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新一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计划及一二单元计划与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计划个人备课一、课标要求:●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全册教材简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分类与整理,数学实践活动。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案,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材解读1、地位与作用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 -→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 年月日
第一课时上下(位置)
第二课时前后
第三课时左右
第四课时位置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 年月日
第一课时:十几减9的减法
第二课时:练习课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第三课时:十几减几(第15页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第四课时:练习课
(第16页的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
第五课时:练习课
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第13题
第六课时:用数学(P19:例3)
第七课时:练习课
完成第21页的第3题―第22页的第7题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第九课时:单元整理和复习(二)
第十课时:练习课(单元整理和复习三) 完成P25:8―P26:11及思考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学习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学习案
第一单元:认识数字1-10
学习目标
1. 能够准确地数数,从1数到10。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字1-1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内容
1. 学习数字1-10的读写。
2. 学习数字1-10的顺序。
3. 学习数字1-10的加减法运算。
学习活动
1. 数数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练习从1数到10。
2. 数字接龙: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练习数字1-10的顺序。
3. 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的方式,练习数字1-10的加减
法运算。
第二单元:认识数字11-20
学习目标
1. 能够准确地数数,从11数到20。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字11-2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内容
1. 学习数字11-20的读写。
2. 学习数字11-20的顺序。
3. 学习数字11-20的加减法运算。
学习活动
1. 数数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练习从11数到20。
2. 数字接龙: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练习数字11-20的顺序。
3. 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的方式,练习数字11-20的加减
法运算。
总结
通过本学习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字1-20的读写和顺序,以及数字1-20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
习效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讲稿集体备课解读稿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备课讲稿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叫,来自第八实验小学。
首先感谢教研室搭建的平台,让我能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单元备课的内容,同时我的备课发言,只是一孔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今天我将围绕“有效的课堂源于读懂教材”这个主题与大家交流,分享的内容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单元备课,我将从两个大方面与大家交流:一、教材整体分析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建议其中教材整体分析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课标要求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具体内容分析、建议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3.教材内容及编排特点4.单元教学目标5.教学重难点6.教学建议一、课标要求: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口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两部分都有明确的要求。
在计算方面:《标准》不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到学期末每分钟能做8至10道题,而且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遵循了这项要求。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20以内数的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也为后面第六单元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20以内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中的内容。
整个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包含以下几部分: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以及后续的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四则运算等。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与代数”知识中,20以内退位减法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做好了铺垫。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材解读1、地位与作用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材解读1、地位与作用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1-100,并能够正确书写数字。
2. 能够按照顺序快速背诵数字1-100。
3. 能够理解数字1-100的大小关系,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排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1-100,掌握数字的书写和快速背诵。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1-100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应准备好数字卡片、白板、彩色粉笔、数字游戏等教具。
2. 学生准备,学生应准备好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1-100,并快速背诵。
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数字。
2. 认识数字1-100(20分钟)。
教师在白板上写下数字1-100,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在练习本上书写数字1-100。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书写规则。
3. 比较和排序数字(3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和排序。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大小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5. 课堂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字1-100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延伸。
1. 数字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数字1-100的认识。
2. 数字故事,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数字1-100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1-10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排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字1-100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字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一起总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教学反思还有几个气球?师:你会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生:15-9.师板书学生列出的算式15-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探索算法师:那15-9等于几呢?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学具分组探究吧!生汇报。
生1:一个个数出来。
生2:6+9=15,所以15-9=6。
教师列算式:6+9=15,15-9=6(想加算减法)。
生3:把15分成10和5,10去掉9个,剩下的1与1合起来是6个。
(破十法)师:喜羊羊觉得大家真是棒极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他想问问大家,你们用的都是哪种方法?生汇报,当学生提及“破十法”时,教师顺势引出这种方法,再次进行探究,突破重难点。
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课件直观演示,重点破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摆出15个圆片,分成左边10个,右边5个。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9个,还剩一个,如图:(3)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试着摆一摆。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15 – 9 = 6 2、理解算理数一数连减15-5-4=6破十法先算10-9=1,再算1+5=6想加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5 101法一:师:看来我们既可以用10减8,再加个位上的2,这种方法我们成为破十法。
法二:也可以先减去个位上的2,再减去剩下的6,其实这种算法就是连减法,先用12减去2再减去6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的连减了。
