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大题、名解、填空

一、填空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左侧视神经。
5.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等神经损害。
6.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7.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支配。
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1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
11.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
12.耳鸣是听神经的刺激性症状。
1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肌萎缩和肌群瘫痪。
14.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
15.脊髓胸7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5,胸12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9。
16.典型失神小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是每秒3次的棘慢波组合。
17.运动性失语的病变部位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
18.症状性癫痫是由于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原因有先天性疾病、脑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等。
19.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在内囔(基底节)、脑叶白质、脑桥和小脑。
其中以内囔出血为最常见。
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20.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
21.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
22.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23.病员吞困难,吐词不清,舌不能伸出中外,无舌肌萎缩及震颤,是双侧皮质延髓囊或锥体囊束损害所致。
24.病员左侧外展及左面神经下级性瘫痪,右侧上下肢上级性瘫痪,病变部位在桥脑。
25.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见于锥体外系统损害。
26.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神经病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神经病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理学: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就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调节作用,基本方式就是散射。
3.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从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4.内环境:细胞在体内轻易所处的环境,亦称作细胞外液。
5.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散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存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7.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8.负反馈:THF1部分收到的意见反馈信息调节掌控部分的功能,最终并使THF1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的恰好相反方向发生改变。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二、问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分类如何?很全系列很全系列的生理复习题答:研究方法是实验,分为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动物实验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2.体液的共同组成如何?答:细胞内液(40%)体液组织液(15%)细胞外液(20%)血浆(50%)----最活跃淋巴液、脑脊液、关节腔液(1%)3.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水平?请问: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亚显微结构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变化过程。
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和内外环境变化影响。
整体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与关于规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整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含哪些?各有何特点?答:神经调节:在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特点是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传导束的白质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三偏综合征:完全性内囊损害,对侧病灶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对侧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脊髓前脚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脚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形成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动眼危象: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骨膜和外耳道疱疹延髓麻痹/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部位分为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肌肉萎缩;部位分为脊髓前脚细胞、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失语Aphasia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功能障碍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谵妄谵妄状态是指在意识水平降低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生动、形象、带恐怖性质的错觉和幻觉。
病人多伴有紧张、恐惧的情绪反应和相应的兴奋不安、行为冲动、杂乱无章。
思维方面则表现为言语不连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及理解困难。
定向力丧失。
引起谵妄状态的常见原因:急性中毒,感染,脑外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
2.何谓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简叙其症状及病因又叫痴呆综合征,其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记忆减退,智能障碍,人格改变。
常见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脑炎,脑血管性疾患,代谢障碍,慢性中毒,缺氧与维生素缺乏。
3.试叙器质性遗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常见原因表现为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和顺行性遗忘症。
常见原因: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颅脑损伤,传染病,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精神病,脑肿瘤,中毒,内分泌疾病。
