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药理课件

合集下载

临床药理学03-2第三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临床药理学03-2第三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CV e0.693 / t1 / 2t d
CVd 2t / t1/ 2
例1:某镇痛药t1/2=2h,Vd=100L,血浓低于 0.1mg/L时痛觉恢复,为保持手术后6h不痛,求 给药剂量D?
方法1
C0=?
D C 0Vd CtektVd C V e t d 0.693/t1/ 2t CtVd 2t / t1/ 2
log C0 = log 100 +0.231*6/2.303 = 2.60 C0 = 398.11μ g/l 代入 所以 D = C0 Vd = 398.11×100 = 39.8≈40 mg
口服 C FDka (ekt ekat ) Vd (ka k)
D

CVd (ka k) Fka (ekt e kat
解:将Css =1.44 μg/l, Vd=6 × 50=300L , k=0.693/40 ,τ=24h代入公式得:
D CssVdkτ F
D= 1.44×300×0.693/40×24)/0.8=224.5 μg
≈0.25mg
临床每日维持量0.25mg
例 5 : 普 鲁 卡 因 酰 胺 胶 囊 F=0.85, Vd=2.0L/kg。
第三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温州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周红宇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一、给药方案设计
(一)单剂量给药方案
镇痛药,催眠药,肌松药,诊断用药等通常一次性给 药,剂量如何计算???
根据药动学参数和有效浓度求剂量,公式如下:
静注
C

C0ekt

D Vd
ekt
D CVd ekt
K =Knr + Kr K :药物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nr:非肾消除速率常数 Kr:肾消除速率常数 肾功能改变后, Knr保持不变:

药理学课件ppt(全)

药理学课件ppt(全)

药理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经历了从经验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到现代药理学的演变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药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和 拓展。
现状
现代药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新药研发、 临床用药指导、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理 学正向着更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靶向药物
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 设计,具有高选择性和低 毒性等特点。
心血管系统药物
抗心绞痛药物
通过增加心肌供氧、减少心肌耗 氧或扩张冠状动脉等方式,缓解
心绞痛症状。
抗高血压药物
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包括利尿、 扩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过程,减少或 消除心律失常的发生。
药理学课件ppt全
目录
• 药理学概述 • 药物效应动力学 • 药物代谢动力学 • 常见药物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目录
• 临床合理用药原则与实践 • 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 • 新药研究与开发进展
01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定义与任务
药理学定义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 规律的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提 供理论依据。
害成分。
07
新药研究与开发进展
新药研究方法和策略
1 2
基于靶点的新药研究
利用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等方法预测药物与 靶点的相互作用,指导新药设计和合成。
基于表型的新药研究
通过观察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表型变化,寻找 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发现新药。
3
基于细胞的新药研究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药物对细胞生长、分化 和凋亡的影响,筛选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候选药 物。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第1章绪论治疗药物监测(TDM)【定义】是通过测定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运用药动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个体最佳给药方案,以期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即是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之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治疗窗窄且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往往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给药剂量(重要因素)2个体差异3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4疾病状态5药物相互作用6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7 病人的依从性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相关性1血浆药物浓度:(1)药物经吸收进入血液--血液循环分布--相应效应靶器官(2)靶组织中--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治疗效应、毒性作用)(3)药物—肝代谢—肾排泄(4)体内消除临床实施TDM时,综合分析病人实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所测定的血药浓度,最终拟定给药方案。

(实际工作中,测定的是血浆总药物浓度,而非游离的药物浓度。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效应。

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作用靶点药物浓度与血浆不完全相同。

所以,一些药物的效应或毒性与血药浓度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药物靶效应【定义】临床治疗目标或终点。

【举例】病情改善治愈、与临床疗效存在关联,能够定量或半定量的间接指标。

3靶浓度【定义】有时无其他合适靶效应,可考虑利用血浆中药物浓度作为治疗的终点。

4有效血药浓度与治疗窗【定义】最低有效浓度:能够产生临床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小中毒浓度:能够引起中毒的最低血药浓度。

治疗窗: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间的范围。

【意义】临床上,将治疗窗定义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此作为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

