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课件PPT
合集下载
最新Z9-1药物对核糖体中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抗菌药与抗生素幻灯片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抗菌药
与EFG-GTP结合,抑制肽 链延长 抑制转肽酶、阻断延长
抗菌药 医学研究
氨基酰-tRNA类似物,进位 抗肿瘤药 后引起未成熟肽链脱落
放线菌酮
氯霉素 嘌呤霉素
四
环
素
链霉素和卡那霉素
族
嘌 呤 霉 素 作 用 示 意 图
抗生素的生产和提取工艺
菌种
孢子 制备
种子 制备
提取和精制
发酵 发酵液的预处理
根据抗生素的结构分类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其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它们 含有一个四元内酰胺环,为目前最受重视的一类。
Penicillin Structure
6-氨基青霉烷酸(6-APA)
羧苄青霉素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氨比西林
B-内酰胺是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所必需的,而R基团则赋予抗生素的稳定 性、抗菌谱等的变化。
放線菌屬分離出眾多抗生素
1962年至今僅兩類新型抗生素被研發成功-
oxazolidinone環氧酮類 (linezolid) cyclic lipopeptide (daptomycin)環脂胜肽類抗生素
抗生素的分类
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分
放线菌产生的,占目前发现的抗生素的2/3。真菌产生的,主要包 括青霉菌和头孢菌素。细菌产生的,多粘杆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 产生的粘多菌素。动植物产生的,蒜中的蒜素,动物脏器中的鱼素 (ekmolin).
杀菌剂(bactericide) :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 的药物称杀菌剂。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 LD50/ED50
抗菌药
与EFG-GTP结合,抑制肽 链延长 抑制转肽酶、阻断延长
抗菌药 医学研究
氨基酰-tRNA类似物,进位 抗肿瘤药 后引起未成熟肽链脱落
放线菌酮
氯霉素 嘌呤霉素
四
环
素
链霉素和卡那霉素
族
嘌 呤 霉 素 作 用 示 意 图
抗生素的生产和提取工艺
菌种
孢子 制备
种子 制备
提取和精制
发酵 发酵液的预处理
根据抗生素的结构分类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其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它们 含有一个四元内酰胺环,为目前最受重视的一类。
Penicillin Structure
6-氨基青霉烷酸(6-APA)
羧苄青霉素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氨比西林
B-内酰胺是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所必需的,而R基团则赋予抗生素的稳定 性、抗菌谱等的变化。
放線菌屬分離出眾多抗生素
1962年至今僅兩類新型抗生素被研發成功-
oxazolidinone環氧酮類 (linezolid) cyclic lipopeptide (daptomycin)環脂胜肽類抗生素
抗生素的分类
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分
放线菌产生的,占目前发现的抗生素的2/3。真菌产生的,主要包 括青霉菌和头孢菌素。细菌产生的,多粘杆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 产生的粘多菌素。动植物产生的,蒜中的蒜素,动物脏器中的鱼素 (ekmolin).
杀菌剂(bactericide) :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 的药物称杀菌剂。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 LD50/ED50
3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
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
肽酰基t–RNA移位 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 肽酰基的转移反应; 促使肽酰基t–RNA
从核糖体上解离。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使其水解或磷酸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
靶位结构改变:
产生耐药基因,合成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 部位甲基化而耐药。
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肾毒性大,仅用于局部抗感染。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分
类 天然: 四环素——耐药,少用 土霉素——基本不用 金霉素——外用 半合成:米诺环素 多西环素(常用) 美诺环素
„抗菌特点‟
抗菌谱广,对G+、G-细菌有效,对支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 阿米巴原虫。
寄生,菌群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 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 内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表现:
1)真菌感染鹅口疮、肠炎
——抗真菌药
2)难辨梭状菌伪膜性肠炎
——万古霉素或甲硝唑
3.对骨骼及牙生长的影响
四环素类能与新形成的骨、牙中所沉积的钙相结 合,永久性棕色沉着-四环素牙;以及抑制婴儿 骨骼发育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不规则,不完全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多价阳离子:Mg2+ ,Ca2+, Al3+, Fe2+
—间隔>3h
②食物显著减少药物的吸收-空腹服用
③酸性药物维生素C
促进药物吸收
④与H2-R(-)、碱性药、抗酸药合用-降低药物溶 解度,减少四环素吸收 —间隔>3h
分布
广泛
沉积于新形成的骨骼、牙齿;
肽酰基t–RNA移位 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 肽酰基的转移反应; 促使肽酰基t–RNA
从核糖体上解离。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使其水解或磷酸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
靶位结构改变:
产生耐药基因,合成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 部位甲基化而耐药。
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肾毒性大,仅用于局部抗感染。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分
类 天然: 四环素——耐药,少用 土霉素——基本不用 金霉素——外用 半合成:米诺环素 多西环素(常用) 美诺环素
„抗菌特点‟
抗菌谱广,对G+、G-细菌有效,对支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 阿米巴原虫。
寄生,菌群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 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 内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表现:
1)真菌感染鹅口疮、肠炎
——抗真菌药
2)难辨梭状菌伪膜性肠炎
——万古霉素或甲硝唑
3.对骨骼及牙生长的影响
四环素类能与新形成的骨、牙中所沉积的钙相结 合,永久性棕色沉着-四环素牙;以及抑制婴儿 骨骼发育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不规则,不完全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多价阳离子:Mg2+ ,Ca2+, Al3+, Fe2+
—间隔>3h
②食物显著减少药物的吸收-空腹服用
③酸性药物维生素C
促进药物吸收
④与H2-R(-)、碱性药、抗酸药合用-降低药物溶 解度,减少四环素吸收 —间隔>3h
分布
广泛
沉积于新形成的骨骼、牙齿;
合成抗感染药PPT课件
• 磺胺类药物均具有酸碱两性,本品的钠盐水溶液 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析出磺胺嘧啶沉淀; 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黄绿色沉淀,放置后生产紫 色沉淀;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银盐沉淀。
4 CH3
磺胺甲恶唑
H2N
SO2NH
5
3 N O1
Sulfamethoxazole, SMZ
2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T1/2=11小时,现多与 TMP合用,组成复方新诺 明,其抗菌作用可增强数 倍至数十倍,广泛用于治 疗呼吸道感染、菌痢及泌 尿道感染等。
