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但是,如何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其实践方法,却是一个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知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思维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造和就业,更是对个人全面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其次,为了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实践。
首先,大学应强化课堂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述和试题为主,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因此,应该通过实践项目、实验课程、实践类专业课程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探索。
其次,大学应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再者,大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服务他人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竞赛、社团、志愿者活动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自己的素质。
然而,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部分大学在注重学术成果和理论研究的同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这导致了在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其次,一些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加注重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此外,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方式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学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
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接触实际操作,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同时,大学还可以加强导师制度的建设,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和实践自己的能力。
有关素质教育的著作
有关素质教育的著作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关注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在当代社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学者和专家也纷纷发表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著作。
本文将介绍几本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著作,并探讨其中的观点和主张。
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著作由教育学家李华撰写,系统地介绍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李华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等。
他还强调了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该著作由教育心理学家张强撰写。
他详细阐述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素质的内涵、培养目标和评价方法等。
张强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感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并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指导。
三、《培养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家王涛撰写了这本著作,主要探讨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
王涛认为,素质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和行为等方面。
他提出了一种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特长培养的素质教育模式,并提供了一些案例和实践经验。
四、《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这本著作由教育学家刘晓明撰写,探讨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
刘晓明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通过项目化学习、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等途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素质教育模式,并提供了一些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
以上仅为一部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著作,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关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 与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拥
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文 化程度的由615人上升为1422人,具有高中文化 程度的由6779人上升为80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 度的由17892人上升为233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 度的由35237人上升为37057人。 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 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0060人。同一九 八二年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文盲、半文盲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由22.81%下降为15.88%。
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大报告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1、对与素质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探讨阶段
(1978年~1985年) • 2、对素质的直接探讨阶段(1985年~1987 年) • 3、“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探讨阶段(1987 年~1996) • 4、“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阶段(1997~ 现在)
念,树立正确教育人才观(“不求人人升 学,务求个个成才”);建立和完善素质 教育的运行机制;按素质教育要求,深化 教学改革;大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 改善办学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4、全面实施阶段(1997-现在) • 1997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全国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狼孩: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约1000千米的
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 的一岁半。他们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 到人类世界后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 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 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 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 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 有亲近感,其次是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 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 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 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
Ke y wor : e s n lq ai d c to ds p ro a u lt e u ai n;ta h r e r e s;ta h n n e r i g y e c e ;la n r e c i g a d la n n
二十 一世 纪是 一个 充满 机 遇 与挑 战 的 时代 , 在 机遇 与挑 战面前 , 有 的教育 模 式 已不 能 适 应社 会 原
Ab t a t Thi ril i l ic s e h olwi gf w u sin s:ho t ar u h e s n lq aiy e u a sr c : sa t eman y d s u s s t e flo n e q e t s a c o w o c ry o tt e p ro a u lt d c — to in,h w o prc ie i i h r cia e c i g a a r h h r c eitc ft e p r o a u l y e u ai n. o t a tc t n t e p a tc lt a h n nd wh ta e t e c a a trsi so h e s n lq a i d c t t o
Qu lyE u ain T e r sa dT ahn rcie ai d c t h o i n e c igP at t o e c
M axa ii n
( inR i a oao a & T cncl ntue X h aw yV ctnl l i ehia Istt) i
N., 1 o3 0 20
素 质 教 育 的 理 论 探 讨 与 教 学 实 践
天 l 吴 麦 仙 山
(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01) 10 5
教育学专业的素质教育理论
