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底层写作”中的“苦难崇拜”倾向
当下底层写作的现状和困境
囊
i i { }
(
当下底层 写作 的现状 和 困境
莫 蕾
自 20 0 4年 曹 征 路 的 《 儿 》发 表 以来 , 章 中对 国企 改制 那 文
中 的下 岗工 人 苦 难 的 极度 描 写 , 起 了一 股 以底 层 为描 写对 象 引
的 潮 流 , 具 有 了一 定 的规 模 。 此 同 时 , 学 界 对 其 讨 论和 批 并 与 文 评 也 相 伴 而 生 。而 底 层 文 学 也 因其 自身 的 弊 端 走 得 坎 坷 不 易 。 今 天 , 层 的 存 在 已是 不 争 的事 实 ,底 层 是 否 能 摆 脱 被 言 说 的 底 命 运 和 底 层 文 学 的发 展 与 前 进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 何 表 述 底 层 如 与 底 层 怎 样 被 表 述 也 牵 动 着 批 评 家 的 视 野 。但 是 , 层 文 学 在 底 目前 正 陷 入 某 种 困境 之 中 , 其 自身 来 看 , 层 “ 学 企 图表 述 从 底 文 底 层 经 验 , 是 , 为 知 识 分 子 的 作 家 无 法 进 入 底 层 , 象 和 体 但 身 想 验 底 层 , 用 底 层 所 熟 悉 的语 言 形 式 ” … 以 , 运 。所 当下 只 有 明 白地 昭 示 出 底 层 的 现 状 , 积 极 地 分 析 突 破 困 境 的 方 法 与 出路 是 当 并
歌 里 唱 到 的 “ 们 工 人 有 力 量 ” 他 们挥 汗 如 歌 , 造 了 中 国 的 咱 , 创 很多奇迹和财 富, 由此 可 以 想 见 工 人 兄 弟 们 也 曾荣 耀 过 。 而 如
今 工 人 却 被 社 会 的 阶层 划 分 为 “ 领 ” 是最 苦 最 累 的 行 业 , 蓝 , 并 且 经 过 国家 体 制 的 改 革 ,许 多 工 厂 的 工 人 纷 纷 下 岗 ,他 们 很 多 都需要对 生活进行重新选择 ,他们生活 的窘迫 以及无 可奈何、 焦 躁 的 心 理 成 为作 家 描 写 的 对 象 。 如 被 认 为 是 “ 层 写 作 ” 正 底 的 代 表 作 曹 征 路 的 小说 《 儿 》 就 是 一 部 描 写 工 人 面 对 突 如 其 来 那 , 的 变 化 并 进 行 选 择 的 力 作 。 部 小 说 写 了产 业 工 人 曾经 的辉 煌 这 与 荣 耀 , 主 要 的是 突 出这 些 工 人 在 势 不 可 当 的体 制 变 革 之 下 最
论接受视域下的底层文学苦难叙事
[ 收稿 日期 ]0 2—0 21 4—1 8 [ 金项 目] 基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 目( 目编号 X S 1 0 。 项 Y K11 ) [ 作者简介] 王东凯 (9 0一) 男 , 18 , 甘肃宁县人 , 陇东学 院教育学 院讲师 , 文学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教学与研究。
岭 血 案 》的 面 世 , 于 底 层 的 创 作 与 研 讨 更 关
是 让 “底 层 文 学 ”的 概 念 Jc 光 芒 。 描 写 ,放
三 轮 车 却 被 保 安 无 辜 殴 打 。 《我 们 的 路 》
中 春 妹 的 被 骗 、 兵 的 死 、 钱 被 扣 、1 贺 工 2 2人
伸 向底 层 。 由于 底 层 很 少 或 基 本 不 占有 组
被 烧 伤 致 死 , 婆 又 瘫 痪 在 床 ,自 己 成 了 下 婆 岗工 人 , 了 生 计 好 不 容 易 爱 上 的 那 个 人 为
织资 源 、 济 资 源 、 化资 源 , 经 文
’ 以 他 所
又 偏 偏 是 个 无 赖 … … 所 有 倒 霉 的 事 都 轮 到
掉 了 勘 察 队所 有 的 人 , 后 杀 红 眼 的九 财 最
舛 的 人 物 最 终 走 上 毁 灭 道 路 , 惜 采 用 叠 不 加 式 的 方 法 叙 述 苦 难 , 种 种 意 想 不 到 的 将 不 幸 与 灾 难 降 临 到 作 品 主 人 公 身 上 , 至 甚
叔 连 我 也 不 放 过 。 其 中 九 财 叔 连 杀 七 人 的
采 用 极 端化 的充 满 血 腥 味 的场 面 来 渲 染 苦
新 世 纪 以来 , “底 层 叙 事 ”成 为 当 代 文 坛 极 具 影 响 力 的 文 学 现 象 ,由 于 他 关 注 现 实 , 当 下 生 活 的 紧 密 联 系 , 到 作 家 、 与 受 读 者 f 至 评 论 家 的 欢 迎 。 特 别 是 2 0 年 以 5 0 4
从苦难主题看底层文学的深化
名家论坛从苦难主题看底层文学的深化贺绍俊贺绍俊:195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小说选刊 主编。
长年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主要著作有 文学批评学 (与人合著)、 铁凝评传 、 还在文化荆棘地 、 鲁迅与读书 、 伊甸园的困惑文学中的性爱描写 等,发表论文近百万字。
底层写作在这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底层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
翻检这几年的小说作品,可以发现,在当年比较有影响的作品中,底层文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底层文学的兴起,也带来了文学批评的热闹,这些年来每每引起文学批评的热烈讨论的作品几乎都是底层小说。
但有关底层文学的批评大多都是从社会学或政治思想角度来进行的,人们基本上注重的是底层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所表达的道德价值判断,很少有从文学性的角度对这些年的底层文学进行总结。
相反,倒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底层文学缺乏文学性,缺乏艺术质量。
这种意见持续地表达出来,以至于都成为了一条真理,仿佛只要涉足底层文学,你就不得不牺牲文学性,你就不能去讲究艺术质量。
我听到有人这样去为底层文学辩解,说是底层文学反映的底层生活不可能是精致的,你能要求作家以精致的方式去表现吗?底层文学是粗砺的,粗砺恰是底层目前的处境。
这样的辩解也许是为了反击有关底层文学缺乏艺术质量的批评,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反击不仅没有力量,而且反而击伤了自己。
因为艺术质量不等同于精致,粗砺的风格同样会有艺术高下的区分。