TDM的临床指征!!!!!!!!!!!!!!!!!1治疗窗窄的药物2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3难以获得稳定、可控的血药浓度的药物4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5长期用药后不明原因引起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6药物毒性症状与疾病症状不容易区分7药物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8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适合TDM的药物类型1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利多卡因、荃尼丁2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3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4支气管扩张药:茶碱5免疫抑制药:环孢素6抗癌药物:甲氨蝶呤、环磷酰胺7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8蛋白酶抑制药:茚地那韦进行TDM的原则1病人是否使用了符合其适应证的最佳药物?2药物的临床疗效指标是否不容易判断?3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是否适合病情4药动学参数是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因素干扰5病程长短是否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什么情况下进行TDM?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患者有肾、肝、心、胃肠道疾病时3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4合并用药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流程TDM请求—血样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药物相关参数、病人相关参数—决策—改变药物、剂量调整、继续治疗TDM的局限性!!1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不明确2血药浓度与效应无实际关系3一些药物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TDM应用受阻)4TDM的治疗窗只适合大多数人的参考值第2章治疗药物监测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及应用样本选择1血液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取药时需在血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后才有意义。

治疗药物检测与给药方案设计

治疗药物检测与给药方案设计

2016年河南省执(从)业药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课程版权所有严禁翻录传播违者必究治疗药物监测(TDM )与给药方案设计第一节治疗药物监测一、概述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 又称为临床药代动力学监测(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rnitoring,CPM)。

TDM的定义定义: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TDM的使用,使临床医生第一次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时候,能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知道为什么患者在特定药物剂量治疗下反应不佳,或者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副作用。

TDM的临床意义使给药方案个体化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治疗费用避免法律纠纷药物体内过程与血液中的药物的关系一些药物的安全有效血清药物浓度范围名称浓度范围名称浓度范围洋地黄毒甙14~30μg/L普鲁卡因胺4~8mg/L地高辛0.9~2μg/L普萘洛尔20~50μg/L 苯妥英钠10~20mg/L安定0.5~2.5μg/L 扑米酮10~20mg/L格鲁米特0.2mg/L苯巴比妥10~20mg/L甲丙氨酯10mg/L酰胺咪嗪3~8mg/L甲喹酮5mg/L乙琥胺30~50mL/l奎尼丁2~5mg/L利多卡因 1.5~4mg/L磺胺嘧啶80~150mg/L 去甲替林50~140μg/L磺胺异噁唑90~100mg/L 茶碱10~20mg/L水杨酸盐150~300mg/L 甲苯磺丁脲53~96mg/L丙咪嗪50~160μg/L药物治疗中的误区误区:认为药物剂量与其血药浓度之间成线性相关:即如果药物剂量增加,其血药浓度也会成线性比例的上升。

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用药PPT

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用药PPT
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assay,RIA) 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或称酶联免疫吸
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荧光免疫法(fluoroimmunoassay,FIA)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可能中毒范围 峰浓度 谷浓度
20~35
>40 >15 >12
>20
>100 >100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步骤
明确诊断
选择药物及给药 途 径
确定 给 药 方 案
给药
观察临床疗效 好
维持原 方 案治疗
不好 测定血药浓度
处理数据,求出药 动学参数,重新
病人

解 情
医生

提出请求 解释结果
实验室
实验室的工作关系图
药物剂量、血浓度和药理效应强度的关系
剂量(医嘱剂量、实际使用剂量)
吸收的完全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
身材与体质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与无活性部位结合 清除速率(代谢、排泄)
血药浓度
扩 散
主 动 转

作用部位药物浓度
功能状态 病理干扰 产生耐受性 合并用药
药物效应强度
药物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
❖ 保 泰 松 抗炎作用 兔 300mg/kg 人 5~10mg/kg
20~30 30~40
>40
眼球震颤 运动失调 精神失常
中毒范围

