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设计2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简约大气型设计(二)
答辩:茉莉花 导师:茉莉花
答辩提纲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答辩提纲
目录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选题背景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文本内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设计任务内容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文本内
设计任务内容
1
所用本文所用本 文所用本文所用 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 文所用本文
谢谢!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文本内
任务设计过程
设计分析三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 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设计分析四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任务设计过程
解决方案一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 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解决方案一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 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设计任务介绍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文本内
设计任务介绍
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 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所用本文。
《第2单元主题4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能简单描述各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复习学生需回顾《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课所学的知识,包括大气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作用以及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等。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课堂笔记,重点包括大气的各个分层及其特点,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力变化规律等。
3. 实验报告撰写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需完成一次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可以是观察晴朗天空的色彩变化,或利用气球模拟大气的垂直分层等。
4. 拓展阅读学生需阅读与大气相关的科普文章或地理书籍的相应章节,如关于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复习需全面、准确,能够概括出大气的组成及各层的特点。
2. 课堂笔记整理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日后复习。
3. 实验报告需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并附上适当的图片或图表。
4. 拓展阅读需结合自身理解,摘录重要观点或心得体会,并至少提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观点。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知识的理解程度。
2. 笔记的整理情况:评价学生笔记的条理性、重点是否突出。
3.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结果记录以及分析的准确性、逻辑性。
4. 拓展阅读的深度:评价学生阅读材料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得体会的表述。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分享优秀作业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一课的知识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
1.袋式除尘器1.1袋式除尘器的简介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
它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粉尘。
滤袋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地,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
一般新滤料的除尘效率是不够高的。
滤料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筛滤、碰撞、滞留、扩散、静电等效应,滤袋表面积聚了一层粉尘,这层粉尘称为初层,在此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初层成了滤料的主要过滤层,依靠初层的作用,网孔较大的滤料也能获得较高的过滤效率。
随着粉尘在滤料表面的积聚,除尘器的效率和阻力都相应的增加,当滤料两侧的压力差很大时,会把有些已附着在滤料上的细小尘粒挤压过去,使除尘器效率下降。
另外,除尘器的阻力过高会使除尘系统的风量显著下降。
因此,除尘器的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及时清灰。
清灰时不能破坏初层,以免效率下降。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图1.2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主要有(1)气体清灰:气体清灰是借助于高压气体或外部大气反吹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气体清灰包括脉冲喷吹清灰、反吹风清灰和反吸风清灰。
(2 )机械振打清灰:分顶部振打清灰和中部振打清灰(均对滤袋而言),是借助于机械振打装置周期性的轮流振打各排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3 )人工敲打:是用人工拍打每个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1.3袋式除尘器的分类(1 )按滤袋的形状分为:扁形袋(梯形及平板形)和圆形袋(圆筒形)。
(2 )按进出风方式分为:下进风上出风及上进风下出风和直流式(只限于板状扁袋)。
(3 )按袋的过滤方式分为:外滤式及内滤式。
滤料用纤维,有棉纤维、毛纤维、合成纤维以及玻璃纤维等,不同纤维织成的滤料具有不同性能。
常用的滤料有208或901涤轮绒布,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120℃,经过硅硐树脂处理的玻璃纤维滤袋,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250℃,棉毛织物一般适用于没有腐蚀性;温度在80-90℃以下含尘气体。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
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
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
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
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
(区域认知)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大气热力环流》课后反思本节课由重庆山火“以火灭火”这一视频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后面分析以火灭火的原理与开始首尾呼应,将本节课所学进行运用,加强了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本节课前准备利用点燃的艾条或香演示大气运动,观察效果不明显,便采用水的运动类比大气的运动,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如演示大气的运动更直接。
首先补充气压和等压面便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过程完成之后海陆风练习及时加强巩固,后面山谷风的学习由易到难,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整体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较为活跃,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庆山火问题解决后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山火的对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情感得到了升华。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本章是承第一章最后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后的开篇,从第二章开始,从地理要素角度来认识地球每个圈层的特点,位于地表之上的大气圈作为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大气与其他要素(圈层)的相互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
所以本章内容在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对地球上的大气学习,同时也能够为地球上的水等后面章节的内容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铺垫。