问题在于,如果底层文学是粗砺的,它是不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粗砺。
在所有的批评中,惟有一位来自我国台湾的作家坚定地为底层文学的艺术质量辩解,这位台湾作家就是陈映真。
他是在内地文学界讨论 那儿 的时候表达他的不同意见的。
他发现内地的批评家在肯定 那儿 的思想价值时往往对其艺术水平评价不高,他认为这样一种批评思路其实是根源于对左翼文学的误解。
论底层写作的现实主义品格
精英集 团 的现代 化 ,居于 金字塔 地段 的精英群体 日渐形成 对社会 利益 、 资源与机会 的垄断 , 并开始 公然 的对其他阶层进行掠夺 。” 知 识分 子 “ 了少 数加入或 依附社 除 会精 英集 团的知识权贵 ,这一 阶 层在 总体上 已经丧失 了 18 年代 90 所拥 有的社会地 位。” 近年来现 “ 代化 的逻辑 与后 果充分显 现后所 出现 的社会危机 ,却使更 多的知 识分 子对 当代 的社会状况 、制度
了知 识 分 子 的焦 虑 感 和 知 识 分 子 特 有 的 人 文 立 场 。 在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 现 代 化 已成 少 数 社 会 “
下 岗工人 为最 突出 的底 层人社 会 状 况 引 起媒 体 的关 注 , 弱 势 群 “ 体 ” 底 层 苦 难 ” “ 业 ” “ 困 “ 、失 、贫 生 ”等 成 为报 刊媒 体 的热 点 , 而 “ 建设 和谐 社 会 ” “ 农 问题 ” 、三 等 也成 为政府报告 的主题 。在这 样 的社会 背景下 ,关 注现 实 的作 家 们 , 目光投 向底层 , 把 创作 了一 批 描写 和表现底层 生活状 况 的文 学 作品 , 被称 为“ 底层写作” 。
一
底 层生活做 了大 量的报道 ,农 民 工 年终 的 白条子 、下 岗工 人 的医 药 费 、黑砖 窑 中工人 的悲惨 遭 遇 等 等 在社 会 中 引起 很大 的反 响。 作 家们 除了 自己对 社会 生活 的体 验、 对现实 生活的关 注外 , 闻媒 新 体 的 报 道 给 了 他 们 很 多 写 作 材 料 。但是 , 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底
( 阶级 的差距和 冲突 、社会秩序 、 伦理秩序 的丧失 ) 。随着知识分子 阶层 自身社会 经济 、政治 地位 的
论“底层叙事”中的“受难农民”形象塑造
※2 0 1 2年教 育 部 人文 社 会 科 学研 究 青 年基 金 项 目“ 海 峡两 岸 社会 转 型 期 乡村 叙 事 比较 ” ( 1 2 Y J C 7 5 1 0 4 5 ) 阶 段性 成 果 。第 十 五批 博 士 后 科 学基 金 面 上 资 助项 目“ 近 二 十年 中 国乡 村 小说 叙 事 新变 探 析 ” ( 2 0 1 1 M5 0 1 1 8 3 ) 研 究成 果 。 ①孙立平: 《 断裂 — —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的 中 国社 会》 第6 3 、 6 8页 ,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版 社 2 0 0 3年 版 。 ②南帆: 《 底层 : 表 述 与被 表 述》 , 《 福 建 论 坛) ) 2 0 0 6年 第 2期 。
对“ 受 难 农 民” 形象 来 说 , “ 贫 困” 及 其造 成 的身 体 性疼 痛 , 显 然 是最 为 醒 目的 。在 “ 组 织” ( 政治) 、 “ 经济” 和“ 文化” 三 大 资源 匮 乏 构成 的生 存 困境 中 , 经 济 资源 的匮 乏对 底 层 而 言 是最 根 本 的 , 因为 它关 乎 的是“ 第 一 生存 要 义 ” 。
3 2参
2 0 1 3 年 第3 期
其 实 早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后 期 , 就 有人 针 对 2 O世 纪 8 0年代 乡村 小 说叙 事 ( “ 寻 根 文学” 、 “ 先锋文学” 的乡村 书 写 ) 那 种 单 一 而抽 象 的文 化视 域 疾 呼 : “ 处于 世 纪之 交 的农 村 题材小说, 应 该 有 一个 总主 题 、 主旋 律 , 那 就 是 中 国农村 从农 业 文 明 向现 代 工业 文 明蜕 变 的艰 难 历程 。 ” ④ 然而表现这一“ 总 主题 ” , 首 先 需 要对 时代 历 史有 一 种 宏观 的把 握 , 更 进 一 步、 更具 体 地 说 , 就 是要 对 时 代和 历 史 主 体之 一— — 农 民— — 的历 史 地位 和 命 运有 一 种 宏 观 的把 握 : 农 民乃 是 ( 且一 直 都 是 ) 中 国现代 化转 型 之痛 的最 主 要 的 承担 者 。在 这 样 一 个 总体 性 的社 会 历 史 前提 下 认 识“ 贫穷” 和“ 苦难” 的重 新 出场 , 才 不 至于 出现 太大 的偏 差 : 它
论史铁生创作的苦难意识
论史铁生创作的苦难意识摘要: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
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
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
a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
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史铁生残疾苦难意识爱信心一、残疾与史铁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残疾”的:“肢体器官的缺陷,或生理机能的障碍。
”①一个健康人说到“残疾”,或许除了同情之外,难有其它想法。
如果让史铁生来说,肯定会有诸多感慨。
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残疾人。
这是一份关于他的人生轨迹的简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北京清华大学附中六七届初中毕业生。
三分的虔诚,七分的好奇使他跟随上山下乡的潮流,于1969年1月16日到陕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
他干了三个月农活后,因腰腿疼痛便回到北京治疗,两个月后疼痛消除了,但没诊断出什么大毛病,随后又回到关家庄,队干部为了照顾他,给他安排他喂牛的活儿。
到1971年10月,史铁生又因腰腿疼痛,回北京并住进友谊医院,直到1973年6月他才出院。
其结果是,下肢彻底瘫痪并坐上轮椅。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一份临时工。
