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
心流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感触颇深。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获得最优体验,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
什么是心流呢?简单来说,心流就是人们在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时,那种沉浸其中、忘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效率极高,而且能感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揭示了心流产生的条件。
首先,清晰的目标是关键。
当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这个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进入心流。
比如,一个喜欢写作的人,给自己设定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高质量文章的目标,这个目标明确且有一定难度,就能激发他全身心投入。
其次,即时的反馈也不可或缺。
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保持专注。
就像玩游戏,每一个操作都能立刻看到结果,这种即时反馈让人欲罢不能。
此外,能力与挑战的平衡也很重要。
如果挑战太高,我们会感到焦虑;如果挑战太低,我们又会觉得无聊。
只有当挑战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并且略高于我们现有的水平,我们才会全力以赴,进入心流。
那么,心流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工作中是最常见的。
当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往往会进入心流状态。
这时,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在休闲活动中,也能体验到心流。
比如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或者进行一项喜欢的运动,如打篮球,在赛场上与队友默契配合,为了胜利而拼搏。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因素干扰,难以进入心流状态。
比如,过多的外界干扰,如手机的各种消息通知;内心的杂念,如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还有不良的时间管理,导致任务堆积,压力过大。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呢?首先,要学会专注。
减少外界的干扰,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推荐]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精选
文章里面讲得有点啰嗦。其实幸福就是你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前提,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意识是缺乏控制能力的,而精神上的混乱会让你很不烦躁。这就是精神熵。而克服精神熵,比如说看电视、玩游戏,都能让你的意识变得有序,但这不是心流。等放下游戏,关上电视,你又会有深深的失落。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篇7)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不一样,心流这个概念有其科学依据。前者更多算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后者是契克森米哈赖从十几万份日常体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洞见。心流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时达到的忘我状态,它的特征是目标明确,挑战适合(既有难度又匹配能力),有即时反馈,忘我而带有强烈的愉悦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流体验,我在阅读、推导公式或者编程的时候经常体验过。不得不说,我们程序猿这个工作是特别符合心流这几个特征的,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特别幸运的地方。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心流“确有其物”,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时的外在表现,当然契克森米哈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并不清楚这一大脑工作机制。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在网球赛中险胜,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能力;阅读一本书,发掘新观点;在谈话中发表过去甚至不自知的观点——这都是乐趣横生的事。谈成一笔竞争激烈的生意,或做好任何一份工作,乐趣自在其中。这些事在进行的过程中,谈不上什么享乐,但事后回想起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真有意思!”而且,盼望一切能重演。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次体验已使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或是全部。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是一本备受赞誉的心理学经典,豆瓣评分高达8.3分,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28年,拥有众多读者。
我第一次接触它,是听了樊登的介绍,当时正在做饭,听了开头不到10句,如获至宝,赶紧停下正在洗菜的手,粗粗地擦了一把,就拿着手机走到书房里,关上门认真地听起来。
阳光洒在书桌上,心头突然明亮起来这就是《心流》给我的初次体验。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探讨了幸福的本质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他认为,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生活。
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揭示了幸福的秘密,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幸福的定义:“幸福是指我们的体验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契合,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状态。
”这一定义与我之前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
我之前认为,幸福就是拥有物质财富、地位和名誉,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而,作者认为,这些因素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快乐,但并不是幸福的本质。
幸福的本质是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为了说明幸福的本质,作者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和自我,感受到一种高度的愉悦和满足的状态。
作者认为,“心流”是幸福的关键,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揭示了“心流”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他认为,“心流”产生的条件包括:明确的目标、适当的挑战、全神贯注、及时的回馈和自我控制。
这些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明确的目标是“心流”产生的前提。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努力。