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 双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 抑制作用。
易渗入脑脊液中,为治疗 和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首 选药物。至今在临床上仍 占有重要的地位。
性质:
• 本品含有芳香第一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
• 本品的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化,在日光及重金 属催化下,氧化反应加速。特别是其钠盐在碱性 条件下更易氧化。
• 抗感染药物是指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或称化学 治疗药)。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抗争中,抗感染药物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和快速的发展,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大类药物。
主要内容
掌握
磺胺嘧啶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用途。
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
合成抗感染药
授课内容 拓展链接
学习小结 学以致用
熟悉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结构特点、 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
类药物。 用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暴晒。 服药期间多饮水以防止产生结晶尿。 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应饭后15分钟服用。
其他类合成抗菌药
盐酸小檗碱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异 喹 啉 类
又名盐酸黄连素,从黄连和三 颗针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 黄色结晶性粉末,味极苦,具 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副作 用低的特点,主要用于肠道感
4 CH3
磺胺甲恶唑
H2N
SO2NH
5
3 N O1
Sulfamethoxazole, SMZ
2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T1/2=11小时,现多与 TMP合用,组成复方新诺 明,其抗菌作用可增强数 倍至数十倍,广泛用于治 疗呼吸道感染、菌痢及泌 尿道感染等。
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 双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 抑制作用。
易渗入脑脊液中,为治疗 和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首 选药物。至今在临床上仍 占有重要的地位。
性质:
• 本品含有芳香第一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
• 本品的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化,在日光及重金 属催化下,氧化反应加速。特别是其钠盐在碱性 条件下更易氧化。
• 抗感染药物是指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或称化学 治疗药)。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抗争中,抗感染药物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和快速的发展,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大类药物。
主要内容
掌握
磺胺嘧啶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用途。
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
合成抗感染药
授课内容 拓展链接
学习小结 学以致用
熟悉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结构特点、 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
类药物。 用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暴晒。 服药期间多饮水以防止产生结晶尿。 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应饭后15分钟服用。
其他类合成抗菌药
盐酸小檗碱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异 喹 啉 类
又名盐酸黄连素,从黄连和三 颗针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 黄色结晶性粉末,味极苦,具 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副作 用低的特点,主要用于肠道感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课件
工艺流程图
详细描述各个步骤的操作及参数。
工艺优化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工艺流程 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产率和纯度。
质量控制与标准操作规程
质量控制
质量标准与认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化学分析、仪器检测等方法,对 目标化合物进行质量评估。
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相应的质 量标准,并进行认证和审核。
标准操作规程(SOP)
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确 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加重。
患者因素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特殊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
力下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症治疗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 施。
预防措施 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与其他药物合 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特殊人群应谨慎用药, 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在临床应用 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具有优势。
未来将更加注重大环内酯类林可 霉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 增强疗效并延缓耐药性的发展。
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大环 内酯类林可霉素将会有更多新品 种上市,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
THANK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期间,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 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等,并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 避免与禁忌药物同时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05
大内林可霉素的 理法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
01
02
03
04
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发生率较高。
合成抗菌药教学课件ppt
抗生素的发现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治疗感染的新纪元。之后,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人们相继发现了头孢菌素、红霉素、喹诺酮类等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后,人类开始合成新的抗菌药,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这些抗菌药具有高效、低毒、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实验数据分析技巧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合成抗菌药的教学实践
05
抗菌药合成的教学目标
