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也谈“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从阅读量与语文素养的关系思考语文教学
写作量不足 , 从 文, 笔者深 受 启发 。先 生 的点评 切 愈演愈烈 的高考竞争使 中小学语 文 文教材阅读量不足 ,
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 效率不 高问题 “ 教 什么 ” 永 远 比“ 怎么教 ” 重 “ 细读 与 漫读 ” “ 技 法 与 大法 ” 更 是 点 新课改 已经推行 了 l 0年 , 但 大 的少 。 中语文教学 的命门。笔者不揣浅陋, 多 数 中 小 学语 文 教 师 仍 旧把 语 文 课 要。一首小诗讲一节课 , 一篇几千字 散 文讲 三 四节 课 , 一 个 学 期 想对“ 技 法 与大 法 ” 做点 引 申 : 中小 学 本作 为 唯一 的课 程 资源 , 不敢 越雷 池 的小 说 、
确, 就 会 影 响到 教学 效率 与质 量 。这 主 , 就 越强 调分 析 , 不厌 其 深 、 细、 透、
些观点的提出和讨论 , 为纠正把语文 全 , 强调教师讲解的深度。越是强调 阅读量 少 , 写作量少 , 练习册 多。学 举三 ” 为主 , 就越 强调 阅读 背诵 的积 生 的课余 时 问被 大 量 的数理 化 、 英 语 课上 成 思想 品德 课 、 历史 课 、 音 乐课 、 “
读量与语文素养 的关系, 新《 课标》 规 本 , 因而 阅读 量不 足 , 背诵 得 太少 , 写 能力 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中小学语
长 时 间 的损 失 , 定 的阅读量如何落实等问题 , 以期从 作量 更 少 , 却 做 了大 量低 效重 复 的练 文 教 学 这 种 大 面 积 、 宏 观 战略 上 明确 解 决 中小 学 语 文 教 习 , 导 致 中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先 天 不 足 , 严 重 地 降 低 了广 大 青 少 年 乃 至 整 个
美 术课 和 综 合 活 动课 等偏 离语 文特 累 , 可 以不求 甚解 , 粗 通文 意 , 甚至 浅 作业 占据 , 还 要读 各 种形 形 色色 的辅 点的教学行为 , 发 挥 了很 大 的作 用 。 尝辄 止 , 蜻蜓点水 , 来 强 调 学 生 学 习 导班 , 或者请老师搞家教辅导 , 所剩 但 我今 天 想 从 更 宏 观 的 角度 重 新 思 的 广 度 。 因 为 中小 学 生 学 语 言 , 积 无几 的一点 可怜 时 问 , 学 々 足看看 考“ 教什么” 的 问题 , 即从 语 文课 程 资 累 永 远 重 于 理 解 , 理 解 不 能 耽 误 积 电视 , 很 少看 书 , 或 者根 本不 看书 。 源 的角 度 讨 论 “ 教教材 ” 还是 “ 用 教 累 。现 当代语 文 教学 之所 以 “ 少慢 差 缺 少 阅读积 累 , 对语 文 教学 是 釜 材” , 课 本教 学与 课外 阅读 的关 系 , 阅 费 ” , 就是 偏执 于 “ 举一 反 三 ” , 只教课 底抽薪 ; 缺少 阅读积 累, 对学生语文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学了说明文教学策略,王漫教授给了我很大启示,对于如何利用说明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那就是坚持三个原则,用好三个方法:一、坚持三个原则(一)‚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王漫教授指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
的确如此,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的文体,其写作的关键就是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讲明白。
它与文学作品相比,是无需讲究过多的表现技巧。
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
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
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说明文究竟‚教什么‛的定位问题。
也是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换句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二)‚知‛‚文‛并重,相得益彰。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说明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轻文‛的不良倾向。
知识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突出特点,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固然必须重视‚知‛的教学,但是,若只重视‚知‛的教学,把一篇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教得只剩下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味同嚼蜡,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因此,说明文教学要重视挖掘文本中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淡淡对“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的看法从教育者的层面来说,教什么是国家根据学生的成长年龄、智力水平定的大方向,不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所能更改的,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可以有侧重点,把孩子们实实在在需要的东西在教学之中无形的灌输给我们的学生。
从大的角度来说“教什么”我们无法改变。
因为有升学率的考核。
那就做一个领导眼中的好教师吧,因为你选择了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
所以一定要谈谈“怎么教”的问题,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有人说,数学教师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而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开拓,这是很有见地的。
数学教师首先要在“教什么”上下功夫。
只有重视“教什么”,才会深入教材,钻研教材。
当然“怎么教”也很重要,“怎么教”即选择什么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现在比较流行的恐怕是“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买账,那么教什么也是白教。
教什么意味着学生可以学到些什么,怎么教意味着怎样使学生懂得更多,理解的更深。
前者体现出为人师者的职责,后者反映出他教授知识的水平。
数学教学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目的清楚实在,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减少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问题。
我们走进课堂前一定要好好思考“教什么”,更要好好思考“怎么教”,因为这涉及到你是否是一个“好教师”的问题,更涉及到你是否能教出领导眼中“好学生”的大问题。
总之,我相信“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个观点一直都会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两大课题,弄清教什么,是教师必要的工作和应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而懂得怎么教,则有助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但教什么永远是怎么教的前提,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简单、简洁、简约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简单、简洁、简约语文,它浩如烟海,无所不包,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但一堂课,若课内、课外都要顾,眉毛胡子都想抓,上得枝繁叶茂或千头万绪,只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分不清主次轻重。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从研读教材的角度讲,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简单、简洁、简约。