教育学专业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学专业中,素质教育理论是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品德、人格和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以个体的自由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倡导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
2. 内容与能力结合理论:素质教育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社会学习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提倡通过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 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强调综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情感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通过综合活动和项目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引导学生价值观培养: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素质教育的影响与挑战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然而,素质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统一认同、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等方面存在困难。
总之,教育学专业的素质教育理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学生全面发展途径的重要基础。
幼儿园素质教育实践分享
幼儿园素质教育实践分享
背景介绍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够接受一流的素质教育。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和观点,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家长更好地了解和选择合适的幼儿园。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关键阶段,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和品格,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实践经验分享
1. 培养自信心
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培养团队意识
组织团体活动,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互助互爱,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启发式教学、趣味性活动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总结
幼儿园素质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要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
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
以上就是关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素质及素质教育概述第一节素质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1、素质教育的作用及地位答:一、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适应国际竞争和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需要。
第二节素质及其特征素质:从狭义上讲,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从广义上讲,素质是人的自然遗传和社会历史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的有机“合金”。
素质的结构: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素质的特征:潜在性、整体性、稳固性、发展性、内化性、民族性、社会历史性、层次性。
素质的多维特征:素质的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得性、素质的潜在性与整体性、素质的相对稳定性与可塑性、素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第三节素质教育及其特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受教育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基础性、全面性、主体性、全体性、内化性、层次性。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若干内外部关系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一、素质教育在本质内涵上与基础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素质教育是对基础教育认识深化的结果。
三、素质教育规定了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二、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
1、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
2、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质量。
3、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word】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2004年第4期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版)71【课程与教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王身佩(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素质教育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思想,而不应是一种实践模式.只有认清素质教育的实质,给素质教育以合理定位,才能找到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对策.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观念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4—0071-03一,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对素质教育产生背景的分析文章很多,观点大同小异,有两点是大家相同的.一是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应参照提出的或者说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二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中央文件中都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概念就形成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尽管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出现的确切时间无从考查,素质教育热潮的掀起也只在近些年, 但以上两点只不过是素质教育产生的诱因,或者说是导火索.素质教育的出现有着更广泛的社会与人文背景.(一)教育价值认识的转变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是合适的.1977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的确使我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开始向传统以及现存的一些定型的困惑人的现象挑战,并进行新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当面对教育的一系列不良现象的时候,有识之士开始审视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发挥是否到位.可以说从古到今,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始终左右着教育本体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是教育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文革”中的中国教育.人们发现教育价值的实现有其规律,只有充分地发挥教育的本体价值,才谈得上工具价值完美的实现.这使人们把教育的视点重新放到育人上,只有培育出德才兼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 才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大计.(二)现有教育框架面临时代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所处的环境日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模式在时代的要求面前不得不相应地作出补充,调整与更新. 1996年初”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这份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还认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 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收稿日期:2004—03-02作者简介:王身佩(1965一),男,河南范县人,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72王身佩: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第4期二,当今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一)把素质教育神圣化,庸俗化神圣化,庸俗化是素质教育研究中的典型现象.提起”应试教育”就罪责无穷,一提素质教育就柳暗花明.把素质教育理想化,即一方面把其作为解决当今教育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以为只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另一方面把现有教育中一切合理的东西都统统归之于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当成收集教育精品的箩筐.这使得素质教育研究沸沸扬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言心中事,却不明谁短长.尽管这与素质教育有关概念界定不清有关,但研究者充满热情与冲动,缺乏冷静富含哲理的观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二)”素质教育”取向模糊,目标不明“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似乎谁也难以说清,却又似乎都能说上几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素质教育成了万用的标签,实验,尝试,口号等都可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与素质教育发生关系, 比如: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禁止三乱,实施素质教育等.