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王昭君

合集下载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王昭君一、生平经历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

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

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

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王昭君》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王昭君》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王昭君》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王昭君》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女子,她以其美丽动人的形象和传统的忠节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她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展现了一个女子的坚贞忠诚和爱国情怀。

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是人们常谈的话题之一。

她与汉哀帝刘欣相爱,却被选为美女送入匈奴。

尽管她身处异国他乡,却从不放弃对故乡和爱情的思念。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她对汉朝家族的忠诚和对爱情的执着。

而在她的坚持下,她的爱情终于得以圆满。

汉哀帝派人救出她,让她与自己重新团聚。

她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人们传颂的一段佳话。

除了爱情,王昭君的爱国情怀也是人们称道的。

在匈奴的犬戎之中,她以自己温柔、善良的性格和聪明才智,成功地化解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她不仅是汉朝的使者,也是汉朝的中国化的人。

她传播了中华文化,在异乡播撒了爱国志向。

王昭君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坚贞忠诚的追求。

无论是对家庭、对爱情还是对国家,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易投降,不轻易妥协。

其次是对美的追求。

王昭君以她的美丽打动了世人,她的美丽是爱情的源泉,同时也是她得以圆满的一大原因。

我们应该懂得美丽的力量,并用美丽的行为去影响和感动他人。

最后是对爱国的追求。

王昭君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并为此不断奋斗。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也应该有一颗爱国之心,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昭君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给人们以启示和教益。

她的爱情和爱国精神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尽管她的一生并不完美,但她的精神和故事会不断地激励后人,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昭君出使西域的故事

王昭君出使西域的故事

王昭君出使西域的故事“哎呀,我要是能像王昭君那么勇敢就好了!”我一边看着书上王昭君的故事,一边嘟囔着。

今天阳光真好啊,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

我们跑着跳着,嘻嘻哈哈的声音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玩累了,我们就坐在树下,我又忍不住说起了王昭君的事情。

“你们知道吗?王昭君可厉害了,她一个人就去了那么远的西域呢!”我兴奋地说。

“真的吗?那她不害怕呀?”小伙伴小明睁着大眼睛问。

“当然害怕啦,可是她还是很勇敢地去了呀!”我接着说,“她为了国家的和平,牺牲了自己呢。

”“哇,那她好伟大呀!”小伙伴们都感叹道。

我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了王昭君骑着马,带着坚定的眼神走向远方的画面。

我想,要是我也能像她一样该多好。

王昭君生活在汉朝,那时候国家需要和匈奴保持和平。

王昭君长得特别漂亮,而且很有才华。

当朝廷决定选一个人去和亲的时候,王昭君站了出来。

她明知道去西域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未知,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她带着汉朝的文化和礼物,来到了匈奴。

匈奴的人们一开始对她还有些陌生和怀疑,但是王昭君用她的善良和智慧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

她教他们种地、织布,还教他们读书写字。

她让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人们也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

我回过神来,对小伙伴们说:“我们也要像王昭君一样勇敢呀,以后遇到困难可不能退缩!”“嗯嗯,我们也要勇敢!”小伙伴们齐声说道。

我知道,我们现在还小,可能做不了什么大事。

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王昭君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们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可以爱护环境,可以努力学习。

王昭君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我要永远记住她的勇敢和奉献,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勇敢一点,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王昭君东方美人

王昭君东方美人

王昭君东方美人王昭君,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为东汉明帝刘启的妃子,其容貌之美素有盛誉。

她拥有一双如梦似幻的眼睛,皮肤晶莹剔透如雪,被形容为东方的美人。

王昭君的美丽和传说中的故事,使她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

相传王昭君出生在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在一个名叫梓潼的小城镇。

虽然她出身并不高贵,但却天生丽质。

王昭君娇小玲珑,眉宇间透着一种温柔和无尽的忧愁,她的美丽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王昭君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她精通音乐、舞蹈、诗词等艺术形式,并对国家的政治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的聪明才智和美丽容颜吸引了东汉明帝刘启的注意。

刘启对王昭君的美丽所倾倒,决心要娶她为自己的王后。

据史书记载,刘启在娶妻之前曾梦见一个神秘的东方美人,一夜之间就彻底迷失了自己。

他下令全国寻找这个美人,而这个美人就是后来的王昭君。

刘启见到王昭君的瞬间,沉醉于她那张天真无邪的面孔,而王昭君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位迷人的皇帝。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跟王昭君开这样的玩笑。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刘启决定将王昭君赐婚给匈奴的单于,以维护和平与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义无反顾地献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她毅然决然地远嫁匈奴。

