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鲁迅除了许广平这段师生恋之外,还有另一段不为人知的师生情
鲁迅除了许⼴平这段师⽣恋之外,还有另⼀段不为⼈知的师⽣情要读懂萧红与鲁迅先⽣的关系,必读她那篇著名的《回忆鲁迅先⽣》。
所有的⼈都承认,纪念鲁迅先⽣最好的⽂章出⾃萧红之⼿,只是因为,她从平视的⾓度,⽤平实的⽂笔,毫不炫技地素描了鲁迅。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萧红是民国四⼤才⼥之⼀,⼀⽣颠沛流离,历经坎坷,充满悲剧传奇⾊彩。
她在鲁迅的帮助下,在⽂学创作上取得重⼤成就,她短暂的⼀⽣和鲁迅有太多交集,在很⼤程度上,影响了她命运的轨迹,在她⽣命中占有重要位置。
萧红⾝世凄凉,幼年由于与继母交恶,只⾝出⾛北平。
后遭夫家解除婚约。
以后邂逅前未婚夫竟⼜与之同居怀孕,天可怜见,临近产⼦时⼜遭遗弃。
在这孤苦⽆助的时候,萧军出现了,她⽣命中另⼀个劫数来临了。
两⼈⽣活拮据困顿,相依为命。
期间两⼈也发表了⼀些⽂学作品,⾛上了创作之路,并频频参加⼀些抗⽇公演。
两萧合著的《跋涉》发表后,因⽂中宣传抗战,两萧被敌特通缉,被迫逃⾄青岛,期间萧红创作了⼩说《⽣死场》。
1934年两萧移居上海。
初⾄上海,两⼈穷困潦倒,幸得鲁迅夫妇及时出⼿相助,经常接济他们。
萧红⾃⼩失去家庭温暖,婚恋不顺,屡遭抛弃,尝尽⼈情冷暖,对于鲁迅夫妇的热忱⾃是感激不尽,与鲁迅来往密切,联系热络。
鲁迅是萧红⽂学上的⽼师。
他⾮常欣赏萧红的才华,对她评价甚⾼。
他悉⼼指导萧红,并亲⾃执笔为《⽣死场》作序。
《⽣死场》发表后获得巨⼤成功,萧红迅速成名。
萧红的成功离不开鲁迅的⿍⼒提携,对于鲁迅这位⽂学巨匠,萧红是⽆⽐敬仰和尊崇。
萧红性情刚正,同鲁迅相似,⾃⾝带有浓烈的反抗精神。
相似的性格,共同的志趣,使他们往来更频繁。
鲁迅还是萧红的精神导师。
与萧军的结合也并没有给萧红带来幸福。
萧军性情⽕躁,很情绪化。
两⼈时⽽爱得如漆似胶,时⽽⼤打出⾝,鸡⽝不宁。
孤苦⽆依的萧红也只有找鲁迅倾诉⼼中苦闷,在精神上更加依赖鲁迅。
萧红与鲁迅间有何绯闻往事
萧红与鲁迅间有何绯闻往事萧红与鲁迅间有何绯闻往事三个人,静静地站了一两秒,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1934的冬天,萧红二十三岁了。
两萧启程去上海正式拜见鲁迅,这是。
在上海,萧红焕发了更大的活力,遗憾的是,和萧军的关系变冷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和鲁迅有关,我也这么认为,———几乎一定是的!未必真的发生什么;也许是什么都发生了,“只是在心里”。
有一次她去鲁迅家里,一进门,什么话也不说,就咯咯笑了。
鲁迅问:“为什么笑呢?”她说:“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我想萧红最可贵的一点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朴和自然,她投向万物时如初生儿一般新鲜而好奇的那一瞥……两萧在上海待了不到两年,这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两年。
对于两萧来说,鲁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亲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萧红还是个女人,况且又那么年轻……起先,他们住在法租界,离鲁迅家很远,为了方便见面,他们就把房子换到鲁迅家附近了。
两萧常结伴来看鲁迅,每天都来……后来,就是萧红一个人来了。
萧红来到鲁迅的书房里,鲁迅也只是平常地问一句:“来啦?”萧红说:“来啦!”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萧红便和许先生一起做饭,包饺子,包韭菜合子……两个女人一起闲话,许广平告诉她她从前的往事,她在女师大念书,怎么做家庭教师……两个女人之间,大概是什么都知道了,但什么都不能说。
萧军开始打萧红,———当然了,这并不是第一次了,他是从青岛一路打过来的,越打越顺手,一直打到他们分手。
萧军打她总有太多的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据说是他外面有了女人,却又不跟萧红分手,大概他以为,他对她负有救世主一般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从哈尔滨的'汪洋里的一条船开始的,从此这个责任就深种在他们心里,一直到萧红将死,她还在念叨她的早已娶妻生子的萧三郎,几乎是,在她生命的每一个困苦关头,她都会想起他,想起自己被解救者的角色。
———萧军在上海的打她,也许另添了一个理由,但是这个理由他是绝不会说的,也许他心里就不愿意承认。
萧红和鲁迅到底有没有绯闻,为啥认识不到2年,就和男友分手了?
