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晚年却老死破屋之中
《一代名士张伯驹》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一代名士张伯驹》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
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
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
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
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
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
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
张伯驹晚年命运悲惨原因:因“借画”与康生结怨
张伯驹晚年命运悲惨原因:因“借画”与康生结怨核心提示:曹轶欧把邓颖超的话对康生一说,康生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表面上,他让人把画送了回去,心底里,却牢牢地记下了这笔账。
这件事,改变了张伯驹今后的命运,使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更多的坎坷和不幸。
民国初年,人称大收藏家张伯驹、少帅张学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溥仪的族弟溥侗(红豆馆主)为北平城里的“四大公子”。
张伯驹曾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同形形色色的魑魅魍魉做过惊心动魄的争斗,展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威武不屈的宝贵品格。
解放以后,依然有人惦记着他,惦记着他手里的古董。
有一天,康生来到张伯驹家中,一番客套后,康生走到了大书架前,拿起一函线装的清版《宋元学案》,随意翻了翻说:“听人讲,你收藏了不少古画,可以看一看么?”张伯驹谦谦地说:“多少有一点,不过大都不在这里。
”张伯驹让妻子慧素从里间小书房中取了七八幅字画来。
这都是北平解放前夕买的,基本上是明清两朝画家的作品。
张伯驹把画全挂了起来。
康生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又戴上,凑近一幅明代画家戴进(字文进,号静庵)的山水画卷,眯着眼睛看了起来。
“这……是真迹么?”“是的。
”康生点点头,又看第二幅。
这一幅是明代画家吴伟(字士英、次翁,号鲁夫)的《江夏秋居图》。
吴伟于明弘治年间被皇帝赐“画状元”之印,名动一时,笔触恣肆,山水画的意境很独到。
康生看了,不住点头。
再下一幅是清代画家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人)的山水画,画面苍润而淡远,康生看得如醉如痴。
接下来是一幅任伯年的人物和一幅虚谷的山水画,康生看得更入神了,竟情不自禁地连声赞了起来。
张伯驹站在一边,心下甚是怀疑。
他不明白,这康生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几件东西,能不能借给我看一看。
内人伴竹(曹轶欧的笔名)也喜欢写写画画的,让她也欣赏欣赏。
”张伯驹自无不允,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慧素去找了个布兜,张伯驹则把画一一取下来,卷好,放进布袋里。
一晃几个月,康生那儿再没了一点儿消息。
大收藏家张伯驹大收藏家张伯驹绑架案始末
大收藏家张伯驹大收藏家张伯驹绑架案始末抗战中期,上海滩绑架、暗杀之风盛行一时,想不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竟也在上海被人绑票,开价200万赎金,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总算放回,但已吃尽苦头,惊吓过度。
张被绑原因何在,经过如何,有关论述都语焉不详,好在知情的孙曜东老先生,目前尚健在,他在报刊披露了其中内幕。
笔者近在盐业银行原始档案中,又发现一部分相关资料,可作一些补充。
受吴鼎昌之邀来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上海,但租界里还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静安寺路上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既是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场所,也是实力雄厚的四行储蓄会的总部。
这天,银行界巨头、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在他饭店的办公室里,正与从天津赶来的张伯驹长谈。
张伯驹,民国四大公子之一。
四人通指洪宪复辟皇帝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北洋之虎段祺瑞之子段宏业、清末大官僚张镇芳之子张伯驹、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有说张学良、溥伦也是其中的一员,具体认定不甚确定,总之都是名公显宦的弟子,气焰嚣天,真不可一世。
而细察之,数人中,又各不相同,卢小嘉、张学良何等威风,上海滩大流氓黄金荣,被卢小嘉打得晕头转向,从此一蹶不振,袁克定、张伯驹却一直落入名士圈里,下围棋、赏古玩,哼京戏,乐在其中。
张伯驹来见吴鼎昌时,还是穿着一袭长衫,手摇纸扇。
张伯驹对当官和发财都无兴趣,但凭着有钱、有势、有眼光、有机遇,他的收藏在北方首屈一指。
著名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和李白《上阳台帖》等国宝,都是他的家中珍藏。
张伯驹酷爱收藏,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其父张镇芳,一直追随袁世凯左右,曾任清末的天津道、盐运使和直隶总督,权势显赫。
盐业一向是国家专营的,垄断利润,全国各地的大小盐官,无不大发横财。
张镇芳还创办了盐业银行,任董事长,以辫子军出名的张勋是协理。
后来张勋复辟,张镇芳送给他25万元。
到张镇芳死后,张伯驹子承父业,仍挂着北四行之首的盐业银行的总稽核之名。
父亲张伯驹_成长故事
父亲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决然脱下军装父亲原名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河南项城人,出生于贵胄豪富之家。
我爷爷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姑表兄弟,父亲的姑母嫁给了袁世凯的弟弟袁世昌,因为爷爷在家中排行老五,袁世凯的儿子们称我爷爷为“五舅”。
父亲青年时,国内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1913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爷爷张镇芳升任河南都督。
第二年,袁世凯做出一项重大举措——创立培养军官的陆军混成模范团。
父亲那年刚16岁,不符合模范团的选材标准,但在爷爷的安排下,他破格进入了模范团的骑科,并由此进入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此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接着军阀混战,政坛风云变幻。
父亲眼见政治黑暗,又目睹爷爷的官场沉浮,叹道:“内战军人,殊非光荣!”便决然脱下军装。
奶奶眼里十足的“败家子”父亲退出军界,回到家里,奶奶十分不满,絮絮叨叨地骂他没出息,要他进入金融界。
父亲一度十分困惑、苦闷,终日无言。
那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读《老子》《墨子》,兴味十足。
1927年,父亲正值而立之际。
一次,他去爷爷任职的北京西河沿的盐业银行,半途拐到了琉璃厂,在出售古玩字画的小摊旁边溜达。
一件康熙皇帝的御笔书法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面的四个大字“丛碧山房”写得结构严谨、气势恢宏。
虽然此时父亲对收藏尚未入门,但由于旧学根底深厚,眼力已然不俗。
他没费思量就以1000块大洋将其买了下来。
回去后,父亲愈看愈爱,遂将自己的表字改为“丛碧”,并把弓弦胡同的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
