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传统文化1.《老子》选读_老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传统文化1.《老子》选读_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亦称《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五千言。

“道”为《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选读(一)五色①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②,驰骋畋猎③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④。

①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多种颜色。

②口爽:口味败坏。

③畋(tián)猎:打猎。

④妨:伤害。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繁乱的音乐使人耳朵发聋,丰盛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宝物令人德行败坏。

人生有限,欲壑难填。

一味追求口体之奉,沉迷于声色犬马,纵欲过度,就会使人丧失理智,泯灭本性,难以自拔。

因此,只有回归自然、抱朴守拙、清淡寡欲、返璞归真,挣脱欲望的枷锁,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选读(二)合抱①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①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

②毫末:指幼苗。

③累土:堆叠的泥土。

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起始于堆叠的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自己的脚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点滴的蓄积,就没有日后的厚积薄发。

选读(三)执大象①,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②。

乐与饵③,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④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⑤。

①大象:大道。

象,道。

②安平泰:就平和而安宁。

安,乃,则。

③乐与饵:音乐与美食。

饵,泛指美味食品。

④足:可。

⑤既:尽。

执守大道,天下百姓都来归往。

归往而不伤害,就会平和而安宁。

音乐与美食,能使过客止步。

而道的讲述,平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着,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四单元《老子》选读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四单元《老子》选读含答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美字体轻诺必寡信小人计其功赏美文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些百无聊赖。

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渐渐地,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老子》中讲到世上有四个伟大存在:天、地、人,加上道。

它们的运行规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

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老子》选读 含解析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老子》选读 含解析

《老子》选读一、《老子》解读文选涉及到美-恶(丑)、善-不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自见-(不自见)、自是-(不自是)、自伐-(不自伐)、自矜-(不自矜)、大-小、柔弱-坚强等相反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面对两个相反的方面,比如说“自知”与“知人”、“自胜”与“胜人”,必须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方面转化的可能,比如由难而易或由易而难、由成功而失败或由失败而成功、由安而危或由危而安等等,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

所有这些,都是《老子》带给后人的启示。

1.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5分)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二章)(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治国之道。

(2分)(2)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

请作比较评析。

(3分)2.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5分)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2分)(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3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老子》中讲到世上有四个伟大存在:天、地、人,加上道。

它们的运行规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

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

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含解析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含解析

有无相生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美字体轻诺必寡信小人计其功赏美文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

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

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

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那时我正在翻阅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子的顽童。

所不同者,玩弹子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子”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

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

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

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

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渐渐地,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老子》选读

《老子》选读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 也。 译文:“有”和“无”是相对 相生: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而存在的,失去了“有”,也 成:成就,促成,使成为。 就不存在“无”;“难”和 相刑:即相形,互相体现。 “易”是互相促进 的,互为 对方存在的条件;长和短是相 下:低。 比较才能分别出来的,高和低 相倾:相互依靠。 互相使对方呈现出来;音和声 音:音的组合。 是相对立的,两者相配合才能 声:简单的发音。 形成和谐的音乐,先和后是通 和:和谐,配合。 过其先后关系体现出来的—— 相随:相跟从,跟随。
事居 无 为 之
为而 弗志
无 为 圣人 而 治
言行 不 教 之
功而 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
名/美好的东西
形/美的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善良的东西 恶 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互相对立而形成 互相对立而体现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互相对立而存在 互相对立而和谐 相跟从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 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 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 无所谓失去。
有无相生
美 丑 善 恶 相 反 相 成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先后相随
完 全 对 立
相 互 依 赖
作而 弗始
辩 证 统 一
翻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
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事 物是善良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所 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 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 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 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 相互对立而追随。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

经典感悟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 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 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 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 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 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 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 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 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 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 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 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 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 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 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 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 境界迈进的过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 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 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 《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 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 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 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 子并称老庄 。
第五课《老子》选读
经典诵读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 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 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 令人行为不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效法,参照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 解为,人按照大地的规律,大地万物按照天 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效法自然的法则, 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就是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分析1