萧红和鲁迅到底有没有绯闻,为啥认识不到2年,就和男友分手了?在民国文人中,萧红是一个很另类的女作家,一生中和多个男人发生过关系,有人甚至说她一生离不开男人,但是没有真爱。
当时的圈子内,很多人认为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很不一般,那么他们有绯闻吗?为啥刚刚认识不到2年,萧红就和男友分手了?(鲁迅)1934年,萧红与萧军这对夫妻一道来到上海。
不久,他们就见到神交已久的鲁迅。
那年,萧红23岁,鲁迅53岁,大萧红整整30岁。
都说他俩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但是萧军却不这样认为。
萧红能深夜十二点还在鲁迅家聊天,可以跟许广平一起包饺子。
萧红与萧军吵架,她的倾述对象不是同为女人的许广平,而是鲁迅。
聊天聊得太晚了,鲁迅总要许广平送萧红回家,并叮嘱说要坐小汽车,还要许广平付车钱。
甚至连萧红扎头发的事,鲁迅也要过问。
这样的情谊显然已经超越了师生之谊。
萧红对鲁迅的私人生活也非常熟悉,以至于她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文字洋洋万言字。
鲁迅起先也很怠慢萧红。
萧红不美,那时也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很普通的一个女人,但是性格特别好。
在与鲁迅通信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
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
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
”通过两人的谈情骂俏,能够看出,两人已经超脱了普通朋友的关系。
与此同时,萧红也没白忙乎,要没有鲁迅的鼎力相助,她文学成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她之所以能在新中国的文学阵地上保有一席之地全仗着鲁迅这块金字招牌。
(萧军)萧军曾对有人挑明了鲁迅和萧红的关系,说他们的关系不正常。
也是因为这种原因,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萧红萧军分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平静,3个月后,也就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了。
萧军曾经提出了很多原因,用来证明鲁迅和萧红的关系不正常。
悲情萧红的深情文字:回忆鲁迅先生
悲情萧红的深情文字:回忆鲁迅先生《回忆鲁迅先生》。
这本书是萧红所写,书里有萧红情深谊重的感情,也是萧红作品里最经典温暖动人的一部。
写就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39年。
这一年,是萧红人生当中最为苦涩的阶段。
大环境是战火纷飞,个人感情一落千丈,身体和意志上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这时候,又恰逢鲁迅三周年祭。
萧红知道自己有的可写,但是没想到,回忆恩师的文章是在如此不堪的环境下。
但是也正因为此,她的这篇回忆才如此动人心弦,经历了时间的检阅,散发出不朽的光辉。
萧红在北碚我们可以再现一下当年的情景:复旦大学的才子姚奔在嘉陵江畔与萧红相遇,必然的,他一定非常想请萧红谈谈她心目当中的鲁迅先生。
这样的话题,曾有无数人向萧红提及,但是多被她一一回避。
那天,也许是悠悠的江水掀起了她的哀思,使她不愿意再回避这个刺痛她心弦的话题。
嘉陵江江边大树她沉思一会儿,平缓开口:“鲁迅先生的笑是明朗的,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也拿不住了。
”如此开场,鲁迅先生近在眼前,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便一泄千里。
静静流淌的嘉陵江水,记载了这个瘦弱女性的动人心弦。
鲁迅家上海大陆新村132弄九号同所有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同,萧红的这篇回忆,用的是自己独有的方式、特别的气场。
它描述的是1935年~1936年生活在上海大陆新村九号,鲁迅在家的真实样貌。
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横眉冷对,恰恰是我们没想到的俯首甘为。
井然有序的生活秩序,在鲁迅先生那儿,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涵养。
这种秩序感投影在他的为人处事、一举一动之中,就特别让萧红印象深刻并且难忘。
一个伟人的平凡小事,也更让我们觉得大有文章。
作为一个文人必要的认真与稳重,是鲁迅先生留给萧红的总体印象,也正是从这种感佩中,影响并改写了萧红的人生。
《回忆鲁迅先生》这本书,最突出的就是《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为了贴近萧红回忆时的语境与情绪,我们在编排上把握住了节奏,给人松弛有度之感。
书的颜色也比较清新,又略有萧红忧郁的气息,总体上,是一本“很萧红”的书。
萧红与鲁迅有“特殊关系”?曾引许广平不满
萧红与鲁迅有“特殊关系”?曾引许广平不满萧红是在鲁迅的引导下步入文坛并引起关注的,并且在生活中给予家人般的关照,有人认为萧红与鲁迅之间存在着男女情爱,事实到底如何?章海宁:“欲望的对象”想法太庸俗萧红会背诵鲁迅的很多作品,她内心深处崇拜鲁迅。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首先是鲁迅对萧红生活提供的帮助,但这种帮助是针对萧红和萧军两人的。
他俩穷得连喝粥的钱都没了,鲁迅和许广平一起给他俩钱。
鲁迅还经常介绍文学圈的朋友给二萧认识,请他们吃饭,家里随时向二萧开放。
二萧早期经常一起去鲁迅家聊天。
鲁迅单独给萧红只写过一封信,给萧军单独写的有二十三封,给二萧写过十九封。
如果说鲁迅跟萧红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不可能只写过一封信。
“鲁迅一般不单独给异性写信,不想让朋友觉得他对异性过度关注,单独给萧红写的那封信还是因为萧红受朋友之托想要鲁迅请他们吃饭,但他们不好意思,萧红胆大,说话没有忌讳,所以让她出面。
我们不能把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就想象成鲁迅对一名女子的特殊情感,这种说法是很荒唐的。
