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资料
第22 碳酸盐环境和相(二)
![第22 碳酸盐环境和相(二)](https://img.taocdn.com/s3/m/105601d376eeaeaad1f330a9.png)
海绵骨架岩, 串管海具有原地 生长生态,蓝绿 藻缠结和包壳现 象,格架间由两 个世代的白云石 充填。
海绵骨架岩,几个 串管海绵的横切面, 蓝绿藻缠结现象明 显。
堤礁、岸礁不对称,划分为礁核相,礁后相和 礁前相。
堤礁和岸礁的礁核相特征等同于对称礁, 但礁灰岩特征更清楚和更典型。 礁后相是层状的碳酸盐砂、灰泥、造礁 生物碎块及礁角砾。 礁前相主要是来自礁核的角砾和较深水 灰岩、硅质灰岩与页岩。
五、碳酸盐斜坡及盆地
(一)台缘斜坡
发育于碳酸盐陆棚上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 斜坡之下是较深水陆棚。 Wilson(1975)认为台缘斜坡的发育情况与斜坡 带波浪作用的强度有关。依据水体能量和坡度可分 三种类型。
(二)碳酸盐大陆坡
与之相邻的陆棚也一定是沉积碳酸盐的 浅水陆棚。因此,与台缘斜坡相比其差别是 斜坡下部水体较深,逐渐过渡到深海盆地。
一、威尔逊的碳酸盐相带模式
Wilson(1975)根据对海底地形、水深、水动 力条件、海水盐度、氧化还原界面等综合因素控制 碳酸盐沉积作用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一个理 想的碳酸盐相带模式。威尔逊提出了9个相带和24 个微相类型。
1、2、3带属远海低能带的范畴;4带可算作远海低能带与 高能带的过渡;5、6带属高能带,7、8、9带属近岸低能的范 畴。
(五)生物礁的发育的控制因素
1、浅水最有利礁的生长。海平面相对变化改变水深 对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海平面相对快速下降时,礁 露出水面干死;海面相对快速上升,礁进入深水中淹 死;海平面若保持相对稳定,礁体可以向侧向发展 (图4-47)。 2、温暖有利礁的生长。板块运动进入高纬度礁冷死。 3、盐度正常有利于礁生长。礁后泻湖高盐度礁渴死。 4、清洁海水最有利于礁的生长。当气候变化或地壳 变动陆源物注入时礁呛死。 因此,大地构造和地壳运动、气候条件、在地形地 貌条件等均对礁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
碳酸盐沉积环境
![碳酸盐沉积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ccd0d2a67ec102de2bd89b5.png)
碳酸盐沉积环境碳酸盐沉积环境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分布地带: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南北纬30o 左右)的清澈、温暖、滨浅海地带条件:浅水、暖水、清水、阳光充分、没有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
生物: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
沉积物:主要是两类沉积物(1)颗粒碳酸盐(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2)造礁生物粘结岩。
少量灰泥在南北纬40o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藻类有密切关系在水深15m中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
主要与浅水绿藻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
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成为颗粒的主要供给者)。
藻类繁盛提供了大量碳酸盐沉积物。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生物有密切关系藻类的生活需要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环境。
海水浑浊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生长,堵塞底栖生物的摄食器官,影响其繁衍(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
海水太深,阳光和氧气不足,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都不利。
海水太深,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会有大量碳酸盐的产生。
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浮游生物(颗石藻、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漂运来的灰泥或粉屑。
浅海碳酸盐颗粒的复杂成因内(源)碎屑:盆地内准同生改造的碳酸盐颗粒。
内(盆内):直接来源与准同生改造;成分:碳酸盐。
在海岸高能带,由于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使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簸选,将细粒碳酸盐带走,而留下各种砂砾级碳酸盐颗粒,形成各种砂砾屑滩、介壳滩、沿岸砂坝、砂咀、滨外砂堤、砂洲、潮汐三角洲、潮汐砂坝等(西沙群岛)。
细粒碳酸盐(灰泥、粉屑)沉积在:(1)较深水盆地区:陆棚边缘、障壁砂坝前缘的较深水区(滩前、滩间)。
(2)较低能的浅水区:障壁后的泻湖及潮坪区。
碳酸盐与生物和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
海洋环境及其相模式-4 (碳酸盐海相)
![海洋环境及其相模式-4 (碳酸盐海相)](https://img.taocdn.com/s3/m/d38f36474afe04a1b171de6a.png)