这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
从此,父亲为了收藏文物,大把地花钱。
父亲说过:“我30岁开始学书法,30岁开始学诗词,30岁开始收藏名家书画,31岁开始学京剧。
《张伯驹怀》作文
《张伯驹》作文篇一:张伯驹,是其中一个我钦佩的人。
张伯驹,翩翩公子,本是满足个人情致收藏字画,得知大批文物流失民间,继而被倒卖到国外。
他豪掷千金,万贯家财尽数挥去,陆续收得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
他说:如果流失海外,必成千古之恨。
”1941年,上海一场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差点令张伯驹丢掉了性命。
绑匪要求交出200万,妻子潘素束手无策:一时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看来只能卖字画了。
多方斡旋后,潘素终于跟张伯驹见上一面,他已瘦得没了人形,却对潘素说:宁死魔窟,也不得变卖! 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珍藏的那批字画,就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护好!”1956年,他将平生所藏,尽数捐献国家,他知道这是文物永恒的唯一方式。
学界有称:张伯驹一个人的捐赠,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至今日,这些捐赠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晚年之时,看着《百花图》,张伯驹说: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
"都言张伯驹痴,痴山水,痴字画,对文物极致痴迷,所以一生只做了一事。
终于,一己之力,这些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深扎根在了这片土地。
篇二:张伯驹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诗词家、书画家和戏剧家,笔者对其“高山仰止”久矣!远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主持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时,我尚是学生,虽然也忝列他的社员,但总无胆量到府上聆教。
到了1980年,我已是一家通讯社的外宣记者,当时香港《镜报》为纪念创刊4周年,拟请内地著名书画家挥毫祝贺,画家我请的是王森然先生,书家我请的就是张伯驹先生。
也因此,我们开始熟悉了,而且成了“忘年交”。
直到他1982年逝世之前,有两年的光景,几乎每周我都要去一-趟他的北京后海住所。
偶尔不在,他还要打电话问询在忙什么。
我们几乎无话不谈,一次聊得高兴了,他用我的名字撰写了一副嵌字联:“大魁丹桂悬金榜,彪焕珠帘卷玉钩”送我。
张伯驹个人资料_张伯驹简历、照片
张伯驹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戏曲和书法。
今天的人们对西晋陆机手书的《平复帖》和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应该并不陌生。
前者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后者距今也有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今天的人们,知道张伯驹其人的,似乎并不多。
而张伯驹恰恰是《平复帖》和《游春图》的最后私人藏家。
为购置《游春图》,身为豪门巨富的他债台高筑;即便身被绑架仍言“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的他,一生醉心于收藏字画名迹,最终却毅然将终生所藏国宝无偿捐赠国家。
张伯驹(1898年—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刘海粟曾说:“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
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
”《一代名士张伯驹》正是从这“四条河流”探究传主的不平凡经历。
张伯驹自30岁起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后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张伯驹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
经过他珍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潘素夫妇保藏文物珍品,但并不把收藏视为一己私有,而是出于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
正因为如此,故宫博物院才有了《平复帖》、《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镇院之宝。
张伯驹痴迷京剧,造诣超群。
1937年张伯驹40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
他饰孔明、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慈瑞泉、王福山饰二老军带报子。
学习张伯驹的精神爱党爱国感人作文
学习张伯驹的精神爱党爱国感人作文今年是我国著名书画鉴藏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由文化部主办、故宫博物院和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承办的“张伯驹潘素书画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揭开帷幕,展出珍贵的书画作品和历史文献,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他生于1898年,自三十岁起,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以保存重要中华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并为此倾尽毕生心血。
为阻止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花费巨额家资购藏古代法书名画,甚至变卖房产举债为之亦不改其志,所藏书画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张伯驹所藏书画中,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
此二者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皆为开篇述祖之作。
其他收藏如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均为传世孤品;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这些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珍藏保护的我国古代法书名画珍品,张伯驹并不视为一己所有。
张伯驹曾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在张伯驹看来,自己所藏首先属于国家和民族,只要这些珍贵文物能于本国本土代代相传,而自己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包括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黄庭坚《诸上座帖》在内的八件书法珍品无偿捐献国家。
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张伯驹、潘素夫妇颁发褒奖状,称赞其无私奉献精神“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张伯驹还将宋代杨婕妤《百花图》等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
这些珍贵文物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华民族所共享。
张伯驹在诗词、戏曲、书画等领域均卓有建树,颇具名气,其书法渊源追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中年学钟繇。
为娶美妓遣原配,“任性”散尽亿万家财,败家子,却为何说“他比国宝还要珍贵”!