”萧红跟鲁迅有精神上的'纽带,他俩身上有共通的地方,鲁迅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后来家庭没落了;萧红出生于地主家庭,在当时也属于中产阶级,但后来家境日窘;两人的学历都不高,虽然鲁迅受过传统的教育,知识背景非常深厚,但他在日本学医时其实也就是中专学历,中专没毕业又转了文学;另外,他俩的身体都很病弱,还都是包办婚姻,相同的经历让他俩身上都有反抗传统专制文化的意识。
他们同样喜欢文学,都喜欢绘画,正因为他们俩身上有这么多共通点,聊天才能有共同的话题。
从两代文学家的角度来讲,鲁迅和萧红是父与女的关系;从两性的角度来讲,我不赞成把鲁迅想象成萧红欲望的对象,也不赞成把萧红想象成鲁迅欲望的对象,这种想法太庸俗。
有人说我拿出什么证据,我想反问,这种想象又有什么证据,没有任何证据!林贤治:许广平不满意萧红过分依赖鲁迅萧红像鲁迅一样,过早地蒙受了婚姻的创伤,而且患有肺病,身心严重受损。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但他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温馨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他与青年作家萧红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鲁迅和萧红在喝茶的时候,萧红问鲁迅:“你对将来是怎么看的?”鲁迅回答说:“将来也许会有好的将来,也许会有坏的将来,也许会有好坏交替的将来,将来是人可以预料的。
”然后他补充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行了,但你们还有将来。
”这番话让萧红感到很温暖,因为她相信鲁迅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鲁迅与他的母亲的关系。
鲁迅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经常写信问候她,并且不辞劳苦地照顾她。
有一次,鲁迅的母亲生病了,他特意请假回家看望她。
在陪伴母亲的几天里,他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且陪她聊天、读书。
这个故事展示了鲁迅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孝顺。
这些故事虽然不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展现了鲁迅生活中的温情和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钩沉丨鲁迅和萧红的友谊
钩沉⼁鲁迅和萧红的友谊鲁迅和萧红的友谊 1934年11⽉30⽇,萧红、萧军在内⼭书店与鲁迅第⼀次会⾯。
他们向鲁迅介绍了东北的⽃争情况和⾃⾝的遭遇,鲁迅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争局势以及⽂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
临别时,鲁迅让夫⼈许⼴平把萧红的书稿带回。
12⽉19⽇,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产⽣了⼀定的影响。
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持下结成“奴⾪社”,并出版了《奴⾪丛书》。
对这三个⼈的⽂学创作,鲁迅对萧红评价最⾼。
鲁迅并不是出于对萧红的偏爱,⽽是发现了萧红创作的才能与巨⼤的潜⼒。
他在为萧红《⽣死场》写序⾔时,抓住了书中“北⽅⼈民对于⽣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这个核⼼内容,对萧红⽂学创作的特点予以充分肯定:细致的观察、⼒透纸背的⽂笔、叙事和写景明丽。
可以说,鲁迅是萧红独特创作才华与价值的最早发现者与赏识者,这对萧红以后的创作道路与艺术成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当时,萧红收到鲁迅为《⽣死场》写的序⾔后,内⼼的激动与兴奋可想⽽知,她忍不住写信给鲁迅,感谢序⾔中的评介,同时也觉得过誉了,还提到书中的⼈物“王婆”可能写得有点“⿁⽓”,不太真实。
对此,鲁迅在回信中说:“那序⽂上,有⼀句‘叙事写景,胜于描写⼈物’,也并不是好话。
也可以解作描写⼈物并不怎么好。
因为作序⽂,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点。
⾄于⽼‘王婆’,我却不觉得怎么⿁⽓,这样的⼈物,南⽅的乡下也常有的。
安特夫的⼩说,还要写得怕⼈,我那《药》的末⼀段,就有些他的影响,⽐‘王婆’⿁⽓。
鲁迅不仅肯定萧红创作的长处,也指出其不⾜,激励着萧红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935年5⽉2⽇,鲁迅与许⼴平及海婴到萧红家去看望他们。
对萧红来说,这真是喜从天降,⽐什么都珍贵。
送⾛鲁迅后,她就⼀头扎进稿纸堆中勤奋写作,⼏乎是夜以继⽇,只⽤了10多天时间,就写了4l篇散⽂,即1936年8⽉结集出版韵《商市街》。
萧红和鲁迅:最爱待在鲁迅家,一待就一天,还专门为此搬家成邻居
萧红和鲁迅:最爱待在鲁迅家,一待就一天,还专门为此搬家成邻居女作家萧红命运多舛,飘摇不定了一生。
而如若谈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都绕不开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一个是她的人生恩师鲁迅,一个是曾救她于水火的萧军,最后一个则是她人生最后的归宿——端木蕻良。
这三个男人,在她短暂的一生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喜欢待在鲁迅家 1932年,萧红怀孕后遭遇汪恩甲背叛,一度孤立无援。
后得萧军的帮助下,暂时脱离了难堪的境地。
两人共同辗转多地生活两年后,搬去了上海。
在上海生活的两年期间,他们与鲁迅私交甚好。
而这两年,也是鲁迅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初去鲁迅家时,萧红有些害怕和拘谨。
鲁迅不仅是位大作家,还以严肃刻板的形象闻名。
但熟识鲁迅后,萧红很快没了拘束。
虽然与鲁迅年纪和阅历相差很大,但在他面前,萧红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
两人常常天南海北地聊天,而不觉时间的漫长。