法三: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我们可以想八加几等于12呢,是的,4,所以12-8=4, 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法。
师: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熊猫宝宝非常满意。
她除了把风车送给你们之外,还邀请大家去她的菜园采摘新鲜的蔬菜和可口的玉米,你们愿意吗?1. 圈一圈,算一算。
一年级下册数学一,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在的面;在的面;在的面;在的面;在的面。
2.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了,为了报道这次盛况,学校的“世博小记者”代表利用暑假坐火车到上海亲历世博盛况。
他们正好买了上、中、下三张卧铺车票,亮亮不在明明的上面,也不在东东的下面。
你知道他们在火车上的位置吗?请你连一连。
亮亮东东明明教学反思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五、达标测试1.小动物们去郊游。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白旄中心小学主备人:王俊萍一、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熟练的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重、难点突破措施: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单元课时安排:约10课时例1………………………………2课时左右例2………………………………3课时左右例3………………………………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十几减9》教学内容:第10--12页。
教学目标: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1和2单元备课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备课单元一:认识1和2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写出数1和2。
2.让学生掌握1和2的基本认识和数量。
3.培养学生对1和2的感受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数字1和2。
2.帮助学生认识1和2的数量。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数字1和2的概念。
2.实际情景中引导学生感受1和2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数学课本和练习册。
2.准备装有1和2个小物品的容器。
3.准备板书和教具。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教具或图片展示1和2的数量,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
2.学习:教学书写数字1和2,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3.巩固:通过游戏或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和2的数量。
4.小结:让学生总结并复习今天所学内容。
单元二:加法——1和2的加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字1和2的加法运算规则。
2.帮助学生能够用1和2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教学数字1和2的加法规则。
2.帮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学会将1和2相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举例说明。
四、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教具,如小球、卡片等。
2.整理好板书内容,准备好教学笔。
3.检查教材和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际情景或教具展示1和2的加法,引起学生注意。
2.学习:教授数字1和2的加法规则,并进行简单练习。
3.强化:通过游戏或小组合作,让学生练习1和2的加法运算。
4.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加法的规则,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文档对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1和2单元备课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备课工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学习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学习案
学习目标
- 熟练掌握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的内容
- 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 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数0
- 数字0的认识与书写
- 数0的读法和用法
- 与数0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第二单元:认识数1
- 数字1的认识与书写
- 数1的读法和用法
- 与数1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学习活动
1. 观看教学视频:观看有关数0和数1的教学视频,加深对数
字0和1的认识。
2. 数字认知游戏:通过玩数字拼图游戏,巩固对数字0和1的
认知。
3. 数字填空练习:完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填空练习,训练数
字书写和识别能力。
4. 实际应用探究: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与数字0和1相关的
实例,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5. 练习册完成:按要求完成练习册中与数0和数1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评价
- 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和书写数字0和1。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数字0和1,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
-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与数字0和1相关的实例。
- 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题。
学习反思
- 学生学习兴趣较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 学生对数字0和1的认识较为准确,能够正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 部分学生在数字书写方面仍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以上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学习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完整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二是通过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学会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措施:1、让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表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相同。
2、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授课时间:教学内容:P2-3页例1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数0和数1的概念;- 掌握数0和数1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能够正确比较数0和数1的大小关系;- 能够通过实物和图形模型认识数0和数1的数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教材和练册;- 数0和数1的图卡或实物模型,如小球、计数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数的兴趣。
2. 利用教具展示数0和数1的图卡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感知数0和数1的数量。
研究新知1. 利用课件呈现数0和数1的写法和读音。
2. 引导学生跟读数0和数1的名称,并逐步熟悉它们的书写形状。
3. 给出数0和数1的书写练,让学生模仿书写,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巩固练1. 利用课件展示数0和数1的比较图形,引导学生比较数0和数1的大小关系。
2. 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模型进行数的比较练,如将小球分为数0和数1的组别。
3. 面向学生练册相关练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通过练巩固对数0和数1的理解。
课堂小结1. 综合总结数0和数1的概念、读法和书写方法。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鼓励学生努力提升数学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练册中与数0和数1相关的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数0和数1的概念,掌握了它们的读法和书写方法,能够正确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并通过实物和图形模型认识数0和数1的数量。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进一步评估学生对数0和数1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
2021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2单元
2021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2单元2021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单元单元一:单元计划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第1页-----第7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对平面图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理解。
现实中,中学生的直接接触大多是三维图形,因此把对三维图形的理解放在平面图形之前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对平面图形的初步理解这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介绍平面图形,使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积极探索新知识。