为娶美妓遣原配,“任性”散尽亿万家财,败家子,却为何说“他比国宝还要珍贵”!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他出身贵胄,才高情妙,却也又痴又傻,纨绔”败家“,为娶青楼女子遣原配,“挥霍”无度散尽亿万家财,却被世人称为:比国宝还要珍贵!他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张伯驹年轻时的照片纪录片:张伯驹风流倜傥富二代张伯驹,原名家骐,别号丛碧馆主,1898年3月生于河南,生父张锦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张镇芳的弟弟。
张镇芳是谁?袁世凯哥哥的内弟。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让其主管盐政,他还曾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了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他官财两运亨通,但两子女却先后夭折,所以6岁的时候,张伯驹就被过继给了张镇芳做继子。
张伯驹确实也是个好苗子,天赋异常,自幼就享有“神童”之誉,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书架上的书,只要是他看过的,放在第几行第几本,他都能记得住。
后来,他被送入英国人办的书院读书,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是校友。
毕业后,被父亲送进军阀曹锟、吴佩孚等部,先后任过提调参议等职。
但张伯驹十分厌烦从政为官,终不顾双亲反对,退出了军界。
从此过上了写诗作画、看戏唱曲的“纨绔”生活。
面若旦角,眉如柳叶,待人温和,无丝毫戾气,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长年一袭长衫,丝毫不讲派头,堪称富贵子弟中的清流。
为娶美妓遣原配为风尘女子出头的男人,天底下多得是,但能把上海红倌美妓,培养成山水画家的,恐怕只有张伯驹一个。
1933年,张镇芳因病去世。
临终前,握着张伯驹的手道:“你要支撑起这个家,照顾好母亲啊!“张伯驹这才答应就任盐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稽核。
北伐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金融中心,1935年,盐业银行总管理处从北京迁到上海。
因为应酬,张伯驹自然免不了要去风月场所。
一次在天香阁吃花酒时,他认识了名妓潘素。
那时,上海的风月场,没人不知道潘素——“潘妃”。
这名色艺俱佳的奇女子,是前清宰相潘世恩之后。
母亲是大家闺秀,从小教她音律和女红。
三年级下册学习张伯驹精神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学习张伯驹精神的作文
伯驹先生出身豪门世家,祖父为清朝著名盐商,后来家道中落。
幼年时他随母亲回到天津老家,因而深受家族文化熏陶。
五岁那年,伯驹曾跟母亲在大街上走散过一次。
几天之后才被找回。
从此,他就特别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光阴。
八岁时伯驹入私塾读书,“四书”“五经”他都能熟背如流。
十三岁那年他考入南开中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他开始广泛阅览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博闻强记,见多识广。
在他眼里,任何东西只要喜欢,都可以拿来研究,无论是金石甲骨、琴棋书画还是山川风物、鸟兽虫鱼等。
张伯驹是我国著名的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和书画家,民间艺术大师,他爱好收藏,对金石、古玩、书画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对于古代书法和绘画更是情有独钟。
但令世人赞叹不已的却是他数十年间对明清家具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这项浩大繁杂的工程涉及面甚广:有雕饰精美、巧夺天工的木质家具;有制作精良、色彩绚丽的丝织品……最终汇聚了家具、织绣、漆器等众多品类,并且涵盖了明式、清早期、晚期以及西洋家具四个阶段,体现出时代发展变迁的痕迹,堪称传统家具的博物馆。
- 1 -。
211004669_张伯驹:一生尽全力保护国宝
Art Corridor·艺术长廊 89张伯驹:一生尽全力保护国宝 Zhang Boju: Dedicating his life to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treasures艺术长廊Art Corridor□ 史策By: Shi Che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0 艺术长廊·Art Corridor一生收藏书画,持有许多珍品国宝。
他常言:“毕一生之精力,未有损坏或流外国者”。
1956年,他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诸上座帖》、蔡襄《自书诗册》、吴倨《杂书诗帖》、元赵孟頫《千字文》、俞和楷书等8件稀世珍宝捐献给国家;将隋展子虔《游春图》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奖励他20万,他婉言拒绝。
其中号称天下第一墨宝的《平复帖》和天下第一名画的《游春图》是张伯驹最为得意的收藏。
《平复贴》用现大洋4万块购得,《游春图》则花费黄金170两得到。
而《平复帖》的收藏最为惊心动魄,张伯驹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平复帖》是道光皇帝赐给皇六子恭亲王奕欣,即溥儒之祖父的,为现存最古书法墨迹。
日本人听说后,愿出30万银元,请伯驹割爱。
伯驹怫然变色道:“国宝不能流出国门,给钱再多也不卖!”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突然被匪徒绑架,公然索价300万元,绑架者的身份其实就是日本人的走狗——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
当时张家经济拮据,无力回票。
有人劝说张夫人将《平复帖》卖给大汉奸梁鸿志、任道授,以救夫命。
张夫人素知夫志,断定这一珍品一旦落入汉奸手中,必然拱手献予其日本主子,冒撕票危险,决不答应。
后由友人多方筹措中储券40万,才得获释。
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张伯驹蛰居四载后携眷入秦,为安全计,将《平复帖》藏在衣被之中,虽颠沛流离,但《平复帖》却是安然无恙。
张伯驹一个词人的乱世奇缘