1987年,史铁生又患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
②显然,史铁生的残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横祸”。
这种心灵上遭受的痛苦是非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用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小孩子正吃着自己最爱的食物,突然被人横空夺走,又无法要回来。
其心中的痛恨、无奈,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借哭宣泄而出,那痛快的哭,有时能有满意的结果(外力屈服于哭了,还给他),有时只能是作最后的手段耍一下赖(除了哭得声嘶力竭,其他一无所有)。
当然,史铁生面对瘫痪的结果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他明白个中道理(大男子汉即便是死也不能哭)。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主题。
尽管余华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
○1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2然而余华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厌倦。
从1985年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九十年代转型之后的三部长篇,“苦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
在余华的八十年代先锋小说里,“苦难”主要以形式上的暴力和宿命来呈现的,死亡、血腥、杀戮充斥其中,每个人如小说篇名一样“难逃劫数”,宿命所归。
而九十年代的作品正如余华自己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着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眼光看待世界。
○3在三部长篇中,余华不仅叙述手法有了改变,对于“苦难”余华多了一层悲悯的情怀,不再以冷漠的叙事手法剖析现实(指其以前的先锋小说)。
其实,对于“苦难”,写作时间相隔很短的《活着》(1992年)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所蕴含的意义个人觉得也不尽相同。
本人想在此尝试做些简单分析。
一忍耐苦难《活着》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小说,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随后又经历各种动荡,面对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直至只剩下自己一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苦难余华为福贵(或说是主人公自己)找到了面对苦难的办法—忍耐。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4文中最后,福贵就是这样,如陪伴他的老牛一样忍耐一切苦难,为活着而活着。
在这里,余华面对世间的苦难是同情的,没有愤怒,没有敌视(跟先锋时期的很不同),所以福贵面对家珍的病,有庆的死,凤霞的不幸,有根的撑死,女婿的压死,他没有挣扎,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唯有忍受,此外默默流下眼泪(余华觉得《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这种忍耐在某种程度上是感人的,包含了余华的同情,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超脱”.二挣扎苦难《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相较于余华以前小说格外不同,无论是其对话模式还是带有音乐上重复的节奏和江浙腔调,都带给小说一个特点—幽默,如果加上文中主人公那一次次面对的苦难的话,就是黑色幽默。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路遥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极富影响力的大师级作家,其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变化和人民的生存状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路遥经常将苦难作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其小说中鲜明地表达了苦难意识。
苦难是路遥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其背后是对中国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生存的思考。
在《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从小丧失母亲,与生活苦难不断地斗争。
他目睹父亲因赋闲而萎靡不振,面对社会不公和命运的束缚,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信念。
路遥通过描写孙少平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人们对于苦难的认知塑造得十分深刻。
孙少平的遭遇,展示出了当代中国人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坚忍和顽强。
在《长河》一书中,路遥将时间的长流和恢宏的河流比喻为历史的洪流。
主人公谢长发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追逐,最终得到了自由和解放。
这是一部充满辽阔的历史感的作品,它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涉及到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苦难,同时又展示了人们在经受苦难后的意识和人生观的变化。
