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心理学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与干预

心理学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与干预

心理学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与干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和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心理学在干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上的应用。

1. 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定义与分类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指的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心理或性方面的伤害行为。

根据施暴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配偶暴力、儿童虐待和老年虐待。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在于都造成了被虐待者不同程度的身心创伤,并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2. 心理学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研究中的角色心理学对于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心理学学者揭示了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机制。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个体特征、亲子关系等多个因素相关。

同时,心理学研究也指出了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对被虐待者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长期影响,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3. 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干预模式与方法针对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心理学提出了多种干预模式与方法。

其中,心理援助和咨询是最常见的干预方式之一。

心理援助和咨询可以为受暴者提供情绪支持、增强应对能力,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并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

此外,心理学还强调了预防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4. 心理学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干预中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心理学在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研究与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个体对于干预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索差异化的干预模式。

其次,心理学干预往往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协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干预。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进行身体、心理、性或经济上的虐待或威胁行为。

这种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压力。

下面是对家庭暴力心理学的一些分析。

1.权力与控制:家庭暴力往往涉及权力与控制问题。

加害者往往试图通过施加暴力来掌控受害者,并迫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种控制的手段可以是恐吓、胁迫、威胁或智力上的操控。

加害者试图通过这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保持对受害者的统治地位。

2.自尊和尊严的剥夺:家庭暴力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自尊和尊严。

加害者经常对受害者进行贬低、侮辱和羞辱的行为,使其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定,进而削弱自尊心。

受害者可能开始相信他们配不上尊重和尊严,从而渐渐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和自主权。

3.心理创伤:家庭暴力对受害者造成持久的心理创伤。

这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杀倾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加害者的暴力行为使受害者感到极度恐惧和无助,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内在力量和抵抗能力。

4.周期性和累积性:家庭暴力往往呈周期性出现,并逐渐升级。

开始时,加害者可能对受害者进行辱骂或轻微的身体伤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力行为会逐渐加剧,并可能演变成更严重的身体伤害。

这种周期性和累积性的特征使受害者陷入一种循环中,很难脱离暴力的恶性循环。

5.子女的影响:家庭暴力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子女在见证家庭暴力时会产生恐惧、无助和焦虑感。

他们可能在心理上受到创伤,并模仿此类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

此外,这种环境对他们的情绪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6.女性暴力受害者心理特点:尽管男性在家庭暴力中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但女性是最常见的受害者群体。

女性暴力受害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低自尊、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恐惧等。

她们可能不敢寻求帮助,害怕暴力升级或后果更加严重,进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总结起来,家庭暴力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家庭和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暴力现象的心理学解析

暴力现象的心理学解析

暴力现象的心理学解析暴力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暴力现象的产生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暴力现象的产生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亚当斯理论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自我感觉理论。

该理论主要认为人们的自我感觉来源于他们所接受到的对待。

如果个体感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会感到有价值,从而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相反,如果个体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会感到愤怒和挫败,从而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在暴力行为中,个体往往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种对待可能来自于社会或者家庭环境,导致了情绪的不稳定性和愤怒情绪,进而导致了暴力行为的出现。

二、敏感性与攻击性从个体心理角度来看,个体的敏感性和攻击性往往也是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中的“攻击性”是指倾向于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的倾向。

敏感性则是指个体对于一些特定的触发因素会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在暴力行为中,个体的攻击性往往被刺激,并且个体的敏感性也被刺激,导致了暴力行为的出现。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对于个体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学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大量暴力行为的影响,这些暴力行为的模仿和学习,代表了孩子的一种行为模式,进而导致了暴力行为的出现。

四、心理调适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个体的心理调适也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个体处于压力或者失落的状态下,很容易失去自控能力,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这种失控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许多犯罪行为都是在个体心理不稳定的情况下出现的。

五、心理治疗尽管暴力行为源于心理,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来控制暴力行为的发生。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群体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防止暴力行为的出现。

总之,暴力行为的形成是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

试论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日渐突出,因家庭暴力而引起的离婚和人身伤害案件呈上升趋势。