4.木僵可分为几类试叙临床常见木僵的特点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以下几类:⑴紧张性木僵:发生比较突然,轻者表现为少语少动,重者运动完全抑制,全身骨骼肌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固定的姿势,对任何刺激失去反应,口涎外流,大小便潴留,严重者尚可出现蜡样屈曲,空气枕头。
白天一般多卧床不起,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
病人意识清晰,木僵消失后能回忆当时的情况。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⑵心因性木僵:是一种在急遽而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产生的反应状态。
表现为普遍的抑制状态:不语、不动、不饮不食,面无表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跳加速、瞳孔散大、颜面潮红或苍白、多汗等。
病人有轻度意识障碍,木僵消失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⑶抑郁性木僵:由急性抑郁引起。
患者可缺乏任何自主行动和要求,反应极端迟钝,以致呆坐不动,卧床不起,缄默不语。
症状常昼轻夜重。
⑷器质性木僵:常见于脑炎、脑瘤侵入第三脑室,以及癫痫、脑外伤及急性中毒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谵妄2.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痴呆综合征)3.试叙器质性遗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常见原因?4.木僵可分为几类试叙临床常见木僵的特点?5.简述不合作病人的精神状况检查?6.精神分裂症有哪些特征性症状?7 .持续性心因性妄想与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如何鉴别?8.精神分裂症早期出现失眠、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时,与神经衰弱如何鉴别?9.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因素有哪些?10.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哪些精神、神经障碍及躯体损害?11.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有哪些?12 .试述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恶性症候群的主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处理。
13.试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处理。
14.针对迟钝性抑郁,应选用何种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对激越性抑郁应选何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剂的主要副作用有哪些?15.简述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常见并发症。
16.试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17.试述强迫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处理。
18.简述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类型。
癫痫性精神障碍可分为发作性和非发作性精神障碍两类。
发作性精神障碍可表现为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内脏及自主神经等方面的障碍及精神运动性发作、朦胧状态、谵妄状态、发作性心境恶劣及短暂的精神分裂样发作等。
非发作性障碍可表现为慢性精神分裂样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等。
19.如何区别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20.列表比较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与偏执性精神病。
21.列表说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22.列表说明躁狂症和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点?23.列表说明癔症痉挛发作与癫痫大发作的鉴别要点/24.列表说明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要点25.试述MR的诊断标准。
神经病学试题-最全(填空、名解、问答)

神经病学最全整理一、填空(总分20分,每空1分)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侧?。
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左同向偏盲是右侧视囊(或视反射)损害视交叉中份损伤出现双颞侧偏盲。
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单眼全盲损害部位在视神经,双颞侧偏盲损害部位在视交叉中部。
5、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 _,颅神经损害可出现复视6、眼运动神经瘫痪的共同表现是眼肌瘫痪和复视。
7、左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是左视神经损害,左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是左动眼神经损害。
8、右上睑下垂,右瞳散大,光反射消失是由于右侧动眼神经损害。
9、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10、张口下颌歪向左侧是由于左侧三叉神经的损害。
11、三叉神经损害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麻痹、萎缩、角膜反射消失12、三叉神经第Ⅰ支损害引起_____颅顶前部头皮前额等区痛觉和温觉障碍。
13、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神经支配。
14、耳鸣是听神经(耳蜗神经)神经的刺激性性症状15、皮质觉消失是由于对侧(或一侧)侧大脑顶受损所致16、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_等神经损害。
17、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1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5、锥体外系病变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病变在尾状核和壳核,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病变在苍白球和黑质。
1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2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及简答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称皮质脊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早期不出现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3.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4.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
5.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中脑上丘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病变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累及上丘的破坏性病灶可导致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6.阿-罗瞳孔(Argyell-Robertson瞳孔):发生在神经梅毒病人中,在半数左右的脊髓痨或者麻痹性痴呆病人中出现,主要是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调节反射是在看东西有远向近时,两眼向中间辐辏、瞳孔缩小)。
7.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其临床意义不明。
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只在暗处用强光持续照射时瞳孔缓慢收缩,停止光照后瞳孔缓慢散大。