适当的挑战是“心流”产生的关键。
如果挑战过低,我们会感到无聊;如果挑战过高,我们会感到焦虑。
只有当挑战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时,我们才会感到兴奋和满足。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读完《心流》这本书后,我才深刻领悟到这些年自己浑浑噩噩状态的根源所在。
也终于明晰,幸福并非是过上那种毫无忧虑、高枕无忧的生活。
幸福其实是在确定目标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过程之中,而这两者恰恰是我这些年所缺失的,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内心的无序感,进而引发诸如迷茫、沮丧等情绪。
归根结底,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单纯的享乐,而是在于持续保持一种有秩序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
“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幸福大概是那种不愁吃穿且无所事事,亦或是安逸闲适。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真正过上这样的生活时,却并未拥有理想中的幸福,甚至不仅没有幸福感,反而增添了颓废与沮丧。
幸福实则是我们认真投入去做一件事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安宁状态。
从小学起,我就养成了每天五点多起床学习的习惯,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
曾经的我极其痛恨天还未亮就得早起学习,也对学校里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极为反感。
那些年,处于中学时代的我,无比渴望大学,因为高中老师总是说大学是如何自由与轻松。
然而,当我真正拥有了自由与轻松时,内心却又滋生出一种恐慌感。
我想,这种恐慌感的产生源于“心流”的缺失,源于无法找到一个能够专注的目标。
在这本书中,区分了享乐和乐趣这两件不同的事情。
或许我们曾经以为享乐能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
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
”而“所谓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从享乐与乐趣的区别可以看出,我们终究需要一种十分清醒的自律与投入,并且这种投入是为了实现对自身的某种挑战。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为何大家都要去学习让自身进入心流状态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会处于一种混沌的精神熵状态,我亦如此。
当通读全书之后,最终的感悟还是源于我内心的自我感知,使我明晰了自己所处的状态,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进而能够更正自己的行动。
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只要能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当下所做之事中,让事情得以完美解决,自己收获成果与进步,便能够获得乐趣。
而这整个过程,便是心流。
一件事做起来或许容易,但一辈子都做到,又该如何达成呢?这需要我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并为其付出一生的行动。
当然,自己的目标需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较为理想化的目标)。
我对作者所讲述的每个人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会对人生形成不同的理解,从而在面对事情时采取各异的态度与行为,进而造就千差万别的人生,感触颇深。
阅读这本书,我也是为了追寻心流。
我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思考当下的困惑,展望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 80 后,身为家中独子,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父母能力范围内,享受着最好的衣食住行,所以我未曾经历过太多生活的磨难。
在大学毕业以前,真的是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然而毕业后的生活,曾让我感觉自己毫无用处,极为幼稚,一切都需从零开始。
可想而知,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门槛。
我深知自己应当从零开始行动,将自己的乐观运用到生活中,总体来说,生活还算基本合格。
结婚、生子、工作、买房,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二孩的出生,恰逢 2016 年房价直接翻倍,这打得我措手不及,我确实被现实重击了。
生活与工作陷入麻烦与矛盾之中,让我身心俱疲。
有一天,当我独自相处时,突然想到,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我该如何去做?我向生活妥协了吗?我被彻底打败了吗?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是的,我被社会生活所羁绊,丧失了自我意识与自我选择。
而这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所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意识,而非被社会与基因所控制,进而丧失了对意识的把控。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无论个人背景如何,在人生后期都有诸多机会从过往中汲取意义。
若您熟悉此说法,想必已阅读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的《心流》,并从中汲取了诸多精华。
的确,阅读此书是我迈向人生意义的行动之一。
四年前,我的一位下属曾言其每日前往工作场所仿若踉跄迈向坟墓,其言令我震惊,亦让我意识到他所描述的这种情绪在诸多同事中颇为常见。
此后,我努力探寻是何因素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以期找到一种系统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工作动力。
遗憾的是,在诸多管理书籍和理论中,我未能梳理出有效之法。
后我转向积极心理学,阅读了《真实的幸福》,我被书中观点深深吸引并获得启发,意识到激发员工工作动力这一起点有误,而应思考如何提升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幸福感。
于是我找到了《心流》,并懊悔读得太迟。
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观点,意义、积极情绪和心流构成了幸福的基础。
在我看来,心流是这一基础的关键。
若思考人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便易得出行动起主要作用这一结论。
每一个产品、产出、成果和成就皆源于行动,甚至一篇文章的创作亦需脑力付出,即大脑中的行动。
心流表示从各种可见或不可见的行动中衍生出的积极体验。
人生意义仿若一座高塔或一块磁石,指引着目的和终点,而积极情绪则如添加于食物中的调料(香料或糖)以提升其风味。
因此回到我所关注的问题,一名员工能否高效且幸福,关键在于其从工作中获得的心流体验多少。
何为心流?心流的作用机制又是如何?一本书若仅由诸多不同材料拼凑而成却缺乏底层理论,则不值一读。
许多作者或作家倾向于搜集诸多理论、事件和数据以成书。
相反,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基于特定观点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并通过名为“经验抽样法”的原创科学方法收集数据,从与文化相关的抽象层面以及与身体和大脑相关的具体层面阐述其理论。
事实上,心流是存在于人类中的一种现象,即便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未对其进行理论化或著书立说,它亦始终存在。