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熟悉常见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理解抗菌药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抗菌药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抗菌药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合成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合成抗菌药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合成抗菌药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常见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四环素类抗菌药林可霉素类抗菌药
抗菌药的发展历程
1
抗菌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2
3
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未来需要开发新的抗菌药以及耐药性抑制剂,以解决这一问题。
抗菌药的耐药性问题
随着超级细菌的出现,现有的抗菌药难以对其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未来需要针对超级细菌开发新的抗菌药。
针对超级细菌的抗菌药
未来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感染菌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实验室安全设施
实验操作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实验服等,以防止化学品的侵入和烫伤等意外事故。
个人防护措施
实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私自更改实验步骤和药品用量,严禁私自乱放药品和废弃物。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课件
03
长期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和继发感染。
03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耐药性
耐药机制
产生碳青霉烯酶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碳青霉烯酶,该酶能够分 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药物外排
细菌通过药物外排泵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排出细 胞外,使其无法达到有效浓度。
靶点改变
细菌通过改变抗菌药作用的靶点,使其无法与靶 点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给药时间和剂量,避免频繁更换药物。同时,密切 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 用药史,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 。
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见的处理方 法包括抗过敏治疗、对症治疗等。
05
04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严重烧伤后感染等 。
禁忌症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过敏的患者禁用。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此类药物。
给药方案与注意事项
给药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菌类型,选择合适的碳青霉烯类抗 菌药,并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尿中药物的浓度较高,但部分 药物也可通过胆汁排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在体内不易 发生蓄积,因此需要每日给药 1-2次。
不良反应
0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常见的有 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02
这类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但发生率较低。
临床应用前景
01
长期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和继发感染。
03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耐药性
耐药机制
产生碳青霉烯酶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碳青霉烯酶,该酶能够分 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药物外排
细菌通过药物外排泵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排出细 胞外,使其无法达到有效浓度。
靶点改变
细菌通过改变抗菌药作用的靶点,使其无法与靶 点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给药时间和剂量,避免频繁更换药物。同时,密切 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 用药史,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 。
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见的处理方 法包括抗过敏治疗、对症治疗等。
05
04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严重烧伤后感染等 。
禁忌症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过敏的患者禁用。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此类药物。
给药方案与注意事项
给药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菌类型,选择合适的碳青霉烯类抗 菌药,并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尿中药物的浓度较高,但部分 药物也可通过胆汁排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在体内不易 发生蓄积,因此需要每日给药 1-2次。
不良反应
0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常见的有 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02
这类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但发生率较低。
临床应用前景
01
合成抗菌药教学课件ppt
研究如何通过增强宿主免疫系统来提高抗菌 效果,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
精准医疗
联合治疗
利用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等技术,实现对 感染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
探索抗菌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抗炎症药 物、益生菌等)联合使用的可能性,以增强 疗效并降低耐药风险。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5
合成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与未来发展趋 势
合理使用
明确感染类型 与部位
在使用合成抗菌药前, 应明确感染类型及感染 部位,以便选择适当的 药物进行治疗。
按照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 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 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等 。
联合用药的必 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联合使 用多种抗菌药物可以增 强治疗效果,但需注意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04
合成抗菌药的治疗效果与副作用
治疗效果
高效
合成抗菌药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或抑制病原菌, 从而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针对性强
合成抗菌药可根据不同病原菌的特点和耐药性, 有针对性地设计药物分子结构,提高治疗效果。
疗效稳定
合成抗菌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通常具有较稳定 的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小。
副作用
要研究方向之一。
0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抗菌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
风险。未来,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将成为重要
的研究方向之一。
THANK YOU.