1.教学目标要简单——一课一得每一个教材文本都蕴涵丰富的内涵,从言语内容、语言形式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思维理性,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信息大树”。
教师解读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应在纷繁中读出清楚,从复杂中读出简单,于繁茂中读出主干。
语文课堂上教师教什么比怎么教显然更重要,而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定位,可以让教师自己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与文本,也可以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从而达成目标。
所以教师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先作为一般读者的身份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在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
只有找准了课文学习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然后归纳成重点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才能获得高效益。
例如《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课文,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
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集中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一课一得,学生的学习收获非常明显。
2.教学过程要简洁——清清楚楚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1)
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这是王荣生先生提出来的。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
如果你拿“教什么”来问语文老师,一百个语文老师都会百分之百的回答你:语文课当然教语文。
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
我们对于“怎么教”却是十二分重视的,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运用的创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阅读了大量的名家课堂实录,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在教语文的,是在教语言的。
“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一、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请看孙双金老师《推敲》一课的教学目标:1.讲述一个故事2.理解一首古诗3.品味一段佳话4.欣赏一种现象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吧?这四个目标就是孙老师课堂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的四个板块:1.讲述一个故事:孙老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着重训练学生把握大意的概括能力、理清线索的思维能力、化人为己的复述能力、当然还有倾听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2.理解一首古诗:复述课文之后,孙老师适时地补充了《题李凝幽居》,如果说孙老师开课用《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引入是故事积累与转承启课的一举两得,那么这首诗的品味恰好与文章中“推敲”的来由形成互文参照,真是两全其美。
3.品味一段佳话:孙老师让同学们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翁之一,“你认为‘推’好还是‘敲’好?”“这是一段佳话,贾岛什么佳,韩愈什么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在畅所欲言中,在积极思考中,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4.欣赏一种现象:在课的最后,孙老师补充了“王安石练字”“纪晓岚对对子”“林则徐对对子”等文学佳话,引导学生品味到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
对照孙老师的教学目标及其目标的落实反观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就出来了。
我们制定的目标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
“教什么”与“怎么教”
“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意味着教师在选择哪些事情是值得努力的,也就是所谓的“做正确的事情”;怎么教意味着教师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所谓的“正确地做事”。
如何平衡“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常常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
而《课堂密码》一书,则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了二者的关系,有效地指导教师据此对自己的课堂实践做出反思,从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阅读《课堂密码》一书,我对“教什么”与“怎么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一个动词,比如教师究竟是如何教育学生的,那么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怎么教”;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一个名词,比如这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那么教育就不仅仅包括“怎么教”,还包括“教什么”,因为只有教什么与怎么教融为一体,才能够最终判断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学习《课堂密码》一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多。
之所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多,原因在于:1、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首先要实现语文的本体功能,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特别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关注识字和写字教学,在每一堂上课要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任务。
一个教师如果以“什么是语文并不重要,只要能教会学生就行。
”的心态走上讲台,如何能凭借语文课堂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及更高层次的情感和素质的培养?2、“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只有有了科学的教什么,艺术的怎么教才能够发挥实际的功效,才不至于沦为课堂做秀而已。
“教什么”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提取与重构上。