张伯驹一个词人的乱世奇缘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12期今年是张伯驹先生120周年诞辰,有关先生的展览和研究文章近来也不断见诸各类媒介,其中尤以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武英殿举办的“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之影响最为卓著,建国初期张伯驹先生捐献晋代《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等百余件国宝的故事再度进入人们视野。
一代名士之风流蕴藉远不止捐献文物,一批张伯驹先生晚年的重要文献揭开了先生作为词人的另一面。
张伯驹先生79岁那年,好友黄君坦写贺寿词《金缕曲》一阕相赠,张伯驹步其韵作自寿词一阕,两首词均不约而同指向一个基本事实:词人。
尽管他曾是黄君坦先生眼中的“逍遥狂客”,也确如他自己所说“升沉荣辱,离奇古怪”,但最后都落笔到了“伴词人,老去鸥波在”,“谱红牙,了却烟花债”,“欠了鸿词债。
今丛碧,昔庞硙。
”张伯驹先生兴趣广博,收藏、鉴赏、京剧、考据等诸项均有极高成就,填词一项更是倾注了极多心血,可说“福也填词,祸也填词”,因填词而陷入一场为时十年的柏拉图式黄昏恋,也给丛碧之词增添了几许旖旎的色彩,说他是“词痴”也许并不为过。
一代名士之风流蕴藉远不止捐献文物,一批张伯驹先生晚年的重要文献揭开了先生作为词人的另一面。
张伯驹先生79岁那年,好友黄君坦写贺寿词《金缕曲》一阕相赠,张伯驹步其韵作自寿词一阕,两首词均不约而同指向一个基本事实:词人。
福也填词,祸也填词坊间多传唱他和潘素“一曲琵琶定终身”的故事,实际上,说他们“一联定终身”也许更为妥贴。
当他偶遇上海天香阁花魁潘妃(成为张夫人后改名“潘素”)时,公子即兴就来了两句: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潘妃、赵飞燕、洛神、王昭君,传说中的神女和历史上的美女掌故都入了联,完全是翩翩佳公子实力追女明证,若不是作诗填词的功力,哪能出口成联,赢得美人心?而事实证明,丛碧词人的此次实力出击,奠定了一代名士一生的幸福基石,此后,不管他颠簸流离,还是穷困潦倒,“公子任性”,潘素都不离不弃。
张伯驹,一位文人的藏与情
张伯驹,一位文人的藏与情文:雨葭 图:本刊资料库张伯驹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藏家,他一生跌宕起伏,为守国宝,他可以散尽家财,并一生护之,甚至为此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他多艺而又具才情,与潘素一生相知相随,无论收藏还是爱情,在张伯驹身上都带着文人式的家国情怀。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神秘大礼,八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其中包括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等八件国宝级的作品。
这消息一出,立即在国内外收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相关部门专程为这项盛事举行了捐赠仪式,并且奖励捐赠人20万元人民币。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捐赠人竟然拒绝了奖励。
捐献了半个故宫顶级藏品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伯驹。
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
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故世人称:“为年轻时的张伯驹与潘素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他是贵公子,只为收藏一掷千金清末民初的河南项城,曾有两家大户,一袁一张。
1898年,张伯驹出生在书香门第张家,7岁那年,他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
这一去,人生就发生了巨变。
张镇芳半生宦海沉浮,在军界政界都混得风生水起,自然希望张伯驹能子承父业,成为将相之才。
但是这位“浊世佳公子”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偏偏爱上了诗词文物和琴棋书画。
自此他寄情花木、把玩金石、收藏书画古董,一生痴迷于此。
张伯驹有方印刻有“好好先生”,可见先生随意洒脱的性情。
在当时,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道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据孙曜东回忆,虽然张伯驹拥有偌大的一份家业,但他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
张伯驹-拯救国宝一掷千金
张伯驹:拯救国宝一掷千金一次,张伯驹谈起他不惜倾家荡产收藏文物时,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
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
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所以我从30岁到60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
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刘海粟论及张伯驹的学养时道:“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姐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
伯老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名缰利锁本无缘张伯驹虽一直担任军职,见国事日坏,和他建功立业的理念相去甚远,尤其是看不惯上层人物那种对同胞耀武扬威,在洋人面前却卑躬屈膝,彼此之间又尔虞我诈的丑陋行径。
遂大有“秦关百二,悔觅封侯”之叹,也就将一颗热心肠冷了下来。
张伯驹的性格本来就有些孤傲,加之愤世嫉俗,便更加落落寡合。
张伯驹(1898-1982年),本名家骐,别号丛碧,斋名“平复堂”、“丛碧山房”。
张伯驹原是其嗣父张镇芳的侄儿,因张镇芳无子,自小过继其为嗣子。
张镇芳(1863-1933年)字馨庵,号芝圃,河南项城人氏,29岁(1892年)中进士,任度支部主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张镇芳微服遁出京都,追护两宫至西安,任陕西司行走。
两官回京后,委以银元司会办,恩赏四品衔。
庚子事变之后,袁世凯成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张镇芳和袁世凯有点远亲关系――他是袁世凯长兄袁世昌的妻弟。
靠着这种亲戚关系,张镇芳也陡然发迹起来。
他于1901年调任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转长芦盐运使,并主办中央合作开滦煤矿。
