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考行测判断推理:可能性推理常见论证模型之枚举归纳(3)(1)(1)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的判断推理部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个重要的考点,掌握相应的技巧对于提高答题准确率和效率至关重要。
一、演绎推理技巧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1、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所有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铁能导电(结论)”。
在解题时,要确保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完整且正确。
比如,要注意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避免“四概念”错误等。
2、假言推理假言推理包括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如果 A 那么 B,A 成立,所以 B 成立”以及“如果 A 那么 B,B 不成立,所以 A 不成立”;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只有 A 才 B,B成立,所以 A 成立”以及“只有 A 才 B,A 不成立,所以 B 不成立”。
熟练掌握这些推理规则,能够迅速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3、选言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中,“或者 A 或者 B,A 不成立,所以 B 成立”;不相容选言推理中,“要么A 要么 B,A 成立,所以B 不成立”。
对于选言命题,要明确其是相容还是不相容,从而运用正确的推理规则。
在应对演绎推理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仔细分析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将复杂的语句简化为清晰的逻辑形式。
其次,善于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不符合推理规则的选项。
最后,对于一些复杂的推理,可以通过画逻辑图或者列公式的方式辅助思考。
二、归纳推理技巧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1、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但在实际行测题目中,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很少能运用到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部分对象的情况,未经深入分析就得出一般性结论,其可靠性较低。
行测逻辑判断推理公式

行测逻辑判断推理公式
行测逻辑判断推理涉及到一些常用的公式,具体如下:
1. 充分必要条件公式:表示条件A是事件B发生的充分条件,也是事件B 发生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充分必要条件公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如果A,则B;反之,如果非B,则非A。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A↔B。
A是B的充分条件,可以表示为A→B。
B是A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B→A。
2. 命题逻辑公式:通过对命题的逻辑连接和推理,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常见的命题逻辑公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与(∧):表示两个命题都为真时,结果为真;一方为假时,结果为假。
或(∨):表示两个命题有一个为真时,结果为真;两个都为假时,结果为假。
非(¬):表示对一个命题否定,即取反。
蕴含(→):表示如果A成立,则B也成立。
等价(↔):表示A成立当且仅当B成立。
3. 翻译推理:
“如果...就...” 翻译规则:前句推出后句。
“只有...才...” 翻译规则:后句推出前句。
“且” 口诀:全真为真,一假全假。
“或” 口诀:一真既真,全假为假。
4. 逆否命题: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否前肯后无必然结果,只能推出可能性结果。
5. 摩根定公式:
-(A 且 B)=-A 或-B
-(A 或 B)=-A 且-B
这些公式在行测逻辑判断推理中应用广泛,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解答相关题目。
公务员考试可能性推理的论证结构分析

2021年公务员考试:可能性推理的论证结构分析世界上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而这种因果关系也普遍存在于可能性推理中的论证结构之中。
可能性推理是近几年公考的重点考查内容。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如何运用因果关系特性来解决可能性推理中论证结构的四类题型.希望能帮助到备战2021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你会思考它所引发的结果是什么,这就是论证结构--—知因求果。
例如:喜爱夜读,有一次有一个小偷夜晚潜入他家偷西,但是因为没有睡觉,他在读书,所以没办法动手。
已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夜色越来越深,那个人在屋檐下,捅破窗户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瞄着,等待睡着之后入室盗窃,但是一直不睡,贼人实在等不了了,,跳出来,愤怒的对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扬长避短。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就想要推测这么认学,将来肯定会有出息,这就是—知因求果.我们都知道,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我们如果想削弱的话只需要:因不致果;而如果想的话,就只需要:建立因果。
例题:的大脑与血液之间有一道血脑屏障,任何起安眠作用的物质首先必须能穿过这个屏障才能起效.牛奶中含有一种名为色氨酸的氨基酸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制造诱发睡眠的荷尔蒙5-羚色胺,因此人们认为睡前喝牛奶是促进睡眠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
皮肤温度上升,入睡速度就快,故而喝一杯热牛奶就如同洗热水浴一样,能够入睡速度.B. 小份的牛奶所含的色氨酸总量不足以让身体的激素水平发生较大的波动,只有喝大量的牛奶助眠效果才会好.C。
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助眠效果更好,它们会刺激胰岛素的合成,让色氨酸以外的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从而使色氨酸更易进入大脑。
D。
牛奶中蕴含许多种类的色氨酸,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会争抢穿过血脑屏障的通道,从而降低色氨酸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这道例题是典型的知因求果。
题干给出事实A:任何起安眠作用的物质首先必须能穿过这个屏障才能起效,和事实B:牛奶中含有一种名为色氨酸的氨基酸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制造诱发睡眠的荷尔蒙5-羚色胺,得出睡前喝牛奶能够促进睡眠。
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归纳