浆 药
治疗范围


度 无效范围
最大耐受浓度
有 效
最小有效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TDM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应用 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TDM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应用 PPT课件
8.常规剂量下出现严重毒性反应;诊断和处 理药物过量中毒;为药物引起的医疗事故提 供法律依据时,需要监测血药浓度。
2. 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
1)明确诊断,筛选中毒药物; 2)判断中毒程度并为制定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3)药物过量时的临床药理学研究。
3.了解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 提高用药依从性
1)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但疗效 不佳;
4)列入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的一般原则
1.药物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血 药浓度稍高则出现毒副作用,稍 低则无效,如地高辛,奎尼丁等。
2.药物剂量小、毒性大,如地高辛、 利多卡因等。
3.药物体内过程个体差异大,不易 估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并且难 于通过剂量来控制,如苯妥英等。
列入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的一般原则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三个方面
1.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开展治疗药物 监测的先决条件:
TDM的创始人之一Dr.Pippenger(1982)曾深 刻指出:“我相信历史将证明药理学的最大进 展之一是发明了分析体液中药物浓度的方法。”
• 50年代末 (比色法、分光光度法) 灵敏度低 特异性差
• 60年代末 (气相色谱法)
•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合理的个体化给 药方案作 中应起主导作用
• 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血药浓度监测虽然 是TDM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 孤立于通过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实施 的临床实践 ;
• 临床医师必须具备临床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学的知识,才能比较娴熟地将治 疗药物监测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TDM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对 药物治疗进行监测, 实质上主要 是对药代动力学过程和一部分 药剂过程的监测, 并不能对药效 过程和治疗过程进行监测, 所以 治疗药物监测亦称为药代动力 学或血药浓度监测 ( Graham-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PPT课件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5
代表药物:
苯妥英钠 水杨酸类
茶碱
保泰松
.
6
(三)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地高辛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 用,但它也可以引起室上性心律失 常的毒性反应。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有助于区分该心律失常是由于用药 剂量不足或用药过量所致。
.
7
(四)肝、肾、心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使用经肝代谢的药物(利 多卡因、茶碱等)消除变慢,血浆中药物结合蛋白减 少。 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氨 基苷类抗生素等)排泄减少。 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心输出量减少,使肝、肾 血流量减少致使药物(利多卡因等)消除变慢。 在这些情况下常需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而对剂量进行 反馈调整。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目前临床上有哪些药物要进行TMD及给药方案的调整
.
1
下列情况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一)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二)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三)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四)肝肾心功能不全 (五)合并用药
.
2
(一)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其有 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治 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 易产生毒副作用,故应进 行治疗药物监测。
.
3
代表药物:
地高辛 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 氨茶碱 氨基苷类抗生素 抗癫痫药 甲氨喋呤
.
4
(二)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能力有一
定限度,即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目的
确保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因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副作用或 治疗失败。
监测的必要性
疾病复杂性
某些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而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个体差异可能 导致疗效不稳定或出现不良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 TDM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疗药物监测的 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治疗药物监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包括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以推 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药物的监测实例
01
药物名称:氯氮平
02
监测目的:评估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确保治疗窗内维持,降低不良反 应发生率
学依据。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给 药间隔等参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药物中毒
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通过监 测血药浓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 过量情况,预防药物中毒的发生。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监测药物在志愿者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示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容量,与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 性有关。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和达 峰时间(Time to Peak Concentration):分别表示药物在 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和浓度值。
实现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实现精准用药,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完整版)课件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完整版)课件
保泰松的抗炎有效剂量在兔和人分别 为300mg/kg、10mg/kg,相差达几十倍, 但有效血药浓度都在10-20ug/ml之间。
4.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存 在很好的相关性。
苯妥英钠 10~20 μg/ml 抗癫痫与抗心律失常的治 疗作用 20~30 μg/ml 出现眼球震颤 30~40 μg/ml 运动失调 >40 μg/ml 出现精神失常
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
行TDM? 老师提意:用我们搜集的材料制作一期《注意交通安全》的黑板报,向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宣传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
岗位描述应将工作头衔和上下级关系包括在内。描述主要职责时,将期望新雇员取得的成绩具体化。描述日常工作时,尽量使用诸如“
联络”或“发展”之类的动词,这样新雇员就会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氨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喋呤等。这些 药物常需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以及病人的治疗药 物监测的具体结果,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
16
(2) 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 范围差异的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
17
(3) 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能力有一定限度, 即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易为药物用量所 饱和。当出现饱和限速时,剂量稍有增 加其血药浓度可超比例的增加,半衰期 也随着剂量增加而延长,药物易在体内 蓄积而发生中毒。 如苯妥英钠、水杨酸类、茶碱、保泰松 等。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通常 是指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 与 最 低 中 毒 浓 度 (minimum toxic concentration , MTC) 之 间 的 血 药 浓 度 范 围 。 临 床上常将此范围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 期达到最佳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