一、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二、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五、风暴成因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六、大陆斜坡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1
二、潮坪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潮坪: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较小,宽阔、平缓 倾斜的海岸(滨海)地区。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五、风暴成因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六、大陆斜坡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4
1、正常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潮上顶部:陆相沉积,如风成砂、钙结壳和淋滤构造
潮上(泥坪): 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 藻席灰岩,鸟眼、窗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 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砾。
碳酸盐潮坪也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按湿度和盐度可分为两类: (湿度和盐度)正常潮坪和 干旱盐化潮坪。
3
第三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模式
一、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
二、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1、正常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2、萨布哈碳酸盐岩潮坪沉积相模式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7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海岸萨布哈:是波 斯湾海岸的一片荒 芜低平的盐碱地。 现在用来代表干旱 气候条件下有盐壳 的盐坪、盐沼和盐 碱滩沉积环境。对 潮上带的盐坪称为 海岸萨布哈。大陆 内干旱盆地形成的 盐碱滩、干盐湖则 称为大陆萨布哈。
8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波斯湾的特鲁西尔海岸现代潮坪和萨布哈是一个最近三百年
内形成的海退序列。其底部为一套潮坪沉积的碳酸盐泥、藻泥碳
海相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与有机质特征
![海相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与有机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66688fe700abb68a982fb62.png)
2) 影响海水温度 。低纬度区的海水表层温 度为 20~26℃,至水深 100 m 逐渐降至 10℃左右 , 至 200 m 水深降至 7℃左右 ,大于 600 m 降至 4℃ 左右 [ 5 ] 。温度 影 响 生 物 的 生 长 , 温 度 降 低 增 加 CO2 的 溶 解 量 , 从 而 降 低 海 水 的 pH 值 , 促 进 CaCO3 的溶 解 。因此 , CaCO3 沉积比例随水深增 加而减少 ,深水区无 CaCO3 沉积 [ 6, 7 ] 。
113 早 、中奥陶世华北陆表海的碳酸盐沉积
图 1 现代海洋碳酸盐岩的分布 [3 ] Fig11 D istribution of carbonates in the modern sea
据古地磁资料 ,早 、中奥陶世的华北板块漂移 至赤道附近 (图 2) [ 8, 9 ] ,是一个以震旦系变质岩为 基底经寒武纪剥蚀夷平和沉积充填后形成的古大 陆 ,海水淹没古大陆形成范围广大 、坡度很小 、水 体很浅的陆表海 ,为碳酸盐沉积制造了最佳条件 : 1)低纬度范围内强烈的蒸发作用浓缩溶解的盐 类 ,必然发生大规模的生物 - 化学或完全无机的 CaCO3 沉淀 ,大范围分布的硬石膏 、盐岩及其垂向 上与纯净碳酸盐岩的互层沉积 ,表明了蒸发作用 的强烈程度与海平面不大的振动幅度 [ 10 ] 。 2 ) 根 据沉积构造 (波状层理 、鲕粒结构 、虫孔 、乌眼 、泄 水构造 、窗格构造 、泥裂等 ) 、岩性组合 (潮上萨巴 哈 )及生物组合分析 ,华北陆表海水深一般在 10~
第 30卷 第 3期 文章编号 : 0253 - 9985 (2009) 03 - 0337 - 06
O IL & GAS GEOLOGY
2009 年 6 月
辛长静《沉积岩与沉积相》第十二章
![辛长静《沉积岩与沉积相》第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21502eed83d049649b6658af.png)
三、潮汐作用相带模式
1、拉波特的模式 Laporate(1967)对美国纽约州下泥盆统曼留斯组 的碳酸盐岩进行研究,认为该组是在一个非常接近海 平面的环境中形成的。 他根据该组岩性及 古生物特征,以潮汐作 用带为主要标志,划分 出了3个相带。 潮上带
第十二章 海洋碳酸盐沉积 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carbonate rocks
一、概 述
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下的 浅海环境。不仅以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方 式形成,也有机械作用形成的。
二、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
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主要发育于海洋环境, 少量见于非海洋环境。
