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地理论依据及其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要想打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下面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各自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不能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需要善于组织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教师要灵活运用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保持课堂秩序,确保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教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看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有勇气进行改革和革新。教师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成长。

浅谈“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

浅谈“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

浅谈“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

作者:姚月平徐美庆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9期

文/姚月平徐美庆

摘要: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主渠道。针对课堂教学现状,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树立“人本”“生本”意识,明确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

调动,教师积极性得以发挥,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得以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个新的

认识与提高。

关键词:课堂;改革;以学为中心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10多年了,那么这次教育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

的两大理论基础是什么?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二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这两

大理论,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是什么和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学校美景图,这是我校最经典的图片,点击量有几十万次,而且每

一届毕业的学生都喜欢用它作为背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呢,因为它很美,美在桃红柳绿,生

动活泼。由此我们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让姚明成为姚明,让孙杨成为孙杨,让

桃树桃花绕绕,让柳树柳絮飘飘,学生要多元评价。

再请大家看两节公开课图片,一节是宁波市的,一节是我校2007年的数学公开课,听课教师的关注对象不一,有的在看任课教师,有的在看手中的资料,有的不知在看什么。教师就

在学生身边,但没有一位教师在观察课堂里的“学生”。

于是我们的传统课堂模式:学生在“听中思考”“听中接受”,但也有“似听非听”。

于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听得也辛苦。

浅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权威资料]

浅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权威资料]

浅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摘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高效课堂,需要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它将学习的问题(内容)、学习活动和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教师、交互式学习方式等七个要素,宜分十个步骤进行。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交互式学习

G632.4 A 1009-010X(2016)06-0021-04

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课堂、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核心是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目的是要建设“自主、活力、高效”课堂。在此前提下,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都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而且必须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定义

关于教学设计,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fsystematicl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梅瑞尔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设计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获取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技术。”

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

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与使用

“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与使用

“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与使用

作者:***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02期

摘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及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该教学评价指标关注课堂教学的客观结构与学生发展性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客观地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6-0034-04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对“怎样的课堂教学是好的教学”的评判,是全面、准确和有效评价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既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的背景下产生的。此评价标准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依据学情和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体验过程;在教学效果上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方法的掌握、思维的进阶、素养的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一、“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的建立依据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而确立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我国自2016年公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后,教育目标也随之由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目标。三维目标关注的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至于培养到什么程度则没有具体要求,而核心素养则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标准,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阵地也随之发生变革,同理,课堂教学评价也应随之而改进。总体而言,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而要关注人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素养,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等。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数学教学方面,一直以来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纯的重视考试分数、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理解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让数学教学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效。

“以学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将学生成长和发展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以及思维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自主和积极。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游戏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活跃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探究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讨论的方式来探索问题,并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理论和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突出数学的实际应用

数学不是单纯的算法和公式,它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突出数学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可以引入实际案例,如温度变化、汽车的加速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

四、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深入分析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引入学习中心理念,我们试图重新构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

评价体系。本文首先回顾了高校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指出传统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如过度关注教师教学表现而忽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单一缺乏个性化等。接着,文章阐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和特征,包括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以及个性化评价需求的满足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和实施策略,旨在推动高校教学评价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高校教学评价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深入理解并构建这一研究框架,我们必须首先回顾并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文献。

在理论基础方面,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主要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自我建构知识来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评价应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则重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评价需反映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组合,教学评价应多元化,以全面评价学习者的各种智能。

在文献综述方面,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价的定义、目的、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其中,关于教学评价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价的目的上,大多数学者都强调其导向、激励、反馈和改进等功能。在评价方法和标准上,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标准,如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以及各种教学评价标准。

《构建“学为中心”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学为中心”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学为中心”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04T02:58:19.48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28期作者:刘春艳

[导读] 我们认为必须要实施课堂改革,势必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南岗小学130600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基于我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同“最有效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然而,在实际的随堂听课过程中,我们明显的发现,教师的教学理念熟记于心,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掌控”着课堂,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一问一答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未能被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效果自然达不到满意度。基于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必须要实施课堂改革,势必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思考。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构建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核心素养体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更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超越原行思考,把课堂还给孩子,回归人的本质。基于此,我们越来越认同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为中心”的课堂样貌在我们的头脑中愈加清晰,于是坚定了我们对“学为中心”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探索

