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探析

合集下载

推进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

推进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
体 表现在 :
在 市管县 模 式下 , 市 刮县” “ 斗效 “ 、漏
应 ” 等 现 象 使 得 县 级 财 政 一直 存 在 赤 字 。 省 直 管 县 实 质 上 是 对 公 共 行 政 权 力 和 社 会 资 源 的 重 新 分 配 , 根 本 上 促 进 县 域 经 从 济 的发 展 。 “ 管 县 ” 的 核 心 是 “留利 于 省 县” .省 县 之 间 信 息 和 资 金 的 直 达 不 仅 杜 绝 了“ 留 ” 件 的 发 生 , 时 有 利 于 省 级 截 事 同 财 政宏观 考虑 对县 级补助 、 持政 策 的制 扶
市 管县 体 制 有 着 明显 的倾 向性—— 主 要为市服 务 。因此 , 的发展 往往 以牺 市
牲 县 的 整 体 财 力 为 代 价 , 而 加 剧 了城 乡 从

我 国 省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必
要性分析 : 什 么要 改革? 为 ( ) 以 下 财 政 体 制 的现 状 与 弊 端 一 省 按 照 我 国 现 行 的 财 政 管 理 体 制 . 求 要
了两 种截 然 不 同 的观 点 , 的人 认 为 , 有 市
的发展 有 了更为宽 松的环 境 , 使 县集 中 可 财 力 发展 各 种事 业 , 域 经济 发 展 由“ 县 快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使 我 国 财 政 体 系 陷入 困 境 , 此 ,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必 须 马 不 停 因 省 蹄 . 面 推 进 . 接 实 现 行 政 省 直 管 县 的 全 直 目标 。 我 们 称 之 为 “ 革 激 进 论 ” 有 的 人 改 ; 则 认 为 . 政体 制 改革 是 一个 敏 感 问题 , 财
程。
确 定 了 中 央 与省 级 单 位 之 间 的 财 政 体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著作类成果(131项)一等奖(8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古代诗词史/王德明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周建新广西大百科全书/许家康等帝制初期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建构——以《新语》整体性文本解读为基点/唐国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徐书业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王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协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极限效应研究/张瑞梅等二等奖(4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文化图史/李建平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余益中等“纯诗”的中国化研究/高蔚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黄海云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1949-2007)/禇添有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曾冬梅瑶族文明发展历程/盘福东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耿文奎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玉时阶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林娜等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滕冲等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李旭燕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吴荣政等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李红现代民族学/周光大等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何成学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龙裕伟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整合研究/韦海鸣我国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王德劲现代金融理论前沿思考/周建胜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卫荣凡京语研究/韦树关新宏观经济学/罗运贵民事行政检察实例研究/蒙永山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孟勤国等广西“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研究/谭培文等适应“10+1”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对策研究/黄涛等中国银行法新论/胡均民等百年奥运——从雅典到北京/黄健等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王艳等打造东盟共同身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覃玉荣发展中的广西教师教育/钟海青等教育组织行为学/于瑮等凌云泗城壮族巫调/黄兰芬等河池铜鼓/吴伟峰等手机传播学/靖鸣等新认识·新实践·新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梁颖等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谢春红柳州白莲洞/蒋远金三等奖(82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李志艳“特殊”与美感——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黄建云唐宋杜诗接受研究/黄桂凤楚辞发生学研究/周苇风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主流文化因子论/吕书宝生态文明与生态责任/李鸣文明曙光——岭南人的祖先/覃芳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经济互动与产业对接/李欣广等当代新闻写作/蒙南生唐宋诗文论薮/毛水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黄晓娟等壮族嘹歌研究/覃乃昌等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吕俊彪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秦永芳绿色转型——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方向和路径/莫小莎刑法的辩护与批判/欧锦雄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税制变迁分析/焦耘后现代欲望叙事——从拉康理论视角出发/刘玲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张永刚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农学冠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李伯兴等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蒋永甫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的研究/金长义等边疆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黄世喆等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郑作广等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杨天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张坚泰国华商资本的兴起与发展研究(1855—1996)/石维有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客缇祖等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甘宜沅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莫明荣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潘顺安壮族人口/肖永孜广西民族发展报告/赵明龙等审美静观论/丁来先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学勤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温科学广西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黄家林等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黄宗远少年司法通论/张鸿巍权证风险控制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薛林媒介管理通论/邹迎九等《文选》编纂研究/胡大雷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李富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论》/甘自恒等远程教育与广西学习型社会建设/时锦雯教育促成人力资源施生长——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孙杰远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彭宁等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与制度研究/王春明等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韦朝晖等民生、增长、产业战略/寿思华等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左剑虹科学发展与人才——当代中国科学人才观/曾德盛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教育学——行动与体验/徐学莹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研究/蒙丽珍等广西北部湾物流/黄定嵩等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09)/张振东等卫生法学/覃安宁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柯颖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曾令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王屹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文萍叶音研究/汪业全通往自治的桥梁——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研究/张文山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刘亚萍新闻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刘伯贤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唐贤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侯莉敏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陈闻走向本真的地方师范大学—基于质量工程的西部地方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梁宏等2009中国—东盟商务年鉴/郑军健广西年鉴(2009)/广西年鉴社图说广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日常生活心理学/刘军基于3S技术的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风险评估/胡宝清等广告创意教程/汤晓山等本科教学评估运行机制研究/罗秋兰等桂林年鉴(2009)/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前217—2003)/邓于仁等亚运会前后广州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朱其良二、论文类成果(210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刘祥学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龙文玲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张军等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黄松差别化区域金融调控的一个分区方法——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范祚军等论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实践/何龙群二等奖(6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覃振锋和谐社会的德育生态——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朱家安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下)/黄世杰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罗树杰等级、本分与补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结构和功能探析/黄义英匹配“事权”与“财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路径/艾洪山等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之六)/张发钦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李立民房改房转让中各方利益之法律思考/韦伟强重新认识艺术的根源/黄海澄黄姚古镇建筑艺术的影视人类学保护/石承斌等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王红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莫龙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协同程度评价及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之一/韦克游等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探讨/侯宣杰东亚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战略与中国的角色/曹平区域性产业结构演进与协调机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王中昭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李江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秦红增等从“实体”的科学到“关系”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思想史研究/高剑平基于公平视角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罗国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李雪岩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李枭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影响/邓玉荣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路径探讨——兼论桂东地区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路径/高歌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研究/周劲波等论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与WTO的冲突/向忠诚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付健论人民币升值的中国产业升级效应:现实与理论之悖论/曹垂龙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马艺芳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一~三)/樊端成企业环保问题经营化战略与实施模式创新/唐拥军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于祖毅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分析——以广西为例/黄骏等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陈飞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刘武军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一~三)/黎琳等南宁市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作用研究/刘曙华新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岑树田论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实践为例/钟瑞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