家庭的稳定与否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为此,应尽快制定有效的反家庭暴力法,使反家庭暴力有法可依。

【关键词】家庭暴力;特点;成因;对策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日渐突出,因家庭暴力而导致的离婚和人身伤害案件呈上升趋势。

家庭暴力严重伤害和威胁着受暴者的身心健康,不仅破坏家庭的稳定,还影响社会的和谐。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关于若干问题的解释》,“家庭暴力”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传统的家庭暴力指直接作用于身体的殴打残害行为,如殴打、拳打、脚踢等。

另一种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通过不理睬对方、无视对方存在、相互冷嘲热讽等方式从精神上虐待对方。

有关学者将之称为冷暴力。

[1]二、家庭暴力的特征(一)主体的特定性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害者是同一家庭中的成员,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祖孙之间和婆媳之间等。

(二)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的手段不仅包括肉体上的伤害,还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冷嘲热讽、不理不睬等,有时还包括性暴力,如强行发生性行为等。

(三)隐蔽性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中,具有隐蔽性,只有受害者对外界进行求救或发生严重的后果时外人才会知晓。

(四)时间的连续性在日常生活中,施暴者会因为不同的事由,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进行暴力行为。

[2]三、家暴产生的原因(一)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夫权至上、男尊女卑等旧传统思想使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

时至今日,虽然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和夫权思想已有明显改变,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尤其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在传统生活中,夫妻间的吵架打斗被看做是夫妻间的私事。

外人本着“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想法并不愿过多插手。

心理咨询师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

心理咨询师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

心理咨询师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它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肩负着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重建内心的使命。

在面对家庭暴力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应用不同的咨询技巧和策略,以尽可能地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一、建立安全和信任感作为心理咨询师,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让受害者敢于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我们需要表达出尊重和关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并确保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保密承诺。

建立起受害者和咨询师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帮助他们走出家庭暴力阴影的首要步骤。

二、评估心理状况和安全风险在咨询的开始阶段,我们需要评估受害者的心理状况和安全风险。

在谈话中,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焦虑程度和自尊心等方面的情况,判断他们是否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

如果存在危险因素,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例如与相关机构合作提供紧急庇护。

三、帮助建立自尊和自信家庭暴力受害者常常陷入自卑和无力感之中,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在咨询中,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支持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

倾听、共情和鼓励成为我们工作的关键。

通过正向话语和认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从而重建内心的坚强。

四、教授应对策略和解决技巧在面对家庭暴力时,受害者常常无法有效应对,他们需要学习一些应对策略和解决技巧。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教授他们一些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考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他们一起制定行动计划,鼓励他们打破沉默、保护自己的权益,寻求专业的法律援助。

五、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除了直接的心理咨询,我们还可以为受害者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源支持。

这包括提供家庭暴力防治法律法规的详细解读,介绍专业的法律机构和组织,同时告知他们可以得到哪些帮助和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的持续支持和跟进服务,确保他们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六、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过程中,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尤为重要。

家暴背后的心理因素

家暴背后的心理因素

家暴背后的心理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最为亲密的社交环境之一,然而,一些家庭却成为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戏剧性战场。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对整个家庭产生消极影响。

了解家暴背后的心理因素是理解其根源和解决之道的重要一步。

1. 施暴者心理家暴的主要施暴者往往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他们表现出控制欲、威权主义和压迫性的行为。

暴力行为给予他们一种虚幻的权威感和自尊心的满足。

此外,他们通常具有低自尊、缺乏自信和危机感,通过施暴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挫折感。

2. 受害者心理被家暴者的心理状态往往受到长期施暴的影响。

受害者往往感到无助、恐惧和羞耻,他们对家庭暴力产生一种内疚感,认为自己应该承受这种痛苦。

他们也可能在情感上对施暴者产生依赖,因为这成为他们唯一的情感依靠。

3. 父母角色与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暴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无法有效地处理问题。