一位杰出的学者能够发现一种现象,给予其明确定义,并告知如何加以利用。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简介《心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共同撰写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会体验到一种自我投入、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培养心流来提升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读书笔记在《心流》一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在某项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完全沉浸其中,忘却时间和自我意识的状态。
心流状态常常伴随着兴奋、满足和创造力的提升。
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示了心流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对实现心流状态的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活动的难度和个人的能力应该在一个匹配的范围内。
如果任务太过简单,人们的兴奋度会降低;如果任务过于复杂,人们会感到沮丧和焦虑。
因此,要获得心流,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其次,作者提到心流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
明确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且有动力去完成任务,而及时的反馈则可以让我们不断调整策略,并在过程中得到肯定和成就感。
加入这两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培养心流。
培养心流需要我们培养自我控制力、增加挑战和取得小的胜利。
通过提高个人的自我控制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目标,并克服困难。
加入适度的挑战,可以让我们保持兴奋和动力。
而取得小的胜利,可以激发我们继续努力的欲望。
我的感受阅读《心流》一书,让我对心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过去,我也曾经阅读过有关专注和沉浸式体验的书籍,但《心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心流的本质和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时候我并没有达到心流状态。
有时候我会因为任务太过单调而提不起兴趣,有时候我会因为任务过于复杂而感到沮丧。
然而,通过理解和应用书中提到的心流原则,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提升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我也认识到心流不仅仅适用于工作,也可以在个人生活中发挥作用。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三十年前,我曾在老家居住,家旁有一条小溪流淌。
那是一条两米多宽、三十公分深的溪流,溪水源于村庄后的山沟,泉眼众多,咕嘟咕嘟地冒水后顺势而下,途径村庄和农田,最终汇入洛河的支流杜阳河。
这条溪流滋养了整个村庄,部分溪水被引流至各家各户,成为生活用水;其余的则自然形成溪流。
妈妈们常在溪边洗衣服,孩子们夏天在溪水中嬉戏,男女老少也常在溪边享用午餐。
我喜欢坐在溪水中间,脚底的水最深,脚蹬在石头上,感受清凉从脚底传遍全身,头顶也随之清爽起来。
如果不说话,能听到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从脚底穿过,流向远方;而当大人们聊天时,那溪水的悦耳之声就像是现代的背景音乐。
无论村民们在溪水中做什么,溪水总能迅速恢复清澈,许多孩子甚至直接饮用上游的溪水,甘甜解渴,还不易上火。
那条溪流就像村庄的灵魂,赋予村庄灵动与生机。
我想,对于村庄和村民而言,那条溪流就如同心流一般。
它从高处流向田野,自北向南流淌,幸福与愉悦从心底传递到指尖,再流向远方。
如果说溪流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这种愉悦的体验贯穿于生活的始终,直至生命的尽头呢?人的生命远比一个村庄复杂得多,溪流顺流而下,而人生则需逆流而上,要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幸福并非易事。
事实上,心流的内涵和意义远高于幸福和快乐。
它所倡导的人生最优体验,并非幸福和快乐的浅层感受,而是奋斗、挣扎、咬牙坚持后整合而成的巅峰体验,这才是心流的真谛。
心流活动的关键在于使自我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活动具有可行性;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再次,目标明确;能进入忘我状态。
心流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与身体相关的感官活动、与思考相关的思维活动,以及工作和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活动。
花样滑冰是一项冰上运动,运动员借助冰刀在冰面上画出各种图形,并完成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
要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运动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
然而,每一次训练都要求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稍有分心就可能导致受伤。
《心流》读书笔记
《心流》读书笔记《心流》读书笔记心流是指在某个活动过程中,恰好融入其中,全神贯注,感受时间流逝的停滞,完全投入其中并且享受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
通过对《心流》一书的阅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流的概念及其对个人成长和幸福的影响。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详细细化: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了心流的概念和重要性,作者提出了通过心流来实现真实满足感的理论。
第二章:理论的基础作者详细解释了心流的理论基础,包括流体经验的特征和心流的元素,以及实现心流的条件和要素。
第三章:心流的境界本章描述了心流状态的境界,从心流的体验中得到的乐趣和满足感,以及心流境界对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第四章:心流的产生作者介绍了心流的产生过程,包括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
第五章:工作中的心流本章讨论了心流在工作场所的应用,如何通过调整工作环境和任务来促进员工的心流体验,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第六章:学习中的心流作者探讨了心流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包括如何创造适合心流体验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第七章:生活中的心流本章讨论了如何将心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八章:心流的心理学作者介绍了心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注意力、意识和自我感知等方面的心理机制与心流的关系。
第九章:心流与人类发展本章探讨了心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成长、创造力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结语通过阅读《心流》一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
通过追寻心流,我们可以实现真实满足感和持续的成长。