运用情境,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下单元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联系观点,综合思维的学习方式,也是自然地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地球上大气是自然环境系统一个重要的圈层,通过本章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的学习,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现象;说明大气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分析地理要素(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构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概念体系,梳理教材内容内在知识联系。
图示“地球上大气”大概念体系:学情分析:基于开展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结构,以素养为导向,从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开展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热量带等在宏观上、全球和地区尺度上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了解,但并不系统全面深入,高一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尚未形成全面的、不同尺度的、整体的、要素和时空的相互联系学习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节教学时,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教学时,要将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大气的物质能量分布、运动、变化、转化过程,培养时空尺度下的区域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级,明确大概念、地理概念、地理事实以及各知识层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内化逻辑关系,引发思考和探究,形成思维习惯的连续性,促进思维的螺旋式的发展。
2.1.2空气资源保护大气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形象展示大气层结构、污染过程和防治技术,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大气环境相关的最新资讯和深度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3) 教学软件:运用化学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互动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计
- 认识到空气资源的重要性,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空气资源的意义。
- 掌握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能够进行初步的环境监测。
6. 环保意识与法律责任
- 增强环保意识,了解个人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 了解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认识到违反环保法规的法律责任。
本节知识点梳理涵盖了教材2.1.2“空气资源——保护大气环境”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取行动,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理解大气层的基本组成和简单化学反应。在能力方面,他们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素质方面,学生环保意识参差不齐,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需要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探究学习方面的习惯有待培养,这些将对课程学习中讨论防治大气污染措施等环节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环保责任感。
1. 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关于大气污染的短片,展示空气质量恶化对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6: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复习旧课】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讲授新课】【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P32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第2单元主题4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理解各层大气的主要成分、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 复习大气的基本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等成分,掌握各成分的含量及其对大气的影响。
2.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等各层的特征和作用。
(二)作业题目1. 填空题:请填写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选择题: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选择正确的描述。
3. 分析题: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实践题:绘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标注各层名称及特点。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题目,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填空题和分析题需准确填写答案,并简述理由或依据。
3. 选择题需标明选项,并简述选择该选项的原因。
4. 实践题需使用规范的地理符号和准确的文字描述,图示应清晰明了。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并保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和评价。
2. 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作业的规范性等方面。
3.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作为学习范例供其他同学参考。
4.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作业,教师将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批改后的作业将发回给学生,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正和完善。
3. 教师应定期总结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4.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作业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一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地热、地形、纬度等因素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极端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2.分层教学,逐步深入:
-对于基础概念和形成机制,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等;
1.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设计5: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
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很好。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
【教案】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设计教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单元设计课题地球上的大气主备人课时安排 6单元课标要求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6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材单元内容1、在本单元中,教材设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共3个主题。
本设计内容针对人教版2019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的两节内容。
