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洛丽塔情结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由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描绘了一位中年男子与少女之间禁忌的爱情关系。
这个故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因为它挑战了社会道德观念并涉及到心理上的扭曲。
本文将从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角度探讨《洛丽塔》中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背后的背景,包括《洛丽塔》的故事背景以及个体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观念制约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禁忌爱情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分析影响角色行为和决策的因素。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心理扭曲下个体欲望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并分析个体欲望如何受到社会道德评判并产生反弹效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对个体欲望和社会道德冲突的影响,并提出对个体和社会的启示与反思,同时探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中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分析,探讨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挣扎,并且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思考和启示。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对于禁忌爱情和心理扭曲问题更加需求深度思考。
2. 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背景:2.1 洛丽塔的故事背景:《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洛伊斯(Humbert Humbert)的视角展开。
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对未成年女孩洛丽塔(Lolita)产生了不正常的性幻想和欲望。
故事描写了亨伯特如何追求并最终与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禁忌的恋爱关系。
2.2 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体欲望的制约:在社会中,存在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道德标准通常用来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
禁止通奸、强奸或虐待未成年人等行为,是社会对于性爱和恋情方面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线。
洛丽塔之恋
亲在身边却得不到父爱的女孩 , 她 的情感是缺
失的 , 所以 , 她更 渴望 一 个 像 父 亲 一 样 能 给 自 己带 来 温 暖 和安 全 的男 人 出 现 在 自己的 生命 中。这样 的男 人 一 旦 出现 了 , 就 会 深深 吸引 着 她 。随着 女 孩 的身 体 发育 与 情感 走 向 的成 熟 ,
一
种 朝气 , 一种 个 性 ; 洛丽 塔对 男 人 的爱 , 又何 “ 女儿 是父 亲前 世 的小 情人 ” 。女孩 刚 出生
“ 凶神 恶煞 ” 的态度 来 对 待她 。有 一 天 , 帅气 成
熟 的男 主人公 走 人 了母女 的生 活 。男 主人公 是
以不 见得 是对 父爱 的渴 求 和 占有 呢 ?
面前学会 了撒娇和任性 。直 到有一天 , 女儿牵 着 男 友 的手来 到 父亲 面 前 , 父 亲 愉悦 的表情 下
是 一颗 失 落与 酸楚 的心 。 或许 这 真 的是前 世缘 分 奠定 了今 生 的父女 情 。 从弗 洛伊 德 恋父 情结 的角度 来 看 , 女 孩对 父 亲 的爱 比对 母 亲 更 多一 些, 甚 至 与 母 亲竞 争独 占父 亲 , 这 和 男 孩 的恋
部 电影 中 , 增 加 了很 多 细 节 。这部 影 片 给 我们 部 电影 中 , 把欲望、 越轨 、 任 性 以及 玩 世 不恭 的 生 活态 度 都展 示 得淋 漓尽 致 , 让 我们 看 到 了人
2 0 1 5/0 5 S AN WE N B A I J l A 5 5
和母 亲 一起 生 活 。她 的母 亲 性 子暴 烈 , 总是 用
还是在《 一树梨花压海 棠》 中, 洛丽塔最终还是
洛丽塔读后感1500
洛丽塔读后感1500《洛丽塔》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著名小说,其主题涉及到性与爱、道德与罪恶、美与丑等复杂的人性议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男主人公亨伯特·洛尔的爱情故事。
他对14岁的少女洛丽塔产生了病态的爱慕之情,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读完《洛丽塔》,我深受其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震撼。
小说以亨伯特的口吻讲述,让读者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一种病态的迷恋,他把洛丽塔塑造成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女神,却忽略了她的幼小年纪和无辜。
这种对未成年少女的迷恋和控制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恶心。
而洛丽塔则成为了亨伯特心中的禁忌之果,她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痛不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亨伯特·洛尔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但内心却充满了罪恶和自私。
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一种病态的迷恋,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对洛丽塔进行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侵犯,这种行为让人无法接受。
而洛丽塔则是一个受害者,她的童年被亨伯特摧毁,她失去了童真和快乐,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说中的情节让人心情沉重,对人性的探讨也让人深思。