沈有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基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角度/张显伟第四种调解范式:电视与纠纷解决——基于“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的分析与评介/李立景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二/单小曦《康德批判哲学视野中的审美与自由》/申扶民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巫文强“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从民间法角度切入/何立荣旅游移动商务游客接受实证研究——基于对桂林游客的调查/彭润华等泰国旅华市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孙大英广西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特征与经营效应分析/李星群《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龙海平区域性就业系列研究(一~三)/黄勇荣析RTAs协定中有关投资规则的法律问题——以中国为例/杨丽艳古今字音演变例外的计量研究/陈小燕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影响/欧阳剑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理论述评——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文礼朋等破题、定调、立论——毛泽东的“第二次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韦日平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贺祖斌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吴玉鸣等零售商竞争环境下上游企业创新投入的供应链协调/田巍等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中的责任分担/宋志国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研究(一~三)/陈立言Internet环境下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蒋红星三等奖(144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何海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变革/胡辉等关于广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董再平等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点及对策研究/郭绪全等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覃德清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系列论文/袁丽红经济伦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刘琼豪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张进清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和实践探索——以广西为例/宋志生从世界著名港口的发展看广西沿海港口群整合的趋势/刘军等比较视野中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研究/江宇等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马树春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交互主体性基础/梁桂娥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质属性、运行矛盾及政策选择/朱朝霞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黄炳线等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与圩镇经济发展关系探析——以广西为例/陈炜执政亚文化及其清理转化/陈元中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冯霞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李子荣滇黔桂结合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赵堂高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经验的研究/胡超广西生态省(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温远光等物权理论与环境法则的冲突及其对策/陈泰和论中国生物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陈宗波剔除附庸性:经济学之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改造——兼论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漆思剑政府会计成本控制初探/卓越等民歌文化资源开发视阈下和谐歌圩的建构——以广西壮族为例/李萍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阙真印尼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初探/郑一省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彭正波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莫光辉等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赵铁中国古代“趋时”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吴全兰复杂科学视野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王素华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侯雁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进的视角/戴魁早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岑丽阳广西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潘思谕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杨亚非基于专利信息的广西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柯涛等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非均衡差异及其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分析法学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演化模拟/曾鹏试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关系之要素/段晓红谈谈桂学研究/吕余生从《青楼集》看元代音乐的雅俗共融/李静进一步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的调查与探究/吴明生广西高校民族女生生源结构的实证研究/李鸿波等试论民俗学的独立学科价值/陈金文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潘清泉等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求分析/潘秀珍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黄怡鹏新课改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广西师范大学教改实践为例/杨丽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研究/韦冬雪将高校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李华明目标论视角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与扩招之间的关系/徐莺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肖起清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和谐校园的文化自觉/叶宗波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慧君协调价值取向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曾本友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罗德红我国高等教育衍生的“知沟”问题/李海波等试论左江岩画中日芒星与祭日、祀日及“日”字的起源/李远宁等抗战时期广西的农贷政策及其实施成效/宾长初体制转型期“三农”问题东西部差异的理论诠释与政策建议/庄晋财等构建广西领军人才动态产生机制研究/潘基勇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与法的主体性——兼论后现代性视角下的法的主体性/周世中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及其法律体系构建/周青等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王红晓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研究/余文建等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研究/韦复生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广西金融政策取向/秦丽丽等元祐二年同文馆诗歌唱和活动研究——兼探唱和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阳静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欧阳勇锋等对福柯的又一种解读——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吴致远论执政党领导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汤志华亥姆霍兹《论力的守恒》的思想根源分析/李东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创新/叶大凤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管理研究/何评等专业责任教授制反思——广西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制透析/潘柳燕等组织管理视野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黄景文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蔡翔港口履约方与海运货物控制权的行驶/王威效率:行政程序法之价值理念抑或基本原则/谢尚果等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李军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刘宏盈等基于存量与增量全部组合收益最大的贷款优化决策模型/洪忠诚等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论与实证——以广西都安为例/陆桂生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检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蓝文永等影响旅行社游客满意度的服务属性因素实证研究/卢丽宁等从传播的分类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李庆林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覃金盾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莫其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管窥/李宪伦等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邓艳葵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李建霞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廖志高等论基本银行服务排斥及其治理/汪鑫国际工程承包中承包商对利润和总部管理费的索赔问题探讨/袁晓勇农地征用制度:基本矛盾下的产权博弈分析/欧阳力胜佣金竞争与保险业绩效—结构关系研究/欧阳青东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吴忠军等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陈丽琴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罗柳宁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覃主元“农事村办”——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袁珈玲等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冲突与解决/万锋锋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唐荣德论教育研究的必然走向——“建构–反映”/曾茂林论地方性综合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以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王建平构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胡国胜论中国——东盟经济互补网络组织系统的发展/文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夏国恩等非讼案件本质和范围的域外考察及启示/邓辉辉WTO环境货物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魏艳茹基于学习曲线的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曾繁荣等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及启示/林元辉等《书<玉台新咏>后》辨证——朱彝尊说《文选》种种之失均不能成立/力之(刘汉忠)折子戏研究/李慧从街头官僚到街头领导:一个解释框架/尹文嘉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研究(之一、之三、之五)/许立坤早期电化教育中国特色探源/朱敬生涯教育理念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启示——以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专业为例/温卫宁广西沿海地区建立北部湾大学的研究/黄家庆瑶语早期汉语借词的声母/赵敏兰“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覃修桂机构知识库版权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吴高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黄全胜等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王林基于C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黄燕玲等领导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李光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第二次跃迁的卓越贡献/徐罗卿等《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学说/容志毅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SEM研究/周莹化学教师如何开发精品课件——以全国特等奖课件为例/郑小军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吕嵩崧《损失函数的数理特性研究——兼论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损失函数的影响》/黄荣哲等章惇与曾布、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汪天顺A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ze on Urba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urvey from Nanning City( 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数据分析--以南宁市为例)/韦国燕Minimal feasible sets in variable 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s/崔万安等三、研究报告类成果(73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高枫等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古小松等广西人口集聚度及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报告/林霁峰等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等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洪军等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课题组二等奖(19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