第3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合理用药

第3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合理用药

根据新参数修改给药方案, 慎重的提高血浓,密切观察 临床情况。
50
峰-谷浓度法调整给药方案
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与期望血药浓度比较
建议调整方案
峰浓度 预期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预期 预期
谷浓度 预期 高
高 低
低 预期 预期 高 低
剂量
不变 减少或
不变 增加
增加或 不变 减少 减少 增加 不变 不变
间期 不变 增加
71
21
2.38
老年人
T1/2比值
年龄 T1/2(h) (老年人/成年人)
70-90
4.7
2.64
74
5.0
2.17
65
70
2.19
53
5.6
1.1
72
73
1.43
60-69
9.7
1.34
>70
107
1.51
77
3.71
1.56
26
27
四、TDM的临床指征
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
需要进行TDM 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当药
41
(二)TDM的分析方法简介
光谱法 色谱法 免疫法
42
1.光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优点:
a:设备简单 b:费用低廉
缺点:
a:操作繁琐 b:灵敏度低 c:专一性差
43
2.色谱法
薄层层析 气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液质联用(LC-MS)——确定分子结构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手性药物
47
(三)结果解释
1.明确测定目的,掌握患者资料 2.将实测值与预测作比较 3.求算病人药动学参数,并与群体比较

药学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药学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15
药历的基本内容
➢ 患者的一般情况 ➢ 既往用药史 ➢ 药物过敏史 ➢ 病例摘要 ➢ 现病用药史(治疗药物类型、名称、剂量、
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疗程、治疗结果等) ➢ 应用临床药学知识对药物治疗进行的合理
用药评价
2023/12/15
16
药历的基本类型
1. 医疗模式药历 增加了合理用药建议的病历 将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建议直接写入临
床医师书写的病历中,从而形成的药历 2. 以药物治疗为主的药历
临床药师以药物治疗结果为线索,对患 者接受药物治疗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整理而形成的药历
2023/12/15
17
3. 以促进合理用药为主的药历 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以及适当性为前提,药师综合分析临床资料, 经整理、归纳而书写形成的药历 4. 以问题为线索的药历
2023/12/15
7
第二章 药物治疗的临床用药原则
治疗手段:心理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 ❖ 物理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超声治疗、针灸治疗等 ❖ 化学方法指药物治疗(drug therapy) ❖ 介入治疗是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
2023/12/15
8
When selecting medicine, a number of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These considerations are summarized under the mnemonic STEPS:
2023/12/15
37
获取个体药动学参数 不同人种间在生物转化及排泄等体内 过程上存在着差异 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的氧化代谢,以 及异烟肼的乙酰化,白种人多存在遗传性 缺陷,而在黄种人中则较少见 在同一人种间,由于先天因素及后天 环境因素和病理情况的影响,也存在巨大 的个体差异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只有游离药物可以通过细胞膜 而发挥药理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药物在有效血药浓 度范围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比较恒定的,所以总浓 度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游离药物浓度,不会影响血药
浓度和药理效应的相关性。
游离药物浓度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药物的总浓度无法正确反映 游离药物水平,这时需要测定游离药物浓度:
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
Emax模型或S形Emax模型
描述的是体外药理试验所观察到的经典的浓度效应关系,可由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理论推出,符 合大多数药物的情况。
在20%-80%最大效应范围内,效应强度和血药 浓度的对数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此时,可以通 过监测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来预测药理效应的变 化规律。
对映体浓度
某些药物分子中因含有不对称碳原子而构成手性中心, 即手性药物,有左旋体和右旋体之分。因其空间立体 结构不同,对映体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具有立体选择性,表现在:
对 于 需 要 载 体 转 运 的 药 物 , 对 映 体 的 口 服 吸 收 可 能 存 在 差 别。
药 物 分 布 的 立 体 选 择 性 主 要 是 由 对 映 体 的 血 浆 蛋 白 结 合 率 不同造成的。
药物特征
取样时间的选择还应顾及具体药物的特征。 对于半衰期较短或不良反应严重的药物,为避免毒性 反应的发生,最好同时考察谷浓度和峰浓度。很多药 物的毒性反应和峰浓度相关性较好,但是也有例外。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现为峰浓度依赖性的杀菌活性, 但同时在治疗中和治疗后易呈现谷浓度依赖性的可逆 肾脏毒性和通常不可逆耳毒性,在确定该类药物的 TDM取样时间时,应对此加以考虑。
污染
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一些化学物质会对药物体内过程产 生影响。例如铅中毒可抑制肝药酶活性,减慢药物的代 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离药物浓度与总浓度。
药效部位或效应室浓度与药效 。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3
血药浓度个体差异
42例癫痫病人服用苯妥英钠,每日剂量均为 300mg时,测得血清苯妥英钠浓度相差很大。
在有效范围内(10~20ug/mL)的仅11例 (26.2%), 低于10ug/mL的23例 (54.8%),高于20ug/mL的8例 (19%),其中有3例超过30ug/mL。
剂量的相关性要好得多。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1
剂量-浓度-效应相关性
PK A D D M E
PD
Emax
CE50
C
E
Cf
Ce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2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相同的血药浓度甚至对不同种属的动物具有极为 相似的药理效应。保泰松的抗炎有效剂量在兔和 人分别为300mg/kg和10mg/kg,相差几十倍,但 是有效血药浓度都在10~20µg/mL之间。