王昭君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远赴边陲去了匈奴。

她在陌生的环境中熟悉了匈奴的风俗和文化,与匈奴的单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并努力融入匈奴人民的生活中。

尽管王昭君在匈奴过上了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她始终忘不了故乡的亲人和国家的繁华。

她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庭和民族,希望能够为汉朝做出更多贡献。

后来,匈奴的单于得知了王昭君内心的想法,他理解并支持王昭君回到故乡。

在匈奴单于的保护下,王昭君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回到故土后,王昭君成为了汉朝的贵妃。

她与刘启之间的爱情继续升温,两人相互倾诉着思念之情。

王昭君专心致志地帮助刘启处理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然而,命运再次玩弄了王昭君。

在她娇嫩的年纪,突然得了一种不治之症。

写王昭君的经历作文600字

写王昭君的经历作文600字

写王昭君的经历作文600字Wang Zhaojun, also known as Wang Qiang, was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of ancient China. She was born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was known for her exceptional beauty and talent in playing the zither. (王昭君,又称王嫱,是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西汉时期,以其绝美的容颜和弹琴的才华而闻名。

)Raised in a family of scholars, Wang Zhaojun was well-educated and skilled in both literature and music. She was also known for her kindness and humility, making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her peers. (王昭君成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出众。

她还以其善良和谦逊而获得同辈人的爱戴。

)In 33 BC, Wang Zhaojun was chosen to be a consort of the Han Emperor Yuan. Despite her reluctance to leave her homeland and journey to the northern frontier, she had no choice but to obey the imperial summons. Her marriage to the Xiongnu Chanyu, Huhanye, was a strategic move by the Han Dynasty to form an alliance with the Xiongnu. (公元前33年,王昭君被选中成为汉元帝的贵人。

演示文稿王昭君

演示文稿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 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认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 《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 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 恃其貌,独不肯与。画工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帝按图以昭君行。及去, 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 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生 离 汉 宫
不 幸 、 孤 苦
一 去
独 留
青冢 向
对 比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
对 比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死 葬 异 域
孤 寂 、 冷 落

朔漠
黄昏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汉家青史上, 计拙是和亲。
唐· 戎昱
谁贡和亲策, 千秋污简编。
南唐· 李中
题名妃出塞图 黄幼藻 天外边风扑面沙, 举头何处是中华? 早知身被丹青误, 但嫁巫山百姓家。
毛君真可戮, 不肯画昭君。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 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 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 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赞美王昭君散文

赞美王昭君散文

赞美王昭君散文拜谒王昭君今声秋风萧萧,秋雨绵绵,凉风细雨苍茫着广袤的内蒙古大地,眼前一片凝重的秋色。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进王昭君的墓园,沉浸在后人为其营造的清幽而又静谧的氛围之中。

西汉元帝年间,17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中成为一名待诏。

公元前33年,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亲临长安朝汉,并向元帝提出求婚。

昭君自行请愿,出塞和亲。

相传昭君和亲的一队人马走到雁门关时,昭君举目远眺,望见塞外的茫茫大漠,内心涌上一股难以启齿的离乡之愁。

她坐在马背上,弹了一曲悲壮的离别之曲。

这时,一群大雁从雁门关上空飞过来,发现一位美女怀抱琵琶,轻轻弹拨琴弦,被其美貌和琴声所吸引,低空盘旋,甚至停歇在地上,久久不愿离去。

昭君的“落雁”代称亦由此广为传诵。

和亲后,勤劳而又善良的王昭君,和单于相伴相随,足迹踏遍大漠南北原野。

她每到一处,那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呈现一派祥和富饶的景象。

昭君命运多舛,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妻子雕陶莫臬继立为新单于。

昭君曾求归汉朝未果,遂遵从胡俗,复嫁新单于,先后生有一男二女。

从这件事上,昭君突破了汉人的伦理辈份习俗,其内心的矛盾今人已无法猜测,但她入乡随俗的精神却可见一斑。

据史载,昭君出塞时期,边疆一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安康的日子达半个多世纪。

因此,一路走来,每每看到挺拔的白杨,临风的垂柳,我隐隐约约觉得这就是昭君的化身,是她在轻轻招手致意,是她生生不息的生命象征。

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有过争议的人物,专家学者褒贬不一。

但有一种事实活生生展现在眼前,那就是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昭君所倾注的情怀犹如涓涓清泉长流不息。