附件:- 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中不涉及法律名词和注释。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心流》读书笔记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流》读书笔记1 最近用三天时间仔细阅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英文原版名称为“flow”,此书的副标题为“最优心理学体验”。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智慧的光芒,也解答了好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疑问,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心流”一词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给大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体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打球、游泳、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的体验。
下面就选取书中的一些有启发之处与大家分享。
1、为什么幸福感如此的难能可贵?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说起。
其他动物的心灵只能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且与自身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
比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智能注意到猎物的资讯,而一只吃饱后的老虎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面......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悲伤、沮丧这些复杂的情绪,只要没有外在的干扰,它们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谐稳定,体验到人类所说的“心流”。
而人类的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这无疑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却也是我们感知更多苦恼的罪魁祸首。
也可以说,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从来没有考虑过增加幸福感。
心流读书笔记
心流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心流》。
读完之后,真的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书里提到的“心流”状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
比如说,我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周末,外面下着小雨,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准备好好画一幅画。
我先把画纸铺好,把各种颜料都整齐地摆放在一边。
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想要画一幅雨中的城市街道。
我拿起画笔,蘸上颜料,先从天空开始画起。
我想要那种阴沉的、乌云密布的感觉,所以用了深灰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
每一笔下去,我都特别专注,眼睛紧紧盯着画纸,心里想着怎么能把那种压抑的氛围表现出来。
画着画着,我完全沉浸其中了。
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我只感觉到画笔在纸上滑动的触感,还有颜料的味道。
我不停地调整颜色,一会儿觉得这个地方颜色深了,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地方的线条不够流畅。
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我都没有感觉到累,也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当我终于画完最后一笔,放下画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脖子都酸了,腿也麻了。
但是看着眼前的这幅画,心里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就是一种心流状态啊,在这个过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画画这件事情里,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干扰,完全享受其中。
再比如说玩游戏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玩那种解谜的小游戏。
有一个关卡特别难,我怎么都过不去,但是我就是不甘心放弃。
于是我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思考,尝试各种方法。
每一次失败我都不气馁,反而更加专注地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之后,我找到了通关的方法,那一刻的喜悦简直爆棚!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那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还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
妈妈说要教我做她最拿手的红烧肉。
我跟着妈妈一步一步地做,切肉、焯水、炒糖色、放调料、加水炖煮。
我特别小心地控制着火候,眼睛不停地看着锅里的变化,鼻子闻着那越来越香的味道。
整个过程中,我的心里只有这锅红烧肉,想着怎么能做得和妈妈做的一样好吃。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作者在书中对心流、精神熵和精神负熵等关键词进行了清晰的定义。
心流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这种状态能够让人感受到高度的愉悦和满足,忘却时间和自我。
精神熵则是指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时,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
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
而精神负熵则是精神熵的反面,是最优体验,拥有它的人能够培养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能够用更多的精神能量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
作者探讨了幸福难以获得的原因。
幸福如此宝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并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和从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但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
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
若不能掌握控制意识的能力,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
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
作者认为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追求内心和谐,唯有掌控意识着手。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
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具体而言,当一个人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并且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会呈现出一片祥和。