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归纳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推理题型则是行测中具有较高难度和区分度的部分。
掌握好推理题型,对于提高行测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下常见的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
一、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通过观察给定的一组图形,找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选出符合规律的下一个图形。
1、位置类规律位置类规律主要包括平移、旋转和翻转。
例如,图形中的元素可能会沿着某个方向进行平移,或者整个图形会发生一定角度的旋转,又或者图形会进行上下或左右的翻转。
2、样式类规律样式类规律常见的有遍历和运算。
遍历是指所有的图形元素都要出现一次;运算则包括相加、相减、求同、求异等。
3、属性类规律属性类规律包括对称性、曲直性和封闭开放性。
对称性又可分为轴对称、中心对称和对称轴的数量和方向等;曲直性是指图形是由曲线构成还是直线构成,或者两者皆有;封闭开放性则是判断图形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4、数量类规律数量类规律涉及到点、线、面、角、元素等的数量变化。
比如,点的数量可能是交点、切点的数量;线的数量可以是直线、曲线的数量;面的数量指的是封闭区域的数量;角的数量则有锐角、直角、钝角等;元素的数量包括种类和个数。
二、定义判断定义判断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定义,对选项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或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1、关键信息提取在阅读定义时,要抓住定义中的关键信息,如主体、客体、行为方式、目的、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的把握,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
2、对比排除法逐一分析选项,将选项与定义进行对比,排除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选项,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其与定义的细微差别来做出判断。
3、理解定义本质有些定义可能比较抽象或复杂,需要考生真正理解定义的本质含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表述。
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在选项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
行测推理判断知识点总结

行测推理判断知识点总结行测推理判断是各类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本文将对行测推理判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题型。
一、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语法关系: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关系。
2.语义关系:同义、反义、近义、远义等关系。
3.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
二、定义判断定义判断是根据给定的定义,判断某个事物是否符合该定义的要求。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定义中的关键词通常包括主体、客体、方式、结果等。
2.分析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定义所涵盖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定义所涵盖的事物的范围。
3.排除不符合定义的选项:通过分析选项,排除与定义不符的选项。
三、逻辑判断逻辑判断是根据给定的前提,运用逻辑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直言命题:A、E、I、O四种命题及其推理规则。
2.复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规则。
3.模态命题:必然命题、可能命题及其推理规则。
4.演绎推理: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5.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等。
四、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通过观察图形的规律,推断出下一个图形。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位置关系:图形的上下、左右、内外等位置关系。
2.形状关系:图形的对称、旋转、翻转等形状变化。
3.数量关系:图形的个数、面积、角度等数量变化。
4.轨迹关系:图形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形成的轨迹。
五、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根据给定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事实判断:根据已知事实,判断未知事实。
2.价值判断:根据已知价值观,判断未知事物的价值。
3.方法判断:根据已知方法,判断未知问题应采用的方法。
总结:行测推理判断涉及多个知识点,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
2021国考行测技巧:找准“突破口”,巧解复杂逻辑推理难题