——
老 子 篆 书 作 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中国古代最大的老子雕像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太 极 阴 阳 太 极 八 卦 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2)从“形而下”看: 任何具体事物(“有”)都是不断地
从“无”中产生,又不断地由“有”转化 为“无”。这种“有无相生”的过程是 “周行而不殆”的,而每一次“周行”都 是历史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清代太清宫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重点问题解析
(1)给下列加蓝字注音 车毂(gǔ) 护牖(yǒu)
起于累土(léi) 埏埴(shān zhí)
自矜者不长(zhǎng)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选读课件 分析1
(2)指出下列蓝字的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见通“现”) 起于累土(累通 “虆”) 死者不忘者寿(忘通“妄”) 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
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 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 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1
《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 水平。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 把握人物 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 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传统文化《老子》选读教案

传统文化《老子》选读教案

《老子》选读教课目的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认识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此中所包含的真理,特别是此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商讨。

教课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传记》:“(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建情形。

二、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 600 年—前 470 年以后 )( 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出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人 ) 。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首创人,世界文假名人。

老子别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世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须,因此被称为老子。

他博览群书,孔子漫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暮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别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外国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说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同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泉,老子也因其深沉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地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往”。

老子哲学的精华是他的朴实辩证法思想,以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低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经典朗读[ 原文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绚丽的色彩令人眼睛昏花,变化的音响令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令人口胃败坏,驰骋狩猎令人情意狂荡,珍异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人为万物之灵。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老子》选读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老子》选读

2018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老子》选读 《老子》选读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zhǎng )。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老子》第二十四章)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了解别人的人的人聪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战胜别人的人有人的人有人的人有劲劲儿,战胜战胜自己自己的人的人刚强刚强刚强(即(即战胜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够长久。

)久。

)(《老子》第三十三章)3、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图难于其易,于其易,为大于其大于其细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作于细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事的容易处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事一定产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生于一件件细细小的事。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轻易向人易向人许诺许诺许诺一定缺少一定缺少一定缺少诚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会遭遇很多困难难。

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老子》第六十三章)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抱得过过来的大来的大树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小的萌芽生长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老子选读

老子选读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 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 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 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 母”“众妙之门”“万物之 宗”。
《老子》论“道”,突出 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 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 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 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 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 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成语典故 清静无为 无中生有 上善若水 知足常乐 大器晚成 知雄守雌 信言不美 知止不殆 虚怀若谷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 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 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 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 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 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 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 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 “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 到“哀兵胜”“宁受胯下辱”“君子报仇十 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 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推荐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老子选读 含解析

推荐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老子选读 含解析

《老子》选读看一看一、《老子》解读文选涉及到美-恶(丑)、善-不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自见-(不自见)、自是-(不自是)、自伐-(不自伐)、自矜-(不自矜)、大-小、柔弱-坚强等相反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面对两个相反的方面,比如说“自知”与“知人”、“自胜”与“胜人”,必须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方面转化的可能,比如由难而易或由易而难、由成功而失败或由失败而成功、由安而危或由危而安等等,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

所有这些,都是《老子》带给后人的启示。

想一想1.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练一练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5分)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二章)(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治国之道。

(2分)(2)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

请作比较评析。

(3分)2.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5分)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2分)(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3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 终无难矣。
《国语·晋语》:“君以为易,其 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焉”,可借以解老。 ——钱钟书《管锥编》
柔弱处上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藉之所以败 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矣。项藉唯不 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 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 也。” ——苏轼《留侯论》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否极泰来
学习感悟
学习了本堂课,同学们有哪些感 悟,请就某一点写一段话。
老子逆向思维中的智慧
“无”之大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在文学,书画,戏剧、建筑等领域同样 有许多关于“无”的应用。同学们还能联想 到什么?
“ 八大山人人画一条 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 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 水。” ——宗白华《美学漫话》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 妙笔。
有 无 相 生
《 老 子 》 选 读
有无相生
王蒙《老子的帮助》
何必 老来读《老子》 今读 其乐正无涯。 亦 无为无挂碍, 经验达不到的地方, 有趣有生发。 智慧可以达到。 ……
齐读第一则,思考本章内容涉及到 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
老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提出 相对主义的哲学家。
迅速浏览2、5、7则内容,思考文中 主要涉及到哪些相对的概念?
篆刻讲究方寸之 地“分朱布白”, 这“布白”也即 ,听不见 的声调尤其幽美。
——济慈《希腊花瓶歌》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 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 刻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老子》选读