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会用在有益的方面。
在追求心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过度自觉或以自我为中心,以免导致注意力太狭隘而缺乏弹性。
《心流》这本书让我对幸福的本质和实现内心和谐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理解心流、精神熵和精神负熵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意识,创造有意义和愉悦的生活。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断断续续读完《心流》,这本书发人深省,其中一些实用的建议,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任务和生活中的无序状态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然而,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质疑。
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的生活核心在于关注外界,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这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适应社会。
诚然,适应社会和各种环境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完全适应了一切,看似生活变得轻松了,但同时是否也忽略了那些不合理的、体制性权力架构对人的影响呢?具体来说,我不否认书中强调的在完成任务时达到“心流”状态的重要性,这样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我也相信拥有放眼世界的大爱能提升生命的幸福指数。
但我认为,这种魄力并非人人都有。
而且,我不认同将任务的“心流”和人生的“心流”相提并论,因为这可能会抹杀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我也不赞同书中不断重复强调的“自洽的自我”,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即将生活的目的理解为生活本身。
这种目标导向的生活模式虽然能让人高效地、不受干扰地实现理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让人失去作为人的“感性”存在呢?书中教我们尽量避免“内在对话”,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肯定”“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且不说这些是否难以做到,单就将目标和适应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这种生活是否只剩下了“生”,而没有了“活”呢?作者在书中也体现了对“生”与“活”的矛盾。
在前半部分,他提到经历天灾人祸等外界干扰后,人们会更懂得生活的意义;后半部分又说要摆脱生活的苦海,就要与世界和解。
在我看来,这是前后矛盾的。
我认为,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生活,是因为他们在痛苦中进行了反思——叩问心灵,而不是外界的干扰。
如果人们放弃了对内心痛苦的反思,将目标转移到任务和外界,是否也意味着放弃了反思呢?因为反思会带来痛苦,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内心的痛苦。
前几天听了一场讲座,一位同学发言说:“研究表明,学生在痛苦中学到的知识越多。
”全场哗然,大家纷纷要求证明“研究”的来源。
这个回答确实与常识相悖,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强调“快乐学习”“幸福”。
心流读书笔记
心流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焦虑和迷茫,仿佛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然而,有一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一种能够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忘却一切烦恼、达到极致体验的状态——心流。
这本书就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的《心流》。
心流,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忘却自我、忘却时间,并且从这个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种状态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绘画、运动等等。
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在于挑战与技能的平衡。
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略高于我们所拥有的技能时,我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挑战。
这种适度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会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
反之,如果挑战过低,我们会感到无聊;而挑战过高,又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沮丧。
例如,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学习下棋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因为不熟悉规则和策略而感到困惑和受挫。
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能够应对一些简单的棋局。
当他们面对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对手时,就会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每一步棋都经过深思熟虑,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这便是心流的体现。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目标就像是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一个清晰、具体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激发我们的动力,让我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行动中。
其次,我们要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任务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干扰所分散注意力。
比如,一边工作一边刷手机,或者在学习的时候想着其他的事情。
要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就必须摒弃这些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事情中。
再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
只有当我们的技能与挑战相匹配时,心流才更容易产生。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环境对心流产生的影响。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事物总是不可避免地朝着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
就如同轨道若长久不维护,火车就会有脱轨的危险;房间若不经常收拾,就会越来越脏乱。
而在精神层面,人若不及时梳理内心,也会越发混乱与不安。
正如《小王子》中的狐狸,如果我们不花费时间与之相处,驯服它,理解生活的本质与爱情的真谛,那么意识反而会将我们吞噬。
唐代神秀的《坛经》中也有一句寓意相近的话:“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人作为神经系统发达的物种,正处于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
