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章节题库-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圣才出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5.1 复习笔记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活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遵循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一个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
a.科技和生产力的水平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
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可以把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
机器时代又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更新的发展。
以原子能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原子时代。
c.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
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不仅能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
d.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问世。
激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正在由电子时代迈向光子时代。
e.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导体研究获得发展,使金属材料的电阻在特定温度条件下消失,具有超级导电功能。
这种新技术使一些物理学家预言未来将是超导时代。
f.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获得大发展。
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极小量度,如果金属、陶瓷等各种物质材料都纳米化,那么未来将是纳米时代。
g.化学工业的发展已经使一种薄膜的生产成为可能,可用充气的方法使它膨胀起来充当屋顶,未来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这种薄膜建筑。
因此有的化学家预言未来是薄膜时代。
h.天文学家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预言未来是航天时代。
天文学家已经在设计未来太空站和月球的生产生活点,预计把人类送上太空和月球从事生产和生活。
他们还预计未来要使火星地球化。
i.地理学家预言未来是大洋时代。
在大洋时代,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重要来源将是大洋。
海洋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多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思考题
第一章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要把资本主义推进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在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①“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章节题库(绪论~第2章)【圣才出品】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章节题库绪论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科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
就狭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当然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
2.简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答:(1)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其意义在于:①科学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②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2)第二次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其意义在于:①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动现实;②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代;③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形态--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其意义在于:①纠正了否定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中的超阶段性的错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纠正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的错误理论,提出了要争取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理论;③冲破了单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建设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④克服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片面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⑤纠正了以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归结为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在实践中急于建立或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认识到要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合理配置的所有制结构;⑥纠正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贬抑商品经济的做法,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
执政时间最长的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为 世人提供了一个被称为“瑞典模式”的改良主 义样板。该党建于1889年,宣布党的目标是科 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尽管在理论上有种 种漏洞和缺失,但是在实践中能使广大人民群 众受益,所以颇得民心。瑞典社会民主工党现 在党员已增加到12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15%,其中工人约占党员总数的80%,其余为职 员和进步企业家,为全国第一大党。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二、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 和平共处、合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
我们认为,十月革命以来从资本主义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大时代,迄今大体上可 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小时代: (1)苏联一国坚持社会主义与世界资 本主义抗争的时代; (2)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与世界资本主 义阵营冷战对峙的时代; (3)冷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 制度和平共处、合作、竞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
出现这种政治奇观有多方面的原因: 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主要是西欧(含北欧、南欧)各国社 会党近几十年来陆续执政,有上有下,政 策不断调整,领导逐步更新,他们执政期 间科技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显著 改善,民主自由权利有保障。 从内因来看,苏联东欧各国(阿尔巴尼亚 除外)历史上都有社会民主党。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
当代社会资本主义有六个主要特征: 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层 次更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程度更高,范围更 广,层次更多; 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发生大变化; 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 全球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大为增强,国际关 系更加社会化; 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
00_绪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 “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 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 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 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 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 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这是英国空想社会 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于1825年在美国所发表的 演讲。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高放 李景治 蒲国良 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绪
论
重点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
• • • • 代表人物: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 莫尔的《乌托邦》 闵采尔的“千年王国”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闵采尔
• 闵采尔是与莫尔同时代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 者,闵采尔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不再有阶级差 别,不再有私有财产的“千年天国”。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严 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与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历史功绩:•第一,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也提供启发了工人觉悟的许多思想材料,使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第二,设想并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远景规划,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如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和公社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猜测到了一些社会真理。
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都是民主共和制度,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公职人员实行选举,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等观点,都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
•第四,对于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种种设想,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斗争。
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主要有二类,一是多数主张通过社会改革来消除社会弊病,最终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
二是主张通过革命,运用暴力方式推翻旧社会,建立理想社会。
局限性:•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不能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
他们中多数人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宣扬天才论和个人英雄史观,将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少数人的身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始终没有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除个别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外,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描绘和实践他们的理想社会,最终使这种学说只能是不能实现的空想。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各自所处的环境出发,一方面,不断追求进步,参加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另一方面,又通过严谨的理论探索,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最终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终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及其前景
1.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人类历史上的 崭新事业,其前进的道路必然更加曲折。 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应该吸收的主要 历史教训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必须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 倾向。 必须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 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 大国主义。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如何全面 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思 考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已是不能回避的、 迫切需要回答的议题。回顾历史,我们不要 只看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个重大挫折之 后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和严峻挑战,首先应 当拥有宽广的视野,充分肯定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的多方面历史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 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 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 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 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许多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02 第二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定型和是非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历史成就