磺胺类
通过干扰细菌叶酸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阴性菌及支 原体、衣原体有效。
抗真菌药
唑类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对浅部真菌病有效。
抗菌药物7-幻灯片
禁与阿司匹林和抗凝血药何用。禁酒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统称 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常见药物: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 单环类:氨曲南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类
临床应用
不首选
第一代:耐青霉素G的G+菌感染,或较轻的G-杆 菌感染
第二代:G+、G-杆菌的感染/混合感染 第三代:严重的G-杆菌、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 第四代:对三代头孢菌素有耐药性的G-杆菌、厌
氧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询问过敏史 肾损害:第一代观察尿蛋白、血尿和肾功能 胃肠反应(刺激性) 二重感染: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剂量使用 低凝血酶原血症:头孢孟多和头孢哌酮。VitK防治。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菌药是相当 强的有机酸,大多数为嗜水 性的,在水溶液中可完全电 离
难以穿过富含脂类的细胞膜 作用的靶位PBPs位于膜外,
所以只需穿过细胞壁 进入G+和G-的方式存在差异
β-内酰胺类
如何进入革兰阳性菌
β-内酰胺类抗菌药分子量小容易穿过肽聚糖 但有些阳性菌(如肠球菌)的细胞壁上增加了脂质,降低了药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区别
两者同属β -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 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这 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
常见药物: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 第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抗菌特点:第1~4代抗G+菌逐渐减弱,抗G-菌作用增强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统称 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常见药物: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 单环类:氨曲南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类
临床应用
不首选
第一代:耐青霉素G的G+菌感染,或较轻的G-杆 菌感染
第二代:G+、G-杆菌的感染/混合感染 第三代:严重的G-杆菌、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 第四代:对三代头孢菌素有耐药性的G-杆菌、厌
氧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询问过敏史 肾损害:第一代观察尿蛋白、血尿和肾功能 胃肠反应(刺激性) 二重感染: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剂量使用 低凝血酶原血症:头孢孟多和头孢哌酮。VitK防治。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菌药是相当 强的有机酸,大多数为嗜水 性的,在水溶液中可完全电 离
难以穿过富含脂类的细胞膜 作用的靶位PBPs位于膜外,
所以只需穿过细胞壁 进入G+和G-的方式存在差异
β-内酰胺类
如何进入革兰阳性菌
β-内酰胺类抗菌药分子量小容易穿过肽聚糖 但有些阳性菌(如肠球菌)的细胞壁上增加了脂质,降低了药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区别
两者同属β -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 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这 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
常见药物: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 第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抗菌特点:第1~4代抗G+菌逐渐减弱,抗G-菌作用增强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
降低耐药性
联合治疗策略可以降低单一药物的用药量,从而减少耐药菌 株的出现。
抗菌药物的优化与改造
结构改造
通过对已有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疗 效和降低毒性。
耐药性逆转
通过结构改造或合成新的抗菌药物,可以克服细菌对已有药物的耐药性,恢复 药物的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优化与改造
针对特定病原体或特定感染部位 的药物设计和优化,将有助于提 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深入研究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制 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 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设计更有效 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是未来抗菌治疗的一个 重要方向,通过不同药物的协同 作用,可以增强抗菌效果并降低 耐药性的产生。
对未来抗菌药物研究的展望
针对细菌对现有抗菌药物的耐药 性问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菌 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的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
协同作用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增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降低耐药性
联合治疗策略可以降低单一药物的用药量,从而减少耐药菌 株的出现。
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
协同作用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增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设计特异性抗菌药物