后来,为了去鲁迅家方便,她和萧军从离鲁迅家很远的法租界,搬到了他家旁边。
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鲁迅在萧红心中,早已是如父亲般亲切的存在。
萧红经常到鲁迅家做客,有其他客人来访时,她还和许广平一起做饭,招待客人。
在鲁迅家,她经常一待就是一天,萧军也管不了她。
萧红很喜欢话家常,鲁迅不在时,就和经常在家的许广平说。
海婴也喜欢和萧红玩耍,因为他喜欢抓她留着两条小辫子。
而萧红也是知道进退的,她既不想耽误鲁迅的工作,也不想许广平有别的想法。
她再怎么喜欢鲁迅家,也只是一个外人。
二、家暴的萧军经过生活的蹉跎,萧红慢慢蜕去了曾经的娇弱和柔顺。
萧军虽然曾救她于水火中,却终不是良人。
生活在上海的两年期间,萧军的脾气越来越坏,并且开始对萧红家暴。
即使肉体遭受折磨,但在萧红心中,这依旧是快乐的两年。
她没有再过着以前那样饥饿和寒冷的日子。
有饭吃、有衣服穿,已经是她渴求的幸福了。
再且,这是她人生之中最安定的时光,即使很短暂。
而最重要的是,她还认识了鲁迅,可以与他朝夕相处。
鲁迅是她人生的导师,治愈了她受伤的感情和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一)《回忆鲁迅先生》赏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鲁迅在《生死场》序言中说:“当然,这只是一个素描、叙事和风景,比人物的描述要好。
然而,北方人民为生命而奋斗、为死亡而奋斗的力量往往是通过纸的背面;女性作家的仔细观察和离经叛道的写作,增添了许多光彩和新鲜感。
”事实上,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总结萧红的创作特点。
她有着普通女性作家所罕见的冷漠和力量,但她也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她的话语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不仅是萧红的父母,也是萧红的良师益友。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和钦佩,那种深沉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追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正是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并没有把鲁迅誉为“思想家、革命者和作家”,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的风格与《呼兰河传》相似。
它似乎是用字母写的,零散而杂乱,但精美的产品非常有趣。
阅读时,你应该仔细理解如何使用细节来表达人物的声音、面孔、思想和情感,以及文字下的深层感受。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
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
鲁迅与萧红的故事
鲁迅与萧红的故事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迅与萧红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鲁迅与萧红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有人却反对,说鲁迅暗恋萧红。
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恋,何以那般推荐萧红的作品,还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我对鲁迅的理解是,他对萧红仅止于喜欢,但还未至于暗恋。
在情感上,鲁迅基本上不追女人,原配太太是包办,他不喜欢,一辈子都对她很冷淡。
许广平成为鲁迅的夫人,也很费了些周折。
两人都同居了,鲁迅对外界还避嫌着他们的关系,称许广平是他的助手,如果朋友在他家撞见许广平,他就对人说,许广平是来帮他抄稿子的。
出去旅游,非要三人房,让友人陪睡。
仿佛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清白。
对于萧红,鲁迅有必要暗恋吗?但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帮助,就没有萧红的成名。
鲁迅起先也很怠慢萧红。
萧红不美,那时也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很普通的一个女人,但是性格特别好。
在与鲁迅通信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
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
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
”在婚后,许广平不但成了鲁迅事业上的助理,也是他生活上不可缺的伴侣。
但显然,他们之间缺失了一些情调。
许广平对鲁迅好得无可挑剔,但琐碎的生活让许广平不能分身,只是鲁迅的精神需求却不能因此停止。
鲁迅不说,但愈是不说,心内愈压抑。
除了把心内的火山用文字宣泄之外,在生活里,他也是需要有红颜知己的。
萧红的闯入,无疑给鲁迅幽闭的心打开一扇窗户。
萧红年轻单纯,又已婚。
这样,鲁迅与其交往没有负担,也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
萧红仰慕鲁迅,她对鲁迅的感情远远要大于鲁迅对她的感情。
在文人云集的民国,为何鲁迅最偏爱她?
在文人云集的民国,为何鲁迅最偏爱她?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而萧红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
萧红感情炽热,毕生追求自由和爱,生命中先后出现过五个男人,三次婚恋,两次失子。
一生历经艰险,颠沛流离。
爱恋过的表哥、未婚夫汪恩甲、文学伴侣萧军、丈夫端木蕻良都没能给她最终的幸福。
在萧红病重的最后时光,骆宾基陪在左右,但他们也只能错过,一代才女最终在31岁香消玉殒,临终遗愿是葬在鲁迅身旁,但未能实现。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呼兰河传》萧红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城的一个富裕家庭,但真正疼爱她的母亲和祖父在她幼年时就去世,萧红不得不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