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都很多,为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筛选。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关于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讨论却并不少见。
有人认为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认为应该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有人认为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社会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探寻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以及应该教授什么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应该学会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学会通过文字理解和分析信息,学会对所读的文章、诗歌和散文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
语文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写出具有个性和深度的文章和作文。
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社会性。
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用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和文字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语文教学也应该注重社会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热点,学会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和综合素质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语文教学应该从个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也应该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多方面的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公民。
语文教学应该综合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语言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和社会性,以及个性化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语文教育,促使他们在言语文字的世界中茁壮成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设计思考
1 不常用”改成“ . “ , 不用” 行不行?不行。“ 不常用”
不等于“ 不用 ”原 则问题老师不放松 , , 还是要用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人都到哪里去了 !” . “ 是不是一种非常生气 的
己心动 的故事 , 讲给学生听。 这是讲故事的活动 。2 ()
总有一种赞美 , 让我们心潮起伏 : 为最让自己感动的
一
个人 物 写颁 奖词 。 是 写颁 奖词 的活动 。( ) 有 这 3总
水平 高” , 等 可是鲁迅 对藤野 先生 的评价 却 是“ 伟
大” 。这 样 , 我们 的生活 经 验就 和 文 本 发 生 了矛 盾 。
2 1 年 9月 01
语文教学通讯
B l t f i e e l n u g e c i g u l i o n s a g a e ta h n en Ch
Sp,0 1 e .2 1 Vo .4 . 1 6 No9 6
第 66 4卷
第 9期
◆ 名 师 论 坛
教什么和怎么教
1 . 活动型 : 笔者曾执教作文课——《 悲痛中汲 从 取成长 的力量》安排了四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1总 , () 有一种感动 , 让我们泪流满面 :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 自
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 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 , 分析 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 , 无矛盾无以分析。
比如《 野先生》 藤 一课 , 般 情 况 下 , 一 我们 对 自 己老 师 的评 价 不 外 乎 “ 感激 、 忘 、 爱 学 生 、 学 难 关 教
纲挈领 、 振起全 篇 的中心点 , 个 点有时 是一个词 , 这 一 个句子 , 有时 是一个或 几个 段落 。如《 野先生 》 的 藤 中
“教什么”才精彩
“教什么”才精彩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咱们语文老师目前最感到头疼的问题,也是最近专家们最关注的问题。
都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下面,就以自己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
这个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学习中要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
根据自己对教材以及《课标》年段要求,定了如下的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2.继续运用根据题目扩展或段落大意串联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父母亲在对孩子的评价中所包含的爱。
学习重难点: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父母亲在对孩子的评价中所包含的爱。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层层达标的。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习起点,概括课文内容1.检查字词2.检查朗读字词的预习是不错的,课文的朗读怎样呢?谁想来展示自己的朗读,读读自己最喜欢或觉得读得最好的段落。
先自己练习练习。
(要求:正确流利)3.了解起点导语:通过预习不但能自学生字词,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很好。
出了这些,你对课文还了解了些什么?课题的引号:引用的是父母对作者两种评价。
(一对反义词)4.概括课文内容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写一写,说一说。
方法: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题目很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的文章,适合用题目扩展法)二、精读1—14段,体会父母之爱,学习表达导语:自由读,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母的爱。
勾勾画画,体会体会。
(一)慈祥的母爱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是啊,母亲是在极力的赞扬我)比较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又是搂抱又是赞扬我。
原句。
语言:谁来读读母亲的话?你是巴迪,听了母亲的话,感觉怎样?(有了力量,因为鼓励而充满自信,母亲的话带给你力量和信心)读一读神态:眼睛亮亮的,从妈妈那亮亮的眼神你,你分明读出了?(兴奋、自豪)(你一定也因这样的眼神而自豪,信心百倍。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对于教学,这本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而我却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渐渐品出其中的真滋味。
而且,十年教学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我越来越坚信:如我一样,对这一道理不够明白者,不在少数!