2021国考行测技巧:找准“突破口”,巧解复杂逻辑推理难题在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型中,经常考察这样一类题目,题干出现多个命题或者有关联的多个条件,要求进行推理选出正确选项。
这种题型因为题干命题或者条件众多,如果不选择合适的命题或者条件作为解题“突破口”切入解题,会非常耗费时间,对考生不利。
那么,这样的题目怎样选择“突破口”进行解题呢?可以用来当“突破口”切入解题的命题或者条件,主要有两种:确定性信息和关联性信息。
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例题给大家讲解:一、“确定性”信息,“确定性”指命题或条件相对确定,也即命题或条件可能性少,因为可能性越少信息越确定,这样的命题或条件可以作为“突破口”,看下面例题。
例1:某县县委关于下周一几位领导的工作安排如下:①如果李副书记在县城值班,那么他就要参加宣传工作例会;②如果张副书记在县城值班,那么他就要做信访接待工作;③如果王书记下乡调研,那么张副书记或李副书记就需在县城值班;④只有参加宣传工作例会或做信访接待工作,王书记才不下乡调研;⑤宣传工作例会只需分管宣传的副书记参加,信访接待工作也只需一名副书记参加。
根据上述工作安排,可以得出以下哪项?A.张副书记做信访接待工作B.王书记下乡调研C.李副书记参加宣传工作例会D.李副书记做信访接待工作中公解析:此题题干出现五个命题,其中前四个都是假言命题,假言命题信息相对不确定,第五个条件可以表述为一个联言命题“王书记不参加宣传工作例会且不参加信访接待工作”,信息比较确定,适合作为“突破口”解题。
提及“王书记”和“宣传、信访”关系的另外一个命题是第四个,写出其推出形式:王书记不下乡调研⇒王书记参加宣传工作例会或做信访接待工作,由条件五可知“王书记不参加宣传工作例会且不参加信访接待工作”,否定了第四个假言命题的后件,由“否后推否前”可知,王书记并非不下乡调研,即王书记下乡调研。
答案选B项。
再看一道题目。
例2.某镇一共有六个自然村甲乙丙丁戊己,六个村子每年都会参加全镇生态文化村评比,今年的评比分数公布之后,按照分数高低评定为第一名到第六名。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更是经常出现的题型。
掌握这两种推理的技巧,对于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一、演绎推理技巧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常见的演绎推理形式有直言命题、假言命题、选言命题等。
1、直言命题直言命题包括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
在解题时,要注意“所有”和“有的”的范围,以及“是”与“不是”的关系。
例如,“所有的 A 都是B”,其矛盾命题是“有的 A 不是B”。
通过对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判断真假。
2、假言命题假言命题通常由“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关联词引导。
对于“如果 A 那么B”的形式,A 被称为前件,B 被称为后件。
其推理规则是“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
例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湿”,当下雨这个条件成立时,地面必然湿;当地面不湿时,就可以确定没有下雨。
3、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或者 A 或者B”,只要 A 或 B 中有一个成立,整个命题就为真;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 A 要么B”,A 和 B 只能有一个成立。
在做演绎推理题时,要善于进行翻译和推理。
将题干中的语句转化为逻辑表达式,然后按照推理规则进行分析。
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选项,有些选项看似正确,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与题干的逻辑关系不符。
二、归纳推理技巧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1、样本的代表性在归纳推理中,所选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如果样本过于特殊或片面,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准确。
例如,在调查某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时,如果只选取高收入人群作为样本,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2、注意常见的逻辑错误归纳推理中常见的逻辑错误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强加因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可能性推理常见论证模型之枚举归纳判断推理是每年行测必考的一个部分,其中逻辑判断有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部分。
而这4 个部分中最难也是令考生最头痛的就是逻辑判断,它也是逻辑判断部分里面考生错误率最高的一个部分。
在逻辑判断中,可能性推理又是重中之重,在此,中公教育就跟大家一起讨论下可能性推理中的一个常考模型——枚举归纳。
所谓的“枚举归纳”是指通过列举某事物一部分个体具有的某种性质,因此认为这类事物都具有此属性。
比如:走路的时候见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再走一会儿看到另一只乌鸦也是黑的,回到家又看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由此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那么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枚举归纳模型,通过调查一部分对象具有某属性(几只乌鸦是黑的),推测整体对象也具有该属性(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
那么我们抽象出来枚举归纳模型即为:
A1 具有属性 B
A2 具有属性 B 得到所有的 A 都具体属性 B
A3 具有属性 B
……
An 具有属性 B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模型,通过列举一部分对象具有某属性,从而得出整个整体都具有这种属性,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这样的的论证模型我们是可以进行削弱和加强的。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给大家具体展示一下:比如:要调查学校男生的身高,通过调查学校的 100 个男生平均都一米八以上,由此认为该校男生平均身高都在 1 米八以上
削弱:1.样本数量不足(该校有 5000 名男生,却只调查了 100 个。
)
2.样本太过于特殊,不具有代表性(调查的男生都是校篮球队的)
3.没有调查的样本存在不同结果(其他男生平均身高 1 米七)
加强:1.样本数量充足
2.样本不特殊具有代表性
3.没有调查的样本也具有同样的结果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具体体会一下:
【例题】为了估计当前人们对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在读者中开展了一次管理知识有奖问答活动。
答卷评分后发现,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
《管理者》杂志因此得出结论,目前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以上结论?
A.管理基本知识的范围很广,仅凭一次答卷就得出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B.掌握了管理基本知识与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还有相当距离
C.并非所有《管理者》读者都参加了这次答卷活动,其信度值得商榷
D.从发行渠道上看,《管理者》的读者主要是高学历和实际的经营管理者
【中公解析】D。
在题干中由“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推出“目前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那么要削弱这个结论,就要说明目前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不是不错的。
选项D 说明,我们所调查的人群只是那些高学历和实际的经营管理者,代表不了大众群体。
该选项削弱了题干结论。