探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研究

探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研究

探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是指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进行探析。

1. 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由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和实施的,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等。

这些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的问题。

这导致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统一规划和执行力度,容易出现政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2. 财政政策过于依赖土地财政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财政,而土地财政的波动性较大,且容易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我国财政政策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容易导致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和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3.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不足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银行信贷政策等方式进行调控。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不足,导致了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从而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4. 产业政策的过度干预我国的产业政策过度干预,容易导致政府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市场的扭曲作用。

过度的产业政策干预会使市场资源配置失衡,产生浪费和市场混乱,从而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二、改革方向研究1.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统筹规划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统筹规划,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统一的决策和执行体系,确保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 多元化财政收入来源为了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我国需要多元化财政收入来源,加大税收的收入比重,完善各项税收制度,并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加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稳定度,从而保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

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

【摘要】民族地区目前面临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民族地区内部也呈现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税政策如何调整,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对建国后民族地区财税政策进行梳理与评价后,提出了现阶段要创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民族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优惠【正文】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几乎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

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一直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活动更多地受市场机制调节,民族地区在旧的体制保护下享受的优惠政策受到冲击,许多实行多年、深受民族地区欢迎的优惠政策或被取消,或名存实亡。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事实上拉大了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落后民族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必然要面对的一种“阵痛”。

改革是大势所趋,民族地区不能沉浸在对旧体制的怀恋中,民族地区同样需要通过改革发展经济。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发展民族经济一定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财税制度创新。

一民族自治地方财政和一般地方财政相比,除了享有财政自治权外,其财政管理和资金运行又有自身的特点。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是建立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落后基础上的财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的集资能力也低,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来维持。

而财政支出中非生产性开支所占比例大,缺乏财力进行生产性投入。

民族地区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扶持。

因此,国家在不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都给予民族地区相应的政策倾斜。

在“统收统支”时期,中央财政对边境民族地区实行免费医疗,对民族贸易在价格上实行“赔钱补贴”、“以赚补赔”等优惠政策,并规定民族贸易企业自有流动资金的80%由国家财政拨款。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迁。

这些变迁对国家的财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财政视角,探讨中国制度变迁对财政政策和财政体系的影响,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塑造了中国的财政系统。