亨伯特的罪恶行为让人感到愤慨和悲伤,他对洛丽塔的伤害是不可饶恕的。
而洛丽塔的悲惨遭遇也让人感到心痛,她是一个无辜的少女,却遭受了不幸的命运。
小说中对性与爱、道德与罪恶等议题的探讨,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小说,它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人深受触动。
亨伯特的病态爱情和对洛丽塔的伤害让人感到愤慨和悲伤,洛丽塔的悲惨遭遇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每一个无辜的生命,远离那些病态的迷恋和罪恶的行为。
“不伦之恋”抑或走在道德之上
“不伦之恋”抑或走在道德之上作者:李昕馨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洛丽塔》是著名俄侨作家纳博科夫的一部杰出作品。
在文中,作者主要讲述一位中年大叔中年亨伯特与懵懂无知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不伦之恋。
笔者主要分析和阐述了男主人公之所以会爱上这位仅有十二岁少女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进行疯狂爱恋的,并探讨了亨伯特的这份不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的情感是否真正触碰了道德底线。
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亨伯特这一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亨伯特不伦之恋爱情道德引言俄罗斯侨民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1899-1977)是一位颇具个性,行文独特的文学大师。
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长、短篇小说,并在戏剧、散文方面造诣颇深。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真正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却是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是一部大胆的,突破世俗审美的关于“不伦之恋”的小说。
作品讲述了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如何爱上年仅十二岁的妙龄少女洛丽塔的故事。
为了得到洛丽塔,这位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绅士做了无数令人发指的龌龊事情。
他不惜与洛丽塔的母亲结婚再设计将其杀害,随后带着洛丽塔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最后亨伯特因枪杀情敌而入狱不幸死于囚中。
笔者以为,亨伯特这一复杂的形象值得我们进行一番分析解读。
一、亨伯特恋童情结的原因在亨伯特年少的时候深深爱上了一位有着“蜂蜜样柔腻的肌肤、薄软的胳膊、褐色短发、长睫毛、大而漂亮的嘴”[1]的少女安娜贝尔。
但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短短几个月后安娜贝尔就不幸死于风寒。
这对爱得痴迷的亨伯特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这甚至使得他在后来的几十年岁月里不能爱上任何人,因为安娜贝尔的形象在其记忆里挥之不去。
也正因如此,亨伯特只会对有着类似死去爱人形象的少女们动心。
他将九岁到十四岁的少女定义为小妖精,认为她们“不是人性的,而是山林女神般的”[2]。
在他看来,她们都是纯洁但又性感的精灵,唯有她们才能使他心动。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之作,也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争议的主题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中年男子亨伯特对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情感纠葛,其中涉及到欲望、道德、心理等多层面的探讨。
读完《洛丽塔》,首先感受到的是作品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亨伯特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情感变化被纳博科夫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对于洛丽塔的痴迷和占有欲望,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需求的背后,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让人不寒而栗。
同时,这部作品也引发了关于道德的深刻反思。
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对社会道德的严重挑战。
然而,作品中并没有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让读者自行思考和判断。
这种开放式的道德探讨,使得《洛丽塔》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哲学性的作品。
此外,《洛丽塔》的叙事风格也非常独特。
纳博科夫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它不仅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也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思考了人性、道德和欲望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纳博科夫的奇幻现实洛丽塔中的禁忌情欲
纳博科夫的奇幻现实洛丽塔中的禁忌情欲纳博科夫,作为二十世纪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大胆的创作题材而备受瞩目。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洛丽塔》一书,以其对禁忌情欲的探索而引起广泛讨论。
本文将以《洛丽塔》这部作品为案例,分析纳博科夫笔下的奇幻现实及其中展现出的禁忌情欲。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用小说人物亚当·戈弗斯基(Humbert Humbert)的口吻,详尽地叙述了他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禁忌的爱情。
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世界,一种既是爱情又是病态的情感,内里充满了欲望、挣扎和痛苦。
首先,纳博科夫以奇幻现实的手法塑造了整个故事的世界。
小说中的情节,常常穿插着回忆、幻觉和幽默元素,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