调节反射也缓慢出现喝缓慢恢复。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和重点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重点感觉障碍。
(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偏瘫及同向性偏盲。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病变时产生Horner征,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A起始段、两侧颈内A末端、两侧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连通形成,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A和颈内A交界处、前交通A和大脑前A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症(交感N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 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共济运动由小脑、脊髓、前庭、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可由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电报式语言,讲话少,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发音\语调障碍,语法差,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以严重听理解障碍为特点,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流利,语量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较多语义错语,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 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找词困难,赘语,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消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大题部分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神经病学考试题库(三)-答案解析

神经病学考试题库(三)一、名词解释1、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2、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3、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4、脑栓塞:脑栓塞是指栓子径血循环流入脑血管致脑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5、TIA: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称为TIA。
二、问答题1、动眼神经瘫痪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常见原因有哪些?动眼神经瘫痪表现有,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很大限制。
常见原因有海马约回疝,后交通动脉瘤,中脑病变等。
2、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区别主要是:①前者发病较急,后者急骤;②前者安静发病,后者多在活动时发病;③前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无、后者明显;④前者脑膜刺激征阴性,后者常为阳性;⑤脑脊液前者正常,后者压力高,为血性;⑥CT检查前者为脑内低密度区、后者为高密度影。
3、抗癫痫药物的使用,要注意哪些原则?抗癫痫药物使用注意原则为:①按发作类型选药;②药物剂量从低限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加;③合并用药时应避免药理作用相同,副作用相似的药物合并应用;④定时果查肝肾功、血象以防治药物副作用;⑤规律性取药每日数次服用;⑥用药疗程长,一般控制发作后数年才减药,且逐渐减量,均忌骤停。
4、上颈段大脊髓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上颈段脊髓损害表现为:①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②颈以下各种感觉缺失;③括约肌功能障碍;④颈部出现根性疼痛。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及康复等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
运动性失语:又称Broca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位,当位移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
三偏综合征:指内囊包含大量上、下行纤维,一侧内囊小范围损伤时,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大范围损伤还可以有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出现“三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颈膨大:颈部上部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神经元性瘫痪。
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彼此邻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也称真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不出现延髓麻痹症状,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因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延髓麻痹。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脑膜病变导致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神经病学 (Neurology):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的学科,主要关注诊断和治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和障碍。
2.脑卒中 (Stroke):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常见症状包括瘫痪、言语困难和认知障碍等。
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
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
4.癫痫 (Epilepsy): 癫痫是一种由大脑发生异常电活动引起的慢
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抽搐或异常行为。
5.脑膜炎 (Meningitis): 脑膜炎是指脑膜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
包括剧烈头痛、发热、颈部僵硬以及恶心呕吐等。
6.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
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纤维髓鞘,造成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
7.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
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记忆丧失、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
8.脑瘤 (Brain Tumor): 脑瘤是指脑组织内发生的肿瘤,会导致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
9.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损伤,造成下半身瘫痪、感觉丧失和膀胱功能障碍等症状。
10.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疾病,其特征是神经细胞逐渐死亡或退化,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谵妄谵妄状态是指在意识水平降低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生动、形象、带恐怖性质的错觉和幻觉。
病人多伴有紧张、恐惧的情绪反应和相应的兴奋不安、行为冲动、杂乱无章。
