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的品格》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完整word版)读《中国的品格》体会
读《中国的品格》体会各位领导、同事:今天,我交流读书体会的书目是楼宇烈先生撰写的《中国的品格》,在此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体会我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交流,第一部分介绍一下《中国的品格》一书的基本情况及重点;第二部分谈谈读后的体会与感悟;第三部分谈谈看完此书对工作方面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中国的品格》一书是74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于今年初出品的。
作者以在北京大学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经典概括为“三玄”、“四书”、“五经”,并以此入手把握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者出入古今,纵论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旁征博引,详解儒道释的文化浸润,将50年文化研究浓缩在这部“小书”里。
可以说,该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景展示。
全书共分八部分。
分别是: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儒家与中国文化、道家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中医与中国文化。
粗读一遍,发现作者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应该重新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力量和价值,树立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充满自信地去实践中国文化所赋予我们的优秀品格和博大精神。
重点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关于树立我们文化的主体意识,才能取长补短恰如其分的内容。
为什么西方在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后能顺利实现文化转型,而中国近代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却总是毁誉参半?楼宇烈先生认为,西方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时,并没有抛弃其传统文化,而是试图设法在自身文化之根中寻找相应源头;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有些人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滋养,有些人则主张抛弃自身文化。
“文化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生活样式、信仰习俗。
前两者是理念,后两者是实践。
理念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会有生命,若两者脱节,理念充其量不过是知识而已。
当前,有些人却将传统文化作为装饰品,好像只有著汉服、唐装,才算弘扬传统文化;或将传统文化当作一种时髦,进行商品炒作。
中国品格读后感
中国品格读后感《中国品格》这本书以一种清晰、富有洞见的笔触,探索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品质,如坚韧、勤奋、创新、忠诚、孝道、礼仪等。
通过历史人物、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多角度,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国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还看到了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例如,书中的“坚韧”一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如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定,他们的故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品质的力量。
同样,通过了解中国哲学家庄子的思想,我对“逍遥”有了新的理解,这种自由和独立的态度也在我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的另一章“礼仪”,让我对中国的礼仪之邦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展示了中国人的礼仪观念和行为准则。
我开始明白,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尊重和谦逊的表现,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得到了提升。
我明白了,中国的品格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习俗中都得到了体现,并且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也意识到,尽管我们的文化、习惯、信仰等都有所不同,但我们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我们都有着相同的追求,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共通之处,使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品格》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这本书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中国的历史、哲学和艺术,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无论你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学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有共同的品质和价值,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这些品质和价值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也是我们在这个多元世界中建立和谐共处的关键。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和你们讲讲我读《中国的品格》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咱们中国特别棒的地方。
比如说,咱们中国人很有礼貌,见到长辈会问好。
就像我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会大声说:“爷爷奶奶好!”他们可高兴啦。
还有咱们很团结,遇到困难会互相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区停电了,大家一起想办法,有的叔叔拿来手电筒,有的阿姨给小朋友分糖果,大家一起等来电,一点都不害怕。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书里还说咱们中国人很勤劳,不怕吃苦。
就像农民伯伯,每天很早就去田里干活,种出好多好吃的蔬菜和粮食。
我家附近有个卖早餐的叔叔,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准备,他做的包子可香啦。
这些都是咱们中国的好品格呢。
小朋友们,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勤劳的人呀?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特别自豪。