斯大林战胜党内三个反对派后,随即发 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 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 策的道路,形成了后人所称的斯大林模式, 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这一模式在某些方面 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 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但也付出 了巨大代价,留下了严重后患。
第二节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定型和是非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和弊病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政治方面的表现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 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 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 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俄国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新经济政策本来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 但自1924年列宁去世后五年,新经济政策实 际上已逐步减弱。到1929年苏联领导层提前 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战略转变所采取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以及最终形成的社会 主义苏联模式,对苏联乃至以后对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 深远的影响。这次转变的结果是建立起了斯 大林模式,即后来持续存在了半个世纪的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定型和是非
2.反对布哈林派的斗争
1927 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以后,又 爆发了斯大林反对政治局委员布哈林的斗争。 这场斗争的直接导火索是粮食收购危机。斯 大林和布哈林的斗争,从表面上看是他们对 发生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看法 不一致,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他们在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上存在重大分歧。 他们之间的基本分歧有以下三个方面。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实践
理论
习题
笔记
实践
专业
变化
笔记
理论
教材 习题
浪潮
第版
笔记
政党
复习
社会主义
世界
资本主义
内容摘要
目录分析
0.1复习笔记
0.2课后习题详 解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 解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 者的介绍。
内容摘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 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各类考试和考研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配套辅导书。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 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 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资 料对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 了延伸和归纳。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高放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 实践》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马克思理论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圣才考研网()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 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圆梦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 等】、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8:30-23:00)咨询QQ:(8:30-23:00)详情访问://(圣才学习网)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章节题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初步探索)【圣才出品】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初步探索一、概念题1.实事求是[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共产主义[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研]答: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克服自身异化,实现由“异化人”向自由人转变,最终达到人的彻底解放。
而实现“异化人”向自由人的转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使人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成为自由人;②克服劳动的异化,把劳动由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变成人类本质的自由活动;③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是说人类整体的解放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解放。
3.《共产党宣言》答: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接受为同盟起草新纲领的委托。
1848年2月,同盟的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正确指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二章
刘少奇: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 刘少奇: 流通 周恩来: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 周恩来: 民的知识分子, 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 设的关键 陈 云: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邓小平: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 邓小平: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职工代表大会制 朱德:注意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朱德: 邓子恢: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 邓子恢:
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 理论与实践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工农联盟,民族性和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工农联盟, 国际性的统一 (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的职能, 的职能,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政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认识
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开展文化革命, 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三,苏联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 三次设想和实践
1917年2月革命 1918年春设想缓和的, 1917年 月革命—1918年春设想缓和的, 1918年春设想缓和的 逐步的和平过渡. 逐步的和平过渡.mpg 1918年春 1920年底实行战时共产主 1918年春 1920年底实行战时共产主 年春—1920 义政策—直接过渡 直接过渡. 义政策 直接过渡.rm 1921年春 1927年采取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 1927年采取新经济政策 年春—1927年采取新经济政策— 间接过渡. 间接过渡.
02 第二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高放 李景治 蒲国良 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重点问题
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俄国首先实现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定型和是非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俄国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 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经过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俄国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922年10月,列宁在回答英国《曼彻斯 特卫报》记者的提问时说:“新经济政策的 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 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 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 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俄国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社会主义 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 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 是俄国工人革命运动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列宁主义 可以用24个字定义为:“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 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列宁依据时代的 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新理 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探索。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初步实践)【圣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初步实践1.1 复习笔记一、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1)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①资本主义的产生14—15世纪,西欧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方式已经从简单协作发展到手工工场。
16—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封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更迅猛地发展起来。
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已基本在西欧确立下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空前巨大的成就,是以同样空前巨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的。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进步,是以对内的残酷剥夺和对外的野蛮掠夺为代价的。
②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量涌现的社会问题必须由社会自身来解决,而不可能依靠少数人道主义的慈善事业。
于是,作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了,社会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的暴露而出现的。
19世纪中叶之前,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充分的,相应地,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只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即“空想的”社会主义阶段。
③空想社会主义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是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空想社会主义从莫尔开始到19世纪中叶欧文时期达到顶峰,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致又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家庭手工业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三个时期相对应。
(2)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及其主要特点①背景:16~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手工业者和农民这两大社会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新的阶级即早期的资产者与无产者出现了。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新生的资产者扮演着恶霸与海盗的角色,巧取豪夺,贪婪成性,其行为遭到新生无产者的反抗。
在资产阶级领导反封建斗争之初,城乡无产者便试图推动这一斗争走向彻底。
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便是与这种斗争相适应而产生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全面)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后答案(高放版)简答题一.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答:联系——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1)空想中的历史观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成分与辩证法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2)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给科学社会主义启发。
3)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制度提出的积极主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区别——1)它们对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认识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简单的将之视为绝对真理,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把社会主义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对无产阶级的认识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还没从众多阶级中把无产阶级区分开来,简单认为他们是一群受苦受难的人,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3)实现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皆认为未来应进入新阶段,但空想社会主义认为通过宣传教育及典型示范等社会改良方式实现,而科学社会主义则认为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推翻资本主义政权。
4)对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认识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是单纯思维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把未来世界推断出来,不主观臆断。