思维方面则表现为言语不连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及理解困难。
定向力丧失。
引起谵妄状态的常见原因:急性中毒,感染,脑外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
2.何谓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简叙其症状及病因?又叫痴呆综合征,其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记忆减退,智能障碍,人格改变。
常见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脑炎,脑血管性疾患,代谢障碍,慢性中毒,缺氧与维生素缺乏。
3.试叙器质性遗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常见原因?表现为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和顺行性遗忘症。
常见原因: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颅脑损伤,传染病,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精神病,脑肿瘤,中毒,内分泌疾病。
4.木僵可分为几类试叙临床常见木僵的特点?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以下几类:⑴紧张性木僵:发生比较突然,轻者表现为少语少动,重者运动完全抑制,全身骨骼肌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固定的姿势,对任何刺激失去反应,口涎外流,大小便潴留,严重者尚可出现蜡样屈曲,空气枕头。
白天一般多卧床不起,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
病人意识清晰,木僵消失后能回忆当时的情况。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⑵心因性木僵:是一种在急遽而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产生的反应状态。
表现为普遍的抑制状态:不语、不动、不饮不食,面无表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跳加速、瞳孔散大、颜面潮红或苍白、多汗等。
病人有轻度意识障碍,木僵消失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⑶抑郁性木僵:由急性抑郁引起。
患者可缺乏任何自主行动和要求,反应极端迟钝,以致呆坐不动,卧床不起,缄默不语。
症状常昼轻夜重。
⑷器质性木僵:常见于脑炎、脑瘤侵入第三脑室,以及癫痫、脑外伤及急性中毒等。
表现为不语、不动、呼之不应,推之不动,面无表情,睁眼凝视或随外界事物转动眼球等。
神经病学名解、填空、问答

名解1.去皮质综合症: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脑干功能保存,可有一些无意识的活动,脑干反射存在,有睡眠觉醒周期。
身体姿势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
2.无动性缄默症: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结构激活系统损害,而大脑半球及传出通路无病变。
外界刺激无反应,无锥体束征,存在觉醒睡眠周期。
3.复合感觉:指大脑皮质对深浅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4.Fisher综合症:是GBS的变异型之一,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突然发作的脑供血区剧照性神经功能障碍。
6.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中心坏死区完全缺血导致脑死亡,而缺血半暗带仍有侧支循环,可有部分血供,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
在一定时间内使缺血脑组织回复血供,可使缺血半暗带功能恢复。
否则中心坏死区会扩大,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损伤。
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7.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Horner征,同侧小脑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8.开关现象:是长期应用多巴胺替代疗法治疗帕金森病时出现的一种副作用,表现为症状在突然缓解和加重之间波动。
9.重症肌无力:是ACHR接到,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首发症状为眼外肌麻痹。
10.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的遗传性肌肉病变。
11.昏迷:患者意识丧失,表现为双眼闭合、不能自行睁开、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面部和肢体无目的性动作,疼痛刺激可能无反应或引发脊髓或脑干通路传递的无目的反射动作。
12.意识障碍:指人们对自深圳的环境和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心态。
神经病学必考大题与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必考⼤题与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Brown-Sequard综合征:⼜称为脊髓半切损害,表现为病侧损害节段的根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带,病侧损害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常见于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肿等。
(2) 闭锁综合征:⼜称去传出状态,是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典型临床症状为意识清醒,咽部、四肢不能活动,仅以眼部的某些动作与外界交流(3) Horner征:由于颈上及脑⼲⽹状结构等交感纤维损害,临床表现为病侧眼球凹陷、瞳孔缩⼩、眼裂变⼩,可伴有同侧⾯部少汗或⽆汗。
(4)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流利型⼝语,⼝语理解相对较好。
(5)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语⽆法理解,但运动性语⾔正常(6) 低颅压头痛:是脑脊液压⼒降低(<60mmHg)所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通常在直⽴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重,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7) 痛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反射性⾯肌抽搐,⼝⾓牵向患侧,并有⾯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8) Hunt综合征: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了有周围性⾯瘫、⾆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有患侧乳突疼痛、⽿廓和外⽿道感觉减退或异常,外⽿道或⿎膜出现疱疹。
(9) Bell⿇痹:是指茎乳孔内⾯神经⾮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瘫(10) Bell征:⾯神经炎时出现周围性⾯瘫,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转动显露出⽩⾊巩膜。
(11) 脑脊液蛋⽩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含量增⾼明显⽽细胞数⽬正常,在格兰-巴雷综合征中此现象是该病的特征之⼀(12) 多发性神经病:是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13) 短暂性脑缺⾎发作(TIA):是指因脑⾎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在10~20分钟,多在1⼩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责任病灶。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集锦(温医)——神经病

神经病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9临床2班名词解释集锦1.感觉过敏: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系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增强或感觉阈降低所致。