父母角色的不当行使不仅会令家庭关系恶化,也会对子女产生伤害。

对于施暴者来说,他们可能觉得通过施暴来获得子女的服从和控制。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家庭暴力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某些社会文化背景下,男性主义和家长权威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可能导致男性对女性和儿童的施暴行为。

此外,社会对家庭暴力的歧视和对受害者的不支持也会加剧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沉默。

5. 心理健康问题施暴者和受害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施暴者可能有着未被解决的心理问题,如暴力倾向、嗜虐情结等。

受害者在经历长期的家庭暴力后,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家暴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解决。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观念、提供心理咨询和庇护等全方位的支持措施,我们才能够帮助受害者摆脱困境,阻断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

最新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精品

最新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精品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家庭暴力实际上是家庭内部的违法犯罪,是家庭成员对家庭成员实施的身体上或者精神上的不法侵害,有些地方思想落后,封建气息严重,导致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存在,这样的不平等封建制度和丑陋的习俗导致受害者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

新婚姻法的实施在其中制定了几项具体的规定来约束和制裁这种行为,家庭暴力不是家事,而是违法犯罪,需要以法律手段来制止和制裁,本文对家庭暴力的内涵特征,成因和对策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将家庭暴力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保障。

一、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对于家庭暴力的概念,我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一方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行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内部间以暴力手段欺凌弱者,并对其人身和精神造成一定的损害的行为。

在学界又将家庭暴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概念,广义上包括夫妻,父母子女以及其他的家庭成员等等,而狭义上的理解就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不法侵害,包括人身权利的侵犯,精神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等,本所讨论的家庭暴力只是狭义上的家庭暴力,也就是夫妻间产生的情感伤害和人身伤害。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家庭暴力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发生的问题,世界各地都存在,只是发生频率不同,在我国,家庭暴力在某些地区也绝不是个别现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是多大的比例啊! 这项调查还显示,除了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拳打脚踢,还有用木棍,绳索等工具施暴的,还通过冻、饿等虐待方式进行惩罚,以及性侵害。

在一些地区,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竟达到一半左右,而在这一半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丈夫对妻子实行的暴力侵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已经证明我国的家庭暴力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并且呈上升趋势,在一些资料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八十年代,家庭暴力上升了 25.4% ,并且这一数据还是在逐年增长,现在离婚率普遍升高,而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竟然有四分之一的离婚源于家庭暴力,在相关机关积极干预以及法制约束的前提下,家庭暴力的势头依然有增无减,这些数字足以让我们不寒而栗。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家庭暴力是一种在家庭中发生的针对伴侣或子女的身体、心理、经济或性行为的恶性行为。

它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创伤,还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暴力中,伴侣或亲属之间的情感、权力和控制问题往往是暴力行为的根源。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家庭暴力,并探讨如何有效地缓解其影响。

1. 对施暴者的心理分析施暴者的心理往往包含控制、支配和报复的需求。

施暴者可能是具有依赖性格、崇拜欲望和缺乏责任感的人,他们需要通过施暴行为感到自己的力量和控制力。

施暴者还经常表现出攻击性、冷漠和自私的行为。

施暴者往往拥有攻击性和负面情绪的短暂冲动。

这些情感和冲动存在于无意识中,可能源于童年经历中的创伤或者受过虐待。

施暴者的缺陷家庭环境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进而用暴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 受害者的心理分析受害者在家庭暴力中经常受到并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通常感到无助、孤独、自卑、恐惧、愤怒和自责。

与暴力施加者的攻击性、不尊重和冷漠相比,受害者更加积极回应,希望和平和安全,但通常无法独自解决问题。

受害者常常会出现情感和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

也有人在长期的家庭暴力行为中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愈合这些伤害需要表现出能有效解决问题、适应性高、具有情感表达和心理制衡等因素的个体。

3. 家庭暴力治疗方法治疗家庭暴力需要一个全面的方法,包括运用心理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探索他们的情绪生长和行为支持机制。