Armstrong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相带类型
浅滩相 主要为鲕粒及生物碎屑的颗粒岩,具交错层理
向岸相带 含粪球粒颗粒灰泥岩及泥质颗粒岩 开阔
台地相
向海相带
含棘皮类及苔藓类的泥质颗粒岩及 颗粒质泥岩
远岸相带 局限 台地相
近岸相带
以含海绵骨针的泥岩为主 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陆相
滨海的咸水~淡水沼泽沉积
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大多 是陆表海。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浅海却大都 不是陆表海,而是陆缘海。
我们 正生活在 一个海平 面很低的 地质时代 中。
Shaw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陆表海的水能量特 征,并且还在能量的基础上,对陆表海沉积物的 分布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
五、综合相模式
1、 Armstrong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停滞缺氧盆地 潮汐陆棚 斜坡脚 前斜坡 开阔海陆棚 浅滩水 开阔台地 局限台地 潮间~潮上带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d89220302020740be1e9bab.png)
第十二章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第一节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一、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海洋环境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30°纬度的赤道南北温暖浅海地带,如加勒比海大巴哈马滩、波斯湾、孟加拉湾、我国南海诸岛及印度尼西亚巽他陆棚等地。
上述地带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局部有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灰泥及造礁生物粘结岩正在堆积。
而在南北纬度40°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
这些现代海相碳酸盐产出环境,不仅是温暖、浅水,而且是清水环境,如加勒比海的三大碳酸盐滩,远离密西西比河口自西来的沿岸流,这就避开了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我国广西北海水域的涠洲岛和海南岛南端的三亚市的滨浅海域,同样远离粘土及粉砂的供给区而以沉积碳酸盐为主。
除造钙生物提供的骨骼,现代热带浅海碳酸钙沉积与藻类活动有关。
据金斯伯格(R. N. Cinsburg,1975)的资料,现代热带浅海小于10-15m水深的海域,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主要与这一水域的绿藻海松科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需要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及颗粒的主要提供者,因此藻类繁生可以提供大量碳酸盐沉积物,而它的生活需要一个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的环境。
如果海水浑浊,不仅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的生长,另外悬浮的粘土可以堵塞许多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摄食器官,使这些动物不能繁衍,也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故浑水对碳酸盐的生成起着抵制作用。
海水太深,阳光不足,氧气不够,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不利;位于CCD面之下的深海水域,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仅不会有大量原地碳酸盐沉积物的直接产生,而且对已堆积的碳酸盐沉积物有强烈溶解作用,部分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具几丁质表面保护层的浮游生物(如颗石藻、抱球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以浊流方式搬运来的灰泥或粉屑供给。
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资料
![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bb140cc77da26924c5b035.png)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1、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台地和滩;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台地和滩;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
1)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百米; ◎斜坡上相带宽缓、不规则,没有明显的地 形 坡折; ◎在地震剖面上,缓坡沉积表现为低角度的S 型或叠瓦状前积结构 。
丘状反射
丘状反射
丘状反射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2.碳酸盐沉积相带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发展(福克,欧文,1965) 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背景。