咱们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品格,我们小朋友也要好好学习,把这些好品格传承下去。
比如说,在学校里要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做有中国品格的好少年!。
2022《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中国的品格》分为八篇,其中第二篇讲人文精神,是《中国的品格》的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
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强调礼乐教化。
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
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不断的进行着,互相融通是一种交流,互相冲突其实也是一种交流。
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时,是不能没有主体意识的,否则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类型上的差异,更好地主动地去寻找相互之间的互补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明白“中华民族”这四个字对我们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品格,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中国人所共有的所推崇的一种品位、格调、精神与气质。
而这些品格精神,恰恰是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
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可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实在太少太少。
“三玄四书五经”中其实包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本质的共同记忆。
但不论从教材还是我们自身的学习来讲,都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学习,这也可以说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经典的书其实应该是最根本的,正是由于读了《中国的品格》,我也有了想要继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念头。
希望自己能有时间,将书里提到的典籍好好阅读一下。
同时也希望能像楼宇烈先生说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日用而不知”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浸润、传承,“把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的品格》
《中国的品格》
陈春梅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中国的品格》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楼宇烈先生首部文化普及著作。
全书共八篇,来自八次讲座,从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儒家与中国文化、道家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中医与中国文化八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进行了梳理。
内容深入浅出,风格清新,语言生动。
阅读本书,犹如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与你品茗而谈,有利于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对中国最具影响的传统文化经典形成一个大致印象。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陈春梅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品格的力量——读《中国的品格》有感 [J], 吴旭政
2.主流意识下的矛盾与交融——浅析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品格与作品的文化品格 [J], 朱红岩;胡颖
3.中国隐士品格及其隐士文化——读王广新《中国隐士的品格》 [J], 刘芳
4.史学品格与评论品格兼备——读张学军新著《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 [J], 朱德
发
5.史学品格和艺术品格的完美统一——《中国绘画通史》的美术史学价值 [J], 郑敏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品格梦志存高远为人杰读后感
中国品格梦志存高远为人杰读后感中国梦,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品格,也许大家所选择的理想都不同。
而有些却志存高远为人杰,有些则安贫乐道度此生……通过《中国品格》,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首诗句告诉了我答案。
正如电视剧《父母爱情》所描绘的那样,江德福与安杰两位老人家平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很多年轻人对于老年人关爱、陪伴及守护都做得不够好,但恰巧他们都具备着老一辈的精神—无私奉献、真诚善良和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
作者用了三个故事讲述了几十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既突出其个性特征,又展现出普遍共性,可以说是经典之作。
第一个故事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张玉滚,孤儿,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创办幼儿园,教育孩子知恩图报。
他先帮助别人、传递爱心,然后再把爱心转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第二个故事是新华保险公司总裁周滨夫妇捐款近亿元救治白血病女童。
人世间除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外,还有比太阳更宝贵的东西吗?没有!比太阳更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人们都认为是金钱。
但有一个男人,不仅不缺钱,反而拥有数百亿资产,被誉为民营企业家第一人,他就是周滨。
为了圆妻子的飞天梦,他卖掉价值3.4亿元的股份和九台总面积3万亩的土地,带领员工实施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计划,开启了周滨人生事业辉煌篇章的序幕。
第三个故事主角来自海岛村庄陈俊贵,他将全部的财富和收入用于修路、盖校舍、援助灾区等慈善事业,在2013年8月5日将1000万元爱心款分发给汶川县绵虒镇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
16年前,为了能够给村里的孩子修一条宽敞明亮的石板路,因超出政府预算,便只能放弃。
此次再拿出100万元用于为山区学生购买课桌椅和微机,希望为山区孩子们改变求学环境提供条件。
不久前,陈俊贵去世,享年82岁。
这位曾经为孩子们默默付出的老人,用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
看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听老师介绍了一本好书《中国的品格》,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底蕴,于是怀着崇敬之心去翻开书页。
只是一页,我就觉得不静静坐在书桌旁,何谓品格?或许我们都能解其一二。
何谓中国的品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动于这个词。
,书中将中国的品格定义为中国的文化,独有的不可复制的脉络与精神。
文字深入浅出,中国的文化精深博大,但他们之间同时也千丝万缕,无不相通。