在如此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苦难和人性的挣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路遥小说中对苦难问题的深刻思考。
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不仅表现在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抒发上,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为人们带来了现实的勉励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改进,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无数人因各种原因而遭受苦难,没有获得应有的机会和保护。
路遥的小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解决办法的方法,即用人性和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苦难,勇敢地寻求自由和幸福。
在总体上,路遥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清晰的写作和流畅的叙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他的小说充满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广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能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并为此获得启示和帮助。
路遥的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和当代生存状态的体现。
关于苦难的不同观点作文
关于苦难的不同观点作文
人生在世,谁能躲开苦难这玩意儿?有人觉得苦难是恶魔,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有人却觉得苦难是个宝,能让人变得更强更牛。
今天咱就来聊聊关于苦难的这些不同看法。
先说说那些把苦难当成恶魔的人。
他们觉得苦难就像一场噩梦,一旦遇上,生活就全乱套了。
比如说,失业了,没了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心里那叫一个苦啊!或者生了大病,身体遭罪,钱包也瘪了,这不是恶魔是什么?在他们眼里,苦难就是专门来捣乱、破坏幸福的,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可还有另一拨人,他们把苦难当成宝贝。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们觉得每一次苦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好比学走路的时候摔了无数次跤,疼是疼,但最后学会了稳稳当当地走,这苦难不就有价值了吗?再比如说,创业失败了,亏了不少钱,但从中吸取了教训,积累了经验,下次创业说不定就成功了。
对他们来说,苦难就像一块磨刀石,能把自己磨得更锋利。
其实吧,我觉得苦难这东西,既不是纯粹的恶魔,也不是绝对的宝贝。
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看咱怎么对待它。
要是一遇到苦难就哭天喊地,自暴自弃,那它肯定就变成恶魔,把咱往沟里带。
可要是咱能咬咬牙,挺一挺,从中学点东西,长点本事,那它说不定就能变成咱人生路上的助力器。
所以啊,别一听到苦难就吓得腿软,也别盲目地觉得它有多好。
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说不定就能把苦难这个“刺头”给收拾得服服帖帖,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
不知道您对苦难是啥看法呢?。
底层写作的爱与痛——吕翼小说侧论
吕翼的故 乡是地处滇东北的云南昭通 , 这里因为所处 地理位置偏远 , 属于云南比较贫困的地区。但是 , 历史上昭 通却又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 , 有丰厚 的文化积淀。上个
上的公章、 红头文件便可以把村 民的一切置于 自己的统治 之下, 甚至可以说出“ 你的羊在我的文件里” 这样的话 。 而村民在权力面前却只有以卑微的姿态, 才能得到些 许的利益。于是代表着这套秩序的公章的丢失 , 也就成了
杨树 村 的一 件 大 事 , 转 甚至 以找 不 到 公 章 , “ ” 全 老 要 剁 掉 村 人 的手指 来威 胁人 。虽然 村民 在权 力面 前 也可 用 放肆 的 语 言表 达 自己 内心的 不满 , 是也 就仅 仅限 于 语言 为 止 , 但 他 们 不可 能有 更 多 的 反抗 。“ 来 顺 受 ” 逆 已经 成 为 一 些 底 层
曩
底 层 写 作 的 爱 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生于 乡村的吕翼 , 在成长中经历过贫穷与苦难 , 也经 历过对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 , 他曾经 非常渴望逃离 乡土融入城市 。但在城市的喧哗声中, 他又 发现 乡土才是灵魂的依托 之所 , 天然地拒绝欲望城市对灵
魂的“ 异化 ” “ 抑 ” 和 压 。就 像 很 多 “ 根 ” 家所 经 历 过 的 寻 作
世纪 八 、 九十年 代起 , 块土 地上 崛起 一个 有 影响 的 作家 群 这 体— — 昭 通作 家 群 。 吕翼 属于 这 个 群 体 的后 起 之 秀 , 已经
关于 “ 底层” 的写作方向。20 0 6年 ,北京文学 ・ 《 中篇小说 月报》 曾经举办了一场 “ 底层与文学”研讨会 , 会上作家 和评论家们各抒己见 , 虽然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 , 但却从不
最新-接受视域下底层文学苦难叙事 精品
接受视域下底层文学苦难叙事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成为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现象,由于他关注现实,与当下生活的紧密联系,受到作家、读者乃至评论家的欢迎。