至今其墓园占地近百亩,墓体高33米,状如覆斗,巍峨兀立,芳草茂密,浓绿如茵,故被称作“青冢”。

墓前筑有百米来长的宽敞神道,依次耸立着青冢牌楼、嫱云石雕、和亲铜像。

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工艺奇巧,古拙中透出灵气的牛、马、驼、鹿等石象生。

靠边古香古色的馆室成排,极富民族特色。

高考人物素材:古代四大美女之王昭君_描写人物的作文

高考人物素材:古代四大美女之王昭君_描写人物的作文

高考人物素材:古代四大美女之王昭君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甘愿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她的出塞换来了六十余载的和平。

她就是王昭君。

出塞和亲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

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

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公元前33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匈奴生涯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被立为复株累单于。

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死后,复株累单于想娶昭君为妻。

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中原,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昭君遵从匈奴习俗。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主要成就边塞和平的贡献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因此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

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对于国家的贡献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昭君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和亲,从客观上缓解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王昭君全文文言文翻译

王昭君全文文言文翻译

昭君入宫后,因貌美而受后宫妃嫔嫉妒,虽才情出众,却不得汉元帝青睐。

汉元帝欲以和亲之策安抚匈奴,遂召见后宫女子,挑选美人为和亲使者。

昭君自请前往,愿以自身之美貌,换取汉匈两国之和平。

《汉书》载:“匈奴左贤王,勇猛善战,慕汉之威,欲结好于汉。

汉元帝乃召后宫美女,以和亲之策,使匈奴臣服。

”昭君闻之,心中暗自思量:“吾虽不得帝宠,然匈奴和亲,关乎汉室安危,吾当挺身而出,以保国家太平。

”于是,昭君以汉元帝所赐锦袍,赴匈奴和亲。

匈奴左贤王见昭君貌美如花,心生敬仰,遂以昭君为妻。

昭君在匈奴生活多年,生下一子,取名和亲王。

昭君虽身在他乡,却始终心系汉室,时常思念故土。

《后汉书》载:“昭君在匈奴,教以汉仪,为匈奴人敬仰。

匈奴人因昭君之美,不敢侵汉。

”昭君在匈奴,以汉文化教化匈奴,使得匈奴人逐渐接受汉文化,汉匈关系得以缓和。

然而,昭君心中始终怀有故国之思。

汉成帝即位后,昭君请求归汉。

汉成帝念其忠心,遂准其所请。

昭君归汉后,感慨万分,作《昭君怨》以抒发心中之情。

《昭君怨》云:“汉宫遥望汉阳关,泪滴秋波湿罗衫。

故国江山多胜景,此身何忍别君王。

”昭君归汉后不久,病逝于长安。

汉成帝为之痛惜,追封昭君为“和亲公主”。

后世文人墨客,多有歌颂昭君之美德者。

以下为《昭君怨》全文文言文翻译:汉宫遥望汉阳关,泪滴秋波湿罗衫。

遥望汉阳关,汉宫之上,昭君泪如雨下,秋波含泪,湿透罗衫。

故国江山多胜景,此身何忍别君王。

故国江山,美景无数,此身如何忍心离别君王。

昭君之情,凄美动人,其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王昭君,以其美貌与才情,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汉匈两国带来了和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王昭君出汉宫》原文及译文

《王昭君出汉宫》原文及译文

《王昭君出汉宫》原文及译文《王昭君出汉宫》原文及翻译原文: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文: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

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

王昭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

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昭君充当出行。

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

但是王昭君的#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注释:①宫人:宫女。

②和: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披:翻阅3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新《王昭君赛马》课文原文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新《王昭君赛马》课文原文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新《王昭君赛马》课文
原文
本文是《王昭君赛马》的原文课文,采用的是人教部编版统编版。