这本书主要讲了当代青少年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必须具有的理想品质。
好的中国品格,就像人生的主旋律;就像人生的柱子;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如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有吃饭时要洗手,上完厕所要洗手。
好的学习习惯,写作业要有计划性,书桌要整理好。
自我记事起,妈妈就非常忙碌,认真负责地工作的同时照顾我和家,但她从不抱怨。
我想,这认真、这乐观就是中国品格。
在生活中,妈妈也时时提醒我吃饭时不要挑食,站要有站样,做要有坐像,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件小事,春风化雨,立德立言,铭刻在心。
还有一件事,使我一生难忘,那是爸爸妈妈要告诉我要独立和坚强的道理时地一件事。
记得有一场大雨,我的同学都被接走了。
我还在教室里,我想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来接我就好了。
可我等了好久,爸爸妈妈还没来,我只好打着我那把破伞,带着伤心的心情走在回去见到路上,我觉得异常的冰凉,也许是心凉了吧。
我打开家门,我想哭可还是忍住了。
爸爸妈妈笑脸迎接着我,我别过脸不想理他们。
妈妈轻声走过来说:“孩子,今天你是自己走回来的。
看一看你身后的脚印吧,以后也要这样坚强哦,要独立要坚强要自信要宽容。
中国品格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引领着我们现代小家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中国品格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让我们在好的中国品格的指引下,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国家着想的人吧!。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不应舍弃的“中国品格”——读《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有感所谓品格,可以说是一种德行,一种格调。
何谓“中国的品格”?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作者的观点认为,那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可能就是儒学,或者书法、国画艺术,再或者中医之道。
很少有人普通人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中国的品格》,给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深一层次的解读。
它使我对“中国的品格”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感觉,即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最深刻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国的中医,特别是中医理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概念和思维方式。
面对强势文化的压力,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题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
经历过近代中西之争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并不能靠否定传统文化、进行全盘西化。
西化思维的冲击存在已久。
以中医为例,人们都就认为西方的研究方法比中国的研究方法来得好,处处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
当我们用西方医学的理论去诠释中医的理论,结果却是把中医的理论完全解构掉,已经不是中医原来的那一精神或理论了。
放之中国传统文化上,亦是同样的道理。
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国学热”,说明了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
日本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曾说过,传统这个东西,我们想把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这是不可能的,永远做不到;想彻底砍断,也是不可能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不可阻挡的文化交流的潮流中,树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一个前提。
当我们再看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就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细读中国传统典籍会发现,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凸显人的自我价值;其次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可以概括为“三玄、四书、五经”。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中国的品格》是一本由人民日报社编写的图书,它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中国的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的品格,是指中国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灾害、疾病、贫困等各种困难面前所展现出的顽强和坚韧。
例如,在汶川地震中,无数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无畏和坚韧的品格,他们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品格。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品格。
中国的品格,还体现在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有时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然而,在中国的品格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关于孝道、礼仪、诚信等传统价值观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
例如,在一些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依然能够坚守诚信,不忘初心,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坚守。
通过阅读《中国的品格》,我对中国的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品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
中国的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更是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的品格,让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更加坚韧和勇敢的品格。
总之,《中国的品格》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品格,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品格的力量——读《中国的品格》有感
“ ” 这 个 标 准 问 题 上 ,不 能 道 “ 鹿为马”、 “ 疆而治”。 指 划
“ ” 。虽 然他 人 之 “ ”不 一 不设程 序 ,时不 时地读 点经 典 。 道 道
定 是 已之 “ ” ,但 道 之 所 存 , 道
( 者 单位 :重庆 市渝 中 区 作
人 民检 察 院 )
—
—
—
—
—
—