在陆棚狭窄、陆棚边缘陡峭的地方, 相带分布窄而规则; 在台地和边缘区、陆棚区宽阔的地方, 相带分布较宽而复杂。
三个相区-能量的观点
Z
Y
X
三个相区九个相带(1975)
青鱼刺层理(潮间带下部—潮下带,涨潮流速 与退潮流速基本相当时出现)
2)浅海陆架相
2)浅海陆架相
◎由潮下骨屑泥灰岩、粒屑灰岩和砂屑灰岩 等岩性构成的、向上变浅的准层序组成。
◎若存在正常海水,则该相带动植物群发育, 包括珊瑚、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海绵类、 有孔虫及藻类等,生物扰动普遍。
◎海水盐度正常到中等盐度,水体循环程度 从低到中等偏高,这主要取决于台地边滩对 潮汐和潮流的限制程度。
◎由泥或粉砂级颗粒沉积物组成 ◎发育风暴成因纹层,藻纹层、
内碎屑层 ◎潮上环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 从而具有泥裂、鸟眼构造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潮上带沉积(泥裂)
潮上带大量水平层理和液化流动 包卷层理和顶部的泥炭沉积
潮上带和潮间带波状叠层石
1)潮坪相
第十七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相)
![第十七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相)](https://img.taocdn.com/s3/m/49ab02e614791711cd7917ac.png)
第十七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相)第一节概述一、碳酸盐沉积物的生成条件“暖、清、浅”(一)最有利的生成环境是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海陆棚;(二)热带、亚热带开阔海的表层水中,也形成大量的碳酸盐沉积物;(三)水温较低的中、高纬度浅海中也有碳酸盐沉积。
二、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浅水陆棚和浅滩上,这些沉积物的一部分会被向陆和向深海盆地搬运。
这样,碳酸盐的沉积物有三个不同的沉积区:海岸沉积区、浅水陆棚区和深水盆地区。
潮汐流和风暴流将浅水陆棚上生成的碳酸盐沉积物向岸搬运到潮坪或海滩上,在那里形成碳酸盐砂和灰泥的沉积。
风暴回流和重力流则将浅水陆棚上生成的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深水环境中沉积,这些基质支撑的颗粒沉积层在深水环境中与细粒的悬浮物沉积在一起。
留在浅海陆棚区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和潮汐流的簸扬下,灰泥被带到低能泻湖或较深水中沉积,在波浪作用强的高能带留下碳酸盐砂,形成颗粒滩或生成生物礁。
这样,在海洋环境中就形成了多样的碳酸盐岩。
第二节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分为海洋环境和非海洋环境。
其中海洋环境是主要的。
一、滨岸浅水碳酸盐沉积滨岸或浅水海洋环境一般指水深小于20米的各种海洋环境。
(一)无障壁的海岸碳酸盐沉积海南岛沿岸现代盐沉积是较好的例子。
1.潮间带海滩岩相当于前滨带的潮间带,最明显的特征是“壳积线”,或者说是由碳酸盐型海滩岩组成的滩脊。
海岸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生动物壳,由于波浪和潮汐的作用而堆积成为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的“壳积线”。
2.礁屑平台由于海南岛附近水域的海水温度、含盐度、透明度等性质有利于珊瑚的生长,而在滨岸带大量繁殖了小型珊瑚礁,当它们被波浪等营力打碎后,就成为碳酸盐的碎屑沉积物,因而形成了一些碳酸盐质的礁屑平台。
3.砾石层阶地由半固结的碳酸盐胶结砾石组成,分布在开阔滨海沉积带中。
距岸越近,基岩成分的砾石越多,距岸越远,生物碎屑的砾石越多。
4.珊瑚海南岛沿岸的珊瑚有116种,主要构成岸礁和裙礁。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65bff197581b6bd97f19eaf6.png)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分布地带: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南北纬30o左右)的清澈、温暖、滨浅海地带条件:浅水、暖水、清水、阳光充分、没有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
生物: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
沉积物:主要是两类沉积物(1)颗粒碳酸盐(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2)造礁生物粘结岩。
少量灰泥在南北纬40o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藻类有密切关系在水深15m中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
主要与浅水绿藻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
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成为颗粒的主要供给者)。
藻类繁盛提供了大量碳酸盐沉积物。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生物有密切关系藻类的生活需要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环境。
海水浑浊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生长,堵塞底栖生物的摄食器官,影响其繁衍(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
海水太深,阳光和氧气不足,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都不利。