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曹征路的《那儿》、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的面世,关于底层的创作与研讨更是让底层文学的概念大放光芒。
描写底层生活的作家竞相涌现,有罗伟章、陈应松、尤凤伟、刘庆邦、王祥夫等,甚至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贾平凹、迟子建等也将笔触伸向底层。
由于底层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1]47所以他们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被他者言说。
因此在作家的代言、媒体的宣扬与底层读者期待视野中出现了不同的底层形象。
一、底层文学中的底层人物叙事底层文学中的底层人物大都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作家似乎带有苦难焦虑症式的心态认为凡是底层就必然生活贫困、缺少欢乐、还经常遭遇难以预料的不幸。
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篇幅来刻意书写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为了让命运坎坷多舛的人物最终走上毁灭道路,不惜采用叠加式的方法叙述苦难,将种种意想不到的不幸与灾难降临到作品主人公身上,甚至采用极端化的充满血腥味的场面来渲染苦难的强度。
[2]28荆永鸣的《北京的候鸟》中,到北京谋生的来泰,充满希望的以为在首都很快就能过上好日子,可是他拉三轮车却被保安无辜殴打。
《我们的路》中春妹的被骗、贺兵的死、工钱被扣、工人为了工钱向老板下跪。
曹征路的《霓虹》中倪红梅身上的各种极端不幸却令人深思。
父亲为了在火灾中抢救工厂的财产而被烧伤致死,婆婆又瘫痪在床,自己成了下岗工人,为了生计好不容易爱上的那个人又偏偏是个无赖……所有倒霉的事都轮到了她,所有这些好像都是为了将她逼到绝境,使她在无奈之中只能去做皮肉生意。
《那儿》中的杜月梅也是由于丈夫早早的死掉、自己下岗后也卖过早餐试图自食其力,可由于女儿患病住院需要大量的钱才走上了暗娼的道路。
可以说作者总是唯恐底层人物苦难不足,将大量的不幸予以堆积来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
作家对苦难的看法
作家对苦难的看法1. 作家觉得苦难就像一场暴风雨,它会突然袭来让人狼狈不堪。
就像余华笔下的那些人物,不都在各种苦难中挣扎吗?比如《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不还是顽强地活着。
苦难真的能把人打倒吗?2. 作家眼里苦难可能是成长的催化剂呢!就像莫言写的故事,人物在苦难中变得坚韧。
《蛙》里的那些人物,不就是在苦难中不断蜕变的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吗?3. 对作家而言,苦难也许是生活的调味剂。
你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苦难,不也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吗?苦难真的只有苦涩吗?4. 作家会认为苦难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吧!像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总是在苦难中徘徊。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就是被苦难困住了吗?但不跨过去怎么知道不行呢?5. 作家也许把苦难当作是一种考验呢!好比严歌苓写的那些故事,人物在苦难中接受洗礼。
《芳华》里的人物经历的苦难,不就是对他们的考验吗?苦难难道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强的机会吗?6. 作家大概觉得苦难是个神秘的盒子,打开后不知道会有什么。
就像苏童作品里的角色,总是在苦难中探索。
《妻妾成群》里的颂莲不就是如此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奇地去面对苦难吗?7. 作家可能视苦难为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善恶。
像贾平凹写的那些场景,苦难让人性尽显。
《秦腔》里的各种纠葛,不就是因为苦难吗?苦难不正是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机会吗?8. 作家也许觉得苦难是一座山,要努力去攀爬。
就像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展现的,人们在苦难中向上。
我们能被苦难这座山挡住吗?9. 作家会说苦难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
像陈忠实的《白鹿原》,不就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吗?我们不应该好好去解读苦难吗?10. 作家大概把苦难当作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吧!好比阿来写的《尘埃落定》,在苦难中有着独特的美。
苦难真的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吗?我的观点结论:苦难对于作家来说是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诠释。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苦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和应对。
对百姓苦难的真切呈现——新时期底层写作述评
对百姓苦难的真切呈现——新时期“底层写作”述评(2007-08-23 19:02:18)转载标签:文学/原创对百姓苦难的真切呈现——新时期“底层写作”述评摘要:近几年来,社会底层百姓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底层写作”几成文学主潮。
那些与底层百姓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作家们,以饱蘸血泪的文字,直面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在或理性冷静或激情难抑的真切叙写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无酸楚、凄切的生活画面,具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省世意义。