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
张捐资创办项城百冢铺师范学堂,对发展地方教育有所贡献,捐资续修《项城县志》。
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死去,摄政王载沣本打算杀掉袁世凯,在别人的劝阻下,只把他开缺赶回原籍。
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大批国宝级文物
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大批国宝级文物张伯驹在上世纪的文化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段传奇。
在那民族危亡、文化衰落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国宝级文物。
他奔走呼号,为振兴发扬诗词书画等传统文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潘素《夏山过雨》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动荡,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物被贩卖出境,张伯驹先生为了使这些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物“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在奔走呼吁的同时,不惜散尽家财,像《平复帖》、《游春图》等作品,都是经张伯驹先生的努力才免于流落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所藏书画捐赠国家更显其品格,国难之际以一人之力守护文化命脉,太平之时又将毕生心血奉献国家,其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一般收藏家,足当民族文化之“峻峰”。
张伯驹《兰蕙——丛图》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张伯驹和潘素先生是近现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成就,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伯驹先生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
可谓历尽艰辛而初心不改,书写了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传奇。
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先生眼光卓绝,魄力宏大。
张伯驹《调寄平韵满江红》张伯驹先生为一代名士,同时又是杰出的诗词大家。
刘海粟先生说:“丛碧兄是当代文学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姐妹艺术,相互沟通,又各具性格。
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傲霜》张伯驹《崔嵬·耀彩七言联》张伯驹的书法线条笔画,有一种飘逸的动感,如羽飞燕舞,清妍秀美。
但也有人评价说,只觉得其线条曲曲弯弯,真如古人所谓“春蚓秋蛇”一般。
但观“静从贝叶参空谛,宜对梅花守岁寒”七字联,不止意境高妙,而且字态墨趣,顾盼生姿,充溢着静谧、活泼、自在流行之美感与道心,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象。
再如为张晓鹰题额之“逢雁楼”,结体奇古,率意自然而有法度。
张伯驹书法艺术的独特成就,源自的人品、学识、修养,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深厚古典学识,与浅淡出尘的士人风神,这便如同他在收藏上的慧眼识珠一般。
关于张伯驹杯的征文
关于张伯驹杯的征文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他从小记忆力惊人,9岁能作诗,20岁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曾任张作霖、吴佩孚属下军官,卸甲从商后成了一名银行家。
同时,他又是中国一代鉴藏大家、风雅名士,为了收藏绝世的国宝书画,他常常一掷万金,还卖了占地15亩的豪宅,甚至被绑架8个月也不肯卖书画赎身……但最后,他却将历尽千辛收藏的所有国宝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为故宫乃至中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不朽贡献的才子——张伯驹家庭出身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这在张伯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家里什么事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干,唉,随他吧。
”其母哀叹。
其父怕他玩物丧志,强行安排他去银行挂职。
因为盐业银行的政治背景,清廷的大批文玩都抵押在这里,张伯驹在此上班,挣钱的方法没有学到,但对古玩字画深有研究,见多识广造就了他日后超乎寻常的鉴赏眼光。
也是从这开始,倚靠盐业银行的背景,张伯驹开始步入中国收藏界。
不过张伯驹与别的富二代不同是,视金钱如粪土,为了收藏不惜倾家荡产。
1937年,张伯驹得知溥儒有《平复帖》后,便再也睡不好觉了。
溥儒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之孙。
此前,溥儒将唐代韩干《照夜白图》卖于他人,致使这件国宝从此流失海外。
《平复帖》乃西晋大文人陆机真迹,距今已1700年,比王羲之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书道瑰宝,又是汉隶过渡到章草的最初形态。
上面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由此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张伯驹委托人向溥儒求购,溥儒回答:可以,20万大洋。
张伯驹很沮丧:“没这么多钱。
”1937年底,溥儒母亲项夫人过世。
张伯驹得知溥儒急需用钱,想借机求购《平复帖》。
但他又觉得这是乘人之危,开不了口。
谁知几日之后,傅增湘把《平复帖》抱来了。
“溥儒要价四万,不用抵押。
”张伯驹抱着《平复帖》,两眼放光。
1945年,“末代皇帝”溥仪被俘,混乱中,不少珍贵文物散落民间,《游春图》被北京古玩商马霁川觅得。
学习张伯驹的精神作文700字五年级
学习张伯驹的精神作文700字五年级第一篇民国的富二代是怎么一步步败光千亿家产,却受万人敬仰的?。
