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语文课是每个小学生上学期间必修的一门课程,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等等。

因此,对小学语文课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以多样性和趣味性为核心。

目前的语文教材普遍以文言文为主,简单的语文知识点大量堆砌,而且学生很难在这些乏味的内容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多样性,增加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和诗歌,引导学生参与到文学世界中去。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故事、趣味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更别说是能够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了。

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多读书。

可以通过设立阅读角、组织阅读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亲自示范阅读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书籍。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多组织写作训练、批阅学生的写作作品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要提倡多样化的写作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和条理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多组织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

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

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动,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张锋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浪潮,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参与者,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语文教学改革归结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二是语文怎么教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交汇点也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性的问题。

毫无疑问,有效的、高效的课是好课,低效的、无效的课就是差课。

这个观点本身是无需要论证的,我们需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让我们的课成为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有效的、高效的好课。

首先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乱耕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现象,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或思品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

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颂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

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其次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

我们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误区,45分钟的课堂通常安排十几、甚至二十几项内容,力求面面俱到,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看起来什么都教了,结果是什么也没教会。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教几十个内容,也必然是对语文的肢解。

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再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才是真正的因人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二、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首先是研究文本。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关键词三个转变二个优化一个体现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l.l教师内涵的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1.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1.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2.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4篇)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4篇)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4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篇1学校践行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三年有余了。

在这三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了一些体会。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

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4篇)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4篇)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在经历了一学期的语文课改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教育的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次的语文课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体验。

下面是我对这次语文课改的心得体会,具体如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草率地给了学生太多的背诵作业,所以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抵触情绪。

而新的课改中,老师注重了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培养了我们对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根据图画进行讨论,引导我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语文课上的学习变得有趣而丰富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找回了语文的乐趣,开始主动地思考和表达。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点放在课文的背诵和理解上,却很少关注文学欣赏和实际运用。

而新的课改中,老师通过引入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实际语言运用场景,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介绍一些比较有名的文学作品,带领我们欣赏和分析其中的文学技巧。

同时,老师还会让我们进行语法和写作的规范训练,提高我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些教学内容的变化使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再单调枯燥,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逐渐对语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新的语文课改中,老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会经常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鼓励我们自由思考和思考。

例如,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老师会让我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样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提高了我们的思考能力。

同时,老师还会组织一些辩论赛和写作比赛,培养我们严谨的思维和批判的意识。

这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自由。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本文已发表)在中学教学中,语文是争议最大、也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

事实上,语文学科确实也面临着很尴尬的现实处境:学生不够重视,教材和现实生活脱节,教学观念陈旧,高考大纲指挥棒的严格限制,怎么不使语文老师感到困惑无奈,无所适从呢?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要转变“用一本教科书教”的狭隘意识我们的很多老师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

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

实际上,学生对教科书并没有多大兴趣。

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

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

我在上莫泊桑的《项链》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是玛蒂尔德,丢了借来的项链你会怎么做?你是如何认识玛蒂尔德这个人的?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她的不幸还是幸运?这篇小说的主旨怎么理解?结果学生在围绕这几个问题的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有一定的道理,至少是自己的理解。

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学生提出了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对神圣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精)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精)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王刚一、关注集体备课,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和形式1.七年级阶段,最好由原来普遍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改为两次,以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实现同伴互促,加快教师的成长步伐。

2.集体备课的内容:关注课标的理解;关注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尤其是要关注学生,所有的设计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3.强调教学反思,以尽量避免走弯路,尤其是形式化的东西,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二、关注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保证并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效益..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

为了避免出现因刻意追求新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主体性而出现的放羊式课堂,使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课堂教学必须忠实地体现新课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个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增强学生的一点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一点能力,出现一个思考的高潮,学生掌握一点学习方法,教师总结一点教学经验。

“五个一”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充分关注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改的核心,有利于转变过去只重知识而轻能力、轻情感态度,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观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它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为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标准。

关于这“五个一”目标的达成,我想谈几点体会:1.关注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真理的使者,引领学生探求真理。

(2)教师不是严厉的执鞭者,而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合作者和鼓励者。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他们同是教学行为的共同参与者;讲台仍然是舞台,但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赞助者,赞助信任、鼓励、表扬;是一个拉幕者,给学生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是一个观众,冷静而又热情,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不足(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并提供其发展的机会)。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教师手记I©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孙录群新的课程改革无疑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这场改革使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明晰.也使现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使现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

这场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科学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当然,历史长河之中,每一次的改革都有其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样也有其科学性。

改革之中,我们也应停停脚步,及时回顾,总结改革中的误区和不足,适时修正路径,因为改革本来就是一条探索之路。

下面我就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错误的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学生主体性错误认识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可厚非,因为教学对象就是学生。

对这一主体应该如何理解,那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来代替教学主体,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当前很多课堂的实际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一一作答。

如果学生难以答上教师心中既定答案,教师就想方设法引导,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且不说语文教学中作品的整体情感是不是适合于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来理解,就设置问题本身而言,学生是否会明白设置这样问题的原因。

再说,这些问题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表面看,课堂上学生为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主体,但作为教学的对象主体的学生,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形成了什么观念呢?我想只能是对作品支离破碎的残解和对作者情感断章取义的把握。