现代人获取幸福的诸多要素中,很大一部分与“信息”相关。
那些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往往缺乏对事物进出意识的控制能力,他们能更敏锐地察觉到常人难以注意的信息。
“信息迅速涌入,我失去控制,最终迷失了方向”,他们常常这样描述自己失控的感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程度和频率有所不同而已。
我们时常担忧明天,又悔恨昨日,无法将精力集中于当下。
当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信息侵入意识时,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大小,一定程度的注意力会被用来消除危机,从而用于处理眼前
事务的注意力相对减少。
这种内在失序的状况,我们赋予了它各种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
我们将这种内在的失序现象统称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在这个信息轰炸的时代,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我们必须寻找一项能够长久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精神熵的侵蚀下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心流读书笔记
心流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这本书,深受启发,让我对如何获得幸福和内心的满足有了全新的认识。
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并且能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与我们的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
如果活动的难度过高,我们会感到焦虑;而难度过低,则会感到无聊。
只有当活动的难度与我们的技能水平相匹配,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我们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以玩游戏为例,一款设计良好的游戏通常会逐渐增加难度,以适应玩家不断提高的技能水平。
当我们刚开始玩时,可能会觉得简单,但随着关卡的推进,难度逐渐增大,我们需要不断地运用策略和技巧才能通关。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就会体验到心流。
工作中也同样可以产生心流。
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所需的技能,同时面临适度的挑战时,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忘记周围的一切。
比如一位优秀的程序员,在解决一个复杂的编程问题时,可能会沉浸其中数小时,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的就是心流带来的满足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难以进入心流状态。
一方面,外界的干扰太多,比如手机的各种消息推送、社交媒体的诱惑等,让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没有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事情。
为了能够更多地体验心流,我们需要学会创造条件。
首先,要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像是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要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都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继续前进。
再者,要学会排除干扰,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专注的环境。
比如在工作或学习时,关闭手机、电视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
心流不仅能让我们在当下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还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流读书笔记
心流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这本书,深受启发,让我对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指出,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并且在事情完成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那么,心流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清晰的目标是关键。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会让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比如,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我们清楚地知道要得出最终的答案,那么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思考。
其次,即时的反馈也非常重要。
就像打游戏,每一个操作都能迅速得到分数、等级提升等反馈,这让我们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保持专注和投入。
如果在学习中,老师能及时给予我们作业和考试的评价,我们也能更好地进入心流状态。
再者,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也不可或缺。
挑战太大,会让人感到焦虑和无力;挑战太小,又会让人觉得无聊。
只有当挑战与我们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或者稍微高于我们的技能,促使我们努力提升自己去应对时,心流才更容易产生。
心流不仅在个人的活动中产生,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
当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时,就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比如一位设计师,为了完成一个满意的作品,不断修改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完全沉浸在创作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难以进入心流状态。
比如无处不在的手机信息、社交媒体的诱惑等等。
所以,为了能更多地体验心流,我们需要学会排除这些干扰。
给自己设定专门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关闭不必要的通知,创造一个安静、专注的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当我们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更容易全身心投入,进入心流。
比如喜欢绘画的人,在作画的过程中往往能体验到心流带来的愉悦。
心流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让我们在当下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还能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技能。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是一种通俗的概念,大致指的是人们沉迷于某种事情时所达到的忘我的境界。
这种心流状态也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幸福状态。