海水太深,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会有大量碳酸盐的产生。
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浮游生物(颗石藻、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漂运来的灰泥或粉屑。
浅海碳酸盐颗粒的复杂成因内(源)碎屑:盆地内准同生改造的碳酸盐颗粒。
内(盆内):直接来源与准同生改造;成分:碳酸盐。
在海岸高能带,由于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使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簸选,将细粒碳酸盐带走,而留下各种砂砾级碳酸盐颗粒,形成各种砂砾屑滩、介壳滩、沿岸砂坝、砂咀、滨外砂堤、砂洲、潮汐三角洲、潮汐砂坝等(西沙群岛)。
细粒碳酸盐(灰泥、粉屑)沉积在:(1)较深水盆地区:陆棚边缘、障壁砂坝前缘的较深水区(滩前、滩间)。
(2)较低能的浅水区:障壁后的泻湖及潮坪区。
碳酸盐与生物和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2f0d62831126edb6e1a1017.png)
“台地”,即碳酸盐岩台地的简称,来自对巴哈马 台地的研究。巴哈马是被深海所包围的地形平坦的 浅水平台,具有很陡的斜坡。但现在台地的含义已经 扩大了,泛指“以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为 主、地 形 较 平 坦 的 浅水沉积环境”。
本文将“浅水”定义为水深在风暴浪基面以上的 水体。对于海洋来说,风暴浪基面的深度一般在 50 ~ 60 m 左右。对于湖泊来说,这个深度要小得多,一 般为几米到十几米左右,视湖泊大小和深浅而定。海 水的透光带可达 100 m 左右,但 50 ~ 60 m 以内是阳 光较充足的范围。充足的阳光是藻类等植物生存发 育的必要条件,而植物又是动物的食物。现代生物礁 主要分布在 50 ~ 60 m 以内的海域。尽管钙质底栖生 物生存的环 境 可 达 200 ~ 400 m,但 超 过 50 ~ 60 m 后,无论钙质生物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急剧减少; 尽管 现代几千米的海底有的地方有钙质软泥,但这些钙质 沉积物是海面上的钙质微体浮游生物死后沉落到海
尽管现代几千米的海底有的地方有钙质软泥但这些钙质沉积物是海面上的钙质微体浮游生物死后沉落到海表1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分类table1classificationofmarinecarbonatesedimentaryfacies相facies亚相subfacies微相microfacies亚微相submicrofacies台地潮坪滨岸潮坪台内潮坪台缘潮坪潮上带潮上灰坪潮上云坪潮上云灰坪潮上滩潮上湖潮间带潮间灰坪潮间滩潮汐水道潮下带潮下灰坪潮下滩滩岸滩障壁滩台内滩台缘滩滩中滩缘礁台缘礁礁核礁前斜坡礁后滩礁沟堡礁岸礁礁核礁前滩礁后滩礁沟斑礁礁核礁缘滩塔礁礁核礁缘斜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斜坡缓坡上部下部陡坡上部下部陡崖上部下部盆地浅盆深盆669沉积学报第31卷底形成的
简述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
![简述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d48bd1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a.png)
简述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
碳酸盐沉积环境是指一种地质学上的沉积环境,其主要特征是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
在现代环境中,碳酸盐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
这些水体中的碳酸盐类物质通过化学和物理过程被沉积在水底或海底,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岩。
在碳酸盐沉积环境中,石油、铅锌矿、锰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
同时,碳酸盐沉积环境也是海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海洋沉积环境(压缩版)
![海洋沉积环境(压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668c9d84868762caaed530.png)
潮汐的形成:月球吸引 潮位: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垂直 升降 潮流: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水平 移动 潮位的升降扩大了波浪对海岸作 用的宽度和范围,并形成潮间带 沉积环境。 潮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搬运、 堆积起到重要作用。
海流:由地球重力场或海水温度、盐度分布不均 产生密度梯度而引起的海水流动,如上升洋流、 等深流、内潮汐流等。
4.生物化石 生物相当丰富 生活环境:盐度、水深 狭盐性生物:耐盐度有 限的生物。 广盐性生物:耐盐度广 泛的生物。 生活方式:底栖、游泳、 浮游,底栖生物主要分 布在水深0-200m的海底。
波浪规模巨大,是 海洋中产生侵蚀、 搬运、沉积作用的 主要动力,对海岸 附近不同地带沉积 物的作用不同。
海滩砂脊
海岸砂丘
2.后滨亚相(back-shore sub-facies)
位于海岸沙丘与平均高潮线之间,属潮上带。
有水时,沉积水动力较强,无水时,受风的改造,沉 积动力较弱。 沉积物为较粗的砂,粒度较沙丘带粗,圆度及分选较 好。
后滨亚相沉积物具平行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当 后滨中有较浅的洼地并被充填时,可形成低角度的交 错层理。 具有大量遗留和堆积下来的生物介壳,凸面向上。