基于新靶点,研究者们可以设计出特 异性更强的抗菌药物,减少对宿主细 胞的毒性,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新靶点的抗菌药物研究
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
随着对细菌生理和代谢机制的深入了 解,研究者们不断发现新的抗菌药物 作用靶点,如细菌细胞壁合成酶、 DNA复制酶等。
设计特异性抗菌药物
基于新靶点,研究者们可以设计出特 异性更强的抗菌药物,减少对宿主细 胞的毒性,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策略可以降低单一药物的用药量,从而减少耐药菌 株的出现。
抗菌药物的优化与改造
结构改造
通过对已有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疗 效和降低毒性。
耐药性逆转
通过结构改造或合成新的抗菌药物,可以克服细菌对已有药物的耐药性,恢复 药物的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优化与改造
针对特定病原体或特定感染部位 的药物设计和优化,将有助于提 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深入研究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制 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 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设计更有效 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是未来抗菌治疗的一个 重要方向,通过不同药物的协同 作用,可以增强抗菌效果并降低 耐药性的产生。
对未来抗菌药物研究的展望
针对细菌对现有抗菌药物的耐药 性问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菌 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的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
协同作用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增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降低耐药性
联合治疗策略可以降低单一药物的用药量,从而减少耐药菌 株的出现。
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
协同作用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增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设计特异性抗菌药物
基于新靶点,研究者们可以设计出特 异性更强的抗菌药物,减少对宿主细 胞的毒性,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新靶点的抗菌药物研究
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
随着对细菌生理和代谢机制的深入了 解,研究者们不断发现新的抗菌药物 作用靶点,如细菌细胞壁合成酶、 DNA复制酶等。
设计特异性抗菌药物
基于新靶点,研究者们可以设计出特 异性更强的抗菌药物,减少对宿主细 胞的毒性,提高治疗效果。
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PPT参考课件
2021/3/10
3
熟悉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类、作 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熟悉磺胺类药物 的基本结构和构效关系;学会认识药 物的结构及疗效之间的关系。
2021/3/10
4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典型药物:诺氟沙星、磺胺嘧啶、甲 硝唑、异烟肼、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磺 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替硝唑、对氨基水杨酸、 乙胺丁醇、两性霉素B、硝酸益康唑、氟康唑、 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的化学结构或结构特点、 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
OO OH
NN
OO
N
OH
N NN
萘啶酸 202N1/3a/10l i d i x i c a c i d
吡咯酸 P iro m id ic a cid 12
发现-吡哌酸
• 继续进行结构改造,得到了吡哌酸
• 1974年由大日本制药公司开发上市 • 结构中引入了碱性基团哌嗪基,使整个分
子的碱性和水溶性增加,抗菌活性增加
OO
OO
F
F
O H HN
OH
N
2021/3/10
N
N
14
发现-环丙沙星
• 对诺氟沙星进行结构改造,获得了活性 更强,抗菌谱更广的环丙沙星
OO
F
HN
OH
N
N
OO
F
HN
OH
N
N
2021/3/10
15
进一步的结构改造
• 1、保持对G-菌的高度活性 • 2、改善对G+菌的活性 • 3、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 • 得到了更多活性更优的药物
莫西沙星、加 替沙星等,除 对革兰阴性菌 有强大的抗菌 作用,增强了 抗革兰阳性菌 、支原体、衣 原体、军团菌 以及分支杆菌 的活性。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肠道G-杆菌、绿脓杆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 与β-内酰胺合用有协同作用 ▪ 不良反应较轻,但仍可致听力损害。 ▪ 用于治疗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包括绿脓杆菌)
所引起的感染。
17
一、氨基糖苷类 二、大环内酯类 三、林可霉素类 四、氯霉素类 五、四环素类
基本结构:14-16元大环内酯环
第一代
心内膜炎 +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现用现配 肾损害)
多种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感染 +羧苄西林 绿脓杆菌感染,不可混滴 +羧苄西林/头孢菌素:未明原因的G-杆菌混合感染 口服: 泌尿系和肠道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肾毒性较高,耳毒性以前庭损伤为主
5
氨基糖苷类药物共性 作用机制
使细菌胞膜 缺损导致胞 膜通透性增
加
抑制细菌蛋白质 合成全过程
6
耐药机制
— 膜通透性降低 — 产生钝化酶 — 靶位的修饰
7
抗菌谱:静止期杀菌
— 需氧的 G- 杆菌(包括绿脓杆菌) — 对MRSA和MRSE有效 — 耐酸性结核杆菌
链霉素(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 阿米卡星
20
抗菌作用机制
—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核蛋白体50s亚基呈不可逆的结