2.分离性感觉障碍: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种感觉障碍(如皮肤痛温觉缺失),而其他感觉(如皮肤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分裂性感觉障碍为只有深感觉缺失,而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仍保存者。
】3.铅管样强直: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常见于帕金森病。
4.齿轮样强直:肌强直兼有震颤的患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强直,常见于帕金森病。
5.静止性震颤:常为Pakinson病的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的远端,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6.闭锁综合征:双侧皮质脊髓束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双侧中枢性偏瘫,只能以睁闭眼或眼球的上下活动与周围环境建立你们,多见于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桥基底部病变。
7.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病变位于大脑脚,累及锥体束与动眼神经,出现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8.Broca失语:又称运动性失语,患者主侧半球Broca区病变,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呈非流利性口语,但听理解力正常。
9.Wernicke失语:又称感觉性失语,患者主侧半球Wernicke区病变,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讲话,不伴肢体瘫痪,但自己表达流利。
10.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影响丘脑皮质束并累及锥体束和视觉纤维时,可出现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
11.交叉性瘫痪:一侧脑干病损累及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书、同侧的脑神经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时,引起病灶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和中枢性偏瘫。
12.昏迷: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不能被言语呼唤、刺激所唤醒,随意运动丧失、许多反射活动也减退或消失。
神经病学重点题型版

神经病学重点题型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 脊髓半侧损害: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 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意识⾃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命体征⽆明显改变。
3. 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反应,全⾝肌⾁松弛,⽆任何⾃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各种反射消失,⼤⼩便多失禁。
⽣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压或有下降。
肌张⼒:是肌⾁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
(检查时嘱患者肌⾁放松,触摸感受肌⾁硬度,并被动屈伸肢体感知阻⼒。
)4. 偏头痛:是⼀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管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般持续4?72⼩时,可伴有恶⼼、呕吐,光、声刺激或⽇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5. 短暂性脑缺⾎发作(TIA ):是由于局部脑或视⽹膜缺⾎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般不超过1⼩时,最长不超过24⼩时,且⽆责任病灶的证据。
凡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6. 孤⽴综合征(CIS ):因⾸次发⽣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事件所导致的⼀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既可表现为孤⽴的视神经炎、脑⼲脑炎、脊髓炎或某个解剖部位受累后症状体征(通常不包括脑⼲脑炎以外的其他脑炎,)亦可出现多部位同时受累的复合临床表现。
7. 多发性硬化(MS:是⼀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
8. 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停⽌”。
神经病学重点kaoshi

神经病学考试资料(11药理专业)一、名词解释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据受损部位可分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
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
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癫痫持续状态: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分钟者。
自动症: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类型,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看起来有目的,但实际上没有目的,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
假性发作: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
帕金森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开关现象: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
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作者:————————————————————————————————日期: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传导束的白质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三偏综合征:完全性内囊损害,对侧病灶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对侧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脊髓前脚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脚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形成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动眼危象: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骨膜和外耳道疱疹延髓麻痹/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部位分为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肌肉萎缩;部位分为脊髓前脚细胞、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失语Aphasia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功能障碍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谈话为非流利型,口语理解相对保留Wernicke失语/感觉性失语: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