以下是课文的内容:
第一段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少女。

她漂亮聪明,骑马特别厉害。

第二段
一天,国王召见王昭君,对她说:“我听说你骑马非常好,你能不能帮我选一匹好马?”王昭君答应了国王的请求。

第三段
王昭君到了马棚,看了很多马。

她一眼就看中了一匹骏马。

这匹马体格高大,毛色黑亮,目光炯炯有神。

第四段
王昭君选择了这匹马后,开始准备参加比赛。

她认真训练自己的马术技巧,每天都骑着马飞驰在大草原上,不断磨练自己。

第五段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王昭君骑着她的骏马出现在赛场上。

她表现出色,马术技巧炉火纯青。

观众们纷纷赞叹她的表演,喝彩声不绝于耳。

第六段
最终,王昭君获得了比赛的冠军。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马术高手,赢得了国王和观众们的赞赏。

这是《王昭君赛马》的课文原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王昭君的勇敢和才华,以及她在马术方面的卓越表现。

(800字以上)。

大学语文 王昭君

大学语文  王昭君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

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

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

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

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

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

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

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

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

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

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

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

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阅读答案

《王昭君》阅读答案

《王昭君》阅读答案
《王昭君》阅读答案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也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如朝,求美人为阏氏①,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
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②,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狗马,人形不逮延寿。

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

樊育亦善布色,皆同日弃市。

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
①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王后的称号。

②弃市: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街头。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⑴乃使画工图形( )
⑵籍其家资皆巨万( )
⑶皆同日弃市(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 )
(2)案图召幸之( )乃穷案其事( )
3.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标点: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4.翻译句子: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五)
1.(1)“图”名词活用为动词(2)“籍”名词活用为动词(3)被动句
2.(1)画图形(2)通“按”,依据查办
3.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应对,举止娴雅。

4.皇上对外族很讲信用,所以不再换人。

王昭君原文及赏析

王昭君原文及赏析

王昭君原文及赏析原文: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注释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处指长安。

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玉关: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

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

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青冢:即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写人】塞外的琴音 关于王昭君的作文700字

【写人】塞外的琴音 关于王昭君的作文700字

【写人】塞外的琴音关于王昭君的作文700字王昭君,一个关于美丽与悲哀的传说。

她是汉朝时期的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子,也是匈奴的亲王呼韩邪的妻子。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昭君身世世人皆知,但她的一生却是如此坎坷不平。

出生在汉朝的世家之中,她拥有一副绝世的容颜和婉约的风姿,成为了当时众所瞩目的美人。

不过,她的美貌却成了她一生的悲哀。

在汉武帝时,为了和亲匈奴,王昭君被选中作为和亲的人选,嫁给了匈奴的亲王呼韩邪。

从此,她告别了大好的汉宫生活,来到了草原之上,开始了她命运的另一段旅程。

在匈奴之地,王昭君没有被富丽堂皇的宫殿所环绕,也没有骑乘驽马,而是坐在礼贤下士、刀枪之上的匈奴帐篷里,过着寒酸贫乏的生活。

她渴望着回到故乡,却再也没有机会。

而在匈奴,她最大的忧伤莫过于无法弃妻而归,她一生都过着儿女情长,无法自拔的悲剧。

王昭君的坚韧与顽强使得她在匈奴之地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足迹。

她不仅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在与匈奴人的交往中积极参与到了匈奴部落的日常事务之中,为匈奴的稳定与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却以自己的聪慧和勇敢,成为了匈奴人心中的一个传奇女子。

王昭君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分。

她的美丽,成了她一生的困扰,也成了她一生的传奇。

她深沉的眼眸中,映射出来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的眷恋,以及对自己悲苦命运的无尽的抱憾。

她用自己的坚韧与执着,演绎出了一曲关于美丽与悲哀的传奇。

如此坎坷的命运,如此悲壮的故事,让人们对王昭君的敬仰之情尤为深厚。

她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古代美人的光鲜靓丽,更是一个女子在人生的曲折中所昭示出的坚毅与智慧,以及对家国的深沉情感。

她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容颜,更体现在内心的丰富与光彩。

以她为榜样,我们应当更加坚韧坚忍,追求内心的美丽,超越外在的容颜,做一个真正内外兼修的坚强女子。

王昭君原文_翻译及赏析

王昭君原文_翻译及赏析

王昭君原文_翻译及赏析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昭君生平入宫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的地方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王昭君就被选入宫。

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

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王昭君可能也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