3 大洋盆地(洋壳),平坦、有洋脊和海沟。
⑥结合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可划分四个沉积环境: 1、海岸环境(滨线环境):浪基面以上(属海陆过渡环境) 2、浅海陆栅环境:浪基面到陆栅边缘水深<200m。 3、半深海(大陆坡)环境:相当大陆坡,水深200-2500m。
4、深海(大洋盆地)环境:水深>2500m。
5.砂体形态
海岸砂体常平行于海岸线走向呈线状分布,并 往往成排出现,剖面上常呈下平上凸的透镜状 或席状。
无障壁海岸相
滨海相
第9章 碳酸盐沉积环境
![第9章 碳酸盐沉积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d8d4d12ce2bd960590c6773f.png)
• 4、碳酸盐沉积主要受水文控制; 、碳酸盐沉积主要受水文控制; • 5、由于大多数碳酸盐沉积物是由生物产生的,基 、由于大多数碳酸盐沉积物是由生物产生的, 本上属于就地生成, 本上属于就地生成,因此生物颗粒大都反映了其生 活环境(盐度、水循环、温度、深度、底质等); 活环境(盐度、水循环、温度、深度、底质等); • 6、深海是指水深大于2000米的区域,现代深海海 、深海是指水深大于 米的区域, 米的区域 以上地区覆盖着30%以上的碳酸盐软泥, 底1/3以上地区覆盖着 %以上的碳酸盐软泥,由 / 以上地区覆盖着 浮游有孔虫(抱球虫)的遗体和钙质超微化石组成。 浮游有孔虫(抱球虫)的遗体和钙质超微化石组成。 但是在超过CCD以下 以下400米深的水域已不存在碳酸 但是在超过 以下 米深的水域已不存在碳酸 盐软泥。 盐软泥。
沉积岩石学 Sedimentary Petrology 第9 章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
CONTENTS
• • • • • • • • 9.1 碳酸盐沉积一般特征; 9.2非海相碳酸盐沉积物; 9.3 浅海碳酸盐和碳酸盐台地; 9.4 潮间-潮上带碳酸盐; 9.5 泻湖碳酸盐; 9.6 礁和碳酸盐建隆; 9.7 远洋灰岩; 9.8 再沉积深水灰岩。
பைடு நூலகம்
石灰岩洞穴沉积物
• 饱和碳酸钙的地下水在与大气接触时,逸 饱和碳酸钙的地下水在与大气接触时, 出CO2,沉淀碳酸钙,形成石钟乳和石笋 ,沉淀碳酸钙, 以及葡萄石等。 以及葡萄石等。
9.3 浅海碳酸盐和碳酸盐台地 (Marine carbonates and carbonate platforms)
9.2 非海相碳酸盐沉积物
• 1、湖泊碳酸盐沉积; 、湖泊碳酸盐沉积; • 2、钙质层和钙结岩层; 、钙质层和钙结岩层; • 3、石灰岩洞穴沉积物。 、石灰岩洞穴沉积物。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2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2](https://img.taocdn.com/s3/m/0bed0470e2bd960590c6775b.png)
邵阳西寨口D3x积云状叠层石(潮间带)
隆回滩头C1d3中厚层灰质白云岩(潮上带)
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邵东段)
冷水江锡矿山石炭系剖面:岩关组 邵东段具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沉积的特点,反映了混积潮坪相环境
2、局限台地相
太原西山本溪组半沟段
隆回滩头石炭系岩关组为生屑灰岩及泥质灰岩,局限台地沉积
隆林德峨黄龙组主要岩性以 大套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 泥晶灰岩,其中含有大量的 深灰色中厚层生屑灰岩,表 现为多次生物碎屑粒序旋回 堆积,代表了本区多次的异 地生屑颗粒形成的浅滩环境。
广西上林塘红二叠系剖面:下二叠统则主要为清水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代表 了较为稳定的开阔台地沉积,局部的重力流沉积反映了短暂的台缘斜坡环境;
三、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生物骨胳和藻类繁 盛是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的最主要因素。
碳酸盐颗粒(内碎 屑、鲕粒、藻粒、球 粒 、生物颗粒)
碳酸盐骨架(珊瑚、 层孔虫等)
碳酸盐泥(机械的、 化学的、钙藻、钙质超 微生物)
绝大多数碳酸盐在浅海环境中形成,其沉积作用过程主要受到化学和生物 化学条件的控制。 1、生物在碳酸盐岩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2、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3、碳酸盐岩沉积基本在原地形成; 4、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环境; 5、碳酸盐岩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控制(抑制)。
2020/9/29
15
7、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
斜坡脚一般位于浪底以下,岩石主要为薄层的细粒石灰 岩,有的地方夹有燧石及粘土层,有滑塌现象,陆源碎屑少 见,多呈页岩夹层出现。
薄层泥岩夹硅质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分布地带: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南北纬30o左右)的清澈、温暖、滨浅海地带条件:浅水、暖水、清水、阳光充分、没有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
生物: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
沉积物:主要是两类沉积物(1)颗粒碳酸盐(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2)造礁生物粘结岩。