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体会各有不同,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追求着幸福,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般。
在本书中,心流被作者称作精神熵的一种变量,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活动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里体验越愉快,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就越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越幸福。
这本书的开头有长达 100 页的他人对这本书和心流状态的评价,足见心流状态的重要性。
对我而言,心流不仅对生活意义重大,甚至对整个生命来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主体部分通俗易懂,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作者提到,心灵的无秩序会让人感到空虚和恐惧,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今社会中那些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报复性熬夜的青年。
他们除了自责、内疚、悔恨和虚度光阴之外,或许还因为内心的无秩序和无目标,就像被放养的动物一样。
因此,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将注意力拉回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对于个体而言,世界本身既不是幸福的,也不是痛苦的,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
我们的解读构成了我们的全部世界。
遵循本能而活对于我们的头脑来说并不够用,因为我们会计算和衡量过去与未来。
心流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很相似,书中摘录了一些有趣的句子。
我崇尚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跟着感觉走未尝不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最佳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毕生追求财富自由,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自己内心的自由呢?在我看来,能够在恰当的场合控制自己的心智,才是真正的精神自由。
这让我忽然想起《空谷幽兰》中所描绘的中国隐士形象,他们所追求的也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央视曾评价“网红”李子柒:当今时代,当今中国,缺少这样的网红,缺少传达中国精神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感受心流,追求心流的状态,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在购书过程中,曾因看错而先购入了《发现心流》一书。
虽已忘却当初购书的缘由,但从其印数高达 38 次,足见此书的受欢迎程度。
该书首先令人震撼并勾起浓烈兴趣的是,不到 400 页的书籍竟有六位不同行业的名人所撰写的 60 页序言。
而这些序言几乎完整地解释了专业概念,也概括了主要观点。
其一,心流即全身心投入所爱之事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其二,精神熵借用了热力学概念,指对目标的干扰程度,精神熵越大则干扰程度越高,而精神熵的负面即为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即负精神熵。
心流的形成需具备三个必要条件:注意力、目标以及即时回馈。
然而,在看完序言后进入正文,却感觉正文内容有诸多重复啰嗦之处,完全可提炼成几个关键观点。
以下是读后的主要收获:其一,幸福感源于内心的有序,若失序则会引发精神熵。
维持秩序需要完全屏蔽外界干扰而全身心投入。
追求的目标可宏大,且由若干小目标支撑,同时需随时反省并即时调整。
目标也可多样化,若目标过于单一投入则有反例,如棋王对棋盘之外“缺少规则”的世界感到恐惧而难以相处。
不能过度关注自我,也需兼顾外界,其中的度至关重要,向任何一方过度偏移皆为过犹不及。
其二,幸福不可依赖外在激励,否则一旦奖励消失,追求便失去意义。
目标的定位在于自身对意识的控制。
沉迷于财富、权力和性等感官性享乐并不能真正获得幸福,目标的重点绝非最终得到什么,而更在于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如在运动中感受自身的突破与不断挑战。
每一刻并非为未来而活,每一时都各具精彩,人生是每一刻精彩的串联。
借用弗洛伊德的观点,目标定位并非出于代表物质的本我和完全外化的超我,而是具备真实感受的自我。
其三,认为可将此书列入企业员工必接受培训的书目,原因是作者提出人们最有可能在工作场景中获得心流。
当然前提是所处社会已进入较为发达阶段,人们已具备休闲的时间和物质条件,脱离了马斯洛罗杰斯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安全需求。
虽对此观点目前尚不完全认同,但从长远考虑,毕竟工作占据了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若在工作中能长期产生大量心流,那无疑是幸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流》读书笔记6篇《心流》读书笔记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流》读书笔记1 最近用三天时间仔细阅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英文原版名称为“flow”,此书的副标题为“最优心理学体验”。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智慧的光芒,也解答了好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疑问,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心流”一词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给大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体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打球、游泳、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的体验。
下面就选取书中的一些有启发之处与大家分享。
1、为什么幸福感如此的难能可贵?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说起。
其他动物的心灵只能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且与自身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
比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智能注意到猎物的资讯,而一只吃饱后的老虎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面......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悲伤、沮丧这些复杂的情绪,只要没有外在的干扰,它们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谐稳定,体验到人类所说的“心流”。
而人类的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这无疑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却也是我们感知更多苦恼的罪魁祸首。
也可以说,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从来没有考虑过增加幸福感。
2、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幸福并非只发生在一瞬间,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金钱买不到,也不能依仗权势强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取决于一个人在内心如何阐释这件事。
