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素材20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事素材(14则)及评点

(一)过度反应,别让情绪决定了立场

因为小孩子吵闹,女大学生踹了孩子;因为大学生的行为,孩子的母亲打了女大学生;因为阻挡被打,店员又打了母亲。

发生在大连一家餐厅的这一幕很丑陋,丑得让人无法直视。说它丑陋,是因为参与事件的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恶,吃点亏就绝不善罢干休的决绝。那些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传统道德,维系人与人之间纽带的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的传统被第一时间丢得一干二净,跳过了争执,也跳过了沟通,直接滑向了拳头相向的丛林法则。

要说女大学生踹孩子的动作歹毒,母亲又是砸盘子又是摔碗的,也不见得有多温柔。而店员情急之下打母亲的那几拳,其狠劲也同样让人心寒.网上的言论则更激烈了,有说小孩子的顽劣,有指责女大学生的歹毒,也有批评母亲的跋扈。还有完全相反的,比如,四岁孩子顽皮是天性,女大学生踢出了大家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心声,母亲是个好母亲,光看评论,你已

经很难区分这件事的好坏了。

可是,是与非真的那么难以分辨吗?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不同问题持不同的看法也在情理之中。但只要秉持一颗公正的心,就并不难分清里面的是非曲折。

女大学生在嫌孩子吵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好动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而自己的行为是比不文明行为更恶劣的违法行为。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没错,但那么密集的反击,激烈的动作,而且都当着孩子的面,这真的是为孩子好吗?至于网上的一些极端言论,我不相信,你们看不到这问题的另一方面。

这件事的谁对谁错是其次,关键在于,一些人对一些事作出了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反应被捆绑上道德和素质以后,引发舆论场的分歧。女大学生制止孩子吵闹的出发点没错,却用错了方式,母亲急于讨回公道的目的也没错,但当她数次纠缠、出手打人、并迁怒于他人以后,她已经越线了。大家都过度扩张了自己的权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权益,以至于让事态滑向了极端。这并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事件,可是,网上给出了太多的答案,这些答

案中有些是情绪冲动,有些是真实想法,但都反映出了价值观的混乱。

过度反应中有戾气的魅影。换位思考,推心置腹,都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可现实中却都只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同情心几乎被忘得干干净净,道理也被抛到九霄云外。情绪决定了立场,谩骂代替了说理。大家都被情绪模糊了双眼,蒙蔽了心智,选择性失忆,选择性失盲。

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基本的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道理变得失去了作用,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而忽视了外界的感受;每个人都片面地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他人的权利。这正是戾气滋生的沃土,不根除这样的土壤,不反省自身的权利主张,每一起极小的事件都可能像这次争执一样,引发轩然大波。

(二)颜宁出走,与负气无关

年轻有为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突然传出要离开清华,去普林斯顿执教的消息,引起科技界震动。一篇《清华才女颜宁为何负气出走普林斯顿》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热转,暗指颜宁受到不公正对待。文内提到了颜宁几年前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一个30岁就被清华大学特聘为医学院教授,成果无数、事业如日中天的科学家突然离开,诸如这样的消息,很容易被理解为受到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颜宁在申请项目时闹过不愉快是事实,这些经历至今仍挂在她的个人博客上。字里行间,她并不否认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国内的科研体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它总体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科学家。颜宁同样也是这个机制的受益者,她的成长经历与各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颜宁如今所取得的成就,她年纪轻轻就能获聘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本身就说明这套体系大体上是成功的。

遇到挫折就逃避,恐怕也不是像颜宁这样的科学家的精神。颜的离去更像她自己说的那样,“生怕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固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这一点很好理解,人生每到一个阶段,就

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再往前走,在国内,颜宁身兼数职、百事缠身,恐怕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换个环境也许就不一样。作为国际顶尖高校,普林斯顿自然有她的过人之处,她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停留之所,再造之地。

我们应该以更宽容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的人才流动。中国一年走出去的留学生数十万,回来的居大多数,从交流合作、人才流动的层面看,人才跨国境的大范围流动,繁荣了整个科学界,颜宁当年的来和现在的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颜宁人虽然离开了清华,但依然与清华保持了密切的合作方式。颜宁离开了,但她开创的事业依然留在清华,后人会踏着她铺成的道路,一直往前走。科技进步的成就属于全人类,不管她在哪里,她取得的荣誉都会激励全体国人。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视颜宁的离去所引发的讨论了。一些人对颜宁出走原因的猜测根本上还出于对不合理的科研体制的担忧。这种讨论本身是有意义的,它跟屠呦呦半生冷清、一夜成名的传奇经历以及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讨论是一脉相承的。颜宁的离去又一

次激发了如何减少行政对教育、科研的干预,按规律本身办事;如何更好地创造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如何更好地为人才成长创造环境。颜宁的恩师施一公曾经和时任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联合撰文,质疑国内科研基金分配体制。他们认为,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来分配,而不能听任有些人拉私人关系。

我们既要有接受一个科学家离开的肚量,也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既要尊重颜宁的个人选择,也要尊重她所引发的讨论。只有这样看问题,整个事件才是完整的。

(三)台湾女作家之死,别让语言暴力谋杀了勇气

近日,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她的父母在面向社会的声明中提到,八九年前发生的诱奸折磨了她的一生,这是导致她自杀的真正原因。5月10日凌晨,一位名为“阿廖沙”的女性在友人微博上表明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时,曾遭班主任的父亲朱某强奸。

林奕含、阿廖沙是千千万万个被性侵的女性中并不特殊的两个,她们之所以能站出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其他方面的成就给了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