关键词:底层写作百姓苦难呈现人道情怀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是新时期以来小说的传统之一,但对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苦难比较集中地聚焦,则是近几年的事情。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凸现,使城里的下岗工人与广大的农民一道沦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他们的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
从2004年以来,“底层”问题成为当代文学最大的主题,“底层叙述”成为“热门叙述”和“主流性叙述”。
这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许多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到对底层苦难的真切呈现上,使广大读者触摸到了社会底层普遍存在的伤痛,对社会民主、平等、公平等问题有了切肤之感。
因此,这样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底层写作的阵营中,罗伟章无疑是个主力作家。
虽然他的小说取材范围很广泛,像去年发表的《奸细》、《我们能够拯救谁》等小说,就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教育问题,但是给他带来文学声誉的,则还是他的底层写作。
《我们的成长》、《变脸》、《故乡在远方》等且不说,单是《大嫂谣》、《我们的路》这两部中篇,就足以奠定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了。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2017.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纵观国内的文学奖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了,这两大奖项分别在自己的领域“大权独揽”。
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只针对于13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大表现就是,每当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获奖的长篇小说很自然地在书店会脱销,要等好久才买得到,但近年来,茅盾文学奖由于评选规则和获奖作品的种种原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诟病,但仍然不能动摇他在中国文坛的稳固地位。
鲁迅文学奖虽然影响力不及茅盾文学奖,但以其评选范围之广泛、评选奖项之全面,也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鲁迅文学奖分为优秀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文学翻译奖等等,其评选的体例也遵循着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但仍然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关于“苦难”我们似乎总有着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故事。
“既然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时刻能够得到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帕斯卡尔用极为悲观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追逐是永恒的,也就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欠缺是全部人的生存的本性。
”人类的本源性欠缺就是我们的本质,欠缺就意味着永远得不到满足,那么在追求这种不欠缺的过程中,苦难就成了在所难免的灾难,如影随形。
人类在遭受苦难的同时,也没有停止对于苦难的思考,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学积淀,对于苦难的认识和思索是不同的。
基督教文化称人是有“原罪”的,我们生下来就是要赎罪的,要求我们这一生经历苦难来解救悲苦的芸芸众生;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篇明确地告诉我们,儒学的精髓就在于“承受苦难”和“迎难而上”,是君子就一定会经历种种磨难而达到某种人生的高度。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_苦难_主题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3摘要本文从史铁生的创作谈起,探讨其审美追求的背后有着较为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苦难的敏锐感受,不仅从其个人的遭际出发来厘清这种审美价值所蕴含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还从“宗教与爱”相关联的角度来透析“苦难”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苦难救赎爱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史铁生的创作从80年代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到90年代的《老屋小记》、《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务虚笔记》等,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