2 1年第 1 期 ( 00 / 2 总第 1 11 2 )l ■_—■__■_■■ _■I露 /3 期 3 - ’ . ! _
读 吧I 匿 书 期
臻- _ _ ■
和精 神 的原 始 动 力 。在 历 经 沧 桑 种 滋味 ,作 为一 名 法 律 人 ,作 为 力 ” 。作 为一 个 执 着 的法 律 人 ,
些 散落 的品格 被 细 细 的 打捞 ,活 有 时候 看 上 去 很 美 ,但 背 后 总 会 活 中去 ,并 做 出成 绩 来 ,在 中 国 蹦 鲜跳 地跃 到我 们 的 眼前 。而 品 隐 藏着 危 机 。我 坚 信 :有 梦 就 有 形容 一 个 人 的 品德 ,就 是立 德 、
的所 有知 识 门类 。还 包 括 为人 处 排 斥 佛 老 ;崇 尚秦 汉散 文 ,反对 生 素 片 ,虽 每 日一 粒 ,亦 可 养
世 的道理 。
六 朝 以来 的骈 俪 文风 ,因此 倡 导 身 。”试 一 下 ,确也 可起 到 补身
但 有一 点 应 当 明确 的是 ,这 革新 ,强 凋 文学 要 为 儒 学道 统 服 醒 脑 的 作 用 ,与 “ 生 素 ” 何 维 个 “ ”唯 一 不应 当包 括有 :禁 务 ,要求 言 这有 物 ,辞 必 己 出 。 道
■_
_■■■ _
《中国的品格》 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听前辈介绍了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国学底蕴,增强自我的企业适应能力。
于是急急去买了这本书,怀着崇敬之心去翻开书页。
只是一页,我就觉得不静静坐在书桌旁,一字一字去读,我不能从中学到什么。
何谓品格?或许我们都能解其一二。
何谓中国的品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动于这个词。
楼先生在书中将中国的品格定义为中国的文化,独有的不可复制的脉络与精神。
文字深入浅出,中国的文化精深博大,儒、释、道、医、艺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无一不是在释放他们各自的精粹。
但他们之间同时也千丝万缕,无不相通,儒法结合,由艺入道,由医见理,正如楼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是血肉丰满、神气十足。
文中以中国文化的何去何从开始,辩证地讲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别,本质上是类别的差异,西方讲究科学,而中国沉淀了数千年的历史,提炼出自己品格,自己的人文精神。
书中简述:“以人为本”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则是一种独到的人文思维。
一个国家一个品格,一个企业自然也有其独自的品格。
华夏人寿正在茁壮成长,华夏人践行“立信厚生尊道致远”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华夏员工我看到他“以人为本和谐兴司”的行动,不日前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快乐周末真人CS活动,其中有学有乐。
以小见大,这不就是华夏公司自我体悟的过程,通过实践,感悟事物的内在精神,并活学会用。
一次周末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如何团结协作,防守兼备,把握重点。
小侄子兴奋找我鉴赏他的画作,积极参加“情系华夏•携手未来”华夏人寿客服节活动,还要我为他拍照上传。
公司的画纸本就可爱生动,配上孩童稚趣的涂鸦,全家笑意盎然。
华夏在成长,孩子也在成长,这样携手共进,不正是社会社会人喜闻乐见的好事儿。
书中有一节为“知行合一”,文中的精意与韩德总在工作大会上的思想不谋而合。
把握知识的要点,并脚踏实地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知”只有真正落实到“行”,才能体现他的价值,发挥他最大的药用,补血养气,固本培元。
《中国的品格》 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中国的品格》读后感第一章:引言《中国的品格》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通过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品格特质以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引人入胜,让人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章:中国的文化传统本章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角度分析了中国国民的品格。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尊敬长辈和孝道,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和谐、敬业以及尊重传统的特点。
第三章:中国的历史背景本章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顾,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品格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中国国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的坚韧和勤劳的品格一直是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的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章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国民追求成功、创新和进步的品格特质。
第五章: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国的道德观念是中国国民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国民对道德价值的重视,尤其是诚信、友善和尊重他人的品格特点。
作者还对中国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道德困境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六章:中国的国家形象本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国民的品格特点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的影响。
中国国民的团结、勤劳和创造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本章还分析了中国国民形象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维护中国国民的品格。
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材料供参考:1、《中国的品格》书籍封面及摘要2、相关研究资料和论文3、相关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法律名词及注释:1、品格: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道德、道德观念、品德等方面的特点和品质。
2、诚信:指一个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传统:指一种习俗、风俗、观念等在血脉中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品格》读书笔记
《中国的品格》读书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儒、释、道三教每一教派都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儒家注重礼仪教化,强调人道和仁爱,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和家庭关系。
释家强调人性的净化,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超越,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管理依然有所启发。