2、标准“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对标的教材内容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标准“1.6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对标的教材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主要教材内容是: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个成分的主要作用,同时通过图片、视频及生活实例,感受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各个层次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分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教材内容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和直接来源,并能认识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同时大气是在不断运动的,称为热力环流,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单元学情分析本设计针对高一新生,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并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习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符号;同时主要学习了区域气候的描述方法,简单认识了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是在初中阶段是没有涉及的,对学生来说,属于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熟悉的是,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本单元知识有一定浅显的了解和简单的知识储备,陌生的是,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没有深入的、系统的认识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联系生活实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感受出发,可以提高学生对大气的理解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区域认知:①能运用图表掌握大气层的空间结构;②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原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除尘器的设计)[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除尘器的设计)[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 除尘器的设计一、引言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危险的颗粒物和污染物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因此,采取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尤为重要。
除尘器作为大气污染控制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具有去除颗粒物和污染物,净化大气的功能,因此其设计和性能优化非常重要。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个高效的除尘器,以去除工业排放中的颗粒物。
二、设计目标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性能高效、操作方便、成本适中的除尘器,以满足工业排放中颗粒物的去除要求。
设计要求如下:1. 最大去除率达到95%以上。
2. 设备运行稳定,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 对操作人员友好,易于维护和清洁。
4. 设计和制造成本要合理。
三、设计步骤1. 参数选择根据工业排放中颗粒物的特性,确定设计所需的参数。
包括颗粒物浓度、粒径、密度、流速等。
2. 过滤材料选择根据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
可以选择布袋过滤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多种形式的滤料。
3. 设计滤袋结构根据过滤材料的特点和设计要求,设计滤袋的结构。
包括滤袋的材料、尺寸、排列方式等。
4. 设计气流分布根据设计参数和滤袋结构,确定气流在除尘器内的分布。
通过合理的气流设计,确保所有颗粒物都能被有效捕获。
5. 选型和设计辅助系统根据设计的除尘器要求,选型和设计相应的辅助系统,如压缩空气系统、清灰系统等。
6. 设计控制系统根据设计的除尘器要求,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
可以选择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和控制。
四、设计计算与验证在完成以上设计步骤后,进行计算和验证。
包括气流计算、压力损失计算、滤袋清洁间隔计算等。
确保设计的除尘器符合设计要求,并能实际应用。
五、结论本次设计的除尘器能够有效去除工业排放中的颗粒物。
通过合理的滤袋结构和气流分布设计,可以达到高效的除尘效果。
此外,辅助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操作方便性。
2.3大气的压强(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大气压强的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和原理。
-《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分析气压与天气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气压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拓展要求
(1)阅读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拓展材料,加深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推荐阅读材料,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大气压强的现象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大气的压强(2)”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2)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实验室进行制作简易气压计的实验,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3)视频学习:学生可以观看拓展视频,通过直观的演示加深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推荐视频资源,解答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4)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中的收获和心得,共同探讨大气压强的应用和意义。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11: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导入新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
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
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
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都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
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火熄上方谷与热力环流有关,什么是热力环流?【讲授新课】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教师精讲]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生: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师:非常好。
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生:(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2)一.题目 (4)二.目的 (4)三.原始资料 (4)四. 设计计算 (5)4.1 设计依据 (5)4.2 设计原则 (5)4.3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 (6)4.4 净化效率 (7)4.5设计参数与指标 (8)五.工艺选择 (8)5.1 除尘技术简介 (8)5.1.1 机械除尘器 (8)5.1.2 袋式除尘器 (9)5.1.3 电除尘器 (9)5.1.4 湿式除尘器 (10)5.2 方案分析 (11)六.电除尘器 (13)6.1 电除尘器的工作过程 (13)6.2烟气流量与净化效率计算 (14)6.3 除尘器的设计计算 (14)(1)集尘极面积 (14)(2)电场断面面积 (14)(3)集尘极与放电极的间距和排数 (15)(4)电场长度 (15)(5)电晕极系统设计 (15)(6)极板系统结构设计 (16)(7)工作电压与工作电流 (17)(8)外壳设计 (17)(9)捕集效率 (19)七.风机的选择计算 (20)7.1通风机风量 (20)7.2通风机风压 (21)7.3电动机所需功率 (21)八.烟囱的设计 (22)8.1烟囱高度的确定 (22)8.2烟囱直径的计算 (22)8.3烟囱的抽力 (23)九.总结 (23)主要参考文献 (24)前言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环境要素,然而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进行排出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统计。
大气污染物中S02占87%,粉尘占71%,由燃煤产生的粉尘排放总量达2 000多万t。
前,国内很多城市供热都采用了大型锅炉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但还有很多中小型民用燃煤锅炉和工业锅炉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是大气燃煤污染的主要来源。
这些小型民用燃煤锅炉和工业锅炉在无力装备昂贵的烟气净化装置的情况下,寻求在现有除尘设备上进和改造或开发新型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便于维护的烟气除尘脱硫设备,是当前环保研究的迫切任务。
在目前,大气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而大气污染可以说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人体的舒适、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的正常生活和生理的影响。