起源和封建制度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土地税收。

地方官员负责征收和管理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收入不稳定、税收重压等。

帝制和徭役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

帝制时代的财政政策主要依靠徭役制度,即对农民征收劳动和农业产品。

这种制度给予了中央政府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社会不稳定。

民国时期的财政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迎来了民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试图建立现代化的财政体系。

主要的财政改革包括税收改革、银行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等。

这些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提高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可预见性。

然而,由于局势动荡和内外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财政改革进展缓慢。

同时,中国的财政体系受制于外国势力的干预,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主。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资源,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有企业的利润和税收。

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来控制经济发展和财政分配。

财政得以在国家控制下实现一定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着财政权力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此外,财政收入的来源不够多样化,给财政体系带来了困难。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财政变革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引领了中国的财政体制变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财政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在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引入了税收改革、财政分权和预算管理改革等措施,试图建立一个现代化、公平和透明的财政体系。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财政效益,并加强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试论民族地区财政制度的完善

试论民族地区财政制度的完善
为负增 长 。
(-教育 、 -) 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以教 育为 例 , 至 20 截 02年底 的 统计 数 字 , 西
部地区 32 7 个未 实现“ 两基 ” 的县( ) 少数 0 市 中,
民族 聚 居 县 占 8% 。云 南 有 7个 人 口较 少 民族 3 的人均 受教 育年 限不 到 3年 , 盲率 为 1 .%。 文 54
( ) 一 财政 范 围特殊 财政 作为 政府 从事 的一 种社 会集 中性 的经济
活动 , 为 了满 足 一 定 范 围 内 的社 会 共 同 需 要 。 是
( ) 三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
民族 地 区大 多 位 于 边远 山 区 、 原 和荒 漠地 草 带 。脆 弱 的生 态 和有 限 的环 境 容 量 , 因人 类 活 动
这些 原 因导 致 民族 地 区财 政 的 恶 性循 环 , 即
物质生产部 门所创造 的国民收入少 , 从而提供给
财政 的收入 规模 和数 额 较小 ; 府 由于 缺 乏 必 要 政
被沙 漠吞 噬 的土 地 达 4 亩 。该 地 区的 策 勒 县 6万 县城 曾三 次为 风沙 所迫 而迁 移 。
( 贫 困人 口多 , 四) 生产 生活 条件 差
服务的利益主体是少数 民族 。在中国这个统一的
多 民族 的大 家庭 里 , 除汉 族 以外 , 有 5 少数 还 5个 民族 。 由于历史 、 理 、 地 文化 等 诸 多 原 因 , 数 民 少 族 的社 会经 济 和文化 有其 特殊 性 。从 生产 方式来 看 , 数 民族 经 济 基 本 上属 于工 业 化 之前 的生 产 少
软。
态的少数民族 , 他们走 向社会主义是跨越了一个

探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研究

探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研究

探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调控力度偏大。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实行着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

这种过度宽松的调控政策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财政政策的不平衡性。

我国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年里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举债来扩大投资规模,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加剧。

这种不平衡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地方债务风险的积累,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在经济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度干预市场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利益格局的影响,资源往往流向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造成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

2. 财政政策的平衡性。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协调,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3.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4. 改革金融体系。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推动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在改革中,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结构调整、风险防范等因素,加强政策的适度性和协调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我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我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X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自XX年全面实施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经过两年多的运转,运行秩序良好,既保证了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规范了“三农”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坚持了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增强了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实现了乡镇政府由单一管理转为多元化的服务性政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所有惠农、支农资金全部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完善乡镇财政职能,进一步的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一、我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1、根据《X县乡财乡用县监管实施细则》的要求,自XX 年元月起已撤销乡镇政府所属的乡镇财政机构,同时在每个乡镇设立财政派出机构,财政所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协调辖区内财源的培植工作,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工作,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监督和日常报表决算工作,负责由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负责村级财政性资金的代管和监督,负责乡村债权债务清理,相应档案资料的统一管理,负责各项惠农补贴的核定兑付,负责契税、耕地占用税和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

2、基层财政所实行岗位责任制,定编定员定岗,具体设立所长、预算管理员、收入管理员、支出管理员、专项资金管理员、债权债务和资产管理员、村级财务管理员和单位报账员,取消原有账户,统一设立“收入账户”、“工资账户”、“支出账户”、“专项资金账户”、“村级资金账户”,均由基层财政所管理。

按照预算管理权不变的原则,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进一步规范收支行为,不断强化乡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1、创新了乡镇财政管理理念。

各乡镇把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作为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规范理财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化解乡村债务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推进了财政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了“为公理财,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财政发展新理念。