其实许多实验,尝试根本与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并无直接联系.加之素质教育目标不明,导致什么都可纳入素质教育,似乎说是就是.我们从素质教育中究竟追求什么?我们究竟期望学生具有哪些素质?其中学生的哪些素质是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实现的?哪些素质是中小学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对这些问题,人们尚不明确.这使得难有可操作的教育策略指导实践.(三)素质教育的实践偏差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实践的偏差.比如将:”有没有考试”或”考试用百分制还是五分制”作为是否实行素质教育的标准,将在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片面地看成是加强音,体,美或课外活动的代名词等,也有的认为”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学校,面对素质教育热潮,把以前的教学研究,经验,想法,统统作为自己进行素质教育的明证,装入素质教育之车,让素质教育成为自己门面的饰品, 这从根本上模糊了素质教育强烈的改革性,违背了它的初衷.素质教育倡导几年来,至今仍可见”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与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愿望的确存在太大的差距.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纠正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去科学地把握它.三,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一)找出当前教育的真正不足近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不足,正是因为有不足,才需要变革与改造.因此,明了不足对变革的成败至关重要.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现象可以说俯拾皆是,但研究中表面的,个例性的揭露多,深入研究分析少.究竟哪些部门硬性下达升学指标,如何推动恶性升学竞争,造成哪些危害?学生课业负但重,重在哪里?怎样才算适度?哪些地区学生负担重?哪些学生负担重,原因何在? 普遍存在而又习以为常的损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评价考试方法有哪些?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存在哪些问题?教育经费不足原因何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明确具体的答案,而不是不负责任的空头指责,凭不明来胧去脉的臆想去测断.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不夸大不缩小成绩与毛病,给其合适的定位,这是我们找寻教育转变途径的基础.(二)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大凡研究”转变”问题的文章对此有一致认同, 这也为泪罗,烟台等地的素质教育实践所证实.但观念转变并不是一倡导就立马见效,它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社会政策,教育现状不改变,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不改变,硬要人们从一种观念转到另一种自认为先进的观念上,是不切实际的.另外,观念转变也有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超前,脱离时代,也不能让旧观念花样翻新充新鲜.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对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它依赖于我们对现有教育研究与认识的程度,我们应明确现有观念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靠设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教育观念也是动态的,不是从一种观念转到另一种观念就终止了,教育观念随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处于一个永不停息的更新过程中.观念转变不是虚的,转变程度如何,都会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三)把教育方针,政策,战略地位落到实处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40多年了,由于我们的考试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没有跟上去,至今没有能够很好地把这一方针落到实处.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关键也在具体落实.我们的方针,政策,认识是到位的,但落到实处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教育方针,政策,战略地位等落到实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第4期王身佩: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73 (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足的教育投入,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良好的教育设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但当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状况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规范和要求,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缺乏新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这导致校长和教师们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痛苦地生存.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教育环境的标准要求.若如此,我国农村地区恐怕很难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是相对的.关键看学校是否尽力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与素质.因为绝对准确无误地使每个学生潜在素质得到开发,将永远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使学生得到相对合理地开发才是教育的现实.因此不管城市,农村都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尽可能地推进素质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办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冒进必将带来失误.(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调的育人格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响学生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学生素质的提升单靠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应协调起来,各司其职,学校尽力造就,家庭配合导引,社会弘扬公正合理的价值理念,并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协调的育人格局,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六)建立完善的评价督导体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变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督导体系,彻底打破用升学率一个指标评价一切教育工作的局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如何评价,教师,校长,学校管理工作如何评价,区县市教育工作如何评价,都必须有明确可操作的指标,不仅要评估,而且要及时地检查督导,以保证素质教育运行过程中少出差错并有错就纠.评价步骤体系一定要明确,科学,要大力宣传,使它深入人心,并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有学生的成长,教育者的工作能得到准确的承认,才能激发人们推动素质教育的兴趣.(七)以科研为先导可以这样说,科学研究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开路先锋.例如,倡导素质教育,必须对有关概念作出论证;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就必须对社会各阶层的教育意愿,倾向作出研究;素质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的永恒追求,它涉及国民精神,民族精神,文化价值的探讨等等.离开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寸步难行.苏州市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以研究者,探索者的姿态,而不是摆出一付自以为很懂素质教育的姿态,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才能避免盲目性,少出现失误. 参考文献:[I]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1).[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人民教育,1996,(6).[3]柳斌.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9).[4]吴恒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1996,(6).[5]陆炳炎,王建磐.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目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钟志贤,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7]王清连.职技高师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职教版),2001,(3). Thedeficiencyandcountermeasuresofthetheoryandpracticeinquality-orientededucation.WANGShen-pei (ttenanInstitateforEducationalResearch,Zhengzhou450003,China) Abstract:Thereisdeepandbroadbackgroundintheformulationofquality—ori entededucation.Quality—orien- tededucationshouldbeakindofthought,butnotakindofeducationalpattern.wit houtseeingclearlytheessenceof 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makingareservationrationallyforit,wecouldnotfindtheoutletwhereexam—ori- entededucationtransformsintoquality—orientededucation, Keywords:quality—orientededucation;exam—oriented;educationthought。
