷害罪
C诽谤罪D不构成犯罪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