严重听力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失用apraxia意识清楚、语言理解功能及运动功能正常情况下,患者丧失完成有目的的复杂活动的能力失认agnosia患者无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在意识正常情况下,不能辨认以往熟悉事物眼球震颤nystagmus眼球注视某一点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节律性往复运动成人CSF总量平均130ml,生成速度为0.3-0.5ml/min;蛋白质含量为0.15-0.45g/L构音障碍dysarthria和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导致的一类言语障碍的总称头痛headache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偏头痛migraine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恶心、呕吐,光、声刺激和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总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缺血性卒中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infarction,CWSI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癫痫epilepsy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临床综合征,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癫痫发作时根据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征进行分类Jackson发作: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扳机点/触发点: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三叉神经痛贝尔麻痹bell palsy/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pslsy/面神经炎facialneuritis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贝尔征bell sign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疾病疲劳试验(jolly试验):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为阳性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自身抗体靶器官为周围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和Ach囊泡释放区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累及延髓Foster-Kennedy综合征:额叶底部肿瘤引起的同侧视神经萎缩及对侧视乳头水肿,可伴有同侧嗅觉缺失分离性感觉障碍: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某部位出现某种感觉障碍而该部位其他感觉保存者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1. 确定神经系统病损水平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3.通常要遵循一元论原则4.首发症状常有定位价值无先兆偏头痛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呈搏动性,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有先兆性偏头痛临床表现1.前驱期: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2.先兆期:视觉先兆常见, 视野缺损、暗点、闪光,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及视物变形、物体颜色改变3.头痛期: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疼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苍白或出汗4.恢复期:4-72h偏头痛治疗治疗目的:减轻、终止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1.发作期治疗:轻—中度单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中—重度直接选用特异性治疗药物2.预防性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尤其每周1次以上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有禁忌症的患者;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缺损的特殊变异型颈内动脉系统TIA(1) 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2)特征性症状: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感觉障碍),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②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3)可能出现的症状:对侧偏身麻木&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 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大多不伴耳鸣, 少数伴耳鸣(2) 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dropattack):患者转头&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张力跌倒,无意识丧失,很快自行站起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③双眼视力障碍复杂部分性发作(1)仅意识障碍:一般表现为意识模糊(2)意识障碍+自动症(经典)(3)意识障碍+运动症状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1)强直期: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上翻、凝视;舌咬伤;尖叫、呼吸停止;躯干屈曲反张;上肢内收旋前;下肢伸直(2)阵挛期:肌肉交替收缩、松弛,频率渐慢,一次剧烈阵挛后停止(3)发作后期:短阵挛→全身肌肉松弛(2便失禁)→恢复(呼吸、瞳孔、意识)典型失神发作(1)突然、短暂(5-10s)(2)意识丧失+动作中断,凝视,不应(3)可伴简单自动动作(咀嚼)/失张力(掉物)(4)多无跌倒(5)事后全无记忆(6)EEG:棘-慢综合波癫痫药物治疗原则确定是否用药;正确选择药物;药物的用法;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尽可能单药治疗;合理的联合治疗常用抗癫痫药(1)成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卡马西平、拉莫三嗪、苯巴比妥、托吡酯、丙戊酸钠(C)(2)成人部分性发作:卡马西平(A)丙戊酸钠(B)拉莫三嗪、苯巴比妥、托吡酯(C)(3)老年人部分性发作:拉莫三嗪(A)卡马西平(C)(4)儿童失神发作:乙琥胺、拉莫三嗪、丙戊酸钠(C)(5)A\B—应该C—可考虑初始单药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心肺功能支持;从速控制发作,减少神经损害;寻找/根除病因和诱因;处理并发症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成人型)Ⅰ眼肌型:占15%~20%,仅限于眼外肌、上睑下垂和复视ⅡA轻度全身型:30%, 进展缓慢,无危象,可合并眼肌受累, 对药物敏感。
ⅡB中度全身型:25%, 骨骼肌&延髓肌严重受累, 无危象, 药物敏感性欠佳Ⅲ急性重症型:15%,症状危重, 进展迅速, 数周至数月达高峰,胸腺瘤高发,可发生危象, 药效差,常需气管切开、辅助呼吸, 死亡率高。
Ⅳ迟发重症型:约10%症状同Ⅲ型,合并胸腺瘤,预后差Ⅴ肌萎缩型:少数患者肌无力伴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危象及处理(1)肌无力危象:由疾病发展,抗胆碱酯酶药物不足或反应不佳,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和呼吸抑制剂导致。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应用过量导致。
(3)反拗性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突然失效导致。
危象的最基本治疗原则是确保呼吸道通畅,保持生命体征及控制可能发生的感染。
腰椎穿刺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1.脑炎、脑膜炎和脱髓鞘疾病2.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膜癌病、颅内转移瘤4.脊髓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禁忌症:1.颅内压增高、明显视乳头水肿2.怀疑后颅窝肿瘤3.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脊椎结核4.脊髓压迫症脊髓功能处于临界状态5.血液系统疾病6.药物引起出血倾向且血小板<5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