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生物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历史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生物学的历史进行总结,包括生物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的科学家、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突破性的发现。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生物学的起源地之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对自然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他的著作《动物学》和《生殖论》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动物的特征、行为和生活习性。
他还提出了“物种不可变”的概念,这对生物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和知识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教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一些基督教教士从事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
例如,阿尔伯图斯·马涅斯发现了蝙蝠的使用声波定位物体的能力,并且提出了一种有关视觉的现代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思想复兴的时期,也是生物学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观念,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对自然界进行研究。
众多科学家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伦纳德·达·芬奇。
他绘制了大量的植物和动物解剖图,并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7世纪17世纪是生物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当时,在欧洲各地,科学家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雷和安东·范·李文霍克。
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微生物和其他细胞结构,并提出了细胞理论,这一理论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18世纪是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卡尔·林奈、乔治·布屈尔和约翰·亨特等科学家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生物分类学、生殖学和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此外,在这个时期,拉马克提出了遗传学的最早雏形,提出了有关种类变化的理论。
19世纪19世纪是生物学的发展高潮时期。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第1 章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 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2024年高二生物学必记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生物学必记知识点总结1. 细胞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 细胞的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2. 遗传与进化- DNA分子结构和 DNA 复制- 遗传信息的传递: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 基因的表达调控:转录、翻译、基因调控等- 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3. 生物的分类与演化- 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形态学分类、生物地理学分类等-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 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无种子植物等- 生物的进化历程:生命的起源、物种的形成等4. 生物的组成与功能- 生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等- 生物体的功能:呼吸、运动、消化、循环等- 生物体的调节与协调: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5. 生物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 光合作用和化学能转化- 呼吸作用和能量释放- 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6.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活适应:温度适应、水分适应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环境污染与生物的危害8. 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 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遗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组织工程技术及其应用9. 疾病与健康- 常见传染病与预防- 常见非传染病与预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10. 生物科学与伦理- 人类生命伦理与生物科学- 社会道德与生物科学发展的关系以上仅为____年高二生物学必记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知识点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或学习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实验总结(整理所有)
科学史实验总结科学史实验内容: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四、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五、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六、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生物】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课本重要生命科学史总结
斯他林、贝利斯
猜想: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内容: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稀盐酸加入黏膜磨碎,并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观察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沃森、克里克
发表《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梅塞尔森、斯塔尔
实验内容: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先用含有15NH4Cl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的DNA几乎都被15N标记。然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14NH4Cl的普通培养液中。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孟德尔
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
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作“基因”,并且提出了表型(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魏斯曼
从理论上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预测了减数分裂的存在)
实验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辛格、尼科尔森
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斯帕兰札尼
实验内容: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
实验结果:金属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实验结论: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靠的是胃液中的某种物质
施旺
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将它与盐酸混合后,对肉类的分解能力远远大于盐酸的单独作用。
巴斯德
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2023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2023引言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一支,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功能,还可以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深入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实验方法以及重要的科学发现。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总结,回顾我们在这一学科中所学到的重要内容。
约翰逊提出生物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生物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由英国科学家约翰逊于1859年提出。
约翰逊认为生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所引起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的。
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框架,对后来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之间遗传性状传递的规律。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遗传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核酸的发现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花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遗传规律,例如隐性和显性基因、遗传等位基因的概念等。
孟德尔的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核酸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华生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机制。
这一发现为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遗传密码的解读遗传密码是DNA中遗传信息的翻译规则,它将核酸序列转化为蛋白质序列。
在高中的生物学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遗传密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解读DNA序列和翻译成蛋白质。
这项工作的背后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末,遗传密码的主要细节得以揭示,进一步深化了对遗传学的理解。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本文旨在为2022-2023高考生物考生提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的归纳总结。
古代生物学-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的分类法和观念,认为生命可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的平衡有关。
- 古代中国的神农氏提出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
进化论的诞生-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论。
他通过考察鸟嘴和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
-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学的支持。
- 摩尔根和丹尼尔斯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是现代文明的病态表现”的观点。
-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生物的基因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这有望为人类治疗一些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国际条约。
- 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生物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现象被揭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希望本文能够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提供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史是一个涵盖了许多重要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简要总结:1. 古典生物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初步理论。
2.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他的解剖学研究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3. 17世纪:- 列文虎克:他发明了显微镜,并观察到了微生物,从而开启了微观生物学的时代。
4. 18世纪:- 卡尔·林奈:他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双名法”来命名生物。
5. 19世纪:-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 格雷戈·门德尔: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定律。
6. 20世纪:- 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转座子( transposons)的研究上。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简·布罗德本特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他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为理解病毒和基因复制提供了基础。
- 乔治·比德尔和爱德华·塔特姆:他们发现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流动方向。
- 汉斯·克雷布斯、卡尔·科里和格特鲁德·埃利恩:他们发现了尿素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对理解生物代谢有重要意义。
- 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他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独立于其他科学家发现了转座子,这为理解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21世纪:- 克雷格·文特尔和詹妮弗·杜德纳:他们开创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第1 章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着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 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维萨里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细胞结构探微:克劳德→德迪夫→帕拉德(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4.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历程:美西螈→蝾螈→变形虫→伞藻嫁接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1)美西螈皮肤的颜色由细胞核控制(2)资料2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3)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资料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5.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桑格、尼克森(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 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
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
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
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
为
“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
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萨克斯
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
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
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
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
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
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
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
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萨顿
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
性。
因此得出推论: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
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法”。
摩尔根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
通过假说演绎、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
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
道尔顿
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得出推论:被加热杀
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
S型活菌。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
细菌发生转化。
由此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
化的物质。
(因为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
因此,子代噬
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
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
酸-脱氧核糖
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根据查哥夫(奥地利)的信息,A
=T,C=G。
、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拉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通过观察法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是不
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
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
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
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关于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尽废退
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
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
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
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
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