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六、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
发展史上具有重建的。
元大都规划、建设是很有特色的: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新旧两城并存,既能充分发挥旧城作用,又能无障 碍地创建理想的新城。 2.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规划中把整个太液池圈入皇城,并环绕水面布置宫城、
每个陵邑都达到五、六万户的规模,组成了以长安 城为中心的城市群。
在长安城西面则建有建章宫及明堂辟雍、宗庙等礼 制建筑,以及范围广阔的上林苑。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考古 探明,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大体上呈直线,互相交 叉成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 这些大街由排水沟分成3股道,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御道, 街两旁种有槐、榆、松、柏等树木。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共五十七页
图3-28
元大都
共五十七页
图3-29 蓟门烟树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jiànshè)
明清时期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方城市都有 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城市,
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等等,最重要的城市是北京和南 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建 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在格局上没有大的变化。经过元明 清三代70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京城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文化 积淀最丰富的城市。
图3-18 印章
古代市场(shìchǎng)
共五十七页
图3-19 城
东汉(DōngHàn)邺
共五十七页
3、魏晋南北朝
北魏新城 太和十八年,北魏开始在西晋(Xī Jìn)洛阳的遗址上建设 新城。 (图3-20)
共五十七页
图3-20
北魏(BěiWèi)洛阳 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雄厚的国 力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弘壮阔的城市.
共五十七页
4、春秋战国 淹城 位于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淹国的国都。 它最大的特色是有三重围墙,城墙外环有护城河。三重城墙由 内到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和外城,只有西北角有桥可出入,护 城河以独木舟作为(zuòwéi)交通工具。
淹国国都及淹城遗址(图3-6) 淹国独木舟(图3-7)
共五十七页
图3-6 淹城图
图3-10 秦咸阳(xián yánɡ)
图3-11 仿秦城门
共五十七页
图3-12 仿秦台榭(tái xiè)
2、汉代
长安城 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拉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第二章城市建设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 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第四章宗教建筑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第五章住宅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第六章园林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清代沿用 明代北京 建置,城 郭格局没 有大的变 动,加修 外城。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明、清的 城郭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皇
内
城宫
城
城
外城
小结:
一、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
2.非独立性,
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外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南宋临安
即今杭州。古称钱塘,杭州之名始于隋初在这里设 州治。五代时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绍兴八年(1138 年),南宋正式定都于此。因南宋偏安于淮河以南地域, 都城取名临安,有临时安都、不忘复国之意。
地理位置:
中
国
临安城东临钱塘江,西接西湖,北通大运河,南部
中
国
古
蔡河
代
建
筑
史
b.特点
1)里坊制瓦解与街巷体系的组成
2)城市管理
望火楼(相当于消防队)
惠民药局
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
中
漏泽园,安置流落他乡,客死的人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c.御街的改造 1.宫城正门前向南开辟宽阔的
大街,街两侧设御廊; 2.街中以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
成三股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北宋东京
史
宫城门 御廊 桥 内城门 桥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防火通道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PPT课件
3.1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聚落,已建有半地穴 式住房和防御壕沟。
陕 西 临 潼 姜 寨 遗 址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 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 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鲧筑 城以卫君,造郭以 守民,此城郭之治 也”,说明夏代已 开始营建城郭。这 一时期最具代表性 的城市为河南偃师 市二里头村古城。 它是我国古代城市 形成的标志。
城 郭 的 两 种 形 式
(3)商朝活动的中心地域在今日河南中、北部 一带。城市遗址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 龙商城、安阳殷墟等。上述城市一般都有成片的 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但各种功能区 的分布无秩序,有的中间有大片空白区相隔。
营国制度由井田规划概念派生,是“农 业立国”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城市 规划的传统方法。
营国制度的评价:
“匠人营国”体现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具 有礼制等级性质的城市规划制度(如旁三门、左 祖右社等),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对中国古代后来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原始聚落布局特征:
A、规模普遍较小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得组合, 一般规模较小,居住也较密集。如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 B、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主 要是仰韶时期圆形聚落,还有一些不规则的。村 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C、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 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城 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7
•28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二、城市格局:
1、规整格局: 处于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
多,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 心常设有鼓楼、钟楼,从明清的西安城、明归德府城、 黄河下游的宿迁县即可看到这些特点。
•2003/7
•29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明清西安城平面
•2003/7
•3
第一节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北京在中国的位置
•4
•2003/7
汉长安(BC206-AD8)
特点:
1.依靠旧城建新城; 2.城市不规则; 3.不是择中立宫的布局; 4.城外南部有礼制建筑群
;
•2003/7
•5
曹魏邺城(AD220-265)
特点:
1.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 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2.择中立宫;
•皇 城 •宫 城
•9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元明两代北京 发展示意图 A:1368~1416年 B:1416 ~1553年 C:1553年以后
•2003/7
•C •B •A
•10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钟 楼 •鼓 楼
•紫禁 城
•天安 门 •正阳 门
•天坛西 门
•永定
•2003/7
•11
北京永定门: 位于北京古城 的最南端,是 内城的入口。
•2003/7
•62
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城 墙
•(修前)
•63
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城墙(修后 )
•64
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城 楼
•65
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城墙一 角
•66
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瓮 城
•67
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瓮城城墙
•16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2003/7
•17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68
平遥古城
镇国寺,坐北朝南,面积1.3万m2,分前后两进院 落。寺内最著名的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 一的万佛殿。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的宽、深各3 间,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屋角反翘
,斗栱高度几乎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这在古建筑中颇
为罕见。殿内梁架纵横交错,但联结牢固,用材科学合
•2003/7
•6
唐长安城(AD581-907)
特点
1.新建城市,城市规整;
•2003/7
•7
•元大都的规划和建 设
•元大都 城
•明清北京 城
•金中都 城
•2003/7
•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位置图
•8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AD1267-1284年建成)
•元大都平面 图
•2003/7
•内 城
•33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二、城市格局:
2、不规则格局: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
样,道路系统也往往呈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 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如 山城重庆、陕西的葭州。
•2003/7
•34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清代巴县(重庆)平面
•2003/7
•2003/7
•37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南宋平江府图
•2003/7
•38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苏州市内支河两 旁道路及住宅
•2003/7
•39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苏州市内支河两旁住宅
•2003/7
•40
一、云南丽江古城
•2003/7
•丽江在中国的位置
•41
•2003/7
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 位于云南省 西北部,居 民以少数民 族——纳西 族为主,是 1258年建立 的。
•35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二、城市格局:
3、水网格局: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道布置,
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 交叉河道而成块状。如明代的松江府城。著名的古城苏 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
•2003/7
•36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明代松江府城平面示意图
•2003/7
•丽江古城民居
•54
丽江古城
•2003/7
•丽江古城民居
•55
二、平遥古城
•2003/7
•山西平遥在中国的位置
•56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省中部,与太原相距约90公里,是一座具 有2700多年文化的古城。平遥城自明清以来600多年间 ,其面积和规划布局基本未变,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 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代县城。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 章城市建设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周礼•考工记》对理 想王城的记述:
“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市朝一夫。 ”
•理想王城图
•2003/7
•2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讲
此话即是:
建筑师设计国家,城市应该呈方形,每边9里,四 边城墙各设有三座门,城内南北和东西都各有9条道路 ,每条道路的宽度可以9辆车并行。城市中前面为朝廷 部分,后面为商市部分,朝和市每边均为百步宽。城市 中的左边有祖庙,右边社稷坛。(或市朝一夫:后面集 市+前面宫城约100亩,一农夫干一天活的土地量为100 亩。15亩=1公顷=667平方米)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46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57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61
平遥古城
城墙最早建于公元前827-公元前728年,当时是夯 土的。公元1370年重新扩建,不但使城墙规模扩大,而 且用砖砌筑得十分坚固。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墙,内部 用土夯实,外部全部用砖。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巡 守,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等建筑物。南方多雨地区还往 往在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称为“串楼”,以避烈日风雨 的侵袭,最长的串楼达到1400间左右。为了保证城门口 外发展起来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口陆续建造了“关城 1座至4座不等。
•2003/7
•23
1、防御工程
•2003/7
•30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西安钟楼鸟瞰
•2003/7
•31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西安鼓楼近景
•2003/7
•32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明归德府城平面: • 城作长方形,周长4.36 公里,占地1.14平方,设四 门,城内街道较整齐,府衙 、察院等行政机构占据中心 位置。
•2003/7
北方雨少,城内只做土路;南方则都铺以砖石。城 市桥梁在唐以前,多用木构。宋以后渐被石桥代替。下 水道是在街旁或街中设阴沟,一些城市较早具备了完整 的下水道体系。
•2003/7
•26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赣州宋代所建城市排水 系统——“福寿沟”图
•2003/7
•2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4、邮驿设施
我国自秦汉时期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 直到近代新式通信、交通兴起前,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 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驿站是官办 接待站,凡持“驿关”的官员、使节都可免费提供食宿、 船车、夫马。
理。据记载,它在近千年里历经几次大地震而安然无恙 。
•2003/7
•69
平遥古城
•2003/7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70
平遥古城
•2003/7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内泥塑
•71
三、辽宁兴城
辽宁兴城市 明宣德三年(1428年)所建卫城,有两个千户所驻
扎于此,称宁远卫。此城地处长城外的渤海之滨,是入 关的前哨阵地,形势险要,明末这里曾有效地阻止过清 兵大军南下。城的布局很有代表性:平面作方形,每边 长约800米,各开一门,城中以十字街面通向4座城门, 十字街中心建鼓楼,其余街道均作东西向或南北向布置 。城内还有众多牌坊,如进士坊、孝子坊等。
•2003/7
•72
辽宁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