这种奇幻现实的手法,使得读者在接触禁忌情欲时,有一种情感的隔离和缓冲,不会让人过于沉浸其中,而是更多地观察和思考。
其次,纳博科夫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将亚当·戈弗斯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亚当·戈弗斯基的自白,不仅是对于自己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于爱情、欲望和道德界限的辩护。
他以自己的言辞和逻辑,试图在读者中引发对于禁忌情欲的多重思考,挑战人们一贯以来的道德观念。
第三,纳博科夫通过洛丽塔这个角色,为禁忌情欲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洛丽塔是一个少女,她的形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害者。
尽管她是未成年,但她在小说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权。
这种复杂的角色设定,让人们对于禁忌情欲的理解更加模糊和深入。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对禁忌情欲的刻画,不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表达上,更重要的是他对于道德、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挑战。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安排,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探讨了人性的真实面目,以及爱、欲望和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尽管《洛丽塔》的题材和描写令人不安,但正是这种对禁忌情欲的直面与深入,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价值的文学杰作。
小说洛丽塔的分析
小说洛丽塔的分析《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因其独特的题材、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小说的主人公是亨伯特,一个中年男子,他对少女洛丽塔产生了一种禁忌的爱恋。
这种爱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洁情感,而是充满了欲望、占有和扭曲。
亨伯特的内心世界被纳博科夫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矛盾与挣扎。
洛丽塔,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少女,成为了亨伯特欲望的对象。
然而,她并非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角色。
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尽管在与亨伯特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她的反抗和自主意识在某些时刻也有所体现。
洛丽塔的形象塑造是多面的,她既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又是一个过早成熟、试图探索世界的少女。
从叙事角度来看,纳博科夫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直接进入亨伯特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对亨伯特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罪恶和悲哀。
但也正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推理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真相。
在小说的主题方面,《洛丽塔》探讨了诸多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欲望显然违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这种冲突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思考。
其次,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
洛丽塔在与亨伯特的关系中,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关爱和保护,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再者,小说还涉及到了权力关系的问题。
亨伯特作为成年人,在与洛丽塔的关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权力的不平衡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洛丽塔》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主题,还在于其精湛的写作技巧。
纳博科夫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节奏感,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讽等,使小说充满了艺术魅力。
例如,“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论《洛丽塔》中的'洛丽塔情结'与悲剧成因 ——以《百年孤独》为比较对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洛丽塔》中的“洛丽塔情结”与悲剧成因——以《百年孤独》为比较对象向思怡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洛丽塔》小说主人公的“洛丽塔情结”的成因是多元的,包括主人公的成长环境、日常生活、爱情经历等。
书中的“洛丽塔情结”不是简单等同于精神病学上的“恋童癖”,“洛丽塔情结”不是一种心理变态,恰恰是主人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象征。
由于《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奥雷良诺与雷梅苔丝的爱情,与本书主人公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相处存在相似之处,奥雷良诺的心理、行为将用以佐证亨伯特的“洛丽塔情结”的内涵和成因。
关键词:洛丽塔;洛丽塔情结;百年孤独;悲剧成因作者简介:向思怡(1995.12-),女,土家族,湖北荆门人,本科,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30-0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4.22 -- 1977.7.2),著名的俄裔美国文学家。