道家则尊重天道的自然无为,这对于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三教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形成了“整体关联、动态平衡”以及“中”“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有所不同,中国文化认为,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和他人相互交织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和谐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尊重长辈,扶持弱者,追求共同利益。
这一理念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非常重要,它促使我们考虑集体福祉,而不仅仅是个人利益。
在家庭关系方面,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家庭被视为一个团结和谐的单元,亲情关系被视为不可分割的纽带。
这种价值观强调了孝道,鼓励子女尊重和关心父母,并在困难时互相支持。
中国文化还强调了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道德提升。
个体通过反思和内省,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改善自己的品质,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这种自我修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书中提到的经典文化典籍《三玄》、《四书》、《五经》等,被作者视为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必读书。
这些经典的共同特点是“述而不作”和“理念相同”,它们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
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使这些经典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近。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常识普及,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感和系统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
读完《中国的品格》,我深感了解历史对于理解当下和把握未来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经济领域和国际舞台上拥有真正的自信和认同。
包容的力量读《中国人的品格》有感
读《中国的品格》有感
——包容的精神
豪雅集团行政部李开心主任
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是什么让它这么富有生命力?翻读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品格》,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的品格》书中对儒、释、道、医、艺等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观点、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儒、释、道、医、艺几种不同的文化互不排斥且互相影响、互相融合。
与西方传统文化信仰唯一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包容并蓄,正如书中所讲,佛家思想传入中国吸收了传统道家的部分思想,儒家思想经过朱熹等人阐释吸收了佛家思想。
包容并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五千年而不衰。
包容并蓄,在当今也应当成为中国文化活力所在。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正是包容思想的体现。
相反有些守旧人士认为要固守传统,反对一切外来文化。
如大力呼吁在语言中应剔除外来语言,有网友嘲笑到“给我一个U盘不能说U盘,要说给我一个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器”。
包容,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不同的文化,要“和而不同”。
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共存共荣;包容,需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判断,不能全
盘西化,“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什么都是外国的好;
包容,不光是让国外文化进来,同时也是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相互交流,如孔子学院方兴未艾,美国人也过起了“春节”。
包容的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强大,影响力越来越广,中华民族要有宽广的胸襟迎接四面来风!。
读《中国的品格》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的品格》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中国的品格》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中国的品格》有感一纯因前几日的感冒拖延了《说文解字》的学习,一纯干脆先行拜读了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品格》一书。
本以为著名的北大教授是很学术派的老先生,结果我才把序言看了就两眼放光!楼先生的文风十分自然真实,用语也很平易近人,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真得多多感谢祝老师的推荐呢!《中国的品格》,关于这个书名,楼先生在序言里就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所谓品格,可以说是一种德行、一种格调……何谓‘中国的品格’?我想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
”一纯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很多,但我的学习目的始终围绕着“道”——中华文化中最本源的大道。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也希望能学习悟得大道,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进而影响周围人。
文化,其实也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悟道不深的时候就努力修身;像楼先生等前辈知识充沛了,则能著书兼济天下、传于后世。
楼先生以平实的笔调著《中国的品格》,讲述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他还希望“读者可以从中体悟什么是中国的品格”。
对于读者之一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幸运,也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幸运是指,在我这个眼光还短浅的年纪,能站在楼先生的肩膀上了解全局,补充很多不了解的方面。
比如,国人都知道“儒、释、道”三者是我国教化派别中最重要的,但是真正了解三家的人不多。
像我现在主业学儒,也未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儒家。
楼先生则用三篇分别对三家进行了脉络梳理,期间穿插了不少小知识,感觉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楼先生的文笔很平实亲切,甚至有些写作思路和我很相近,是以我常常读了上句很有感受,立刻写在旁边后,发现下句就和我的感想内容一致。
实在是出乎意料,楼先生是我目前读书读过最合拍的作者了!当然,读书读得再愉快,也还是得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咀嚼一下的。