二.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在工业中加速实现普遍的国有化,在商业方面实行贸易垄断,在分配方面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评价:积极作用: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3)新经济政策内容:以余粮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确定自由贸易的原则--冲破了货币限制,即无地区限制和货币正常化。
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转为多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国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
改平均食物分配制度为劳动报酬级差制。
评价:在经济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发展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绪 论0.1 复习笔记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起点、中介和终点这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联结的。
没有起点和中介,就不可能有终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两大理论前提。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那么,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可以另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作为一门学科,可改称社会主义学。
这样有四个好处:第一,与其他学科一致,“学”字放在学科名称之后,更鲜明地表明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第二,社会主义既然是一门科学,并非建立之初就十分完善、完备,它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需要在总结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类名称给人以似乎它一诞生就是完满科学的印象;第三,社会主义学作为一门科学或学科,包容面更宽广,包容量更多样。
除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还要研究、吸收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积极成果的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合理主张;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长期以来是归属于法学、政治学学科,改名为社会主义学后,它应是一门与法学、政治学并列的独立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答案高放
一.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历史局限性:1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缺乏科学性。
积极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2在那个时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二.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他们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查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基本范畴。
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所谓的社会过渡并不是说不经过人的努力自然而然的实现的。
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在历史规律的支配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目标有策略的坚持斗争,必定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明确的吧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目标。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
能否建立一个自觉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来正确的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斗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5,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必须掌握政权。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章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3.1 复习笔记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可贵构想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党政分开、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构想;②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地方性联合政府建立,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摆脱苏联影响,在初步独立探索中国未来通往社会主义之路;③中共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新经验。
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当时主要是明确认识了以下四个问题:a.纠正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b.确立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c.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d.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特点的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体;以国营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这构成了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基本蓝图。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借鉴与创新以及随后出现的差错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借鉴中又有创新。
同苏联模式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a.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c.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
②出现的差错:a.1949年党在执政后节节胜利,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加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受苏联模式影响,无法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b.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急于及早过渡到社会主义;c.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预计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教训?
答:(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内容和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
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
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放弃共产党领导,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
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3)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
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④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⑤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⑦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2.分析东欧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答:(1)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东欧处于苏联和西欧之间,均属中小国家,在二战后,属于苏联势力范围。
苏联对其的控制,客观上阻碍了东欧各国的自身发展。
当苏联势力衰弱后,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内部原因
a.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社会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
往往是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进而诱发民族矛盾,这是东欧剧变中的普遍现象。
b.从政治角度看,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各国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
c.从民族角度看,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民族问题导致国家政局的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
反对势力也利用人民的民族情绪,进行推翻苏联庇护的政府的活动。
③苏联因素
a.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于东欧国家,使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并力图通过党的系统、国家关系、军事联盟和经济集团牢牢地控制住东欧国家。
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东欧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④西方国家的因素
a.西方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b.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
c.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苏联剧变的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经验教训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⑤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⑦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理论的内容和依据?
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资本具有国际的性质,因此,各国无产者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
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在分析巴黎公社的教训时,认为它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一切主要中心,如柏林、马德里以及其他地方,没有同时爆发同巴黎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水平相适应的伟大的革命运动。
”关于无产阶级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其所处的时代条件出发曾提出他们的看法。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
同时,他们还认为,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发展状况不一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也有先有后。
不容忽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做出的。
更应该认识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这一结论绝对化,也从没有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根据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
家的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就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做了最初的探讨。
在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中出现了既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又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的两面性,使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选择自身发展道路时,不免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既保留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又避免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如果说马克思在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回信中只是提出了俄国有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那么恩格斯在19世纪末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文章中则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可能性,并指出了具体条件:一是保留利用农村公社;二是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成果;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引发和推动。
4.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内容和立论依据。
答: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又以更加明确和肯定的语言进一步阐述了这个原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
5.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答:(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首先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
一国首先取得了胜利。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夺权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推翻了剥削和压迫制度,第一次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战线,在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使被剥削、被奴役的无产阶级第一次上升为统治阶级,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
它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纪元。
6.苏联、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
答:苏联、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主要有:
(1)体制上的缺陷
①当苏联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在置身于一种新的历史背景时,就成为一种低效的体制。
a.由于否定市场,国家经济生活和资源配置都通过计划来实现,导致计划工作中的
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
b.“按劳分配原则”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c.平均主义组织经济的办法,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d.依赖思想严重,经济活动缺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