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模板
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模板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心得体会一、素质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素质教育理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它是在反思和总结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的一种新的思考与理论。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新思维、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素养,旨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素质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素质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化品味、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 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素质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点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素质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调整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科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2. 改变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倡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3. 重视实践教学。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参观、实习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据
一、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国家政策、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据。
二、教育理论依据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2. 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教育的基本形态,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统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国家政策依据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
2.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该意见强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一政策要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四、学生发展需求依据1. 学生兴趣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广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能力需求在现代社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学生情感需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增强团队精神,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高等教育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培养人才、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
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三全育人”理论和实践在新时代的高校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 理论指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
这一理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
同时,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并通过项目实践和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素养。
此外,高校也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为了将“三全育人”理论融入实际教育活动中,高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首先,高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无法满足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需求,高校开始设置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
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1 引 言 .
5 大 学 各 层次 教 育 之 间 的关 系 .
大学 的教 育 层 次 主 要 有 本 科 教 育 和 研究 生 教 育 。 本科 教育 是 研 究 前 沿 动 向 。 积极 开 展面 向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第 一 线 的 科 技 服 务 活 动 , 论 理 联 系 实 际 。 此 基 础 上 , 提 炼 出正 确 的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 学生 在 以后 生教 育 的基 础 。研 究 生 教 育 是本 科 教育 的提 高 和 延 伸 。本科 教 育 是 培 在 要 使 养 学 生成 为 高层 次 的应 用 型 人 才 。 究 生 教 育 是 培 养 学 生成 为本 专 业 研 的工 作 中 具 有 拓 宽 专业 面 和 知 识 不 断 更 新 的 能 力 。 领 域 的研 究 型人 才 。 样 的 目标 一 定 要 明确 , 不 可 动 摇 。 有 扎 实 掌 这 且 没 3课 堂 教 育环 节 的 实践 . 就 课 堂 教 育环 节 是 实 现 素 质 教 育 的过 程 。 教师 在 课 堂 教 育 环 节 中起 握 现 有 本 专 业 知 识 且 能 够 熟 练 应 用 的本 科 生 , 不 可 能 有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的研 究 生 。不 能 因为 要 追 求 大 学 层 次 的 提 高 , 办 教 学 研 究 型 大 学 要 着 主 导作 用 。 为课 堂 教 育 对 象 的 主 体是 大 学 生 。 相 对 于 中小 学 生 来 作 而 讲 , 学 生具 有 一 定 的 学 习 自觉性 和 主 动性 。鉴 于 自觉 性 不 同 程 度 的 甚 至 研 究 型 大 学 , 把 本 科 教 育 置 于 次要 地 位 甚 至 取 而 代 之 。 如 若 这 大
科技信息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学校具体实施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也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改革:构建体系多元化、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体系1. 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科技创新”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2. 拓展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体育运动”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
3. 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减少应试教育倾向。
例如,学校可以将部分考试科目调整为非考试科目,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选择空间。
二、课堂改革:营造积极主动互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1. 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知识,提高自学兴趣和效率。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学习体验。
2.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发表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我。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评价改革: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关注考试成绩,还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总结标准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总结标准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全面的智慧和实用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创新非常重要,因为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总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创新实践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创新实践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内容。
同时,实践内容要具有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用能力。