张五常先生提倡的读书方法中就有这么一条:“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
中国品格2读后感
中国品格2读后感《中国的品格》这本书中的倡导,应该纳入“国学运动”的范畴当中。
作者从一次聊天中得到“用传统文化塑造民族品格”的灵感,通过8个“中国文化”讲座的形式阐述对中国的品格的理解和领悟,也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解读: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品格、内涵分析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以及中医等方面解构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了对传统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体制下的道德体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几年的国学热确实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但具体到应用中的还是很少。
更有甚者,部分国学讲座和书籍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过分拘泥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对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而是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转圈,仅仅起到了赚取眼球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兼容并包,中国的品格应该也是一种融合儒、道、释等百家之长,从鸦片战争近200年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用西方的理性解读中国的文化、阐释中国的品格,应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科上的细分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理性思维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利益和目标的追逐;但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贫富差距、环境恶化一直在威胁我们的生存,现在应该考虑重新回归我们的思维了。
或者说,应该重新拾起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反思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重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树立价值观。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它没有中断,传统文化主体仍保留至今,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主要由儒、释、道三教构成,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佛家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要除去贪嗔痴;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以个人的意愿去改造,强调自然无为。
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读《中国的品格》有感
树立中国文化主体意识——读《中国的品格》有感一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
近百年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使很多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撑。
否则,我们该如何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因此,我们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但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实际上都在面对着并处理着这个问题。
但遗憾的是,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中国人越来越少了。
因此,当我们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该回顾下百年来的经验教训。
近代中国一直在探讨救亡图存、使中国强大的道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向西方学习。
首先,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任务的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文明。
但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打破了人们的幻想。
于是著名的思想家严复总结到西方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靠的绝不仅仅是船坚利炮的器物文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
然后,“百日维新”出现了,但是它也很快失败了,它的失败说制度改革如果只停留在制度本身是不行的。
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却未能保持革命成果,最后被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系列的改革的失败促进人们进一步反思,人们发现是我们深层的思想意识里面有问题,改革一定要彻底地从思想观念上去改造,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酝酿、发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批判,宣扬民主与科学。
虽然一战后也有不少学者反思激烈批判传统过于片面化,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缺陷。
但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主流仍是向西化发展,有全盘西化的倾向。
虽然当时人们还未明确提出全盘西化,但人们心中就是这样想的。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品格》,哎呀,真是让我感触多多呀!一开始,我就被书里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给吸引住了。
感觉就像有个智慧的长者,拉着我的手,一点点给我展示中国品格的魅力。
比如说吧,书中提到的儒家思想,以前我就觉得那是些老掉牙的东西,可这次一读,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关于仁爱、礼义的观念,放在今天,还是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它教我们怎么去关心别人,怎么和人友好相处,这可太有用啦!还有道家的思想,以前总觉得是一种避世的态度,可读完才明白,那其实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让我们不要太逞强,要懂得知足和放松。
再说说中国的艺术,像书法、绘画、诗词,以前觉得就是好看好听,现在才知道,那里面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
每一笔每一划,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是我们心灵的表达。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好像重新认识了一遍咱们中国。
原来我们有这么深厚的底蕴,这么独特的品格。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读一读,好好感受一下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读《中国的品格》的感受哈!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啥特别的期待,就想着随便看看。