内蒙古财政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内蒙古财政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① 比方说科技活动人 员数量 ,这 当然属 于影响科技创新的重
要 因素。但 是 由于 《 山东省 统计年鉴 》上并 没有足 够长的历年科
技活动人 员数量序列 。所以本 文采用 了工具 变量法来消除变量的
内生 性 。
参 考 文 献
… 1张培 刚. 发 展 经 济 学 计划经济时期 ,中央在财政管理权 限和财力上对内蒙古给予 了一贯 的特殊照顾 , 虽然 在各个不同时期照顾 的程度和数额有较大的差异 。
从 制度均衡 的角 度看 ,这 一 时期 国家 和 自治 区的财
政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较好地 支持 了新中国成立后维护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发 展生产的要求,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拥护。计划经 济后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这一体制也显露出 弊端 ,制度变迁的要求开始凸显。 ( )财政包 干体制 的制度 均衡分 析 二
【 国家统计局 .中 国科技统 计年鉴 (9 2 20 )【 .北 2 】 19 — 0 8 M】
京 :中国统计 出版社 ,19 —20 . 92 08
[ 寇铁 军等.我 国财政科技 支 出实证分析 与政策选择 Ⅱ 3 】 】 .地
方财政研究,2 0,( 07 3). [] 4孙晓峰 . 自主创新财政支持 的理论基础与政 策选择Ⅱ. 财 】
经 问 题研 究 ,2 0,( 08 6).
【] 5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
益 ,达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目的。

( 0-22年 )[ .20. 2 6 00 0 z 06 】
( 责任编辑 :华明 )
1 8・ o
的 照顾 政 策 ,并 出 台一些 新 的政 策 加 以支 持 。 比

浅议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浅议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浅议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郑丽娜(新密市税源管理办公室,郑州452370)摘要:现阶段中国所采取的财政税收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管理体制中演变来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目前所采取的管理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当前,中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一系列的缺陷与不足,严重影响了财政体制的进步。

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及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制定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以期完善国家税收体制。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17)09-0087-02收稿日期:2017-06-07作者简介:郑丽娜(1985-),女,郑州人,经济师,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在中国,财政税收在整体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财政税收体系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是重要环节之一,其能够平衡社会资源,合理分配收入,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虽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积极探究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关键的内容。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很大进步,经济结构的主体框架得以有效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建设。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完善财政支出体制开展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

国库支付采用集中支付,提升了国库的优化空间;政府采购过程是在传统的方法基础上更加透明、公开。

政府在社会服务和公共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既优化了支出结构,又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成效,加快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脚步。

逐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优化预算管理体制完善预算体制改革,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预算的监管制度。

开展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单一账户、收支两条线,在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上,完善预算制度,提升预算监督体制效率,实现规范性运作。

党校心得体会:学习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及深化改革的思维有感

党校心得体会:学习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及深化改革的思维有感

学习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及深化改革的思维有感今天听了XX教授关于财税体制改革课后,明白了财税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分配问题。

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确定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但由于相关方面的改革没跟上,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中央与地方出现了严重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以54%的财权收入承担了85%的事权支出,中央政府以45%的财权收入仅承担14%的事权支出。

因此,在过去二十多年,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其他手段进行“开源”:一是卖地收入,二是通过融资平台的举债作为收入。

前者形成的“土地财政”,是持续推升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多年来房地产调控重需求、轻供给的主要原因。

后者是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不能直接发债融资而催生的替代产物(2014年预算法修订之后地方政府才可以发债),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国有公司)等等平台发债融资,并对其进行隐性担保,是造成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急剧膨胀的历史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只有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给地方政府开源,纠正央地财权与事权的错配,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泡沫困局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从而解决当前存在的行政运行效率偏低、国家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为建立全国市场统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根本保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两大目标:一是健立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财政制度。

体系上要统一规范,即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功能上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财政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分配、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机制上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包括权责对等、有效制衡、运行高效、可问责、可持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概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其中财政体制改革是其中之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体制,扩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本文主要从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和未来趋势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回顾1980年代1980年代,我国启动了财政体制改革。

主要目标是建立城乡统筹、省级管理、地方自负的财政体制,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划分清晰、收入与支出管理相结合。

从此,财政管理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1994年1994年,我国进一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和调控,推动研究和实施财政法制化建设,加快税制改革。

2007年2007年,我国推出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推动个人所得税从综合征收向分类征收转变。

同时,我国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的财政体制。

2013年2013年,我国发布《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主要包括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统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和经费责任,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加强税费征收管理。

未来趋势分析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一方面,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和调控,促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和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合作;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保障机制和健全的地方财政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地方财政自治和市场监管。

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需要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

尤其是大力推进国资划转社保、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资监管法制化,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和组织,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和市场化、法制化水平,促进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完善民族地区财税分配机制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完善民族地区财税分配机制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情 况
临 夏 回 族 自治 州 ( 下 简 称 I 州 ) 于 甘 以 临夏 位 肃 省 中 部 西 南 面 , 处 青 藏 高 原 与 黄 土 高 原 的过 地 渡地带 , 面积 8 1 总 6 9平 方 公 里 ; 辖 7县 1市 ; 下 总 人 口 15 6 9 . 9万 人 , 中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占 总 人 其 口的 5 .3 , 一 个 多 民 族 聚 居 、 宗 教 并 存 6 8% 是 多 的 回族 自治 州 。2 0 0 7年 , 州 实 现 国 民 生 产 总 全
至 20 0 7年 年 底 , 州 财 政 赤 字 仍 然 达 到 1 6亿 全 . 元 , 府性 债务则 高达 2. 政 3 3亿 元 ( 务 主 要 是 拖 债 欠 职工工 资 、 国债 转 贷 、 行 贷 款 、 业 综 合 开 发 世 农
借 款 、 源 建设 借 款等 ) 由于 临夏 州 长 期 以来 财 。
入 完 成 2 7 亿 元 ,占 全 省 地 方 财 政 收 入 的 .2 1 4 % , 临 夏 州 人 口 占全 省 的 7 5 、 产 总 值 .3 与 .% 生 占全 省 的 2 7 相 比 , 方 财 政 收 入 规 模 明显 偏 .% 地 小 。从 财 政 收 入 增 长 速 度 来 看 , 0 1~2 0 20 0 6年 ,
行 财 政 转 移 支 付 的重 要 依 据 , 权 不 清 必 然 导 致 事
财 权 划 分 的 不 合 理 。 同 时 也 难 以 明 确 各 地 财 力 均衡 的标准 和底线 , 基 本公 共 服务 均等 化很 难 使
20 0 1~2 0 0 5年 全 国 各 省 (自治 区 、 辖 市 ) 到 直 得
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地方财政体制问题调研报告 ——以赣州、上饶为例