少量灰泥在南北纬40o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藻类有密切关系在水深15m中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
主要与浅水绿藻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
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成为颗粒的主要供给者)。
藻类繁盛提供了大量碳酸盐沉积物。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生物有密切关系藻类的生活需要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环境。
海水浑浊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生长,堵塞底栖生物的摄食器官,影响其繁衍(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
海水太深,阳光和氧气不足,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都不利。
海水太深,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会有大量碳酸盐的产生。
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浮游生物(颗石藻、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漂运来的灰泥或粉屑。
浅海碳酸盐颗粒的复杂成因内(源)碎屑:盆地内准同生改造的碳酸盐颗粒。
内(盆内):直接来源与准同生改造;成分:碳酸盐。
在海岸高能带,由于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使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簸选,将细粒碳酸盐带走,而留下各种砂砾级碳酸盐颗粒,形成各种砂砾屑滩、介壳滩、沿岸砂坝、砂咀、滨外砂堤、砂洲、潮汐三角洲、潮汐砂坝等(西沙群岛)。
细粒碳酸盐(灰泥、粉屑)沉积在:(1)较深水盆地区:陆棚边缘、障壁砂坝前缘的较深水区(滩前、滩间)。
(2)较低能的浅水区:障壁后的泻湖及潮坪区。
碳酸盐与生物和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
生物遗体和生物作用。
些生物能适应高能环境,具有抗浪的生态本能,它们在高能环境下原地生长聚集成为礁体。
在高能带,由于向岸的波浪和潮汐作用,较深部的海水能够沿着斜坡上升到浅水区,使其温度剧然升高,水压降低,CO2迅速释放,促进了CaCO3大量沉淀。
同时,从深水带来大量养料,有利于造礁生物的生长。
所以,在沿岸高能带常形成岸礁,在滨外或陆棚边缘高能带常出现堤礁或堡礁(Barrier reef)。
生物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世界上有一个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它就是有名的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它纵贯蜿蜒于澳洲的东海岸,全长2011km,最宽处161km。
南端最远离海岸241km,北端离海岸仅16km。
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
无生物礁的地带如果这些地带,持续地保持高能条件,同时,碳酸钙又过饱和,这就使造礁生物不能大量繁衍。
出现明显的碳酸盐的沉积作用、胶结作用、颗粒的包壳作用等。
产生被亮晶胶结的颗粒灰岩。
颗粒类型:鲕粒、砂屑、球粒、团块、核形石、生物碎屑等。
在障壁(礁或碳酸盐砂堤)后的泻湖及潮坪:是水循环受到限制的低能条件。
在炎热干燥区蒸发作用使泻湖咸化,正常海水化学沉淀CaCO3(文石)。
咸化到一定程度就沉淀高镁方解石(转变为白云岩)及蒸发岩(膏盐、盐岩)沉积。
生物很贫乏,仅有某些广盐性生物。
在温暖潮湿区泻湖的盐度变化不大,可出现大量绿藻、钙质海绵、苔藓虫及腕足类等,为碳酸盐沉积提供大量颗粒。
在潮坪地带由于间歇性的潮汐泛滥及陆上暴露干涸,形成白云岩以及鸟眼、干裂、纹层、膏盐晶体假象等沉积构造。
在热带多雨区,潮间坪沉积物里出现淡水沉积透镜体,造成富含半咸水植物的沼泽,或出现微喀斯特地貌,沉淀结壳状淡水方解石等。
水深5米水深2米多毛纲海底水深7m普通海綿綱水深5米水深7米一、碳酸盐沉积相模式1.按能量带划分的模式Shaw,1964年,把浅海碳酸盐沉积区划分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种类型,论述了陆表海的水能量特征,提出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分异主要取决于海水的能量。
陆表海内波浪、海流、潮汐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分带主要因素。
Irwin,1965年,根据Shaw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陆表海沉积模式。
按照能量,把陆源物质输入很少的陆表海(清水碳酸盐盆地)从海岸到广海方向划分为X、Y、Z三个带。
Z带:潮上低能带,波浪作用小。
灰泥为主, 干旱气候形成白云岩和蒸发岩。
岩石有泥晶灰岩、纹层状灰岩、白云岩。
常见干裂、鸟眼构造、扁平砾石、潜穴、钻孔等沉积构造。
生物丰度和分异度低,仅见兰绿藻、介形虫、腹足类、双壳类等。
Y带:潮间带+潮下高能带,阳光、氧气、养料丰富,底栖生物及藻类大量繁盛。
形成生物礁。
大量碳酸盐颗粒(鲕粒、生物碎屑、内碎屑)。
多为亮晶颗粒灰岩。
交错层理发育。
X带:潮下低能带(浅海)。
以粉屑、灰泥沉积为主(粉屑灰岩、灰泥岩)。
较深水、静水、氧气不足,藻的生长受到限制。
暗色,水平层理。
按能量带+潮汐划分的模式Laport (1967, 1969) 修改了Shaw 和Irwin 的模式,认为潮汐作用在海水动力能量分带上起重要作用。
发现由于潮汐面频繁变动经常引起能量带的复杂迁移,因而形成各相带的变化。
把碳酸盐的能量分带与潮汐分带结合起来,划分出四个相带。
(1):潮上及潮间带:相当于Irwin的Z带;(2):浅的潮下带:位于波基面以上,相当于Irwin的Y带;(3):无陆源沉积的潮下带,位于波基面以下,无细粒陆源碎屑物(主要指粘土),相当于Irwin的X带的上部;(4):有陆源沉积的潮下带:位于波基面之下,有陆源粘土沉积物,相当于Irwin的X带的下部。