而父亲为了摆脱她,早早为她定下亲事,对方是家境优渥门当户对的官二代汪恩甲。
但是萧红并不愿意接受这门包办婚姻,初中毕业后,她想去北平念高中,并提出要和汪家解除婚约,父亲震怒。
这时候,萧红和已婚的表哥陆哲舜暗生情愫,一起私奔到了北平念书。
萧红的抗婚出逃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呼兰城里也不胫而走。
在那个时代,这无异于重磅炸弹,绝对是惊世骇俗之举。
陆家人断绝了陆哲舜的经济来源,陆哲舜选择了对家庭妥协,而萧红也不情愿地回到了哈尔滨,随后被软禁家中。
1931年,在福昌号屯6个月的软禁生活后,萧红终于逃了出来,20岁的她从此断绝了和家中的联系。
在街头流浪了一个多月后,萧红找到了汪恩甲,并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开始和他同居。
同居七个月后,汪恩甲欠了一屁股债后抛下怀孕的萧红独自离去,不知所终。
萧红挺着大肚子住在阴暗肮脏的旅馆里,没有铺盖吃食,交不起房费,旅馆老板扬言要把她卖到妓院。
在她人生最黑暗的这段时间里,萧军出现了。
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
——萧红一个是被抛弃的贫困待产的女人,一个是一无所有的文艺穷酸小子,两人互相倾慕,抱团取暖。
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开始了文学创作。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
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
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
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
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
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
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
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
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
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
后来,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
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萧红看到鲁迅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萧红是鲁迅先生病重时的女学生,他曾经说,萧红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是鲁迅先生病重时的女学生,他曾经说,萧红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2022-11-16 10:51山东关注1936年,鲁迅先生病故。
临终前,鲁迅给老舍写信说道:“萧红离开之后,一直没给我来信,听说最近回上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然而,远在异国的萧红,几天后得知鲁迅去世后,痛哭道:“再也没有人像祖父那样疼我了。
”萧红怎么也没想到,三个月前的那一顿践行饭,居然是他与鲁迅的诀别,从此他们天各一方,永世不得相见。
萧红是鲁迅先生病重时的女学生,他曾经说,萧红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可以想象萧红在鲁迅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1934年,萧红和萧军带着小说《生死场》的手稿作为见面礼,来上海投奔鲁迅。
当时鲁迅的立场和处境非常艰难,不能直接与他们见面。
这让刚到上海的萧红和萧军生活上极度的艰难,每天全靠读鲁迅的信作为精神食粮来填饱肚子。
终于在两个月后。
鲁迅写信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们资助。
不久《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并一举成名,同时也奠定了萧红在文坛的地位。
鲁迅对青年作家的喜爱和帮助,让萧红和萧军非常感动。
因为当时鲁迅已经处于病重期间,每次他们登门到访,他都是强撑着身子来作陪。
萧红和萧军为了感谢鲁迅的帮助,就搬到了离鲁迅家很近的地方住下。
可没想到,萧军的这一次搬家,给萧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萧红心思细腻,他留意到鲁迅对北方凡事情有独尊,就时不时会送一些黑面包香肠之类的。
有时候,还要做一些北方的面食,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这些都是鲁迅爱吃的,只是由于鲁迅脾胃不好,许广平会限制他吃的数量。
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说道鲁迅先生爽朗的性格,每次到他家,老远就能听到鲁迅的笑声,虽然已经是重病在身,但他明朗的笑声,让人如沐春风,没有压抑,没有界限,相处起来特别融洽。
曾经有朋友说,鲁迅先生对待他们就像父亲一般的温暖,却激起了萧红强烈的反对。
她说:“世间没有那么好的父亲,应该说是量祖父一样的亲人。
”在萧红的心里,鲁迅对她的爱完全超出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那种爱,她只有在祖父在世时才享受过,没想到辗转这么多年,在鲁迅身上找回了这种感觉。
萧红和鲁迅先生友情的故事
萧红和鲁迅先生友情的故事介绍如下:
萧红和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两人之间的友情也是众所周知的。
萧红和鲁迅先生初次相识是在上海,当时萧红还是一位年轻的女学生,而鲁迅先生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他们之间的交往最初是在文学刊物《新青年》上,鲁迅先生经常发表文章,并对萧红的作品给予肯定和指导。
