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象物候》教案2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气象物候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气象物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气象物候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地的气象物候特点。

2. 教学难点:运用语言准确描述气象物候变化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观察当地的气象物候现象,准备进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

2. 学习气象物候基本概念:讲解气象物候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气象的关系。

3. 分享观察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气象物候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描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气象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当地的气象物候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描述。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象物候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内容6. 学习气象物候的观测方法: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调查等。

7.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探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8. 研究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农时安排、作物种植等。

9. 学习气象物候的预测技术:介绍气象物候预测的基本方法,如经验法、模型法等。

10.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教学重点: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7. 教学难点: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6.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气象物候观测方法、变化原因及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气象物候 专题 教案

气象物候 专题 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案标题: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气象物候的分类和特征;3. 学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关系;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气象物候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分类;2. 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2. 学生对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实物或图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回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2. 引出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气象物候的定义和分类;2. 分别讲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象物候特征,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思考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某个季节的气象物候特征;2.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该季节的气象物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3.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季节的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记录;2. 学生利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等)和观测站数据,收集相关气象数据;3. 学生分析该季节的气象物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观察报告,并分享归纳出的规律和结论;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和气象变化,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2. 提供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对气象物候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气象物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昆明市实验中学徐阳教学目标:1、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1、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计划4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摘抄写物候的句子。

2、抄写诗四首。

3、查相关景物的成语、谚语。

二、检查预习分享摘抄内容物候就是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物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通过月、露、风、云等的变化来感受物候变化,如候鸟南飞,柳树发芽等都是物候变化的过程。

三、品味古代诗词中的物候1、成语中的物候一叶知秋、繁花似锦、销声匿迹2、谚语蜻蜓低飞要下雨。

3、探究:物候与文学的关系——古诗中的物候,诵读四首诗,勾画反映物候现象的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探究结果:祁连山的高致使到了五月,天山也仍然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寒冷。

这个结果衬托将士们所处环境非常艰苦恶劣,在这寒冷的边地随时都有战争发生,就连打瞌睡都只能抱着马鞍,一旦战事发生,马上出发。

后两句希望用身挎的宝剑为国杀敌。

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

探究结果:此句上句写出大漠荒凉、壮观的景象,说明风大刮起很过风沙,像汹涌澎湃的浪涛,黄河如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想象)用此句来衬托孤城之高,将士们在边塞却见不到内地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奏起《折杨柳枝》自慰。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2. 讲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3. 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4. 布置课后作业:分组收集气象物候资料,准备第二课时的讨论。

第二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收集数据;第四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讨论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五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收集数据;六、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续)七、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已完成前5课时)八、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 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 案例研究: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九、教学过程:第六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七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讨论;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八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影响的案例研究;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九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实践操作;4.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的实践操作;第十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的实践操作;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十、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气象物候观测报告、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报告、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报告等;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讨论发言等;3. 学生对气象物候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气象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专题

复备栏目《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气象物候知识的研究,了解并积累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通过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3、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背诵,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2、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探究诗文中物候现象。

第一教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学读标。

导学话题:如何了解天气情况?要是出门在外没看天气预报怎么办?,由此引入对本文的学习。

明确目标: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2、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1)找出文章体现说明中心的一句话?(2)看什么样的云识什么样的天气?2、交流,明确:(1)中心句:第一节末句。

(2)略。

三、导读领悟。

1、云下不下雨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取决于云里水分的多少(见第3节中“那里水分少……”一句和第4、5两节)2、本文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云的?明确:一是云的形态及变化,二是云的光彩。

四、品读玩味。

1、第一节的末句与最后一节的末句在说法是似乎有点矛盾,你认为呢?明确:不矛盾。

前者是为了强调云跟天气关系很大,而且为了引出下文的说明;后者是补充说明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体现了科学的态度,所以不矛盾。

(由此,让复备栏目2、引导学生品味准确的语言、生动的语言。

例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气象物候的资料;2、完成“思索质疑一”。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导学读标。

1、直接导入。

2、出示目标:(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特点;(2)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2、交流,明确: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三、导读领悟。