目前,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工业发展的东移,国内基础工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高端产品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品种质量向新材料、高精度、大型化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的二氧化硫污染越来越严重,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以免污染空气,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于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相关技术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对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运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方法,对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了解我们周围大气的环境状况,调查分析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及数量。
通过常规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法,对大气污染进行调查并提出保护大气的方案和建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大气污染现存的问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相关工程的设计与建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给我们课程设计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像一些数据的取舍,以及很多实际情况上的理论考虑等,相反,正因为有难度才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所以只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肯定受益匪浅。
一.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初步设计二.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课程所学的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工艺设计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学习设计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查阅有关设计手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环境工程学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环境污染物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制定环境保护工程方案的能力。
包括各种处理工艺的筛选和方案实施;了解环境保护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
三.原始资料所在地区:二类区。
烟尘的排放因子:70%。
空气过剩系数:1.3>8.0mm/min,烟尘密度(堆积密度):1.18×103kg/m3;润湿性:强亲水性,V20比电阻为5×1010Ω·cm;黏附性:中等黏性,断裂强度为300-600Pa。
烟气平均温度为170℃。
烟尘真密度为2.05×103kg/m3。
粉尘粒径组成: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40.7和-11.0℃,气温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29.2℃,气温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3.9℃,全年主导风向为E,年平均风速为2.2m/s,年最大风速为17.0m/s,年平均气压101.2Kpa大气稳定度为中性D类。
所需的煤量为: 360kg/h煤的工业分析:C:75.2%H:4.1%S:1.47%O:6.6%W:9.92%A:2.71%四.设计计算4.1 设计依据(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3-1999)(2)《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算手册》(3)《除尘工程设计手册》4.2 设计原则本设计遵循如下原则进行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确定:(1)基础数据可靠,总体布局合理。
(2)避免二次污染,降低能耗,近期远期结合、满足安全要求。
(3)采用成熟、合理、先进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符合处理要求;(4)投资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操作管理简单,具有适当的安全系数,各工艺参数的选择略有富余,并确保处理后的尾气可以达标排放;(5)在设计中采用耐腐蚀设备及材料,以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6)废气处理系统的设计考虑事故的排放、设备备用等保护措施;(7)工程设计及设备安装的验收及资料应满足国家相关专业验收技术规范和标准.4.3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以1kg 煤燃烧为基础,则重量(g ) 摩尔数(mol ) 产物摩尔数(mol ) 需氧数(mol)C 752.0 62.67 CO 2: 62.67 125.34H 41.0 41.0 H 2O: 20.5 20.5S 14.70 0.91 SO 2: 0.91 1.82O 66.0 4.13 O 2: 2.56 -2.56W 99.2 5.51 H 2O: 5.51 0灰尘 27.11.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0a V0a V =8.89C+26.7×(H-O/8)+3.33=8.89×0.752+26.7×(0.41-0.66/8)+3.33=18.75953 m 3N /kg (干空气)2.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0fg V 0fg V =0.790a V +1.867C+11.2H+0.7S+0.8N+1.244W=0.79×18.75953+1.867×0.752+11.2×0.41+0.7×0.0091+1.244×0.992=22.0564m 3N/kg 3.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fg V fg V =0fg V +0a V (α-1)= 22.0564+18.75953×(1.2-1)=25.8082m 3N /kg4.标准状态下每台锅炉烟气流量总Q =fg V ×设计耗煤量 =25.8082× 360=9390.952m 3/h4.标准状态下烟气中含尘浓度烟尘ρ烟尘ρ=d ×a / fg V =70%×12.2×1000/25.8082=3.309×102 mg/m 35.标准状态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2SO ρ2SO ρ=V so fg m )(2=0.91×64×1000/23.17081=2.523×103 mg/m 34.4 净化效率1. 设备应达到的净化效率η= (1-ρs /ρ)×100%式中 ρs ——标准状态下锅炉烟所排放标准中的规定值,mg/m 3;ρ——标准状态下烟气污染物浓度,mg/m 3;由于锅炉厂所在地区为:二类地区根据锅炉表1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可知道:表1 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I时段: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使用的锅炉;II时段:2001年1月1日起建成的使用的锅炉(含在I时段立项未建成或未使用的锅炉和建成使用的锅炉中需要扩建、改造的锅炉)。
由于锅炉厂所在地区为:二类地区执行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所以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200 mg/m34.5设计参数与指标五.工艺选择5.1 除尘技术简介5.1.1 机械除尘器通常是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
它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机械除尘设备的优缺点:优点:⑴机械除尘利用的力比较单一,且除尘装置构造简单且没有运动部件。
所以除尘装置故障少,容易操作和管理,运行费用相对较低,投资费用也较少。
⑵机械除尘可以用作多级除尘的第一级分离,也可以单独使用。
当单独使用时一般用于对除尘效率要求不高,或者仅仅需要简单除尘的场合。
缺点:⑴机械除尘分离细小粉尘的能力比较弱,它对粒径较大(大于50μm)的粉尘有较高的除尘效果,但对粒径较小(小于5μm)分离效果较差。
⑵机械除尘作用力单一,但设计计算复杂,而且设计计算数据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外来气流(如漏风)对除尘效果影响特别大。
5.1.2 袋式除尘器是含尘气体从下部进入圆筒形滤袋,在通过滤料的孔隙时,粉尘被捕集于滤料上,透过滤料的清洁空气由排出口排出,沉积在滤料表面的粉尘,可以在机械振动的作用下从滤料表面脱落,最终落入灰斗中的一种除尘净化设施。
袋式除尘设备的优缺点:优点:⑴袋式除尘器可以捕集多种干性粉尘,特别是高比电阻粉尘;⑵袋式除尘器可设计制造出适应不同气量的含尘气体的要求,除尘器的处理烟气量可从几m3/h到几百万m3/h;⑶袋式除尘器对净化含微米或亚微米数量级的粉尘粒子的气体效率较高,一般可达99%,甚至可达99.99%以上;⑷袋式除尘运行稳定可靠,没有污泥处理和腐蚀等问题,操作、维护简单。
缺点:⑴袋式除尘器不适于净化含粘结和吸湿性强的含尘气体,用布袋防尘器净化烟尘时的温度不能低于露点温度,否则将会产生结露,堵塞布袋滤料的孔隙;⑵袋式除尘器的应用主要受滤料的耐温和耐腐蚀等性能所影响,且会出现烧袋糊袋现象;⑶据统计,用袋式除尘器净化大于17000 m3/h含尘烟气量所需的投资要比电除尘器高,而用其净化小于17000 m3/h 含尘烟气量时,投资费用比电除尘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