其次,创新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包括学科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第三,创新实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创新实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新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创新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五,创新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总结标准主要包括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实践平台。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感悟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感悟听了这堂报告,我认为,要实现从“就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除了在行动中已经作出的决定外,还要在教育思想上提高一个台阶。
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教育的实践,要变这种状况,有待全社会作出艰巨的努力。
如果缺乏坚定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很容易知难而退,使这个转变无法实现。
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但以往我们一提素质教育,总爱拿劳动技能、科技实验,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说事儿,仿佛只有它们才能最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实,即便在语文、政治、历史等传统意义上只需“死记硬背”或“坐而论道”的学科的教学中,同样也能够着重培养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能力。
报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念初中,历史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每个学生回家制作一份自己家的家谱,结果这个中国孩子动员了包括远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等一大群人,终于完成了一份令美国老师称赞不已的家谱。
同样,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场境来亲身体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蕴;政治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当前媒体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讨论。
关键是教学本身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当具有帮助学生创造“动手环境”、客观评价学生的“动手成绩”(对学生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要比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标准化试卷判分困难得多)的能力。
素质教育事实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动手教育”,事实上是要求教师用自己富于创造的双手,引领着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才。
从人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并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动手教育”方面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对此值得充分肯定。
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面试中,考官希望了解申请人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的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面试。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总结、抽象和理论化的过程,它提供了指导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实践则是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和验证,通过实践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得教师在实际教育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表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意义。
教育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需求以及时代发展要求等因素。
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教育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2.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需要传授和培养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传达给学生。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传授教育内容的手段和途径。
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
三、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1. 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教育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教育理论,灵活设计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2. 理论指导学生评价教育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评价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评价标准和教育理论,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和支持。
3. 理论指导学校管理教育理论可以为学校管理提供指导。
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教育理论,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流程,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
掌握最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最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和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和应用。
一、综合素质教育理论综合素质教育理论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四个层面。
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相比,综合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其具备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学习理论问题导向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之一。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相比,问题导向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其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发展机会。
个性化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教学分析和调整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同时,学校也需要提供资源和支持,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对我校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
这就要求 高职教 育, 还要 把素质教 育培养作 为根基 , 采用 “ 于学’ 寓教
的教育模式 , 以学生 为主体 , 学生的基 本情况入手 , 从 采取 多种 方法提 高学生的基 本素质 。
关键词 素质教育 “ 自 教育 三 ”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0 27 6 ( 0 0 o 一0 90 10 .6 1 2 1 )s0 7 .2 三年大专 的学生经历过 高中是通过高招过来 的, 基本素质 相对来说不错 , 但总的来说基本素质相对于其他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 : 7 92 G 1. 9
2 1年 第 5 ( 第 19 ) 00 期 总 2期
… … … … … … … 一
对 我校学生素质教育理论 与实践的若干思考
赵 晗志 商丘 医学 高等专科 学校 ,河 南 商丘
摘
46 0 7 00
要 目前 我 国高职教育在解决技 能型人 才供给 不足 问题 的 同时 , 也存在提 高学生基本素质 的问题 。
我校作为新升格的大专 院校 , 学生的素质教育方 面 在 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这就要求学校 的管理层对此要有深 刻 的认识 , 对活动的安排要有思路有创新, 根据我校人才培 养模式 、 培养规格和素质教育大纲的要求, 制定我校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 , 培养创新人才 的实施方案。
一
有 一定的差距 , 这就决定了我们 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这样和
克服职业倦怠 。作为教师个体 , 当发现 自己有职业倦怠的 征兆 时, 应勇于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 , 查出 自己的压力来源 , 主动 寻求帮助 , 设法加 以化解 。 教师应 学 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 , 掌握心理调适 的方法 , 提高 自我心 理 调适能力 , 及时疏导 、 排解不 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 教师
素质教育的十大误区
素质教育的十大误区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和关注。
然而,由于理解和实践的不同,素质教育也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本文将列举素质教育的十大误区,并进行逐一剖析。
一、片面追求学生的品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素质教育应当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术能力、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
而只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将导致学生学识贫乏,无法胜任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一刀切素质教育标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自身的天赋和特长各不相同。