家庭暴力治疗的第一步是接受,首先,受害者和施暴者必须认识到他们的问题,并希望解决这些问题。

未能识别家庭暴力的情况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长期的伤害和恶果。

治疗过程通常需要专业心理治疗的参与,以教育受害者和施暴者如何发现、控制和处理情感。

受害者还可以从支持小组、治疗小组等同样的治疗形式中获得帮助。

心理学角度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心理学角度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从社会学角度看,以暴力攫取胜利是人类本能的社会化体现,而家庭中暴力在人类发展史中呈现了极为恐怖的模样,丑陋的显露着人性复杂而病态的面貌。

法律定义其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约在30%到36%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害人是女性。

关于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认识,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的缺失,大量受害人生活在痛苦、愤怒和恐惧中,因家庭暴力引致的恶性案件也日趋上升。

全社会各领域学者对家暴的分析与研究一直较为活跃,随着李阳家暴微博曝光,家庭暴力这个始终存在的于人类社会的恶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从对受害一方造成的伤害上划分,家暴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类型。

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的新特征是暴力手段的多样化:施暴者的施暴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谩骂或者拳打脚踢,而是运用一些间接手段对暴力实施升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暴力随着人们对科技越来越多的了解而走着手段多样化、后果更严重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发人深省,探究发生的原因。

家庭暴力行为是人类间侵犯攻击的一种表现,“侵犯”的产生的原因有大致三点: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躯力;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由此三点加之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为:1、施害者通过儿童期的模仿或亲身经历而习得暴力的沟通方式,有样学样,恶性循环,终生受习得的观念影响;2、家庭暴力行为通过社会和家庭文化的代际传递实现。

传统文化默许男人打女人,父母打子女。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长大的男人允许自己打女人,父母允许自己打子女。

有这种文化的社会,接纳家庭暴力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长大的子女,不知不觉接受了这种观念。

家庭暴力行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3、获益不受罚。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是法律缺乏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手段。

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与对策

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与对策

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与对策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或多方实施的身体、心理、性或经济上的虐待和控制行为。

它是一种威胁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研究和解决。

首先,针对家庭暴力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家庭暴力的影响:研究家庭暴力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意识。

可以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成绩、职业发展、婚姻关系、子女成长等方面考察其负面影响,并与非暴力家庭进行对比分析。

3.家庭暴力的预防措施:研究家庭暴力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提供政策和干预建议,以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可以从教育、法律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探讨预防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1.家庭教育和宣传:通过普及家庭和性别平等的教育,引导人们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和原因,提高家庭成员的意识。

此外,宣传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微电影、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重视。

3.社会支持和帮助:提供受害者和施虐者的社会支持,包括经济援助、工作机会等,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境,摆脱暴力环境。

同时,加强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构建“零家庭暴力”的社会环境。

4.心理治疗和康复:为受害者和施虐者提供心理治疗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恢复自尊、信心和情感健康。

此外,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康复技术的建设,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家庭暴力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严重问题。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家庭暴力的原因、影响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同时,也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打赢这场保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战役。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防范措施浅议(五篇范例)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防范措施浅议(五篇范例)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防范措施浅议(五篇范例)第一篇: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防范措施浅议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防范措施浅议内容摘要: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这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

本文针对我国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以促进对家庭暴力的制止。

关键词:家庭暴力现状原因危害防范措施正文:一、家庭暴力概述就现阶段全国各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家庭暴力日益凸显。

作为严重侵扰家庭、社会安宁的刽子手——家庭暴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关于什么是家庭暴力,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界定。

但在国外的有关法律特别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中,大多对家庭暴力采用广义的概念,即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其中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形式上可分为身体暴力、语言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包括配偶、前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同居伴侣及前同居伴侣;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总之任何对家庭成员造成损害和伤害的行为都可以列入家庭暴力的范畴。

家庭暴力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的。

目前,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对家庭暴力尚无界定。

实践中所谓的家庭暴力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对家庭成员身体上的暴力及因此而引起的精神伤害,如殴打、捆绑、限制人身自由及性虐待等,受害者为配偶、子女与父母,其中以妇女、儿童与老人居多。