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是开放的,能够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放置和绘制各种图形,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和创新意识,初步树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习方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象单元排课:2学时1、认识图形1课时2、练习课1课时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理解图形”教学设计,1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我能识别这五种图形。
3.教学困难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平面图、白纸、彩笔等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位置::2、位置(2))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位置:2、位置(2))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数字2的读音和写法,并能正确书写数字2。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数字2的认知和理
解。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教科书、练习册。
2.教具:数字卡片、故事卡片、游戏道具等。
3.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以及足够的教学材料。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数字1的学习内容,以复习为过渡,引入数字2的学习内容。
2. 学习数字2(15分钟)
1.呈现数字2的卡片,让学生观察、读出并模仿写出数字2。
2.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数字2的意义和特点。
3. 数字2的应用(20分钟)
1.给学生出示一些物品,引导他们用数字2来进行分类和计数。
2.让学生运用数字2,组成简单的加减法题目,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4. 总结(5分钟)
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数字2的认知。
四、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能够贯穿故事、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对数字2有
全面的认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是否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个
性化的辅导计划?
3.教学环节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
动力?
五、展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将对数字2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引课的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集体备课(第一单元3课时和第二单元2课时)定稿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内容及简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例1)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例2)第3课时…………………………七巧板(例3)第1课时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1.用下面的物体可以画出哪个图形,连一连。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3.课本第5页第1、2、3和6、7题。
板书设计: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教学反思:第2课时三、巩固练习按要求分一分。
(1)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2)分成四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1.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分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动笔画一画。
2.明确题目要求后动手操作,然后汇报结果。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五、作业设计1.填空。
(1)是由四个(三角)形拼成的一个(正方)形。
(2)是由两个(长方)形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2.判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2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三角形:有3条边 3个角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2.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3.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板书设计: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边都是直直的平面的正方形:4边相等4个边都是直直的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三角形:有3条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 拼一拼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位置
一、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解读
1、地位与作用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
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
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对一些一时不理解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七、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 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请结合教材,详细解读)
八、课时安排
1、上、下前、后………………..一课时
2、左、右…………………………...一课时
3、位置……………………………..一课时
九、问题研究
1.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的教学要求?
2.在练习中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一、教材解读
1、地位和作用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编排体系及特点
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是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第二个层次,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例1是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摆弄学具、独立思考,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已具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在体现算法多样化方面重点呈现“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方法。
在“做一做”的练习中,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在综合练习中,除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外,还注
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让学生不断体会数学的作用。
第三个层次,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例2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猫观鱼图”,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出13-8和13-5两道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思路思考,得到不同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的已比较熟练,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的方法比较快捷,又能同时计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综合练习中,还突出了练习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富有童趣;以及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如例1中渗透集合思想;练习二中的第4题、第5题,练习三中的第3题、第9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五中的第7题初步呈现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内容。
教材中“用数学”的编排,除少量穿插在练习中编排外,还特意安排了一幅情节引人,“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大情景图(例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
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题意直接计算,到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再计算。
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出现了扩大开放性、增加信息量、给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综合情景图──“美丽的
大自然”,引导学生根据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鹿、河里游的鱼为素材,独立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练习中,有关“用数学”的内容,一般都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或结合情景图提出问题,再进行计算。
二、课标要求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
2、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单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单训练的时间和频度有所减少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单元课时安排
六、学情分析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
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为此,计算和应用要结合编排。
七、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八、课时安排
1、十几减9………………3课时
2、十几减几…………….4课时
3、综合应用…………….2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九、问题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做计算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