多的亲身实践机会"在与教师进行交流时能够得到教师正 会需要$具有综合素养人才的地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
向的鼓励"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综合学习 育理念准确回答了*教育为了谁+% 而把学生作为主体来
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进行教学改革"应该用教育学$教育 实施教育教学是保证受教育者能够获得真正的受教育权
标表示的是每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经过两周后记住的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课程教学大纲有足够的理解"
平均百分比% 由此可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 不仅熟知课程的整体构架"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听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最差"而随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 还应该有广泛的相关知识扩展% 教师根据学生兴趣满足
设计%
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少教多学$乐
)&)&) 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教乐学+符合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理
的课堂教学
解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对比分析 有利于高校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和教学理念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相联系"以朋友的 新能力%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引言

1.1 引言

"四导学本"理念的提出,为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四导学本"概念愈发显得重要和实用。本文将通过对"四导学本"的概念、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四导学本"的运用、学生在学为中心

模式下的表现和教师在学为中心模式下的角色转变等方面的探讨,希

望能够深入了解"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实践效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如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

精神,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多元、互动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2. 正文

2.1 四导学本的概念

四导学本是指课程、教学、学法、评价这四项引导学生学习的本

质要素。课程是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教学是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

方法和过程,学法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方式和策略,评价是对学生

学习情况的检验和总结。

四导学本的概念强调了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学法、评价四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辅相成的作用。只有四者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实

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四导学本

的要素,并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导学本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充分发挥四导学本的作用,能够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并以车刀体设计制作为例,讲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学”为中心模式设计实施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高考落榜或者中考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多数对理论课很厌烦,导致了在应试教育中的失败。他们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后,学校如果继续用原来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

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一、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增长学识。这一过程,如果离开学生这个主体,便变得没有意义。正如宋玲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一书前言中说:“老师一直都是绝对的权威,而我们这些学生曾经做过的、最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当我拿着参考课程标准并以教科书为蓝本设计出的教学方案走进课堂时,整堂课几乎都是我在唱独角戏,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时常引来一片难以忍受的沉寂。”这段话,是一个学生成长成为老师后,对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生动描述。

以“学”为中心,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把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应教学对象――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正如萝卜白菜,既可以炒食,也可以煲汤,既可以切丝,也可以切片,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能消化吸收营养。反之,如若学生对所学内容听不懂,且脱离实际,他们就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堂睡觉。曾有一位学者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这不无道理,解决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就是必须围绕学生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其自觉学习的潜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分析

126

2020年35期总第527期

ENGLISH ON CAMPUS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分析

文/方 可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开展,对英语教育而言,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语言环境,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学习实践中去,使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自身的创作思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主动说,主动做,掌握语言应用的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自英语新课程标准推行后,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就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内容、模式、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对英语教育做了具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英语教育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能够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中心进行教育改革。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广大的英语教育者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课程推行后,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被改变,但教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必然会影响到师生推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最关键的还是没有深刻理解透彻什么是学生为中心,没有很好地处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英语教学改革只重视教学形式的改变,却没有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环节、教学形式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认识依然存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使教学形式不同,但教学效果依然得不到明显的提升。新课改推行后,课堂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课堂的随意性较强,秩序性较差,课堂气氛热烈,但课堂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在表面热闹的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知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掌握不牢固,英语根基不稳等。因此,高中英语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度改革,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处理好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所收获,不断地实现英语学习的突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一、理论渊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指导和引导整个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基础教育方面,自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7世纪初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萌芽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而赫尔巴特的“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基础,从“三中心”的内容可以看到,其核心是教师,要通过教师将课堂、教材等联系起来。高等教育方面,古典大学以及教学型、应用型大学中,都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加之盛行于一

定时期的教授治校等理念的出现,更加强化了高

等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也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逐步更新,从基础教育领域看,美国哲学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教育理念,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在大会报告和专题演讲中,首次提出教育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与会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被称为教育史上著名的“罗杰斯挑战”。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究竟应该以谁为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

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惠霞

(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理论意义;实践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

1.罗杰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以学习为中心”课堂的构建——以西安外国语学校“典范英语”课堂为例