合)(结合位点与林可霉素和氯霉素非常接近,合用可
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并增加细菌耐药性)
— 快速抑菌剂,高浓度可杀菌 — 哺乳动物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构成不同,故该类药对
哺乳动物几乎无影响。
21
耐药
— 特点: 1.易耐药,停药易恢复;2.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机制:改变靶位结构;产生灭活酶;主动流出增加;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 药
四环素类
甘氨酰四环素 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
林可霉素类
奎奴普丁 达福普汀 利奈唑胺
一、氨基糖苷类 二、大环内酯类 三、林可霉素类 四、氯霉素类 五、四环素类
THE AMINOGLYCOSIDES: 1944-1975
Drug
Streptomycin Neomycin Kanamycin Paromomycin Spectinomycin Gentamicin Tobramycin Sisomicin Amikacin Netilmicin
避免合用肌松药; 用钙剂和新斯的明治疗。
4)过敏反应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次于PG
常用药
链霉素(streptomycin)
最早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 抗结核药(需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对G-杆菌作用强大,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鼠疫与土拉菌病(兔热病)的首选药 +四环素
15
卡那霉素
(kanamycin)
▪ 抗菌谱与链霉素相似。抗结核二线药 ▪ 毒性大、易耐药。现较少应用,
妥布霉素
(tobramycin)
▪ 对绿脓杆菌抗菌作用强,是庆大霉素2-5
倍,对庆大霉素耐药者仍有效 ▪ 不良反应<庆大霉素
16
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 ▪ 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对结核、绿脓杆菌均有效
需监测血药浓度.
10
1)耳毒性 前庭功能损害:眩晕、头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等
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减退或永久性耳 聋
机制:可能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 过高,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毛细胞 的糖代谢和能量利用,导致Na+K+ATP 功能障碍,造成毛细胞损伤
预防: 1、观察、询问早期症状。定期检查听力。 2、禁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如万古霉素、速尿、甘露醇等合用。 3、H1受体阻断剂可掩盖耳毒性,避免合用。 4、老人慎用,禁用于孕妇、儿童。
结构:由氨基环醇与氨基糖分子由配糖键连接成苷。 来源:
— 天然类(由链霉菌产生):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
素、妥布霉素等 ;(由小单胞菌产生)如庆大霉素、西索米
星、小诺米星、福提米星等
— 半合成类:由某些天然氨基苷类经改造结构获得,卡那霉
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等。
用药注意:与β-内酰胺类合用时不能混合于同一容器
Year
1944 1949 1957 1959 1962 1963 1968 1972 1972 1975
Source organism
Streptomyces griseus Streptomyces fradiae 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 Streptomyces rimosus Streptomyces spectabilis Micromonospora purpurea Streptomyces tenebrarius 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Semisynth deriv of kanamycin Semisynth deriv of sisomicin
2)肾毒性
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轻:肾小管肿胀 重:肾急性坏死
1.定期肾功能检查 2.肾功能损害者慎用、禁用 3.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麻痹
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衰竭 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机制是:与突 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 Ach释放,神经肌肉传导阻断 防治:避免静注 or 过快的静滴;
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第二代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罗他霉素
第三代
泰里霉素 喹红霉素
19
第二代特点(与第一代比)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半衰期延长;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不良反应较少
8
体内过程
— 口服难吸收,注射 —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10%,主要分布细胞外液
内外耳淋巴液高浓度 (耳毒性) 肾皮质 >血药浓度10-50倍(肾毒性)
透过胎盘,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 排泄 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T1/2在肾衰竭时比正常人
延长20-30倍
9
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 连续使用5天以上 — 剂量过大 —老人或小孩 —肾功能不全 — 联合使用袢利尿剂或肾毒性药物
所引起的感染。
17
一、氨基糖苷类 二、大环内酯类 三、林可霉素类 四、氯霉素类 五、四环素类
基本结构:14-16元大环内酯环
第一代
心内膜炎 +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现用现配 肾损害)
多种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感染 +羧苄西林 绿脓杆菌感染,不可混滴 +羧苄西林/头孢菌素:未明原因的G-杆菌混合感染 口服: 泌尿系和肠道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肾毒性较高,耳毒性以前庭损伤为主
