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对比型诗歌鉴赏题

合集下载

对比鉴赏

对比鉴赏
•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子。
• • 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 的感情。
• 答案: •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 作。 •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 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 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 乐观、豪爽的感情; • 扣住《黄》诗“烟花”“孤 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 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 情。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 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 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 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 行。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 “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咏柳 曾巩 •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 可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 销魂。
强化练习
•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 什么都写到雁。 •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 故园渺何处? 晓发梳临水, • 归思方悠悠。 寒塘坐见秋。 • 淮南秋夜雨, 乡心正无限, • 高斋闻雁来。 一雁过南楼。
• 这里要求分析意象“雁”的内涵,两 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 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 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共3篇 鉴赏诗歌的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共3篇 鉴赏诗歌的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共3篇鉴赏诗歌的答题模板下面是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共3篇鉴赏诗歌的答题模板,以供参考。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共1诗歌鉴赏答题步骤:这几年的诗歌鉴赏题,依据考点,它的问题设置主要有这几种类型:意象意境型、表达技巧型、语言特色型、炼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型、比较评价型等。

一、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描摹出主要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在描摹出图案或图景后,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炼的话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如: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提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回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的景象,(步骤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残春图。

(步骤二)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步骤三)二、表达技巧型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古诗歌比较阅读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常有出现。

虽然各地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各有不同,但试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或比较思想情感的异同,或比较意象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或比较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或比较字词锤炼、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

现将古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思路简要列举如下:一、内容、情感的比较解答此类题,应先读懂古诗歌,若题中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结合平时积累努力达到初步知人论世。

然后抓住题目,寻找诗中“情语”(诗眼);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就要努力把握景语的倾向,分析其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若全是乐景,则有以乐写乐和以乐衬哀之分。

总之,要细心捕捉诗歌中的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一般说来,意象与诗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解答此类题,要正确判断人物的身份和言行、心情、品质、追求,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与语言特点,从而准确分析意象特点和评析人物形象。

另外,还要把握一些刻画人物的常用术语,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三、炼字技巧的比较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学会抓动词和形容词,弄清字词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掌握一些关于语言风格的词语,如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所谓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词语各自的妙处。

因此答题时要先指出所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然后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或修辞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内涵。

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总结分析一、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诗言志”、描写景物、抒发心中感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粗体标注是可以在考卷上面体现的答案)等。

2、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不常用)、比喻(常用)、拟人(常用)、借代(常用)、夸张(答题时要加以考虑)、排比(不常用)、反复(现代诗鉴赏最常用)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鉴赏诗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多用“XX是画龙点睛之笔/神来之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同理情况也考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冲淡(冲和【例如王维的诗】)、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顿挫等。

7、描写:包括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点、面【窥一斑知全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细节】,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一)、解题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一道必考题,很多学生都在这道题上栽过跟头,但是诗歌鉴赏也不是特别难的题,应对它,也是有方法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人物形象设问方式: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1、性格+身份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1)联系全诗,说说诗 “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 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十二、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鉴赏
2.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鉴赏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鉴赏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鉴赏方法01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02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4.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一些经验

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一些经验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必考的题型,其得分率比较低。

在复习阶段,教师需帮助学生明确此类题的考查方向,帮助他们重新构建解题的思维框架,更加规范地答题。

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一、帮助学生明确试题考查的方向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什么?这是我们需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要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评论。

江苏省的《考试说明》也明确表示:“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然现在采用新课标新高考卷,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与此前是一致的。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要重点把握其中的形象、语言、主题、情感、技巧等要素。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托,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诗歌,扩大其阅读的范围,突破单篇的限制,让他们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

二、带领学生重新构建解题的框架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读懂诗句。

那么如何读诗呢?这是我们要帮学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卷中的《寄江州白司马》为例,谈谈如何带领学生读诗,重现构建解题的思维框架。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环节一:正向判断在这一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读文本(人物、意象、景物)来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题材,以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比较情感的表达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例1】2006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例2】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楚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

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

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答题要诀,解析真题,了解规律,有效提分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答题要诀,解析真题,了解规律,有效提分