《老子》选读

• 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 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译文: •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争 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 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 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 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 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 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 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 “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 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二、柔弱篇
• 第四十三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 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译文: •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 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 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 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老子》选读
一、名利篇
• 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译文: •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 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 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 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 第七十六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 处上。 • 译文: •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 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 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 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 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 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 反而居于上位。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4单元 《老子》选读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4单元 《老子》选读

知人论世[走近先贤]老子:道家人学派创始人1.生平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的春秋时期。

他早年好学,曾在周朝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

老子晚年见周朝衰落,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出关前写成了五千字的《道德经》。

2.主要成就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国学经典]万经之王——《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篇,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性极强,很有韵味,多排比、对偶之句。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

用词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感知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1.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如:其一,道的特征是“不可名状,无形无象”;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其三,道是无。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向相反的一面转化。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

(1)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最新】高中语文4老子选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最新】高中语文4老子选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译文: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 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 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赏析:这可以说是三个比喻,也可以说是三个举证。从中需要领 悟到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 些略微抽象的概括所贯串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 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方面 转化的可能,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 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 命名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 《道经》之先后又叫《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 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 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 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 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 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 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 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 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 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 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 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 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 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 你的思想?

老子选读3原文

老子选读3原文

老子选读3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最新《老子》选读教案1

最新《老子》选读教案1

《老子》选读教案1《老子》选读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经典诵读[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人为万物之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子》三十四章说:“道,迅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逐句翻译全文,并说说这一章与我们所学的老子其他各章的关系翻译:道,就像流水宏大而婉转啊,它可以通向左方,可以通向右方。

成就了功业而不留名。

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主宰万物。

所以永远的没有欲望,可以认为它是渺小的。

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主宰万物,又可以认为它是弘大的。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并不表现自己的伟大,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

本章的内容分为三段。

三段的内容在前几十章中都已表达过,此间完全是重复,其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无欲无为方能成其大”。

第一段的内容,第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第二章、第九章都已论述过。

第二段的内容,第十章、第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二十二章都已论述过。

第三段的内容是本章重点,但第七章、第十三章也都论述过。

是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的继续。

第十八章和第五十三章的大道,都指国家治理之道,而第三十四章,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大道本章老子用水性进一步说明“道”的作用,“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

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

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领导者(管理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

此章可以说是对大道的礼赞。

全章通过对大道「小」、「大」辩证统一关系的阐述,对大道歌其功、颂其德、赞其大。

“道,迅兮,其可左右也”简短的八个字把大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表露净尽。

接下来老子阐述了大道对万物的生、成、养之功之德。

在对大道的无限之功和至高至伟之德的强烈对比中突显出了大道的「大」。

最后老子明确揭示了大道的「小」、「大」辩证统一关系和其只所以为大的原因。

说大道小是由于大道无形无欲,说大道大是由于它为万物所归,并终不自为大。

常无欲虽不显其意志,但这正是万物所归的原因。

因为常无欲就能包容万物,而如果常有欲,那么它就有了利己之心,一生利己之心,则万物自危,难归大道。

本章阐明了大道的普遍存在,和大道的功绩,在全书中弘扬并讴歌了“道”,确立的“大道”的伟大。

大道迅兮,大道就像大水决堤那么厉害,厉害表现它可以左右着一切、影响着一切,具体的影响表现在万物恃之以生就是万物是在大道的作用下而生生不息,老子怎么在这里说这些?在第一章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就是大道,大道生了天地,天地生了万物,有名就是天地啦。

确实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以前讲过,这个无名是指大道,天地之始是说天地是从大道而产生的,万物是天地而产生的,所以继续推,将中间的天地省略掉,万物其实也是大道产生出来的,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嘛,从这点追寻到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就知道它有这种力量影响天地万物,就像太上老君的清净道论里面说,大道无名,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就看的出了,它对万事万物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但这个影响力又是怎么样呢?它们是融为一体的,万物和大道不二,大道存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这里的左右还是应该理解为影响、控制,控制的程度是怎么样啊?是不是强制性的占有啊?不是,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它跟它们那么融洽,没有特别的横加干涉,而是浑然一体,它的影响力就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柔和。

