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方法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因此,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数的感知中培养数感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单纯让学生从课本上学、背、算,是很难具体、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逐步建立起数感。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有着数量化意味。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每天都跟数打交道,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如在购买学习用品时,要读懂标价,付款、找钱都接触有具体意义的数: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鞋号都是一个具体的数;一页书有多少字,一万粒大米大约有多重等等

都是由数组成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的感知和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为建立数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

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大米、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

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一根小棒)。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种有“1”的思想。以上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避免了学到的知识失去其真实的生活意义。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教师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

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

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

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认识100万》的教学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某公司经理外出办事,欲带100万现金,他要准备一个多大的皮箱,才能装下这100万元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