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段惊艳的传奇。
年轻时他是顶级富二代,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父亲是河南都督,袁世凯是他的叔叔,家里还是开银行的,住着北京二环内一万平的宅子,曾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府邸!和军阀抢女人当老婆,并相守一生。
他叫张伯驹,可一向生活朴素的他,怎么就成民国第一败家子了呢?原来1936年一副《照夜白图》流传海外,张伯驹心痛不已,从此立志保存国宝于我土!当一张《平复帖》重出江湖时,他不惜花4万大洋买下,日本人欲花20万购买,他坚决不卖!当知道稀世珍宝《游春图》要被外国人买走时,他立即赶去,画主知道他势在必得,便开出天价220万两黄金,张伯驹卖掉一万平住宅后依然不够,他又撒泼打滚求夫人卖掉首饰,这才勉强凑够,要知道在当时4两黄金就能买北京一个四合院。
此时张伯驹算是败光了所有家产。
战乱年代,多少人变卖家产,可他就是不卖,汪伪政府把他抓走,被绑架8个月,以死相逼,但他依然没有交出那副《平复帖》!在张伯驹眼里,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的价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在他的败家路上,一大批国宝被他保住,建国后,他却将他毕生收藏的118件国宝悉数捐赠,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的《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
只凭一人就撑起了故宫书画的半壁江山。
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但被张伯驹拒绝,“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每当想起他的一生,总会不经感慨,纵有国宝万千,不及伯驹一人!让我们一起致敬英雄,关注我了解更多英雄感人传奇!第二篇“为学先为人”,是张伯驹生父张锦芳先生,教育张伯驹启蒙时的一句至理名言。
张伯驹生于项城市闫楼村,生父张锦芳先生,为人开明大度,无意功名,读书课子,以善为乐。
有关学习张伯驹精神的作文
有关学习张伯驹精神的作文张伯驹是何许人也?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资料,原来张伯驹爷爷是项城的一位历史名人。
他生于1898年,出身名门,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是集爱国民主人士、词人、诗人、书画家、文物收藏鉴赏家、戏曲家等名衔于一身的文化大家。
不仅如此,在他身上还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故事呢!张伯驹爷爷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
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为了保存国家重要文物,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也不改其志。
在他的藏品中,西晋陆机《平复帖》是中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壁。
此外还有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启功先生曾高度称赞张伯驹“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他为何这样做呢?张伯驹爷爷说:“不知情者,谓我收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
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它们不是卖钱而是怕它们流入国外。
”最后,为了守住国家的重要文物,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都卖了。
经张伯驹之手收藏的中国古代历代顶级书画,仅在册收录就有118件之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伯驹将自己的收藏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可以说,他一个人捐献了故宫的半壁江山。
他连国家奖励的20万元都不要,只要了一张薄薄的奖状,但对他而言这又是何等厚重的礼物!张伯驹爷爷收藏的珍品,随便拿出一件都价值不菲,足以让他的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事实上他的子女却住着破旧的老宅,过着清贫的生活。
张伯驹爷爷就是这样一种人:伟大、无私,拥有家国情怀。
我们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爱国精神,争做时代好少年!。
学习张伯驹精神,600字作文
学习张伯驹精神,600字作文我们何曾注意过那默默无闻的文物保护者?那看似平凡的职业,我们可曾有过那般体会?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张伯驹才会有确切的体会。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
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张伯驹就是个一直重复工作的工作者。
甚至会认为张伯驹就是做苦力的,工作得辛苦,赚的钱还少得屈指可数。
那就大错特错了。
张伯驹做的事是一种伟大的职业,虽然看起来平凡得扔进人群里找不出,但在他们的精神之中,文物保护是比其他职业更加高尚的。
因为张伯驹是精雕细琢之人,拥有着一颗细腻而质朴的心,两只粗糙而勤劳的手。
他们只靠着这神奇却又普通的心与手,把有价值的事坚持下去,并且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精致,就算最挑剔的人也找不出一点瑕疵来。
但是,做这些事的辛苦,与收获成果的甘甜,也许我们一辈了都体会不到张伯驹精神,只有用心做一件事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从中的乐趣与甘甜。
那是一种极高的感受。
通过辛苦而获得的成果,比世间万物都甜蜜,即便有一丝苦涩,但那一丝苦涩早已被甜蜜代替。
这张伯驹精神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张伯驹精神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的吗?现在,我们何尝不是经常半途而废?做了开头就撒手逃跑?其实学习也是这样。