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命运为何会如此而非彼?人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一个价值观念较为混乱的年代里,他以“哈姆雷特”式的追问,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在这种拷问的背后,反映出史铁生对苦难生命的个体担荷与审美救赎的内在诉求。
史铁生那一系列有关“生之意义”苦苦追问的作品,既能给人以艺术的陶冶,又颇具哲学价值,能给人深刻的启示。
其作品中表现的对“生之意义”不舍的求索,是从冥思死亡之谜开始的,继而默想命运之真相,终至探究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史铁生和他笔下的人物曾是那么渴望死亡,企求死神的降临,但经过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之后,他们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命运真相的默想,是史铁生探寻“生之意义”的另一部分。
他通过创作阐述了命运所具有的偶然性、荒诞性的特点,揭示了诸如困境、死亡、宗教、爱情是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主题。
他以最体己的视角关照生活,却透视了整个社会、人生、历史与自然。
他的创作表现出坚韧的品格———对真实人生做着最清醒的观察与思考,在诗意的追问中悟出充满智慧的答案,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
当然,谈及苦难必然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着对宗教关怀与终极意义的思索。
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
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代言”与“苦难”有关“底层文学”的认识与反思
“代言”与“苦难”有关“底层文学”的认识与反思“底层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创获。
尽管目前关于“底层文学”的命名、“底层文学”的道德立场及其“文学性”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甚至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底层文学”的写作和表述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底层文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指摘便会迎刃而解,而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也会显现得更加清晰。
本文拟从分析“底层文学”所招致的批评和质疑入手,讨论其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代言”的可能性作家或知识分子能否为底层代言?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社会学的提问方式,它所指向的是作家、知识分子与底层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拟代”,因而关于它的回答所显露出的也就更多的是讨论者们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
抛开底层自身的写作,就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底层表述而言,颇具代表性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在表述的意义上”,底层无法言说自己的境遇和经验,无法“发出声音”,因而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底层表述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
与之相对,有学者认为知识分子的底层表述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困境,无法表达真实的底层经验,只能造成对真正底层的扭曲和遮蔽。
不论肯定与否,这两种回答都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当下的社会格局和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与底层之间存在显在的区隔与界限,肯定的信息所流露的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乐观,而否定和质疑的声音则彰显出更为强烈的变革意识。
其实,从历史上看,作家与知识分子为底层“代言”的事例不胜枚举,甚至成为中国文学一种强大的关怀民生的固有写作传统,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杜甫的“三吏”“三别”与白居易、元稹等的“新乐府”。
在传统诗学批评中,杜甫因其“民胞物与”的民生情怀及其诗歌对黎民疾苦的表现而被尊奉为“诗圣”;元白的“新乐府”写作虽然经常招致俚俗、浅白的非难,但其“指斥时弊,哀叹民生”的底层关怀精神,却从未遭到质疑,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甚至还被誉为有唐一代的《诗经》。
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苦难叙述
底层 文学 的定 义仍然存 在很多争 议 , 大多 含混 、 模糊 , 学界 至今无 法
给 出一个统一 的定义 。李 运抟说 ,所谓底层 叙事 , “ 主要指一 种关 注
社 会民众生 活及其疾苦 的创作 意识 ,以及 由此体现 的叙事 状况 , 涉 及 到题 材 、 主题 和价值判 断等具体 问题 。从 新世纪小 说 ‘ 底层 叙事 ’
的揭露 , 让人震惊 , 让人反思 。 更
这些苦 难更为厚 重 , 不仅 是对 当下 现实 的思考 , 是对人 自身命 这 更
运 的关注 。
一
二 .城市底层苦 难 对城 市底 层苦难 的书写主要集 中在 下岗工人与失 业者身上 。2 O 世纪 5 年代 , O 工人 阶级 是 国家最有 力 量 、 辉煌 的 阶级 , 们一 不 最 他 畏艰难 的精神 铸就 了新 中 国工业 的兴盛 ,他们站 在 了时代 的顶峰 。 9 年代 , 市场经济 的冲击 下 , 0 在 随着现代 化进程 的加快 , 经济体制改