“以学习为中心”课堂的构建——以西安外国语学校“典范英语”课堂为例

社会的转型、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生成方式的变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持续贯彻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都推动着教学方法领域向更深层次变革,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已成为当下我国课堂教学实现转型性变革的基本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会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教学的结构、教学的方式以及评价理念、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都会有一定的冲击与改变。本文主要通过非参与性课堂观测的研究方法,探究西安外国语学校的一堂六年级的“典范英语”课程,并试图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如何在该课中体现和运用的。

一、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课堂的中心,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也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的模式,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做到充分参与,充分学习,使学习在课堂中真切地发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地将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之间联系起来,积极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将已有知识或图式与新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宋丹丹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发现学习理论之上的。该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为学生学习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培养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产出性学习。只有将这样的教育理论贯穿于教学之中,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得到长足的发展,使学生的思考、批判、归纳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核心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综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综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综述

作者: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月末版》2014年第04期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随着高校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教育推进而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历史沿革和教育学的角度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历史沿革

从教育理念层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观点中外历史上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于1900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中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这是挑战传统教育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论”的宣言。

随后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于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46年后,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又提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各国高等教育界、经济界及政府机构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规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我国春秋时代,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主张“因材施教”;蔡元培针对封建传统教育无视学生特点,违反其身心发展的自然法则,束缚其个性发展而提出了“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观点,均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理论意义;实践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

1.罗杰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可发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深受四种理论影响,即: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此项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正本清源,明确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论渊源,也有利于形成共识,更好地推动教学实践开展和质量提升。

学为中心课堂课堂教学

在强调合作、对话、创新和生命关怀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已然成为现代学校转型的主要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其知识获得、个性发展及品德塑造也多在课堂中完成。然而,反观国内的课堂变革,纵使从国家到地方,从设计者到执行者的变革热情持续高涨,但“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却依旧根深叶茂。在“教为中心”的课堂里,储蓄灌输的教学观念、预设僵化的教学内容、丝丝相扣的时空安排、居高临下的教学形态十分流行。由于失去了自主学习、反思、分享与表达的权利,学生不是游离就是置身在课堂之外,沦为课堂中的“隐形人”。毫无疑问,这种压抑生命、生长的课堂与教育的本

义、新课程的指向大相径庭。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1]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如果期望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造。即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以多元互动的“对话式教学”置换一元主导的“独白式教学”,

实现教学从预设、静态向动态、生成的转变。就像奈勒所告诫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

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善的时候。”[2]

综观当今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态,我们认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底色。“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那些从事感性活动、社会的、历史

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却被无情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未来社会应该把人从一切“非人”的境遇中解救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作为实践的存在,

其“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且“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十分丰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整体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三者完整表征了“现实的个人”。在三种属性之中,社会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每个人都身在自己编织的关系之网中,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才能达到“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5],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2.需要是个体发展的直接动因

需要体现了生命的一种匮乏状态,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蕴含着对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追求和满足,“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

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需要

是多种多样的,“现实世界中人人都有许多需要”,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需要满足和社会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总之,需要是生命机体的客观属性,也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教学应该善于利于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刺激成长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

3.素质是全面发展的指向要义

在马克思学说中,人的素质发展是全面发展理论的要义。素质发展包括智力、体力的协调发展。人是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体,“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

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6]。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指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

一切能力。”应当使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完整、和谐的发展。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应当关注人的素养发展,使人“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不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学回归原点的必然诉求。

4.自由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内核

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认为,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人,但总遇到来自社会的压抑和束缚,因此,人应该诉诸“解放”

的价值理念改造社会,使自己成为“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只有摆脱对人或对物的依赖关系,以“有个性的个人”代替“偶然的个人”,打破同步化、标准化、单调化、定型化的依赖格局,人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命运,社会才能充满生机。这种指向,也是“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注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的独特,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才能成为驾驭生长发展的“真正的主人”。

二、现代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

人本主义发轫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其发展过程既是生命不断被发现、尊重、珍视的过程,也是把人“还原”为人,实现人的完善、完整和超越的过程。在人本主义思潮中,现代人本主义对教育的参考价值最大。围绕着人的生存、意义、解放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反对人在机器的旋转中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在当前,现代人本主义已成为教育反抗工具理性、破除科学迷信的武器,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主张。 1.教学应以人为本,立足培养完整的人

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统摄的传统教学中,人被当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计算机”,动物实验或精神患者的研究结论被用来解释人性。人本主义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它看来,人是有思维、情感和内心体验的生命体,其行为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