这段交往促使萧红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1928年,鲁迅先生与萧红在北京见面,他给了萧红很多指导和帮助,也表达了对她的欣赏和赞赏。
在那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萧红也成为了鲁迅先生的亲密朋友之一。
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信中写道:“现在最好的,是同志萧红”,表达了对她的赞赏和信任。
萧红和鲁迅先生的友谊也受到了时代的考验。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写作并不被看作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且萧红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但是,鲁迅先生一直支持和鼓励着她,并对她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萧红病重时,鲁迅先生也一直关注她的情况,帮助她处理出版事宜,并在她去世后为她写下了悼词。
萧红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友情是建立在彼此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彼此创作的认可上的。
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是文学交流和创作指导,更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交流。
他们的友情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一。
鲁迅与萧红鲜为人知的感情秘密
鲁迅与萧红鲜为人知的感情秘密萧红与鲁迅的交往始于青岛时期,当时萧红萧军住在青岛观象山,这对恋人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重要作品《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
然而小说写得怎么样?两人心中无数,于是写信向素未谋面的鲁迅先生求教,让二萧没有料到,先生回信了。
二萧到上海后,经常去鲁迅家里求教,鲁迅很喜欢这对有才华的东北夫妻,对漂亮、单纯、直率的萧红更是喜爱有加。
在萧红眼里,鲁迅就像黑龙江呼兰的爷爷,她常常在先生面前撒娇:“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回答说:“不漂亮。
你的裙子配得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也许因为二人都是文化名人,关于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情感故事传的沸沸扬扬。
萧红,是民国的女作家,悲剧色彩浓烈,同时与作家萧军、端木蕻良的坎坷的婚姻,为她蒙上了更加令人心痛、悲悯的彩色,仅活31岁就与世界告别,但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一直坚守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不忘初心,对文字的痴迷和坚守,令人尊敬!1935年的萧红出版了《生死场》一书,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即可引发文坛上巨大轰动,萧红更是一举成名,创造了属于自己写作生涯的黄金时代,这种秒冲文坛的节奏,怎么引发大众的关注呢?鲁迅先生,文坛大师,众人仰慕的大作家,他独特的个性,他不畏强暴的执笔对战文风,大民族精神,在文坛的地位至今都是屈指可数,1936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鲁迅先生,读者确实能从这些公开的交往中,也能看出点端倪!他们不仅是老师与学生,大师与作者的普通关系,他们彼此赏识和敬重应该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应该从道理上存在合理性,仅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鲁迅能为其写序,那就说明对萧红这位女作家,鲁迅先生是欣赏的,爱慕的。
萧红一直体弱多病、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让萧红一直都有一种被悲剧的笼罩的色彩,忧郁、病态、疾苦,最容6易引发大家的怜悯之心,鲁迅先生,文坛大师,众人敬仰,的能够得到鲁迅先生的专业指点和青睐,那对一位专业作者来讲是莫大的荣耀,而鲁迅也欣赏萧红的大胆、勇敢和个性,鲁迅先生走后,萧红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在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时,萧红还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鲁迅先生对萧红的评价是: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萧红与鲁迅,有“不正常关系”?50多年后,知情者陆续澄清流言
萧红与鲁迅,有“不正常关系”?50多年后,知情者陆续澄清流言鲁迅与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见天份的两位作家。
他们二人,一为“民族脊梁”,一为“文学洛神”,在那个鱼烂土崩的年代,机缘巧合而成为师生,且有着如父如女般的感人情谊。
鲁迅(王志文饰)与萧红(汤唯饰)这对师生的交往,一切都光明正大暗室不欺,也丝毫没有暧昧越矩之处,这是现存所有材料文献都能佐证清楚的。
鲁迅之于萧红,正如胡适之于张爱玲,这两段“异性忘年交”佳话,过去是文化界人所共知的美谈,世人叹息空凄然之外多无别话,不会拿去作庸俗化解读。
张爱玲的《忆胡适之》、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也偏爱为悼师类最好的文章。
男女师生,总会引无聊之人想入非非,是从清代袁枚那就开始的“花边传统”。
而鲁萧故事,长达数十年间,实不曾有人不怀好意地大做文章,即便是他们誓不两立的论敌,只因事情本身就无暗角。