纳博科夫一生著述丰富,致力于文学形式和语言的突破创新,文笔风格细致幽默又不失独特,与此同时,他的小说“常常以一种独特的叙事反映现代人所面临种种伦理问题”,他的作品主题之一是描述在道德歧路上徘徊者的惶惑、悔愧和痛苦,《洛丽塔》(Lolita)就是其中一部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了具有所谓“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即“洛丽塔情结”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不惑之年碰到了他“小仙女”(nymphe)——十二岁的洛丽塔,至此一头扎入爱情的深渊,走上不归路的人生悲剧。
由于“洛丽塔情结”是一种有违社会伦理认知的情感态度,《洛丽塔》这部小说的发表对当时的社会伦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一度被禁止出版,并且引发了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
而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态度从同时代的排斥、抗拒,到了当代既有抵触、斥责,也有平静、包容,多种态度、多元视角并存;国内外关于《洛丽塔》的伦理层面的研究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最新资料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自小说《洛丽塔》(1954)出版后,人们对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评论就充满了热情。
研究者们多从社会学层面、伦理道德层面、哲学层面、后现代性和叙事学层面来研究《洛丽塔》,但对《洛丽塔》的爱情主题涉及很少,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洛丽塔》中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主题。
一、记忆与时间纠结的爱情(一)安娜贝尔的记忆。
《洛丽塔》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故事。
亨伯特在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成为他的一种情结――只对年龄处于9―14岁的“小仙女”充满渴望,同时也是他成年后生活放荡、婚姻失败的缘由。
亨伯特对洛丽塔那种如痴如醉的邪恶情欲,源自他病态的心理和所谓的“唯美”嗜好,而这种病态的心理和“唯美”嗜好又缘于他13岁时和12岁的伙伴安娜贝尔之间两次失败的性经历。
第一次:“在那个星光闪闪的夏夜里,我以一种准备把一切――我的心,我的喉咙,我的内脏――都献给她的慷慨气魄,让她用一只笨拙的手握着我情欲的权杖,我的感官突然给注满了;附近矮树丛里一阵突发的骚动才没使它溢满出来――我们立刻互相分开,带着痛苦的心情注意到大概是一只悄悄窜来的野猫。
”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唯一的见证就是不知哪个人失落的一副太阳镜。
我跪着,正要占有我的宝贝,两个留着胡须的洗海水澡的人,海上老人和他的兄弟,从海水里冒出来,喊着一些下流、起哄的话。
四个月后,她在科孚死于斑疹伤寒。
”安娜贝尔的死亡给刚开始初恋的亨伯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一直停留在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时代,亨伯特一直活在记忆的长河里。
也就是说,他曾经看到和经历的安娜贝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一直停留在亨伯特的记忆里,直到洛丽塔的出现,亨伯特才把这深刻的印象投射到洛丽塔的身上。
洛丽塔打开了亨伯特过去的大门,童年的恋情、回忆如洪水冲毁堤坝一样,冲毁了亨伯特的精神世界。
(二)洛丽塔的永恒。
如果说安娜贝尔是记忆,是过去,那么洛丽塔就是永恒,安娜贝尔成就了洛丽塔在亨伯特心中那无人能及的疯狂的情欲和爱恋;如果说亨伯特对洛丽塔只是变态的情欲,只是有恋童癖的嗜好,那么她不会永远是洛丽塔。
一场由
一场由“洛丽塔”惹起的“祸水”一个具有父亲身份的男人,勾引了一个刚刚发育的少女;然后这个男人像吸毒一样地和这个少女作爱,一旦作为毒品的少女离他而去,他便失控,走向了毁灭。
这便是来自俄罗斯大地的流亡作家,以其充沛的审美活力,在美国文学史上点亮了一盏奇异的文化明灯——《洛丽塔》。
《洛丽塔》之所以惊世骇俗,在于作爱者之间的乱伦意味连同小说对这种乱伦的审美观照。
小说以优美景致的叙述风格,仿佛不是在讲说一场变态的性爱,而是在描绘少年维特那样的烦恼,并且结局也如同维特一样悲壮,一样动人心弦。
而且让人震撼的不是那个男人的性心理,而是在描绘少女的性早熟。
尽管故事写得像首凄美的长诗,但故事本身却像是来自弗洛伊德医生的临床病例。
相比于霍尔顿那个美丽的梦想,这个洛丽塔的故事之于美国中产阶级仿佛一个恶毒的玩笑,让全体绅士为之瞠目结舌。
因为纳博科夫以一个12岁的少女弥补了美国文化的一个巨大空缺,并且又以一个40岁的男人对这个少女的倾心相爱调侃了美国文学在爱情故事上的苍白和好莱坞风格。
“这部作品的问世和出版非同一般,几经挫折和争议,不管美国人有没有意识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深远意蕴,但美国文化界出现的纳博科夫研究毕竟向这位俄罗斯流亡作家表示了应有的敬意。
因为美国社会中的生存是功利的,紧张的,但美国人在骨子里却是天真的、真诚的,这种未泯的童心,使美国文化界具有一个移民国家应有的公正。
当然,这种公正又是有限的,它并没有造成任何轰动的纳博科夫效应。
”[1]《洛丽塔》从20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被译介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1964年出版了赵尔心翻译的中文版《罗丽泰》),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
[2]《洛丽塔》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论是从当代作家作品考察,还是从当代大众文化的变化入手,《洛丽塔》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绕过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场由“洛丽塔”惹起的祸水充当过中国所有人的养料。
在20世纪世界文学影响下发生的中国当代新潮文学,大致上呈现三种流向作有序地展开。
洛丽塔的故事
洛丽塔的故事洛丽塔,这个名字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提及,它代表着一段禁忌的爱情,一个充满争议的故事。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洛尔的爱情故事,他爱上了名为洛丽塔的12岁少女,展现了他对她的痴迷和扭曲的爱情。
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无疑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洛丽塔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故事的主人公是亨伯特·洛尔,一个来自欧洲的中年男子,他对少女洛丽塔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洛丽塔是一位12岁的少女,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成为了亨伯特·洛尔的爱情对象。