从诗歌体裁、诗歌内容主题和主观题考查方向三个方面,梳理全国卷(含新高考)近【总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

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

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

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答题要领提示如何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多积累。

诗歌篇幅短小,语言高度浓缩,言简义丰,而且结构多跳跃,句式多倒装,语句连缀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

阅读诗歌时,除了要结合诗句,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读懂具体的诗句和要知人论世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忽视了标题。

标题往往或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交代写作缘由,或表明诗歌题材,或奠定感情基调。

当然,不同的标题,侧重点会各有不同。

例如2021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虽然较长,但理解了标题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诗歌内容:“奉和”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次韵”指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

整个标题意思: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了解了标题大意,那么第14题的A选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中说“与外界不通音讯”自然就是错误的。

第二,不要忽视了注释。

做题时要有一个理念——试题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命题人为什么要给出注释?说明注释在考生读懂诗和答题中是有作用的。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菩萨蛮
李白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 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 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 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 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 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 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 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 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 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 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 的作用考虑。(思构思)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析情感)
• 注意: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 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为 什么而伤感。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
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春行即兴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 不过情、景二端。”请从 “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 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 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 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 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 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 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 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 之情(析情感)。
第二种:分析技巧型
• 一般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分析技巧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

”(清?诗丐《绝命诗》)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无名氏《四喜诗》)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

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个人简历模板】下面,试就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这四个运用广泛而且极易混淆的术语作一番解说。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烘云托月”。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xx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22版: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22版: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一诗歌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1.提问方式(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2.一般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客观题相比主观题较为简单,只要会做主观题,客观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角度1:形象角度方法指导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坚贞。

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典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诗歌鉴赏答题万能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万能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万能模板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诗歌对比阅读型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诗歌对比阅读型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 -----诗歌对比阅读型 诗歌对比阅读型 诗歌对比阅读
邓州二高 语文组
•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对这两首诗或两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 方 法 等方面的对比鉴赏。 • 提问变体: 提问变体:


请说出两首诗在某方:

要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思想内容 情感 艺术手法 写法 修辞手法)并结 合原诗中具体的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 春夜喜雨 • 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春雨 • 周邦彦 •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 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 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 杜诗要点: 杜诗要点: • (1)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借拟人修 )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2) )( 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 ,)(3)展开想象, 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 )展开想象,寄托 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虚实结合,富于 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虚实结合, )( 变化(眼见与想象)( )(5)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 变化(眼见与想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 联想到滋润万物) 联想到滋润万物) • 周诗要点: 周诗要点: • (1)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是不见一个“喜”字)( ) )(2) )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是不见一个“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的作用)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 花 鸥 的作用) •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个方面的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 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 (训练)解析版

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 (训练)解析版

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目录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 知识通关演练(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

“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

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其常考的题型有9种,下面就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建议分配时间:10分钟)总原则古代诗歌鉴赏题涉及的考点众多,以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炼字炼句、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为主;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新题型也在出现。

备考阶段,一是要“求稳”,常规考点要力争高分拿下;二是要“求准”,套路题的答题套路要熟知,规范答题意识要浓;三是要“求变”,如对比阅读以生考熟、回归教材,情境化阅读理解要学会审题、找到突破口,这些新题型考前要认识并能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场应变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汇总一、鉴赏人物形象1.找: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包括间接描写)。