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不能一刀切地设定标准,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将素质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范畴素质教育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环节。
将素质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范畴,无法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四、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应当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过分追求竞争胜过合作素质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过分追求竞争,而忽视合作,将导致学生个人主义盛行,影响社会和谐。
六、过分强调素质教育的评估和考核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非简单的评估和考核。
过分强调素质教育的评估和考核,将削弱其育人效果,使素质教育变成应试教育的变种。
七、忽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素质培养素质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
忽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素质培养,将影响教育质量,使素质教育无法持续发展。
八、忽视家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
忽视家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将造成学生教育的失衡,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九、过于追求短期效果,忽视长期发展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材料:
1.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俞振球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对小学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2. 《小学素质教育指南》(王洪芳、孙俊著)-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指南,列举了小学教师可以使用的各种素质教育方法和技巧,如心理疏导、情感教育等,在课堂实践中非常有参考价值。
3. 《小学素质教育案例分析》(王英著)- 这本书收集了一系列小学素质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帮助教师了解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效果。
4. 《素质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林文忠著)- 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操作,帮助小学教师理解和运用素质教育理论。
5. 《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张丽丽著)- 这本书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和方法。
同时,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实际教育案例和经验,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素质教育。
这些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小学教师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方法,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读书讨论或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余雪莲2015.5.20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它不只局限于先天的自然性方面,还包括社会性方面的内容,即包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心理品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文化涵养等内容。
也就是说,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素质”乃人身心发展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体。
同时,素质水平又是一种综合效应,它是个体身心各方面的整体发展(不只是某方面的替代)和个性特点的充分发展的统一,是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
关于人完整的素质结构,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
你希望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新的时代期待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
素质具有整体性。
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
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
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正因为人的素质与人的知识、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得以培养、改造和提高,所以人的素质教育就如同人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一样,也是非常具体而又实在的,且有着其必然规律可循。
在我国,“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片面化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一个相对概念,其实质是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发展阶段(政策回顾)素质教育经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不断丰富的过程。
归根结底它还必然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的,是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基本教育理念、一种教改精神、一个发展方向。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而见诸文字的是在1987年4月义务教育教材大纲编写的汇报会上。
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柳斌当时就基础教育为升学还是为就业做准备这个问题时,认为基础教育的性质应该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教育,也就是说,基础教育不光是为升学做准备的,也不光是专门为就业打基础,这两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为一个人素质打基础,为他的思想、知识、身体等基本素质和终身发展打基础。
一个人即使暂时不就业,也要为素质打基础,但他还要自我发展,要为他自我发展打基础,这是更加关键的方面。
应该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有关素质教育最早的文章是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的评论员文章,题目是《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
素质教育在我国至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已开始研究,1993年已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
(一)素质教育的酝酿讨论阶段(8年,1985-1993)。
这个阶段,素质教育代表的一个时代的方向,但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而渐渐形成的。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素质教育完全是在公开的状态下自由讨论的,讨论中反对者可以给我们“扣帽子”,但我们从不给反对者扣帽子。
这个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发过相应的文件,没有利用行政的力量来强行推行,但是通过在讨论形成相当多的共识,素质教育已经有相当大的群众基础。
这样的共识最终凝聚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二)素质教育的试验和探索阶段(1994-1998)。
1994年第二次全教会召开,主题是义务教育和“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关,但在这次会议上也就提出了要在全国各地的抓素质教育教改实验区。
于是就有了1995年湖南汨罗的现场会和1997年山东烟台各自开了现场会,也形成了若干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阶段(1999年以来)——全时空推进。
在第二阶段基础上,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标志素质教育进入第三阶段。
李岚清副总理建议将会议主题定为着重推行素质教育问题,于是这次大会的主题就定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会议形成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1999年6月),标志着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不可逆转。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全时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注意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鼓励大胆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
2.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2001年以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06-08)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纲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六大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整体上设置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将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3.新《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党的十七大(2007年)报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