后, 警察反倒 责难米 香不求助 法律 。这 时的米香 发 出了一声无 比凄
厉 的惨 叫 ,啊 啊啊啊 …… ” “ 这声惨 叫是 长期 以来 , 村妇女 权利 得 农 不 到维护 , 无处 寻求公 道 , 底层 人无法 言说 自已而发 出的反抗之 音。
底 层文学 的作 家们 , 面现 实 , 乡村 百姓 的苦 难境 遇进行 了深 刻 直 对
的频 繁发生 。 祥夫的《 叫》 王 尖 中的米香 , 嗜赌 , 丈夫 经常遭受 家庭 暴
力, 到派 出所求助离婚 , 却解决 不 了任何 问题 , 他们声称 为 了维 护的丈夫更 加有恃无 恐 , 米 以至
剪 掉了米香 的一节手 指 , 米香 在求助无 望之下 只好雇 凶杀夫 。案 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谓“ 层 写作” 底
… 底层 ’ 词源 自葛兰 西 , 一 在曹 雷雨 等翻译 的 《 中札 记》 狱
中, 译成 ‘ 层阶级 ’ ‘ 层集 团 ’ 被 下 、下 。但 是 , 兰 西 的 底 层 理 论 葛 实 际 上仍 是 无 产阶 级 专 政 理 论 , 通 过 论 述 底 层 在 各 种 统 治 中 的 他 作用 而论 及 底 层 在 自己 的 政 治 领 导 下 取 得 霸 权 的 问 题 ” 。 而 j
善 , 否 应 当有 限 度 ? 本 文 试从 “ 难 崇 拜 ” 个 角 度 切 入 , 度 是 苦 这 再
了力透纸背的思想深度 和难 以抹【 的艺术价值 。甚至可以说 , 灭 如
果没有“ 苦难” 的存 在 , 以及正 视苦难 关注苦 难书写 苦难 的勇气
和魄力 , 的文学或许会失去许多丰富的精 神内涵而显得不那 我们
么厚实和深刻。
也 许 正 是 因 为 , 难 不 可 回 避 , 学 就 同样 离 不 开 对 苦 难 的 苦 文
审视“ 底层写作” 通 过分析 “ , 底层写 作” 品 中的苦 难过度 书写 作 所带来艺术上 的瑕疵 , 探索“ 底层写作” 更好 的发展方 向。
关 注。尤其 是近年来 , 随着“ 底层写作 ” 思潮 的风 兴云涌 , 有关底
层 苦难 的叙 事与 书写更是 层 出不 穷。贾平 凹的《 腔》 阎连科 秦 , 的《 日光流年》 刘 庆邦 的《 , 兄妹》 方方 的《 , 出门寻死》, 陈应松的 《 马嘶岭血案》 罗伟 章的《 , 我们的路》 曹征路 的《 儿》 《 , 那 、 霓虹 》
等 都是 描 写 苦难 的代 表 性 作 品 , 这 些 作 品 中 , 有 的 弱 势 者 始 在 所
段, 中国文学都 留下 了关 于苦 难 的见 证 和思 考 , 《 经》中的 如 诗
《 鼠》 《 硕 、 伐檀 》 艾芜 《 , 流浪记 》 , 等 些 可 以说 是 “ 义 ” 的 广 上
“ 层 写 作 ” 这些 作 品 经 受住 了历 史 的检 验 , 称 “ 学 经 典 ” 底 。 堪 文 ,
“ 于 ‘ 层写作 ’‘ 关 底 、 打工 文 学 ’ 的讨 论 , 20 从 04年 至 今 一 直
照一些人生的苦难与不幸 , 这并没有什么可置疑的。 细察古今 中外的许多重要作品 , 都不 曾回避这样 或那样 的苦 难, 像高 尔基 “ 自传 体三部 曲” 法国莫泊 桑的《 , 羊脂球 》 中 国现 ,
文 学嚣 ・文化j参 i l
浅 “ 层 写 作 ” 的 “ 难 崇 拜 ” 向 议 底 中 苦 倾
杜 琦 慧
( ̄J 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ll I l t J IJ 成都 6 0 6 )  ̄l 10 4
摘要 :底层写作” 当下文学评论 界非 常关注的话题 , “ 是 是文 学关照现实的一种表 现。着 力书写“ 层生活 ” 底层 写作”, 底 的“
“ 苦难 书写 ” 当然 是 题 中之 义 , 是 否 应 该 把 “ 难 ” 极 致 化 甚 但 苦 做 至 夸 大 化 处理 ,底 层 ” 否 除“ 难 ” 外 别 无 其 他 , 个值 得 深 “ 是 苦 之 是
‘ 底层 民众 ’ ‘ 和 底层 生 活 ’ ” 。从先 秦 时期 至 “ 文学 ” 的 j 新 阶
中之 义
关键词 : 底层 写作 ; 难 书 写 ; 难 崇拜 ; 赎 与超 越 苦 苦 救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 1 2 1 ) 6— 2 9— 2 17 2 l (0 0 0 0 3 0
文学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关照 , 而人类精神生活既有 阳 光喜剧的一面 , 也有 阴暗悲 苦的一 面, 那么 文学或多 或少描写关
是文学批评集 中关注的话题 ” , … 在批评 家们作家们 的各执 已见 下, 这一现象呈现 出聚讼纷纭褒贬不一的样态 。各家各派对 此所 持态度不一 , 但论 争本身 正好 说 明现象本 身 的复杂 性和 可讨论
性 。正 如 孟 繁华 先 生 所 言 : 不 管 这 场 论 争 的 结 果 怎 样 , 以肯 “ 可
终处于被伤 害被侮辱 的地位 , 他们 的尊严被 不断践踏 , 他们 的反 抗充满绝望 , 他们 的不 幸永 无止境 , 多人 物最后 只能 以惨烈 的 很 死亡来 了却尘世 的悲苦 , 是把 “ 都 苦难 ” 写到 了令人颤栗 的地步 , 发人深省 , 引人同情。
陆学艺是这样对“ 底层 ” 定义 的: 对组织 资源 ( 下 “ 政治权 利 ) 经 、 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 占有程度极低的阶层” 。 可见 “ 底层 ” 原是一 个社会 学意 义上 的术 语 , 如何去 界定 和
代老舍《 月牙儿》 骆 驼祥 子》 茅盾 的《 《 , 春蛋》 秋 收》 路翎 的《 《 , 饥 饿的郭素娥》 等大作 , 是 因为正视苦 难正 视 阴暗面 , 品才有 都 作
定 的是 , 这是继 19 9 3年关 于 ‘ 人文 精神讨 论 ’ 之后 , 十几年 的 时 间里唯一能够进 入公共论域 的文学论争 , 因此 意义重大。随着讨 论 的深入 , 问题 的复杂 性也 逐步 显露 出来 。 既然 是 “ 层写 ” 底 作” “ , 苦难 ” 自然是题中之义 , 但对 “ 苦难 ” 的摹 写是否是 多多益
思的 问题 。本 文试从“ 苦难 崇拜” 这个角度 切入 , 重新审视 “ 底层 写作” 通过分析“ , 底层写作” 作品 中的苦难过 度书写所 带来艺术
上 的 瑕疵 , 以探 索 “ 层 写作 ” 好 的 发展 方 向 。 底 更
当然不在我这篇 文章所 讨论 之列。本文 主要讨 论狭 义上 的“ 底 层写作” 它“ , 主要是指 2 0世 纪 9 0年代后期以来的对一些特殊生 存群体——包括城市里的农民工 、 岗职工或乡村基层 中的农 民 下 及其他底层 民众—— 的书写。 2“ ” 书写苦难” “ 是 底层写作 ” 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