如果你嫌累、嫌烦、没兴趣、上课走神,那么这不就只是个借口吗?但你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重新捧起书来,控制住自己拿贪玩的心,慢慢地,也许学习会好一点呢?所以,张伯驹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益,是无限的,无尽的,而我们为什么不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张伯驹精神的精神呢?一个不起眼的职业,却仍然有着如此高尚的精神。
身为学生的我们,难道还不该学习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晚年却老死破屋之中!张伯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肆意汪洋,淡然如水,随性如风....... 公子如斯他才高情妙,却倾心青楼女子年轻时富贵无双,一掷千金后散尽家财,收藏古书字画,全部捐献给国家晚年却过得却凄风苦雨,落魄不堪一无粮票,二无户口,老死在一间破旧老屋中他便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张伯驹言!章诒和读高中时想拜师学画,父亲章伯钧推荐画家潘素。
章诒和问父亲:“谁是潘素?”“张伯驹的夫人。
”“谁是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收藏无数罕见之物。
别看我有字画五千多件,即使全都卖掉,也未必抵得上他的一件。
”章诒和不信,哪有东西这么值钱。
章伯钧便问:“你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这是李白的诗。
”“张伯驹就有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他把这个帖送给了毛泽东。
你知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谁写的吗?”“杜牧。
”“对,张伯驹就有杜牧的字。
你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张伯驹有范仲淹的手卷。
”……最后,章伯钧又说了一句:“只是这些东西现在都不是他的了,换成了一张国家的奖状。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馆藏《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诚购《平复帖》30年代初期,张伯驹第一次见到《平复帖》。
这幅晋人陆机手卷,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至少早60年。
张伯驹托人找到帖主溥心畲,表达购买此帖的愿望。
溥心畲说目前尚不需要钱,他日张伯驹想买,须出价20万大洋。
张伯驹心喜此帖不会卖给古董商,便到银行借出6万大洋,以便待机购买。
岂料几年后,张伯驹听说溥心畲的另一件珍品《照夜白图》,已几经倒手被卖到英国,当下心急如焚,托张大千找到溥心畲,愿以6万元购买《平复帖》,溥氏未允。
转年,溥心畲母亲过世,急需大笔现金办理后事。
张伯驹听说后,托人代转:“如肯以《平复帖》作抵押,愿借1万大洋。
”溥心畲心下感动,愿以4万大洋将此帖转让给张伯驹。
经过数年的守候,张伯驹终于夙愿得偿,也使国宝免于流失海外。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游春图卷》全卷?此图卷描绘的是春日踏青的情景。
图中山石以细线勾勒,以青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山脚,成为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之先声。
画中表现出的空间与造型意识,远近、高低的空间关系及相互比衬的大小、宽窄结构比例关系,标志着我国古典山水画趋于成熟。
画幅前有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
幅后隔水上有“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孟春”题诗。
后隔水有清乾隆帝“丙申(一七七六)孟春”御题诗。
尾纸题跋有“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主命题”诗,钤“怪怪道人”。
有赵岩题诗,钤“秋”。
有“中书平章政事张珪”题诗。
董其昌“庚午(一六三〇)”跋。
勇购《游春图》抗战结束后,故宫失散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古玩市场。
古董商马霁川从收购的文物中挑选珍品,伺机转手国外谋利。
一天夜里,张伯驹突然出现在马霁川家门口,进门便大吼:“展子虔的《游春图》可在你手中?”此画恰在马霁川手里,他正欲卖给洋人。
眼看事情败露,马霁川便狮子大开口:“张爷不必打听货在何处,只要您拿出800两黄金,无价之宝就是您的了。
”这对张伯驹来说无疑是天价。
他找到故宫博物院,建议由院方收回此画。
岂料人家回复:故宫博物院因经费不足,无力收购,望君妥处。
张伯驹只能亲自出马。
未筹钱财,他却先来到琉璃厂。
张伯驹走进了荣宝斋,坐下便说:“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
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人决不会轻饶他。
”出了荣宝斋,他又去一德阁、德古斋……每进一家店铺,都是这番话。
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闹得满城风雨,自己已无法出手,只好降价让与张伯驹,但仍开价220两黄金。
张伯驹因过去收藏字画早已散尽了家财,只好忍痛将自己居住多年,原属李莲英的旧墅卖给辅仁大学,终于凑齐钱款。
舍命不舍画1941年,张伯驹遭人绑架,绑匪是汪精卫手下的师长,他们向潘素索价300万伪币,不然就要撕票。
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
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
张伯驹连日绝食,但求见夫人一面。
夫妻二人得见时,张伯驹已憔悴不堪,潘素不免凄然泪下,然而张伯驹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悄悄关照潘素:自己宁死魔窟,绝对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
就这样,张家与绑匪僵持了近8个月。
见敲诈无望,绑匪只好将赎身价格降到40万。
潘素经过多方借贷,终于凑齐赎金,把张伯驹赎出来。
痴心不改解放后,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
而此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所任职务皆为虚职,并无实惠。
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生活维持在不低的水平线上,已是费尽心力。
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底儿”中掏点出来。
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