这段师生缘,是连娱乐圈人士都感触在怀的:话说1980年代末,在某次访谈中,歌手邓丽君就说读过萧红。
记者问,是看了《生死场》吗?邓丽君回答,是读过《回忆鲁迅先生》。
邓丽君.1953-1995她接着说,“我过去不了解鲁迅,看了萧红的文章后,才读鲁迅的作品”,并连称钦佩世间如此纯粹的恩情。
鲁迅与萧红的“绯闻”,是1990年后才渐闻于人口的。
那时起,舆论开始松弛,集体心理有意逆反情绪似的,“黑鲁迅”、“消费萧红”遂成为一股新时尚。
1930年代后期的鲁迅,与二萧结识时期什么“鲁迅从不骂日本人”、什么“萧红与她的9个情人”,各种信马由缰的地摊级狗血八卦不断在炮制生产,弄得黄埃蔽天尘土飞扬。
男女绯闻永远是最具攻击力的,社会上也传出一种说法,认为鲁萧压根“不太正常”,是男女爱欲存乎其间,师生关系无非打掩护而已,乃至不惜歪曲。
比如萧红遗物有30余枚红豆,多年来都被曲解为鲁迅的“私相授受”。
可实情是1936年7月15日,萧红因情伤避走日本,周家特设送行家宴后许广平转送萧红的,意在慰其思乡之渴。
名人故事——萧红与鲁迅
名人故事——萧红与鲁迅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
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
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
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
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
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
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
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
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着名左翼作家之林。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
鲁迅与萧红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
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
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来流浪生活给打击得已经有点冰冷了。
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
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
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
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
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
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都看到她前进的奔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鲁迅与萧红
鲁迅与萧红人物鲁迅与萧红文/墨吟图:萧红雕像鲁迅对于萧红(1911-1942)慈父般的关怀,在文坛一向传为美谈。
1934年11月,萧军、萧红从关外来到上海投奔鲁迅。
他们是文学青年,也是一对情侣,初次见面,鲁迅听说他们已身无分文,就借钱给他们安顿生活,并立即把他们的小说予以发表,介绍上海文艺界人士与他们交往,还将他们的作品向美国朋友史沫特莱和斯诺推荐,以扩大国际影响。
当萧红的新作《生死场》因未能通过检查而不许出版时,鲁迅便以“奴隶社”的名义自费出版,还亲自写了序言。
凡此种种,都令二萧十分感动。
尤其是萧红,更是对鲁迅充满了崇敬,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
为了便于及时向鲁迅求教,1936年3月二萧决定把家搬到北四川路永乐里,距离鲁迅居所大陆新村就很近了。
从此萧红就成了鲁迅家的常客,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
她经常为鲁迅家包饺子,煎葱油饼,因鲁迅多年在北京生活,对北方食品很喜欢吃。
鲁迅看重萧红的才气,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不但经常留她吃饭,还带着她与家人一起看电影。
其时鲁迅已经病重,虽然萧红频繁拜访难免会影响鲁迅的工作和休息,但也给病中鲁迅带来不少欢快。
萧红幼年丧父,渴望父爱。
结识鲁迅,她有一种找回父亲的感觉。
她直率地向鲁迅提问:“先生对青年的态度,是父性还是母性的?”鲁迅回答说:“我想,我对青年的态度,是'母性’的吧!”鲁迅的回答,也许出乎萧红的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萧红从鲁迅那里所感受到的,没有想象中父亲般的严厉,而是母亲般的慈祥和智者的深邃。
萧红曾写信请求鲁迅用教鞭打她,鲁迅复信说:“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萧军曾用名刘吟飞,故鲁迅称萧红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从前的塾师,学生背不出书就打手心,但愈打愈背不出,我以为还是不要催好。
如果胖得像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
”又说:“我看你们现在这种焦躁的心情,不可使它发展起来,最好是常到外面去走走。
看看社会的情形,以及各种人们的脸。
”字里行间透露出慈母般的爱和老师对于学生的谆谆教导。
萧红曾谈鲁迅:他像祖父一样
萧红曾谈鲁迅:他像祖父一样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
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
如果可以,此后的种种最好能从她生命中挖去,然后一切全留在现在,留在这里。
在这里,她喜欢听到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看着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