想起读师范时,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抑或大家对各门课程的热衷程度,《小学数学教学法》都要比《初等数论》《几何学概论》等强得多,以至于还没踏上讲台,“怎么教才是最重要的”已在我们这些“准教师”的潜意识里扎根。
难怪有人担忧:这一代教师可能“集体缺钙”。
我以为这并非耸人听闻,而且深知这“钙”正是数学教师对“教什么”应有的重视,是对数学本身必需的关注。
正式走上讲台,“教什么”的问题似乎更不值得一提:“既然是数学教师,教的自然是数学。
”看
,
事实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此又想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还需要有高等数学的视野,并补充一些基础数学理论的养分,以使我们所教的“数学”更丰厚些?
与大家共勉。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浅谈语文课“教学内容”的筛选和建构一位教师教学《故乡》这篇课文,在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时,他先是以“用一句话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导入,接着过渡到“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然后着重从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最后才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了解闰土变化的原因,以及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这节课仅从文本的肤浅层面去学习,而未能对蕴藏在文本里面的内涵进行深挖细掘,也就是说,教师发现的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潜藏的部分较有价值的东西却未能去揣度、琢磨。
再说,课堂中,教师精心筛选的“教学内容”,即使教师缺席,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相关参考资料,学生也能“无师自通”,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学生靠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的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稍欠火候了。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垫脚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这就跟写作一样,合适的材料、典型的故事永远是好作文的基石,然后才是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至关重要了。
翻阅初中语文教材,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都很多,如何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拣金、蚌中取珠一样。
什么叫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
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基于此,笔者以为,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够启迪学生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建构”呢?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建构“教学内容”过程中,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语文教学目标确实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
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
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
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
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
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
〔2〕教学内容模糊。
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
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
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
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
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
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什么』与『怎么教』——参加苏州市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有感
『教什么』与『怎么教』——参加苏州市小学语文教学专题
研讨活动有感
陆星;侯友成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乍一听觉得挺新鲜,不由生出几许期待,那会是怎样的感觉?不管怎样,这应该是一种教学创新.教者会怎么教?学者又会学到什么?带着疑惑,我们参加了2011年12月14日在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举办的"科学合理研制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苏州市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观摩了
由苏州市骨干教师执教的专题研讨课,又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心中才有了"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陆星;侯友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升认识规范施教--参加“讲评课”专题研讨活动有感
2."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教,应该成为教师每天都要开发的课程
3.教什么怎么教——高职高
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新思路4.古诗:教什么,怎么教?——江苏九名师古诗教学专题研讨纪实5.教什么与怎么教——基于一次同课异构活
动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这是王荣生先生提出来的。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
如果你拿‚教什么‛来问语文老师,一百个语文老师都会百分之百的回答你:语文课当然教语文。