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恒无欲,第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欲就是无私、无欲,就是无所求也无所占有,也就是和一切彻底地融洽。

于小,小就是非常微小,不容易被人发现,也就是相当于第二十五章的“寂兮廖兮”,大道是无私无欲,大道是跟万物浑然不二,“小”为“朴”,但老子并不是简单地说小,而是指“道”。

而是第三十二章的“万物将自宾”的臣服。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归焉,即万物都归于大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连起来也相当于万物是道生出来的,万物都是属于大道的范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它没有去控制它啊,大道存在万事万物之中,和万事万物浑然一体,是那么的寂兮廖兮,那么的不令人所觉察,那么的微细,那么的微妙,大道和万物是一体的,一切的事物都离不开道,严格来说道是万物之主,但是道和万物是那么的融洽,那么的不二,没有一丝占有、管制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赞叹。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大道没有去占有、控制,是那么的圆融。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一章说大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而第七章说“天长地久。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个说的是天地、圣人,而这一章说的是道,这两章其实说的就是第二十五章中说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穿起来,圣贤是人,道,还有天地。

圣人为人处事的准则与大道是不二的,天地运化的规则与大道也是不二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严格来说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确实是属于宇宙能量场的范畴,我们练功到大开顶之后,有很多人就感受到空中有能量的存在,严格来说这已经初步与有物混成融通了,从传统道教金丹大道的四层功夫来划分,就是修炼的第三大层次,炼神还虚,就初步能够感受到老子所讲的有物混成的存在啦,所以,这个是说得通的。

2、结合《老子》原文,说说该书中“有”和“无”之间的关系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中除了"道"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外,还有"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正是"道"演绎其基本逻辑的"剧场"。

弄不清老子哲学中"有"与"无"的含义,也就意味着不能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

以道为无的观点实际上是把道在循环运动中的起点和终点看作道的全体。

的确,从老子对有,无的态度来看,他是重视无更甚于重视有的,他强调“有生于无”,而且还要复归于无。

但是,“无”毕竟不能包括整个道的内容, “有”也毕竟是道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因此,针对“道是无”的说法,出现了“道是有”的主张。

当然,根据我们对道和有、无关系的看法, “以道为有”的主张同“以道为无”一样,也是把道的一个部分看成了道的全体。

从表面上来看,“道统有无”的观点与我们的认识有一致之处,但是,二者的实质是完全不同的。

结合老子原文,有和无的关系为三种:第一种:“有无相生”:从规律上看,有和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共生、相互依赖。

《老子》第一章将"道"与"有"、"无"这一组概念铺陈开来,足见人们对于"道"与"有"、"无"之间"非同寻常"关系的认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可以理解为:"道"是可以说得出的,但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可以称呼它,但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能理解的名字。

"无",称为万物的开端;"有",称为万物的根本。

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去体察它的奥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去体察它的存在界限。

"有"与"无"这两个方面同出于一个东西,而名称不同,同样都是深远莫测的。

探索它们的深远莫测,是认识万物存在奥妙的路径。

"有"与"无"在实体与空间上的变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老子》第二章有"有无相生"的说法,意即万物通过"有"与"无"的对立统一而产生变化。

《老子》第二十五章描述了"道"处于运动中的状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无声无形,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作为万物的本原。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名为"大"。

它广大无边,就运动不息;运动不息就广阔辽远;广阔辽远就回归本原。

从《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道"的运动状态,以及实体在空间运动中的不同状态。

只有将"有"与"无"统一于"道"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老子的本体论哲学思想。

我们认为,老子的本体论哲学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中国哲学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

在老子哲学中,"有"可以看作是从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而"无"可以看作是从非物质形态的虚无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

"有"与"无"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道"之中。

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是如何感知"有"与"无"的呢?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无",要体察到它奇妙的地方--完全虚空状态的"无"究竟是什么?对于有形物质的"有",要体察到它存在的"边界"。

"有"与"无"是一对矛盾,人们从"无"的体察中感知到"有";从对"有"的体察中感知到"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