不同的患者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5
药物治疗与个体剂量
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体重、胖瘦、药物代 谢类型以及其他遗传因素。
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不同剂型 及给药途径影响药物的吸收,不同厂家的产品, 可因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而导致体内药量的显著 差异 。
治疗药物监测 与给药个体化
主要内容
治疗药物监测 (TDM)概念 个体化给药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TDM 临床常进行TDM的药物 TDM临床指征的一般原则 血药浓度的解释与给药方案设计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2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 在药代动力学PK(或结合药效动力学PD) 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HPLC、 LC-MS、HPCE),测定血液中(或其它体液中)药 物浓度,或同时测定药物效应,用于药物治疗的 指导与评价,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 个体化。
个体自身变异较大的药物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4
影响血药浓度及药理效应的因素
剂量----------- 血药浓度----------- 药理效应
(1)个体间、内的差异 (1) 个体间、内的差异
(2)药物制剂的差异 (2) 疾病状况
(3)疾病状况
(3) 合并用药
(4)合并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17
举例
抗高血压药物,血压值本身就是客观而简 便的指标,观察血压下降的程度,即可知药物 作用的强弱及剂量是否合适。
降血糖药、利尿药、抗凝血药等一般不需 测定其血药浓度,而直接测定药效指标。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8
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TDM
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时,测定血 药浓度便毫无意义。
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给药方案,才可能使药 物治疗安全有效。在没有TDM技术以前,很难做到个体 化给药。因为临床医生缺少判断药物在体内状况的客观 指标(有明显药效指标除外)。
采取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办法,寻找较好的治疗方案。 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增加了病人发生毒副反应的 机会。
2021/4/3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6
药物治疗与个体剂量
疾病状况:影响药物处置的重要脏器,如心、 肝、肾等功能的改变,亦影响药物的t1/2及 清除率,同样会影响所需剂量。
合并用药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PK、PD 的相互作用。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7
TDM的核心是个体化给药
例如,当用氨基糖苷类治疗下尿路感染时, 血药浓度与药效并不相关,而是尿药浓度与 药效相关。此时测定血药浓度就无实质意义。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9
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TDM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8
例1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其治疗浓度范 围较窄,当过量时亦会引发心律失常。
仅靠临床观察,有时无法区别是剂量不足 未达到疗效还是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难 以确定安全有效的剂量。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9
例2
通过TDM和给药方案个体化,使癫痫发作的 控制率从47%提高到74%。毒副反应发生率 明显降低。
在TDM之前,老年心衰患者使用地高辛时, 中毒率达44%,经TDM及给药方案调整后, 中毒率控制在5%以下。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0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药效与受体部位或效应部位的药物浓度呈正比。 直接测定受体部位的浓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目前尚
无法做到 。 血药浓度间接地反映了药物在组织及受体部位的浓度。 药物的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较之与每日总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6
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TDM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 情况下都进行TDM。
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 当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 就不必进行血浓监测。一个良好的临床指标总 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3
TDM定位及目的
临床医学分支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学 通过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达到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4
TDM与药物治疗
药物选用不当非TDM范畴
临床诊断与药理学(药物治疗学)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案是推荐的平均剂量给药, 其结果是仅一些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 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而有一些却出现了毒性 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5)病人的依从性
2021/4/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
15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将血药浓度作为一个指标来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 的意义。
但是有些药物血药浓度的变化与药效关系的时间性 不一致。
常见于有滞后作用的药物(hit and run drugs)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 、某些抗胆碱酯酶药、抗肿瘤药物,由于药物不可 逆的破坏或灭活靶组织内的受体或酶,在血药浓度 降至阈浓度以下后药效仍然维持数日甚至数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