地方财政体制问题调研报告 ——以赣州、上饶为例

地方财政体制问题调研报告——以赣州、上饶为例作者:柳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2期柳明(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中图分类号:F83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2-0079-01一、调研目的自我国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各地财政分成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此次笔者赴赣州和上饶市对市县财政收支情况、财政分成体制情况和省管县财政体制问题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二、调研内容对于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成,分别有中央固定收入、省级固定收入、县级固定收入以及中央、省级、市级、县级共享收入。

而共享之中,增值税中央75%、县级25%。

自2002年起,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全部归省;对市、县的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省分享40%;税收返还省对市、县按增量1:0.2返还,省集中0.1个点;原体制上解以1993年体制上解数为基数逐年递增,递增率为5%;在财政结算上,对城建税每年递增10%上解,市本级和市政府所在的区以及所辖城区城市教育费附加上解15%。

而2005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取消了县上解市,但目前仍保留了个人所得税地方40%部分上解市20%。

2010年,取消了五小税省、市、县比例4:2:4分成,全部作为县级收入,仅保留了基数上解。

(一)对于事权承担,调研发现地方上除了外交费用不承担外,其他的都有所涉猎,在各个县中,有些如武警、预备役部队和基础教育支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为全民服务的事权地方都需要承担。

①以上饶市为例,很多县的国道、省道破损,这些关乎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如果上报再审批要很长的时间,地方等不起,县只有自己掏钱去维护。

②义务教育一直是支出大头,以寻乌县来说,作为一个财政收入不发达的县,这本是国家应该支付的,但是只安排了农村学校建设资金,县城学校基本都是超标的“大班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并且只安排了九年义务制学校建设资金,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建设没有安排。

新时代背景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财税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部门能够获得更稳定的财政收入保障,达到财政收支平衡,将财政部门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予以发挥。

由此可见,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作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重要环节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深化改革工作、高效配置社会资源、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提升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力度,才能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策略引言目前,我国发展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此,我国想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必须意识到相关政策的推动作用。

基于此,财政税收政策的优化更加必要。

在新阶段,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完善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一步。

从我国战略性的发展建设来看,财政税收体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强该项体制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生存与建设。

对此,我国要想实现整体的建设发展,需要认识到财政税收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

1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必要性1)推动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提供充足的公共财产,使我国纳税人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通过财政税收的收入来稳定我国社会的公共秩序,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为国民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拥有完整的财政税收增收机制,利用多种方法实现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进而弥补我国财政税收当中存在的缺陷,优化我国财政税收征收流程,进一步提高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的税收整体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与规范化可以推动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我国财政税收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2)确定财政支出模式的科学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可以确定我国财政支出模式的科学性,并充分反馈出我国政府在特定一段时间内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与经济主体的关系,并且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可以加大我国财政职能的力度。

促进民族地区财政均衡的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促进民族地区财政均衡的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发展 中的一个重要热点 问题 。按照我 国分税制 财政管 理体制 的要求 , 公共 服务 主要 由地方政 府提 供 , 因此 ,
这些政策 有 效地 推动 了民族 地 区 的经济 、 会 发展 。 社 但 是 , 了建立 与市场经济 体制相适 应 的规 范的财政 为 税 收管理体制 , 19 在 94年分税制改革 中, 中央与地方之 间财力分配制度 的核心要 素 , 如共享税 的分享 比例 、 税
V0 . 2 NO 5 13 . S p.2 2 e 01
促 进 民族 地 区财 政 均衡 的转 移 支 付 制度 探 析
段 晓 红
( 中南 民 族 大 学 法学 院 , 北 武 汉 4 07 ) 湖 30 3