5
氨基糖苷类药物共性 作用机制
使细菌胞膜 缺损导致胞 膜通透性增
加
抑制细菌蛋白质 合成全过程
6
耐药机制
— 膜通透性降低 — 产生钝化酶 — 靶位的修饰
7
抗菌谱:静止期杀菌
— 需氧的 G- 杆菌(包括绿脓杆菌) — 对MRSA和MRSE有效 — 耐酸性结核杆菌
链霉素(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 阿米卡星
20
抗菌作用机制
—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核蛋白体50s亚基呈不可逆的结
合)(结合位点与林可霉素和氯霉素非常接近,合用可
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并增加细菌耐药性)
— 快速抑菌剂,高浓度可杀菌 — 哺乳动物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构成不同,故该类药对
哺乳动物几乎无影响。
21
耐药
— 特点: 1.易耐药,停药易恢复;2.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机制:改变靶位结构;产生灭活酶;主动流出增加;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 药
四环素类
甘氨酰四环素 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
林可霉素类
奎奴普丁 达福普汀 利奈唑胺
一、氨基糖苷类 二、大环内酯类 三、林可霉素类 四、氯霉素类 五、四环素类
THE AMINOGLYCOSIDES: 1944-1975
Drug
Streptomycin Neomycin Kanamycin Paromomycin Spectinomycin Gentamicin Tobramycin Sisomicin Amikacin Netilmicin
避免合用肌松药; 用钙剂和新斯的明治疗。
4)过敏反应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次于PG
常用药
链霉素(streptomycin)
最早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 抗结核药(需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对G-杆菌作用强大,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鼠疫与土拉菌病(兔热病)的首选药 +四环素
15
卡那霉素
(kanamycin)
▪ 抗菌谱与链霉素相似。抗结核二线药 ▪ 毒性大、易耐药。现较少应用,
妥布霉素
(tobramycin)
▪ 对绿脓杆菌抗菌作用强,是庆大霉素2-5
倍,对庆大霉素耐药者仍有效 ▪ 不良反应<庆大霉素
16
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 ▪ 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对结核、绿脓杆菌均有效
需监测血药浓度.
10
1)耳毒性 前庭功能损害:眩晕、头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等
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减退或永久性耳 聋
机制:可能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 过高,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毛细胞 的糖代谢和能量利用,导致Na+K+ATP 功能障碍,造成毛细胞损伤
预防: 1、观察、询问早期症状。定期检查听力。 2、禁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如万古霉素、速尿、甘露醇等合用。 3、H1受体阻断剂可掩盖耳毒性,避免合用。 4、老人慎用,禁用于孕妇、儿童。
结构:由氨基环醇与氨基糖分子由配糖键连接成苷。 来源:
— 天然类(由链霉菌产生):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
素、妥布霉素等 ;(由小单胞菌产生)如庆大霉素、西索米
星、小诺米星、福提米星等
— 半合成类:由某些天然氨基苷类经改造结构获得,卡那霉
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等。
用药注意:与β-内酰胺类合用时不能混合于同一容器
Year
1944 1949 1957 1959 1962 1963 1968 1972 1972 1975
Source organism
Streptomyces griseus Streptomyces fradiae 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 Streptomyces rimosus Streptomyces spectabilis Micromonospora purpurea Streptomyces tenebrarius 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Semisynth deriv of kanamycin Semisynth deriv of sisomicin
2)肾毒性
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轻:肾小管肿胀 重:肾急性坏死
1.定期肾功能检查 2.肾功能损害者慎用、禁用 3.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麻痹
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衰竭 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机制是:与突 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 Ach释放,神经肌肉传导阻断 防治:避免静注 or 过快的静滴;
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第二代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罗他霉素
第三代
泰里霉素 喹红霉素
19
第二代特点(与第一代比)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半衰期延长;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不良反应较少
8
体内过程
— 口服难吸收,注射 —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10%,主要分布细胞外液
内外耳淋巴液高浓度 (耳毒性) 肾皮质 >血药浓度10-50倍(肾毒性)
透过胎盘,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 排泄 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T1/2在肾衰竭时比正常人
延长20-30倍
9
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 连续使用5天以上 — 剂量过大 —老人或小孩 —肾功能不全 — 联合使用袢利尿剂或肾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