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

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

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

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

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

出塞汉宣帝驾崩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

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

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

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王昭君》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58首。

【原文】王昭君作者:唐·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注释】①《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而归,号宁胡阏氏。

此托昭君以致慨,深疾如毛延寿之颠倒妍媸、蔽贤欺君者。

②《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同日弃市。

”③马上琵琶行万里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④汉宫长有隔生春:句谓其人已埋骨塞外,汉宫惟画图长留其生前之春风面而已。

【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

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

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

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

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

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

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

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

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

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

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

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

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入宫五年,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

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

信手拿过琵琶,她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

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或许正是昭君自己有着如此愁伤的诗句,以致在后世世人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把出塞的昭君塑造成了哀怨的形象。

最早的代表作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此诗中不仅揣度了昭君的悲、怨、哀、伤,还认为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为阏氏(皇妃)也不为贵;按胡俗单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耻之至;又把出塞和亲视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由于西晋距汉代的时间
较近,所以石崇的《王明君辞》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对昭君的情感判断。

李白在《王昭君》中也说:“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故地妾。

”在这首五绝中,“今日”与“明朝”,“汉宫人”与“胡地妾”,对仗极其工整,但依旧是“怜其远嫁”的典型。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是另外一首咏昭君的名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边的六句极有韵致,没想到最后的两句,仍旧落入了“怨恨”的巢臼。

而白居易在17岁时写下的备受关注的《王明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殊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该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堪称上佳,但其立意却首开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先河。

但是,在诗词中有同样是以昭君为题材的,却也能看到昭君和亲的积极面,从而赋于昭君以有别于“悲怨”的全新的艺术形象。

唐代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王睿以“解”的方式,把“莫怨”、“莫嫌”的同情心送给了昭君,又为脱离深宫、远嫁匈奴而为昭君庆幸。

元代张翥的《昭君怨》:“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

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

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这阙词虽题作《昭君怨》,但只不过是沿用了《昭君怨》的词牌而已,实则是赞昭君之“幸”词。

不但一扫昭君的“悲怨”,不但把出塞和亲视为昭君的有幸,而且还为后世留下了“遗冢”和“千载芳名”。

明代的高壁的《昭君曲》:“奉诏事和亲,从容出禁宸。

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

”在这首中,以“从容”出塞的仪态,为“国难”献身的精神,和亲胜于奉君的大义,对昭君给于了肯定。

同为女性的清代几位女子,为昭君和亲的壮举也是大唱赞歌。

如葛秀英:“绝尘扬兵赋《大风》,旌旗依旧过云中。

他年重画麒麟阁,应让娥眉第一功。

”(《题明妃出塞图》)郭漱玉:“竟报琵琶塞外行,非关画图误倾城。

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咏明君》)郭润玉:“漫道黄金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

琵琶一曲干戈清,论到边功第一人。

”(《明妃》) 她们认为,化“干戈”为“和戎”,昭君应是“边功笫一人”和“娥眉第一功”的英雄人物。

在众多咏赞昭君的浩瀚诗海中,特别可贵的是唐代张中素的《王明君》。

在这首绝句中,作者对昭君和亲及其具有的历史意义作出了积极而准确的评价。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这实际上也就是和亲后胡汉边境的真实写照。

我以为,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因之,我们在进行以其为主角而创作的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时,只能在尊重基本史实和人物原型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和事实的主流本质在给予合理的艺术创造,而不能仅以主观的臆想和私自的揣度而非要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的“悲、怨、凄、哀”的总成,从而歪曲了广为人民赞颂的、具有传奇人生经历的昭君所应有的正面而积极的艺术形象。

要说昭君思念故土、思念亲人,这其实乃是人之常情。

人们书之、诗之,因系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但是,当她身负和亲使命出塞,成为单于的阏氏并生儿育女之后,有谁还能够对其生活进行幸福或者不幸福的主观推断?昭君出塞,有何悲之?汉宫谁谓之“天堂”?穹庐殊为乎“地狱”?昭君和亲,有何怨之?深宫皇妃,有何羡之?身为阏氏,有何耻之?
董必武老先生曾这样说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的确,困于深宫,愁喜难对世人言;和亲出塞,功过不求谁人鉴。

瑟瑟的秋风中,昭君骑马义无反顾地走向斜阳,那些琴声里的伤感与智勇,或许只有落雁才能深深地体会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