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将家庭暴力的概念在司法层面上明确限定为狭义的: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介绍家庭暴力被定义为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实施身体、性、金钱、心理或情感上的虐待行为。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家庭暴力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预防措施。

社会心理学角度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心理问题,对受害者和肇事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暴力可以看作是不正常的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而这种斗争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因此,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以下是家庭暴力的几个社会心理学因素。

权力和控制家庭暴力通常涉及到控制和权力问题。

施暴者想要控制受害者,并通过暴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种权力斗争会对施暴者和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

施暴者会对自己的权力感到满意,并在暴力行为中找到一种满足感。

而受害者则会因为失去了个人的权力感而感到沮丧和恐惧。

社会化社会化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一个因素。

受害者和施暴者通常来自有着家庭暴力的历史背景的家庭。

对于这些人来说,暴力是一种习惯,并被视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会认为暴力是一种合适的行为方式,并会在成年后对他人实施暴力。

心理学问题许多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有心理问题。

施暴者可能有依赖、恐惧、掌控和缺乏自尊等问题。

而受害者可能会在家庭暴力之后出现心理创伤,如抑郁、焦虑、自杀等。

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健康、幸福感、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些受害者会认为自己是无害的、无能的和无价值的,从而导致自尊心的丧失。

另外,家庭暴力会增加受害者发生各种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的风险。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受害者会出现心理创伤,并且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

施暴者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内疚、愧疚和沮丧。

长期实施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如思维障碍、焦虑和沮丧等。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措施: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家庭成员对家庭暴力的危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2021年浅谈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2021年浅谈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浅谈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欧阳光明(2021.03.07)广西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工会家庭是在法律、道德、亲情的框架下所形成的,它是社会的组成细胞,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由无数个文明的家庭组成。

而家庭暴力事件它不仅侵犯了法律的严肃性,危害了家庭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破坏了婚姻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践踏了亲情、爱情、道德,其危害性更强于普通的暴力犯罪。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暴力,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采取更完善的对策和措施,有效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本文主要从家庭暴力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特点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每四名妇女就有一人会遭受家庭暴力侵犯,每年都有约600万妻子受到丈夫的虐待;在法国,有200万妇女经常遭受男人的虐待;在德国有400万妇女遭受丈夫暴力,在犹太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很普遍。

我国的家庭暴力,目前正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据全国妇联统计,2002年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总数31万多件,有关婚姻家庭权益的占到总数的52.4%,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占到婚姻家庭类总数的22.5%。

在妇女遭受严重损伤的常见原因中,因家庭暴力造成的约占40%以上。

这些家庭暴力中所出现的新状况,引起了我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存在的普遍性全国妇联统计结果表明:在2.7亿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每年大约有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有0.9%的女性经常受丈夫挨打,家庭暴力案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近95%为女性。

由此可见家庭暴力问题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研报告]家庭暴力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家庭暴力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家庭暴力调查报告家庭暴力是一种导致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受损的行为,全球范围内都存在,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之一。

据统计,我国的家庭暴力现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1.社会观念滞后:在传统的观念中,家庭暴力被认为是一种家庭内部的私人问题,不应该在家庭外部被人知道。

这种思想观念的滞后,让很多人感到尴尬和羞愧,不敢向外界求助。

这也导致了许多暴力行为的发生。

2.经济压力: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成为家庭负担,一些人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

当经济状况遭遇困难时,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自然就会提高。

3.婚姻关系不协调:家庭暴力最常见的产生原因是夫妻关系不协调,婚姻出现裂痕或者是双方出现矛盾时,可能会转化为暴力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影响1.身体健康:受暴力行为的人员通常会遭受身体的打击和打压,会导致身体变得虚弱,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2.心理状态:家庭暴力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可逆的影响,长期受到暴力侵害的人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自闭和厌世等问题。

3.社会关系:家庭暴力不仅会破坏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三、家庭暴力的防治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向更多的人普及家庭暴力的危害,让社会各界监视家庭暴力行为。