1、默读课文,然后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说明: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须明确如下几个问题:(1)物候观测的特点?(答案见第4 节)(2)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答案: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3)物候观测的意义?(答案:略)2、将本文与“参考资料二”结合起来看,你发现本文有何疏漏?对这一点你是如何看的?明确:本文说物候观测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这种说法有点不太准确。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1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程是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以“专题:气象物候”为主题。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的气象概念、气象条件、天气预报等。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科技文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情况、气象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围绕“气象物候”的概念、内容、影响因素及应用展开。

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气象物候”的含义,知晓其相关概念和内容。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气象物候类型,了解其区别和特点。

3. 了解影响气象物候的因素,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规律。

4.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可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5.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象物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就此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及实地观察四个方面。

1. 讲授:介绍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等,并通过计算、分析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2. 互动交流:利用PPT、视频及图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小组合作学习:设立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气象物候的分析、预测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实地观察:到户外实地观察某一气象物候情况,并让学生就所观察的气象物候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介绍气象物候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特点。

2.气象物候的影响因素:介绍气象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地球环境变化等。

3.气象物候的应用:介绍气象物候的应用,包括气象物候对农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及特殊气象物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第1教时课题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梁晓红审核高建兰备课时间819
 目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的天气特征
 教学突破:1、体会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学习目标: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像羽毛、像绫纱卷云最高最薄象征晴朗丝丝缕缕地飘浮着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很高很薄无雨雪卷积云卷云像棉花团积云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上午出现傍晚消散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高积云扁球状排列匀称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像白绸幕蒙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高晴转阴住天空像毛玻璃遮低将下雨雪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着太阳暗灰色云块密布更低雨雪连绵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天空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日晕三更雨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晚霞行千里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题气象物候》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分析教材:《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

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第一章:气象与物候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气象与物候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气象的定义与特点。

物候的定义与特点。

气象与物候的关系。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与物候的现象。

1.3.2 讲解:讲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1.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气象与物候的理解。

1.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与物候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

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重要性。

2.3.2 讲解: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实践活动。

2.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原因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2 讲解:讲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对气象物候的利用。

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案无解答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案无解答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谚语。

2. 能够读懂古诗,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提升目标: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默写以下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峰峦.点缀.轻盈.绫.纱河豚.大雨倾.盆丝丝缕缕.piān然yùn育销声nì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蒌蒿..二、读一读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在书中划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将阻碍物候的因素写在下面。

2.阅读《看云识天气》,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完成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

预设:学生大体能从文当选出相关语句,师生相互补充。

三、想一想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物候知识的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积存。

设计目的:继续解决大体目标1及提升目标,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预设:如文中一些表现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追问: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依照什么顺序排列的?预设:如找到第6段的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然后引导学生在下文归纳提炼信息。

四、练一练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

认真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刻的大体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小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南京,指那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思考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2.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气象物候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1.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观测。

2. 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3. 示例:让学生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三课时: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3. 示例:让学生探讨当地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课时: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1. 讲解保护气象物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等。

3. 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气象物候的具体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认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

六、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七、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九、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气象与季节的变化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理解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4. 气象物候记录和分析5. 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意义和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气象物候的概念,让学生对气象物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气象物候?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二、气象物候的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三、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4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四、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汇报自己的气象物候观测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

五、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介绍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气象物候的实际意义。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气象物候观测记录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进行评价。

六、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物候现象的周期性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理解物候现象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教时
学习四首古诗
一、情景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所惑。

教师只是在学生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地补充。

结合素材教学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

(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

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提示: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

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5)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三、拓展想象。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杜甫的《梅雨》
四、布置作业:
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
2、完成《导学与测试》的单元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3、了解文中所寓含的气象物侯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及按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改写所筛选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
1、感知内容:
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面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云识天气、物候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

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考察。

(1):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

说明方法的恰当性。

(分类别、打比方等)
③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天气预报”。

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④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云彩图片。

(教学素材片)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2、拓展延伸:
(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
如: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已布置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请同学们筛选整理资料,并派代表用2至3分钟时间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要做到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3).给每一小组25分钟时间,25分钟过后,各小组展示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个性,不要造成思维定势,不要用给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4).交流后,请同学互评,教师最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5)、课后还可以进行研究,当然还可以有更好的选题,如:
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题
2、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3、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