要: 转移 支付是应对 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 、 缩小地 区之 间财 力差距、 实现公共服 务均等化 的有效措 施。现
予 了民族地 区很多差别政策 , 以增强 民族地 区的财力。
收 稿 日期 :0 2— 4— 0 2 1 0 2
20 00年我国启 动西部大 开发战 略 , 出台 了一 系列
针对 西部 民族地 区 的差别 财政政 策 : 立 民族地 区转 设
基金 项 目: 法 部 国 家 法 治 与 法 学 理 论 研 究 项 目“ 税 体 制 改 革 中 民 族 地 区 实 现 均 衡 财 政 的法 律 对 策 研 究 ” 司 财 ( 6 F 3 2 ) 国家社会 科学 基金项 目“ 0 SB06 ; 新一轮税 制改革对 民族地 区基层财政 的影 响研究” 0 C Z 1 ) (8 M 04 。 作者简介 : 晓红 (9 0一) 女 , 段 17 , 湖北省武汉市人 , 中南 民族大学教授 , 法学博士 , 主要研究 财税 法与公共 财政 。

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财政体制改革是国家重点工作之一,其广泛所及,影响颇深。

针对当前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进行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寻找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才能使全国财政体制改革更加顺利,更加有力。

本文主要就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进行阐述。

一、调研现状财政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调研中发现,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改革进展缓慢,密切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够健全;而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解、贯彻情况不够明确,改革方案存在局限性,改革效果欠佳。

二、问题所在1. 政策缺失部分地区和部门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贯彻情况不够明确,导致出现了政策乏力的局面。

一些地区及部门把财政绩效纳入工作指标,却未能对绩效工作进行具体的评测和指导。

2. 应用不足财政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在遭受“落地难”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区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再创新探索还不够,更像是在“照着做”,而非在“应用上深化”。

3. 消息闭塞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对于财政体制改革消息的发布方式和渠道不够一致,导致改革的信息闭塞。

这样在推进改革时,会出现思维不同步,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解决办法1. 政策调整针对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缺失问题,需要明确政策,细化规划,强化执行和监督。

加强对绩效工作的评测和指导,提高对绩效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2. 应用深化在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把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行科学的财政管理模式和体制,避免盲目跟风。

3. 信息共享部分地区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消息发布渠道和方式不一致,容易造成信息闭塞。

为此,应做好信息的共享,形成更科学、更完整,更具透明度的财政管理体系。

四、成果展示在本次调研中,针对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财政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财政体制改革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例如从结构上优化财政支出,加强绩效管理等。

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初探

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初探

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初探摘要:自2000年开始至今,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财政支付政策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是,随着中央对少数民族转移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也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财政转移支付缺乏法律的保障,容易因漏洞而被挥霍浪费,不利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范使用;财政转移支付缺乏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等等。

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完善的制度是确保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得以长期稳定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而且,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制度也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得以有效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本文将从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入手,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财政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较为有效地平衡地方地方财政收支,增强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联系,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亦来源于此。

自2000年中央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转移支付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由于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财政支付预算机制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有效运行。

因此,建立一个有制度保障的、监督性强的、具有完整预算机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尤为重要。

一、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现状自2000年以来,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转移财政支付的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灵活多样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占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扩大,对平衡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缩小区域差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财政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监督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本文在分析财政体制基本情况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对于今后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对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

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财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1994年,我国全面推出分税制改革。

1998年,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转向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服务。

从1999年开始,推行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和政府采购改革。

2007年起,全面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和绩效考评试点。

②财政分配关系获得调节,实现了更加规范化的预算收入管理,能够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的更加规范化。

在最近的几年,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立,达到了分开中央地方管理权限和范围的目标,有利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扩大,能够保证财政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

1994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不包含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根据33%的税率来进行征收,能够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的更加规范化,能够将各种包税办法和对国有企业的调节税取消。

③预算支出结构达到调整和革新,财政资金主要倾向于民生领域。

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数额正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来,扩大了数十倍。

一、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虽然我国目前财政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监督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其中面临的问题。

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1.财政政策、编制、执行和监督之间缺乏有效制衡。

当前的财政政策、预算、执行和监督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合力,缺乏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地区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探析章文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管理、财政支出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等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但自分税制以来,民族地区财政体制改革实践中也凸显一些问题。

文章认为,政府应通过客观合理地划分税种、保障民族地区的财政自治权、完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视并加大民族地区投资和补助力度等途径,优化民族地区的财政改革,摆脱财政困境,缩小与一般地区的财力差距,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财政体制 转移支付 优化改革作者章文光,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地址:北京市,邮编100875。

一、民族地区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一)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管理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财政收入管理历经三个阶段的改革:(1)1978—1993年,构建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阶段。

通过两步“利改税”改革,民族地区建立起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符合经济发展实际的复合税制。

民族地区初步形成了财政规范、收入稳定的格局,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扩大及结构的合理化。

(2)1994—2002年,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收入体系阶段。

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央和民族地区间逐步建立起税法统一、税负公平的财政收入管理体制。

(3)2003年至今,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收入体系阶段。

①此阶段,对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进行全面改革,涉及民族地区出口退税、企业税收、资源税率等多项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财政收入总量的增长,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财政收入分配的规范。

(二)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民族地区推行了:(1)部门预算改革。

实行较规范的部门预算,详细规定预算编制程序,提高预算编制透明度,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如广西、新疆、西藏、宁夏成立了“工资统一发放中心”,解决财政资金层层拨付、①参见刘薇(执笔人):《财政收入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期。

环节过多的问题,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杜绝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问题。