她喜欢与先生聊天,一聊聊到十二点电车也没了,然后许先生送她坐小汽车回去。
她喜欢与海婴挤在小车里,与先生一家逛公园看电影。
她喜欢陪许先生编织毛衣,剪裁缝纫,听鲁迅讲鬼故事。
她把这里当成了她祖父的后花园。
无疑,鲁迅是宠她的,把她当作孩子一样宠。
鲁迅在病入膏肓时还惦记着她的瘦,他帮助过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数不清,而关心到宠爱的地步的,也只有她。
他大力推荐她的作品,为她写序,找人给她写后记,如数家珍地评点她的小说。
萧红之所以名扬天下,与鲁迅的激赏有很大关系。
……在上海的岁月,正是与萧军决裂的时期,她太冷了,跑到鲁迅家,实是取暖。
鲁迅也确实喜爱这位孩子气十足的俏太太,将她介绍给上海文坛的宿将,巧妙运作出版了《生死场》。
可以说,没有鲁迅的帮助,萧红能不能从绝望中站起来,很难说。
萧军不仅背叛了她,且轻视她的才华,认为她的小说平平,散文也没有结构,文章读起来絮絮的,一如小女孩坐在外婆家的门槛上喃喃自语。
是鲁迅给了她最后的温暖,是温情,而不是爱情。
或许萧红误读了先生的情谊,也或者我们误读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937年春,萧红在北平疗伤,与女友李洁吾谈心,李洁吾后来回忆:“1937年她从上海来北京看我的时候,偶然之间我们谈到了父亲,我说:'鲁迅先生待你们,真像慈父一样哪!’她马上说:“不对!应该说像祖父一样,没有那么好的父亲!”原来她对鲁迅,有着索求祖父溺爱的隐秘,所以她跑得那么勤,撒着与身份不相称的娇,写着细如绢丝的文字,让后人揣测不已。
而鲁迅对她的喜爱亦好解释,莱蒙托夫有一句诗:我深深地被你吸引/并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为我那渐渐逝去的青春……(摘自《鲁迅的圈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好作文是每个学生必须的能力,也是拥有好文笔的基础。
能在语文得分中夺得先机,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内涵,如何写好作文呢?以下文章“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由为您提供灵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
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
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
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
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
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
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
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
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着名左翼作家之林。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
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
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
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
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
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
后来,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
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萧红看到鲁迅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1936年夏,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去东京疗养。
临行前的7月15日,鲁迅支撑着病重的身体,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烧菜。
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
”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6年10月21日,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
为此,她写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回国后,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
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
同时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与感激之情。
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悲痛,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
1942年1月22日,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友骆宾基说:“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里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
”
为你推荐的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作文 | 励志故事 | 寓言故事 | 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