2.建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的专业机构,为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员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3.强化法律制裁:建立更加完善和严谨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条款,对于行为不良的人员进行强制教育和法律制裁,惩罚此类行为。

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建立专门机构和强化法律制裁也是遏止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径。

家庭暴力问题与解决方案

家庭暴力问题与解决方案

家庭暴力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仍有一些让人不安的问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

其中,家庭暴力问题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探讨家庭暴力问题的含义、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家庭暴力,指的是个体或团体成员之间,以家庭成员关系为背景和场所,利用实体、心理、经济等方式,未经家庭成员同意或得到授权,对家庭成员实施身体、性侵犯、言语、精神或经济上强迫、残虐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侵害家庭成员人格尊严和权利,危害家庭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家庭暴力的影响1、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受害人受到家庭暴力后,将产生一系列身心不适,有些甚至会由于长时间的压抑而导致自杀。

身体上,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会面临肢体和脸部的创伤,内部器官受损和健康受影响。

如果受害人受到了长时间的袭击,就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症等。

2、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暴力除了对个人的影响以外,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暴力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离婚,对家庭和子女的成长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家庭暴力会导致社会治安紊乱,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家庭暴力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庭认为男性有更多的权力,女性则不同。

家庭成员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这种权力结构,当他们感觉到威胁时就会使用家庭暴力。

2、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对家庭暴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关家庭暴力的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压力和生活不稳定是家庭暴力的一大原因。

3、黑暗事件的影响有些家庭暴力是由精神问题导致的,例如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等。

四、家庭暴力的解决方法1、宣传教育,提高意识一方面,我们需要向公众普及知识,并提高影响家庭暴力的意识。

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并积极帮助受害人,同时减缓家庭暴力的滋生,减少家庭暴力发生的机会。

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法制沙龙
zhigong falv tiandi
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常 静
(467000 河南前行律师事务所 河南 平顶山)
摘 要:家庭暴力不仅给家庭成员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而且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 构成基础,家庭的和睦幸福,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关键词:家庭暴力;原因;对策
家庭暴力指通过打骂、限制人身自由、恐吓等方式,给家 庭成员之间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家庭暴力不仅给家庭成员的 身心造成了伤害,而且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稳定。因此,对家 庭暴力进行相关探讨,对促进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稳定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 1. 文化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倡导人人平等,但是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 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国的家庭,很多男性的具有很强的男权主 义,男性往往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且有些男性在家庭中 摆出一种高姿态,一旦妻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会受到打 骂。另一方面,一些女性在心理上没有独立的人格,甘愿受制 于丈夫之下。一旦遭受家庭暴力时往往都是默默忍受。长此以往, 丈夫的脾气会越来越大,家庭暴力的行为也越来越频繁。由此 可见,我国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是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 要因素 [1]。 2. 经济收入方面 通常而言,家庭成员的收入对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着决定 性的影响 [2]。由于受传统择偶观的影响,多数女性都会选择比自 己强的男性,并且,成家之后多数女性会主动的承担起家务, 尤其是照顾老人和孩子耗费了很大精力,由于妻子和其他家庭 成员默默地奉献和支持,使其丈夫则会有更多的精力去社会上 打拼。有些男性因为遇到机遇,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了, 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其家庭成员大呼小叫,甚至打骂。一 些女性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家庭上,没有工作没有 收入,或者收入减少,平时开销只能依附于丈夫,使其丈夫感 觉自己对妻子有足够的控制力,从而将妻子作为随心所欲地施 暴的对象。 3. 心理方面 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给我国传统道德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很多人更倾向于物质利益和金钱,而忽略了家庭的经营。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交往空间的不断扩大,人 们对家的责任感和依恋感相对减弱,夫妻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而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以有效调解,随 着时间的积累很容易将家庭成员当成发泄对象,而出现家庭暴 力行为 [3]。 4. 立法方面 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针对家庭暴力防治的法 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宪法、未 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做出了关于反对家庭暴力行为的一些原则性 规定,但是对于家庭暴力的防治和处理方面缺乏明确性的规定。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司法机关会将大多的 家庭暴力行为视为家务事,而作为自诉案件进行处理,只有在 家庭暴力行为造成重伤时才进行相应的处理 [4]。另外,我国现行 法律对执行主体的固定尚不明确,造成了谁也有权愿管,但谁 也不愿管、相互推诿的情况。