(3)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设立“政府采购资金专户”,采购资金由国库部门向供应商直接拨付,规范了政府采购流程,提高了采购质量和效率,建立了政府采购监管制度。

(4)“收支两条线”改革。

实现财政收支脱钩、收缴分离,避免“坐收”、“坐支”现象,使财政收支透明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5)“乡财县管”改革。

坚持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在预算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以乡镇独立核算为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理顺和规范了县乡财政分配关系。

(三)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建立起一套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1)过渡期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995—2001年)。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引入了规范化运作机制,并从1995年起实行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8个民族省区和民族省区之外的民族自治州纳入政策性转移支付的范围。

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额61.65亿元,加上民族地区政策性转移支付额23.8亿元,资金总量达到85.45亿元,占全部中央给地方财政转移支付额4665亿元的1.83%。

从地区看,全国22个享受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中,民族地区8省区共分配资金38.84亿元,占总额85.45亿元的45.45%。

①这种转移支付只是每年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占全部转移支付的比重小(1.83%),而且转移支付资金在民族地区间分配不均。

(2)转型期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02年至今)。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流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补助和专项拨款补助方式,按照规范和公正原则,根据客观因素计算确定各地区的标准财政收入和支出,将其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

(3)民族地区各省区对下财政转移支付。

1995年以来,民族地区各省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省区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2002年,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方政府结合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调整和完善省区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2005年初,新疆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正式建立,包括转移支付办法的基本原则、转移支付测算内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等。

②二、民族地区财政体制的特殊性民族地区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地方财政和区域财政的范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从依据上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是民族地区财政体制特殊性的现实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地区财政体制特殊性的政治依据。

从内容上看,民族地区财政体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一)民族地区财政的现实特殊性民族地区财政的现实特殊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民族地区大多是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集边疆、山区、贫困、落后为一体。

经济文化落后、交通运输不发达、市场发育不完①②参见倪红日:《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渐进性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参见姜波:《新疆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6期。

善、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支撑力不足,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2)民族地区财政历史负债多、政府债务风险大,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补课、赶趟、过坎”的状况,财政自给能力弱、可支配财力少。

(3)由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特征和经济特征等因素决定,民族地区除了承担其他地区必须承担的财政支出外,还有维持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维护边境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导致财力不足。

(4)农业在民族地区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差,无法形成产业链和优势互补的格局,摆脱财政困难的难度大。

(5)民族地区分布广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住地自然条件不同,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使得民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6)民族地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和价值观,要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适应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举措。

(二)民族地区财政的政治特殊性财政自治是民族区域自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基础。

没有财政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不能得到保障。

民族地区财政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的财政体制下,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依照自治条例的规定和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财政自治条例,组织财政收入,统筹分配财政资金,自主管理本地区财政事务的活动。

民族地区财政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1)财政自治立法。

依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财政自治条例,制定执行有关财税法律法规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2)自主组织和使用财政收入。

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

在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自行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节余资金。

(3)依法安排财政支出。

按照国家规定,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安排民族地区的预算支出;对民族地区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

(4)税收管理自治。

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实行减税或免税。

(5)享受财政援助。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普遍面临财政困难,在一段时期内无法依靠自身努力解决其财政困境,有赖于中央及上级机关的财政援助。

(三)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特殊性随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进,中央在财政方面给予民族地区诸多优惠和特殊照顾,以支持其经济社会发展(见表1)。

这些财政优惠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80年,为实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国家实行了三项财政优惠政策,即财政补助、设立民族机动金和预备费并在预算中占比高于一般地区。

第二阶段是1981—1993年,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递增补助的财政体制(其他地方不递增),补助额每年比上年增长10%。

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实施“分税制”的财税体制,国家对民族地区除给予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外,还有民族优惠政策转移支付和其他财政补助方式。

表1 民族地区财政优惠政策政策名称起止时间主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1955—用于少数民族一些特殊开支,重点用于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方面某些特殊困难的补助开支。

对民族贸易企业网点改造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贷款给予财政全额贴息,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

1964—贴息贷款规模增加到每年5亿元,但执行主体由国家为主变为以地方为主。

边疆建设专项补助投资1977—重点支持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解决战备和战争遗留问题。

最初每年总额为4000万元,逐年增加,其中60%—70%用于民族自治地方。

改革开放后除了分配给部分业务主管部门外,主要列入了地方财政包干基数。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在税收返还资金数额中保留。

后改为贷款,由国家发改委向各主管部门安排投放。

民族工作经费1980—用于解决民族地区突发性、敏感性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问题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资金规模从1980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000万元。

2001—2006年累计2.8亿元。

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对民族自治区补助数额每年递增10%1980—1988年对贫困地区棉布提价实行补贴1983—1985年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1992—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扶贫资金。

1998年改为无偿使用,主要用于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培训劳动技能、推广生产技术、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

2002年开始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门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2005年资金规模达1.12亿元。

1998—2005年累计资金总规模30亿元。

资料来源:参见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马应超、马海涛:《我国民族地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总体回顾与后继设计》,《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9期。

(四)民族地区税收政策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以优惠为主要特征的税收政策(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