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
我们对于‚怎么教‛却是十二分重视的,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运用的创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阅读了大量的名家课堂实录,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在教语文的,是在教语言的。
‚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一、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请看孙双金老师《推敲》一课的教学目标:1、讲述一个故事2、理解一首古诗3、品味一段佳话4、欣赏一种现象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吧?这四个目标就是孙老师课堂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的四个板块:1.讲述一个故事:孙老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着重训练学生把握大意的概括能力、理清线索的思维能力、化人为己的复述能力、当然还有倾听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2.理解一首古诗:复述课文之后,孙老师适时地补充了《题李凝幽居》,如果说孙老师开课用《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引入是故事积累与转承启课的一举两得,那么这首诗的品味恰好与文章中‚推敲‛的来由形成互文参照,真是两全其美。
3.品味一段佳话:孙老师让同学们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翁之一,‚你认为‘推’好还是‘敲’好?‛‚这是一段佳话,贾岛什么佳,韩愈什么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在畅所欲言中,在积极思考中,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4.欣赏一种现象:在课的最后,孙老师补充了‚王安石练字‛‚纪晓岚对对子‛‚林则徐对对子‛等文学佳话,引导学生品味到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
对照孙老师的教学目标及其目标的落实反观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就出来了。
我们制定的目标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
唯独对‚语言‛置之不理,仿佛语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实际上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对照孙老师的课堂,我们难道还不反思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再请欣赏王崧舟老师的一个人的同课异构,王老师以‚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的《与象共舞》更能向我们证明:课的不同绝不在于教学的策略,而是教学的价值取向,‚教什么‛的问题。
王老师第一节课是‚阅读本位‛的教学,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冲锋陷阵、小心翼翼、翩翩起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
3.能运用‚摘录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
4.依托重点语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感受人象合一的美妙奇观,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王老师第二节课是‚写作本位‛的教学,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价值追求,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
王老师这节课的目标第一二两点跟第一节课是一样的,在三四两点作了变动:3.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
4.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可见,王老师这‚一课两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又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落实的。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细读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从中大家就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扶放结合,两节课都只抓住重点语段的学习,而不是面面俱到。
王老师的‚教什么‛的选择告诉我们:一篇课文,我们是来教阅读的,或是来教写作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二、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老师们怕教,学生们怕写,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乏内容泛化、感情虚化、语言成人化的弊端。
作文课到底‚教什么‛也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道难题。
在学习中,一些大家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并不难,看你‚教什么‛给学生。
1.选贴近学生的题材,让每个孩子愿意写作文,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
学生怕作文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说。
贾志敏老师选择的写作素材——《烛心》是杨红樱创作的一篇不到三百字的小小说。
讲的是‚我‛刚搬新居,突然停电了。
这时一个小男孩敲门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我‛想,刚搬来,就借东西,今天借蜡烛,明天说不定又来借葱、蒜,于是就说没有。
结果小男孩从背后拿出两支蜡烛,高高举起两支蜡烛在我面前,‚我‛一下子呆住了的故事。
贾老师只用了几分钟让学生读准读通故事,对文题和关键词作了指导后就提出另一个任务,把小说中阿姨变成‚我‛——小男孩来转述,口头转述后立刻要求学生写一篇500字的习作。
这个小小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同学们,加上贾老师独特的设计,智慧的启迪,学生感觉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作文,并不难,只是选材要让学生感兴趣。