在小说中,洛丽塔的形象是十分丰满和生动的,她的出现给亨伯特·洛尔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悬念和反转。
亨伯特·洛尔为了接近洛丽塔,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将她的母亲嫁给了自己,以便能更加接近洛丽塔。
他对洛丽塔的执着和痴迷,使得他的行为变得越发扭曲和疯狂。
而洛丽塔对亨伯特·洛尔的感情也是复杂而矛盾的,她既依赖亨伯特·洛尔,又对他的行为感到恐惧和排斥。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爱恨交织的情感,使得读者对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洛丽塔》不仅仅是一部反映禁忌爱情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亨伯特·洛尔的爱情,虽然扭曲而又不道德,但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渴望和追求。
洛丽塔的天真和叛逆,也展现了少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挣扎。
小说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在文学史上,《洛丽塔》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对禁忌爱情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刻思考,也使得这部作品备受争议。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摘要】《洛丽塔》描绘了悲剧人物洛丽塔的悲惨命运。
洛丽塔的童年经历是她成为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性虐待和心灵创伤。
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饱受痛苦和心理阴影的洛丽塔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复杂而曲折,既无辜又淫秽,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与反思。
洛丽塔与亨伯特之间的扭曲关系也是她命运的一部分,她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在于她身处一个无力改变的命运之中。
尽管洛丽塔深陷悲剧,但她依然是一位受害者,值得我们的同情与关注。
通过对洛丽塔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的黑暗面。
【关键词】《洛丽塔》、悲剧人物、洛丽塔、命运、童年经历、文学表现、性格特点、与亨伯特的关系、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受害者、同情与反思、悲剧命运。
1. 引言1.1 介绍《洛丽塔》《洛丽塔》是由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对道德观念的挑战而闻名于世。
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洛丽塔与中年男子亨伯特之间扭曲而悲惨的爱情故事。
《洛丽塔》被称为一部悲剧,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最可怕的一面。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令人无法忘怀。
洛丽塔这个角色堪称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她的悲惨命运让人们深感心痛和唏嘘。
通过对洛丽塔这一悲剧人物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观念的矛盾。
1.2 悲剧人物洛丽塔的悲惨命运洛丽塔是《洛丽塔》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她从小就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折磨,被亨伯特绑架并性侵,成为了亨伯特恋童癖的猎物。
她在亨伯特的控制下失去了自由和尊严,长久地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
洛丽塔的悲剧命运还体现在她无法拥有真正的家庭和爱情。
在和亨伯特的关系中,她缺乏父爱和家庭温暖,只能被迫扮演成人的角色,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而在和其他男性的关系中,她又无法找到真正的爱情和归宿,最终只能选择了逃避和堕落的生活方式。
爱情伦理电影《洛丽塔》解说文案
6分钟解读经典《洛丽塔》解说文案Hello小伙伴们欢迎收看我是......。
今天介绍一部中年男子爱上14岁少女的禁忌之恋《洛丽塔》男主亨伯特是一个恋童癖之所以会有恋童现象是因为他在14岁的时候曾爱上一个他想守护一生的少女结果少女却因为伤寒去世了这段年少时期无疾而终的爱情导致亨伯特心里障碍使他的爱欲对象停留在了12到14岁的少女画面转到一个小镇亨伯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此时他已人到中年是一位大学老师在这里他见到了女房东夏洛特在看了房间后糟糕的环境让他准备离开但是突然他余光一瞥恰巧看到了房东14岁的女儿洛丽塔这一瞥他的心瞬间被俘获多少年了从没有一个人让他心颤抖得如此厉害他瞬间改变了想法他决定就住在这儿了。
在这住下后亨伯特满脑子都是洛丽塔他经常偷看她看她收衣服看她打网球吃东西等等。
而洛丽塔似乎是个早熟的女孩子对成熟且知书达理的亨伯特也颇有兴趣在家里也是有意无意对汉伯特各种诱惑比如故意坐在他的大腿上跟他开玩笑然而亨伯特最有兴趣的不是洛丽塔而是洛丽塔的母亲也就是房东夏洛特这天夏洛特准备送洛丽塔去学校举行寄宿野营活动正准备上车的洛丽塔看到了在窗帘边偷看的亨伯特她突然大步冲回了房间跳到了亨伯特的身上还主动跟哼伯特亲吻了起来这一段漫长的拥吻让亨伯特特彻底沦陷他明白他已离不开这个女孩子了为了多些和洛丽塔在一起的时光亨伯特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和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结婚了。
婚后由于对夏洛特没有任何兴趣他每晚都会给夏洛特吃各种安眠药亨伯特还在私底下形容夏洛特为老女人等等说就说呗他还把东西连同对洛丽塔的爱都写在了本子上然后这些话就被夏洛特发现了悲痛欲绝的夏洛特跑出房间却恰巧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死了赶出来的亨伯特蒙了但随后心中更多的可能是劫后余生的惶恐与喜悦他开着那辆老爷车去了洛丽塔野营的地方接走了洛丽塔但并没有告诉他母亲去世的消息几天没见两个人在车里就亲吻了起来随后两个人来到旅店也就是在这里洛丽塔遇到了另一位大叔老王老王那独有的气质一下子就吸引到了洛莉塔他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他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子还有根came牌香烟都深深迷住了洛丽塔不过在这个旅店至少现在洛丽塔还是属于亨伯特的。