浅析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国家与家庭是共同体。

家庭是每个人重要的生存环境。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危害,存在于每个国家。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一种暴力行为,正在破坏婚姻和家庭,侵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家庭和社会有害。

家庭暴力不单单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身心造成伤害和威胁,并且会严重破坏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这违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家庭暴力;婚姻法;预防制止惩治第一章引言家庭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细胞,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兴则国盛。

”家庭安宁则社会便会安宁,家庭是每个一人生活的重要坏境,创建平安家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范围之内,是破坏家庭婚姻、侵害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家庭和社会都具有危害性的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会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和威胁,并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这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反的,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尽管中国的《婚姻法》、《刑法》、《民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0103010都有针对家庭暴力的相关处罚,所有这些都禁止以暴力虐待和残酷对待妇女,但家庭暴力在现实社会中仍然非常严重。

为了向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更全面、更具体和更适当的援助,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家庭暴力法律制度。

本文在分析家庭暴力现状和表现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家庭暴力立法规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我国家庭暴力法律规定的调查分析,指出我国现行法律中家庭暴力定义的不足,进一步分析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家庭暴力立法规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家庭暴力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给出了家庭暴力的具体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的身心方面造成一些有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背景和动机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背景和动机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背景和动机家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且令人深感关切的问题。

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也对整个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要深入了解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其背景和动机。

一、心理学背景1.1 权力和控制欲望家庭暴力通常涉及到施暴者对受害者的权力和控制欲望。

这种欲望可能源自施暴者对自己权威地位的维护,或是他们内心的一种不安全感。

通过施暴行为,他们试图通过恐惧和威胁来控制他人,以达到满足自身权力和控制欲的目的。

1.2 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家庭暴力往往呈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施暴情况更为明显。

在一些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中,男性被期望扮演家庭的主导者和支配者,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被保护和被依赖者的角色。

当这些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被过度强调时,便可能导致男性施暴行为的出现。

1.3 家庭教育经历家庭暴力往往与施暴者的成长经历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那些在家庭环境中经历过暴力行为的人,更容易扮演施暴者的角色。

这种经历可能给他们留下负面的情感和心理创伤,使他们在成年后重复这种暴力行为。

二、心理学动机2.1 权力和控制欲满足施暴者常常从家庭暴力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通过施暴行为,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权力和控制欲望,增强自信心,并在不寻常的方式下获取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一种强化因素,进一步推动他们持续施暴。

2.2 惩罚和报复有些施暴者使用家庭暴力作为一种惩罚和报复的手段。

他们可能对受害者感到愤怒、不满或忿忿不平,通过施暴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误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或转移自己的痛苦。

2.3 心理问题和病态行为一些施暴者可能患有心理问题或病态行为,例如人格障碍、依赖、自卑感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和压力,从而以暴力行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

总结起来,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背景与权力和控制欲望、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以及家庭教育经历等因素有关。

而心理学动机则包括满足权力和控制欲、惩罚和报复以及心理问题和病态行为等因素。

心理学对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理解和干预

心理学对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理解和干预

心理学对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理解和干预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是当今社会一个令人深感关注的问题。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的学科,致力于理解和干预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并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康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定义、原因,以及可行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定义心理虐待是指一种通过言语、行为或态度等方式,对他人造成精神创伤和痛苦的行为。

它可以通过恐吓、威胁、羞辱、冷落、嘲笑等手段来实施,通常不涉及身体伤害,但对受害者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暴力行为是指一种采用肢体或非肢体手段,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或生命威胁的行为。

与心理虐待不同,暴力行为通常具有明显的身体伤害,例如殴打、伤害、强迫行为等。

二、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原因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儿时经历:研究发现,受到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人往往在儿童时期经历了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例如父母间的争吵和家庭暴力等。