2.培养学生评鉴的能力,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中学会作文。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关注小事关注细节》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评鉴的能力,教会学生捕捉细节,学会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于老师首先呈现了两段自己精心写就的范文,分别为侧重对话描写和侧重于动作描写的,引导学生评鉴细节。
学生对于细节有了感知后,于老师当场表演一件小事,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用眼睛、心灵去捕捉细节。
这样,学生把细节写细就不再是难事。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于老师当场引导学生评鉴、修改自己的当堂作文,加上老师准确到位的评点、鼓励,学生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
3.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作文时不要说假话、空话,要写真事,说真话,表达真实得感情。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同桌》作文评析课鼓励学生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管老师提出:‚写作是一种勇敢‛,‚要坦荡,真诚‛,‚做写作的君子‛,‚把所有的他(同桌)都写到作文里去‛;并结合学生习作的实际,剖析了勇敢写作的效果,增强了‚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的信心。
三、课外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1.教学生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窦桂梅老师激情演绎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的阅读指导‚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求实精神。
窦老师通过简单的听、读、看、悟,让学生领悟到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简单的表达‛也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动‛。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时下风靡的绘本读物,共24个页面。
每个页面的主题为画面,很少的文字,其中,狄姆和爸爸一起喝咖啡的一页,文字只有一句话:爸爸喝完咖啡,时间终于到了,窦老师两节课完成了‚师生共读‛的指导。
第一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听、读故事。
窦老师借助课本的复制,有看着屏幕老师读给学生听的,也有学生读来大家听的,朗读的同时,又插话,有提问,简单的教法,回归自然。
第二节课重点指导学生好书回头看,引导学生思考感悟。
文本的风格便是简单的直接的表白,却传达出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美丽亲情。
一句最简单不过的话‚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
‛在故事中出现了五次,在卖热狗的小店里、在图书馆里、在电影院里、在桑达那餐馆里、在站台上,很少跟爸爸见面的狄姆在有爸爸陪伴的一天里对每一个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说:‚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
‛窦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大家读、议,在热议中读出了这句简单的话语中挚爱,自信、激动、骄傲、自豪,还有丰富的包容和激动人心的美丽。
窦老师非常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绘本的特点是图多,窦老师提示学生看图:看画面的色彩有什么特点?(灰色的主色调——淡淡的哀伤;爸爸橙红色围巾——灰色里的一点红,一点温暖,希望,感动,爱;狄姆围巾是绿色上面淡淡的橙红色线条——父母的爱都聚焦到他的身上)图形、构图有什么变化?(所有的画面都是方的,最后一幅是圆的。
)小道具用意何在?(送爸爸走时,画面上的时钟——相处的时间很短暂;送爸爸走时狄姆手里的书——有的说是和爸爸在一起的记忆,有的说书能给他安慰,有的说能从书中获得力量。
)窦老师说过‚如果没有儿童,就没有了教育,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那就让我们在课堂上培植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细心倾听孩子言语与思想拔节的声音······‛窦老师的课堂就是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培植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
‛2.教学生守住经典的书近几年来,有传闻说要拿掉中学课本里的所有鲁迅作品,原因是鲁迅的文章太难懂了。
孩子们不喜欢,老师们头疼,到底是鲁迅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去奴性,复人性‛,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努力,也应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刘发建老师,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拿着自己的《小学生鲁迅读本》来教孩子们了,真是不简单。
刘老师执教的《鲁迅是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鲁迅。
刘老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他首先让大家看了一些照片:小时候的、成年的、抽烟的照片,还有鲁迅画的无常鬼的图片、猫头鹰的图片、老鼠成亲的图片,还有鲁迅设计的北大的校徽。
接着图文并茂的了解了白草园里的鲁迅、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当哥哥的鲁迅、当儿子的鲁迅、当丈夫的鲁迅、当邻居的鲁迅,还有当父亲的鲁迅,在这里,刘老师花的时间最多的,刘老师出示了鲁迅抱儿子的图片。
带着学生读鲁迅抱儿子时自编的儿歌: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
刘老师还给孩子们讲了小海婴5岁吐鱼丸的故事,让学生交流:如果你的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与鲁迅处理的方法比较就会发现鲁迅是一个理解孩子的父亲。
刘老师教育学生要做鲁迅一样的父亲,给孩子说出理由的机会。
这其实是一种尊重教育。
刘老师这节课后,再问学生:鲁迅是谁?就不会只是概念化的鲁迅了,而是一个温暖风趣的形象了。
当今的学生仿佛进入读图时期,连环画、漫画、动画片是他们阅读的全部,对于一些经典的书籍却没有兴趣。
阅读经典,就会拥有温暖的人生。
相信经典文字里的高贵,每个孩子都有,只是缺少唤醒,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唤醒,去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作品从而唤醒孩子固有的真善美。
语文课‚教什么‛,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