洛丽塔观后感200字
洛丽塔观后感200字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55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一名中年男子与一名未成年女孩之间的复杂关系。
洛丽塔的故事引人入胜,触及了许多敏感和尖锐的问题,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洛丽塔的主人公是一名年近四十的男子,他发现自己对少女洛丽塔充满了欲望和病态的爱。
他对洛丽塔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并最终与她发生了关系。
这个故事让人感到不安和迷惑,因为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灰色地带。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男主角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他对洛丽塔的迷恋和控制欲望。
作者通过描写男主角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男主角看似理性,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欺骗、自我欺骗和自我辩解。
他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找到道德和合理的解释,但这种尝试只会更加突显他的扭曲和病态。
洛丽塔这个年轻少女成为男主角病态爱的对象,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她既是男主角的欲望对象,又是他的梦寐以求的对象。
然而,洛丽塔并不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阴暗面和心理曲线。
她对男主角的感情是复杂和矛盾的,既有享受被爱的快乐,又有对被控制的反抗。
她虽然年幼,但也展现了一定的聪明和权谋。
整个故事中,洛丽塔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人格,最终摆脱了男主角的控制。
洛丽塔作为一部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了一段病态的爱情故事,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小说并未给出明确的道德评判,而是让读者自行思考。
它揭示了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深处的欲望。
它引发了对道德、伦理和社会观念的思考,同时也呈现了一个荒谬而现实的世界。
洛丽塔的观影体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电影版的洛丽塔由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62年导演,由杰里米·艾恩斯与苏珊娜·罗宾森主演。
在影片中,由于电影的限制,对原著中性和情节的描写做了一定的调整。
观看电影,可以更加直观且现实地感受到男主角和洛丽塔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引人思考和深入探讨人性的作品。
无尽的追问:《洛丽塔》中的爱与道德
无尽的追问:《洛丽塔》中的爱与道德引言《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于1955年出版,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争议。
小说以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性欲倾向为主题,触及了人们对于爱情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洛丽塔》中涉及的爱与道德问题,并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1. 爱与道德:两难抉择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爱上了他所教授的女孩露安娜,这种感情开始于一种依赖和迷恋,逐渐演变成性欲的表达。
这引发了关于这种行为是否道德的争议。
1.1 "禁忌"关系亨伯特与露安娜之间存在明显的权力差距,他是她的监护人和教师,从而使这种关系具有不正当性质。
道德标准认为此类行为不道德,因为未成年人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爱情与欲望之间的界限小说中描述了亨伯特对露安娜的深沉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是真正爱她,并声称这种关系超越了一般性欲。
然而,许多人质疑亨伯特所谓的"爱"是否只是一种虚构来掩饰他的性欲满足。
2. 道德相对性:观点分歧《洛丽塔》激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引发了关于道德相对性和文化差异的思考。
针对爱和道德在不同社会和时期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意见分歧如下:2.1 文化观点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目标、价值观和规范。
某些社会中可能更容忍这种关系或将其视为合理。
2.2 法律观点根据法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亨伯特与露安娜之间的关系被认定为违法和不道德。
法律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任何形式的虐待和侵害。
3. 教育与社会责任《洛丽塔》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和社会责任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问题:3.1 学校与家庭责任小说中,亨伯特是露安娜的教师,他对她的影响和控制力不可忽视。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校职员在保护学生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家长监督作用的重要性的思考。
3.2 社会支持系统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对亨伯特违法行为漠不关心的社会环境。
这使人们开始思考社会支持系统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我读《洛丽塔》
我读《洛丽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以男主角亨伯特在监狱中自白的方式记录了亨伯特与继女洛丽塔的乱伦的爱恋故事。