这种早期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存在误解,并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2.个体心理特征:部分个体具有攻击性和冲动性等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

这些个体可能缺乏应对情绪和压力的健康方式,因此选择使用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来发泄情绪或解决问题。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环境中,暴力和虐待行为得不到足够的谴责和制约,甚至被社会认可和鼓励。

这种社会环境容易使暴力和虐待行为的发生率升高。

三、心理学对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干预1.心理教育和宣传: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影响,加强大众对此问题的认识和辨识能力。

例如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认知,从而培养健康的行为态度。

2.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心理虐待和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和施暴者,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干预措施。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与个体的沟通和理解,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创伤,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情绪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从社会学角度看,以暴力攫取胜利是人类本能的社会化体现,而家庭中暴力在人类发展史中呈现了极为恐怖的模样,丑陋的显露着人性复杂而病态的面貌。

法律定义其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约在30%到36%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害人是女性。

关于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认识,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的缺失,大量受害人生活在痛苦、愤怒和恐惧中,因家庭暴力引致的恶性案件也日趋上升。

全社会各领域学者对家暴的分析与研究一直较为活跃,随着李阳家暴微博曝光,家庭暴力这个始终存在的于人类社会的恶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从对受害一方造成的伤害上划分,家暴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类型。

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的新特征是暴力手段的多样化:施暴者的施暴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谩骂或者拳打脚踢,而是运用一些间接手段对暴力实施升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暴力随着人们对科技越来越多的了解而走着手段多样化、后果更严重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发人深省,探究发生的原因。

家庭暴力行为是人类间侵犯攻击的一种表现,“侵犯”的产生的原因有大致三点: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躯力;攻击行为是对
挫折的自然反应;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由此三点加之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为:
1、施害者通过儿童期的模仿或亲身经历而习得暴力的沟通方式,有样学样,恶性循环,终生受习得的观念影响;
2、家庭暴力行为通过社会和家庭文化的代际传递实现。

传统文化默许男人打女人,父母打子女。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长大的男人允许自己打女人,父母允许自己打子女。

有这种文化的社会,接纳家庭暴力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长大的子女,不知不觉接受了这种观念。

家庭暴力行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
3、获益不受罚。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是法律缺乏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手段。

社会给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的有效支持很少,因此家庭暴力发生时一般得不到干预;
4.施害者往往体力强悍的一方,即生理性优势。

无论男打女还是女打男,施害者的体力,往往居于优势。

90%以上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是体力处于弱势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暴力的发生,虽与施害者的原生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双方的体力对比有关,但却与暴力关系中双方的年龄、学历、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居住区域和民族等,无必然联系。

由此可以看到良好的社会氛围,真正和谐美满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个人行为发展的关键作用确实是尤其突出的。

因此对于减少家庭暴力,全社会公民应是人人有责的。

应该:
1、形成社会舆论,呼吁加快相关的法律的出台。

虽2011年3月全国妇联在两会上提出了设立《反家庭暴力法》的提案(并附草案),但从制定到实施贯彻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大力配合;
2.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和界定、研究和宣传,要着重心理方面的内容,同时,要改变旧有的文化传统,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反对家庭暴力的文化氛围,这依旧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
3、建立并开展针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辅导服务,应发挥社会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师的作用,对使用暴力者和受到暴力伤害者提供相应的辅导服务,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信任的环境中,学习夫妻和谐相处的方法,调动夫妻双方参与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
4、政府应支持全国性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展对受害者的庇护服务和心理咨询活动;
5、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反对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的内容,改变传统的男强女弱的社会性别期望,大力提倡男女平等。

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培养孩子们学习用非暴力的方式是不可以接受的。

7.妇联在社区宣传和教育中,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出面协调和组织一个集妇联、街道、派出所、法院等部门的合作机构,专门处理家庭暴力事件,使人们意识到,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重要的关系到妇女权益的社会工程,需要通过大家的力量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