结果呢,越看越入迷,根本停不下来!书里讲的中国品格,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咱们中国的文化这么博大精深!像那个“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前我都没怎么仔细想过,读了之后才发现,这简直太妙了!它说的是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但依然能和谐相处。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也特别需要的嘛!还有关于“中庸”,以前总觉得是个不好理解的词,好像是让人走中间路线,没啥意思。
但楼宇烈先生一解释,我恍然大悟!这哪里是没个性,这是恰到好处,是一种平衡的智慧!说到中国的传统礼仪,那也是让我感触颇深。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那些礼仪繁琐,没必要。
可读完才知道,每一个礼仪动作、每一个规矩,背后都有着深深的含义,都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约束。
而且哦,书中提到的中医,那可真是咱们的国宝。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中国的品格》是著名作家胡适所著的一本书,它以“风骨、格调、能力”三个关键词来诠释中国的品格,探讨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首先,我被胡适对中国人风骨的描述所震撼。
他认为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历史上的中国人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挫折,但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自尊。
这种风骨体现在他们的坚忍和奋斗中,他们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勇往直前。
这种风骨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所在,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此外,书中关于中国人格调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胡适认为,中国人在品味和审美上存在着种种不足,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
他指出了许多现象和问题,如攀比、面子、功利主义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国人格调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对传统进行批判性思考,摒弃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水平,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最后,胡适对中国人能力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潜力和创造力,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集中等问题所致。
中国需要加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才能,为他们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中国的品格》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面临问题和挑战的著作。
胡适以自己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品格,启发我们思考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信中国人民拥有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挑战,努力追求真、善、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的品格》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中国的品格》有感一纯因前几日的感冒拖延了《说文解字》的学习,一纯干脆先行拜读了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品格》一书。
本以为著名的北大教授是很学术派的老先生,结果我才把序言看了就两眼放光!楼先生的文风十分自然真实,用语也很平易近人,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真得多多感谢祝老师的推荐呢!《中国的品格》,关于这个书名,楼先生在序言里就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所谓品格,可以说是一种德行、一种格调……何谓‘中国的品格’?我想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
”一纯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很多,但我的学习目的始终围绕着“道”——中华文化中最本源的大道。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也希望能学习悟得大道,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进而影响周围人。
文化,其实也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悟道不深的时候就努力修身;像楼先生等前辈知识充沛了,则能著书兼济天下、传于后世。
楼先生以平实的笔调著《中国的品格》,讲述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他还希望“读者可以从中体悟什么是中国的品格”。
对于读者之一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幸运,也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幸运是指,在我这个眼光还短浅的年纪,能站在楼先生的肩膀上了解全局,补充很多不了解的方面。
比如,国人都知道“儒、释、道”三者是我国教化派别中最重要的,但是真正了解三家的人不多。
像我现在主业学儒,也未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儒家。
楼先生则用三篇分别对三家进行了脉络梳理,期间穿插了不少小知识,感觉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楼先生的文笔很平实亲切,甚至有些写作思路和我很相近,是以我常常读了上句很有感受,立刻写在旁边后,发现下句就和我的感想内容一致。
实在是出乎意料,楼先生是我目前读书读过最合拍的作者了!当然,读书读得再愉快,也还是得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咀嚼一下的。
张五常先生提倡的读书方法中就有这么一条:“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
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
”受其影响,我将这种联系方法应用起来看《中国的品格》。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本书给了我思考空间的一个原因了。
我个人读书比较快速,因此一天内接收的知识容量偏大,此时就容易无法精准找到重点。
我现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读完书后给一点时间自己思考、咀嚼,不然读的书可能就失去意义了。
我尝试联系节与章、章与全书的关系,我发现楼先生很能展开叙述,同时他的架构也是极其稳固的,章节之间的过渡也是有联系的。
《中国的品格》自然是围绕着书名展开讲述的,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从历史的层面由远及近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致历程,并且着重于当下文化发展势态,以发问的形式狠狠敲醒当代中国人,篇末又附上“树立文化主体意识”的解决方案。