真正的主体应该是整体把握内容,全面理解作者情感,并对作品有合理的个性化解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而应是什么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有所得。

二、对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讲就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很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教学的性质与理科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从人格美的角度选取切入点,提高文言文教学兴趣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最容易从人物形象、人格魅力中获得。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与美的人物进行对话,从人格美的角度唤起学生本能的内在的激情,通过辨别美和丑、崇高和卑下、悲和喜形成自觉的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例如在导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文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诗仙”李白、“酒仙”李白、“剑仙”李白,让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人,在读文之前先领略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魅力,激起学生对中国诗人中的这位游侠的景仰之情,再感悟这位伟大的漂泊者是如何用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是如何用如椽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的,让学生在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的灵动飞扬中与李白形影相伴,体会诗人的纵横豪气。

与诗人一同神游八极,自由驰骋,感悟诗人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

2.选修课要适当取舍,合理剪裁《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教师要依托教材,又可以跳出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学生适度、学生兴趣和师资力量等情况,对选修课程进行适当取舍、合理剪裁,将课文中的资源进行重组与拓展,建立起相应的校本教学资源与顺序。

只有如此,选修课才能上出教师的个人风采,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大,才能建立有学校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例如,《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有些文本偏难的课文,在程度相对薄弱的班级,我们就可以舍去对文本过于详细的讲解,主要向学生介绍作家及他们的创作特色风格即可,或者选择这位作家的其他易被学生理解的作品讲解分析;而《论语选读》的一些篇章相对容易,就可以重点讲解,甚至可以与必修课的学习相联系。

3.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普遍反映是学生不会写,不爱写。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下是我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口头表达、作品展示、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后对语文课改教学的思考

今后对语文课改教学的思考

今后对语文课改教学的思考1、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需要进一步准确理解,防止偏向一端二者分离。

课程试验中,会出现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苗头。

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

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言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

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课的专务。

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2、要否定以“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编得在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

课程实验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

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但是,也应当看到,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

因此,它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地区、学校更是如此。

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另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警惕出现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多、过早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3、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形出现。

2023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6篇)

2023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6篇)

2023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6篇)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现在很多地区都将教材版本换成了新课标教材,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细化学习目标,并且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堂,体味学习的乐趣。

课堂效率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这次课改就贯彻了这一思想。

以下是对初中语文课改的一些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知识多元化在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更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再像原来只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而且课本知识也变得多元化,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能力,学生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去应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考验。

在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教师备课方式改变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占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只负责知识的接受;课改后,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针对这一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写成教案,教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进行中,对于__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懂__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

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备课方式在改变着,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进一步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2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本人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本人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本人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一、引言语文课作为学生繁重课业中的一门主科,在中学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初中语文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重的书面表达训练、传统的诗词文学理论灌输以及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课进行反思与改革,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二、问题分析1. 过重的书面表达训练目前的初中语文课以作文和阅读理解为主要形式,使用的教材和训练材料多以文言文和古代文学作品为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过分追求文字表达的华丽与正确,而忽视了思维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的体验。

2. 传统的诗词文学理论灌输传统的文学理论是初中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这些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使得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度降低,甚至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3. 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接触到的大部分内容与课本所讲授的文学作品和诗词并无太大关联,这导致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产生了距离感和学习的动力不足。

三、改革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初中语文课改革中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实践与体验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加入更多实践与体验的元素,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感受语文的乐趣。

例如,组织学生去参观相关文化活动、展览、剧院演出等,让他们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课本中的文化内涵。

2. 培养综合素养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文字表达的课程,它还涉及到对人文思考和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引入社会热点、伦理道德等内容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社会和人生的关系。

3. 鼓励创新与表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不仅仅注重文字的正确和格式的规范。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写作工作坊、组织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才能。

4. 引入多元化的文学作品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文学、当代小说、影视作品等。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思考一、关于课件与文本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已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进课堂”的梦想。

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然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课件是做得精美了,与文本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忽视文本,轻待文本的现象。

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感知后,就专注于其他问题的讲解与讨论,比如谈看法,说感受等等。

课堂虽然起起落落,热热闹闹,但学生实际上并未了解课文的深意与内涵,品味不到真正的语文之美。

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

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二、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闹的小组讨论中悄然流逝。

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常规的生字认识、听写、造句、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那么,教师不予以较多的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看看学生的作文、周记,看看学生答题的语言你就一目了然了。

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情况,不仅在语文作业与考试中大量存在,就连“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也反馈回学生语言组织的问题,让我们语文老师汗颜。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

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对此我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一)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

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

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

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

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

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打好文化的底子(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第一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成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改革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教学模式传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评价一个学校、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教学模式也多使用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的累,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资源单一。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源均比较匮乏,虽然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学生却未掌握这些资源的应用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中也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来开展教学活动。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面产生了较大的制约,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难以得到提升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1.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综合性的人才,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

其次,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外教学,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正确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是一个必要的举措,但也需要进行反思。

首先,课改应该注重提高
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在课改过程中,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课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
往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改中,需要引导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另外,课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包括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语言
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社会实践的参与等。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可以提高学
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素质。

最后,课改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学科知
识和教育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
需求。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课改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
养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学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

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

”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

大到
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

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仅仅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能够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能够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能够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不过这几种水平的提升,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

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