2.威尔逊的综合沉积相模式威尔逊(Wilson,1975)综合了古代及现代碳酸盐的大量沉积模式,吸收了按能量、潮汐划分碳酸盐相带的优点。
根据海底地形、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水深、海水循环、气候条件等因素建立了综合的碳酸盐沉积的标准相带模式。
把海洋碳酸盐划分为三大相区、九个相带、22种微相类型。
Wilson模式九个相带的划分比较详细和系统,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性模式,已被普遍使用。
它的基本格局仍是低能—高能—低能这3大相区。
盆地相区的1、2、3相带,其海底深度均位于浪基面之下,属低能带,与Irwin的X相带相当。
台地边缘相区的4、5、6相带,其海底深度均位于波基面之上,波浪作用强烈,均属高能带,与Irwin的Y相带相当(其是礁滩的模式)。
台地相区的7、8、9相带,均位于台地边缘相区之后(靠陆一侧),这里波浪能量消失(潮汐为主),水体运动均比较弱,属低能带,与Irwin的Z相带相当。
但是开阔台地相台(7相带)也可能有部分地区海底水动能较高。
Wilson模式9个相带实例塔北Cm-O碳酸盐岩台地层序-体系域类型与空间分布现代生物礁\ 现代碳酸盐滩二、潮坪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潮坪: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较小,宽阔、平缓倾斜的海岸(滨海)地区。
在缺乏陆源碎屑物时,形成潮坪碳酸盐沉积。
潮坪碳酸盐岩沉积标志:暴露构造、潮汐层理、碳酸盐、藻类作用潮坪藻席带。
碳酸盐潮坪与陆源碎屑潮坪的区别:陆源碎屑潮坪的前方发育障壁岛或滩;碳酸盐潮坪多数与藻席发育有关,藻席的大量和广泛发育起到阻挡外海波浪的作用(藻礁),使大部分碳酸盐台地免受海浪作用破坏,而成为一个以潮汐作用为主的碳酸盐沉积环境。
碳酸盐潮坪也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按湿度和盐度可分为两类:正常(湿度和盐度的)潮坪和干旱盐化潮坪。
(1)、正常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潮上顶部:陆相沉积,如风成砂、钙结壳和淋滤构造。
潮上(泥坪): 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藻席灰岩,鸟眼、窗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砾。
潮间坪:波纹状、半球状叠层石灰岩,泥裂、雨痕、鸟眼构造、窗格构造、波痕、冲刷及充填构造,可有足迹、爬痕、潜穴等。
泻湖(低能带):柱状和锥状叠层石。
潮下(低能带-高能带):核形石、凝块石、锥状叠层石。
潮下带上部,发育颗粒灰岩,并组成沙滩脊(近岸滩)。
盆地相:属于浅海环境,多为浪基面以下细粒碳酸盐沉积,水平层理。
潮坪的主体是潮间带。
海岸萨布哈:是波斯湾海岸的一片荒芜低平的盐碱地,现在用来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有盐壳的盐坪、盐沼和盐碱滩沉积环境。
对潮上带的盐坪称为海岸萨布哈。
大陆内干旱盆地形成的盐碱滩、干盐湖则称为大陆萨布哈。
波斯湾的特鲁西尔海岸现代潮坪和萨布哈是一个最近三百年内形成的海退序列。
其底部为一套潮坪沉积的碳酸盐泥、藻泥碳和纹层碳酸盐沉积,其上为萨布哈沉积。
靠陆方向(上部萨布哈)为结核状硬石膏层、碳酸盐和石英砂、肠状石膏层。
向海方向(下部萨布哈)则为块状的石膏软泥沉积。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陆源碎屑萨布哈和碳酸盐萨布哈常同时出现。
萨布哈型碳酸盐潮坪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沉积作用具如下特殊标志:A: 高速蒸发和高度超咸形成蒸发矿物(石盐、石膏、硬石膏、白云石、天青石、菱铁矿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藻席灰岩,鸟眼、窗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砾。
B:白云石化作用强。
盐类沉淀和盐壳形成。
淡水作用,盐类溶解,导致地下水中Mg2+/Ca2+比值提高,促进文石、高镁方解石的白云石化作用。
C:如果环境稳定,大量石膏被改造形成具有特殊网状结构的复杂块体、扭曲的盘肠状外形的石膏。
D:蒸发矿物呈斑状变晶生长,主体沉积物被挤到晶体间隙中,沉积结构被破坏。
白云石化作用使文石和灰质颗粒发生白云石化,形成鸟眼白云岩、结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
三、台地边缘砂滩相碳酸盐沉积特征浅水、高能、无障壁(即礁不明显,呈现水下滩、坝带)。
台地边缘砂滩碳酸盐环境是台地边缘相区的一种高能环境,处于开阔浅海,没有障壁和广阔藻席,碳酸盐沉积作用直接受海洋波浪和潮汐控制。
一般水深5—10m。
海水循环良好,盐度正常,氧气充分。
由于底质处于移动状态,因此不适于生物繁殖。
能量和地貌:波浪、潮汐、沿岸海流的簸选,形成纯净的碳酸盐砂堆积。
浅滩、海滩、滨外砂坝、潮汐砂坝、风成砂丘岛。
岩石类型: 亮晶颗粒灰岩、亮晶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分选磨园好。
陆源碎屑物很少。
沉积构造: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
生物:礁及礁后斜坡处生活的生物的碎屑,由于底质经常移动,很少有原地底栖生物。
山东山寒武统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风暴成因)四、生物礁沉积特征1.生物礁的含义礁的最初含义是指海底突起岩块,能使船触礁失事。
现代生物礁主要是珊瑚礁。
生物礁的概念: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建立起来的水下隆起,沉积时的地貌比礁周围突起,礁核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形成深度从海水表面到水深200米,有的可达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