亨伯特在少年时代与比他大几个月的阿娜贝尔发生了一段恋情,自此之后,他就迷恋上了幼女,虽然也有过与一般的女子发生关系,但是他内心深处是更喜欢未成年的性感少女的,以至后来深深的被12岁的洛丽塔给迷住了,出现了父女不似父女,情人不似情人的尴尬关系。
纵观全书的体裁是以亨伯特本人的自白书为主的,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录了与洛丽塔相识、相恋、最后失踪的全过程,但也不是完全用第一称,有时也夹杂着第三人称的口吻和视角来写亨伯特本人。
正是用“我”和“亨伯特”人称的交换使用,容易使读者困惑到底是谁发出的声音,从而使小说本身增加了模糊性。
但是本文也像一篇游记,当男主角带着洛丽塔离开营地,开始到处旅行,去美国,最后越过墨西哥,中途有很多地方的介绍,还有各处的旅馆,成为了旅行者,带读者游览了一番各地。
本书还有点侦探小说的味道,在全书中,作者不经意的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悬念,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比如奎尔蒂这个角色总是若隐若现,不怎么明显,但是最后却是他拐走了洛丽塔,不能不让读者大吃一惊,因为在前面作者几乎没仔细刻画过他的形象,当亨伯特和洛丽塔开始汽车旅行的时候,一辆敞篷车像幽灵一样跟着他们。
还有就是从洛丽塔口中得知他是位很胖的牙医。
再比如在一家旅馆的时候,亨伯特将洛丽塔留在房间里,他去集市上买水果。
回来以后,他发现洛丽塔换了件宽松的衣服,口红像是刚刚擦掉,但又擦得不干净。
看到这一切,亨伯特意识到了什么,读者也想知道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在徒劳地追问几句之后,一切又恢复平静。
类似这样的情景,后面也反反复复的出现,过,总是给读者留下思考。
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任人物。
攻于心计的老男人亨伯特,他从遇见洛丽塔开始,就处处盘算着如何得到这个少女,与少女的母亲夏洛蒂结婚,也是他得到洛丽塔的一个棋子,为了除掉妻子这个障碍,他还千方百计的寻找方法。
【隐性坏男人有哪些?】隐性坏男人的特点
【隐性坏男人有哪些?】隐性坏男人的特点*导读:爱情总是多姿多彩的,越来越多的都是白领女性喜欢历数往事、追忆曾擦肩而过的男人,但是你知道隐性坏男人有哪些吗?为了免受伤害,瞪大你的火眼金睛,千万不要招惹隐性坏男人!下面小编就来告诉你隐性坏男人有哪些。
*只想睡你的6种坏男人*隐性特点1:刚刚认识就打着我爱你的幌子要上床的就算他情话说得多么温柔,就算他如何许诺未来,对于认识没有多久或感情未深入就着急着上床的男人,亲爱的,你一定要小心了。
别以为,他要你就是他爱你。
社会发展到现在,男人女人对性虽然已不再像过去一样保守封建,但是你要知道体液交换之外,更多的是情感的交融。
别以为你拒绝了上床,就是拒绝了爱,起码在恋爱初期,这是两个概念。
而且,现在男人们很少只有一个性伴侣的。
所以,在确定关系前,不要和对方上床!就算再有生理需求也不要。
因为最后上床的结果,虽然得到一时的快乐,却有可能染上重病,不得翻身!或者,你只是他玩乐的对象之一。
那实在是太伤太伤。
*隐性特点2:来无影、去无踪,不知根底、不让你见其家人朋友如果你接触的男人是超过25岁的男人,而恰好你们又是萍水相逢,而你又是有点爱他,还想长远发展。
那么严重点说,你最好先把他的祖宗八代调查清楚,最好要在与其家人、朋友熟识后,再发展感情。
否则你一不小心,就充当了小三,成为了专门破坏人家爱情或婚姻的小三,这可实在是太悲哀。
至于声称已离异的男人,更要警惕万分,就算你愿意把青春奉献给他;愿做他孩子的后妈;愿陪他老死天涯,对方说不定会冷笑着你的愚蠢。
要知道,坏男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经历说得惨痛万分,其实很多都是夸大捏造,吸引你的同情爱慕,让你上钩才是其真实目的。
*隐性特点3:事业落魄的离婚男人事业不成功,一定有其根本原因造成的失败。
或耽于淫欲误于工作,或做人有问题,处处碰壁。
这样的人,不仅家庭失败,更是事业失败,你因为对方的夸夸其谈而被吸引,注定死路一条。
另外,这种男人,反而常常是一脸老实忠厚之色,越是这种男人,越碰不得!因为真正性饥渴的人,不是钻石王老五,反而是这种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人,尤其是成年以后的男人,追求异性对象、异性伴侣,除开注重美貌,相当多的人心底都要求“纯”:清纯、单纯,纯洁;还要贤淑柔顺,“温柔可人”,就如大诗人徐志摩曾经歌咏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到“夫唱妇随”,“百依百顺”,最好。
这种追求,我借用一部美国小说的主要故事,把它叫做“男人的洛丽塔情结”。
中国传统男人,很多人有一种“处女情结”;要求娶妻必须处女。
如果婚前坚持做“处男”,他想要娶“处女”,我觉得应该理解,可以赞同;可惜并非如此。
一方面自己到处寻求性经验,另一方面娶妻定要处女,这种大男子主义,十足的封建意识,庸俗腐朽。
“处女情结”,源起于私有制尤其是男权社会的确立。
人类原始社会,很可能曾经有过相当长时期的“处女恐惧”;所以,新婚妻子,要请部落中的长者“破处”。
这种原始习俗,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仍然有一段长时期的保持,也就是欺侮平民的所谓新婚的“初夜权”。
与之对抗,初民社会甚至有杀死、遗弃长子的习俗。
男权社会确立以后,男子要保证自己的财产遗留给亲生孩子,这才开始要求妻子是处女。
在旧中国,对于处女的欲求,已经到了荒唐的程度。
结婚当晚要“见红”(注),否则,男子甚至可以“休掉”新婚妻子。
而女子这样的被“休”回家,对于她的父母和家族,那可是莫大的耻辱。
于是,女孩子婚前倘若已经“失身”,教给她新婚之夜冒充处女、欺骗丈夫的办法,那可花样百出呀。
封建遗毒阴魂不散,直到早几年,甚至都还有人“发明”出了“修复处女膜”,并且大打“医疗”广告呢。
这种思想意识影响到女子,若被强奸,就认为自己被“玷污”了;于是,有的不敢举报罪犯,隐瞒事实,“苟且偷生”;有的性子“刚烈”,甚至去自杀!无知,落后,愚蠢,可悲。
妓院妓女,利用这种社会意识,也就以“处女”(极可能冒充)相号召,“开苞”的价格,那可是平常嫖妓价钱的十倍百倍以上呢。
这也就更加激发了某些男人爱好和“占有”处女的邪恶欲念。
一些没有那么多钱,而又渴望满足邪欲的男子,就用暴力或者诱骗手段,向未成年少女甚至幼女伸出了罪恶黑手。
电视上屡次报导,一些十来岁的学生女,就被邪欲膨胀的成年男子劫持,惨遭毒手侵犯;甚至最后被残忍地杀害。
记得少年时我家邻近一个“国营企业”,有个面容和善的老工人,还是报纸上刊登过优秀事迹的“劳动模范”呢;某天,被戴上手铐逮捕走了。
后来才听说,这老混蛋,用糖果作“诱饵”,竟然强奸了好几个幼女。
“处女情结”恶性发展,就有这般荒谬、狠毒、罪恶!家长、中小学老师们请注意:要教育和提醒你们的女孩、女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尽量防止受伤害。
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文化,也逐渐在进步。
我所谓“男人的洛丽塔情结”,其中含有找的性对象“最好是处女”的愿望,但是,又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不完全等于“处女情结”。
鲁迅先生在某篇杂文中,曾经叙述过两个男人的性或者带有性意味的幻想。
一个是中国传统的文弱书生,他的希望是:得了一点儿小病,靠在床头,把玩一卷闲书;下得床来,由小侍女扶着,到阶前去看海棠花。
那确实是一种中国古典贵族式的,浪漫、唯美、写意。
一个是普通男子,他希望:天下再没有其它人,只有他和一个年轻貌美女子在一起;过一会儿他又补充,“还要有个卖大饼的”。
