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内容】1.诗词常识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

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她著有词集_____。

“寻寻觅觅,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2.作者简介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 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 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莫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而卒莫消长也(副词,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人比黄花瘦(动词,表比较)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动词,比较) (3)比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动词,列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动词,与……相比) 寻寻觅觅(动词,寻找) 寻声暗问弹者谁(动词,沿着) (4)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容词,平常的)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副词,不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 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pdf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pdf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首词写了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古代宋词流派,与豪放派相对应。

婉约,即婉转含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因明人张蜒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内容比较窄狭。

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把酒”:两人对饮,方有雅趣,可现在花间独酌,形单影只,那一口口的淡酒,是相思的血泪呀!此为用细节写愁。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导思: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穿插课后习题中《醉花阴》的故事,)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请自主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并交流。
教师准备:以“黄花”自喻,让人联想起少妇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时,黄花傲霜的美质,更能烘托出词人高洁的情怀,意韵丰富。而“瘦”呼应上阕的“愁”,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而人瘦胜于花瘦,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符合词人的心境。
永昼:表面上写时间没有尽头,为什么觉得时间没有尽头呢?因为词人当时孤独无聊。借景抒情。
“又”:佳节又至,而人依旧天各一方,可见离别时间之长,令人不堪忍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重阳节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此为环境烘托愁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导学: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
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边总结边板书)这种愁我们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中感受过,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体味过,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遥想过,在“你寂寞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领略过,甚至我们在恋爱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发现过。这种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诗歌、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穿越时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预)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预)新人教版必修4

【预】人教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资料二、文本知识1. 《醉花荫》创作背景《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

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

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2.《声声慢》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

“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资料二、文本知识1. 《醉花荫》创作背景《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

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

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2.《声声慢》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

“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

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

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

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3.靖康之变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词人李清照的词风也因此为之大变。

4.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三、字词归纳1.给加点的字注音。

白昼.________ 憔.悴________ 杯盏.________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 薄.暮 薄.片 ⎩⎪⎨⎪⎧ 标识. 识.别3.根据拼音写汉字 ⎩⎪⎨⎪⎧ ruì 雪tuān 急挣chuài⎩⎪⎨⎪⎧ xiāo 失x iāo 账xiāo 遥⎩⎪⎨⎪⎧ 充 联 ⎩⎪⎨⎪⎧jiān 职jiān 帛qiān 逊 (此题,“g ”变成了小框)4.解释下列词语。

瑞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乍暖还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对下列近义词的辨析,选词填空。

(1)氛围·气氛辨析: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

①人们在欢乐的________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②双方在友好的________中进行了会谈。

(2)如泣如诉·不绝如缕辨析: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

①风声________,墓地凄然悲凉。

②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________。

6.背诵课文,照原文填空。

(1)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

(4)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

(7)九万里风鹏正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探究7.李清照(1084-约1151)________女词人。

号________,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___”之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________》辑本。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________”。

8.阅读课文,填空。

(1)李清照的词以________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________》。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________》。

(2)《醉花阴》上片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

下片写“________”,携酒去往东篱观赏菊花,看到西风中摇曳的黄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

这首词用了________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总体风格________。

(3)《声声慢》词风________、________,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开头用七组________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上片从秋天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________等多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具体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最后,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概括得了得呢?9.《醉花阴》的词眼是哪个字?体现在哪些语句中?10.“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11.《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好在哪里?12.《声声慢》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13.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词的含义?14.两首词都抒发了愁苦之情,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昼zhòu 憔qiáo 盏zhǎn2. ⎩⎪⎨⎪⎧ 薄暮bó薄片báo ⎩⎪⎨⎪⎧ 标识zhì识别shí3.⎩⎪⎨⎪⎧ 瑞雪湍急挣揣 ⎩⎪⎨⎪⎧ 消失销账逍遥 ⎩⎪⎨⎪⎧ 充盈楹联 ⎩⎪⎨⎪⎧ 兼职缣帛谦逊4.瑞脑:一种香料。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将息:调养,保养。

次第:光景,壮况。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5.(1)①氛围 ②气氛(2)①如泣如诉 ②不绝如缕6.(1)有暗香盈袖 (2)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3)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4)到黄昏 点点滴滴(5)载不动许多愁(6)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7)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8)应是绿肥红瘦7.南宋 易安居士 “别是一家” 《漱玉词》 易安体8.(1)南渡 《醉花阴》 《声声慢》(2)“永昼”的无聊 “半夜”的寒冷 “黄昏后” 叙事 委婉含蓄(3)深沉凝重 哀婉凄苦 叠字 北雁南飞 时间 天气9.词眼是“愁”。

“永昼”表示愁的程度很深,无法抹除。

“半夜凉初透”是说愁得无法入眠。

“人比黄花瘦”是愁的结果。

10.“瘦”字用得好。

九九重阳,面对纤长瘦细的菊瓣,独自把酒,无计消愁,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的憔悴形象和深沉的相思之苦。

11.十四个叠字依次表现了词人茫然若失、凄凉、惨淡、悲戚的心情,使愁绪层层加深。

叠字连用造成如泣如诉、哽咽难言的音韵效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堪称千古绝唱。

12.选取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现了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13.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很难受的了,而此雁却又像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