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教案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案

【教材分析】

《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围绕“花的学校”,以灵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联想,描绘出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赞美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两样东西:童真和母爱,整首诗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想象,较易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品味诗句的美并不容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受,进行情境性、发现性学习。继而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对课文的学习走向对大自然的感知,去进一步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5个生字,正确读写13个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3.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品读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花的学校,理解诗句意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学过《大青树下的小学》,谁能说说这所小学是什么样的?

2.你们知道吗?不但我们小朋友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做——《花的学校》。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交流课前搜集的泰戈尔的资料。自由阅读资料袋中泰戈尔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动画课文《花的学校》,学生认真倾听、观看,注意生字的读音,整体了解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课内拼音、字典,或者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指导点拨)

3.课件依次出示生字: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教师依次展示生字,学生迅速找出生字在文中所在位置进行认读、组词,以形象记忆字形。

注意多音字“假”:jiǎ真假;jià放假。

4.要想读好这首散文诗,还一定要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

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

轰响荒野口笛跳舞罚站放假簌簌地衣裳急急忙忙

(1)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如“簌簌地”。

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读好长句子,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A.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B.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C.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

D.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1)师范读,生练读,注意停顿,后两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A.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B.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C.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

D.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2)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2.分小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小结:诗人写了花孩子的开心和幸福,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也能像花孩子一样永远开心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任选一个字进行组词。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2.分小节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小节。

1.学生轻声朗读第1、2小节。

2.交流这两个小节写了什么,画出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主要写了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3.反复吟诵,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精妙。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读一读,找一找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

(2)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拟人句。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是大自然对花儿发出的最亲切的呼唤。)

课件出示句子二: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3)想一想: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体会出花之多。)

(4)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5)什么是“狂欢”?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吗?

(6)播放花开的视频,学生欣赏。

(7)有感情朗读第1、2小节。(指导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二)学习第3~5小节

1.指名读这三个小节。

2.想想这三个小节讲了什么?(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3.小组合作,思考:

(1)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

(2)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4.交流反馈。

(点拨:原来没有开放的花儿全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课呢,他们渴望着下雨,因为下雨了,他们就可以不做功课跑出来游戏了,他们就放假了,雨给他们带来的是一个迷人的假期。)5.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小节

课件出示: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男女生合作来读这一小节。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读出外面世界的热闹和花孩子的急切和快乐。

2.这一小节又讲了什么?(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3.思考问题,交流反馈。

(1)理解“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雷云拍着大手”。

(点拨:让树枝互相触碰,让雷云拍着大手,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人与自然狂欢的时刻,营造出了一个欢乐的氛围。)

(4)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花儿五颜六色)【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5)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花孩子的开心。

(四)学习第7~9小节

1.学生齐声朗读。

2.这三个小节讲了什么?(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妈妈扬起了双臂。)3.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1)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第8小节中的“那儿”是指哪儿?(天上)

(2)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3)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找妈妈)

4.(播放歌曲《妈妈怀里的歌》)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快乐啊!让我们深情地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吧。

三、品味语言,拓展探究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每人朗读一小节。

(2)评选“朗读明星小组”。

(3)各组轮读,在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感情。

2.再次播放动画课文《花的学校》,学生仔细欣赏,静静聆听。

3.指生谈论感想。

4.这篇课文语言灵动,富有童趣,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大家在以后写植物时也可以学习运用拟人的手法,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练写生字。

2.照样子,写句子: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司马光》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庭院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用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的小司马光形象。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生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教师要注重引导的方法,抓住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乐趣。【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跌”等字,能正确书写“司、庭”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能够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朗读课文、想象画面,通过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从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文言文,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看看歌曲中唱的是什么?(播放儿歌《司马光砸缸》)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司马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对司马光有什么了解吗?(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他复姓司马,名光,是900多年前北宋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师相机补充播放视频《司马光》。)

3.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比现代文要简洁、凝练。)

二、字词大闯关

过渡:要想读懂司马光的这个小故事,必须闯过字词关才行。(闯关之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第一关:我会认读。(课件出示生字:司跌皆弃持)

学生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识字:

(1)小组代表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2)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组内其他同学补充)

加一加:皆=比+白

比一比:“同”和“司”相对照。

换偏旁:待——持

(3)生领读。

“司”示例:我认识这个生字,它读作sī。我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因为“司”和“同”只有一笔之差。谁还能为大家分享一下其他记住这个字的方法。(我还有其他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下面,我来领读一下这个生字:司。

2.第二关:我会读写。

课件出示:

司庭登跌众弃持

(1)指名读,齐读。

(2)学生口头组词。如:

司:司机、公司

庭:家庭、庭院

登:登山、登上

跌:跌倒、跌落

众:众多、众人

弃:抛弃、丢弃

持:持之以恒、坚持

(3)观察字形以及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登”。学生书空,然后练写。(关注学生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5)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6)抄写生字和生词。

生词:

家庭庭院登山登上跌倒跌落众多众人

抛弃丢弃持有手持司机公司

3.第三关:我会理解。(生想一想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群儿戏于庭.。(庭:庭院)

一儿登瓮

..。(登:登上;瓮:口小肚大的陶器。指生观察课文插图,了解此处的瓮是水缸。登瓮就是指爬上水缸。)

足跌.没水中。(跌:跌落)

光持

..石击瓮破之。(光:司马光;持:拿着。)

4.第四关:我会感知。

播放动画课文《司马光》,边看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朗读课文,读好节奏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ē)没水中。众皆(jiē)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同桌二人互读,读通句子,画出节奏。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节课所学的田字格生字。

2.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生谈收获: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的这个小故事。

二、再读课文,局部探究

1.【课件出示课文插画】指生说说插画内容(可以试着用文中的话和自己的话两种方式),根据插画,了解故事内容。

2.小组合作。

(1)组内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我会填:

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一个小朋友爬上了(水缸),失足掉进了(水缸),其他小朋友(都跑了),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水缸),(水缸)破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3)找一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提问,解决疑难。

起因:儿——跌没水

经过:光——击瓮

结果:儿——得活

4.重点讲解:

别的小朋友都吓跑了,司马光呢?

课件出示: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光”指什么?(司马光)想一想,在古代,你的名字会是怎样的称呼?(学生用实际名字练说。)

(2)你能把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语找出来吗?(持、击)指生表演动作。

(3)如果你是司马光,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我一定要救我的伙伴。我不能慌,我要慌了就没人能救他了。”)

(4)经过司马光的努力,那个孩子得救了吗?(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5.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动脑筋的人。)

三、拓展积累,情感升华

1.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2.课堂活动:分组读一读、演一演、讲一讲这个故事。

读:心情语气快慢轻重

演:读想演

讲:读圈讲

(1)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的三组,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共同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汇报。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2.找一找其他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起因:儿——跌没水

经过:光——击瓮

结果:儿——得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