2.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以人物身份为主)和精神品质(以思想性格特征为主)。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4.明:指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分析人物形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⑦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1.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物象的形态、色泽等),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双关等)、诗人自身经历,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三、鉴赏景物形象1.概括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 的融合。诗歌意象是诗歌意
境、 情思、 风格的依托 , 只有理解了诗词 中意象的特点 、 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 才能真正理解诗
歌。
【 同步演练 1 】 ( 2 0 0 6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
诗, 然后 回答问题 。
丹 阳送韦参 军
严 维
解答意象比较鉴赏题 , 既要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 如月亮多指思 乡怀人 , 青松多喻节操 刚正 , 蝉多喻高洁
完成 后 面 的题 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 寒 空半 有 无 , 重楼 闲上 倚城 隅 。
三、 比 较 思 想 感 情 的 异 同
诗歌的思想感情 总要借助一定 的物象来传达 , 鉴 赏诗词时就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找出能传达作者特定的
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 ,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 达到 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 名题精选 】 ( 2 0 1 1 年湖北卷 ) 阅读 下面两首宋诗 ,
暮春 i 产 水 送别
暂平静 , 跌宕起伏 , 更凸显其壮观 。
韩 琮
绿 暗红 稀 出凤城① , 暮 云楼 阁 古今 情 。 行 人 莫听 两首古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 庄 江雨 霏霏 江草 齐, 六朝如 梦 乌空啼 。
芙蓉》 中的木芙蓉“ 辛苦” “ 心酸” , 面对霜雪, 但未作“ 愁”
“ 怨” 之色, 仍乐观处世, 象征孤独但乐观之人的形象。

比 较 意 象 的 审 美意 义
【 参考答案 】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 任 由风
吹雨打的形象 ; 范诗写 的孤苦、 心酸 , 处境凄凉 , 但作者 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 闲适之士的豪迈 与大 度的形象 ,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 中的乐观者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方向,概其同,辩其异
——如何解答对比型诗歌鉴赏题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李春和邮编473400
题型扫描
古代诗歌的阅读的“比较鉴赏”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因此,越来越受命题人的青睐。

比较型古诗鉴赏题重在“比”。

就鉴赏主体而言,分“版本比较”(同一首诗词,版本不同)与“作品比较”(不同诗词,题材相同或相近);就鉴赏内容而言,分“概其同”(概括它们的共同点)与“辩其异”(辨析它们的同中之异)。

“辩其异”是比较鉴赏的重点。

这种鉴赏,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阅读鉴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概其同”,多着眼于作品内容(这也是比较鉴赏的基础)。

”辩其异“既可着眼于作品内容(如基调、主旨),也可着眼于作品的形式(如用词、手法)。

提问方式一般为:①两首诗的XXX有XXX异同?②两首诗都用到了XXX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③试比较XXX与XXX的结构技巧。

④XXX诗用的XX字(词、句)与XXX诗的XXX字(词、句)的效果有何不同?
解题思路一般为:①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的角度(是求同,还是求异;是塑造的形象,还是作者情感;是某字的作用,还是手法技巧,等等);②组织答案既要有具体对象,又要有分析见解。

答题模式: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或角度,找出诗中相关内容。

第二步:分别找出诗人描写的意象,品味特点,想象描述画面。

可以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等句式。

第三步:联系全诗分析情感,明辨手法。

可以用“通过……手法,描写(刻画)了……,表达了……”;“通过……手法,营造了……意境,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等句式。

第四步:两者对比,概其同,辩其异,组织答案。

实例解析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题要点: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或角度,找出诗中相关内容:比较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步:分别找出诗人描写的意象,品味特点,想象描述画面:刘诗用“雨”“寒空”“浅深山色”“高低树”等意象,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第三步:联系全诗分析情感,明辨手法:刘诗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苏诗“横风吹雨”“电光时掣”中间插入“雨过潮平”,使情节跌宕起伏。

第四步:两者对比,概其同,辩其异,组织答案:
总结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
次句写“登城”。

“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

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

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

”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

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

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

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

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

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

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

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望湖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

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

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

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湖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

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

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

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

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

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

弄得大家白喝了彩。

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
望如碧玉似的颜色。

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

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即时演练
贫女贫女
唐•秦韬玉唐•李山甫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重红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赏。

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1.试比较两首诗中的“贫女”形象的异同。

2.这两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见下期)
参考答案
明确方向,概其同,辩其异
1. 在秦韬玉笔下的贫女,内心抑郁而操守坚定,性格比较内向;李山甫笔下的贫女淡妆素貌,而求嫁心切,性格外向。

但忧心忡忡,则是她俩共有的特点。

2. 二诗都是运用白描手法,以极通俗而简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贫女的素描像。

两位诗人都是借咏贫女而咏怀的,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时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