哪怕只是一篇的内容也是结构清晰、有头有尾,能阐述观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一针见血、犀利直白不含糊!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
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我们讲强势文化,说得坦率一点,就是美国文化。
”比起其他书籍文章含糊地说“某些国家”,我更欣赏这种坦率。
单单看第一篇就令我心神震荡。
如果说第一篇是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大致了解传统文化,那么第二篇就是直击传统文化核心,标题也清晰直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
这一篇回归到“人”这个单位上来——“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一个层面“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鬼神、财物的支配,我学习的儒家对人的要求即是如此;其另一层面强调的是礼乐教化、人文教育。
至此,前头留下的疑问——“何谓中国的品格?”就此得到解答。
我们仔细想想:这么好的人文精神,我们今天可有一丁半点的遗留?没有!经过内部文革的断层期,加上外来西化的严重侵害,属于我们本土的精神品格几乎消失殆尽了!现代不乏有人重度相信鬼神,更多人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社会也没有半点礼乐教化、乱象层出不穷,教育也是工厂式地批量生产考试机器。
中国传统的优秀品格去哪里了?所以,我很认可人文精神,我们要重拾我们的品格!具体上我们该怎么做呢?楼先生此人坦率并且务实,第二篇的内容放在一般的书上大概就是全书内容了,楼先生八篇的内容,用两篇深度剖析问题,剩余六篇全属于解决方法的范畴。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告诉我们想重拾文化就要从经典中的经典开始读起——对文化不了解又谈何重拾?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四书、五经共十二本经典是我们可以入手的对象。
然后,第四篇到第六篇则详细阐述儒释道三家的情况。
第七篇讲《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最后以《中医与中国文化》为结束。
楼先生之所以选择“中医”来作结尾是因为:“中医的自然治疗的理论基础在哪儿?首先是道家,然后是儒家,最后是佛家。
”楼先生认为中医是一个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剖面,“我们可以真正比较全面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最根本的东西,一些最精要的东西。
”可见楼先生在内容的安排上不是兴之所至,随随便便的。
由大局看自身,细细阐述后再进行归结,收放自如,章节与书的中心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其写作与文化的体系之完整令我敬佩!读完《中国的品格》,我想我不单单是知道了中国的品格,而且会更坚定地修炼自身、锻炼品格,期待自己能影响更多中国人重拾文化的品格。
虽然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理想,但是在读完《中国的品格》后,得以了解宏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想我现在好好学习经典,就是在向着理想迈进一步了!再次感谢祝老师的推荐!好书总能给人新启发!《天才锁匠》读后感他,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但他拥有天才的大脑,无论什么锁都挡不住他,除了他心中的那一把“锁”!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认为剧情很简单。
但我想错了,每一章都会让我有不一样的情感;每一次主人公开锁,我都会有不同的激动感;每一次主人公心中很烦躁的时候,我都会试着猜出下面的情节是什么样的。
在一开始读第一章的时候,还压根儿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慢慢的读下去就会略懂一些,等到读到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时候,就会开窍的。
当我读到第二章这样一段的时候,我愣住了:“我先伸出十指比一下,之后又伸出八根手指。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羡慕,嫉妒,恨半天,原因是一个还有四个月才成年的一个未成年人既然做了一件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不应该做的一件事,主要是为什么他有一颗天才大脑,而我没有。
在第五章时,他跟我们说了一个不应该说的东西:如何开锁!最主要是第七章,说的是主人公是如何在1996年到1999年这四年间学会开锁的。
当我读完全文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别提有多愉快了,这本书不但教会我如何开锁,最重要的是让我钦佩于那主人公那天才的大脑。
主人公“天才锁匠”叫做——麦可。
巴金家读后感800字(一)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
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内容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特别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
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
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
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
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
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
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
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
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
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
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
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可以说巴金的《家》是他对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记叙和讽刺。
这些便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
巴金家读后感800字(二)这次寒假,由于时间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说完全看懂摸清。
只能稍微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成都地区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代表传统封建的势力。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新的弟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笔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
另外,他还描写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
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
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