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配筋表格
混凝土设计的各种表格

425
混凝土板每m最小配筋率配筋面积Ⅲ级钢
板厚
C20
(0.2%)
C25
(0.2%)
C30
(0.2%)
C35
(0.2%)
80
160
160
160
160
100
200
200
200
200
120
240
240
240
240
130
260
260
260
260
150
300
300
300
300
180
360
360
360
360
框架结构
装配
75
50
现浇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
65
40
现浇
45
30
挡土墙
地下室墙
装配
40
30
现浇
30
20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强度种类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c
7.2
9.6
11.9
14.3
16.7
19.1
21.1
23.1
钢筋。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梁宽
(mm)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全部纵向钢筋 0.6 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 (9.5.3) 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常用表格_钢筋计算截面面积

公称直径
mm
不同根数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mm2
单根钢筋理论重量(kg/m)
1
2
3
4
5
6
7
8
9
6
28.3
57
85
113
142
170
198
226
255
0.222
6.5
33.2
66
100
133
166
199
232
265
299
0.260
8
50.3
101
151
201
252
302
352
402
127
157
226
402
628
905
1232
1608
2036
2513
3041
3927
130
97
122
151
217
387
604
870
1184
1547
1957
2417
2924
3776
140
90
114
140
202
359
561
808
1100
1436
1818
2244
2715
3506
150
84
106
131
188
5430
7012
75
168
212
262
377
670
1047
1508
2053
2681
3393
4189
5068
6545
80
楼板配筋表格(教学内容

板钢筋代号 E30
配筋
直径
间距
10
140
E20
10
280
E18
8
140
E16
8
280
E15
10
150
h=140 21.8 10.9 14.1 7.0 20.4 13.1 15.2 16.4 19.7 15.3 20.4 24.2 29.4 42.3 47.6
h=100
17.1
8.6
11.1
5.5 16.0
h=220 36.4 18.2 23.4 11.7 33.9 21.8 25.2 27.3 32.7 25.4 33.9 40.5 49.4 71.3 80.2
h=250 41.8 20.9 26.9 13.4 39.0 25.1 28.9 31.4 37.6 29.3 39.0 46.6 56.9 82.2 92.4
20.0
24.0
27.9
31.9
39.9
W20
12
180
18.9
21.3
23.7
28.5
33.3
38.1
47.7
W15
14
200
22.9
25.8
28.8
34.6
40.5
46.4
58.1
F18
16
180
32.8
37.0
41.3
49.8
58.3
66.8
83.9
S16
16
160
36.9
41.7
46.5
56.0
11.9
13.4
14.9
17.8
20.8
23.7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2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每米箍筋实配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受弯构件挠度限值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板的配筋率要求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excel表格_水池侧壁及底板配筋计算程序

板厚h (mm) 板长l (mm) 混凝土强度2) 钢筋弹性模量ES (N/mm2) 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 cr 纵向受拉钢筋表面特征系数ν 300 2.0E+05 2.1 0.7
二、常规数据
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值fc (N/mm2) 系数α 1 混凝土抗拉标准值ftk (N/mm2) 14.3 1.00 2.01 混凝土弹性模量EC (N/mm2) 板有效高度h0=h-40 (mm) 3.0E+04 460
三、裂缝验算
短期弯矩MS (KN· m) ρ te=AS/0.5bh 71.00 0.0084 长期弯矩Ml (KN· m) ρ te实际取值(ρ te≥0.01) 36.00 0.0100 2 受拉区纵筋等效直径deq=d/ν (mm) 28.6 84.71 σ sk=MS/η h0AS (N/mm ) ψ =1.1-0.65ftk/ρ teσ sk -0.442 应变不均匀系数ψ 实际取值(0.2≤ψ ≤1.0) 0.200 最外层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底边距离c (20≤c≤65) (mm) 20 最大裂缝宽度ω max=α crψ σ sk/ES(1.9c+0.08deq/ρ te) (mm) 0.05 最大裂缝宽度限值ω lim (mm) 验算ω max ≤ ω lim 0.20 满足
三、截面配筋
设计弯距M (KN· m) 截面抵抗矩系数α S=M/α 1fcbh02 γ S=(1+(1-2α S)1/2)/2 钢筋面积AS=M/γ Sfyh0 (mm2) 99.00 0.0327 0.9834 729.5 钢筋直径d (mm) 钢筋间距s (mm) 钢筋实际配筋面积AS (mm2) 是否满足 20 150 2094.4 满足
四、挠度验算
钢筋常用表格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梁纵向钢筋单排最大根数注:表内分数值,其分子为梁上部纵筋单排最大根数,分母为梁下部钢筋单排最大根数。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表注意:φ6面积=28.3,φ6.5面积=33.2。
(一级钢常用规格为φ6.5)梁箍筋折算面积表(一)梁端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 6.3.4 采用。
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b(二)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采用,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三)柱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9采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嵌固部位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4、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
“双筋”和“双向配筋”是两个不同范围内的概念,“双筋”是指在构件的同一截面内既有受拉钢筋,又有受压钢筋;“双向配筋”是指在构件的同一截面内的同一位置上有两个方向的受力钢筋,它们的受力方向(拉或压)是一样的。
“双筋”和“单筋”主要指梁中的配筋。
在梁的计算中,当荷载不大时,其受压区的应力(压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受拉区的应力(拉力)由钢筋承担。
此时,只需在受拉区配置受力钢筋即可,在受压区配置的是构造钢筋(架力筋),在计算中架力筋是不承担应力的,这种配筋的梁叫“单筋梁”。
当荷载较大时,梁中受压区的混凝土不足以承担压应力时,就要在受压区也配置一部份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担压应力,这种钢筋称为受压区的受力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