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练习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d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名校九月试题汇总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校九月试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01(2025届广东衡水金卷高三年级摸底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宿斜溪闻杜鹃韩元吉船窗初日弄晖晖,起坐胡床自揽衣。
无数青山随岸改,几声幽鸟唤人归。
鸥盟好在重游戏,蝶梦惊回果是非。
便拟走书闻稚子,归来同买钓鱼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虽为“夜宿斜溪闻杜鹃”,但诗歌是从次日清晨写起,与题意若断若续。
B.诗人看见朝阳洒下清辉,于是起身坐于胡床。
“弄”字化静为动,活泼有趣。
C.青山随行舟改变面貌,鸟儿送来婉转的啼鸣。
这里的“幽鸟”不一定是杜鹃。
D.眼前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感触,他准备写信约幼子归来垂钓,共享美好景色。
16.本诗颈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历史课上,吕老师引用《过秦论》中的“,”两句,来形容秦末广大百姓踊跃加入起义军的浩大场景。
(2)谈到中国古代桥梁时,陈老师引来用《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表达古代桥梁建筑之美,感叹古人比喻之精妙。
(3)古代文人,常常以乐景衬哀情,来加重哀伤的程度,如“,”。
02(2025届江西部分高中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
【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
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
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
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0)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0)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B(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高三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
高三古诗词比较鉴赏练习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范成大其一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1.这两首诗均创作于作者致仕家居石湖时,请分别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三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 题。
赠梁州张都督崔颢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2.与《雁门太守行》相比,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有何差异?请简要分析。
(6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3.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②,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
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4.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第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5.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6题。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许有壬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注】①槎:竹、木複。
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 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 “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 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
“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
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
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
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
故选C。
(2)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1)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
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最新名校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校模考试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2024学年福建泉州高三一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塞上·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 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
②转斗:连续作战。
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
④按节:持节。
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寫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迁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期初学情调研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在异域历尽艰难困苦的苏武,骤然见到汉使者,表现出极为激动、复杂的感情。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故选B。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赵长卿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
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⑴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
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⑴D;⑵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晚练(六)命题: 审核: 时间:10月28号姓名: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
吴郎:杜甫得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她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西邻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③甚:太。
④征求:指赋税征敛1、下列对这首词得理解,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之所以放任邻妇扑枣,就是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得,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就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就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得就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颈联出句“防”得主语就是妇人,对句“插”字得主语就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得多心与敏感。
D、尾联瞧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借邻妇得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得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得痛恨与不满。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您从本诗中瞧到一个怎样得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3、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得云月苍茫得景象,与雄浑磅礴得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就是“明月出天山”,从征人得角度再现了雄浑得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成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得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得豪情壮志。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邑”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得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得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得代价。
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如一条河流__________,就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得产物,在我国汉文化中__________。
谜语主要指暗涉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得隐语,也可引申为蕴涵奥秘得事物。
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__________得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民间谜语除少量得字谜外,大都以事物得外表特征入谜。
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形象化手法__________地描绘事物特征,( )。
它们得谜面一般就是合辙押韵得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
灯谜,又叫“文虎”“灯虎”。
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得几个属性。
灯谜得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义、音、形变化得特点,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比如以“花生”为谜底得灯谜谜面就是“木兰之子”。
正就是由于谜语这种变化得魅力,谜语也逐渐流行起来。
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在央视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内容都十分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4、文中画横线得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得一项就是( )A.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央视在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内容都十分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B.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央视在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C.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在央视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D.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在央视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得节目“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内容都十分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得语句,最恰当得一项就是( )A.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B.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C.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D.供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得成语,全都恰当得一项就是( )A.源远流长熠熠生辉隐晦曲折拐弯抹角B.历史悠久熠熠生辉隐约其辞拐弯抹角C.源远流长煜煜生辉隐约其辞迂回曲折D.历史悠久煜煜生辉隐晦曲折迂回曲折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得空缺部分。
(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___”,饥饿得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___”,即便就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得《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得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得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得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晚练(六)参考答案一、1、C项 C“表达了妇人得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得意思就是:她本来就就是提心吊胆得,您不该再插上篱笆。
2、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妇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告吴郎,希望她能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得深切同情。
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个穷苦得寡妇,由一件扑枣得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落泪。
解析:诗人写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告吴郎,希望她能对老人亲善。
首句中得“任”就是“随意,不加干涉”得意思,从这一个字,不难体会到诗人对西邻老妇得无限关怀与同情。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由近及远,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提示出她得贫穷就是因为苛政与战乱,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战争得不满。
诗歌翻译: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就是个无食无儿得老妇人。
若不就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得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而更该与她相亲。
见您来就防着您虽然就是多此举,但您一来就插上篱笆却太较真。
她说因官府征租逼税,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我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诗歌鉴赏:诗得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对待邻妇扑枣得态度说起。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困穷”,承接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体现了杜甫得悲悯情怀。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就是杜甫自叙以前得事情,目得就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措辞十分委婉含蓄。
这就是因为怕话说得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吴郎得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由一个穷苦得寡妇,由一件扑枣得小事,诗人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落泪。
一方面就是她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得思想感情得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就是为了点醒、开导吴郎。
3、(1)C项 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得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译文: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得云海中徘徊。
萧瑟得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照耀着守边得征人。
在这苍凉得关塞上,不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得战事: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得白登山之围;胡人得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眈眈。
从来这里就就是夷夏相争得征战之地,多少战士抛身塞外,埋骨黄沙啊!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得边色,脸上现出思归得愁容。
遥想家中得妻子,她一定就是在倚楼盼望征人得归来,望月而兴叹,未曾得闲。
写作背景:李白瞧见征战得场景,因此她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
此诗就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得辛苦与后方思妇得愁苦时所作。
二、4、B项 A项,“形式”与“充实”不搭配;C项、D项主语残缺。
5、C项“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与前面主语一致语气贯通,“猜中”“谜面“不合适;先“联想”再“推理”6、A项源远流长:兼顾过去与将来。
历史悠久:则只侧重于过去。
煜煜生辉:煜煜,明亮,炽盛得样子。
用来形容实物得表象。
熠熠生辉:熠熠,光耀,鲜明。
形容光彩闪耀得样子。
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
隐晦曲折:指写文章或说话时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得方式来表达某种思想。
隐约其辞:指故意不明说。
拐弯抹角:意思指沿着弯弯曲曲得路走。
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迁回曲折:弯弯曲曲,绕来绕去。
常比喻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三、(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本题应注意“蹴、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