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
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
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
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故宫藏画第一功臣张伯驹:将一生家财尽献国家!1956年,国家发行公债券,文化界人士为支援国家建设踊跃认购。
张伯驹的内心颇不宁静,自己也有心出一份力,但像别人那样一下拿出个三千五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里除了一所宅院,只有少得可怜的现金和不可计数的书画。
经过一番思量,张伯驹做出了惊人之举,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八件墨迹珍宝捐献出来。
这八件珍宝是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八服赞》、宋蔡襄《自书诗》、宋黄庭坚《诸上座》卷、宋吴琚《诗帖》卷、元赵孟颍《草书千字文》以及元俞和楷书。
八幅真迹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镇院之宝。
国家作价20万元人民币用于奖励,张伯驹却分文不取。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而张伯驹的另一件珍宝展子虔《游春图》,已于1952年捐出。
在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他又捐出40余幅字画,将一生家财尽献国家。
家事“痴人”张伯驹的收藏人生(WiFi环境播放或收藏本文)张伯驹捐赠史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张伯驹言! 1 《平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张伯驹花费银元4万购得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
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2 《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张伯驹240两黄金购得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3 《百花图》杨婕妤南宋吉林省博物馆收藏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是南宋女画家杨妺子的《百花图卷》。
此绘画长卷现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
《百花图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它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
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爱心觉罗·溥仪从北京故宫将此画卷以赠送其胞弟溥杰的名义携带出宫,后辗转藏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小白楼内,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溥仪仓皇逃亡通化大栗子,该《百花图卷》散失于民间。
1955年《百花图卷》曾在长春市内被发现,后流入北京市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
张伯驹曾经这样表述:“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
”但这样一件被他视为精神慰藉的作品,最后也捐了出去。
4 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本幅无款印。
引首有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有王铎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则及袁枢跋。
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此图经明代董其昌鉴定,认为是董源的真迹。
作者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
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
董源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
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2008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
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可悲可叹!!! 5 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饶)龙虎山上清宫。
工诗文,善古隶、章草。
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后自成一家。
所作云山,大笔泼墨,苍润浑厚,取势奇险。
生卒年不详。
此图表现福建武夷山勝景。
奇峰突起,山下层林断岸,溪涧幽深,一叶轻舟飘流游览。
以草书笔法勾勒,兼以淡墨轻染,与常见水墨云山画法不同。
全幅布局奇特,得武武夷九曲之险。
虽自谓仿巨然笔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风格。
本幅右上自识[武夷放棹]隶书四字。
左方又题[敬堇签宪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
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
至正已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
钤[方壶清隐]白文印。
按已亥为公元一三五九年。
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
《大观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宝迂阁书画录》著录。
6 唐杜牧《张好好诗》大诗人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伯驹5000多大洋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