比如同样是遇到堵车,有的人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毫无耐心的按着喇叭或者破口大骂,虽然这些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无一点用处,但有些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在堵车时顺便欣赏一下平时无心观赏的路边风景,或者用心的听完一首喜欢的歌曲,这样反而会觉得时间过得快一些,心里也不会产生烦躁的感觉。
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的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和阐释。
如果能尽早的明白这一点,就能离幸福感更近一些。
3、为什么我很少看电视?记得前段时间和父亲交谈,他还鼓励我要多看电视,而自幼喜欢看电视的我现在却很少看电视了,因为不喜欢那种被单向灌输的感觉。
其实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如果一个人缺少内心的独特体系,或者说做不到自得其乐,就会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宰割。
这样的人容易被宣传家操纵,被演艺人员安抚,被商场的推销员蒙骗。
我们之所以会依赖电视、药物或宗教的救赎,主要是我们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
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现在的我更喜欢把时间用在阅读、健身和演奏乐器上,这些活动更富有挑战性,在完成之后心里是满满的自足感,而不是看完电视后那种荒废感。
这些活动也能帮助我更多的体验到“心流”,更多的获得幸福感。
4、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却也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话题。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
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只要能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此外,能够找到一个同一所有目标的方向还不够,我们仍然需要将企图化为行动,也就是追求目标的决心。
哈姆雷特说:“决心的本色在顾虑的阴影下变得苍白......气壮山河的冒险......也失去行动之力。
”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打起精神实践,是很令人可悲的。
方向、决心,加上二者的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
达到这种境界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觉得内心匮乏,不害怕出乎意料的事,没一刻都会觉得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能感到人生其乐无穷。
《心流》读书笔记2 第一次听到“心流”这个概念,就被这个词吸引了。
“心流的隐含意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生命的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回想你的一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看书的时候突然豁然有解的感觉?有没有在演讲的时候突然如触电般得流畅?在工作的时候突然觉得行云如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事后回忆,仍能回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并且觉察到那一丝丝难以言说的自信与甜蜜?对于这种状态,作者使用了“心流(Mentalflow)”这个词汇,想象生命是一条欢畅的河流,那么此刻此刻的内心流动最澄澈、最丰盈。
内心秩序,精神熵。
处于心流状态的时候,内在秩序最稳定,此刻的精神熵最低,全部的生命能量被调用,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手头这一件事中。
熵是一个热力学概念,物理上一个隔离系统的混乱程度会自然而朝着混乱度高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引用于精神世界的话,精神熵就是一个独自的自我意识在外界各种冗杂的信息包围下,内在秩序会自发地向混乱、混沌发展,最终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的解体(内在失序,河道淤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于是,就进入无聊、麻木、冷漠等宕机状态。
人为了维持自我的意识及专注度,会从事诸多活动,如工作、社交、阅读、学习、写作、恋爱、发展各种兴趣,来建构内心秩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作者的研究,对于许多人来说,许多人的出现心流活动的时机并不是在闲暇时候,而是在工作时候,比起闲暇时候,工作时间更多的给我提供了心流的出现的必要条件:1.适度的挑战;2.持续不断得投入。
可见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糊口,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和创造内心秩序,让我们觉得生活是充实圆满的。
而对作者来说,做浪费能量、痛心疾首、无所事事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了,看电视既不需要挑战,也不需要投入,当然没有心流可言。
而读书又是一个成本较低又能快速达到心流的方法之一。
“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越多;看电视反之;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频率最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闲暇时候也越来越多,但外界的信息冗余却也越来越多,许多不能自得其乐的人也越来越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大量的闲暇并不能都转换为乐趣。
如上几种活动,如工作、社交、阅读、学习、写作、恋爱、发展各种兴趣,这些需要投入精神能力并且需要不断成长的活动,可以不断创造建构内心秩序来抵销精神熵的干扰,并且达到一定的经验值,必然可以体会到那种水到渠成的心流状态。
而沉溺于感官之乐、看电视、上瘾、刷微博、刷抖音、玩游戏,诸如此类轻而易举,纯粹消磨注意力、不需要投入能量就能体验快感的活动,这些活动固然带来了短暂的振奋感,有助于防止即刻的自我解体,但却不能创造新的内心秩序,一定累积量以后,必然带来的是空虚-怅惘的恶性循环。
所谓的存在焦虑的问题,多少也存在内心秩序紊乱的问题。
在这个科技昌明时代,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无所事事的世代,培养一种爱好并且坚持一种爱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和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能建立”。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心流》读书笔记3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
《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
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
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
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
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
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
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
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
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