这小子,最后“狗尾续貂”,暴露出他若不是幼稚透顶,就是太没出息。
而这小子开头那“只有他和一个年轻貌美女子”的幻想,和那文弱书生的由“小侍女”扶着,就都属于我所谓“男人的洛丽塔情结”。
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写过一套两篇著名中篇小说,《亚当日记》《夏娃日记》。
遥想描述“上帝创世”不久,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各自生活,后来相遇、相偶;诗情哲理,洋溢其中。
他探讨人类爱情,有他的追求深度;我却以为,其间也蕴涵了“男人洛丽塔情结”。
“男人洛丽塔情结”,借用了纳波科夫的小说名。
纳波科夫原来用俄语写小说,移民美国,进了大学当教师,在教授文学的业余,五十四岁时创作完成了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洛丽塔——鳏夫忏悔录》:描写一个中年知识分子亨伯特,喜爱、觑觎十二岁的“性感少女”洛丽塔,于是先和她母亲结婚;待她母亲死后,亨伯特终于“得到了”十三四岁的洛丽塔。
这小说一九五四年写成,当时在美国没能出版,一九五五年才在巴黎出版;虽然有的国家政府要求查禁和禁售,但是仍然不胫而走,成为国际畅销书。
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作。
纳波科夫早期自传性小说《天资》,已经含有要写“洛丽塔”的苗头:想象一个壮年的“老混蛋”,迷恋一个女童,于是和她的寡妇母亲结婚,三人合居。
这个“想象”,纳波科夫后来将其表现为俄文小说《魅人者》,一九三七年在巴黎出版,已经含有十几年后《洛丽塔》所有的因素:一个中年的欧洲男子,一个幼稚的女童,一个追求母亲以便得到女儿的主题(据董鼎山先生《不朽的文学杰作》所叙)。
我记得还看过德国一个短篇小说,也是写的一个中年人,暗地迷恋了一个刚刚开始发育的少女,却谋害了她母亲,带走了少女。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睡美人》:说日本有一种旅馆,让一些少女赤裸熟睡,给一些出得起价钱、经过一定选择的老男人去伴寝;但是,要求老男人“不要胡闹,也不要把手指伸进睡着的女孩儿嘴里”,也就是不能作实际的性侵害。
日本“超短篇小说之王”星新一,写有一个不到四千字的短篇《月光》,带有科幻色彩地,描写一个不满五十岁、“品行端正”、职业是医生的有钱独身男人,豢养了一个“宠儿”,是一个他捡来的弃婴、他带大到了十五岁的混血美丽少女;他把她养在一间与外界隔绝、既现代化舒适又模拟自然环境的大房子里,每天亲自喂她营养可口的食物;自己下班回家,就和她在一起,看着她玩耍嬉戏,“享受”这种“如诗如梦”般的“爱情”。
文学,就是“人学”;即使异样曲折,也总是反映人生,表现人生,表达人生。
以上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所谓“男人的洛丽塔情结”。
纳波科夫的《洛丽塔》,那亨伯特是少年时恋爱不遂,“心理补偿”机制,使他迷恋“性感少女”的。
我总结的“男人洛丽塔情结”,不限于这一点。
我归纳出来的“洛丽塔”,是这样的女孩:尽可能地年轻、美丽,活泼、性感,“情窦初开”,却又还没恋爱过,因而单纯、清纯,甚至幼稚;她被某男子追求,能够接受接纳那男人,在那男人的“调教”下开发女性潜力,成长成熟。
男人之所以会具有“洛丽塔情结”,除开纳波科夫所写亨伯特那种“心理补偿”,我以为,还可能有如下原因:这样的男子,一般来说,性格都不太坚强;至少,不太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吧?于是,一方面,他们不愿意,以致害怕和成熟女人打交道。
成熟的妇女,精明,泼辣,甚至富有某种进攻性。
他们应该是看到某些妇女“大发雌威”、钳制丈夫的情况,想象自己若是那丈夫,自忖“不是对手”,因而对成熟妇女“敬而远之”,不把她们作为性对象追求。
其中有的,可能还曾经有过和成熟型女子恋爱甚至婚姻的经历,身受被管束、被钳制的“痛苦”,不堪忍受,设法分了手,离了婚。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是正常男人,甚至自认为坚强;在性爱方面,他们渴望“掌握主动权”。
在家庭关系上,他们希望作真正的“家长”,有着完全的“主导权”。
这样的“他”,如果找到个“洛丽塔”,由他来引导她、教育她、“开发”她;她既是“学生”,又是性伴侣,完全地听从他、跟随他、依赖他;这,对于他来说,“乐如何之”!但是,在正常的社会里,若非具有大力量,这样的欲望,怎么能够完全实现?于是,就只能在“伊甸园”,在“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之时,在幻想和“希望”之中;或者,像亨伯特带着洛丽塔那样,旅行在外,投宿“汽车旅馆”,寄居到陌生地方。
男人,男人哪,脆弱的男人。
唉……生长在正常的社会里,哪儿有什么纯洁、单纯、清纯?完全的单纯就是无知、就是愚蠢;希望找这样的人作性伴侣,这种心态我可不敢恭维。
年少会成长,幼稚会成熟;生活在正常社会里,单纯也会变复杂。
家庭稳固时间长,即使真找到“洛丽塔”,又能够维持几年?高级的爱情,是互相爱恋,需要相帮互补;一方对另一方“百依百顺”,决不是真正的爱情。
一九八○年,《人民文学》月刊上有个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其实富含哲理的“爱情故事”。
一个青年学者,娶了一个“机器人”妻子。
这个最高级仿真的“女子”,年轻美貌,能干贤淑,“性格脾气”还可以根据“丈夫”的要求进行调节。
这个青年学者强制要求“妻子”百依百顺,经过强迫“调教”,果然遂心如意;却不料,在他醉酒乱性的荒唐命令下,“妻子”完全遵照执行,把他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全部毁于一旦。
呜……也有一种情况,一些成功男人,已经中年甚至老年,没有娶妻或者丧妻了,要娶妻,娶谁?他们把眼光投向了年轻美丽的未婚女郎;新娶妻子,他们比岳父母年纪都大。
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女郎心甘情愿,婚后伉俪情深,又有何妨?另有一些男人,在社会上“与人奋斗”中败下阵来,消磨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厌倦了那种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而又还有钱有力,于是迷上“醇酒妇人”;他们这时候去找性伴侣,常常特别青睐“洛丽塔”。
还有,一些或位重或钱多的主儿,玩物玩人,也包养或者“猎取”青春美丽的“洛丽塔”……那些,我可懒得谈论了。
注:这种对于处女的“爱好”,其它民族也有;我读外国文学作品,也见过“初夜”后要验证沾了“破处”血迹手帕的描写。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少年的保尔·柯察金被关进监狱,同一牢房比他年纪稍大的一位姑娘,知道自己明天将被敌人强奸,晚上就摸黑搂住小保尔,要把自己的“处女宝”给他,而“不让敌人得到”!又及:“好色,人之所欲……知好色,则慕少艾”,《孟子》已经揭示出人性的这一点。
“少艾”指美貌少女,也可指姣好美男。
女人“慕少艾”,古代正史上早有记载:《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窦太主,丈夫死后,她五十来岁,看上了才十三岁、长得“姣好”的卖珠小贩董偃,就收养起来,教他读书、会计等等;待到董偃十八岁,就给他“加冠”行成人礼,让他白天晚上都照拂服侍,过了十多年“性福”生活。
人性如此,存在就是理由,谁能说不是呢?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